1 ) 没有答案
这是年度观影最复杂的片子了。
伊朗丈夫的离开,我的揣摩是,对于故乡与文化土壤的归根情绪(从咖啡馆老板与他的波斯语对话中可以看出),而妻子终究没有让他解释,因为,无济于事,这是人血液里的东西,改变不了。
而他们俩的关系,分开不是因为没有爱情或者第三者,从他与孩子们的关系来看,这段婚姻是值得认可的。而且他去年没有来签离婚文件,或许是有隐情的(不希望结束);而她的“出轨”,或许正如情人(洗衣店主)说的,因为“弥补婚姻不幸”,两家店(与药房)离得很近,日久往往生情。而她不让前夫住酒店,在最后时刻告诉他怀孕的事实,大概真的因为“报复”,而报复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没有结束。”她的痛苦是由他造成的,所以他沉默忧伤无力。
这段婚外恋,当双方都不知真相——关于他妻子是否知道实情,两人的关系也是脆弱的。孩子是个意外,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因为孩子而不得不向前推进。有意思的是,不,应该说纠结的是,他的妻子凭女人的直觉感到背叛,却找错了方向。她或许没有看那些信,但她自杀了,而真相没有被揭露。
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果相爱是比天大的事情,是否意味着可以不顾第三方的痛苦?大女儿与洗衣店员工都是“圈外人”,又是与事件的当事人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人(母女与主雇),其实他们并没有参与事件的核心,无论真相还是误会,他们对于洗衣店老板娘的自杀没有责任,只是没有袖手旁观罢了,但他们都受到了伤害(遭到亲近之人的动手、被赶走),这是人性的怪异,打人的一方才是造成悲剧的责任人,却怪罪说出真相的人。
过往,过去了吗?当他的妻子闻到他的香水味道流下一行泪时,我也哭了。爱是深藏在意识中的,即使肉体“死亡”。
2 ) 异族眼中的法兰西
追过法哈蒂电影的很多人和我说这部电影拍的有失法哈蒂水准,第一遍看下来也觉得有些不知所云,不知这是否是法哈蒂准备将伊朗与西方生活方式冲突推广到更国际化层次的一个不大成功的尝试。
但是作为喜欢从简单剧情中抽离出社会现实问题的观众,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多情节的设定背后有着法哈蒂尝试反映法国多种族现状和无意识冲突的意图和些许思考。主角Ahmad是在法国生活过的伊朗人,而Samir则应该是北非的移民或移民后代,最开始的两对夫妻Ahmad和Marie以及Samir和Celine其实都是异族人+法国人的搭配。(其实从演员表上看演Samir妻子Celine的演员是波兰人,但电影中有交代Celine是法国人,于是暂且这样认为)婚姻关系中的猜忌和所信奉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是不同种族背景和社会阶层都存在的问题,但显然在不同背景人的爱情中则显得更为激烈。片中没有直接交代四年前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Ahmad甚至没来得及扯清自己的婚姻便回到了伊朗,但Ahmad短暂的一段自述透露出了他当时的绝望状态,这之中想必有一个异族人在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否则他为什么不重新换一个城市生活而一定要回到祖国?而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Ahmad和Marie迥异的性格,Ahmad有着东方式的谦卑和忍让,这一点尤其体现于他对待三个孩子们的友善中,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不是这三个孩子中任何一个的生父却取得了三个孩子的信任。而面对误解,他的第一选择也是原谅,小到孩子偷拿礼物一直到妻子隐瞒了Samir的存在这件事,他永远冷静而沉默,与之形成对比的自然是Marie典型法国女人般的冲动,随性和极端。片中有一个细节是Ahmad在Marie家做传统的伊朗菜,而Marie还是习惯性地要拿刀叉吃,也可见从根本上其实两个人并没有完全接纳对方的文化。两个人一见面就吵架不断,也因而变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这第一个家庭故事中的另外一个插曲则是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小配角-伊朗裔餐馆老板Shahryar,从他收留Lucie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理解的波斯人角色,不过影片中交代他有一个前妻(前女友?)Mitra,而目前与一个叫做Valeria的意大利女厨师在一起,也颇有一些生活艰辛而与同样在异国打拼的人相依为命的悲凉感。(说起来Valeria说到那句“我们至少有个共同点就是国旗颜色一样”的时候我还是笑了一下,不过后来思考觉得这句话很有自嘲意味)
影片发展的主线还是在于Celine的自杀之谜,因而Samir与Celine这一对的故事就有着更显著的可关注点。首先Samir的设定是一个普通的洗衣店老板,他的洗衣店拥挤破败不堪,而自己也大概是买不起房子只能和妻子住在洗衣店二楼一间永远看不到阳光的小屋子里,在Marie家还被送货员当成过油漆工人(送货员送皮箱这段也非常有意思,皮箱损坏了应该是可以索赔,但是Samir什么都没说,能看出他也是一个尽量忍让的角色)。但片尾Samir在寻找妻子用过的香水的时候一个妻子摆满了化妆品的梳妆台的长镜头,与陋室的背景相映衬,暗示出法国妻子的虚荣和现实的矛盾可能是导致这段婚姻最初出现裂痕和妻子最初出现抑郁症倾向的原因。这段故事中关键的角色却不是这两个人,而是洗衣店非法雇佣的非洲裔劳工Naima。在Celine从怀疑Naima到最终自杀的过程之中,很难说这两个女人谁对谁错。但为何Celine从来没怀疑过Marie却先会怀疑Naima?不难想象其中的原因-Naima在Celine的心中一定只是一个下层人物,又有充分的做小三的理由(通过婚姻取得法国的合法居留身份),这之中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种族歧视成分在里面,而这种疑心最终达到了试图嫁祸Naima的程度,于是导致了Naima最终借着Lucie的机会澄清真相+复仇,“我受够了无限的猜疑”。但是最后,Celine还是在Naima的面前灌下了洗衣液,到死都没有原谅这个无辜的女人。如果说Celine是被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所害,那么Naima孤独地离去的背影,又何尝不是又一个人性自私面的牺牲品?
从结尾反观而看,这两对都是相爱的,Lucie说Marie和Samir在一起仅仅是因为Samir和Ahmad长的相似或许有些夸张,但如果不爱,就没有四年后平静的报复,没有离婚那一刻才告诉丈夫自己怀了别人的孩子,没有无穷无解的家庭和孩子的问题。而Samir和Celine的爱情自然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了出来。而Samir和Marie,究竟只是填补互相生命中的那个缺失的位置,还是有更多复杂的情愫在里面,我们无从得知,但不管最终两个人能否顺利地结婚生下孩子,想必依然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使人分离的原因往往不是感情的淡漠,而在于不同背景的人与人间的误解和不信任。
不过法哈蒂毕竟本人也是异族,比起多如牛毛的反映法国边缘人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没能走出异族的视角,有一些旁观者的色彩,很多可以铺展开来讨论的点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或许,本身法哈蒂还是希望站在一个伊朗人的角度来讲故事。伊斯兰革命之前,法国一直都是伊朗人留学和工作的第一目的地,主角Ahmad从法国回到伊朗多年再返回法国,却发现西方世界无穷的复杂性和问题瞬间砸在自己的头上,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整个当代伊朗人的心态——从开放回到封闭,再重新审视西方世界,却发现自己的传统和包容早已不能提供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任何实质的解决措施。
3 ) 法哈廸:你為什麼不說?
《伊朗式離婚》,承襲導演得獎傑作《伊朗式分居》譯名,但事實上跟伊朗的關係不大。原名”Le passé”,意思就是「過去」。故事講述一個伊朗男人應分別四年的法籍妻子要求,回到法國辦離婚手續,好讓她能重新上路;事情當然沒這樣簡單辦妥,等著他的是妻子生活裡一籮爛攤子,而一切歸根結底,自然是箇中人一籃子的「過去」⋯⋯
導演 Asghar FARHADI 的敘事技藝大抵會令每一位編劇驚嘆,繼《分居》後,又一次把一個倫理劇情片弄得如斯撲朔迷離,卻又在人情世故裡如此的確鑿。這麼別樹一幟的「家庭懸念片」幾乎就是導演的簽名了。
記得伊郎男人對前妻有這麼令人熟悉的一句:「你為什麼不說你有一段新的關係?」其實電影裡不同人物之間都好幾次問到對方「你為什麼不說⋯」這樣那樣的事了,我覺得這正好問到點子上---對於 FARHADI 這位懸念達人的敘事技藝而言,關鍵不就是「你為什麼不說?」
4 ) 真相存在于时空某处
以《一次别离》正式加入顶级电影人行列的伊朗导演法哈蒂,带着他在法国拍摄的新片《过往》来到戛纳,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来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比法国本地导演欧容的还多,座无虚席。
《过往》讲述的也是一个家庭故事。虽然家庭结构与人物设置并不雷同,但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次别离》。一个带着三个小孩的母亲,因为怀了妻子尚在昏迷中的情人的孩子,而把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继父,从另一个国度召回巴黎离婚,从而引发了,每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危机。跟《一次别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影片主题除了婚姻,家庭外,还多了一个“真相”。家庭成员关系的进展和改变,建立在对一个事件真相的探寻上。随着每个人越来越接近真相,观众也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人物内心里,从而得以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待“真相”,最终接近那个或许不存在的“绝对值”。
导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真相”的问题时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此片的叙事态度,导演叙事时完全遵照主要人物的逻辑,跟随他们的思考而推进,既不预先铺垫,也不做任何评判。由此层层剥离,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接近真相。
法哈蒂谈到,家庭和爱情这两种关系,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关系。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他愿意一生都讲关于家庭和爱的故事。在这样看似格局很小的设置里,人物间关系的张力却很大,且这种张力存在于多对关系之间,令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由张力导向的戏剧性,一再将人物逼向极致,他们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勇气面对自己和他人。非常深入地进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长的剧作手段。《一次别离》在这点上也十分明显。他称自己比起一个导演,更是一个作家。他喜欢写作,所有的思考都会写下来,而台词部分则加入演员的排演,希望演员也参与到创作。这些都归结于他多年的戏剧舞台工作经验。
由于此片拍摄离开了伊朗本土,有记者关心是否意味着法哈蒂要转营创作。对此法哈蒂表示,不论在哪里,他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变的,职责也是。只要有好的剧本,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包括好莱坞。
5 ) 斧鑿痕跡多了
過去,從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且會如影隨形,一生與我們糾纏不清。當下,是由已知的過去所形塑,也因此,知得越多,軌迹越有可能改寫。
電影《伊朗式離婚》是伊朗導演Asghar Farhadi《伊朗式分居》的延續篇,家庭人際張力更大,倫理思考更錯綜複雜,只是,也許刻意經營過多,斧鑿痕跡多了,反而不及《伊朗式分居》好看。電影結尾那一滴淚,讓我覺得Farhadi真的over了。
6 ) 一托 苦丁,干扁的身躯,鲜活的生命
故事的梗概其实完全就是围绕一个许久未厘清上一段婚姻的女人以及周边关联的层层人物展开。电影时间小长,看下来觉得浑身糖分流失,无力。 没有看过导演之前的《一次别离》,但还是赞叹导演在节奏不急的时间里,让人物不安其份的不停变化,并且摆明了作为创作者的非主观立场,没有硬性给每个人统一风格的结局。
前夫Ahmad身上的标记似乎就是“雨” 从第一次露面,找寻非亲身女儿露西,还有因尴尬搬出。人的气势很容易在雨中被稀释,整个人的状态就显得诺诺无力。在前妻面前是一个温和,冷静,大度的明辨是非的人,实际上所谓的公平公正,只是将一个个待办的事情放缓,铺平,只是一根悠悠长长的火捻。
倘若前半场的男人是Ahmad,那么后半段的重心就到了现任男友 Samir身上,与Ahmad的相对主动优势不同, Samir处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作为第三者无论怎样的胆大,都不会理直气壮的与Ahmad他们三人对峙,但是植物人状态的妻子,尚幼的儿子都是他实实在在身心俱疲的源头,正如后来玛丽所质疑的,是否只是为了填补妻子的空缺而聚合。其中复杂,不说,你懂得。正如Samir的儿子不明白的那样,“你们一会叫我上来,一会又叫我下来”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是难懂,而是自以为所有的问题在自己 的掌控之中。其实反倒是所有的清晰皆是混沌。所有正常的坚持竟被一个小小的误解和恶作剧粉碎。
我能从影片中感受到的是导演的严谨和温暖。以及很好的节奏分配。观影是一个双“观”齐下的分享过程。影像和声响都帮助很好的推进叙事,和理解内容。导演利用每一次“门”的闭合,不仅将空间锁定或排斥在一定的区域中,还利用声音的隔离完美的的视线自然的转移到 重点人物的活动上,可是光是一个 未闻其声 就足以吊大家胃口,加强快进的紧张。
即便是在如此错乱的故事中。还是将每一个人物放在即便是是非判读不清,但仍旧内核坚挺的位置,也试图给每一个人完成一个结局。
前夫Ahmad是一个如此体贴温存的男人,为何会将事情进展到如此挠头的地方,因为他是消极和怯懦的,那拖延的4年,实在就叫人不能原谅,因为玛丽实际上对他还有依恋,这个男人自己将其拖拽丢失。 玛丽是一个站在原地,面对一个有一个爱人离开的女人,Samir其实是中了妻子圈套的男人。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抑郁病人”正如Ahmad向露西解释的,这种人,非常敏感,遇到那么一点事就有想死的脆弱。所以他们犯错。但实际上,不曾拥有那么一种解药缓解所有生活的苦痛。影片最后的落点有点意外,一个孤立的镜头跟随着得到病情无转还迹象的通知的Samir。空无旁人的走廊中,就紧紧盯着Samir一人,等他远走不了几步,等他转身若有所悟,摆明要从他身上等出什么解答,等他在此返回妻子病房,不敷衍的在自己的脖颈两侧喷上香水,等待妻子回应时,妻子留个镜头一行泪水和相握的两人的手的特写。
生活真是可叹可笑,越用劲的人反倒等待无望人的救解
再次被法哈蒂高超的剧本功力折服(这都能输给<天注定>!),格局小却张力十足。最后的反高潮将一切都沉淀下来,真相不过是每个人主观部分的集合,越接近它,可能越发温情也越发惆怅。
用细腻的环境音取代配乐,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推动细腻的故事和细腻的人物情感,堪比录音技术的教科书。
7.5 女主很卖力,但是剧情铺垫的时机不对,质量不到位,可信度很成问题,电影时长和节奏都失控,冲击力很弱,比「一次别离」差远了。
冗长、琐碎、话痨、沉闷,抱歉严重看不下去。
很喜欢,细腻的人物情感
没能赶上前作《一次别离》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片。最大的问题是戏剧冲突和矛盾太平淡琐碎也太抽离,让我很难走进角色情绪,好几次片中角色吵得热火朝天,我却出戏心想“who cares”,而代入感却又恰恰是前作的闪光点。但法哈蒂解析人物关系和情感,如同剥洋葱一样的叙事技巧以及精准的调度依然很给力。
她和他的过往的描述里,没有一个倒叙或者插叙回忆的镜头,而是像车子的后视镜一样,从人物对话侧面展示出来。昔日的恋人四年后重新见面,法国女人遇到问题后,模版式歇斯底里地嗔怪他人,也许就是让人离开的原因之一。导演再次处理离婚题材,同时兼有悬疑成分:妻子为什么要自杀?
一次离别迷雾重重堆叠而至,过往则是行云流水尽显家庭
剧情还好,女主好漂亮啊!
后半段反转太多有点八点档了啊,最后一镜也不如《一次别离》那样屌,但揪心气氛和精巧结构还是在的。前一半真特别好,导演刻画人与人的隔阂简直入木三分,第一镜开始的沉默疏离和贯穿始终的淡淡尴尬就算吵得最凶时都不曾消除。伊朗前夫真是温柔,好喜欢他说话的神情和发音里有点生硬的转折。
剧本扎实深厚,张力惊人。画面唯美质感,叙事手法娴熟冷静,把人物竭力摆脱又无法割舍的情感剖析的细腻无比。每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出口都看似美好,其实各个布满荆棘。彼此止步于曾经不可洗清的过往当中无力前行,茫然、无奈与挣扎娓娓道来。
各种小细节伏笔与《一次别离》如出一辙,但终究只是家庭琐事,不够抓人。感觉导演一定曾被人言误解伤过,一辈子拍片都要纠结在这上面了。PS: 最后真相靠一句"她有口音"被揭穿,所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法外国人:法语口语不练好就别想骗人了
对家庭婚姻很有生活,很有深刻的剖析
伊朗人说:责人易,非己难。
过往挥之不去,真相求之不得。
女主美演技棒
法哈蒂掌控细节的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抽丝剥茧直到真相;一如《一次别离》的开放式结局让我觉得还有戏可看;贝乔的表演恰到好处,几次爆发戏都游刃有余,但我更想看《阿黛尔的生活》了,电影节期间《阿黛尔》双女主的表演可是影后热门
还行
女主越看越美,越看越有味道。
片头机场相见时无声且无力的对话给后面的误解和冲突埋下伏笔,同样影射出人类在语言持续进化复杂化时不断弱化的交流能力;结尾用长中近景的机位变化和演员的走位来展示选择现状与过往之间的挣扎。除此之外,小格局的剧作和单一的对白剪辑都令我失望。《一次别离》里凌厉的手持更是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