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kers of a self-managed tea factory decide to go against the grain and play by their own rules. The problem is, how can you plan, work and survive in a world driven by ruthless competition? One day at a time, for instance. In a world ruled by profit and dominated by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eaker ones, the film literally offers an alternative set of ways about how to think our future and the means and tools to work for it. It is not an easy job but, as Taste of Hope carefully and precisely shows, there is still a lot that can be done if we change our relationship to production and labor. Instead of making grand gestures or political statements, the filmmaker works with the camera and with a thoughtful edit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o weave together new possibilities of communal existence. The result is a superbly crafted observational exercise. A little manual of self-defen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face of a neoliberalism that wishes for workers to keep their heads down. A taste of hope indeed.
今年六月初,英国70家公司的3300名员工开始试行一周四天工作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有媒体报道称,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短工作周试验,将持续6个月,期间员工薪水保持不变。在一片羡慕声中,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减少一天工作日并不意味着减少工作量,在半年试验期内,如果员工无法在四天时间里完成原来五天的工作量,工作制依然会恢复到原来的五天。
此类新闻事件,每次都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投射出的,其实是人们对工作的普遍焦虑。工作俨然已成为时代痛点,每次谈及,我们首先联想到的词语总是剥削、过劳、消耗与倦怠。
在工作制度短期内尚不能被消灭的情况下,如何探索一种能让人保有尊严与热情的工作?纪录片《希望的味道》(Le goût de l'espoir)提供了一个案例,或许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工作的想象。
《希望的味道》聚焦于南法热芒奥市的一家茶叶合作社,SCOP-TI。它的前身是隶属于联合利华的一家工厂,超市中常见的立顿袋泡茶,有一部分曾就出自它的生产线。
2020年,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这家工厂面临被外迁的命运。不愿接受这一结果的工人们占领工厂,试图寻找替代方案。
抗争了1336天后,2014年,剩下的46名工人们取得了工厂的运营权,并将工厂转型为合作社,创立了自己的袋泡茶新品牌,并以战斗的天数“1336”命名它。
把生产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同时,翻身做主人的工人们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分工?如何分配?要听谁的?
纪录片导演劳拉·科彭斯(Laura Coppens)并没有将镜头对准抗争的热潮,而是在合作社转型之后走进工厂,用将近两年的时间,记录下转型为合作社后工人们的工作日常。
一位工人说,合作社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工作是快乐的”。没有了老板,没有了上下级关系,切格瓦拉的头像随处可见,会议室名字叫“卡斯特罗”。工人们会在工作的间隙唠嗑,邀请异性同事跳舞,他们说,“跳支舞也并不会少干一点活儿”……影片开始,呈现出的是乌托邦般和谐美好的景象。
随着镜头深入工厂内部,背后的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组织本身,既然搞了合作社,就要追求公平民主,必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开会协商,工会成员各有主见,有时讨论半天依然达不成共识。合作社这种强调自治的组织方式,如何平衡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另一大瓶颈,则在市场方面。产品包装与营销思路老旧,小工厂的人力物力有限,又无力雇佣专业市场人士,在市场竞争中何以与大型企业抗衡?
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构成了本片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
在组织方面,从一开始决定成立合作社之时,工人就已经面临考验。就像影片中一位女性工人所说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完成任务,而合作社需要更多主动的付出。每个人的决定都会影响工厂命运,工人们必须从以往“管理-服从”的模式中走出来。
导演在映后补充道,工人们会每月、每周都会召开例会来保证大家充分沟通,但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他们也自发选举出一个工厂主任(片中头发灰白者)作为他们的领导者,这多少缓解了一些燃眉之急。
不过,片中也有工人表示自己没有充分参与讨论,声音没有被足够倾听。效率与民主之间的平衡,是合作社始终要去面对的难题。
在市场方面,合作社已经在努力和大企业做出差异化来,努力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比如,不使用添加剂,而用纯天然材料来调味;再比如,重视与本地社区的联系,与原本面临停产的茶叶原产地达成密切合作,互惠共济。
不过,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突围,合作社的力量还是太微弱了。除了规模和效率上的局限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工人的平均年龄较大,导演说这是因为合作社的工资相比于大企业来说仍然偏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团结的理想能否传承下去,吸引更年轻一代加入,尚无答案。
有趣的是,导演劳拉·科彭斯兼有一层社会学者的身份,工厂是她的田野点,只不过,她选择以纪录片而非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她的研究成果。
她以学者式的冷静眼光,剖析合作社运作的机制。内敛而克制的手法,令人想起怀斯曼。几乎没有采访也没有拍摄者的介入,只是静静旁观工人工作的日常、机器的运行、工会的讨论、超市的推销等场景。
其实这个合作社在法国相当有名,经常有媒体去采访。但劳拉·科彭斯待的时间几乎是最久的,长达18个月。刚进入工厂时,她没有带任何理论预设,而是亲自进入研制茶包的实验室、亲身参与流水线工作,边做边观察。甚至在最开始的3个月时间,她没有拍摄,只是劳动,从而与工人们建立起了较深厚的信任,因此比其他媒体更能深入合作社内部,甚至被允许参与工会内部会议,拍到了许多宝贵的素材。
导演还尝试邀请工人一起看素材,询问他们对剪辑的建议,让她出乎意料的是,工人们并没有对一些有争议性的片段提出删减的要求,反而表达了他们的惊喜:他们平时接触到的,更多是采访式的拍摄,只是对着镜头回答问题。他们从未想到,原来普通的日常场景可以被这样认真呈现。
虽然是旁观式的纪录手法,但片名以及素材剪辑的思路,已经体现出导演对于合作社这一经济形式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映后环节,导演点出了她乐观的源头:自己祖母是东德人,这使她受到共产主义的影响,对工人自主管理一直心怀向往。
在法国,合作社并非一种小众的经济模式,甚至有专门的法律为合作社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合作社仍是一个稍显陌生的概念,有时也被与上世纪集体化时期的农业合作社混为一谈。SCOP-TI茶叶合作社的生产实践与影像记录,让我们看见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如片名所言,带来一丝“希望”的味道。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2022年1月15日歌德学院的映后谈)
10.4 北京Fruityspace
在水果空间看的 作为一个纯粹无观点的镜头生产的纪录片还是值得一看 只是必然的带有时代性的局限 片中所谓的工人抗争也只是在资本主义话权下的抗争 合作社的劳动也不过是挤占市场份额的浪费性的劳动 不过它带入了更多值得联想的视角 比如联合利华在将生产线迁到波兰的跨国企业对于劳动者无止境的剥削 和中国工人作为茶叶真正生产者并没有因“品牌效应”得到应有的回报blabla
220115歌德学院纪录片展+映后。马克龙劳动法之下小型合作社的权力集中化与反集中过程,换新包装的决策和实行,用原材料直出反原来代工的联合利华的工业香精,但似乎顾客并不在乎,因为哪怕1/10的薄荷香味也不明显。导演人类学者出身,也是东德出身,提到这个合作社十分有名,多次接受采访。可与反大资本、伪纪录片的《开战》同观。结尾非常有意思,“合作社的工人与大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快乐的,跳个舞也不会少干一个活儿”。片中随时可见切格瓦拉的头像,会议室叫“卡斯特罗”。
2023.10.4fruityspace本来打算不看的回去学习,但是看到仅有的两个短评之一说导演是人类学出身,我有点好奇人类学学者是怎么拍东西的,但其实没有很特别,还可以。听了会映后交流纯熟因为好几天没听过聊点有意思的事了,最近我的耳边充斥着大学生的八卦,钓鱼,情感纠纷,幼稚的举止。算了吧,但是听大家聊工作制、工会、马克龙,我也有点累。
合作社真好,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真好。是完全不像學術紀錄片的學術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