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变现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唯一解决办法——真正做到人民监督。几十年前教员就已经成功实践过,基本组织形式是革委会,想要深入了解的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这里说不了太多。可惜的是被官僚阶级阴谋破坏了,然而他的思想永远是悬在官僚头顶的一把利剑。权力变现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唯一解决办法——真正做到人民监督。几十年前教员就已经成功实践过,基本组织形式是革委会,想要深入了解的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这里说不了太多。可惜的是被官僚阶级阴谋破坏了,然而他的思想永远是悬在官僚头顶的一把利剑。
《沉默笔录》是今年平遥电影节首映的小众剧情片,是导演郝飞环的处女作,拍完五年才得以上映。
故事发生在西南的一处小镇,全程用方言演绎。在90年代,刑侦科技手段尚不发达,联防队长李立忠捕捉着蛛丝马迹,坚持探索连环杀狗案,无意中由此摸到了始终追查的父亲死亡的真相。
影片构成了几重反转,几次错抓才揭示杀狗与杀人的真凶,虽然有迹可循且比较容易猜到,在悬疑性上还是构成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在这样一个治安混乱的地方,联防队会为了私利收取罚款(保护费),会为了给上司一个看得过去的结案答复随便拉来替罪羊息事宁人,会鱼肉百姓建立工厂造成水祸。影片看似在寻找杀害父亲的凶手,实则也在“弑父”,或者说对父亲祛魅。主角李立忠提到父亲一直以全名称呼,可以料想二人的关系并不亲切,在探案与回忆的过程中,李立忠逐渐发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发现父亲作为联防队长在乡镇里为祸一方的真实面目,而父亲这么做又都是为了给儿子攒钱铺路获得编制。
影片的最终真相是从一位傻子口中得知的,李立忠逐渐引导他回忆起往事。这样的呈现与《河边的错误》有许多相似之处。案发之处在坝上,也是水边;最终也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陷入疯癫状态的人物对真相的推动有重要意义;也是上个世纪的布景与色调。然而上映不逢时,无论是关于社会的主旨深度、故事的悬念性还是刑侦案件的设计,《沉默笔录》都被《河边》艳压。唯有章宇获得了平遥最佳男演员的表演能与后者抗衡。
除此以外,影片加入了符合西南小镇的神俗元素。婚礼、葬礼、寿礼,中式恐怖为悬疑片增色,李立忠手持烟花筒当作枪追捕逃犯的设计更是精彩。但仍有一些元素的添加与主题偏离较远,比如想要逃去深圳的女子,比如杀狗与杀人案的联结不够紧密,五处地点的精妙连环设置仅仅用一个傻子的随机行为来解释。
很惊喜的地方是结尾揭示真相的戴孝和哭泣的设计,以及全片结束后假假條的片尾曲响起的瞬间。
“人就是狗,狗就是人”,狗无辜地死去,人有辜地遭谴。有的真相,为了剩下的人更好的生活,终究要被埋葬。
与哈姆雷特的对照耐人寻味。这个“王子”一直被克劳狄斯蒙得团团转,父亲鬼魂的归来却并未引他走向真相,反而为他的更深层次的被蒙蔽提供着材料。那象征父子和解之希望的嘉奖与礼物,却恰被指认为反映父亲之罪恶的证据。李立忠最可悲的还不是认不清复仇的对象,为周国奎蛊惑,更在于他的复仇已经失去了道德前提,因为他的父亲显然不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国王”,周国奎的手段固然阴险,李宝国却也并非纯良之人。在这里,化身为周国奎的克劳狄斯获得全面胜利,而李立忠扮演的哈姆雷特却被困在正义、德行的死胡同里,他非但不能惩凶复仇,甚至质疑着这种复仇的合理性:很显然,如果国王是个恶主,那这不过是一场黑吃黑的游戏,这个王子也失去了名正言顺的继承权。他要清偿的不只是父子疏离的亲情账,而更是一笔道德账、良心账。引导他沦为从未搞清真相的一颗棋子的,不只是老辣狡诈的周国奎,而更是他内心对于父亲形象根深蒂固的怀疑与反叛。应当注意在处理女友这一角色时的亮点,她已不复是那个郁郁寡欢嚎啕无助的奥菲利亚,而是一个毅然放弃这段关系从而去追寻自身命运的独立的人。她解除了自己与哈姆雷特并非必要的绑定关系,并且,应当澄清的是,决不该因此而指责其为放任哈姆雷特/李立忠沉沦的罪因。这部片抛弃了传统的女性救赎,两个女人一个离开了,一个投敌了,哈姆雷特只能在他画地为牢的圈子里陷入死循环,无法解脱,无望解脱。讽刺的是,走到最后,周国奎身死而荣膺声名,李立忠获得升迁,应和了父亲身前的期待,并且意外寻回父亲(部分的)清白,而恶霸早已被傻瓜处决,在这个强戏剧性的结尾里,一切似乎都导向圆满的结局,除了那些曾受到伤害的人。一个幻想的安慰。
《沉默笔录》是一个故事套着一堆故事,是一个故事里拴着若干段人生,打给比方,特别像是创造了一个空间,把每个观众引入这个空间之后把所有信息所有线索,所有和你有关的无关的人,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全部放入其中,你就在一个单一视角中搜索一切,然后迫不及待地下个定论,谁谁谁一定是好人,谁谁谁一定是坏蛋…但当你在这个空间里待的时间够久,你和这些人和事物发生关系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当外界出现了新的冲突挤压这个空间,已经形成的舒适区不再舒适,你会在一夜之间发现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有另一面,你已经彻底笃信的结论仿佛大错特错,一瞬间你的三观“崩塌”,一瞬间你的世界碎裂,一瞬间你会不自觉扭曲,就像电影中的最后那一幕,就像披麻戴孝的李立忠的那张脸,扭曲到喜乐错乱,扭曲到无限崩溃,扭曲到一盘散沙,扭曲到彻底垮塌。细品品,这不就是魔幻现实的生活吗? 第一眼看《沉默笔录》是在平遥,站在过道看完的,看的过程中几次倒吸冷气,我隐隐约约能感受到故事的发展一定会朝着“崩塌”的方向走,但我也没想到会“崩塌”到这个程度,这当然是导演有意为之,而最后那一瞬间的炸裂更和章宇对故事的独到见解以及天赋异禀有关,这是一个年轻演员业务水平的体现,更是导演放权给演员的完美演绎,我不知道当时在现场这场戏拍了几遍,这是我特别想问导演的问题,为什么留下的是这遍呢?章宇怎么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这场戏呢?一种独特的方式,一种夺目的方式,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方式留在电影里有没有怕观众不喜欢?毕竟在这个瞬间有多少人的大脑都被“震碎”了,这一张脸留在大银幕上是后劲儿无穷的。 而今天,电影上映再看《沉默笔录》,它悬疑质感仿佛一下被某种力量激活了,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或许在平遥小城之春,一屋子媒体影评人和资深影迷“比赛”猜剧情的时候,我更看重电影的叙事和表演,反倒是正式上映后,这部电影的单一视角更让我沉浸,尽管我已经知道了所有剧情,尽管我已经知道最后会给我们来那么一下,但我真的就再一次沉浸在电影中找线索,找蛛丝马迹,此时电影的视角遍变得更加有趣,更精准地说,电影开放了一个“窄口径”的单一视角,单一又没那么单一,观众的观察高度始终比剧中人高一点,但不高太多,视角的掌控力是这位年轻导演的灵气,配合视角的进准,掌握叙事的节奏,始终以一种准生活流的状态,在悬疑气氛弥补的大山中表达剧中人的基本生活,即便是带有冲突的,也是符合他们身份定位的日常,由此本作的魔幻现实质感的基石彻底打牢,再往后一切就都顺理成章,难怪日次另类的故事能和影迷共鸣,此魔幻现实基本等于彼魔幻现实。 看了两遍《沉默笔录》之后我更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它具有极大解读空间,有小人物在大空间里的困兽犹斗,有人的情绪挤压和内心的转变,有很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经历但都被我们主动无视的情感和困惑,甚至有普世的人性思考。
起先吸引我的是一张海报——画面中,章宇侧身面对镜头,后面是双手交叠形成的狗影,乍看之下,主人公仿佛在被狗追逐,好似下一秒就会被咬到。
故事因狗而起,但和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事中那些曝尸荒野的狗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隐喻,映照着我们惨痛的个人命运。在一个封闭和蛮荒的地带,“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真相或幻影
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是一名年轻的联防队长,这是一个很小的职务,他能独立处理的事务颇少。在平西镇出现了连环杀狗案后,他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切和父亲的“意外”死亡有关,于是他开始调查,开始穷追不舍。
我喜欢里面父亲“还魂”,隔空和儿子对话的几个场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父母,也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这部片子在讲述父子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无法逃开的命运。
周围的人都告诉李立忠,不要再追查其父亲的死亡真相,就连母亲都不支持。而花圈被烧也仿佛一种诅咒,让李立忠如坠迷雾之中。
他想追问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父亲究竟是怎么死的?第二,父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荒诞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都觉得李立忠父亲的死并不重要,也没有查的必要。而某大老板的爱犬被杀后,大老板指着众人吼道:“严惩”。
西南小镇的魅影,丰富的色彩想象空间
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出现了一片艳红,就像是燃尽的鞭炮与烟火都躺在河水之中。这部片里有着时下少见的民俗色彩,这些氛围让影片的感觉趋近于一种幻觉。
在古老的风俗与西南蛮荒感及方言的多重作用下,人物的命运看起来更加的悲怆,那是一种无法被吼出来的隐痛。在李立忠不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涂涂画画,思考线索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篇章早已被写好了。
影片开头一段没有台词的影像流动也显示出片子独特的气质。落在地上的手表,不再走动的时间,湿漉漉的小镇街巷。酒气、烟火气、甚至粪便的味道,全部混在了一起。
熟悉的西南官话,不用翻译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方言的介入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好多倍,这难道不就是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我的身边每天也充斥着各种异闻,父母蒙住我的眼,说外面有坏人,让我天黑之后不要出门。
影片中一段追逐戏拍得很好,天边放着烟火,李立忠疯狂追逐着那个作恶的犯人,然而最后却被对方逃脱。
关于最后的凶手,这里卖个关子,故事有开放的成分,很难说清真相究竟是什么。
站台,白狗,行李箱,走还是不走?
在影片中,李立忠有一个美丽的女友——马吟吟,女友总是嚷嚷着要离开小镇,去深圳。父亲的事情没有查清楚,李立忠不愿意离开;父亲的事情查清楚后,李立忠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立功”了。
他似乎得到了父亲想要他得到的,于是他不敢说一个“走”字,好像只要他离开了,那么父亲一生的心血就付诸东流。
在故事里,李立忠和女友是一个对照组。虽然讲的是破案的事情,但影片中有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出现的站台,这个站台就预示着一种出路,李立忠在这个站台上来来往往,可他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如果不离开,那么大概率重复父亲的命运,他只能困在那儿,做着听起来还蛮不错的工作。在那个蛮荒之地,要维持公平与正义是很难的,要跟普通人讲道理也很难,有时候做好事变成做坏事,做好人变成做恶人,甚至会在某日,因为一件事,死得不明不白。
李立忠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迷惘。
章宇身上的破碎感,完美契合了角色
影片的开头,章宇和一群咋咋呼呼的县城青年在路上开车狂飙,镜头一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对了”,这个角色气质和章宇的个人气质格外符合。
然而,和那些普通的县城青年相比,章宇的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干净。就是一种你不敢盯着他久看的感觉。
在查案的时候,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时常在迷雾中独行。有时候,他独行在布满荒草的小路里;有时候,他独行在飘着纸钱的苍白堤坝边……他的身边永远都是山啊雾啊,那些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
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外形和状态非常像长久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但后来又觉得,他瘦削和锋利的轮廓还有干净的眼神又跟那种污浊的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使人物变得可信。
在路演的采访里,章宇提到:“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李立忠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磨平棱角。当发现真相中的不堪都在指向自己时,最后他只能接受,也只能选择沉默。”
虽然说的是八九十年代发生在西南小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一切都与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小镇青年的突破与探寻,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感觉,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导演郝飞环的长片处女作,在类型叙事里融入了诸多的民俗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又荒诞的小镇氛围,这氛围过于熟悉,以至于看的过程里,我不断的陷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审视过去才能更好的看到未来,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艺术。如果说要确切形容《沉默笔录》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它就像是被握在李立忠手里的小本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写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写尽了。我们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正义,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夭亡,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别的不说,导演只要将镜头往章宇脸上打上去,我就会不自觉地沉浸进电影里面,tmd太tm帅了章宇,更别提抓耳的背景音乐和本身的情节了。 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导演拍的属实流畅,而且多条线并进也没有慌乱感,太舒服了。 对了,前几天刚看了站台,虽然本片没有站台那样宏大的叙事和那种复杂的背景,但是那种二三十岁青春时的迷茫感还是很有感触,以及那重复出现的汽车站台,逃离这里的预示。在那样的九十年代,南下外出的诱惑,爱情的远离,戏谑悲惨的身世,被腐蚀了的人心,或许只有那本不会说话的沉默笔录才不会骗李立忠。 全片的拍摄很喜欢,乡镇实景的拍摄,虽然没有站台那么宏大的镜头,但是也很让人沉浸。女主角属实很有清纯感。期待导演的下部作品。太tm有感觉了章宇,更想看大象席地而坐了。 希望别太惨票房,不然看不到导演后面的作品了😭😭😭,今天刚一张票包了场🤣🤣🤣
开头看得恍恍惚惚,没想到后边剧情推动起来,一下就掉进故事里去了。好久没有那么迫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因为总有一种马上就想明白了,但是偏偏缺了一点提示的感觉。 最后的几个镜头慢慢和开始的几个镜头对应上,这才恍然大悟,伏笔原来早就埋下了,拍灰、拖拉机、水坝… 中间破抓狗案的时候,看得我还是有丶害怕的,太暗的镜头+上电影院的氛围,真的紧张起来了,中式恐怖在我这永远比西式恐怖后劲更大,唢呐纸钱迷信真的略吓人了。还有审问二陈的对手戏,我本来是不喜欢一个故事把所有谜题答案都交给一个疯子去作目击者的。这样能省去太多的主角自己的推断和故事发展,只需要安排一场对手戏即可。主角的歇斯底里却无可奈何+疯子的自言自语傻笑或痛哭。还好这场戏撑起来了,也埋了个大伏笔给结尾。 映后互动问道导演对结局怎么解释。导演说可以从忠哥和奎叔的对话中获得想要的信息。期待上映后的解析了,我觉得我明白了,但是也是差一点表达不出来。 章宇也是凭借这部片子拿下了平遥的奖。他的演技一直都很在线,更多的时候适合一个人狠话不多的角色,但其实独挑大梁的台词功底还是有的,复杂的情绪在他身上酝酿也是不觉得突兀,不着痕迹的表演使我看了他出演的很多作品都没有串戏。此外,方言也是他独特的优势,期待他能有更好的作品。 “不得好死”的翻译是u will suffer. 还有,最后忠哥入编回家,门上的对联有丶意思,但是我只记下了上联“常自省有视不轻狂”。 最后,男女二人分别的车站和农田和排水沟,有点像是《杀人回忆》。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具体考证过《杀人回忆》到底对于国内导演产生过怎样巨大的影响,但一个肉眼可见验证的事实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在国内院线里就能看到一两部被影评人和影迷夸赞或吐槽致敬(照抄)《杀人回忆》的作品,且多以平遥、西宁这些面向年轻导演的电影节系作品居多。仅以个人有限的观影经验来看,这串名单里就包括:《暴雪将至》、《黑处有什么》、《追凶十九年》、《东北偏北》、《河边的错误》。所以,当又一部几乎凑齐了以上种种刻板印象的平遥系作品出现在院线里,事先我是并没有太多期待可言的。但结果却是,电影中藉由一桩小镇凶杀案引出了对于利益和真相到底哪个更加重要的讨论,虽然在形式上也许不如前段时间热映的《河边的错误》来得花哨,但试图做一种严肃的主题探讨,这在当下本身便是值得肯定的。
一部试图致敬《杀人回忆》的国产电影里要有哪些关键词?时间上要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点上要在封闭腐朽的环境(国营厂大院、偏僻乡村或小镇)、事件上要有一桩连环恶性凶案(每每都能留下蛛丝马迹,但每每都要功亏一篑)、角色上一般要有两个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截然相反的侦探,然后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完成角色互换(一个角色也可,最后换成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按照以上的模板来看,《沉默笔录》几乎是一板一眼的在套用《杀人回忆》,影片中诸如钓鱼执法式的土法侦查、紧张与诙谐感兼具的暗夜追凶,以及为了破案效率不顾事件真相的行事手法,都与《杀人回忆》如出一辙,至少在形式上看不出太多的亮眼之处。
不过,《杀人回忆》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在于那几个用关键字便能概括的要素堆叠,而是在于它真的全部触及到了足以被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所应达到的三个层次:美学上的讲好一个故事与形式创新(类型片的文艺化或文艺片的类型化);社会学或历史学上的展示(韩国沉默无声的八十年代);哲学上关于某个抽象概念问题的思考(真相是否真的存在?追寻真相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在过往,大多数国内年轻导演在致敬《杀人回忆》的过程中,野心与能力都仅仅停留在了前两个层次。但在今年的《河边的错误》与《沉默笔录》里,不约而同地,两位年轻导演都绕开或回避了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时代背景在两部电影里都并不是导演刻意强调的重点,选择屈折与寓言化的隐晦表达,这显然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是试图去通过故事直接做某种形而上层次的讨论,去表达他们个人对于真相本身以及追逐真相这一行为的看法。显然,《沉默笔录》并不是那种典型的探讨道德焦虑道德困境的作品,而且在那个写满讽刺无奈的黑色结局里,已经流露出了导演本人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年轻人终究无法战胜环境,他们的成熟便意味着自己的死去,他们试图在精神上弑父,甚至事实上已经成功弑父,但最终却成为了父辈合格的继承人。相较于《杀人回忆》最后落脚于一种不可知论与虚无主义,《沉默笔录》则指向了这样一个两难问题:追求虚伪的和谐,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用不堪入目的污秽事实摧毁所有的秩序与认知,到底哪个才是更道德的?
在侦破凶案,寻找父亲真实死因这条明线外。《沉默笔录》在冰山下埋藏了一条儿子试图在精神上完成弑父的暗线,而这条暗线则可以被称为充满讽刺和黑色幽默气质的小镇版《哈姆雷特》。章宇追查父亲死亡真相,本质是想用自己信奉的黑白分明真相第一的价值观去取代父辈信奉的维持平衡利益第一的价值观。影片结尾是相当值得玩味的,章宇通过疯子二陈得知了父亲死亡很可能和继父有关,但不久后继父在洪水中意外身故,他在整理继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继父和母亲多年前的合照。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暗示,但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周胜奎才是章宇的真正生父!章宇为了给自己所谓的生父李保国报仇,暗地里害死了周胜奎,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事件的真相,但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骗局里。章宇看似完成了弑父,余生却要按照两个父亲李保国和周胜奎(名义上和血缘上的)的生存方式接着活下去,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即便之前的猜想并不成立,周胜奎并不是章宇的生父,周在片中扮演的也是章宇精神父辈的角色,是章宇所反感的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的具现。在侦破过程中,周胜奎一步步引导章宇相信了一个虚假的事实,而且让章宇自己说出口:父亲李保国是个贪恋金钱的恶人,杀人的是砂厂老板,旁观的是傻子,砂厂老板灭口未果被傻子反杀。这样的事实成立后,周得以登堂入室,顺理成章成为章宇的继父,章宇父亲之死有了所谓的真凶,小镇的连环杀狗案凶手落网,章宇解决了编制问题,一切矛盾顺利解决!章宇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相。
但最后疯子二陈在精神病院的陈述让故事反转:父亲是周胜奎和蒋子隆联手除掉的。但还没等章宇决定是否要继续追究真相,周在山洪中意外身亡,这样周便以英雄、继父而非杀人犯的身份走完一生。事已至此,章宇即便明白周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又能如何呢?难道他要让这个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家庭彻底毁灭?难道他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换来的稳定工作?难道他要公开承认自己过往所做的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如果追寻真相意味着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么追寻真相的意义又在哪里?他活成了父亲的模样——利益至上,和谐至上,用欺瞒来维持面子的过得去,真相是什么?有谁真正关心。 事已至此,时已至此,索性不如就将错就错的糊涂活下去。如果探究真相换来的是两败俱伤多败俱伤,那这真相不去追寻好像也没什么,不是么?
#7th PYIFF,片尾曲竟然是假假条唱的!惊艳!
还可以,剧情挺像《河边的错误》的,可惜不像河错那样会宣发,完全没有热度。作为犯罪悬疑片来说破案的过程快了些,但是也讲的比较清楚,不像河错那样啥都没讲清。全片节奏快不拖延,装逼镜头少,能让人看得进去,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也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就是为了看章宇(各种舔屏ing
No.9995。7th PYIFF-藏龙最佳男演员。7分。很典型的首作拍法,导演放了很多大概是自己喜欢的、港片(这道士和符箓也真是气氛组)和韩式社会犯罪片的元素进去(其实大类上说也是中国导演们都想拍一部《杀人回忆》的情结变体),其实不少地方都值得商榷。不过有两个地方真的还是可以夸一下,其一是《罗生门》式的“利益相关不可靠叙事人”的设置(片尾居然有个可称之为《罗》中武士刀的对应物!其实可以往这个方面多用点力了有点可惜),其二就是影片“认贼作父、指父为贼”的套路翻新和由此带来的、当下影片中已经很少见了的社会-ZZ表达。尽管影片还是有不少问题(包括一些避重就轻的和直给不够含蓄的),但这个社会-ZZ表达实在是因为稀缺而值得上半星鼓励一下!
最后来一下反转,以至于让我怀疑周胜奎是他亲爸…黄刘海真的很像周游!
故弄玄虚但其实平铺直叙,最后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章宇,他的气质真的太搭这个年代和小镇的感觉。
章宇但凡沾染尘埃,就能在土里长出繁花密林,所以看他在泥土中打滚,会是一种带有残忍知觉的愉悦。狗被杀,人被困,不只是这么一座小镇的境况,女人说一刻也不想待了,男人则被掩埋的真相推上了更高的位置,水还会流,坝还会塌,在疯子唱断的篇章里,隐情把人的身世、悲剧的代码写到狗的皮囊里。电影最好的地方是那些无从兴叹的兴叹,一夜烟花炸响,漫天写满哀叹和憋屈。
实在是很帅的章宇,哭的时候想把我的衣袖借给他擦眼泪哈😊#国内首部分线发行
剧情三星,多一星给章宇,挑不出毛病的演技和表现力,两段笑着哭的戏值得一个影帝奖杯。想打“章宇老公”的时候输入法关联成了“章宇考公”,一些戏里戏外的荒诞幽默达成。《忠哥考编记之给杀父仇人戴孝》hhh。本以为老周死之后还会有点展开,结果黑底白字直接宣告结局,结束得有点猝不及防,感觉一口气卡在胸口不上不下很难受。散场的时候观众也沉默得很应景。假假条的片尾曲是惊喜之一。
到最后许多事情悬而未决,要看观众怎么相信了。弄清过去的是非曲直又能怎样,要错就是时代的错吧。对个人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如一开始就跟她走。
一言难尽,像我拍的。
章宇你真的认为中国电影靠这种导演吗🥲
2017年就开始关注的项目,故事最初版本记得是写在2012年。横放烟花一场戏简直神来之笔和西南小镇精髓,这是确切在家乡年夜小镇会发生的场景。底色部分的联防改制托住了故事的时代感。只是人物情感上的“永恒的父亲问题”还是有些旧,什么时候能抛弃big father啊!
第七届平遥影展第13部。渐入佳境,不是那种大类型片。悬疑不是主要元素,是人物关系。
音乐(片尾曲大大加分)和构图色彩都太棒了!章宇真是天生电影脸,影帝值得。叙事也很棒,悬疑效果拉满,细节控爱了。喜欢烟花追逐的那一场戏,雨衣上燃烧的火渐渐被水吞噬,特别好!这个疯子比河错里面的疯子还疯,再加上轻微的中式恐怖属性。今年在院线看到的好电影。
国内刮起一股文艺类型片风潮之: 把大家叫出来就为了这点事啊🤯
1994,狗年,改革开放。父权制的背后:杀狗、采矿、抓贼、弄人…而编制的一面是干净笔挺的军装。死亡与新生在脱节,而隐喻的蒙太奇中摇曳着许多梦的碎片,“忠哥”(中国)会留在黄符满天的乡野,还是将来到大变的港湾?这些都写在捺印着指纹的笔录中,会是罪状或颂扬,更作为某种证据直白存在着。
兄弟们,好得可怕
是一个逐渐抽丝剥茧的故事,章宇在剧本中寻找的并不一直是杀父凶手,更多的是找寻自己被父亲爱过的证据、亲子关系存在的意义、小镇青年生存的意义,以及——“无畏的所为是什么”。我看有人说节奏混乱,我认为这种片子不是纯类型片下的悬疑片,母题还是在“找寻”上,如果按照类型片的范式去拍,就会显得悬浮又虚假,也只有章宇的演技能hold住最后什么都没说,观众却什么都懂了的结局。
小镇,凶案,方言,民俗,疯子,寻父,反转,太典型了,各种中国特色伤痕年代犯罪文艺类型片元素大集合,人就是犬,犬就是人,父就是贼,贼就是父,拍得还行。
章宇誓要坐稳业界土狗一哥头把交椅……皮夹克太拉风了,预感会血洗小红书……女主的厚底白球鞋绝对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最后一个镜头着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