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了纪念...4.5...清明
被某狂热分子提醒才想起来,为了纪念,掏出了两次没有看完的片子,好吧,我至少为了他破了,从不拖着看片子的先例...所以觉得应该记下来...- -;
片子除了原声,应该就只剩下对他老人家的追思了...只是不小心看到盖在神似的长发下的那张脸的时候,就会有点想骂人...
一个片子概括不了任何事,即使起了个逃脱责任的名字...多数人对这厮的感情,是寄托在自己有限而美好且过去的轻狂回忆里...是神圣不可侵犯滴...自然长发下的脸孔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不同与其他一些昙花一现的痴迷,或是经典到如土都发光的老人家,要么伤害不到感情,要么影响不了形象...
于是,所有的态度,情绪,被感觉做作而且流于表面...估计演员也觉得挺冤的...倒是在他以熟悉的姿势拨着弦,唱歌的时候,恍然一丝光芒闪烁,呵呵...
好了,本来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纪念
赶在今天发出...
2 ) Gus Van Sant 的新式悲剧
电影虽说是从Kurt的自杀得到的创作初衷,但是电影没有出现关于Kurt的任何暗示,也没有试图通过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要自杀。导演使用缓慢的节奏,超超长的镜头,还原主角自杀前发生的一点点不值一提的事情。主角仿佛陷入一种精神困境,神经恍惚喃喃自语,躲避周围需要面对的人。我们只能通过他周围的人,片面地了解他现在所处的状态:乐队成员想要离开他,并且乐队中出现了经济的问题;他的妻子也许理解,但并非完全支持他对摇滚乐的热爱;他无法同自己的女儿交流;朋友对他漠不关心;他要找的一个女人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然而我们无法,或不能根据这些事情来断定他自杀的原因。我们如何超越表象而深入一种无法体现的真实,又如何根据影像来进行合理的精神分析?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是个谜。
影片结构与《大象》相似,但是它并不是想从各种角度重构当时的场景从而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视角,而是从电影已经反映的现实中重新或再一次推动内在情感的运动。电影的长镜头特色非常突出,而且两段音乐的使用完美的配合镜头的长度,烘托出主角内心的痛苦绝望。电影歌曲没有使用Nirvana的音乐,我留意了片尾的Music,几乎都是电
影男主角的原创歌曲。尽管我听过的Grunge不是很多,但感觉上电影中那一段独唱很有Kurt的味道。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到东方电影的影响,长镜头和固定机位运用很多,但是却达到一种不同的艺术特征,他没有过分突出固定长镜头的隽永安详的气质,他通过一种哀伤的节奏复苏了西方古典悲剧的内涵。这种深沉和痛苦积压在电影缓慢的情节之中,结尾没有爆发,而是慢慢消解。GusVanSant通过自身的风格发展了一种区别于东西方悲剧特色的新式悲剧,或者也可能是东西方悲剧特征的结合。
3 ) 谁与共鸣——最后的日子
怀着对另一位摇滚巨星的追忆与探究看了这部片子。
看完之后的情绪很难讲得清楚,
似乎是愤怒似乎是哀伤,但遍寻不到对象……
愤怒该指向谁呢?
沉沦的社会还是愚蠢的人类?
哀伤该为谁哭泣呢?
纯粹的内心还是死去的上帝?
对于科特·柯本的记忆仅仅停留在六年之前,
因为太过沉重,实在不敢深陷其中。
当时只是通过尚不发达的媒体与网络
读过一些生前轶事以及分析文章。
而关于他的歌曲有一张不插电演唱会的磁带倒是一直放在Walkman中,
A面B面不停地一遍一遍的放着,伴我度过了一段重要的岁月。
在另一位摇滚巨星hide离去的时候,
曾跟某位欧美摇滚乐的歌迷探讨过死亡的话题,
当然其间不免提到科特·柯本,
这位歌迷的观点是虽然科特·柯本当时几乎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受到了歌迷们近乎疯狂的追捧与爱戴,
但是科特·柯本自己的反应大意为
“虽然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歌,
但究竟其中有多少人懂得歌曲的深意呢?”
在此我们对科特·柯本死亡的真正原因不作深究,
但一般忠于自我创作的艺术家而言,
名利并非他们追逐的意义所在。
也许彼此言谈中所碰撞出的一丝火花都能带来万千黄金所不及的快意。
空虚与非存在感或许才是困扰他们内心的梦魇所在。
无论是借助毒品还是一死以求解脱都是摆脱这些梦魇的手段。
当一个人的思想抵达一个高峰之后,
世间的名利追逐与物质享受着实愚蠢至极。
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似乎是唾手可得的东西,
获得这些毫无满足感可言。
然而当你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时,
会发现周遭外表光鲜亮丽的人们一旦褪下那层遮羞布,
与原始人相比毫无任何思想进化,
此刻沟通与交流变得艰难且晦涩。
于是他们会同婴儿极渴望喝奶般哭泣,不停地哭泣,直到饿死……
生存的意义何在?
当你抵达了最初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
原来奔跑是如此的简单,当你发现之后,是否开始试着飞翔了呢?
我已经能飞了,那么我们就去外太空吧!
那里有科特·柯本,还有hide,以及很多很多……
4 ) 一点牢骚。
A最后的日子。还有B刻本和音速的纪录片,1991朋克崛起之年,都牛逼。A在虚幻里压抑,B在现实里张狂。
想当朋克就得在两个极端里疯狂跳跃。没什么可说的。~
最后想提《最后日子》里的吉他主题,那曲子牛逼啊。你要是郁闷的时候去听,能流下脑浆和鼻血。
5 ) 《最后的日子》:幸亏只是神似
有时候一件小事就会让我莫名其妙的愉快起来:可能是在要洗的裤子口袋里发现了皱巴巴的十块钱;可能是lomo的卖家二话不说的给我换了新的相机;可能是在剧场里发现其实二楼的座位也很不错;也可能是突然发现,原来学校超市门口不只能买到烂大街的碟。当然,这个烂大街并不是强调烂,而是说诸如《十七岁的单车》这种在任何碟店都可以看到的碟。其实简单说就是,我买到了嚷嚷了一年的《最后的日子(last days)》,在学校超市的门口。当然,也可以把原因归结为大连的盗版碟市场太不够与时俱进了。
可是,这个我期盼了一年的电影却让我在看的过程中饱受折磨。首先是因为我知道电影的结局。这个事情实在太难过了,我明明知道主角最后自杀了,然而我又非常好奇导演会怎么表达他的死亡。然后当我大气不敢出的看完沉闷的90分钟之后,我发现导演也是歌迷,他让他赤条条的脱离肉体,他是向上走的。所以导演和所有的歌迷一样,让自己的偶像走上了天堂。你知道我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有多郁闷么。
片尾字幕中几次提到kurt cobain:灵感来自于kurt cobain最后的日子,纪念kurt cobain。当然,导演有权利不承认主角就是被神化或者被“俗化”的cobain。电影中的主角叫blake,有着和cobain神似的长发的black。我承认,我这个不那么忠实的grunge fan在看到主角那头长发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当然,这种激动在看到长发下的那张脸之后立刻烟消云散了。没错,他的确不是cobain。纵然这部电影和cobai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的确是一部沉闷的电影,通篇充斥着长镜头,固定机位长镜头,长镜头跟拍。而且,这些长镜头几乎都是对准主角的,而当镜头转向其它人物的时候,画面便以一种正常的速度切换着。那些对准blake的超超超长镜头一次次的考验着我的耐性,甚至,当我看到镜头中那个佝偻的身影的时候还曾想,如果通篇只有一个镜头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有人说,这种长镜头会带来两个效果,一个是使观众沉入其中,随着那个蹒跚的背影喃喃自语,一个使迅速的抽离开。我不属于任何一种。我看这个电影的状态是,不断地和自己较劲。一方面我在午夜十二点多对着本本的显示器不停的打瞌睡,另一方面是我不停的告诉自己,看完吧看完吧看完吧。于是我就这样把它看完了。
电影的名字叫做最后的日子,于是,整部电影都在讲述主角——导演说不是cobain——自杀前最后几天发生的事,都是些平淡的琐碎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其它人物的行动中知道一些主角的生活片断,他的妻子不理解他,即使他才华横溢;他的乐队成员想要离开他,乐队经济上出现困难;他从戒毒所逃了出来;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女儿。而电影的主角,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情感的发泄。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佝偻的背影,行动迟缓,不停的自言自语。从他零星的语言碎片中可以知道,他对世界对自己的茫然。然后是他回避人群,不会与人沟通。最后他自杀了。
这是我看到的故事,或者说,不是故事,而是状态。一个灵魂已经游离在肉体之外的人的状态。这状态就和电影一样的平凡而沉闷。
我仍然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在窥探cobain的last days,所以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喜欢这部电影。我承认自己是把cobain神化的那类人,所以当我看到那个游走在电影中只有状态没有思想的blake的时候不由得深深的失望。但是转念,cobain最后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大概,每个人都可以是心里那出戏的导演吧。
电影中音乐蛮少的,不过值得一听。本来我以为会听到All Apologies或者I Hate Myself and Want to Die,但是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的在和cobain划清界限。不过,最后的那首death to birth听起来还真像cobain的歌,Michael Pitt弹吉它的样子也确实令人激动。
Ps.看一个评论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和gus van sant的另一部电影《大象》和相似。所以我这个只知道看电影却记不住电影的人决定今晚重温下《大象》。
6 ) 《Last days》与范•桑特的事件结构
范•桑特(Gus Van Sant)在这部影片里试图展现Kurt自杀前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看来他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咬着笔尖冷静地分析,然后不慌不忙的把结果讲出来。他就是这样成功的导演了《大象》,冷静的长镜头跟拍和看似安静的影像中蕴含的张力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极其不简单。
布莱克从戒毒所跑出来,自言自语着“I can’t do anything”,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他已经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即便他才华横溢,他试着逃避,痛苦只能随着音乐宣泄出来。
Michael pitt 的音乐很棒,《梦想家》的配乐里也有他的一首《hey,joe》,唱腔的确很像柯本。
范•桑特的叙事结构很特别,即对于同一个事件他会利用几个不同的视点来表现,不过这不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事件的重复,而是一种解构、一种裂变,它利用了多个人物(摄像机)的视点(pov)来尽量完整、全面、立体的表现事件本身,在此基础之上,在这个看似重复的事件之上,我们会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这使我们冷静起来,就像是在转着圈打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这时,电影的时间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空间关系之间的前后对比,让我有了一种新的奇妙的体验和发现。
立体主义绘画理性的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主张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范•桑特的这种处理方法说成是时间的立体主义或者影像的结构主义,不过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
7 ) 一部真诚的电影
作为nirvana的fans这个电影是不能错过的,也许有些人看完之后会感到失望。
坦白说,看完这部片子后我也有点郁闷,幸好曾看过加斯范桑特的《大象》,对他的有催眠功效的长镜头有一些免疫力。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last days》的影评,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说这片拍的冗长无聊,故事简单,就那几个长镜头剪来接去,还有就是cobain的形象塑造的不知所云。我猜持此观点的不乏nirvana的歌迷,的确,与他们心目中cobain的灿烂涅槃比起来,电影里的形象肯定给fans们泼了不只一瓢的冷水。
我觉的这些观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导演和影片的问题,而是看者太过主观。因为影片的名字是《last days》!last months,cobain在他最后一场德国慕尼黑演唱会上再一次失声了,而且他还曾自杀过一次(吞食药片),被抢救过来。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赌瘾,有自杀倾向,并且被已媒体百般折磨的cobain,你能指望他在最后几天神气活现的出现在银幕上?谁会相信?
还有一些人以为这部电影会大曝猛料,诸如cobain不是自杀是他杀,什么什么寇特尼为了财产顾凶杀夫之类的。要是电影真排成那样,我可不看,nirvana和cobain被商业利用的还不够吗?人都死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沉闷是有理由的。
给我印象很深的镜头有三个:
一是影片开篇时衣衫褴褛的主人公在鲜绿的树林里端着枪向幽灵一样的游走,整个画面拍摄的很唯美,绿色绿得刺眼,然后他到了河边(记得好像不远处有瀑布),孩子气的在河边小解。人和景成鲜明的对比,生死边缘的徘徊,我猜那时的cobain对生是十分留恋的。
二是在两个同性恋做爱的同时主人公在另一间屋子里弹唱的情景。排有关于cobain的电影怎能没有音乐!这部电影里对音乐的表现却很少(并没有像我想象当中的搞个nirvana联唱之类的,呵呵。)电影里面有一首地下丝绒的《Venus In Furs》,这个曲子像一个标志,把前后两个长镜头拼接起来,然后主人公佝偻着演奏了那首绝唱《death to birth》。麦克皮特(主人公的饰者,他也是个音乐人!)的嗓子的确很像cobain,不过仔细听还是有些做作(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首曲子,特别是那段华彩。有些人说影片没用《All Apologies》或其他cobain的歌是一大败笔。我不这么认为,别忘了,电影的主人公不是cobain而是一个叫布莱克的家伙。
三是影片最后cobain倒在暖房内,赤裸的灵魂慢慢站起,仍觉得疲惫的爬向高处(天堂),我觉的这一点导演处理的有些主观,也许他本意是安慰爱cobain的人和cobain本人,但cobain生前不是基督教徒,可以说朋克精神是他唯一的信仰,cobain会接受这样的结局吗?
当然,影片的主人公叫布莱克...
总之,这还是一部比较真诚的电影
向cobain致敬!
8 ) 只剩时间在流逝
初中的时候很爱看电影画报,俊男美女,注意到力弗·菲尼克斯,年轻、帅气、阳光。后来终于看到他参与拍摄的影片《我和我的爱达荷》,可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报上说他死于毒品。导演范·桑特说:“我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毒品是一个让他们释放的工具,而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最后的日子》是范·桑特对这些朋友的纪念。主角的原形选择了涅磐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
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呢?自己回答是看书、看朋友、看亲人。问题是除非自裁,否则很难知道自己将结束于哪一天,也就很难安排好这之前的时光了。同样,科特·柯本必须在这部影片的结尾死去已是事实,最后的日子如何过去除了他又有谁知晓?
一个人死了,带走了一个世界,从此留下一个谜。任何人都是。
“对于一个曾经辉煌,在生命的后半程却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他最后的日子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仅仅是时间在流逝。”我倒觉得,不单单是他们,而是我们大家,最终都将臣服于时间的权力,苟延残喘,看着自己流失。我的回答是幼稚的。
如何表达时间呢?或者只表达时间呢?导演使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演员们都在即兴表演,主角只是喃喃自语,全片没有情节,全片不时的重复,甚至作长时间停留。
戈达尔说:“每个镜头都是关乎道德的”。
主人公不停的走,风景很美,内心很空,“接受还是返回的旅途?”“老脸死了!”他不停的呻吟,逃避一切现实中的人、生活,他需要的“死亡”在剧终被找到。
“生命是一次没有人能活着出去的冒险。”
最后的日子,电话还会响起,钟声还会响起,自己的退去,一切还在照常运转,一切的生命,退去,还有万物在运转,还有出生和死亡。
再问我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我想我不知道。
Kurt Cobain
。。。
柯特·科本的最后日子用朱自清一句话就概括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子和[大象]还是有对比参照价值,但是没有那么多刺,很多“无意义”的段落情绪非常好。
音乐真好真好真好。
因爲完全不知cobain是誰,可能無法深入體會感受,單從純粹電影來看,那些長鏡頭停滯得讓我有點喘不過氣,這是否就是last days的感覺.後勁很足,越來越壓抑.客觀來説可以給四星,只是如此絕望的電影實在不適合推薦.(在最後我還是客觀地給了四星)
节奏缓慢,情节琐碎,几乎毫无看点;但摄影及声音剪辑充满魅力,结果是哪怕对非乐迷来说,影片都充满了死亡的腐朽之味,成为一场令人难忘的濒死体验。哀悼Cobain。
我觉得很棒!实验性质的电影和安静的能让人睡着的长镜头才是对柯本最好的纪念吧也许。我真想让时间停止在练习房里自弹自唱的那一刻。
最后他想死吗
cobain
不喜欢Gus Van Sant的完全没有必要看这个片子。
看得太压抑了
我也曾迷茫如此这般~~
我心中的KURT
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腐败将死的感觉。柯本死的太早。为何不直接拍柯本要用这个隐射呢?
他终于死了
也许是我看得没耐心
盖瑞+大象+kurt
chaos.
看在科本面子上给两颗心吧
没有想象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