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杀案件频发,多名死者具有相似之处。为此,刑警队探长邢敏(黄璐饰)与省厅老侦查员老周(谢钢饰)组成连环杀人案专案组。为了破案,邢敏将自己作为诱饵,打扮成凶手欲杀害的下一个被害者。凶手终于浮出水面,邢敏却命悬一线。
李聆聪导演的《血十三》是一部特别的犯罪悬疑电影,让人在观影过后感受到一种冰冷而直击人心的凛冽之感。残酷的杀戮也可以蕴含致命的美感,在一起看似寻常的连环杀人案件中,其实隐藏着不可言说的血腥与黑暗,电影《血十三》以一袭飞扬红裙,表现出隐秘真相之下的无限苍凉。
80后女导演李聆聪,女性编剧胡涂,主演过《推拿》、《盲山》等众多文艺电影的实力女演员黄璐,以及整部电影始终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让原本冷血残酷的犯罪案件也带上了女性视角所特有的敏感与温情。人性的温度究竟能否与现实的寒意相抗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看过《血十三》后的最直观感受,那么一定就是“红”。香艳红唇,招摇的红色裙摆,鲜血触目惊心的红……肉身其实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不过像个承载血液的容器,失去了鲜活涌动的血液,人也像寂灭的油灯一样迅速干枯暗淡下来。与生命产生直接关联的血,成为了《血十三》中别有深意的重要意象。被残忍杀戮、放干鲜血、虐杀而死的受害者失去了身而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血泊中的红所献祭。
除了这种近乎猎奇的残酷杀戮手段,《血十三》中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群体就是失足妇女。似乎在各式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她们扮演的都是尘埃一般无足轻重的角色,居无定所,无权无势,整日接触的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空心之人,面对暴力没有反抗招架之力,如同脚下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即使死去也是悄无声息无人关注,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存在。
在《血十三》中,由黄璐饰演的刑警队探长刑敏面对这类边缘群体的心态其实与大多数常人相似,带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想深入了解更不想去触碰,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受害者的连环杀人案件时,刑敏的内心实际上是抗拒的,直到案情探索逐步推进,刑敏方才察觉到凶手的杀人动机绝对不单纯,而她自己浑然不觉已经置身于致命危险之中,第十三个身穿红裙悲惨死去的受害者或许就是刑敏……
整部电影中埋下的一处精妙伏笔,当属老侦查老周(谢钢饰)随身携带的那只神秘小木匣。当木匣中的秘密示人的那一刻,一股惊悚寒意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木匣里放的正是个明晃晃的人类头颅。老周始终随身带着这样一个“邪物”,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骷髅头,老周这十五年来近乎偏执的破案欲望才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让令人难以喘息的烧脑案情平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人性关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悬疑片《血十三》巧妙地兼顾了犯罪与文艺两个题材,让残酷的杀人案件也带上了凛冽的美感。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紧凑情节让观众仿佛置身其境,体会生命朝不保夕的脆弱与绝望。小小的城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切记,永远,永远都不要对不可探知的人性心存侥幸。
为什么片名要给人蹭《狗十三》IP的意思?
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开膛手杰克。韩国电影《追击者》也是连环杀失足妇女的。专门针对失足女,“拯救她们的灵魂”,这样的设置是老生常谈了,而还有一星期就要退休的老刑警,冲动的年轻女警,这样的组合也可谓老一套,我原先想这个老刑警得挂掉,编剧居然让他活着,没劲。男朋友这条线纯粹是来凑热闹的,角色非常脸谱。
整个案子最大的亮点是网上请杀手,现实中就发生过傻二网络杀手一家转手一家,最后去杀人的却退缩不干的。
其他情节都没法看,全是套路,包括结尾女警察穿红裙去钓鱼,而雨夜是模仿《杀人回忆》。
黄璐这个警察不太像,还歧视失足妇女,给警察招黑了。
编剧说是警察出身,但很显然不是刑警,想当然的情节不少。
听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话,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是严重违反法治精神的,很多派出所都改掉了。民间说得好,“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另外对警察用苹果手机表示有点怀疑,我和一群警察开过会,他们基本用的是华为,没有苹果。不是说买不起,而是貌似有规定。
槽点多的像星星。看的我尴尬癌都要犯了。以为是一部学生练习作业……
我完整看到40’30”,也就是女主推断出15年的连环杀手已经来到本市时,实在忍无可忍,开始跳看。 (警察原来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可以这么差。15年后出现相似的犯罪方式、15年前犯罪凶手在逃,这两个条件是怎么推出的“我们可断定这个作案长达十五年的连环杀手已经来到本市”的?Are you kidding me?)
总的来说就是:剧本本身就不好,导演也没能化腐朽为神奇(剧本不好,导演的驾驭能力也不太行,创作团队找的也很奇怪)。
1、人物: 人物设置:因家庭被妓女破坏而“不想正视”案件的女警官“队长”(是的,女警官是“不想正视”,而不是“难以正视”);没啥作用还晕血的痴情男警员;因“过失”自责而固执办案顺道“教育”女警官的老警察;官腔又不作为的局领导;因爱人堕落而癫狂的杀人凶手……
存在问题:每一个都是有故事但无趣无法吸引人的人物。但如果非要说这些人物,大可合情合理些。
尝试更改:女警官 → 保留导演想突出女警官的人物成长,但将女警官“主观的不想正视案件”塑造为“客观的难以正视案件”(估计导演也是想塑造后者,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主观的不想”),让女警官在破案前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需要克服,而在破案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最终破案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释怀过去、平等对待案件)。
人物亮相:目前的人物亮相都太平了。
尝试更改:杀人凶手(柯正华) → 提前亮相,通过其犯罪过程亮相,但只给特写镜头且不出现/只透露一点模糊的相貌特征 → 抓人眼球,制造悬念,制造紧张的气氛;老警察(老周) → 延迟亮相,通过跟女警官在会议上的冲突亮相 → 老警察的经验、对案件的执着;男警员(梅硕)、女警官(邢敏)→ 改第6场戏(片名后的第一场)
2、台词和表演: 总的来说,台词差。无意义的台词太多,对人物的塑造作用也没啥帮助,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没啥作用。主要就是“陈述”,陈述人物的前史,陈述人物的行为动机(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老警察的办案动机,女警官不想办案的原因)。这种陈述完全剥夺了观众持续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
女主的台词怎么听怎么难受,像是无时不飘在空中。 女主的表演,不穿警服我是真不知道她是警察,而且是探长。演员的状态是不对的。我好奇“演员体验生活了么”。
血和十三是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都让人觉得不安的词汇,鲜血既是生命诞生也是消亡的征兆,而十三则在各式恐怖小说或影视作品中都带有一种不详的色彩。女导演李聆聪执导的处女作《血十三》以犯罪悬疑片中很少出现的女性视角,揭示出了一场残忍至极的连环杀人案件背后隐藏的神秘真相。
不怕杀人犯内心混乱行踪不定,就怕连环杀人狂是个有规律可循的“强迫症”,用一次次残酷无情的杀戮完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神秘祭典,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就会成为下一个不幸的罹难者,仅仅是因为某个表情动作或是身上的附属品就让凶手起了杀心。电影《血十三》中那个残酷冷血的变态杀人狂,正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迫症,他搜寻目之所及每一个身着红裙的女子,在残忍杀害以后无一例外地放血,让受害者变成一具难以辨认的干尸。小城里接连有十二位无辜女性不幸遇害,而凶手的谋杀计划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究竟谁会成为第十三个裙摆绯红、身体冰冷僵硬、痛苦死去的受害者?
听起来震慑人心的《血十三》杀人案件其实灵感来源于真实社会案件,曾有过多年从警经历的女编剧胡涂在办案探案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这也使得《血十三》的故事剧情具备一种现实主义色彩鲜明的真实性。
电影中的女主角刑敏(黄璐饰)是办事干脆利落刑警队探长,而老周(谢钢饰)则是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二人为找出最近连环凶杀案的凶手组成了专案组,却发现这惊人的作案手法竟然与十五年前那起悬而未决的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隐秘联系,寻觅凶手的过程也因此越发扑朔迷离。为了尽快破案,刑敏决定铤而走险,将自己打扮成典型的受害者形象——独自一人身着红裙的女子,本以为这样可以成功将凶手绳之以法,可功夫高强的刑敏居然也遭遇了难以提防的暗算,在生死存亡的缝隙中拼命挣扎只为寻找一线生机……
电影《血十三》令人印象深刻的其实并非凶手猎奇性的作案手法,而是通过侧面对于刑敏与老周二人的细致刻画。表面作风强悍、无懈可击的刑警队长刑敏其实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这阴影始终与她相伴相随,导致她即使在各类血腥案件中摸爬滚打多年,依旧难以消除对于某些社会边缘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而侦查员老周的一些举动则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会以为他是个怪人。
正如在《血十三》中饰演老周的演员谢钢所言:“他身上的一些东西其实是把他内心具体外化了。”只有耐心看到最后,才能够理解老周为何对这起跨越十五年时间之久的案件有着如此深的执念,也能够明白为什么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只装着骷髅头的小木匣。
现实生活的风雨如晦可以抵御,可人性之寒却让人无从防备无法逃避。《血十三》透过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上演了一场不寒而栗的惊魂记。
近年来,中国犯罪类型片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犯罪类型片成为国产电影类型市场的一把尖刀。既有擒拿柏林电影节金熊、银熊的《白日焰火》涌现,也有为上海电影节输出影帝“三黄蛋”的 《烈日灼心》冒尖,既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低成本高口碑之作《心迷宫》,也有名利双收的顶级制作《湄公河行动》,既有《嫌疑人X的献身》这种海外版权的本土化,也有《追凶者也》这类社会真实事件的改编,既有《全民目击》反思公众舆论话题,也有《催眠大师》尝试视听饕餮。
然而,这一波中国犯罪类型片的浪潮都是清一色男人电影,女性视角或女性主导的犯罪类型片似乎一直缺席,直到这部由女性导演执导,女性角色挑梁的《血十三》。《血十三》讲述了一名女警为破连环杀人凶案,不惜把自己变成犯罪诱饵,打扮成第十三个受害对象的故事。
纵观犯罪类型片的国际舞台,女性犯罪题材的话语权并不示弱。比如根据“美国第一连环女杀手”真人真事改编的《女魔头》,该片还助力查理兹·塞隆成为金球、奥斯卡和柏林银熊三料影后。再比如女权主义的《末路狂花》,不仅拿下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剧本,还一度和《沉默的羔羊》死磕,并为公路类型片提供范式。再早点的,比如第23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得主《日落大道》,巧妙地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反应好莱坞繁荣所滋生的负罪感。此外,安吉丽娜·朱莉领衔的《原罪》和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也曾让无数直男拜倒在他们的大长腿前。
近点的日韩国,女性犯罪题材的创作也是相当活跃。豆瓣上最受文艺青年喜爱的韩国女性犯罪电影当属《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至今保持着8.4分的好评。此外韩国女性复仇电影《亲切的金子》,在中国也有相当的观众缘。而由松隆子主演的日本电影《告白》不甘下风,豆瓣获评8.7高分。另一部日本女性犯罪题材高分电影《第八日的蝉》,在中国犯罪类型片爱好者心目中也有一席宝地。
中国此前并非没有女性犯罪题材作品。2012年娄烨执导过一部女性涉罪电影《浮城谜事》,该片曾获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垂青,并护送齐溪荣登第4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宝座。2016年,还有过一部叫《喊山》的文艺片,讲诉一位被拐女子的困境与突围,可惜这部电影上映票房约等于零。《喊山》的故事和李杨导演2007年的《盲山》不乏相似之处,而《盲山》的主演,正是在这部《血十三》里挑梁的黄璐。
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部女性主导的女性犯罪类型片的涌现:很“黄”很“暴力”。
说它很“黄”,并不是因为故事里一系列被害人都是夜半出行的失足妇女,一众被害人虽说都贴着特殊职业的标签,但影片中并没有相关情节的展示或暗示,恰恰相反,故事在这方面做得很节制。说它很“黄”,主要是因为它的挑梁主演姓黄名璐,所以影片的表演路径有着深刻的黄璐印记。
黄璐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自打2006年参演章明导演的《结果》,一直坚持只演文艺片的职业路径,这在中国女演员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别看黄璐的知名度和当下流量明星没得比,但她却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常客。
她主演的《红色康拜因》,是第48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最佳影片;她领衔的《盲山》入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罗马电影节最佳导演;她主演的《中国姑娘》 ,荣获第62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2013年第42届鹿特丹电影节,还出现过她主演的两部电影《云的模样》和《坠落》共竞最佳影片的局面;而她主演的《推拿》,曾让她成为第64届柏林电影节影后的热门人选 。至于她到底要文艺到什么程度,看她月初刚举办完的电影主题婚礼就知道了,黄璐小两口是有史以来第一对选择在中国唯一艺术院线当代MOMA影城举行婚礼的夫妻。
说它很“暴力”,也并非强调影片犯的情节或视觉呈现很“暴力”。片中确有十几位被害人都被残忍加害的事实,犯罪手段之凶残,犯罪态度之狠毒,难逃“暴力”的标签。但毕竟导演是女性,而且还是导演处女作,相比犯罪类型片男导演口味,女导演李聆聪有爆发力,同时也有相当的节制。
我要强调的“暴力”,是广义的“暴力”,是无形的“暴力”。影片对犯罪类型片爱好者保留了一定口味的呈现,比如片中涉及的地窖,很容易让人联想此前性奴案。但故事的重心志不在此,而在于如何摘下我们所有的有色眼镜,这包括黄路饰演的女刑警邢敏,也包括片中凶手。这么说并不是要反对主角光环的邢敏,而是要强调某种普世价值。正如片中老周所说,你要是认为她们该死,你永远破不了这个案子(大概意思)。
故事采取双天使结构,老周是赎罪天使,邢敏是冲动天使。正因为老周多年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被害人,将第一起红衣裙杀人案草率地交给了新来菜鸟办理,错失首犯就抓住凶手的最佳时机,让其演变成一个红裙子连环杀人案的元凶。多年来老周忍辱负重,抱着被害人头骨辗转多地,非破此案不得以救赎。在老周的体系里,世界上没有该死之人,只有受害之人,唯有还受害人众生平等,才不至于被有色镜片障目,才能抓住罪魁祸首。
更重要的是,有色眼镜也是悲剧根源。罪犯正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第一个被害人,才有了第一次的怒火中烧和激情犯罪,才有后来一系列上瘾般的连环杀人,才有一系列刀下冤魂。有色眼镜,是“暴力”的根源。
看到这部电影都没有评分,想着来写点东西。文章为作者自己的观点,不喜勿喷
一直觉得小成本电影挺可怜的,没有有噱头的明星加持,也没有超级特效,自然做不到一些大成本电影的效果,这部电影从上映到下映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也是意外才在昨天晚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资源。被电影的剧情描述所吸引,迫不及待的看了。有剧情没市场是小成本电影最大的悲哀,在这里想要点名提一下《毛骗》。
讲一下内容吧,影片开始就没给我什么特别大的好感,标题来的很突兀,很快的就开始了,好像是赶不及的要给你讲这个故事。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故意安排,全片男女主几乎没有化妆(除了女主假扮妓女的时候),给人一种冷冷淡淡的感觉。故事前期很吸引人,红裙子妓女,15年在逃连环杀手,受小三影响家庭破裂的女警,一直追踪杀手的老警察,很多细节的感情处理都一般般,比较隐晦,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处理到,关于演员的演技我在这里不是很想说,因为昨天刚刚看完《梅尔罗斯》,两者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出现比较偏激的看法。
结局烂尾是我看到很多人写到的,其实我对结局的要求一般般,也没有觉得烂尾,只是处理的不够恰当,导演还是处于一种想要快点吧故事讲完的状态,确实会比较影响观众的观影态度。
总的来说,电影故事情节还是值得一看或者说值得一听的,其他的一般般,无功无过。
对社会问题和人物塑造浅偿则止,完成度不高! 叙事粗糙,节奏失控,整体太简陋! 剧本惨不忍睹,人物歇斯底里,剪辑尤其失控!如果案情本身不够悬疑的话,过分频繁运用快切不仅无法营造紧张感,反而连正常的叙事也割裂了。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何不更平实一点?“风格即人”,这种东西是自然流露的
并不是拍了罪案片,就可以称为新锐导演。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生涩;曾经女警做编剧,故事不算新鲜、念白非常幼稚、胜在国内少见;黄璐没有了大导演指点,演技非常浮躁表象;谢钢钱波两位老师很好,很努力挽尊了,但输在导演和剧本...很不满意的情况下也要评论,是对罪案题材仍旧寄寓希望,两颗星。
哪个沙雕打的“文艺”tag!可去你妈的吧!沙雕编剧、沙雕导演、沙雕演员、沙雕剪辑、沙雕摄像,整个剧组有不沙雕的吗?哦,还有从日本请的沙雕音乐~这什么沙雕片啊!(ノ=Д=)ノ┻━┻
有点可怕的心结
黄璐为什么会接这玩意……
沉醉在自我营造的恐怖氛围中 剧情很乱
中国文艺片女神黄璐的新作[血十三],红衣女尸、血液被放干...噱头十足。黄璐的声音绝对是一把武器,戏感十足又不缺辨识度。编剧胡涂曾经是一名公安局警官,88年出生的新锐导演李聆聪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亮点:黄璐饰演的刑警队探长如何巧破连环杀手案
拉不到什么投资的青年导演都喜欢用手持摄影,虽然本片的题材和故事都适合这种“简陋”的技巧,但演员的微表情完全撑不起来大量的近景镜头,桀骜小女警、真爱痴情郎、知心老专家,角色性格都写在脸上。不过单薄的角色形象和法制节目一样的故事倒是有些般配。
本来是挺好的视角和切入点,拍出个不伦不类的玩意,真浪费了。明明是探案片,非要刻意营造出恐怖片的气氛,而且剪辑太烂了,真的一点悬疑感都没有,看到三分之一就猜到结局系列。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握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无论是故事台词还是演员表演和摄影剪辑,几乎全线都在垮,更尴尬的是,类似的案件已经在无数的日韩欧美犯罪片中见过太多了,但像这部一样拍得这么平庸得也是少见,以及,黄璐真的不适合这样的电影,还是回去专心拍好文艺片吧
这叙事也太差了吧,情节也经不起推敲…
北影节踩雷还是头一回,可能看了场假电影,就像取景生怕人不知道是北京还非把车牌改成亭字头……槽点多到一开始我还数着后来就自暴自弃葛优躺了,记住人民警察对死者一句话:这姑娘看样子也是卖淫女……这也能看出来?女警察全场面瘫拽到底在拽什么,口条跟红海女记者有一拼,大银幕需要配音那种……
女主角打伞在雨中等待罪恶侵蚀自己的一幕极度浪漫,非常喜欢这一段配乐,让我不得不回想起莉莉周。整个故事与其说是悬疑片寻找谁是凶手,到了后半段已经变成了讲述各路人马为自己内心赎罪而作的努力。虽有不足之处但也让人看到了满满的诚意。导演处女作可以想象在经费周期的限制下实属不易。
普法栏目剧质感。
几分钟弃,简直放弃治疗。
典型的大女主戏 极为大胆地将焦点放在了卖淫女这一特殊边缘群体身上 就画面而言 不仅有多位无辜女子被连环杀人案凶手残害的镜头 更有裸体艳尸出镜 尺度之大 在近年来的国内片中也甚为罕见 此片是80后新锐女导演李聆聪的处女作 编剧也是位女士 再加上女主角“文艺片女王” 黄璐 鲜明的女性视角昭然若揭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故事性支离破碎吧,当然到后面好了很多,还有实在搞不懂怎么杠上出租车司机的。女主太嫩,还是老一辈靠谱,整体ok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握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无论是故事台词还是演员表演和摄影剪辑,几乎全线都在垮,更尴尬的是,类似的案件已经在无数的日韩欧美犯罪片中见过太多了,但像这部一样拍得这么平庸得也是少见,以及,黄璐真的不适合这样的电影,还是回去专心拍好文艺片吧
故事差,但导演叙事能力更差,把一个犯罪故事拍得毫无悬疑感也是服气的。
失败在细节太经不起推敲,包括中间就泄了底。但是大方向其实挺好。
河南地窖囚禁案?有点突破的犯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