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 醉乡民谣 剧照 NO.2 醉乡民谣 剧照 NO.3 醉乡民谣 剧照 NO.4 醉乡民谣 剧照 NO.5 醉乡民谣 剧照 NO.6 醉乡民谣 剧照 NO.13 醉乡民谣 剧照 NO.14 醉乡民谣 剧照 NO.15 醉乡民谣 剧照 NO.16 醉乡民谣 剧照 NO.17 醉乡民谣 剧照 NO.18 醉乡民谣 剧照 NO.19 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长篇影评

1 ) Inside Everybody!

忽然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大多数的我们大概活在这也许的可能性之中,而我则是确定无疑的活在这可能性之中。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命运,其实慢慢想想,自己也许,已然灿烂。

2 ) 民谣里没有醉乡的浪漫

影片结尾,当远景中的鲍勃.迪伦吹着口琴唱起《再见》( Farewell),Wendy和我异口同声:“这不就是我们沙发客的故事?”我是在闲逛到鹿特丹时,从沙发客网站Couchsurfing上认识的Wendy,一位平日在库尔德地区研究民间音乐的荷兰人类学家。

相比我们这些拘谨礼貌的陌生沙发客,《醉乡民谣》的主人公 Llewyn Davis可谓是支有人爱有人厌的流浪猫。在电影故事时间的一周内,他不断从熟人的沙发滚到陌生人的沙发上,身边甚至没有可供其谋生的吉他,而只有一支帮人照料又随时溜走的猫咪。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状态实在糟透了,搞大朋友老婆肚子的事实也实在窘透了,就连家乡纽约和希望之地芝加哥的天气都和他作对,一场大雪后,廉价鞋子泡满脏水的感觉实在狼狈透了。好不容易来了个配唱机会,走进录音棚弹了一曲《求求你,肯尼迪先生》,“这是谁写的烂歌?”身边主唱尴尬道:“我写的……”那么,今晚方便去你那住一晚吗?

Llewyn Davis,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文青。如果你曾有过摇青岁月,他就是你在鼓楼东大街吃烧烤时,凑上来蹭一碗面喝一瓶啤酒后匆匆赶末班车的“好哥们”;就是你在五羊新村出租屋里沏茶招待一番后,临别时顺走一包烟一根吉他背带的“好兄弟”;甚至可能就是曾经屌丝或者继续屌丝着的你。

可别指望好心的好莱坞能给他一个命运大翻转,科恩兄弟笔下的人物鲜少给你荡气回肠的童话。《老无所依》里老警长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不再关心逍遥法外的杀人狂魔;《大地惊雷》里的老牛仔抱着小女孩瘫倒在荒原上,绝望呻吟出“我老了”;《醉乡民谣》的Llewyn Davis未老先衰,跟着几乎老死在加油站厕所的经纪人和一言不发的诗人司机,白跑了一趟作为救命稻草的芝加哥,又空着口袋回到植物人老爸的病房前,弹唱一曲后,老爸有了反应,却居然只是尿裤子。电影英文原名《 Inside Llewyn Davis》压根没去暗示什么“醉乡”的浪漫,而只有毫无命运大扭转奇迹的残酷现实,总得有些人实现不了美国梦吧。

就连电影中最动听的那曲、来自故事原型Dave Van Ronk的民谣《吊死我吧》(Hang me oh Hang me)也没一丁点小清新的温暖气息。19世纪的黑色英国叙事民谣扼杀了1950年代的美国牛奶砂糖猫王式歌谣,却没有让Van Ronk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反战、叛逆的“好时代”却让影片结尾初次登台的鲍勃.迪伦赶上了。而作为其老师的Van Ronk却以Llewyn Davis的身份,被科恩兄弟假设在酒吧外被他人打倒在地。

去年3月在纽约时,我曾拜访过这家名字更换了多次的酒吧,台上的乐队操着班卓琴唱着热闹的美国乡谣,兴奋的主唱站到架子鼓上高呼:“我实在热爱自己,每个早晨都要念着自己名字打飞机”,或许又是一位怀才不遇的Llewyn Davis

3 ) 歌里歌外是故事,戏里戏外是生活

早在去年这个时候,这部让人等了近一年的《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预告片便已在网上流传开来 —— 那是60年代初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胡子拉茬的民谣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和一只猫忙碌地奔波各处 —— 后来网上查阅一番,才发现科恩兄弟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国民谣的重要唱将范容克(Dave Van Ronk),着实被惊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 估计鲍勃迪伦的死忠歌迷都知道 —— 当年迪伦刚到纽约时,亦师亦友的范容克不仅向迪伦传授了不少民谣弹唱技法,还影响了迪伦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伦当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样潦倒的时候,正是范容克为他让出了沙发……数十年后,在范容克病逝后不久,迪伦也出版了回忆录,里面不乏对范容克的缅怀和感恩。

Llewyn Davis这个虚构名字中的’Davis’,笔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师承的黑人民谣大师 Gary Davis —— 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这位“牧师歌手”的作品。至于据说是个威尔士名字的’Llewyn’,难免让人想到同是源于威尔士语的名字’Dylan’ - 为这个角色取这么一个名字,也许科恩兄弟是在承认范容克在美国民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并不完全就是范容克。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范容克还是比那个仿佛眼前都是环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运多了 —— 虽然现实中的范容克也曾为了生活而当过海员,但他并没有遇上演唱事业刚刚起步,伙伴就自杀这样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后也得到了不少赞誉,而不像电影里Llewyn那张专辑一样遭遇无人问津的冷落 —— 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年一个成功的鲍勃迪伦背后,那无数个像他那样怀着梦想和才华,却得不到成功机遇的民歌手。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谣的“复兴年代”—— 那会麦卡锡时代刚结束,老民歌手开始重新活跃,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这跟迪伦和琼贝兹成名后的“黄金年代”还不是一回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谣还只是乡下人的音乐 —— 甚至说不上是音乐,就像在去芝加哥的车上那个老爵士乐手那样,他在听说Llewyn唱的是民谣之后,嗤之以鼻说:“哼,民谣?!我还以为你是个音乐人呢…”

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轻歌手一样,Llewyn很不服气地拿起吉他,弹唱了一首指法复杂的《Green, Green Rocky Road》,没想到不管他怎么起劲,老爵士乐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轻的诗人也只顾自己开车,眼前只有那一道两边绿幽幽,仿佛没有尽头的乡间路……

说到这场戏,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里两个让人击节的设计:一是片中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场景里的 —— 观众听到的,也正是片里人物正在听到的音乐 —— 这使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也被“邀请”到了故事里;二是因为传统民歌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成分,歌里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总能呼应到一起,使这部剧情似乎很松散的电影,有了平行叙事的意趣。

当Llewyn千里迢迢地赶到芝加哥,见到了业界大亨Bud Grossman时,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这首古老的歌谣 —— 歌谣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诞下一位男婴,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后,因难产而死的真实故事 —— 唱这样“没有商业价值”的一首歌,只能说明当时Llewyn心里惦记着的,并不是要平步青云,而是那个也许已经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后来迪伦的经纪人Albert Grossman,这位仁兄还挖掘了夫妻档Ian & Sylvia —— 或许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就像片子里提到的一样,Albert Grossman也邀请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组建的一个民歌三重唱(日后相当成功的Peter, Paul and Mary),但被不愿妥协自己音乐的范容克所拒绝。

正如范容克那样,Llewyn用的是传统、质朴的方式去演绎那些老民歌 —— 他们的弹唱方式植根于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粗旷,以及那股历史的沉淀,容不得半点矫情的修饰 —— 可在节奏日渐变快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音乐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 听众们更青睐Jim & Jean,还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种经过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找不到听众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经失去交流能力父亲的时,也要带上吉他,演唱一曲渔家歌谣《Shoals of Herring》—— 只是父亲已经无法给他赞许,而Llewyn也注定只能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回到民谣小酒馆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满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 ,这歌讲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沦为强盗,最终不幸被捕,处以绞刑 —— 歌词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叹长眠不起太无趣,我可是个走遍天下的人啊” —— 四处奔波并没有为Llewyn找到命运的转机,可他所畏惧的,是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变得像父亲那样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样,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难堪,民歌唱出来时永远是坚忍、乐观的。Llewyn最后在片中独自唱起了曾经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 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向自杀了的同伴作告别,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说再见,不管怎样,我们听到了他坚强的心声 —— 片尾,在挨了几拳后,他还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再见”,这让我们相信,他会继续走下去,唱下去。而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这样坚持自己风格多年的电影人,能为所有坚持自我却未能得到喝彩的艺术家,作出这样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

文/刘于思

按:为《大众电影》所供的影评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4 )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前言

这个回顾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很难选。

这必须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虽然“经典”通常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我不想一上来就追溯到1950年代;这必须是一部特别的电影,然而太小众又会很容易失去它的声音;这必须是一部特别打动我的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打动更多不同的人的内心。

我后来把选择范围缩小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后2000年代。尽管只有15年的跨度,我脑海里依然留下了很多不同影片的深刻印象。这里面有大卫·林奇《穆赫兰道》的梦幻,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的细腻,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的人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血色将至》的黑暗,查理·考夫曼《纽约提喻法》的野心,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的宏伟,和许多其他无法用我简陋的语言比拟的伟大电影。

最后我选择了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对于科恩兄弟而言,这部电影很反常,却又打满了他们的烙印。我选择它,不仅仅是因为那梦境般的摄影,以及那张值得珍藏的原声专辑。我选择它,是在于它难能可贵的可重看性。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它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饰演主角的奥斯卡·艾萨克也在场,播放完毕后他还跟观众互动,解答各种问题。之后的两年里,我大概重复观看了七八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不是因为它有错综复杂的谜题留给观众解决,而是因为随着心情和生活处境的不同,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尽相同。对我来说,这也是伟大电影的一大标志。

《醉乡民谣》在2016年1月19日被选入了美国的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在写这一篇回顾之前,我籍此又重新看了两遍,依然感觉意犹未尽。要称《醉乡民谣》伟大虽为时尚早,但在我心目中它毫无疑问是2010年代以来最好的作品之一。毕竟能入选标准收藏的影片,都是“重要的经典与当代电影”。

如果你看过,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回顾这一部忧伤却不乏幽默,简单而不失深度的电影,并告诉我你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如果你没看过,那我必须恭喜你,因为你将会欣赏到一部难得的佳作呢。

---------------------------------------------------------------------------------------------------------------------------------------------------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基调一直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最突出的标记,他们给每一部电影建立基调时都从不含糊。这些基调可以建立在某个特定的道具上,也可以在某个角色的对白里。但无论要建立的是哪种基调,是《冰雪暴》里荒谬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惊悚,还是《谋杀绿脚趾》让人忍俊不禁的诙谐,他们总能让观众们轻易地在一开始就抓住这些基调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白这对搭档在接下来两小时为我们准备的是什么。

所以当我后来知道《Inside Llewyn Davis》这个名字被译作《醉乡民谣》的时候,尽管它对电影内容的描述无比贴切,尽管它既言简意赅又意味深刻,我却觉得它失去了科恩兄弟赋予它最直观的意义。《走进卢维恩·戴维斯》,这最直白的翻译,正如这部电影一样,不带任何浪漫色彩。但当观众没有任何事先了解地走进电影院时,这个包含主角名字的题目却布满了科恩兄弟留下的线索和基调,带领着观众一步一步地深入剧情。作为民谣乐手的卢维恩没少花时间给观众们解释这个威尔士裔的名字怎么念,而电影里也没少给他的这个名字开玩笑。卢维恩·戴维斯,作为我们主角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绕口的名字,而这似乎也预示着观众们将要陪伴他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图片2>
《醉乡民谣》故事围绕着1960年代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众多民谣歌手中的其中一员,卢维恩·戴维斯来展开(由极具天赋的奥斯卡·艾萨克饰演,可以说他从此走上了巨星之路)。卢维恩靠卖唱为生,但由于合唱同伴迈克意外离世,经纪人又没有给他的个人专辑给予充分支持,他的生活陷入了苦境。而且,卢维恩平时做事不可靠,待人也并不友善:他弄丢了朋友的猫,上了吉姆(贾斯汀·汀布莱克饰)的老婆瑾(凯瑞·穆里根饰)还令她意外怀孕,所以他的朋友们都不太愿意帮助他。在这段与卢维恩相处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还会陪他踏上去往芝加哥的漫长旅程,只为尝试打开成功的大门做最后一搏,不过这一趟没有任何退路的苦旅或许已经太晚了。

电影开篇的其中一幕,卢维恩在电话里说道“Llewyn has the cat (猫在卢维恩这儿)”,然而另外一头却听错了以为他在说”Llewyn is the cat (卢维恩是只猫)”。对于这只贯穿整部电影的猫的寓意,各路评论众说纷纭,也有人认为卢维恩的确就是这只猫。科恩兄弟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这只猫命名为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中主角的拉丁译名,预示着这位与猫形影不离甚至被误认为是猫的主角,将要踏上一场奥德赛般的旅程。不同的是奥德赛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漫长征途后成功凯旋,而等待卢维恩的却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灭亡。

<图片3>
科恩兄弟的电影列表里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类型,喜剧、西部剧、惊悚剧等等。但如果要把它们分类,我们似乎能发现它们都离不开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以巅峰作《老无所依》和处女作《血迷宫》为代表的电影。在这些电影里面,科恩兄弟总能在穿插各种荒谬情景的同时,一边制造精神紧绷的气氛,一边表达人性,有时甚至能把主题升华到哲理层面的讨论。第二种则是以《谋杀绿脚趾》为代表的电影,也就是整部电影虽然充斥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事件,但到最后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的《阅后即焚》结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醉乡民谣》偏向于第二种。科恩兄弟把卢维恩表演后被揍的桥段重复地放在了电影的开头与结尾,而之前一周所发生的事情则被放置在电影中间。一方面,它就像一首民谣,没有特别的故事,虽然结尾与开头相同,但结束的时候却让我们从歌词中收获了更多。另一方面,这种设置让观众意识到卢维恩的生命如同首尾相接的环状,就像一个死循环没有出口。诚然,他后来终于醒悟过来,不再让猫逃离公寓,明白他不可能成为巨星,但由于他性格上的不谙世事以及艺术上的不肯妥协,他终究会不断犯着同样的错误,重复着同样的命运。卢维恩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边围绕着各种在他眼中低俗得不可理喻的表演者,他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获得成功,这显得尤其讽刺。但正如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不幸,大多是因为他目光短浅而又刚愎自用,所以他的才华尽管非常耀眼,却没办法获得观众们的同情。

科恩兄弟在电影中喜欢折磨主角并不新鲜,因为他们沉醉于描写各种生命中的失败者,各种窝囊废,各种过时的人。他们笔下的主角们大多都只是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但在《醉乡民谣》中,仅仅是观众跟卢维恩一起的这几天里,他却受尽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卢维恩的唱伴迈克要自杀,但这件事却阴魂不散地在电影中被不同人提起,不断地审问他的心灵。正当他要安排瑾去堕胎时,却意外得知前女友偷偷地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离开卢维恩独自生活。他被窘迫的生活所困扰,他更被萦绕的过往所折磨。


甚至连电影中的摄影也在折磨着卢维恩。《醉乡民谣》没有《老无所依》里开阔的西部场景,却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噩梦般的光影效果。卢维恩在酒吧里的每一场独奏,灯光下空气中的尘埃都给他的表演增加了许多厚重感。但画面中最突出的,必须是贯串电影那忧伤的色调,喑哑的画面饱和度就像卢维恩的生活色彩一样被吸干殆尽。作为电影主题的音乐当然也不甘落后,他在电影开场中唱的第一首歌,主题不必分说,正是意味深长的上吊自杀。虽然卢维恩深情的表演得到满场欢呼,但能在这个繁杂世界中大卖的歌曲总是那些他所不屑的低俗歌曲。他不屑于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他更不屑于能跟观众有所共鸣,他从不在艺术上妥协。他的这种不屑和不妥协,犹如黑色幽默一般充斥着电影,让观众啼笑皆非。电影里还有其他巧妙而幽默的瞬间,但正当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的时候,科恩兄弟却一如既往地慢慢地反问我们,你真的能继续笑下去吗?

颠覆观众的期待,这同样是科恩的惯用伎俩。当卢维恩为了他的职业生涯作最后一搏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奥德赛时,观众们肯定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因为它竟然被提前到电影的中间上演。我们伴随卢维恩穿越风雪终于到达了知名经纪人的面前,他终于得到了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当我们听到他唱的既不是之前在录影棚里唱的新奇古怪的曲目,也不是观众容易朗朗上口的歌谣,而是关于生死、关于不放弃艺术理念的The Death of Queen Jane(《简皇后之死》)的时候,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心里为之欢呼?我们跟卢维恩一起经历太多了,我们投放了太多感情在他身上了,因此我们期待他终于要用他简朴真挚的歌声打动专业经纪人了,我们甚至肯定这就是他走向巨星的第一步。好莱坞的音乐电影难道不都是这样吗?


“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这卖不了多少钱)”经纪人直截了当地回答。这句让观众们心碎的结案陈词,卢维恩却反常地没做太多挣扎,甚至拒绝了加入合唱团体的邀请。电影分配给芝加哥的这一段剧情仅仅十分钟,而我们无从得知卢维恩在咖啡厅里做了多久思想挣扎才鼓起勇气去见经纪人。但我们知道,在一段两分钟的演出后,他明白了通往巨星的大门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后面发生的,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卢维恩再次走入决策错误继而被残酷惩罚的巨大循环中。最讽刺的莫过于电影最后的演出前,瑾告诉卢维恩台下有纽约时报的乐评家,这可能是他取得名声的大好机会,但在卢维恩完美的表演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弱的身影,他就是卢维恩不能理解却将要统治流行音乐界的鲍勃·迪伦。是的,在民谣的历史上,纽约时报没有给卢维恩(或者他的原型大卫·范·隆克)任何掌声,但他们却盛赞了鲍勃·迪伦的表演。迪伦在一个月后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此走上巨星的道路。

<图片6>
回想起来,卢维恩在路上遇到一直揶揄他的话痨老爵士乐手(约翰·古德曼饰)和他沉默寡言的司机(加内特·赫德兰饰),有一点《等待戈多》里的波卓和幸运儿的意味。而《等待戈多》的主旨,正是机械的生活,以及生命无休止的循环,这似乎也是《醉乡民谣》最想要表达的观点。

或许并不只这样,在我看来,《醉乡民谣》还像是对艺术界,甚至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评论。对于艺术家来说,通往巨星的路上必须取悦观众,在艺术上有所妥协。试图取得成功的同时一意孤行坚持个人理念的艺术家在各个领域中数不胜数,卢维恩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名字,但《醉乡民谣》给了我们跟卢维恩呆在一起一周的机会。在电影发生的一切之后,像千千万万其他无名的艺术家一样,卢维恩只会继续他平凡的艺术生涯,继续着他一辈子都无法被大家认识的死循环。但同样在这一周里,我们被他的才华而震撼,为他的不幸而惋惜,为他的固执而不甘。是的,这些平凡艺术家们永远都不会像贾斯汀·比伯一样出名,但他们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甚至因为拒绝妥协而显得更加重要。即便是我们这种平凡的人,在乏味的生活中也会有特立独行不肯妥协的时候,我们也会为了完成我们的梦想而不顾一切踏上征途。而我们唯一希冀的,不过是在征途的最后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图片7>
从有趣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电影生涯的自我注释。作为风格独特的电影人,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得到更高的票房而牺牲自己的创作灵魂,但观众们却为他们的几乎所有作品而疯狂。这种既得到票房支持,又让影评们喜爱的作品,实在是寥寥无几,科恩兄弟却总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醉乡民谣》就像科恩兄弟写给其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幸运的电影人的一封情书,向这些无名者表达敬重,为这些不肯妥协的艺术家打气。

从阴郁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兄弟之间关系的设想。电影中最动听的歌曲,我认为是卢维恩与他去世的唱伴迈克所合唱的Fare Thee Well(《别离》)。卢维恩虽然很有才华,但毕竟不是成为独唱巨星的料子,他需要跟别人合作才能绽放出光芒。与迈克的合作就像是他的全部一样,从各个方面定义着他。因此《醉乡民谣》对科恩兄弟来说,可能是一部比想象中更私人化的电影。这或许是他们在紧张地设想着失去对方的结果,毕竟他们比电影界里的所有人都明白跟身边这位搭档合作有多重要。在这个漫天风雪的纽约里,卢维恩连一件大衣都没有。仿佛迈克就是他的大衣一样,失去了他,卢维恩也失去了对外面这个残酷冷峻的纽约的保护。不像科恩兄弟,他们和谐地在一起制作、编写、导演、剪辑,为我们创造出《醉乡民谣》这样美丽的作品。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罢了。试图去解开他们电影的所有谜题从来都不是件好事。

毕竟他们是科恩兄弟,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

5 ) 《醉乡民谣》: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

我从影院回来,坐在沙发上脱靴子,又是大雪。我学艺术史的室友突然问了一句:“你说我如果下学期不学意大利语了会不会很无聊啊?”我想了想她上学期背单词练发音时要死要活的表情,说:“大概不会吧。”她说:“啊,人们总是在刚刚离开自虐的那段时间特别孤独。”
《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简单看来,就是讲的一个民谣歌手(folk song singer)自虐的故事。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并不是自虐,只能是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Dave Van Ronk生的早了一些,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正比民谣的黄金时代早了那么十年。
影片非常巧妙而讽刺的通过几乎完全真实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有才华的loser(失败者)也是都是loser。主角在小酒馆里的演唱并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他连家都没有,提着吉他到处借睡沙发;他睡大了朋友的女朋友的肚子,为了流产费甚至去做自己很不屑的和声;他永远不被当艺术家对待,被请吃一顿饭还要“献唱”一首;他千里迢迢的搭便车去芝加哥面试,只唱完一首歌便被否定了:“你肯定不是新手,不过你就是……不够好”。这就是两个导演科恩兄弟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换成任何其他的好莱坞导演,那么不能免俗的最后总会有一种黄金年代前夕梦想被无情的黑暗现实践踏的无奈,可是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和粗口,最主要的是导演对其他小角色的选择,让人看完之后除了唏嘘,还有一种坦然:如果路就是这样走的,你还有选择么?
《醉乡民谣》观影全程就像是真的坐在了小酒馆里顶着昏暗的灯光喝一杯加冰的纯威士忌,几乎整首的Hang me, Oh hang me演绎很考验演员的功力。即使是完全可以在三脚架上完成的对话筒的特写依旧由手持摄像机完成,很古朴笨拙的可爱,也是享受。影片一开头的歌词就已经戳中泪点:Hang me, Oh hang me, I’ll be dead and gone. (绞死我,绞死我吧,我会死去,我会离去。)
那只来去自由,经常逃跑的棕色小花猫,眼睛瞪的圆溜溜的,那个总是穿着美国士兵制服的对音乐纯粹对朋友简单热情的小歌手,那个总是叼着烟的最后不了了之的被交警抓走的前朋克歌手现司机,那个不计前嫌总是给Llewyn Davis留沙发,却逼着他在席间像廉价艺人一样献唱的教授……科恩兄弟其实娓娓道来一个无关梦想,关乎生活的故事,细细雕刻出来的确实一个年代。最后的小酒馆里接替Llewyn Davis上台的正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美国数一数二知名的民谣歌手。
可是Lleywn Davis从小酒馆后门出来的时候还是被打了。跟影片一开头他被打做呼应,似乎整个故事是个插叙,但科恩兄弟向来喜欢藏深意,也许这也预示着一个轮回——就像之前说的,有才华的loser,也是个loser——多么讽刺。
Llewyn是一个威尔士名字,这是他在搭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在车上跟那个肥佬说的,那个只有在自己的朋克司机开车的时候才会戴着墨镜和帽子睡的像死过去一样,在Llewyn开车的时候却精神矍铄的跟他说话,似乎也是一种奇异的惜命的行为。他知道了Llewyn的身份之后用手杖戳了戳他的吉他:“A folk song singer with a cat. What are you? A queer? (一个带着一只猫的民谣歌手,你干嘛的?同性恋么?)”
Llewyn在大雪的芝加哥蜷缩着身子走在雪地里,鞋袜尽湿,被唱片经纪人干脆简单的拒绝了之后走在寒风中,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把吉他和一个包,他还要想法子回纽约去。其实唱片经纪人还是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他的,经纪人坐下听他唱完了一首歌,说他只是不够好,也提出了可以跟其他人组乐队(其实还是做和声)的建议,但Llewyn拒绝了。他坐在一家小饭馆里喝一杯咖啡喝到被人赶出来,睡在中央车站里被警察赶出来,芝加哥即使是艺术之都,可是哪里是属于他的地方?
如果很难想象那样的芝加哥的话,笔者摘了一段白先勇写在《寂寞的十七岁》封面上的话:
“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
Llewyn搭别人的车连夜开回新泽西的时候不小心在路上撞到了一只小猫,车上放着轻柔仙气的女声,他下车去检视,那女声从剧情声(diegetic sound)就这样自然的过度到了非剧情声(non-diegetic sound),小猫一瘸一拐的隐入下雪的森林里,皎洁的月光,被撞了一下居然还没有醒的车主,凛冽的天气,让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那只一瘸一拐的小猫就像是Llewyn:没有死,就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有好多“成功人士”在后来被采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极其没水平的问题: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苦难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财富?
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丑恶扭曲的。我们没有必要坐在成功之后的台阶上去缅怀那些穷困潦倒而不得志的日子,世界上的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有的穷途末路,有的甚至想要了断了自我,能真正从自己苦难的过往中坚毅的成长出来的人也还是万分之一的。
这也许是一种消极厌世的观念,可是毕竟如果每件事都像好莱坞描写的那样Llewyn跑去芝加哥之后就应该一曲成名,不仅一雪前耻生活富足,还提前开启了一个时代。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如果这就是生活,你还是要走下去。
不过,如果没有经历过被痛打,被瞧不起,被不理解的生活,你还有这个自信坐下来谈论音乐这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么?
民谣音乐的特点就是抒情,忧伤,令人思乡,《醉乡民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胶片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矫情的把民谣音乐从视觉上带给了观众。

6 )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其中一分子

在《醉乡民谣》上映前,Dave Van Ronk还只是一个仅限于美国民谣乐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现在,已经很确定,明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之后,他和这张《Inside Dave Van Ronk》专辑,将重新唤醒乐迷的耳朵。

谁是Dave Van Ronk呐?他是科恩兄弟新作《醉乡民谣》中主角人物Llewyn Davis的原型,他也美国五六十年代民谣的先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当然,这些远不如他另一个身份著名,他是鲍勃迪伦的吉他老师。简单点儿说,Dave Van Ronk就是美国民谣界的叶问,在世时一生跌宕起伏,经年后凭借电影作品,才重放光芒。

电影《醉乡民谣》选取了Llewyn Davis生活中的一周,用白描方式旁观了他的彷徨挣扎:他狼狈地从一个朋友的沙发奔向另一个朋友的沙发借宿;他睡了朋友的妻子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却不知该给出怎样反应;他被姐姐奚落被朋友同情,终于决定在风雪夜搭顺风车,奔向芝加哥,企图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音乐生涯。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是一首又一首美妙、温暖混杂几分伤感的吉他民谣。

麻木老迈的经纪人、丧失语言功能的父亲、单纯懵懂的音乐少年、带着秘密的朋克司机……围绕着Llewyn Davis,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琢着民谣黄金时代的群像,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醉乡民谣》不只是拍一个歌手的传记,而是缅怀一个时代。在我看来,电影中最有趣的角色,是那只不期而遇又不告而别的棕色小猫,它潇洒来去,犀利无情地调侃了Llewyn Davis的纠结。

换做其他导演,《醉乡民谣》的题材,难免会沦为励志的小清新,但科恩兄弟总有办法用独有的黑色幽默、畅快粗口来搅拌落魄、稀释闲愁。但对科恩兄弟的影迷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窥探哥俩的细腻与敏感。正是他们把一贯的讽刺包裹得如此柔软,《醉乡民谣》才呈现出既浓烈又清冽、既幽默又苦涩的迷幻气质。一尊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对科恩兄弟这样一部“缺乏企图心、但感情纯炙”作品的最合适评价。

《醉乡民谣》的故事,其实很容易让人此前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小糖人》。那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70年代在美国发行量张专辑后销声匿迹,一度当起泥瓦匠,却在南非成为最负盛名的外国歌手,两位南非歌迷甚至飞跃重洋,寻找昔日偶像。毫无疑问,同样撩拨心弦的《醉乡民谣》,也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Dave van Ronk也会“借尸还魂”重归大众视野,而这,似乎才是对我们平日所谓“成功”的最大讽刺。

是的,对于梦想和成功这个话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有一千种态度,但你总愿意听听科恩兄弟是怎么说的。科恩兄弟的答案是什么呢?他们评价Dave van Ronk 时,是这么说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7 ) 失败的突破

非常感谢豆瓣的最热门影评,不然真的就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描述卢瑟歌手的失败故事。事实上科恩兄弟没有变味,这又是一个带点存在主义味道的科恩兄弟故事,一个“梵高”式的故事,可惜兄弟俩放弃了文本的封闭性,使我这样丝毫不了解民谣的观众完全没有理解到这层意味。或许兄弟俩就没有定位于普通观众,民谣圈或爱好者才是他们的观众,但无论如何,对封闭性的无视使这部电影“失败”了。
对于一个电影作者,让观众在影院开始前有一个期待是重要的。像科恩兄弟这样个性突出的作者,观众了然其风格和故事特点。以我个人而言,从前期宣传和观影经历,我期待看到一个有关民谣歌手的黑色或存在主义故事。但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期待或者背景远远不够。我完全不了解1961年是民谣复兴的前夕,完全不了解组合是那个时代的滥觞,完全不了解独唱是那么不合潮流,我甚至不知道片尾的那个歌手是鲍勃迪伦。对于背景的无知造成了我对片子主题理解的巨大偏差,主人公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卢瑟,但更是一个逆流而上的英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歌手,但更是一个坚持理想的斗士,主人公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更是一个牺牲在复兴黎明的先驱。而这一系列理解的偏差皆在于观众背景知识的缺乏,但我认为还是作者对故事文本封闭性无视造成的。
故事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真假之别。观众期待一次有所感的观影体验,但这个体验要在两小时内实现,不需要事先做功课,事后上论坛。所以文本的封闭性保证了即使缺乏背景知识,观众仍然听懂了作者的话,仍然能有效地移情于主人公。交代背景是作者的功课,而这一次科恩兄弟显然没有在这方面及格,甚至显得毫无诚意,拒人千里之外。现代电影或多或少都有点突破文本的封闭性,譬如各式各样的致敬,各式各样为粉丝准备的彩蛋。但这些对于影片的整体把握并无大碍。而科恩兄弟这次的作业似乎越界太多,以至于无背景观众完全无法理解其中机场戏,譬如主人公无法忍受老太太为他和声,譬如经理完全被主人公歌声打动但还是认为他不赚钱。有了背景知识我们当然知道原来那个时代组合是大势,但恕我孤陋寡闻,一个1961就指望我这样的观众了然全局太强人所难。作者应该有所交代。
回到科恩兄弟个人风格,自严肃的男人开始,兄弟俩似乎对浓烈的个人风格有所抑制。超现实场景和黑色幽默在渐渐减少,影像风格上也收敛很多,巴顿芬克中那样浓烈的色彩不复出现,提喻或是比兴式的开头小段在这部影片中也没有了。这部电影中,只有那个让人讨厌的胖子让你看到了科恩兄弟的签名。但科恩兄弟一以贯之的存在主义主题依然没有改变,而这一次兄弟俩似乎异常温柔,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主人公充满赞许的爱意和怜惜,而不是如缺席的人或是巴顿芬克中那种嘲讽的感觉。总而言之,没诚意,欠雕琢,但依然很科恩。

短评

猫像是Llewy自己的生活轮回,带回的猫和Llewyn一样寄人篱下;跑丢又追回的猫却不是原本那只——为交堕胎费放弃版税,结果一事无成;撞伤野猫——先后被两个老板婉拒;跑丢的那只自行回家——轮回。猫叫尤利西斯——希腊神话中漂泊多年的尤利西斯,与Llewy划等。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非常独特的“拍了等于没拍”的,无法定位的电影,神秘的环状结构很科恩,其余彻底颠覆。有后劲,有诗,难以描述。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民谣一分钱也不care。片子看得堵人心口。那双跳过雪后,湿叽叽的鞋子,妈的真像穿上也受罪,脱下又太冷的,尴尬得要死的人生。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20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科恩兄弟用一个有才华的loser永远是个loser的故事让我回到了此前一直纠结的选择之中,他没有用坚持梦想做自己的烂俗蒙蔽你,也没有用认清现实的故作成熟打压你,只是用一首首溢满人心的民谣,一个个猫眼里快速掠过的站名,让主人公回到原点带着同样态度唱同一首歌,讲同一个笑话,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

2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29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力荐

开场即抓住人,一秒之内沉醉于那些音乐,美到想哭,给前半小时5星。后面的剧情没有提升乃至一路下滑不痛不痒,好听的歌少了,最抢镜配角的那只猫也不见了,又只能给3星。综合一下,加上之前歌曲印象分太深,还有年度最佳开场,以及《Five Hundred Miles》,4星差不多都是音乐的作用。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打光实在太过温柔。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生活击倒的人。生活是个泥潭,我们都身陷其中,没有光辉高潮和灿烂结局,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改变。地铁一站一站行进也是流浪,真高兴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34分钟前
  • Line
  • 力荐

撸了几十遍预告,听了两个月原声,换剧照当桌面,心里早就对电影有个自己的大致形象,醉乡民谣四个美好的字眼,和真正看到的这部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3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歌好听,中二病部分自行跳过,酒吧老板的名言“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ean,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im”简直可以裱起来送给婷婷君,嘻嘻。

3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生活一团糟 犹如那看起来无尽的寒冬之旅 但当他一开口 天都亮起来了

41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没有在深夜后巷被人狂揍,不足以谈音乐、文艺跟梦想啊。在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这样一部的电影,真是对大家都好啊……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主角的命运各种失控,其实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碍于是部关于loser的民谣小清新,这些恶趣味的东西顶多让人觉得是命运的玩笑,也凸显了坚持梦想这一路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压力。出入意料的各种小黑色的转折,但留白式的处理也没改变主角之后的动作,反而开放式的处理相当的欧式文艺片。★★★★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个精致小品,不是奥斯卡的喜好,却是影迷心中的佳酿,散淡平和的情绪和失败民谣歌手刚刚合适。即便这样,科恩兄弟还没放弃一贯的黑色标签,往返芝加哥在路上这一段真有神秘主义气息,雪夜开车就是一首诗的质感,灵魂出窍一般的意境,而那神出鬼没名叫“尤利西斯”的猫就是歌者的灵魂。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他妈的金钱。他妈的爱情。到头来它们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塞林格

5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我想变成一只猫,和这个loser歌手结伴同行,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民谣时代——哪怕最后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温柔而又冷冽的科恩兄弟,将音乐路上的苦趣一点点抖落出来,那种感觉就像行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都市,泥泞中传来乍暖还寒的气息。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曲失败者之歌。整部片子形成一个失败者的轮回,从头到尾,仍在原地。并不励志,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东西。这大致是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有梦想,并为梦想奋斗过,可惜,最终他们失败了。很舒服的音乐,又间有科恩兄弟的冷幽默(可补入很多男主的内心吐槽)。很舒服的电影。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柔光把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照得好美,Llewyn放弃了三只猫,两个孩子,一个女人,甚至连最后的梦想都要放弃,这样的loser最后在循环往复中原步踏地,却依然为他的坚持心酸难过,谁都有失意的时候不是吗?音乐很美很享受,电影总觉得还少了点触动,四星吧。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看完赶紧拍拍衣服,免得沾上一身穷气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科恩兄弟已把整个电影拍成了民谣,那种年代的香醇,过目即醉,无可救药。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