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艾芮丝·贝本 Iris Berben 饰)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家,年岁已高但依然形单影只的她知道,改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了。而最靠谱的选择就是怀孕并且拥有一个孩子,以继承她优秀的基因。可是,生孩子可不是路易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弗兰斯(埃德加·塞格 Edgar Selge 饰)经营着一家画廊,事业有成的他同样依旧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回溯这一生,弗兰斯发现自己做过了太多错误的决定,也犯下了很多无法挽回的过错,但是一切还不算晚,他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命运把路易斯和弗兰斯抛向了他们彼此,最终,毫不意外的,两人坠入了情网之中。
这部电影非常有趣,一点也不闷。我看欧洲的电影都很有趣,好像是想讲什么道理,我都看不懂。但是这部很轻松。
其实我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挺真实的。到最后我还以为露易丝选择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这个大叔永远说拜拜了,但是结局也挺轻松的。
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很有趣,很少走神,就是最后消沉了一会。露易丝的妈妈陪了她60年,她仍然觉得不够,我也觉得不够。她又说自己应该早早离开家,离开家就不会这么依赖了吗?可是她已经60岁了,怎么能这个时候还能好好送别妈妈。
虽然是两个60岁的恋情,假发大叔身上也是带着害怕变老这个主题。但是这绝不是两个老年人的爱情,原来你多么大也可以有能力去爱人的。但是一开始我见到的露易丝是一个掰断别人大拇指的科学疯子,我喜欢的勇敢做自己的帅气女人和我看不懂的冷冰冰女疯子可能只差一点点吧。但是露易丝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活力,让我也能沉浸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
然后吧,他们俩真的都挺有活力也有爱,所以和看年轻人的爱情片没什么区别。就是没有那么狗血和误会。
这部2014年的电影我在2019年初才在中央六看到。
影片探讨了老年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渴望。分子生物学工作者路易斯60岁想通过自己冷冻的卵子生育孩子,不慎被报道出去后,引来不少人指指点点。画商弗朗斯戴假发假装自己还年轻,和年轻女朋友交往觉得自己有魅力。
结合看看现实中最近的新闻,全面二胎政策实行两年来,2018年生育率走低;结婚率逐年走低,相反离婚率逐年上升;人平均寿命延长。。。
这些都是否指向未来我们更多独自面对漫长的老年时光呢?也许我们之中有人就是下一个路易斯或弗朗斯,未来可能更多的人没有孩子或即使有孩子还是孤身一人(比如失独老人),父母逐渐离开了没有孩子陪伴,曾经的爱人也许会远去,我们需要思考那时我们该如何生活
你害怕变老,年龄让你觉得羞耻,对,我已经60岁,胸部下垂,脸上长出了面毛,心脏不管用了,但我的生命还没完,我才不会让其他什么人,来教训我什么是羞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60岁,还没有结婚生孩子,难道就没有重新选择生活的权力了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好好把握当下,勇敢的面对这一切。
“其实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十八岁”。这是路易丝说的一句话。路易丝是一位工作信心和性格自信均是满满的女强人,她生物所的老板夸她是“一位优秀女生物科学家”。路易丝在单位洗手间抽烟时,发现脸上长了一根绒毛,拔掉它之后,说了“其实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十八岁”这一句话。这是德国电影《60岁小姐》(又译《六十岁未婚》,下同)中的开端,表面上也是电影的主题。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路易丝“被”退休后,为排遣衰老空虚压力下无聊的生活,决定用自己20年前在单位冷冻室保存的卵子生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失败的过程,在这个失败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生活导致今天寂寞结果的原因,原因就是她说的另一句话:
“也许我40年前应该离开家......”
这句话给出了一个失败家庭(个人)伦理的解:一个人20岁年轻时就应该离开父母,分离母体而独立生活了,且与工作好坏和喜不喜欢,都不是理由。
且说,为了打发退休的空虚,露易丝决定用20年前在单位生物所冷冻室保存的自己的卵子生一个孩子。在接下来的这个过程中,跟“40年前应该离开家”的重要关系渐渐显露出来了。接下来,在实现这个想法的忙碌几天中,仅仅几天——她与母亲朵莉丝说了自己的想法,获得热烈的反响和拥护;她又翻检生物所里精子库里合适的捐精者麦克斯的资料;她又开始为自己注射雌性荷尔蒙,她又到妇婴专科医院做受孕体检;她再偷偷调查捐精者麦克斯的生活工作状况及性格脾性表现。
而后,她偶然认识了麦克斯的鳏夫父亲弗兰斯。同样,此时另一个主角、画廊老板弗兰斯也在对自己说同一句话:“其实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十八岁”。因而,他且与所开画廊里的打工妹罗米上了床,产生出似乎十八岁一般的热烈暧昧。60岁的弗兰斯以为罗米这个20岁的女孩子会拿自己像20岁一样:对其举止自觉“永远不会超过十八岁”,有真实体感而不是想象虚迂。
不扯远了,回到路易丝。路易斯为了调查捐精对象麦克斯接近了麦克斯的父亲、艺术画廊老板弗兰斯。弗兰斯以为自己的魅力感染,而与之产生了若即若离的暧昧。而后呢,弗兰斯因为得知露易丝是为了儿子麦克斯的精子而接近他,为自我感觉的失败对露易丝产生了震怒。露易丝的严重打击是,在此间忙碌的受孕准备过程中,妈妈朵莉丝忽然去世。原因是,知悉消息的记者们堵门,试图采访已经60岁女科学家女儿准备受孕的这条新闻。朵莉丝在二楼窗台上,往马路上记者扔水球,一时激动过度而离世。
这里要说的不是这些,这些只是铺垫。也就是,我看此电影最感触的地方,是露易丝在母亲死后忽然感到跟朵莉丝一起生活的日子,对自己后来的人生没有意义:
“也许我40年前应该离开家......我没想到60岁,我还孤身一人。”
露易丝在失去工作(也是失去老情人、生物所老板史蒂芬.麦奎因。他与露易丝的工作死对头玛丽斯好上了;二难取舍上,他选择了听话的玛丽斯留任、厉嘴的露易丝退休)、又失去了母亲、再失去了捐精者弗兰斯和麦克斯父子......,在这个忙碌碌慌乱乱的人生60岁时刻,在试图想重新补回过去忽视的东西的60岁时刻,又不料人生一些东西都在已经无法逆转,且更多地正在失去的进行过程中,这个原本“聪明的生物科学家”露易丝,无奈中说过的另一句经典格言:
“我40年前就应该离开家......”。
露易丝强调“跟妈妈住上下楼”40年,意识到原来被捆绑,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才有“我没想到60岁,我还孤身一人。”她终于母亲去世而被动地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跟朵莉丝“住上下楼”一生的房子。离开这个城市前,露易丝来到弗兰斯的新作品开展的艺术画廊里,对他无奈地说了这一句话,也表征她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许我40年前应该离开家......”。
这个出走40年前就应该有了,20岁就应该有了,60岁才迟缓开始。何不是呢?!40年前她20岁,原本就独立放飞,应该离开聪明的科学家父亲的影子、看护、约束、方式和习惯,尝试开辟、摸索、试验、去做去过自己的生活。但这60年她一而贯之,依旧一直住在家里,继续接受母亲的电话催促、生日贺礼、一条沙发上看智力节目、商量着到哪里去旅游,回忆早些年一起做过的事。和清点回忆父亲的遗物......。她原来是,20岁以后继续是大树上的一根枝条,而不是一棵独立生长的树。20岁以后的露易丝继续父母的思想、生活习惯,只是父母人生轨迹的一条复制的延长线。
她20岁的生活应该有一个拐点,划开一条异于父母的生活线。但她40年来习惯了“跟妈妈住上下楼”,没有母体分离生长自己的枝条。过了20岁,后40年中父亲死了,接着母亲朵莉丝也死了,结果“我没想到60岁,我还孤身一人。”
母亲朵莉丝走后,她忽然发现她40年来没有创造属于自己温情,创造自己孩子,创造自己所能给予和保持、保证、葆有的温暖。
就是与父母同在一体屋檐下,一家人的思想和生活有了调性、惯性和惰性,必然形成次第一辈人的思想生活之模仿影子和惯性依赖。同样的家具格局、高低、颜色、朝向和气味,这些一个轨迹,一样复制,一致反射。看着同样的看、听着同样的听、感受着同样的感受、喜悦着同样的喜悦、痛苦着同样的痛苦……。与之,同一个父母范型,从物质到精神必将克隆出了所有的家庭格局和代际模式。原本应该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结果不幸的家庭也一样。
单个的家庭这样,单个的城市也这样。为什么我们看了一座城市等于看了所有的城市?为什么看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等于看到所有家庭的生活?一个表征性家庭伦理的解就是:20岁不远离父母,家庭人生会落得千人同声,万人同面,多样性、可能性和丰富性伦理将消失。
“也许我40年前应该离开家......”
我愿意,德国电影《60岁小姐》其所提出的这一个家庭伦理问题,有更普遍的伦理表征性和社会生活警示。
女人就算再做得如何男人,除了不得前列腺癌,膝下无子的寂寞迟早还是会有的,在电影《60岁小姐,Miss Sixty》中,一直工作至上的女汉子,60岁被退休了,在失去工作的失落中,做出了退休后的第一个计划——怀孕生子;60岁的男人没有无子的烦恼,于是时时纠结在日益衰老的焦虑中,毕竟优雅的变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传说,至于靠颜值的演员,无论笑得做得再优雅,就更是怕老强迫症。
一向自我自私到没有朋友的女人,最终放弃了生子的计划,并不是她扛不住周围异样的阳光和媒体的围堵,只是因为她终于生平第一次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宝宝会怎么想?“我的母亲陪了我40年,我都觉得不够,如果60岁的我做了妈妈,能陪伴孩子几年呢?”。有一种说法,爱是人类拥有的最接近上帝的能力,我想母爱一定是所有的爱中,最接近上帝之爱的,没有之一。
于是计划中的宝宝随波而去,意料之外的爱人却留在了身边,上帝总是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于是,我们看到了蕴藏在温馨日常中的强大的韧性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也只有这个才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朴素却也是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张爷爷、王阿姨等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发散出来,让如我这般迷失在混凝土森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的自命不凡的人们得到救赎。
如果一个好消息是你可以活到一百岁,坏消息是,60岁以后社会不需要你了。那么,你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是怎么做的呢?Luise Jansen和Frans Winther都有一个计划。Luise Jansen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分子生物学家,也是Doris Jansen的女儿,她决定怀孕并生个孩子。Frans Winther是一个画廊老板,同时也是一个单身汉,他决定重新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他发现了当代艺术领域的下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努力重新定义自己,纠正过去的错误,弥补失去的时间,Luise和Frans的道路完全不同,可是最终Frans却爱上了Luise。
“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18岁。”这句话我十分认同。即便之后在爱情里尝尽荣宠委屈、在职场中轮坐甲方乙方,内心不过是,刮过风、划过砂、开过花、结过痂、好了疼、忘了疤,几经蹂躏蹉跎却依旧没有质的变化,依旧是该敏感的敏感、该脆弱的脆弱,依旧害怕被拒绝、渴望被关注。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日趋衰老,而衰老会剥夺我们生命中某些能力或优势,比如行动力变弱、基础代谢率降低、细胞更新变慢、骨密度降低、皮肤松弛、脂肪堆积、秃头……,这是自然规律。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医学技术推迟、延缓衰老的年龄、步伐,但却难以扭转衰老的趋势。
于是,当有一天别人对我们说,“你这个年纪不再适合做…了”或是“你这个年纪做…没有竞争力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定有那么一刹是惊愕的,或者是抗拒的。如《60岁小姐》中“不服老”的60岁的女生物学家露易丝、60岁的男画商弗朗斯。他们都在“不服老”的道路上做着抗争:露易丝抗拒退休,抗拒的是因为年纪被剥夺的(工作)权利;露易丝决定用冷冻的卵子受孕生孩子,争取的是做母亲的权利;弗朗斯抗拒秃头、颜值改变,抗拒的是衰老带来的优越感和自信的降低;弗朗斯穿舌环、穿潮服、追求年轻女性,争取的是魅力不减当年的自我安慰。可见两个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拒绝年龄成为限制社会、生理权力唯一尺度的是人权捍卫者;而拒绝、遮掩衰老带来的必然改变的是自信心随时光流逝的溃败者。
社会在如露易丝这样的人权捍卫者努力下朝着积极的方向修正着,延迟退休年龄、放宽返聘自由度、提高人工受孕相关伦理、技术保障……然而影片里也列举了一些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过度投入工作而忽略的亲人陪伴问题。露易丝的母亲一直计划着与女儿度假,却因为露易丝无休止的加班而一再延期,最终也没能实现,不得不说是一份终身的遗憾。事实上如果不把退休当成一种权利的剥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福利来看待,也许退休也是陪伴亲人、发展自我兴趣的另一段美好旅程的开始。另外是过度晚育导致的子女养育与陪伴问题。暂不忧虑餐厅侍者所说的子女因年迈父母成为被另眼相待的问题,随着晚育现象的普遍化,包容度也将随之提高,这也将不再成为问题。重点是年迈父母对子女的培育能力、年幼子女对年迈父母赡养能力问题,这也许是社会福利事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之,把一个关注老年人的话题嵌入到一个家庭、爱情喜剧电影中,其公益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何况剧情也很有冲突,男女主就同龄人来说颜值也很有诚意,演技也见得功力。还是值得一看的。
思路很新颖结局太传统。。。
结局就…
“推迟女人的生育年龄,对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重要贡献”像主角一样努力工作,到了60岁再决定生小孩,这个假设挺幸福的。
特别想知道孩子到底生没生就算不婚,就算晚育好像也没什么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和自由的灵魂
居然没有评分……其实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18岁。去他们的,你一点都不正常,但我为你骄傲,你的决定关他们什么事。你真是个有精神的老太太。我妈妈陪了我60年,我依然觉得不够。
如果不想生孩子那么六十岁结婚都太早,现实中女人还是不那么自由和自主
片名《miss sixty》(60岁小姐)被译为《60岁未婚》就已经暴露了译者的傲慢与偏见。
什么是勇敢?敢于面对生活、面对流言,勇于过自己精彩的生活
去他们的,你一点都不正常,但我为你骄傲,你的决定关他们什么事。
结局还是没有走出喜剧片套路。
这个也太好看了吧!对抗衰老的方式不是把个年轻的妹子,生个小小的宝宝,而是始终保有爱的能力,做爱的激情,打开一个又一个未知篇章的好奇心。
人类的内心永远不会超过18岁,所以空气永远都是浪漫的节奏。
为什么敌对分子不毁掉冻卵?她根本赔不起。。。60年相伴依旧短暂。。。
做自己就好了,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特么的管得着吗
央6的中文配音听着太出戏了
中文配音真的是很差了...
特别讽刺,特别温暖,特别有逼格。另外,此片色调很暖。
德国人真时髦
我20岁活着像60岁,哀怨生活的无趣,吐槽工作的心酸。要是自己也能像女主那样有主见有思想就好了,60岁也很年轻嘛。以后决定多看点喜剧,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and keep fit!
特别可爱的片子讨论的问题也很有深度。中文配音太糟糕了完全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