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变脸2014 剧照 NO.1 变脸2014 剧照 NO.2 变脸2014 剧照 NO.3 变脸2014 剧照 NO.4 变脸2014 剧照 NO.5 变脸2014 剧照 NO.6 变脸2014 剧照 NO.13 变脸2014 剧照 NO.14 变脸2014 剧照 NO.15 变脸2014 剧照 NO.16 变脸2014 剧照 NO.17 变脸2014 剧照 NO.18 变脸2014 剧照 NO.19 变脸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8

详细剧情

  沙迪(Allu arjun)一直在向谋杀他爱人deepthi(kajal Agarwal)的那群人复仇,但当有一天他从昏迷中苏醒的时候,他却发现,他的脸因为面部烧伤已经为被换成了别人的脸。而通过帮助他复仇的shruti(Amy Jackson),他想知道,还有一个帮派正在追杀着拥有现在这个未知的脸的他。是谁把现在的这张脸给了他?为什么有一个帮派在追寻他的这张脸?

长篇影评

1 ) 为啥显示尼古拉“死前”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亨利?

问题的字数太多,只好移到这里来了。

为啥警方资料显示尼古拉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亨利呢?怀疑到亨利头上最初也是由于这个线索吧。尼古拉是打给过那个女的没错,让他们来“他”的家里做客。不过“死”的当天也打给过亨利吗?难道是商讨女的和孩子登门的事宜?

根据亨利自杀和留下的信来看,亨利似乎是知道他们要来访。这个事情也只能是尼古拉通知的他吧?但作为一个卖房的,这种事情他也还管不着吧。。

但是另一方面,亨利似乎又不知道他们的来访。因为尼古拉应该是确定亨利不会在家,所以才登堂入室准备乔装的。发现他的尸体也很意外。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电话就是要支开亨利,但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还有他死前那个电话,应该是打给父母吧,不会打给亨利吧。。
警察来调查时,“亨利”也表示没有接到过尼古拉的电话。
所以到底怎么回事。。

2 ) 心理学视角:有些病很浪漫但仍是病

羡慕别人的人生、去过别人的人生,这在心理学是典型的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很多心理精神的疾病放在文学电影里看都很虚幻浪漫,但患者其实很痛苦,某种意义上,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怎么会在这个躯壳里,他们可能几十年人生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过去了都不太记得发生过什么,家人朋友也非常可能被他不闻不问、冷漠忽视。

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者通常羡慕某一类或某几类自己不具备对方特征的人群,比如,一个从小胆小的男孩羡慕胆大爱冒险、无拘无束的人;再如,生长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女孩,潜意识里不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不自觉模仿男性或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身份认同障碍多数来源于幼年时期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期待,同时又很少获得父母或养育者的认可赞许,再加上来自社会评价的进一步强化,从而对自己的身份(包括性别这一社会性身份)产生识别困难,总是觉得自己与社会及其标准格格不入,因为他们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直拼了命想过别人那种人生,最后又不得善果。

不过这片看到最后我发现,男主虽然表面上看外形是做了别人,可本质上其实是做了自己——因为死去的音乐家虽忏悔却并不愿意爱儿子、不愿意付出自己、不敢面对不再顺利灿烂的余生,而男主不是,他发现自己喜欢爱别人,喜欢为爱的人付出,他也有勇气面对充满变数但却有爱的未来。

总之,人生的意义和精彩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哪种,都不应是别人那种。

3 ) 眼睛

这部法国的片子不枯燥,不落俗。故事的开篇就是一个普通的房产经纪人在前妻和前妻 现任丈夫的车里,以及主人公的孩子。前妻问他 要不要一起去哪? 主人公拒绝了

影片反应的是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做自己,过度话的分工导致了人们只能从事单一的工作,而无法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选择。

这时候主人公才会去模范别人,去过别人的生活,因为他深深地厌倦他目前的生活,但是他渴望能过不一样的生活。

主人公的善在于他不忍心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提琴家的小孩,成为孤儿,所以在发现小提琴家死后,制造自己假死的现象,而甘愿做另外一个人,甚至为了使成为小孩永远的父亲,整容成小提琴的样子,甘愿受法律惩罚。

我喜欢
他的眼睛。

4 ) 关于尼古拉最终的选择

看了一些影评,讨论了尼古拉最终的选择,有说迷失自己,有说为了孩子的,这里分享一些不同的想法。

尼古拉最初内心是纠结的,他进入别人的房间,装扮成他人的模样,体验着另一种生活。但是他还是找到了神父,诉说了内心的苦闷(21min),他坦承自己忍不住这么做,但是做的时候又非常痛苦,神父告诉他:你要看重生而复生,你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你。这也为尼古拉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法国落寞音乐家德蒙塔特成为男主人生的转折点,尤其碰到他的情人和孩子之后,他体验到家的温暖,所以代替德蒙塔特做了弥补家庭的事情。此时他的伪装从一开始为了自己,已经转成了为了他人。与此同时,发生在1h1min的一场戏,德蒙塔特家中被盗,尼古拉的老板问他为什么迟到的时候,他说自己家里被盗了,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尼古拉的代入感已经更进一步了。

而德蒙塔特的自杀又将尼古拉的行动推进了一步。他为了家庭不得不继续扮演父亲的角色,而唯一的做法就是让“尼古拉”去死,德蒙塔特才能够重生。

尼古拉收到自己葬礼的邀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尼古拉看着众人给自己送别,而自己在心中也默默与自己的过去道别。此时尼古拉便随风而去,德蒙塔特得到了重生。

他带着儿子度假,相处过程中也对彼此有了更加难以割舍的感情。直到送孩子回去的时候,得知警察调查了克蕾曼丝,并得知警方即将抓捕他,他才选择了逃离。

此时的尼古拉站在了岔路口上,他可以选择以尼古拉的身份重新找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也可以成为德蒙塔特,亦或是交代自己所做的一切。

尼古拉最终选择整容真正成为德蒙塔特,回去接受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从其独白中理解他的选择。他说:他杀了尼古拉,因为受不了他的眼神,他老是出现在他身边窥视他(这就是尼古拉自身对于这个行为纠结内疚的原因);我杀了他,是因为他想害我失去儿子,这孩子等了父亲12年,再让他等下去未免太过于残忍(对于家庭的珍惜);我让尼古拉消失,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想活了,他想要自由(尼古拉对于自身的迷失);监狱是个难以想象的地方,它让你变成一个躯壳,但躯壳只是虚幻(尼古拉认为监狱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他已经看透了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所以为了灵魂的自由,他愿意在监狱中煎熬);我失去了两个指头,难道就不是我了吗;(对于自己的认知尼古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见得就是我们,事实不见得就是真相,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变成了我自己。(另一个人对于尼古拉来说才是真正想成为的自己),我变成了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尼古拉完成蜕变)。

所以从这段独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尼古拉并不是仅仅为了家庭或者迷失了,恰恰相反的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原本的尼古拉就像是一个渴望投胎的灵魂,而成为德蒙塔特之后,他才真正走进了这个社会,生而为人。

结尾画面

5 ) 强迫型表演人格的好处有哪些?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偷窥的影片,并不是,它没有办法满足偷窥癖的任何猎奇需求。

男主角的第一个“猎物”是一位连 100 欧元/月租金都嫌贵的酗酒废物,除了模仿这个角色的形容之猥琐,以及参加 AA 互助戒酒协会,也没什么下文了。

然而与这个酗酒者猎物相比,男主角就更一无是处(42 years of non-existence)——影片并没有给他任何可以在人物性格上发挥的空间。这个无聊且沉闷的房产经纪,只好以易容客户的怪癖,坚强且孤独地向世界呐喊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影片并没有交代男主角这一怪癖的由来,尽管我觉得这原本可以既关键又有趣。他就像生来与世界脱节,影片中出现的唯一一次亲友交集是出现在电话答录机上的母亲。

在影片的前一百分钟,你会看到在通常专属于法国片的精致画面中,一个无聊透顶的中年男人,顶着张极度真实且费工制作的面具,在银幕上假扮其他无聊的人类做各种无聊的蠢事儿。

断指失意的音乐家是男主角的第二个猎物。这个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懂他的音乐的愤青兼装逼犯,私下约会男主角好几次,以至于我一度觉得豆瓣漏掉了“同志”标签。音乐家不愿搭理自己的私生子及其母亲,给男主角创造了机会。而他的自尽,更是给男主角指了一条明路。

在长达一百分钟的铺垫之后,男主角到了私生子的小提琴表演现场,拥抱鼓励了他,并“如愿”被警察带走,成功实现了从偷窥者到反客为主的蜕变,尽管代价是五到十年的监狱时光。

于是,这个具有强迫型表演人格的房产经纪人,在扮演了酗酒无赖和断指失意音乐家后,迅速与从小被抛弃却依然正能量的少年建立起了亲切且感人至深的亲子关系,并安抚了其歇斯底里的狂燥母亲,并以进监狱为代价,拯救了原本早就要支离破碎的一家人。都拍成这样了,你还问我强迫型表演人格的好处有哪些?

(不懂这样的电影哪里值得鼓掌了?)

短评

三星半。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做坏事的好人的故事或者关于一个做好事的坏人的故事。不管作为类型片(惊悚、悬疑)还是严肃电影来看,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马修·卡索维茨一人分饰三个角色,表现出色,让人不寒而栗却又隐隐感到温存。两位导演似乎是连体的,他们之前合作的《起名风波》也很不错。

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男主是个技术流的偷窥癖,而非真正的变色龙,看他被模仿对象认识的人碰到时的慌张,不管是平时还是模仿时都是一个空壳,只是在别人私密空间享受一种物欲。我不禁想若是欧容,会让他成为无需易容就能让周围人相信的变色龙,最后的整容不会明示,只知他在音乐厅观众席看过“儿子”演奏,扬长而去……

7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卡夫卡式的故事

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拥有让你羡慕的身份的人也许也正厌恶着自己的身份。而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份所能选择的余地又有多大呢?

9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想法有点意思,但故事真的是不够有说服力。

1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和寂

1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我是谁?现代人的心理困境。结局很暖心。本届法国电影展成都站的惊喜片,旁边的女生在看了一半之后离场,真是太可惜了,恰恰在最后60分钟才是影片精彩的开始。

18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bjiff 3.9 马修·卡索维茨!我就成了你~

2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慢节奏展现中介一个单身过久以致练就有特殊本领的变态生活。

23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还行

我一直活得这么小心翼翼、循规蹈矩——没有自我,我只有从别人的人生里探寻自我的意义、发掘人生的真谛。我害怕见到宿主,直到我找到可以寄托自我的缘由,可以将他的身份取而代之——我学他的一颦一笑、一吐词一步伐,甚至切掉了两根手指,埋葬了真的自己。我成了你,我找到了自我,我也失去了自我。

25分钟前
  • 果蔬橙
  • 力荐

世界不过是个舞台,人们都戴着面具在扮演自己的角色。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最后都忘却了自己。

2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我们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选择。

28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SIFF18# #SIFF#

31分钟前
  • 阙名
  • 还行

#1844#我是虚无,靠复制别人而活,使用别人的架构的我才是真正的存在。我耐心,我听话,“我变成另一个人,我变成我自己,完全不同的我,和大家一样。”男主角好演技,冷静而转换自如。镜头多次居高临下很冷漠。对温情(?)的结局还是觉得有点不满足,男主应该是继续如水无色无味无形状地流转才好

34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其实是个鬼故事的模板,转化成社会心理学行为之后,突然就成了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要做什么的哲学问题。主角的情感从来都是完整的,只是那些破碎的人生让他有更多修补和完善的欲望,所以结尾处理不好——为何要在病态的故事里表现赎罪,他应该理所当然地,不付出更多代价地,继续做他想做的那个人。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杀了人表现良好5年就能出狱,有钱真好

39分钟前
  • Skarsgard
  • 还行

很猎奇,看得我提心吊胆。喜欢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我是谁”的讨论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了,不流俗,强推!

43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SIFF2015 惊喜!马修·德拉波特堪比中低配欧容,故事、人物边缘化奇情,惊悚悬疑不断反转中对自我认知的探讨,以及收尾温暖的共情点,只能让人说句作为商业片不能要求更多了。片子的节奏、张力都很好,每个转折点的小聪明把握外带高质的剪辑摄影,绝对有《登堂入室》70%的功力吧。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比预想中温吞又自以为是的风格强不少,这种设定拍成悬疑类短片也好,卡索维茨的演技加一星

48分钟前
  • 伯克希尔
  • 推荐

一旦开始走下去就无法再回头de童话故事

49分钟前
  • 托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