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德尼是2022年最受瞩目的导演之一:年初的《双刃剑》在柏林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而几个月后的戛纳,她又凭《正午之星》揽评审团大奖入怀。与表彰不匹配的是,这两部电影公开放映之后却反响平平。
insecurity
我在《双刃剑》里看到的不是一个狗血的三人爱情故事,相反,影像中流露出的不安、摇摆的情绪是真实可感的。文森特·林顿饰演的男主角就是这种不安情绪的直接载体:出狱后对生活的不信任、与爱人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在家乡、巴黎之间不断的反复。
这种感觉毫无疑问地延伸到了女主角萨拉身上。肉体的出轨在弗朗索瓦介入她的生活之后发生,但精神上她或许早已不属于枕边人。电台主持的人物设置恰好形成对比:表面上她侃侃而谈、抚慰听众,而现实里的她却脆弱不堪。
阳台成了电影里重要的叙事要素。它代表着分割、游离、甚至是窥探的起点。所有这些情感被压缩进三个角色的行动中,摇摇欲坠却异常迷人。徳尼这部电影在我看来非常简单,就是在唤起观看者的摇摆情绪。甚至都不需要共情,如果感受到了那种不安的情绪环绕在影像之上,那就是成功的。
imbalance
《正午之星》表面上带来的是一个“亡命鸳鸯”的故事,然而细看就会发现,男女主角都呈现出反常规的面貌。潮湿的中美洲丛林里,他们用最为纯粹的沟通方式——肉体构建了意乱情迷的氛围。
我喜欢这种背景设置于异国的故事,但毫无疑问,观感要比米歇尔·弗兰克的《日落》《新秩序》要好很多。德尼没有隐藏人物的前史,而是早早就交代出人物的处境。
都这样了,两个白人还在第三世界国家翻云覆雨,不太好吧?其实恰恰就是人物前史带来的脆弱和不平衡使得两人互相依靠、接触对方。国家内部的政治纷争对于他们终究不是分内事,然而作为局外人他们却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脱身于雨林的氤氲中。
很难定义二人间的关系。这当然不是“爱情”两字能解释的,这是融合了各自经历、环境、政治等等因素叠加产生的独特情感关系,因此两人的互相依赖和肉体的缠绵是能呈现出的唯二特征,其他内在的事物或许很难用影像表现出来。
texture
“质地”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电影的切入点。在《正午之星》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略显慵懒的配乐和上文所述的情感关系都是构成电影独特质地的要素。呈现出的这种质地使得观看者被牵引、带入,最终达成观看的终极目的。在特写与非特写之间的调度与剪辑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德尼可谓不疾不徐,和其他要素一起缓缓地将人物推向他们要去的地方。
《双刃剑》则略逊一筹,摄影机位置的选取偶尔显得廉价,而特写与非特写镜头也没有达到完全平衡。但有一点确实是要说明的:配乐绝不是滥用。抽离配乐,这部电影将成为一部惊悚片、悬疑片甚至是犯罪片。配乐在此处真正牵引着故事,牵引着人物的情感波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本的缺陷。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2年7月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柏林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银熊奖短短三个月后,克莱尔·德尼又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大奖。这位在过去三十年间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极为细腻的身体美学表达而被影迷挂念着的“遗珠”,终于在古稀之年转了运,开始收割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赞誉。只不过,她的获奖新作《正午之星》评价很两极,总不免让人揣测其中是否包含着她的老搭档、本届评审团主席文森特·林顿的私心。
克莱尔·德尼今年在柏林获奖的《双刃剑》就是文森特·林顿主演的,他扮演的让发现爱人萨拉已经精神出轨,爱上了自己的好友弗朗索瓦,因而被推向万劫不复的情感深渊。《双刃剑》中野火一般迅猛而激烈的情欲被延续到了《正午之星》之中,德尼这次依然紧紧聚焦于一对情人失控的关系。
特蕾西(玛格丽特·库里饰)是一位被困在尼加拉瓜的美国女人,她自称是记者,身上却没有任何文书为她作证。在疫情和军事管制的真空环境中,她在酒店靠出卖肉体营生,却也因此备受当地小官僚的折磨。某日,她遇见了丹尼尔(乔·阿尔文饰),后者自称是来自英国的石油商人,却好像背负着许多秘密,做着破坏地区稳定的生意。两人在小酒馆中陷入热恋,他们本计划要在逃出迷乱动荡的中美洲,不料丹尼尔和当地的哥斯达黎加人发生激烈的争执,让他们举步维艰。随后,一位美国中情局特工追上了他们,他向特蕾西施压,要她出卖丹尼尔换得自己的平安……
这个在爱与存亡边缘游走的故事,改编于丹尼斯·约翰逊出版于1986年的同名小说。原作的背景设定在1984年桑地诺统治时期的尼加拉瓜,女主曾是一位反战组织的通讯员。导演德尼在片中保留了这一角色身份和关系的模糊性,却又把这个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现代化——空荡的街道和鬼城般的气氛是新冠疫情大隔离后的产物,灰暗的雨林并非完全源自中美地区复杂的政治图景,而是被口罩、核酸检测这些大流行病时代的独有的符号所填充。尽管地缘政治的背景不再相似,德尼却十分聪明地让过去和如今在文本中呼应交织——“请出示你的证件”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在彼此之中寻找的,就是彼此/正午之星,当光崇拜着它盲目的神明。”作家丹尼尔·约翰逊很欣赏威廉·斯坦利·默温的诗《现在》,诗中最后两句成为其小说《正午之星》的创作灵感。约翰逊表示:“暴力和贫穷使尼加拉瓜没有未来,剩下的只有现在。一个只有现在的地方,它就是地狱。”在小说《正午之星》中,作为背景的尼加拉瓜更像是一个宗教隐喻,所有人物姓名不详,也没有过去和未来。这种模糊感也被克莱尔·德尼的电影所继承。
干柴和烈火如和在闷热潮湿的雨林中焚化你我?德尼有且始终拥有的,只有“身体”这唯一的武器罢了。《正午之星》作为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中床戏最多的电影,刻意抽离掉了所有危急时局中的政治谎言与阴谋,也默默移走了导演一直以来对于殖民主义议题的批判性视角,只剩下汗涔涔的肉体,在特写景别中压迫着我们的瞳孔。在以轻快爵士乐为主调的背景音乐中,两位主人公不断沉溺于令人窒息的环境,爱是他们唯一能抱住的浮木。明天可能不会再来,他们只能逃避现实、活在焦灼之中,用肉欲耗尽担忧。
尽管导演成功用影像构筑出了一个低气压的、带有绝望感的末日空间,却没能让这对在边缘行走多时的男女变得血肉丰满,库里和阿尔文疲惫木讷的表演也并未给电影增色太多。做了太多减法的德尼,妄图靠意乱情迷的气氛诱捕和麻痹我们,过载的情感却让这个本身充满了悬疑感的故事变得软糯乏味。《正午之星》拼凑出了一个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浪漫惊悚片的框架,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明明徘徊在爱与存亡的边缘,它却梦幻得不合时宜,这实在令人遗憾。
(编辑 曹锎)
在今年柏林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银熊奖短短三个月后,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又在戛纳荣获评审团大奖,这个仅次于金棕榈奖的殊荣无疑是德尼至今为止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最高肯定,但愿这不是对这位得奖运气欠佳的资深导演的补偿。在我看来,评审团赞赏的是德尼捕捉时代感的尖锐触觉,这两部改编作品(《双刃剑》和《正午之星》)都不约而同地凸出疫情时代的标记,而这种特殊的时代感与她的人物与故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振,引出发人深思的联想。可见,这位驰骋影坛 30 多年的导演一直在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光冲这一点看来,今年这两个奖项对她而言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克莱尔·德尼对类型片丝毫不陌生,从吸血鬼题材的《日烦夜烦》到复仇惊悚片《混蛋》,再犯科幻类型的《太空生活》,她孜孜不倦地大胆挑战各种类型的新颖表达,并融入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这部新片《正午之星》绝对是她的拿手好戏:身体、情欲、殖民等主题交错穿梭。
影片讲述一位美国女记者被困在尼加拉瓜,在疫情和军事管控之下,她在高级酒店靠出卖肉体为生,同时与政府高官及当地警察维持着秘密关系。直至某日,她遇上一名英国石油商人,两人从一夜情迅速演化为热恋,却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秘密。他们遭到哥斯达黎加警察的追踪,一路逃往边境,结果遇到一个美国特工,情况变得愈发难测……
关于殖民背景的影片,德尼算是轻车熟路,只因她在非洲喀麦隆度过了她的童年,从处女作《巧克力》到《白色物质》,白人外来者视角下的异国故事在她的作品履历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正午之星》里的中美洲国家对她也许新鲜事物,不过其他的元素:语焉不详的情节、人物的特写镜头、暧昧情欲的氛围,以及音乐人Tindersticks 的醉人配乐,全都打上了德尼的风格化标签。
创新突破之处在于导演将原著小说 80 年代尼加拉瓜革命的背景搬到了 21 世纪的选举和疫情时代,散发出更阴险难测的味道。如果说片名“正午之星”指的是男女主角这两颗隐没在白昼里依稀难辩的星星,那么德尼 2009 年的电影片名“白色物质”可能更准确地概括了这部新作。两个出现在不属于他们土地上的白人,他们早已失去了西方殖民者的优越身份:一个要靠出卖肉体笼络当地权势,另一个从事秘密勾当而遭到追杀,最终走上了命运叵测的逃亡之路。
然而,殖民主义并不是《正午之星》的核心,人与人之间不可预测的情感关系才是德尼最感兴趣的部分。随着两人的纠缠互动,身份的话题也浮出水面:女主角是记者还是高级妓女,男主角究竟在帮助哪个政府做事,或者片中一句台词已透露——我们都是出来卖的。人物身份往往是类型片里情节推进的关键,而在这部情欲惊悚片里却飘忽不定。
相比之下,导演透过高超的美学手段营造出无懈可击的氛围:散漫、迷乱、溽热、潮湿……各种与水有关的意象(雨水、汗液)令人喘不过气,暗示两人彼此吸引、欲断难断的关系。在汽车旅馆里的性爱戏、随着浪漫爵士乐起舞的画面,以及在逃亡的车上忘情放纵的时刻,这些刻画揭示了在这个充满政治阴谋和疫情的环境下,唯有情欲能使人沉溺于欢愉,换取暂时的解脱。另一方面,这种情欲关系与诡异莫测的外界环境又何其相似!两人之间依然存在着互相利用与欺骗的成分,一时难以猜测对方究竟是真心付出,还是别有目的,这恰好与同届戛纳竞赛片《分手的决心》中欲念浮动的两性角力颇为相似。
尽管德尼成功用风格化的影像,在这片她不熟悉的中美洲图景上营造出暧昧莫测的氛围,然而,两位演员的生涩演技却难以碰撞出火花。虽说女主角玛格丽特·库里的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男主角乔·阿尔文实在呆板无趣。而最后一部分的潦草处理,并没有给予类型片中愈加紧张的高潮感,却意外嵌入一个配角来抢掉男女主角的戏份。叙事肯定不是德尼的首要追求,但是这部饱含各种类型元素的浪漫惊悚片却没能调好配方,尝起来是一杯味道怪异的鸡尾酒,实在对观感大打折扣,这也许正是影片评价陷入两极分化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把这部与2008年的《35杯朗姆酒》来当double feature 来观阅。也有点《白色物质》
潮湿多雨的异国,两人通过肢体触碰、眼神示意传达这种暧昧,同时还是流动性的。电影里情欲戏份甚至掩盖了原应类型惊悚的戏份,总能不自觉地陶醉在这种细腻情调的节奏之中。总之就算德尼的片再不讨喜,还是要买单。
怎么说呢,在电影节当志愿者,收集观众投票的时候,80%以上的一星…
异乡迷失的广岛之恋,邦尼与和克莱德的爱与背叛。意识流的黑色电影。互相取暖互相利用。觉得口罩很妙,不只是时代印记,还将两人与尼加拉瓜的本地人隔绝开外。他们是两只寄居于此的幽灵,附着在土地的表面却从不属于这里。
克莱尔·德尼终于斩获戛纳评审团大奖的新作,尽管算不上质量最高或最有新意的德尼作品,但依然相当迷人、暧昧和神秘。延续了德尼标志性的对流动情欲与身体感知的探讨、语焉不详的叙事、大量留白的人物前史、局部特写+迷离配乐,还有后殖民话题&跨族裔空间——白人(前?)殖民者的主视角亦在女主那句“你们就等着美国的坦克来碾过你们这个糟糕透顶的国家吧”至为直白地透现出来。疫情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无限延宕的election及英美之间似敌亦友的复杂关系也都成了这场罗曼史的背景板。在危机四伏与“四海为家”的混沌境遇中,在闷热潮湿的中美洲丛林里,这场引得两人莫名身陷其中的爱情历险,或许显得过于慵懒与随性了一点,但正因有了魅力非凡又演技出色(机敏、自卑/自傲、坚定、脆弱与动情兼有)的玛格丽特·库里,本片才有了灵魂。(8.3/10)
不知道原著里的革命与政治背景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但就本片来说,被各种原因困在某地想逃离但无法逃离的状态,不正是疫情下最常见的困境么(甚至还专门有一场做核酸的戏),面对这种不确定的焦虑转而诉诸肉体来解决就很顺理成章了。另外德尼应该很喜欢《好莱坞往事》,也给Qualley拍了那么多光脚丫子镜头
“你是出来卖的吗?”“不,我是记者。”“我也是记者。”“那我们就都是出来卖的。”
【3.5】还是比《双刃剑》好的,恍惚间看到早期的影子,但缠绵的身体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亦缺少往日德尼电影标志性的触感。人物内部没有激情与强度,外部的危险也就失去了张力,自然-社会环境只作为背景板。雨水和汗水从未停止,我们却看不见他们湿濡的模样。(另外Joe差点意思,脑补了下如果是原定的五方,也许大概可能会再好看一点。
不是满分作品,可要为德尼正名,今年戛纳最喜欢的一部,从未在西方导演手上看到如此具有东方气韵的影像,像「倾城之恋」其实更像「花样年华」,尽管后者中从未释放的情欲似与本片背道而驰,但关键还是在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人物和环境陷入了一种互相决定的迷境:冲突突然发展得有了亡命之力、汽车突然起火、正午明晃晃闪星。表面看来主角二人的情欲压倒倾覆了周遭一切,可归根结底空间才是真正主角,德尼在片中放置疫情背景早就双向取消了疫情和尼加拉瓜革命两边的历史意义,这件事如此显见以至批判其欧洲中心视角的声音显得那么可笑,所有军政和闸口都不过是空间布景,是参与作者整体环境设计的影像元素,德尼用全然物质的电影语言造出了一个只被个人情感蒙蔽的世界,那场场雨好像都来自杜拉斯,来自夏夜十点半钟,只是比起文学,这迷失还要来得清醒。
德尼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把一切话题、主题、类型都德尼化,最后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5.26 cannes salle lumière女主和男主睡,我看着他们和两千人在影院睡
踏上中美洲焦热的土地,尼加拉瓜突然大雨倾盆,在温热潮湿的空气中穿越国境线,和你走一趟不顾一切的逃亡。
一对露水鸳鸯在尼加拉瓜的逃亡,背后是美国对中美洲的渗透、控制与吸髓,正所谓天堂太远而美国太近。在我看来这是最纯粹的克莱尔·德尼电影,不但有作者一贯的反美情绪,镜头更充分展现了身体即故事的美学,几段情欲戏拍得淋漓酣畅。最大问题还是选错了男主,根本接不住女主的戏啊...(做时才知五方好)
白女必须和白男才能性高潮是这个意思吧?第三世界就是你们做爱的背景板是这个意思吧?好久没看这么拉的电影了🥹
消费中美洲当地人的苦难 成全白人男女的高光 (这俩人一个是尼加拉瓜军阀和政府高官的情妇另一个是石油公司的搅屎棍) 属实是青春疼痛爱情片了(但sex scene还是不错😌)
依偎的动作过于缓慢,像在注视某个人,视线停留得长久或短促。可能在等待一个眼神的默许,拨弄微卷的发梢、亲吻红润的唇角,以及把手轻轻地搭在对方的手上,希望时间过得再慢点。
3.5, a crazy elopement. «Nous voulons, tant ce feu nous brûle le cerveau.» 德尼快带着Rob Pattinson转行拍porn吧……………………
Film noir, erotica, melodrama, the tropics 返璞归真
#Cannes2022# 全程问号,画面美感一般,镜头给得也奇奇怪怪,靠大篇幅台词推进剧情。刚开始酒吧那一段我以为穿到迷失东京了,然而俩人眼神毫无化学反应,女主看男主像在看一瓶矿泉水,下一个镜头突然就睡了,还睡得高潮迭起。之后他们就反复睡,但我实在睡不着了,于是我走了
这本是德尼最熟悉最擅长的题材和语境啊,真没想到会是这样,横向对比《白色物质》差距悬殊,时常呈现出一种脱节和断裂,但这部又无需分解时序,线性时间是被拖垮的,德尼的碎剪不再充分,素材间的连词成句就存在问题,不再能说因为它是风格主义的,这更像是气力耗尽了,无法稳定作为情感影像的面孔,也无法创造情绪张力,疫情背景又是可有可无的。乔阿尔文是个灾难,选角的严重失误,前半部分他就穿个白西装使劲扮酷耍帅装神秘,后半部分更是找不到北了一样,脸上写满了不清楚不明朗等疑问,从头至尾他没有自己的气场,更无法塑造自己的银幕人格,他和玛格丽特库里二人毫无化学反应,一丁点都没有!我无不幻想着假如男主还是五方的话又会是怎样。Tindersticks倒是再度贡献了金曲。@Cannes2022
德尼精彩的篇章都是关于身体在空间中的张力表达,但她又会常常不满足于此,焦虑意义的制造,造成意义与影像的脱节。本片只要叙述一启动就很无聊,一停滞专心拍二人之间的身体互动,就有能量。
B+. 如果是五方演男主,估计还能再加一星。当世界从四面八方崩塌成虚无,你的身体是我最后可以紧握的稻草,也是确认自己仍有感觉的证据。德尼依旧把自己的角色逼到崩溃的边缘,用最诚实的肢体反应,检验绝望中不顾一切的渴望。还有什么比末日的亡命鸳鸯更适合她的呢?2022.5.25 Debus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