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牛》导演加布里埃尔·马斯卡罗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提名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2014)金豹奖。Shirley离开大城市,回到了海滨小镇照顾她的奶奶。在那里,她是当地一个椰子种植园拖拉机驾驶员。她喜欢摇滚乐,梦想着成为一个纹身艺术家,她感觉自己被这个小小的沿海村庄束缚着。她向Jeison吐露了心声,Jeison也在椰子农场工作,在工作之余还会潜水抓龙虾和章鱼。八月通常是当地热带风暴冲破海岸线的季节,一个风能专家来到村里,研究热带风暴。在一次涨潮和狂风大作之时,一个惊喜的发现带着Shirley和Jeison开始一段直面生与死、失与得、风与海的神奇旅程。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来到了第六观影日,黑眼圈为我们带来了巴西影片《八月来风》。这是一部跟纪录片差不多的电影,或者准确说是一部纪录片素材电影。
几乎没有剧情,几乎没有剪辑,比意识流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非说是一堆素材放时间轴上直接导出也不为过。剧情大概为一个朋克少女,拿可乐当沐浴露在船上干搓,此外想给男朋友纹身未果就给家里的猪纹了一个。男主一门心思想在装椰子的卡车上跟女朋友干那些事儿,丝毫不觉得硌得慌,之后发现海底一个头骨后又毅然做起了尸骨关怀工作,最后给海边坟场磊了个坝。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录制风声的外籍男子,露了一脸之后就没再出现。
如果硬要从这个片子挑点儿好的就是画面拍的还是有热带气息的,另外配乐整的那点儿老朋克乐很好听。
总得来说片子过于慢了,故事人物太散了,74分钟的片子让你看出俩小时的感觉。
真的,我好多年没迎风流泪了,但是《八月来风》,让我迎着它流泪了,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给我看困了。
什么呀
十分钟开始正片,一分四十秒结束
太平庸了,新导演没有剧本,没有摄影,没有构图,就是灾难
+0.5 拜托不要再做语文阅读题,看到非城市生活就反映贫穷落后。才批评了Gräns过渡依赖自然场景陈设再看这个简直就是在滥用、强暴自然风貌并懒得进行任何艺术处理。除了男主和导演的颜值,没有故事,没有构图,什么都没有。连你们和谐社会价值观看出来的走基层都没多少真实感。
散文一样的电影。放松体验岛国风景即可,剧情什么的,无所谓。三星半
用可乐洗过B,给猪纹过身,椰子堆上打过炮,热带海湾寻过风,生活啊生活。影片的镜头衔接太生硬,拍摄有问题,剪辑也有问题,显得影片闷的同时又十分不顺畅。叙述电影照搬纪录片的那套看来是不行滴。
一个没有门牌号的地方,只有椰子和海洋。当地人死后会被葬在海边,但气候变化,海潮上涨,吞噬着海岸,一个年轻人决定做些什么。简单纯粹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牵引着一点感悟与执着。
拉美电影声音做得像意大利,意大利反倒像拉美
全片透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纯朴与冲动,人性的冷漠在八月的微风里丝丝缕缕。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可能并非如此,导演把不成体系的故事处理得不咸不淡,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并不想让观者理解。影像里有不少奇情奇景,海岸边像肺一样呼吸的水涨水落,堆集的椰子之上的云雨交欢,收集自然声的外来者的殒命,这一切都发生在有风吹过的八月,但除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对周遭几乎漠不关心,也很难对这个通讯信号微弱的村庄产生丝毫的影响。
补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一个连死了人警察都懒得过来的地方毫无意义地活着
海报比电影更好。画面是不是再调调色更好?这也太像DV拍的东西了。
生拉硬拽了七十几分钟,怎么样,电影没那么好拍吧。
宛如生命那样呼吸着的《八月之风》吹来了一只无形的怪兽。但马斯卡罗这头《霓虹牛》身上的神秘主义色彩却不像雷加达斯那样披着斧凿痕迹的表现主义光环,他相信自然本身最神秘。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工业文明)在他前后两部寓言作品里皆以推销的形式造访原始(农耕畜牧)文明尚存的小镇。然而温饱之上不管你是选择去梦想抑或是选择去消遣,一代又一代的人全都生老病死在这潮涨潮落间。
就这样生活吧 一直生活吧
不知所云
巴西的自然主义,海边小镇的生活碎片,生老病死,人生常态,这里的人不上天堂不下地狱而是葬于海中,外来的照片探测甚至警察都不会打乱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影像捕捉了形形色色人物的神态,前卫的音乐运用极为突出。
在河第四次转弯的地方,椰林(向天)和海洋(下潜)交织的日常,这里的人死去后既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狱,而是葬身于海。捕捉风声的外来者是小镇里陡生的维度,他出现又倏然消失,但一切就此改变。
没有字幕其实也不用字幕,就是原住民的生活情景纪实。
你的生活,或许正是别人向往的,即使你认为相当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