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短剧大陆2024

主演:周怀瑾江晚意

导演:内详

剧照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2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3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4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5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6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3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4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5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6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7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8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9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04:38

详细剧情

女人的父亲因工程偷工减料导致上千名工人遇难,结果公司被相关部门查封并欠下了巨额债务,同时女人也发现自己得了胃癌早期,于是她为了不牵连丈夫便选择了独自面对,而此时女人能做到的就是在给丈夫一笔分手费,然后和冒充情人的发小演完最后一场戏,让丈夫从此忘掉自己,就这样转眼间七年过去,周怀锦和妻子离婚后成为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总裁,并凭藉卓越的领袖精神屡次获得年度企业家奖,但他在接受采访时却再次提到了抛弃自己的前妻,说如果不是她提出离婚,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长篇影评

1 )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听闻过往,十忆九伤。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 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 我希望你别来无恙。 电影呈现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叙述一对情侣在大城市里漂泊,吃尽生活的苦,历尽感情的磨难,放手分开,最终释然的故事。剧本不新,却感情真挚,两段时空交错剪辑,回忆与现实的交叠,彩色与黑白交替,观众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去。整部片子正如韩寒所讲:“把控情绪非常好,非常克制”。 很喜欢小晓这个角色,周冬雨诠释得严丝合缝,开始到北京时对梦想的憧憬,后来对爱情无奈放手,都演绎得真实且细腻,把“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感觉成功传递。 两个漂泊到大城市的人,一个难以遮风避雨的房间,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恋,导演刘若英对电影无意是细腻的,电影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不论爱情、亲情还是现实。电影如同《后来》里那种深爱,遗憾和孤独的情绪,隐藏着无数人的影子,而结尾彩蛋的《后来》,这已有十八年的歌听哭了多少人? 后来 我终于明白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 后来 我终于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想起《再见,金华站》里的一句:“某天,你无端的想起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后来的我们,也只不过是爱了很久的朋友。 后来的我们,都会很幸福吧。 ps:喜欢的几句台词: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 “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可人这一生,很难不负”

2 ) 向前任道歉,向过去和解。

北京,一个在四月被各种影视剧妖魔化的城市,在四月底终于迎来了一次相对正常的展示。没有贩卖焦虑,没有美化成长,没有虚假的灯红酒绿,也没有伪善的心灵鸡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是一位台湾导演刘若英拍出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穷的过分,但至少活的挺真。因为太穷,朋友都开玩笑说这应该是天通苑、回龙观爱情故事。尤其两个人住的那个房子,在群租房被清查之前,也是到处都是。即使在去年,我家的对们也是一个群租房,夏天天天看着门,偶尔路过会看到一个穿白寒山的宅男开着嗡嗡的风扇,对着键盘啪啪啪的拍着,在门口都听得到;还住着送外卖的,一个穿着蓝衣服,一个穿着黄衣服,竞品公司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应该还有一对情侣,会把刷完的鞋子放在走廊的窗台,一双男生运动鞋,一双女服务员的那种黑色矮跟布鞋。林建青和方小小会让我想起,他们两个刷完鞋子,应该也是会放在走廊晾干吧,毕竟他们的那个房间也没有窗子。

在这样一个24小时都要开灯的房间,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就像没有太阳晒的植物,也是容易营养不良。从风霜露宿里以为找到了一个温室,知寒冷,知保暖,但长时间的没有阳光的滋润,最后也就枯萎了。还好,他们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发生。

和朋友说起这段,就觉得他们虽然生意苦,但生活甜。恋爱的甜是薄荷糖的那种,虽然甜但会麻痹人的,在苦的衬托下,反而更会让人沉溺那种甜。两个人虽然在鼎好一上一下,但在最开始,几层电梯就是两个目的地的起点,一个的起点是有房子的家,一个是有你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电影都会像个HR一样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北京?大部分都会回答的空而大,小晓的回答倒是目的性明确也很强,之后在电影里就变成了稍微失控的方向盘,偶尔打偏,偶尔偏离轨道,一直到中间才把方向打正。而见清就像副驾驶上的一个磁场,能把她往回拉扯,最后让正负两极吸引到一起,成就了两个人的恋人关系。

但这一路的磕磕绊绊就是恋爱中最容易被回忆起的东西,不管是大东北的嬉笑玩闹,分租房的床上床下,还是过街通道里的相互解围,他们的积累和升温都是缓和的,最后在世贸天阶的对视打趣,才终于把信号正视衔接。(剧透一点,电影里面有个龙套是李剑清演的,一直低着头脸都没露,之后他就成了个自带BGM的人,每次出现都在唱着歌,成了电影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就坐在林见清旁边,弹着吉他唱着歌,唱的是《匆匆》,歌词是李宗盛写的,第一句就很回温:“分租房每月三百,紧挨着烟囱”。)

之后进入了我最喜欢的一段剧情,两个人的感情有冲动但不drama,琐碎有烟火气。表白的那段很有学生气,尤其上个十年,男生都的惯用套路都是在醉后表白,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用不用,但井柏然演的让我觉得,那场戏他应该就是喝醉了,眼睛一圈红红的,眼神也惺忪,但一笑就呲牙咧嘴,在表白前的烂醉中保持不说错话的清醒,那种好是可以牵起观众回忆的好,而周冬雨刚好给了他一个流畅的回应。

就算他们穷,但他们不贫。多少人为了一个表白大费周折,点蜡烛,放礼花,叫上一群人见证,成就男方或女方的公主梦。这没什么不好,也不是贬低,不是杠精,只是想说,这不是必须品。至少林见青和方小晓不是这样子,也挺好的。

第一次很感动是两个人在车站的一段。北京的冬天有一种特别的冷,那种冷干涩又没人情味,尤其在没有打车软件那些年,更甚。就算在半夜,车也很多,但就没几个愿意停的,就看到有些人就在车站不停的低腰看,有没有车来,而公交车又总是没有时间概念,有时等一个小时不来一辆,一来就来一串,跟火车皮似的,所以就真的很冷。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放在防护栏上,然后两个人乐呵呵的笑着,特别甜。后来林见清说的我们打车吧,这句话,就像句情话。

因为电影的感情故事双线并行,所以在中间经历了一次剧情转折,两个人进入了一种很作的状态,有时都作的莫名其妙,针锋相对又互不谦让也互不理解。即使把出发点定为“为了你”也非常的横冲直撞,不是试探彼此底线,是深挖彼此的底线。

我觉得是,我作不是因为我爱你,我作是因为我只能作你。

两个人仿佛觉得既然我们的地基已经打好了,上面再怎么花样也不会塌,但目的都是为了给我们盖一个高楼,楼里的你一直也没跑出去。你要房子,我要你,那我赶紧弄一个房子装下你。

然后经历一次感情地震,房子就塌了,地基是保留下了,但都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它变成了一个钉子户,之后只能在旁处另起高楼。

这部电影啊,是单身观众的回忆录,是情侣观众的预防针。

虽然电影叫《后来的我们》,其实核心是《后来》,到最后就是“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只是后来他们不是学会的是不是如何去爱,而是如何安全,这就是另一条感情线。

在这条感情线里,他们克制了行为,却难克制情感。

情感嘛,本来就是难克制的。又不是一个硬盘,说格式化就格式化。林见清给室友修电脑时不也说,你那些东西都不在系统盘,没事。而感情刚好相反,所有的东西都在系统盘,他们格掉了其他的存储,唯独没格干净系统盘。

他们有说有笑有哭有忍,最终保持清醒,笑谈过往,最后拥抱了一下。就放起了电影主题歌《我们》,没有句点,就已经很完美了。

除了感情双线,还有一条线是《回家,过年》,刘若英的那篇小说,片头说的IP源头。而这条线的田壮壮吸干了所有观众的眼泪,电影结尾处,身边形成了立体声式的哭泣,总结了什么是“后来的我们”,只要有我们,就已经准备了一个后来,这个后来就是,缘分这件事彼此不负就够了。

而两个人的结尾最后用了前面埋好的梗来处理,当满屏幕的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一般的弹幕滑过,各种人名,各种道歉,各种对不起出现,他们是在向前任道歉吗?不,他们是其实是向过去和解。和解不要再继续执拗,因为彼此不负就够了。

《如果·爱》

最初想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有次听到了刘若英唱《外面》,《如果爱》的那首插曲,刘若英唱的很好。加之后面出的很多物料都是冬天的,总是会想起《如果爱》。有些地方也莫名的有连接,一个男主叫林建东,一个叫林见清,他们都在一个局促的房间,有着类似的椅子,煮着方便面,那时的他们,吃的不好,但好好吃饭。

3 ) 《后来的我们》,成了看片不流泪的人

当看到片头的“出品人”和“联合出品人”里有张一白、张嘉佳两位大师,我就觉得电影“稳了”。

国产青春爱情片的业界,还有比张一白更会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张嘉佳更会制作PPT的导演吗?他们能投《后来的我们》,说明这部电影一定秉承了俩人的电影美学啊。

能够被《前任3》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人,应该也是可以被《后来的我们》弄得梨花带雨的:对于套路近乎相同,情怀营销如出一辙的爱情片,她们可以哭一次,就不在乎多来一万次。

几乎所有急剧成长的城市中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美学真空地带:大量新观众来不及通过对艺术的漫长接触来培养成熟的判断力,对于他们来说,表层的、外在的、即时的刺激或煽情,才容易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很难想象这是傅谨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对于上世纪初京剧面临的大众文化环境而做出的总结,它对当下青春片的主力观众其实也同样受用。

穿着光鲜的走近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拉上三五闺蜜甚至挎着自己的男朋友,伴随着电影里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忽然想起那个早就在微信里被拉黑了八百年的前任,伴随着直白的主题曲,宣泄那些由“矫情、虚伪、怀旧、追悔”而催化出的眼泪。

情感共鸣和情感营销,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关键词。它们瞄准了小镇青年的泪腺,酝酿出了《前任3》19亿4051万的票房,也催生了《后来的我们》的一系列破纪录的新玩法:

一轮情感营销刷新了猫眼“想看”史上最高,也制造了预售1.2亿的惊人成绩,让我都开始反省自己,太不懂电影、太不懂观众。

还好,《后来的我们》在首映当天由各大院线曝出大面积退票事件:利益相关方通过第三方购票平台以超高预售锁定排片,同时向观众制造虚假热度。一方面以一部亮点有限的中低成本爱情片拿到了五一档50%的排片,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跟风观众赶紧去看看这一票难求的好电影。

我很欣慰还没有太不懂这个世界,这片的热度确实有猫腻;我也很疑惑,真的不懂你们互联网+电影圈,全新的注水锁场营销套路这么神奇了吗?

都这么神奇,还拍什么好电影啊,电影变成了一种真正可控的生意。大家就比谁的套路新颖,谁的资源给力好了,建议梁静茹的《勇气》也可以马上拍起来。

当《后来的我们》变成了《造假的我们》,本来就令人感到狡黠的“泪点营销”还伴随着金蝉脱壳的“退票魔法”,久病不起的青春片市场几乎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从2013年的《致青春》到2018年的《后来的我们》,国产青春片大行其道的五年,是观众百折不挠的岁月:你刚逃过郭敬明的魔爪,又进入了张一白的地盘,好不容易等来刘若英,其实也只是一场旧瓶旧酒的幻局。

白日梦想,我们北漂

人有梦想是好的,但周冬雨老是对着北京喊话,是不是也挺“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尴尬?

小时候,看着电视里那些到北上广打拼的小镇青年,在公交车上,在广场上,在自行车上,张开双手和太阳肩并肩的时候,总要激动的喊话:“北京!我马上就要发财啦!”

这时,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后来成年以后,再看到有人在电影里喊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也太励(sha)志(bi)了吧?《后来的我们》对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现的细腻程度,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北漂的我们》。不过在刘若英的手下,北漂也呈现出了光怪陆离之感:

首先就是没文凭的周冬雨,什么工作赚钱干什么,看起来挺正常的。但是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想结婚买房,最后总有各种原因吹掉。充分说明了爱(矮)笑(小)的女孩运气也有很差的时候。

接着是读完大学的井柏然,正经工作不找,要么在天桥下面兜售小泽玛利亚,要么就在电脑城里卖零件。最正式的工作要算游戏客服,结果一个没忍住骂了顾客,被人群殴了一顿。

井柏然觉得自己没本事,老冲周冬雨发脾气。周冬雨觉得井柏然太颓废,就离开他。而当两人分手后,井柏然一下子打满了鸡血,设计出了全城都在玩的爆款游戏,一下子从身无分无的小子逆袭成了游戏界的新星。

两人再次于飞机上相遇了,那叫一个想当年啊!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的井柏然拉着周冬雨愉快地在雪地上奔跑,镜头来回地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任意切换,宛若意识流的小说一般无逻辑。

周冬雨不再颠沛流离,井柏然也不再怀才不遇。这说明男女主人公的八字不合,你瞧,分开之后经济条件都变好了。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多么努力,都只有寒窑漏风,白水煮面。只要不再一起,立刻男帅女靓,红酒言欢。

刘若英对整部电影节奏的掌控极为失控:12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场逻辑通顺的戏。北京与老家、过去与现实这两组镜头无序的切换,让故事发展散乱无章,情感的渲染也凝滞不前。你甚至不能说它是PPT,因为就连PPT也是要求每一页有主题和逻辑的。

除了怀念,一无所有

记得年初的《前任3》,于文文往方便面里掺了一个鸡蛋,韩庚从后面抱住她说:“以后不管挣多少钱,回家都要吃你的一碗面”。

三个月后的《后来的我们》,望着打游戏的井柏然,周冬雨说:“面,我给你剩了一半”,然后用勺子把从井柏然父亲家里带的酱,刮出最后一点放在碟子里,安静地说了分手便离开。

《前任3》里男主女浓情蜜意时,商量以后不再一起了怎么办:于文文说吃芒果过敏而死,韩庚说那我就扮成至尊宝的样子说一遍我爱你。后来,于文文吃芒果全身过敏,韩庚被广场保安架走,俩人说散就散。

《后来的我们》里男女主耳鬓厮磨的时候,也思考了同样的问题:井柏然在开发游戏,说如果男主人公伊恩找不到凯莉的话,它的世界就会变成黑白的。后来,伊恩找到了凯莉,世界恢复了色彩,只是他们变成了后来的他们。

两部电影的煽情点都是“前任”,实在是臭味相投。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对二三十岁的青年一击即中,除了大家都有的“前任”。这很容易叫人想起罗曼罗兰那段很著名的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话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青年成长大环境的改变,再到进入新世纪面对着全球化的环境,社会已变得更为碎片化、更多地受到媒介的渗透,造成人们身份的不确定性,迷茫和压抑成为社会的情绪。

于是乎,近几年的青春电影中的理想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表现出来就是要么做着“白日梦”,把成功写的轻而易举;要么是青春“毫无梦想”可言,靠回味过去弥补对现实的空虚和迷惘,对青春理想的书写缺乏对抗社会的青春原始动力和勇气。

《后来的我们》就更厉害了,既有“白日梦”,也有“毫无梦想”。井柏然可以一夜暴富,看到前任再重温旧梦;周冬雨最大的梦想就是嫁个北京人,不能说嫁得好不算梦想,只是感觉要“七分天注定”罢。

失去对方之后,两个人似乎已经被青春给埋葬了:周冬雨继续换着男友,旺着前任。井柏然听着妻子关于孩子上学的唠叨,心里想着不在身边的周冬雨。除了爱情,男女主似乎什么也怀念不了。而除了大哭一场之外,现实中的人们很难在自己的故事里哭了。

小镇青年,兵家必争

有人把《前任3》的成功,归结为小镇青年文化的胜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哭过笑过之后,推荐给身边的人。于是,不常走进电影院的三四线城市青年们被成功发动。

数据显示,《前任3》的观影人群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占比达47.4%,是同档期影片中最高的,一线城市观众占比仅12.2%,远低于国内影片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年轻观众占比高,淘票票数据显示,《前任3》24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8.9%。

我们还不知道《后来的我们》的票房构成如何,尽管造假事件已足够令人心塞。作为一个歌手跨界导演的作品,《后来的我们》的前期热度都靠着那一首《后来》。

它之所以能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无非是一个可控的成本、一套不必大费周章的剧本,互相勾兑后能够产生不错的商业效益。因而,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市场里总有细分的受众,但也仅此而已。千万不要意外,《后来的我们》在全新套路和小镇青年鼎力相助下票房逆袭的奇迹。能把人骗哭,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小镇,倒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只是这样一部“核算周到”的商业标准件,无疑令国产青春片“屋漏偏逢连夜雨”。

看剧本,《后来的我们》延续着国产青春片碎片化、幼齿化的风格,情节无逻辑,爱情靠口号。看人物,设定是固化的,表演则是僵化的。周冬雨胸小鬼大爱流浪,井柏然天马行空做游戏。除了老家、北京出租房几个镜头外,片中大部分探讨两性关系问题的场景都在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

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鸡汤式段子与前任情怀相互勾兑的产品,我愿意称它们为10w+电影。有笑料但不够高级,有泪点但有强行煽情。电影感,不存在的。

绝没有鄙视小镇青年的意思,近两年来,这个群体一边频频扛起电影的票房大旗,一边承受着“审美能力不足”的指责。为什么他们愿意花钱买票去看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简单粗暴的电影,并且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因为只要你仔细去购票网站上看评论,就会发现:电影烂是真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新观众的阶段,观众会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成熟,这种成熟会反过来对艺术创作者形成倒逼——近两年国产青春片在一线城市的全面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观众,成了看爱情片流不出眼泪的人,但原因却不在他们自己身上。

4 ) 北京男子图鉴

1999年,刘若英发行专辑《我等你》。专辑中有首改编自日本歌曲、由施人诚重新填词的《后来》,词曲中都充满怨悔,是写给那些错过的恋人。和声部分还请来另一个双子女梁静茹演唱。

那时候,不,一直以来,刘若英都是歌坛哀怨(并非苦情)代言人。她在歌坛的人设(那时候还叫“定位”)是苦恋师父陈升不得而为爱痴狂的女弟子,是当爱在靠近却不知该去往哪里的结婚狂,是很爱很爱你但最后还是会成全了别人的坚强女子……直到突然宣布结婚的前一刻还在唱着《一辈子的孤单》。

但不得不说这样奋不顾身爱错了人又假装坚强放手抽身的女人(的人设),实在太得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谁的青春期没有爱而不得又非要故作潇洒的小倔强呢(不然又能怎样?难道让自己承认对方其实并没有那么爱自己吗!);谁的青春期没有四十五度角望天的惆怅?谁的青春期没有在QQ空间写下:“我爱你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青春期过了呢?

2016年,五月天在时隔五年之后发行新专辑《自传》,这张专辑有种自我回望,自我检视的意思。其主打歌就叫《后来的我们》。MV男主角是王大陆,而王大陆9年前就曾在五月天《突然好想你》MV中出演。

多年之后,刘若英开始做导演——是的,现在的歌手、演员仿佛都要当一次导演来证明自己还没有过气,还是有才华的——她改编了自己的小说《过年回家》,但因为已经有张元的电影《回家过年》,于是刘若英的电影名就叫《后来的我们》(看到用歌名作电影名就让人隐隐不安,之前这样的电影是何炅的《栀子花开》、高晓松《同桌的你》……)。

后来的我们怎样了?后来的我们如果遇上会怎样?

电影用黑白和彩色影像分别间隔起过去和现在。但与我们一贯的观影经验不同,《后来的我们》过去部分是彩色的,后来他们相遇是黑白的(郑大圣的《村戏》也是这样的,只是显然《村戏》对过去回忆大红大绿色彩的运用比《后来的我们》意味深长且深刻多了。)。

井柏然饰演的男主角和周冬雨饰演的女主角多年之后在飞机上相遇,曾经相爱的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一个坐在商务舱,一个坐经济舱。然而因为航班取消而又不得不十年之后重新共处一室(此处不要纠结细节的真实性,为的是推进情节嘛。)。而在十年之前,他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他,也是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两人因为意外而相识,交往。

之后像很多爱情电影的男女主角,两个人注定要相爱。这一段看得出刘若英明显致(jie)敬(jian)《甜蜜蜜》。两个人都是从小城来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谋求未来,女主角成日里打工挣钱,渴望物质的改变,为了钱为了房子,周旋在各色男人之间。而男主角只是一个租住在合租房里的吊丝男,除了年轻帅气一无所有。女主角后来无处可去,就来求男主角收留,在一次喝多之后,两个人终于上床了。

恋爱原本是美好的,如果人们不那么做作和虚荣的话。男主角春节回家,一定要租车,要给每个同学带烤鸭,要和同学们吹嘘自己在北京混得多好……后来,两个人开始吵架,男主角会埋怨都是为了女主角才湮灭了自己的梦想——奇了怪了,明明整天在家打游戏不好好工作的人是你自己啊?!

其实分手之后两人还在家乡小城见了一面,女主角仍旧扮作男主角的女朋友去见田壮壮扮演的他的父亲(可能演员、歌手现在纷纷当导演了,于是导演们多年之后也都只好开始过演员的瘾)。那时,男主角已经将做的以他和女主为原型的游戏卖掉赚了钱在北京买了房——这时就看出女导演的性别鸿沟来了,现实里这样的游戏是不会挣钱的!电脑游戏的主力消费群是直男,直男要玩的是竞技类游戏,他们不会想在游戏里和卡通人物谈恋爱,何况还并不是前凸后翘的卡通人物!

男主角想和女主角重来,他是这样求复合的:“你不就想要房子么?我有房子了!”

女主角回他:“你有病啊!”

我们当年为什么会错过?因为我们当年其实并不知道对方真的要什么?也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空有一腔孤勇,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就生生让对方消失在了人海。后来,我们再相遇,男女主角共处一室把酒言欢,男主角的孩子突然打来视频电话,女主角只能跌跌撞撞在房间里躲来躲去。

曾经少年的美好,都变成中年的狼狈。后来的我们,依然没有学会如何相爱。

说到底,我们都还是太过爱自己。电影中最动人的人物并非把作天作地当作相爱的男女主角,而是田壮壮饰演的男主角的父亲,留在小城里,守着一个小饭店,默默支持着男主角,他要走就让他走,他回来就好吃好喝招待他回来。尊重男女主角的每一个决定。直到最后,他去世了,留给女主角一封信,告诉她其实已经知道她和儿子分手,但“你永远是我的家人”。深情,又不越界。

而男女主角却让我联想到正在播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后来的我们》到底没有拍成另一部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传奇《甜蜜蜜》,而是拍成了《北京男子图鉴》。不过同《女子图鉴》里女主所有的成功都与男人有关不同,《男子图鉴》告诉我们:女人有碍事业,只有失恋才能使男人奋进(恋爱的时候男主角成天无所事事、做客服、卖黄碟、跟人打架,还口口声声是为了女主角牺牲……失恋之后他才不打游戏改做游戏拥有了一番事业?是不是恋爱误国?)!

电影结尾,刘若英的《后来》响起,伴随着字幕是许多普通人举着字板:“XX,你过得好吗?”“XXX,我很想你!”“XXX,当年的我对不起。”我只想问,你征得消失在人海的对方的同意了吗?就这样在电影上写出Ta的名字?想过对方看到时的尴尬吗?所以你们说到底爱的还是自己吧!多年之后感动也都只是自我感动!

所以,《后来的我们》有前任的慎看!

至于带着现任去看的……哭倒在你怀里的Ta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又是为谁而流?我的闺密项老师说:“《前任3》在中国票房高到惊人,如今又有了《后来的我们》,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缅怀校园爱情的青春电影(感觉《后来的我们》的监制张一白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吃到死。)……原来,真的有那么多懦弱的我们,把前任细细收藏在心中,却什么也不去做,只能在电影院里哭一场。”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5 ) 爱了很久的朋友,就只能是朋友了

如果不是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影院,猫眼也刚好组织了见面会活动的话,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不是说看了这电影觉得不好,而是没看之前,我就已经对国产爱情片不抱任何希望。

近几年,别说拍好,能算得上合格的都很少。

哪一部在豆瓣打开,不是四分五分?

现在的国产爱情片全都一副德性。

几个三流编剧生硬拼凑出来的故事,找不到半点真实感;

随处可见的霓虹灯装饰搭建起来的粗糙场景,美其名曰复古情怀,而实际上除了在声色场所,你压根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痕迹;

烂俗无下限时刻透露着直男癌气息自以为搞笑的黄段子,好像只有这么拍才符合国情;

还有尴尬到爆、矫情到死、强行感人的正能量,

该有的细节找不到,没必要的想法一大堆。

如果电影院可以按下快进键,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快进多少遍。

既然没有快捷键,那我宁愿选择不看。

带着这样的心态,或者说现状本是如此,我不觉得刘若英能拍得多好。

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拍得很好。

整体缺点明显。

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散,整体节奏混乱还不紧凑。

导致你观影后,没法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像男主一样懵逼,不知道女主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瞬间想脑补一下男主的咆哮体:“你不是想要嫁给北京人吗?想要北京户口吗?喜欢有钱人吗?现在我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了,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却说你不要我?我特么真的不懂你!”

嗯,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和突出地输出一个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能从电影里悟出个什么道理,那只能归功于你过往的经历,或者,你的想象力。

好,说完这些,我终于要来转折了。

虽然这电影有结构上和主旨上的问题,但是哪部电影没有问题?

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电影,豆瓣排名最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9.6分,这么棒,还不是照样有人不买账。我特意算了下,一共一千零二十个人给了一星差评。

想说,权衡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将它自身优点和缺点去对比,优点只要明显多于缺点,那就是一部不差的电影。

然后对比完自身,你再纵向地和过往其他同类型电影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显然,比起目前大多数国产爱情片,这片已经好很多。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俗伎俩,这片几乎没有,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贯穿始终真挚的情感。

是这些真实到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拍出来一样的东西打动了我。

可能你会说,卖黄碟,说一堆日本AV女优的名字,还有俩人的床戏,这和那些烂片没区别吧?

对,没错,是有这些情节,但你要看导演拿捏的程度。

床戏不等于瞎恶心人的黄段子,重点要看你怎么拍,你拍这个的目标是为了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纯粹为了故事需要,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Ok,要开始剧透了,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说床戏。

等了太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非常渴望和对方成为一体。

啥也不用多说,眼神对上了,嘴唇便顷刻碰到了一起。

随后便是火急火燎地拉起对方的衣服,井柏然和周冬雨俩人抱着彼此滚到了床上。

背景音乐响起。

镜头切换成了航拍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逼仄的北京出租屋里,镜头慢慢往上升,周围是和他们仅仅一块木板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

我不能说我没有看到性,但我知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生活里、情感上的困境。

电影全片就是围绕着各种“困境”展开。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方小晓是穷人家的孩子,没啥学历,却有一个想闯荡的心。

2007年,在北京返回老家过年的绿皮火车上,丢了火车票,被井柏然饰演的男主林见清捡到了,从而相似,成为了朋友。

方小晓一心想着找个北京户口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扎根。

林见清在北京读游戏专业,毕业后却做着各种奇怪的工作,始终没混出个名堂。

林见清一边吐槽着方小晓的历任男友,一边心甘情愿当着备胎。

我以为是林见清先喜欢方小晓。

但其实,也许早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一刻,方小晓就已经喜欢上了林见清,比林见清更早。

方小晓表面上目标很明确,而事实上她压根就没明白自己想要的什么。

所以才会在十年后,哭着说自己错过了,错过了那个她真正爱的人。

她说着“I Miss You”不是我想念的意思,是我错过你的意思。

这样需要解释的对白其实挺尴尬的,还要痛哭流涕更是不能理解。

多年后,如果我有机会和曾经爱过的人相遇,我情愿对话流于表面,也不想出现如此难堪的画面,当然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再相见,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电影用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一条是2007年火车上第一次相识,一条是10年后,也就是2017年飞机上的偶遇,画面很有创意地用了黑白色调,对比着过去彩色画面加了滤镜的美好回忆。

故事从07年讲到08年,再到09年,10年……分分合合,一年又一年持续地讲述下去,不时地跳回来17年,他们偶遇了便和着观众一起回忆过去。

打动我的都是回忆里那些很细微的地方。

有一幕,是他们在等公交车,天气挺冷,他们穿着棉袄,一讲话,能看见嘴里呵出来的热气。

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

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让她坐到栏杆上,估计是怕她站累了。

方小晓也许领会了林见清的用意,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被抱起来,带着手套的双手摸起了林见清的头发,把自己脸贴上去,眯着眼开心地笑。

随后又环抱着林见清的脖子,借着拉力,往后仰着头,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

那一刻的他们是穷的,但穷得开心,穷得幸福。

他们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有一次因为卖黄碟,林见清被抓入狱,过年没回家,方小晓替他回去看望他老爸,骗老人家说他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回来。

后来出狱了,方小晓去找他。

他们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大道上。方小晓二话不说,掰过来林见清的脸,就对着他的嘴亲了上去。

我觉得那一刻方小晓的爱是伟大的,我吻你,是因为我爱,但我也希望可以给你力量。她希望林见清能振作起来。

还有被迫搬家的那次,因为实在带不了太多东西,他们把沙发扔掉了。

沙发不仅仅是沙发。 沙发是他们过往爱情的见证。

就好像你搬家的时候,把前任送给你的大公仔扔掉了一样的道理。

有些东西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后来林见清终于有钱了,买了房,叫了方小晓回老家和林见清老爸吃年夜饭。

“我房子都装修好了,到时候你们一起搬过来。”

他老爸不想搬,俩人吵了起来。“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

方小晓把林见清拉到屋外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当初分手,不就是因为我没房子吗?”

方小晓说他不懂,湿着眼眶,转身离开。

他明明不懂你,却还自以为很懂你。

你想要的他未曾给过你,你不想要的,他却以为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和他分开,从来就不是因为嫌弃他穷,此刻的他仍然不懂。

再后来,林见清谈了新的女朋友,过年带她回家,老爸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是牵过女孩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不是方小晓,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恍惚和失落的。

我想大多数期待美好故事结尾的观众,内心也是如此。

但是爱不到想要爱的人,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但一定不会是我。

“我真希望时间就停在现在这,就永远停在这。”

方小晓和林见清好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的真相是,时间永远都在流逝,它不会为谁停留一丝一毫。

2017年,偶遇的时候林见清问方小晓: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

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

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

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

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如果?

没有了原本那些遗憾,也会出现新的遗憾。

这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这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做了真实又细致入微的刻画。

虽然细节多而散,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也是这些细节才更还原和接近普通人爱情的样子,它们真实地存在每一段恋情里。

只要你真心爱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可以勾起你记忆的画面打动。

就像奶茶所说的那样,她拍的是每个人的爱情故事,她希望观众会觉得拍的就是自己。

这电影讲的故事,你可以说和奶茶无关,因为拍的不是她的故事,

但你也可以说和她有关,因为她拍的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她自己。

至于奶茶和陈升的故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过多讨论了。

爱一个人本身是没有错的,表达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没有错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基础之上,所以电影的结局没毛病。

最后补充一点,后来林见清和方小晓一起去了酒店的情节,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

他们也是分开多年后,再次相遇,然后在酒店里聊起过去。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6 ) 刘若英的导演处女秀太实在了,论斤单卖情怀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闯入了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的文学女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处女短篇。

好处很明显,感情真挚,表演惊艳,这说明创作者确实有着一颗感性的内心,知道何为动人,如何动人。

然而短板太多了,故事老套,这说明缺乏构思起承转合的叙事能力;

影像风格散文诗,说明对美缺乏独特理解,既不够艺术也不够商业;

北漂生活刻板印象,说明叙事者对2007-2018这巨变的十年,没有80后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体验却要强行细节描写。

但其实最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我们早就看腻的主题:同龄的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等那个抱起砖就抱不住爱情,抱住爱情就养不起爱情的男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错过。

大话西游,那些年,致青春,前任3,甚至爱乐之城和如果爱,全都在讲这同一个主题。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比这个审美疲劳更致命的是什么?用陈旧的叙事来包装陈旧的主题。讲述一个悲剧的时候,还要用一种悲剧的口吻。当电影进行到第20分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结局了。然后接下来了100分钟,导演又用一种完全意料中的方法,讲出了完全意料中的情节。一丁点新意和惊喜都没有。坐在电影院的感受就是窒息,压抑,沉闷。

反观这个类型的其他作品,稍微有点追求的导演和主创,都会尽量避开叙事方法和核心寓意的重合。

大话西游前半段情节轻松,贡献了很多经典笑料,而且是用耳目一新的方法重新包装了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

爱乐之城前半段贡献两场欢快歌舞,最后十分钟又用恢弘的歌舞,贡献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恍惚的结局,却是把幻想中的美好和现实中的遗憾对比到极致。

甚至于格调不高的前任三,前半段的情节都是张弛有度,笑料适中。

如果主题和形式上都不能贡献新意,那就不要怪观影体验太糟糕了。《后来的我们》太像是在一个狭窄的音域里唱一首缓慢的抒情歌。选秀比赛里招人讨厌的行为是什么?把最后一个高亢的高音故意拖得很长很长。比这还讨厌的事是什么?拖到很长的那个音,甚至都不高亢。

好吧,即便如此,如果细节如果到位,也还是有办法让整个故事娓娓动人,旖旎婉转的。

但细节上,这部电影又出了一个问题。台湾导演硬要讲北漂故事。既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想象力又很匮乏。所以细节上不足以支撑时代感。

2007到2018年本来是北京变化最大的十年。如果这个时代感能讲得风起云涌,像《甜蜜蜜》里所讲述的香港十年一样,荡气回肠,还是很能引人共鸣的。可是显然,电影里细节最好的地方,是家庭温暖和爱人间互动,这些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真正体现北漂生活的段落,可以说想象力极其不足。

仿佛北漂就只有两种状态,白天摆地摊,晚上住条件极差的群租房,一副底层模样。

或者就是直接出人头地,人前显贵,上电视,买大house。

且不说,导演让男主角的这两种状态仅仅相隔了一年,单单这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实在是毫无可信度,还不如让井柏然直接中彩票得了。

绝大多数的北漂,既不是底层状态,也不是人上人状态,而是介于这两种状态之间。导演对北漂的想象就是摆地摊和成为新贵,这使得绝大多数兢兢业业赚一份营生的小北漂们,很难投射自己。时代的共鸣?就更别想了。

还有一些细节毛病,我一直以为井柏然一个人小作坊半夜兼职做出来,又爆火的游戏,顶多是个flappy bird,或者打飞机,弹弹球。没想到,居然是一个美工精致,情节复杂的online游戏???导演是不是对游戏行业有什么误解。大公司的游戏经费都白燃烧了。

不过电影的表演非常优秀,优秀到如果单独从中截出场景来看某三五分钟的,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很成功的情景短剧。尤其是事灵时不灵的周冬雨再一次拯救了整部电影。大胆预测,凭借刘若英在台湾的人气名望,周冬雨明年再捞一个金马奖提名大有希望。在流量时代同龄小花们普遍不能打的情况下, 25岁就开发出大银幕上清纯和叛逆两种灵动戏路的周冬雨,将来如果能转型小青衣,还是大有可为。

情怀是好用的,但是成功的聪明导演从来不单卖情怀,盐卖不上价,但汤卖得上价。

成熟的电影,其实在技术上花了百般心思来包装情怀,但却又化为无形,以至于观众们感受不到,还以为是在为情怀买单:《头号玩家》的游戏情怀玩得转,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好莱坞叙事和特效炉火纯青;《爱乐之城》的逐梦青年情怀玩得转,是因为经典歌舞片的桥段使用别出心裁;《大话西游》的前任情怀玩得转,是因为周星驰的笑中带泪的小人物喜剧早就驾轻就熟。

而首次执导筒的刘若英还是太实在了,居然论斤单卖情怀。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7 ) 14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后来的我们》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经分手的她回家过年时

眼睛模糊到看不清电视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带着另一个她站在车站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在北京定居后

眯着眼睛写信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我尝不出爱情的甜和涩

缘分的浓和淡

但那豆包掺着泪水咽进心里

分明有血浓于水的味道

短评

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追梦过程中的得到与失去,与人生的大是大非相比,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啊,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方和特定的人身上,哪一个不对都不行啊。除了周冬雨最后的选择之外,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处理,但也正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选择,将整个文本升华了。

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拜托田壮壮老师多接戏接好戏!!!!太会演太催泪了。

1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网飞出品的《蓝色杰伊》,这故事确实让我想起那部有关重逢和错失的电影,同样的黑白影调,同样的当下和过去之间的交缠。如果说哪里不好,或许在出租车上向北京喊话的桥段太尴尬,或许男孩儿最后的成功太浮夸,但细节和情感都还好,带着真实生活的蒸汽和茸毛。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田壮壮老师连续发催泪大招,简直不给金士杰留活路

1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荤段子还是挺搞笑但不懂片的三观飞机延误住酒店前任俩人进了一间房假如男主妻子没打电话来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啥后面还牵着手跑现任绿油油分手分的不明不白 挽回时周冬雨的拒绝也让人不明就里看的真尴尬唯一看点就是田壮壮想不通前任片怎么这么火年轻人更应该学学怎么沟通和表达爱

18分钟前
  • Vivi
  • 较差

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21分钟前
  • 烦烦
  • 较差

我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27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较差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太个人太感性的事 实实在在地被戳中了 就算有瑕疵 也没办法说不好

32分钟前
  • C.shaw
  • 推荐

是《七月与安生》那挂的文艺片,看的时候边上一堆东北大姐在那里泣不成声……前半部:我日井柏然太帅了吧想跟他在隔断房里疯狂做爱了;后半部:追梦男孩不能沾不能沾,长井柏然那样都不行!男主最后成功的那个游戏核心创意根本就是抄Love You To Bits 的吧……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奶茶的少女心太尬了。男女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突然开启青春疼痛对白。怕是对能火的网游有什么误解,整个网吧都在打纪念碑谷。。。。井柏然很赞!!!!!!!!!!最后,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你比北京美哈哈哈,感觉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出现的北京站,总是能想起在那里送走的人。

38分钟前
  • 茶不思
  • 还行

最后半小时你哭完我哭、我哭完你哭的观感特别煎熬,结尾用亲情来煽情好鸡贼。这电影就是清理ddrk义务宣传片。

43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较差

刘若英实在是太让人惊喜的导演,全篇架构简单却感情真挚细腻,更难得的是在前任的故事再加入了长辈的视角,全篇都没有《后来》反而是一些街角流浪歌手的民谣,好好听,票房超不过前任3我真的要气气气死了!

48分钟前
  • G弦上的咏叹调
  • 力荐

上九天揽月不难,难的是踏进的车厢没有你;下五洋捉鳖不怕,怕的是后来的结局没有我。我戴上自尊的假发,回到故乡换不回尊重;你留恋幸福的沙发,来到他乡弄丢了幸福。故乡容纳不了灵魂,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游戏里滚动千句抱歉,现实中只剩沉默。火车停运飞机晚点,现实黑白回忆彩色,最难是不负此生。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i miss you, i missed you. 田壮壮才是电影的镇海魂啊。“缘分这事,只要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人生,全在这封信里了。

5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7分妥妥的。周冬雨迄今最佳状态了吧,角色写的好,演得更好。刘若英做导演就是自带剧透。最佳前女友之外不忘占个亲情戏。宾哥很卖力。黑白段落比较符合刘若英气质,歌太多,结尾崩了。拿「如果爱」或者「相爱相亲」做参考系的话,如果真的是刘若英本人把北漂题材拿捏得这么地道,那真是天才了。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最好的是演员,周冬雨完全开辟出自己的戏路。小井进步惊人,已长出美丽。最差的是编剧,没有一场完全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

5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1.羡慕你们长得好看的,坐个火车就能艳遇。不像我,坐火箭都没用。2.周冬雨对69真执着,《奇门遁甲》里扇大鹏69个耳光,《后来的我们》说她69岁。3.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全是拍北京,可不可以给广州上海成都一个机会?4.应该彩色部分倒叙,黑白部分正叙,至少8.5分。

6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没有田壮壮的表演 这应该就是崩了吧 符号化的北漂故事 不成熟的认知 生硬的转折 刘若英还是挺活在自己想象里的

1小时前
  • G2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