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名逃犯来到小镇,此时已经饥渴难耐!当他来到热气腾腾的馒头铺前,逃犯慢慢把手伸向身上携带的尖刀。就在这时,一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忽然出现在了逃犯面前,而握刀的手不由自主的松开了。。。
——浅析微电影《判若云泥》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的。影片放弃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凭借着真实记录整个故事去打动观众,彰显了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视听运用得恰如其分。一段持续性的混杂音响,不断摩擦躁动的声音与割伤的手腕特写让整部影片直接进入高潮,传达给观众一种极强的视听冲击力。伴随着警车与警笛的出现,主人公以一个萎缩、小心谨慎的形象入画,继而又是一阵急促的鼓声与手持跟拍镜头拍摄逃犯在躲避警车时的急促,哪怕是已躲在墙角,他的心跳速率也并未减缓,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主人公逃犯的身份。直到看到馒头店热腾腾的馒头,逃犯才意识到自己还是个食不果腹的平凡人,也正是这个平常的生理反应促使他遇见了馒头店老人,继而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影片中的逃犯与老人共有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逃犯最后得以转变的关键性因素。第一次相遇是逃犯在偷走一个馒头后重新回到馒头店前,那时的他手里还握着一把刀藏在身后,可当老人毫不犹豫地递给逃犯两个馒头时,导演用一组特写镜头拍摄他惊愕、诧异的微表情与把刀装起来的动作,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逃犯在受到老人恩惠后内心微小的颤动。第二次逃犯出现在店门前时,老人还是重复了上一次的举动,可当老人一转身,逃犯已经离开,留下的只有一张说明自己是逃犯的报纸。一直以来老人只把这个年轻人当做是一个简简单单需要帮助的人,但当他知道这是在逃逃犯时,他是慌的,是徘徊的,也是痛心的。导演通过心理蒙太奇的回忆与老人脸部、洒落馒头的特写表达当时老人的心境。与其说是最后一次遇见,倒不如说是逃犯“人性的回归”,他告诉老人报纸是他自己放的。在逃犯被押往警车的过程中,导演利用轻快的音乐表达逃犯终结了自己的逃亡生活后的洒脱与释怀,也用特写镜头拍摄他脸部笑容,表达出他在自己“计谋”实现后的满足。 导演是个敢于挑战的人,整部影片只有一句台词,画外音的形式让这句台词更加意味深长。影片共有“明”“暗”两调,拍摄逃犯四处躲藏、寻死时用暗调,拍摄老人对逃犯的每一次感化与逃犯的转变后明调,通过色差对比表现老人微小的善举对于一个濒临深渊的人的重要意义。 导演在整部影片中所用最多的镜头与画面表现藏在墙角后细细观察老人的逃犯,最初画面中二分之一是墙、二分之一是人,表现出逃犯所处境遇的压抑。之后导演用全景拍摄逃犯,且多以逃犯的主观镜头感受故事,以拍摄逃犯的客观镜头记录故事,这一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游走于人物与故事之间探索电影深层次的美感。 电影的结局是逃犯出狱后买下了那家馒头店,在观众看来,他可能是想继续以自己的方式怀念那位老人,也可能是想成为像老人一样善良的人,去帮助更多如曾经的自己一般不堪、堕落、即将坠入深渊的人。有时,活着的理由很简单,而我们却总在忙着生存中忘了为自己找一个生存的理由。 感谢这位老人,是他让男子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 感谢这位逃犯,是他让我们知道世间还有许多灵魂等待我们去慰藉、去爱。 黑暗中并不是一无所有,就像深渊中存有许多未知一样,当你凝望深渊时,凝望你的不只是深渊本身,还有绝处逢生的星光。
刚在微电影创作课堂上看的片子,老师说你们看懂了吗?我们都点头,老师说你们真的看懂了吗?我们就开始叽叽喳喳聊。老师说是不是关于心理救赎?我们都点头,老师说那除此之外呢?我们都静默无声。老师把片子拉到了那个老人在罪犯入狱后烧火蒸馒头的一个手部特写——和罪犯手上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疤痕,我们居然都没有注意到。这不只是关于人和人的心理救赎,这也是一个在时间的闭环和循环上的自我救赎。因为我曾经走过这样的路,所以我愿你在这条路上走得平安,因为我就是你,而你就是我。 想起之前在b站听杨宁老师讲文学讲义课程时提到的一个故事:有个导演,拍了一段时长5分钟的视频,内容为大城市各种繁华,给没见过世面的非洲土著看,想看他们的反应。结果看完后大家都在讨论一只鸡,那是导演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自己电影中竟然还出现了的鸡。导演回去看发现这只鸡曾出现在一个角落中,时长不足1秒。 有时候有些电影你觉得你没有看懂,或者你觉得为什么明明很简单的故事,评分那么高。答案很有可能就是你真的还没有完全看懂,或许它有三层含义,而你只看到了第一层,你以为悟了,但其实可能只是你阅了。
——评微电影《判若云泥》 国产微电影《判若云泥》用极简叙事来描绘人性的善与恶,通过罪犯与老人两个牵丝人设,表现了最本真的一面。导演叙事精巧,人物搭建简明,视听运用鲜明,融汇成一部精炼而温暖人心的故事。 交织密云人性构建 短片当中所呈现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位,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和一个满是胡渣的中年罪犯。其人物善与恶显现分明,人设转变也突出了人物只有依托善良才能具备高峰扶云之彩。导演在选取角色方面也是极具鲜明性,留着白须满脸洋溢慈祥的老人与满脸胡渣、凶神恶煞的罪犯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细节刻画老人拿两馒头给罪犯免费吃,与罪犯拿刀准备行凶来凸现两位人物身份与性格。片中没有直观出现罪犯的犯罪过程,通过结尾的镜头交代他在片中前后心理和生活的过程,从而转接他交代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态度。也应证了片名《判若云泥》其本质含义。交代罪犯的起伏落差,当人物回到最初始的状态时,这是最安逸也是最美好的生活。导演运用简洁的人物分明,传达了每个人都是可以塑造的,只是有的人误入泥潭,需要我们伸一把手拉他上岸。 显现视听“冷暖色彩” 导演通过了镜头,声音,蒙太奇剪辑手法使一部只有短短几句台词的故事既充实又饱满。运用多处细节刻画搭配主观视角表达心理语言,实现无声胜有声的画面特点。一把小刀和馒头是全篇线索总领主线,即刻画了人物身份又表现人物的心理。本片依靠声音的压制力与行动的前后矛盾使其故事更具戏剧性。多组特写镜头近景镜头的交错加强人物多元化的表现形象,构其镜头语言的典范特色。在蒙太奇剪辑方面运用重复蒙太奇多次交代以“平安馒头”见证了老人从有到无的生命轨迹,与此相对立的是,罪犯从最初犯罪心理转接后续“改头换命”以此报馒头之恩,最后接替老人做馒头生意。一家普通的馒头店依“平安”二字显现人心中最深处的冷暖变化。导演通过视听鲜明刻画人物的同时又表达了镜头下人们所向往的如馒头般有温度的社会景象。 稳调稠叙弹簧构造 导演拍摄《判若云泥》以广告形象表达人间冷暖善恶,突出表现构造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结构铺设巧妙,在开篇第一个割腕镜头给观众留下受害者的第一印象,同结尾的回忆性描述表现相反,给观众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刻意留笔下故事没有交代犯罪的真实过程,保留了心理变化和动作前奏,最终以人物重新做人的姿态出现。罪犯没有必要广泛的受到社会的冷眼,在认知洗心革面的态度下,如“淤泥洗盘,泽清而玉”。细节铺设预事留白,这样的铺设与周子阳导演的电影《老兽》相似,眼看孤与曾,不见前扶密云。导演为其结构刻画深浅有度,使得观后由其品之妙哉。 踏入云层亦失空,深入泥潭需绳索。前前后后几笔韵味,恐怕只差一点暖心的温度,温润那僵曲的身姿。
色彩分析 在本片中色彩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一伤口,伤口是暗红色红色代表生命则暗红色代表生命的暗淡并且也为影片奠定了恐怖紧张的基调。而后男人穿着黑衣服出现,黑色代表着当时男人心中还充满着罪恶,而后有小女孩和他妈妈分别穿红色和粉色衣服穿过男人,这时红色与黑色形成对比,红色代表生机黑色显得特别暗淡这就暗含了男人的阴暗和他对生活没有希望,而粉色与黑色形成对比粉色代表纯洁黑色内含邪恶反应了男人心中的黑暗和罪恶。然后男人最后一次见老人,男人站在蒸气中男人衣服的黑与蒸气的白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黑色与白色交织说明了男人的罪恶已经被老人的善良冲淡。以及最后男人穿土黄色衣服出现表现了男人已经被感化,土黄色就代表他已经变得平凡善良。
世俗化的社会里人们头破血流地追逐金钱名利,人心冷漠、罪恶萌发。《判若云泥》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老人善举感化邪恶、罪犯报恩传承美习。一部蕴涵社会哲思的温情短片缓缓展开。 影片伊始,割腕画面和低沉音乐相应定下低沉诡异的调子,伴随悲伤的旋律领着我们体会现实人性的善恶。影片借云泥的反差含蓄传递出了现实社会的善恶。其中云端借指人性之善,而泥底是罪恶的底端。整部影片没有过多台词,如果说画面和音乐带来视觉冲击,那么《判若云泥》真正触动到人心的是现实的真切。送馒头的老人与这个世故社会的碰撞,诠释了善良存在的意义,而对现实绝望的“恶”人在难得的温暖前,也会(是)浪子回头。影片裹上了悬疑、沉郁的色彩,但真正呈现的是善良、报恩和对美好的传承。 影片两个主要人物—馒头店老人和逃逸犯, 以小见大映射出现实社会人们在私利面前的抉择。被通缉的男人胡渣杂乱,眼神凶恶,顶着逮捕令逃窜混日子。而《判若云泥》塑造的宁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是由王德顺饰演的白发老人。慈眉善目,不善言辞。导演设定的两个相差甚远的角色,是通过巧妙的物件线索串联起人物的交织。“平安馒头”对上冰冷的匕首,通过强烈反差牵引着主人公一步步情感的转变。短片中男人的匕首两次出现,起初在饥饿下准备行恶,是男人自私唯己的恶念尚存。而老人笨拙掏出的馒头触动了这颗孤独飘荡的心。短片最后握刀的手松开,选择了报恩的同时也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此时是人物真正的成长与转变。 《判若云泥》没有采用大篇对白来直接陈意的方式,而是借助画面推动情节,通过音乐外化情绪。短片运用画面的巧妙转化,带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融入故事,客观而真实。开篇特写出割腕血腥的场景,强烈视觉冲击给观者留下悬念,随即带有呼吸感的手持镜头带出主角,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慌张,塑造出一个恐惧的逃逸者形象。而对老人的展现大多是温暖柔和的光,稳定的画面展现老人揉面、上蒸笼、收拾桌面的一系列动作,展现出老人勤劳朴实的人物形象。随着影像的交错谜团也逐渐浮出水面,不借助过多语言但观者情感随之牵引。 一部故事情节简洁的短片往往靠情绪的推动,而《判若云泥》正是借助缓急有序的旋律来外化人物情感的转变。音乐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纠结。在主角靠近馒头铺时,身后暗藏的刀,凶险正在逼近老人,急促的音乐会越发加大。小刀对上馒头后,波动的旋律贴切人物心境,人性的善意随之唤醒。 影片开端的恶对上终结的善,完整演绎了一个社会边缘化角色的判若云泥。短片的最后年轻人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忙碌着…“平安馒头”的人变了,但精神和美习被坚守了下来。影片最后这样一个美好的呈现,给时代逆流中绝望的人带来希望。导演借《判若云泥》这个朴素温暖的小故事去反映群像,冀求通过全世界人的一份善意去感化麻木的人心,给势利冷酷的时代带来温情。 人性本善,纵使世态炎凉,但只要愿意付出,懂得回报,万物皆美。云顶的光辉自会遮盖一切污垢。
人性
这是真实改编山东某个城市的真实故事。但这个导演并没有写上真实故事改编,像是大学毕业作品。会抓住题材,但是为了题材而去拍,很多地方,不单纯了。
16.4.1
節奏鏡頭掌控演員也好,特別是兩位男角,外型及演技是稱職的,懸疑性亦可,就是最後一場過於戲劇化,其他也很不錯
普普通通,老老套套。内容配不上片名,片名展现不了内容。
看过很久了,一看简介就想起来了。怎么说呢,片儿攒的劲儿挺大的,挺让人有印象的
开场镜头感不错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大概跟烈日基警【你够】一样,馒头只不过是赎罪的最后一道线而已。主题上并没有什么意见,但前面罪犯和馒头老人的对视博弈那段看得很让人头疼。
7分,工工整整,看过无数次短视频,终于看了全片,还行。
大爷的演技看哭我了
几乎全程没有台词,但却感人至深。一个老人的善良使得自己免于了伤害,也拯救了一个堕落的灵魂。这个故事本有些俗套,但最后老人手腕处的伤疤(这个细节极其重要)让整个故事立意陡然升格,在互相救赎之外,又添加了善良的传承。我曾经是你,你也可以变成我。
分镜不错
喜欢这种靠镜头讲故事的方式,仅有的几句台词,镜头为主,台词为辅。但其镜头表达的信息太少,同时镜头(拍摄方式、画面内容)也过于单调,以至于变成流水账式的叙事。故事没有说服力,也就成了“自圆其说”。
挺动人
还是欠了点什么……
判若云泥,互相救赎
如果截止到“报纸是我放的”那句话,我会给五星。再加上,判若云泥这个词太有判断性,描写人性的冷静叙事风格该有个相配的标题。ps.两个细节:1.既然是想要畏罪自杀的人直接投案不是更快?不吃饿死也能死,有点矛盾。2.逃犯竖拎着馒头蒸笼出来上火炉…这有点缺乏常识了。
不过是一个轮回
道理有了,可是升华上去却很难。不过依然是非常出色的微电影。只是现实里人性的东西看的太多,就不太相信人性了。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可镜头的意义在于,哪怕不一定是真的,也乐于相信。毕竟是人就都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