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黑色大丽花凶手找到了?你不会想像她那样。。。
<图片1>
这几天被刷爆朋友圈的就是一名妙龄女子在北京一酒店遭陌生男子袭击,被拖拽掐脖的事件。同时,女性朋友独自在外的个人人生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即时的热点热搜!
这事除了过去两年可怕悬疑的蓝可儿事件,也不禁让人想起了到至今仍然是个谜的1940年代轰动世界的黑色大丽花夺命悬疑命案。
这宗案件的受害人也正是一名妙龄女子——年仅22岁的女演员伊丽莎白·萧特(绰号:黑色大丽花)。然而,当年她遭遇了怎么样的毒害而惊动了国人呢?让我们给大家一一回顾这种惊悚血腥,堪称是二战后美国加州最骇人听闻的离奇命案。
<图片2>
在1947年1月14日的清晨,伊丽莎白·萧特被发现陈尸在洛杉矶南诺顿大道的3800道上。当时尸体被发现的时候,由于尸体身上的血已经完全被清洗到无血迹而呈苍白状态且尸体周围根本没有任何的血迹可寻,因此还被人误认为是人形模特。由此可知,这个草坪并不是命案的第一现场,尸体是被移尸到这里的。
而让人震惊的是,死者生前曾遭受到无情残暴的凌虐。她的胸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整个嘴唇被割裂到耳边,脸上形成了一个惊悚的小丑式笑容。她的尸体被完美地分成两半,脊柱在第二和第三节腰椎间的位置被分开,体内器官完全取出。这无疑让人不得不毛骨悚然。
<图片3>
然而更为离奇的是,在发现其尸体的9天后,《观察家报》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而信件上的内容是由电影报上剪拼而成的“这是大丽花的财产,还会有信件寄来的。”
<图片4>
除了这封匿名剪贴报信件,里面还附上了萧特的出生证明、社会保险号、快照还有一个旧的通讯簿。
<图片5>
警察曾经试图想从这些寄过来的纸张中找寻到一点关于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然而,犯罪的人非常聪明地用汽油把纸张上的一切指模都消除掉,不留下一丝痕迹。
随后,罪犯依照之前信件上的承诺陆续给警察和新闻记者寄来了更多的信件。其中罪犯公然挑衅起了警察,在一封信笺上面有了第一次用手写写了几句话:“周三,1月29日上午10点是一个转折点,(我)要在警察那里寻找开心。”并落款为“黑色大丽花复仇者”。
<图片6>
警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一路的追踪下去:
<图片7>
在萧特来到洛杉矶之前,她曾经在圣地亚哥和一个叫罗伯特·曼利的人在一起。并且曼利还曾经带萧特上了洛杉矶比特摩尔酒店。
<图片8>
很显然地是,这家酒店是萧特生前来的最后一个场所。而这起事件之后,这酒店还“闹鬼”了——多位旅客说曾在酒店的大堂里看到黑色大丽花的魂魄。
而根据其他目击证人的说法是,当曼利把她送到酒店之后。萧特就到了皇冠烧烤吧,但这吧如今已经改名叫银河吧了。
<图片9>
那么,谁才是这宗案件的嫌疑人呢?为什么已经过去70年了,到如今这案件仍然是一个谜而无法解开呢?当然,带萧特到酒店的罗伯特·曼利肯定是这起案件的第一嫌疑人。但是,他却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在萧特死亡时间之前,他已经回到了圣地亚哥并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证明他没有说谎。而更要提及的是,曼利还需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因为他的老婆说他如今出现了幻听。
<图片10>
而另外一个嫌疑人就是约瑟夫·杜迈斯,他声称在萧特死之前曾经和他喝酒喝到断片。这货也曾经声称他是杀害萧特的凶手,然而其实他在萧特死的那天都在军事基地里面,所以他根本不可能犯罪,也排出了他的嫌疑。
<图片11>
而第三个嫌疑人是乔治·荷度,这也许是整个案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部分。
<图片12>
而乔治的儿子,史蒂夫·荷度在当年黑色大丽花事件发生的时候仅仅才5岁。成年之后成为了洛杉矶警署的探员,并开始调查大丽花事件。随着调查深入,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就是黑色大丽花的杀人凶手。
<图片13>
在乔治的家里有一个秘密房间,这个房间他是不允许小孩进入的。
<图片14>
当回顾整个事情,史蒂夫给他的父亲做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乔治·荷度他曾经在医学院学过外科。虽说这样的关联证据很弱,但记录显示,乔治·霍德累计手术时间超过700小时,所以半体切除手术对于他来说应该不难。这也证明了他有解剖分肢尸体的能力而这也是整个案件中重要的一个点。
<图片15>
即使乔治是一个非常忙的医生,他的私人时间活得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因为来自他种子的11个小孩却有5个不同的妈。他为好莱坞名流开了一间专治性病的诊所。因为专业能力,总能让他认识一些好莱坞明星。他的颓废派对也是臭名昭著,在其中一个派对上他认识了伊丽莎白·萧特,后来他俩还谈过恋爱。
<图片16>
而史蒂夫也找到了一张萧特的照片,并相信这照片是他爸爸所藏的。但这些照片在最初被检测的时候,一个专家说这两张照片有85%的吻合度因此认为这照片并不是萧特。然而,到了2014年后这照片被重新检查的时候,专家却改口了说这照片由于有90%到95%的吻合,因此是萧特本人的照片。
<图片17>
并且史蒂夫还指出他父亲的笔迹和黑色大丽花的笔迹相似。但是,这两种笔迹在专家看来,却不能得出一个确凿的结果。
<图片18>
即使不能确定乔治是杀害萧特的凶手,但能确定的是乔治也并非一个好人。因为他没良心到性侵犯了自己女儿,因此被控告了。
<图片19>
而有意思的是,警察曾一度怀疑乔治就是杀害萧特的凶手,因此在他的家装上了窃听装置。而在窃听过程中,警察曾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图片20>
假设我真的把黑色大丽花给杀了,他们现在也不可能证明是我杀的。因为他们再也不可能和我的秘书交谈,因为她已经死了。
并且还录音到了他和检察官办公室有勾当关系。也就是说乔治曾贿赂警察,即使这事并没有被证实。
“这可是我看过和执法机关之间最好的交易!并且我希望能够和检察官办公室打点交道。”
这也可以证明为什么这案件会突然叫停且全部相关的证据突然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2012年,史蒂夫·荷度和一只警犬回到了他儿时的房间。在那里,警犬闻到了人类的留下的气味。而且土壤样本也对人类遗留这一事做出了有效的支撑证明。
<图片22>
即使这些土壤样本并不能证明乔治就是杀死黑色大丽花的凶手(因为她并没有进行埋葬),但也可以证明他和杀害大丽花的凶手并不是陌生人的关系。
<图片23>
史蒂芬·荷度想要在他之前的房子继续挖掘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今房子的主人拒绝了他的这个要求。
且看起来这案件永远都不会官方性地解决掉。。。。
即使是洛杉矶的地方检察官也只是有个人发表道支持史蒂夫对他父亲的控告。
<图片24>
在史蒂夫的调查结果下,我会毫无保留地申请控告乔治·荷度两项谋杀罪状。——洛杉矶地方检察院,史蒂芬·凯伊。(2003年)
如今,即使还没有人知道杀害伊丽莎白·萧特的凶手是谁或者还有很多问题还是一个谜。但如今这案件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图片25>
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这案件也许永远都会是一个谜。但是,单身女子独自在外仍是需打醒十三分的精神,时刻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本文发自 今日看点, 点击查看更多详情
http://www.todayfocus.cn/p/7982.html 2 ) 果然是悬疑
必须承认的是,一遍下来我没看懂这部片子。即使是到最后真相揭晓,那些繁杂的关系琐碎的细节拗口的人名相似的脸孔依然搞的我稀里糊涂。我甚至还有点无法相信真相就这么出现了。仿佛还有什么躲在阴影里窥视着,嘲弄着这些可怜的人们。
听说大卫芬奇曾想接拍这部片子。这么一看,的确很有点七宗罪的感觉在里头,但是悬疑的氛围却更加浓重。导演功力很高,绝不在大卫芬奇之下。“属于仰望未来的经典”——有评论这么说。顶一个。
3 ) 向冷硬派硬汉侦探小说致敬
看《黑色大丽花》,仿若进入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叙事风格,例如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甚至三十九级台阶带来的感觉。冰先生和火先生,两位好基友好侦探,他们带着礼帽的样子、他们击倒并带走犯人的时候,确实是刚硬气质由内而外的。
啊哈,典型意义上的探警,就像是从一度崛起的冷硬派侦探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他们头戴礼帽、他们身手敏捷、他们吃苦耐劳。他们不是神经质的艾勒里或者措辞上不讨喜的波洛,他们有体格也有头脑,相比于坐在房间里摆弄机关和大段大段华丽丽的推理,他们走街串巷,在高大建筑物的遮蔽后、在狭窄却灯光暧昧的巷子里、在空旷大厅摇曳的吊灯下,还有那汽车旅馆和小酒吧,“喝一点儿波本会缓解所有的事情”。
从《邮差总按两次铃》到《黑暗之刺》,如此赤裸地把犯罪呈献给我们看,是冷硬派侦探小说风格简洁粗放且直奔主题的可爱之处,一如《黑色大丽花》的叙事也是如此。
这儿有悬疑、有差点儿就猜不透的情节,但他们是丝毫不遮遮掩掩的犯罪,够纪实也够冲击。推理的过程带着一路风尘劳顿与一路痛苦,丝毫不炫酷可是真实。真相却是如此不留情面,可惜人们总是自以为他们是唯一有秘密的那一个。
我迄今为止还记得黑白的情色镜头中的大丽花眼中噙着的泪水,那一刻仿佛什么都是灰的,体格健硕菱角分明的侦探是灰色的、所有的秘密是灰色的、连新年的舞会也是灰色的——那最幸福的灰色的时刻。
总体而言,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还是偏零碎,也许那团迷雾单纯从情节和叙事的层面上来讲没有困住我,但是氛围的营造却是很好的,那压抑的灰色和瞬间到达顶点的歇斯底里。还有那眼瞅着就步步迫近的危险和深深的无能为力,那最深切的绝望而又着急的感觉来自于走近的黑影,这是肾上腺素分泌的顶点,也是冷硬派动人心魄的地方。加一点刺激和喝一点儿波本一样,是在日常中烙下一点儿难以忘记。
4 ) 挺难看,也蛮神秘
前一小时不知所云想睡觉,全靠复古的画面风格带来的神秘感支撑着看下去,看完一搜豆瓣,果然是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呢。后面情节节奏稍微好点,渐渐融入故事后,也慢慢觉得台词比较有意思,发音方式也渐渐显得有些迷人。
男主一直反对搭档的违法行为,但他也为喜欢的人遮掩不利证据,最后甚至开枪杀人,也印证了前面一句台词:
<图片1>
原来lady gaga和斯嘉丽约翰逊好像。
脸盲症患者看了豆瓣才发现前两天看的 黑鹰坠落 也是这个男主啊……
原来男主还演过 罪恶之城,这两部的风格还真有共同之处……男主真是备受青睐。
<图片2>
<图片3>
5 ) 以黑之名
《黑色大丽花》这部电影,我等了有好一阵子了。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大凡看过这位老兄执导的《情枭的黎明》,都不会忘记在其中阿尔·帕西诺曾以暗哑嗓音说出江湖的真理
——情义杀人比子弹更快。
而斯嘉丽·约翰逊和希拉里·斯旺克都是气质复杂的女星,她们同时出现在一部黑色电影里,叫人不期待都不行。
电影改编自1947年一个真实案件。
被害者生前寂寂无名,但死后却成为美国凶杀史上最诡异的一具女尸。
她被腰斩,身体截然分为两段,内脏掏空,腹腔被冲洗干净。
这些倒还寻常,恐怖的在于,她两侧嘴角均被割裂,于是面孔不由自主地呈现笑容。
我不得不承认,当镜头突然扫向她的头部,而此时恰有黑鸟扑翼,飞临尸身停留,我着实被惊悚了一下。
不过《黑色大丽花》并非推理片,所以完全用不着指望在其中看到希区柯克式的缜密逻辑。
相反,故事开始得十分平淡,先从一对警察拍档的结识说起,他们都是退役拳手,金发的是李,棕发的是巴奇。
1947年的洛杉叽,那时节丽塔·海华斯的风情尚在盛行,天使之城基调如同陈年相片有点老旧,有点昏黄。
凯·雷克[斯嘉丽·约翰逊饰]是李的情人,金发璀璨、红唇娇艳的尤物,真是罕见,她甚至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
巴奇同这两人一起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关系潜伏危机因为凯和巴奇终于相爱。
不久,一具女尸在荒地上被发现,由于她一头黑发,此案被命名为黑色大丽花。
追凶过程波澜诡谲,李也遇害,从高楼跌堕而下,落在金字塔型喷泉上,死状惨不忍睹。
而巴奇甚至在女同性恋酒吧中发现一名酷似死者的女子——玛德琳[希拉里·斯旺克饰],好莱坞建筑大亨的女儿。
死者贝蒂是一个做着明星梦的女孩。
她全部的时间都用于试镜和在好莱坞大道上闲逛,对着镜头和陌生人展示她糟糕的演技和讨好的笑容。
但她模仿斯嘉丽·奥哈拉的那一段著名台词却不失为对其命运的一个隐喻
——
就算让我去骗,去蒙,去偷,我再也不会挨饿了。
的确,她可以去演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淫秽电影,并最终因此离奇丧命。
她再也不会挨饿了。
任何想要在《黑色大丽花》中寻找好人的尝试都是徒劳。
人人与恶并肩同行——出卖、背叛、敲诈、通奸、毁容、恋尸,也许还有乱伦。
电影没有给出正义,只告诉我们一些真相。
但尼采一早断言,真相有毒。所以观片之后若是出现短暂的不适,那可太正常了。
黑色电影的魅力难道不正在于观众喜欢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我记得我看过最好的黑色电影,《唐人街》。
里面有气质哀艳的费·唐娜薇,还有三十年前的杰克·尼科尔森,后者那时还没演过《闪灵》和《飞越疯人院》,更不是《无间行者》里面那个过分抢戏的黑道大佬。
他就只不过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私家侦探,在唐人街灯火闪烁的暗夜里,眼睁睁看着同自己有过一夜情的女人被爆了头。
而他所能做的,亦不过是forget it——算了。
说真的,有些时候黑暗太庞大,我们无法与之对垒。
生活破碎了,也只能靠一条胶带贴着。
我们不得不祭起自己内心的黑暗,与外界的黑暗抗衡,而我们甚至说不好这是一次逃避还是一场战争。
1947年,世界刚刚从二战的创伤中苏醒,人心好比是惊弓之鸟,浮躁动荡,好莱坞纸醉金迷同时上演着腐坏与繁华。
同年,黑色大丽花案发,用其香艳及其诡异给出警示。
仍然是这一年,犹太诗人策兰发表了他著名的《死亡赋格》
——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我们喝呀喝
策兰说,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我猜它的名字叫黑。
2006-12-8
6 ) 《黑色大丽花》:浮华表象下的糜烂味道
《黑色大丽花》:浮华表象下的糜烂味道
■ 文/火神纪
尸体。灵魂。
没有什么能够被永远地掩埋。
魂灵在歌唱着永远不停歇的忧伤。
我在落泪。偷眼旁窥。
——火神纪。题记。
《无非只是一场梦魇》
无非只是一场梦魇。我曾这么以为,我也曾想过用这几个字作为这部电影的标题。我在想,一部电影如果能在看完两个月之后还让你做梦的时候在见到它的话,那么,这部电影被称为梦魇也许也就不为过了。
仅仅只是一种暗示。昨天和朋友讨论关于某种阴秽癖好的电影,突然就谈起了这部电影。在我的印象里我一直觉得这是部挺文艺的电影;然而朋友说,做着一只小腿在跳舞还叫文艺呀,那种癖好阴秽得很。
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了“大丽花”,黑色的,瑰丽地绽放在漫无边际的原野里。以她独特的方式绽放。身体被截成了两段;内脏被掏空;从嘴唇到耳根被切开;面无血色。纯黑白的镜头,而她,在黑白的镜头里绽放着妖艳的红。还有乌鸦那凄励沙哑而且饥饿的惨叫,瞪大着眼睛,突然跳起,拍着翅膀从我眼前飞过。
我突然就醒了。醒来的时候是半夜四点多的时候。房间里除了漆黑和时钟嘀嘀嗒嗒的声响之外什么也没有。我很少感觉到的害怕,就在这漆黑的床上紧紧地把我包围住了。我一直想写这部电影,只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开始。
无非只是一场梦魇。大丽花的梦魇是在好莱坞的造星运动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雨果的梦魇是笑面人那裂开的脸颊绽放在新时代美国的壁炉上;而也许,玛蒂是玛莎的梦魇,而大丽花则是玛蒂的梦魇,乔治是拉蒙娜的梦魇……这部电影仅仅只是我的梦魇,在我醒来的时候突然做的一场梦。所有的这些人在我的梦里做着他们的梦。
谁是谁的梦魇;谁又在谁的梦里死去。在我那繁华的梦里,绽放着的大丽花其实并没有死,就算仅仅只是躺在那里。可是在我的梦里她似乎活着,生命力强盛,美艳而楚楚可怜。所有的人都爱着她;她又爱着谁。那个死于印度上空的美国大兵是否真实存在,他永远也不知道有某个女子在某天夜里黯然地哭泣,仅仅只是为了对他的思念。
梦总会有醒来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醒来的时候跟我一样害怕呢。看电影的时候有点着迷般所迷恋的一切却在梦里让人害怕:我醒来的时候是在自己漆黑的小电影房间里,一片漆黑;大丽花也许只能在我的梦里醒来了,一片妖娆;所有的那些人,在大丽花死寂的梦里醒来,一片黯淡。
梦总会有醒来的时候;只是电影,除了在梦里之外,我们还能反复地咀嚼。也许,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关于零碎》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有点心不在焉,或者是被这部电影那条被刻意弄得有点破碎的线索给弄迷糊了。我一直想写这部电影,可是我一直却没有动手,只是因为有些地方似乎还挺迷糊的,于是一直慵懒着。
直到昨夜的梦突然把我惊醒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还在一直想着这部电影。不然朋友那句不经意的话怎么可能会把这场电影给逼进我的梦里去呢。今天和朋友小海又突然聊到了梦。说到梦都是意识下的潜意识所释放出来的东西,我挚爱的弗洛伊德貌似在很多年前教导过我,类似这样的东西其实也许很重要,也许根本就无关紧要。可是我忘了他淳淳的教诲里有没有说,什么才是重要的而什么才是无关紧要的。
近来似乎常常会梦见到电影,只是记得的只有两部。第一次梦见的那部电影是John Carpenter的那部《Cigarette Burns》,那时候看完那部电影已经很晚了,然后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依稀会梦见电影里那些零碎的镜头和我自己拼凑出来的剧情。然而似乎没有一次会像这次梦得那样真实而印象深刻。我可以完全记得梦里的那个大丽花的模样,我记得那个场景,那个模样,那种妖娆,那种风情;然而在梦里所有很美的东西在醒来的时候突然变得可怕起来。
也许可以说,正是这部电影所给我留下的是一些如此零碎的东西,以至于在写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关于电影之外的东西一起出现在这些文字里。
零碎和杂乱,在某些时候,也许,可以显得很美。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了这种临界的平衡:纵然凌乱,纵然残暴,可是一切依旧很美。
《黑白胶卷里那个让人忧伤的女子》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很难不去喜欢这个伊丽莎白的女子;就算这样的喜欢带着浓烈的悲悯味道。带有点羞涩和怯懦,有点放荡的张扬,有点渴望和祈盼,有点柔弱和哀伤。
纵然她第一次的出场显得那么诡异而骇人,纵然她出场的时候电影已经放映了二十分钟,纵然我们对她所有的一切只能靠着她在试镜时的那几个零碎的镜头里和她那部女同的三级电影里。然而,这似乎不能阻止任何人去喜欢她。
这部电影用了很多的侧面描绘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也许也在侧面描绘给我们做了一个典型的示范。
也许。只是因为不够具体而显得朦胧而颇具美感;因为不够多的讯息足以支持起一个立体全面的人物形象而让这个人物形象可以更完美地停留在我们无尽的遐想里。
黑白色的胶卷充斥满了我们的视网膜里,而更多的颜色也许可以布满在我们的想像中。从视网膜到想像,这部电影在用它特有的方式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更多的事情。
充满了怀旧味道的淡色调的运用,穿插着黑白胶卷所能带给我们的遐想。这部电影用一种侧面描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比那种直接的多角度的以及刻意和不遗余力的塑造完成得更成功。
那个关于“我再不会挨饿”的台词模仿;那个关于美国大兵的伤感但完美的情感故事;那个女同电影里无奈的羞涩表情;那个爬行着的哀求;那个坐在地上诉说着高雅却勾了丝的黑色丝袜,那个扯着勾丝部位的动作……很少人能不为这样的一个女子动心。因为朦胧,因为放荡,因为羞涩,因为哀悯。
相比这些直观的描绘,也许,那些更间接的细节更能看到这部电影用心良苦的塑造。
比如李的疯狂,在看着那部女同电影的时候那个让人难受的表情时摔门而出的动作,或者独居时满墙上的相片,或者发誓要抓到凶手时脸上坚定而无助的表情。
比如巴奇在看同样的镜头上脸上时时闪现的不忍的表情,或者当他和富商的女儿玛蒂搞在一起之后凯对他的指责,因为玛蒂和大丽花如此相似而爱上这个女子的行为让人感觉可怕,或者最后他开枪打死玛蒂时的坚决。
再比如女人们对大丽花疯狂的模仿行为。玛蒂,这个并非第一次模仿她的却模仿得最像的女子。等等。
很多的侧面描绘都在丰满着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女子。也许,在试镜的所有镜头里的大丽花显得非常地做作;也许,在她父亲的谈话里我们可以感知到她的家庭生活也许如同所有的悲情电影一样充满了忧伤;也许,在与她同住的女子脸上那愤愤不平的表情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她也许并非如同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美好。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去喜欢这个女子。也同样,所有的这一切也都不能去阻止我们一发不可收拾的悲悯情感。忧伤,仅仅只是因为这个陌生的女人做着的所有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不被允许而且让人郁闷的。
很多时候我曾想在这篇文字里说,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爱上这个女子,这个只能存活在黑白胶卷里的让人忧伤的女子;然后我会像李爱上玛蒂一样地爱上另一个女子。纵然在凯的眼睛里,这样的爱让人作呕,这样的爱充满着阴秽的欲望和可怕的情感。
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无力去阻止自己的欲望。而且我们常常会把这种可怕的欲望隐藏起来,不为人所知罢了。
《〈笑面人〉的图腾》
今天看电视的时候在某个娱乐节目的背景上我又一次看到了这个图腾。欢笑,以及裂开一直到耳根的脸。看似轻快,然而因为刚刚看完这部电影而对这个图腾的印象很深以至于看起来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
电影里在很多的地方都能看到这个在雨果作品里的头像。壁炉上、电影里的电影银幕上、杀死大丽花的那个阴暗狭小的房间的墙壁上、以及巴奇的回忆里、拉蒙娜在描绘那场骇人的虐杀时脸上的表情里。
电影里的电影,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1928年的那部《笑面人》。也许我更关心的是坐在观众席上的那两男一女。紧张的女人抓起旁边的两个男人的手,害怕而担忧的表情。然后后来的笑面人也许就不再那么温情了。
壁炉的笑面人多少带点诡异,而到了屠杀场里的那个笑面人则有点骇人了,而在拉蒙娜诉说时的脸上则显得悲悯,在大丽花的脸上却是一味的可怖。
这部电影用笑面人的图腾把整部电影的所有零碎都贯穿了起来。这部电影在叙述上加入的支线把剧情弄得有点晦涩难懂,然而,如果用这个图腾来解散读这部电影的话,其实,这部电影的很多疑惑都能迎刃而解了。
《浮华表象下的糜烂味道》
梦想、爱、贪婪和堕落。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讲叙的所有了。
大丽花最终没有能够在她所渴望的好莱坞道路上绽放,而绽放在好莱坞南边的空地上,以一种如此妖娆的方式绽放着,或者绽放在所有那些后来者的追崇上,在所有的酒巴、歌舞厅和最时尚的地方,长长的黑色的头发和放荡的身段也许都是她绽放得最妖艳的模样了。
华丽的好莱坞庄园和在玛蒂所述说的那种糜烂的底层里,也许,有着许多更不为人知的故事。
把真实的案例搬上银幕对于好莱坞来说似乎并不是新鲜的事情,而找到一个好的素材,好的原著小说,好的导演以及好的演员最终完成的好的作品并不多。这部电影,在这方面来说,也许应该算是比较成功了。
这的确是一部让人着迷的电影。就算有些血腥以及有点残酷。大丽花在好莱坞大道上所遇到的事情也许有些超出我们的承受力,然而,在好莱坞繁华的表面下,有多少类似于大丽花的女子抱着美好的愿望和梦想来到这个地方,每一年、每一天、每个地方、每个降落在这个地方的女子、每个白天醒来有点失落的梦。
好莱坞是个造梦的最好工场,也是一个最残酷的屠宰场。只是更多的屠杀在于那些美好的浮华下,用一种不流血的更不为人知的方式和没有尸体的暴虐时时刻刻进行着。
美丽如大丽花;羞涩如大丽花;忧雅如大丽花;困惑如大丽花;悲悯如大丽花。逝者如大丽花;活着,也许也如大丽花。
梦总会死去,然后醒来,发现一个我们也许根本不愿面对的现实,生活在梦死后会依旧继续。好莱坞的残酷童话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梦里,醒来后,也许,都将跟我一样,醒在一个黑黑漆漆的小黑房里,搂着棉被然后想起某些事。
而在梦里,所有的美艳不可方物的绽放,在醒来的时候,都会让成可怕而让人伤感的东西。
好莱坞每天都会从世界各地迎来许多的大丽花,她们也都将以自己的方式死去,死在好莱坞的庄园里,以各自的方式。只是,没有一个人能死得像大丽花般的诡异而妖娆。
浮华表象下的糜烂味道,在笑面人那裂开的脸上,在大丽花黑长的头发里。腐臭,却如此迷人。
2007-03-23;丁亥年癸卯月丙辰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Black Dahlia》
■译名:《黑色大丽花》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乔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希拉里·斯万克(Hilary Swank)
■类型:惊悚/剧情/悬疑/犯罪
■片长:120分钟
■国家:德国/美国
■语言:英语
■发行:环球影业
■上映:2006年9月15日
7 ) 《黑色大丽花》:也许是属于未来的经典
1引言(或是定位)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扑朔迷离的电影,雾水满头,晕眩斥眼。几次观看,仍有不少疑点;几番掂量,还是要把它列入未来的经典——也许不见容于当世,数年后必荣耀于影史。这是因为,它的繁复走在了观影者的前面,必然要经过无数好事者搜肠刮肚地解析、辩驳、评定,才能显露真面目,释放大智慧。
布赖恩•德•帕尔玛用这样一部影片悟道成仙,惟“玛”首是瞻之辈如我者也借此片完成了对偶像由崇拜到仰望的转变。
闲言少叙,先来抛砖。
2关于影片的扑朔迷离的“他妈的”故事
讲述《黑色大丽花》的情节一定会吃力不讨好,这个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故事把原著中的铺垫几近省略,又在影片中故意隐藏了巨多细节,将几宗案件散乱铺陈、游移交叠,逼得观者如我直想抓狂。如果谁写这个片子的影评却对情节略去不说,那一定是偷懒加蒙事。还好,影评最重要的操守即是对电影情节的点到即止,那么在这里不妨略约说下我的肤浅的认知。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各位先看电影,以免失掉了独自“侦破”的乐趣。
影片设置了两个男主人公:布奇、李;三个女主人公:凯特、玛丽莲、伊丽莎白•肖特(即黑色大丽花),其中除了肖特外,两对男女互有暧昧迷离的情爱与仇恨纠葛。
布奇作为警界后进,通过在拳赛中故意输给李而获得了晋级成为李的搭档的机会,以及李的信任——当然这只是开头时布奇的想当然。凯特是李的女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扑朔迷离,而凯特明显对布奇有很大的好感。
这对搭档接手了一宗连环奸杀案,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案。案犯是一个名叫纳什的家伙,已屡次狡猾地逃出警方的抓捕。在一次埋伏纳什的行动中,李射杀了一名被监视的疑犯,理由是保护在他身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布奇,布奇至此只有感激的份。但这个瘦高白人并非纳什,而是另有其人。
埋伏现场的枪战刚刚结束,在街边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号啕,肖特的尸体就在附近被发现。这是影片中的第二案——黑色大丽花案,也是其中的主案。在侦办大丽花案的过程中,布奇通过线索辗转找到了玛德莲,一个与大丽花十分相像的富家女。两人在相互试探中竟而产生了情愫,事实上,这只是玛德莲稳住布奇的故意引诱而已。
而此时的李正为又一宗案件焦头烂额,即将出狱的一宗抢劫银行案的主犯鲍比•杜温让李和凯特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是本片的第三案。
至此,影片中的三起案件全部引出,三者并没有在案情上产生交集,却在特殊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办案人李上两两重叠在一起。扑朔迷离的气氛愈发浓郁。
影片的视角自始至终以布奇为主线,此时,李隐藏在镜头后的举动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来李才是这幕大戏的真实主角。黑道上的博比•杜温与白道上的李相互勾结,博比负责走私、贩毒、抢劫银行,李负责消罪、灭口、摆平警界。犯事的博比受到李的要挟,只好给李一笔钱(最后被布奇在凯特家的下水道中发现),并借机占有了博比的女人、曾经的妓女——凯特。博比的提前出狱让李和凯特都感到恐慌。李要先下手为强,之前在埋伏抓捕纳什(第一案)的现场射杀的那个瘦高白人,正是知晓李与博比阴谋的唯一证人(第三案),而李当时所谓的救布奇一命,不过是为他开枪杀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布奇却不明所以地为李做了假证。
布奇越是觉得玛德莲的举止疑点重重,越是对她的媚惑无法抗拒。而事实上,布奇与凯特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只是碍于对李的愧疚,无法把一切言明,于是只好在玛丽莲那里寻求解脱。玛丽莲,这个蛇蝎般的女人是好莱坞富豪的宠女,也是一个标准的荡妇。她的身世之复杂也许是她堕落的原因。她的母亲拉默娜与她名义上的父亲艾米特的婚姻不过是艾米特贪图钱财、晋身好莱坞权贵的阶梯而已,情感因受骗而空虚的拉默娜终于和艾米特的合伙人、导演乔治私通奸情,并生下了玛丽莲。
直至玛丽莲长大成人,艾米特才从相貌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要报复。他先是借车祸使乔治毁容,然后又一拍即合般与玛丽莲产生了无法表述的暧昧之情,这一切让拉默娜彻底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婆子。
艾米特找来貌似玛丽莲的女演员肖特,也就是黑色大丽花。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与惩罚疯婆子和乔治。作为导演的乔治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镜中渐渐对肖特产生了情欲,在女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片断中,肖特的眼神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忧愁,她是预感到了什么?布奇在影像中一次又一次地揣度着。
而此时李已将纳什独自击毙,事实上,他与纳什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猫腻,从大丽花案中抽身而来的布奇怒不可遏,因为李的举动不仅有贪功的嫌疑,而且也阻断了布奇对纳什案的继续探查。(此时第一案算是结案,说实话我也没弄清楚这段。)
终于,疯婆子无法忍受艾米特和玛丽莲对于乔治和自己的戏弄,更受不了乔治的背叛,就在他想要强暴肖特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棒球棒,可怜的肖特一命呜呼。
鲍比•杜温终于出狱了,李跟踪他来到一座大厦,与此同时,玛丽莲和乔治也同样跟踪着李。原来,李通过布奇的火柴盒知晓了玛丽莲的地址、身份,便提前一步找到艾米特和玛丽莲,威胁要钱并占有了玛丽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好在玛丽莲也不是什么好鸟。布奇也赶到了大厦,结局是李杀死了鲍比,玛丽莲杀死了李,李与乔治同归于尽。
布奇找到玛丽莲,揭穿真相,并一枪将她射穿。布奇回到凯特身边,在这个曾经的妓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安宁。
3关于影片的迷人的技巧
终于可以不去管那些劳什子情节了,让我们在德•帕尔玛的影像世界里放肆一下。
首先,这种着实考验观者耐性的、将所有细节隐藏在影像之后的做法,在看懂影片后会让人大呼过瘾。布奇作为台面上的主角,起着牵引剧情的作用,但真相的发展脉络却隐藏在不为观者所见的李的行动上,这种故意设置的障碍给观影增加了难度,也增填了乐趣。
再有,影片中戏中戏的设置巧妙、聪明让人赞叹。与其说是戏中戏,不如说是影中影,因为几个片断更像是影像而非戏剧,但这种处理对于观者更好地理解大丽花案提供了感同身受、真实可信的不二之选。
还要说说德•帕尔玛的镜头。这部影片的运镜可以用隐忍来形容,非常的淡定,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怎么能叫惊悚片,但在平静中运行的张力却给观者以强烈的吸引。几处典型的象征性镜头也很到位,比如叨啄尸体的乌鸦,虽然用意鲜明却不唐突。
影片数度出现让人不适的惊恐镜头,如被断成两截的裸尸、用刀划破的嘴角,都是挑战视觉极限的镜头,但在德•帕尔玛简洁、细致的画面里,观者的不适会被光影、色彩、运动所共同营造的氛围化解,形成一种冷静的诗意,淡定却冻彻内心。至于两个案件交汇时运用的长镜头,更是娴熟大气,跳脱了炫技的无聊,很好地表现了世事中偶然与必然的微妙关系。
舒缓悠扬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的意旨,马克•艾沙姆的音乐在若有似无之间给影片以巨大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深沉,精干异常。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必然。
4关于影片表演的简略看法
乔什•哈奈特从未献上过如此精湛的表演,《珍珠港》《罪恶之城》《禁欲40天》时的他不过是个略有偶像气质的毛头小子,但在此片中,他将布奇由混沌到清醒的生活状态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在结尾处完成了可信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救赎。
阿伦•艾克哈特是影片隐藏在暗处的灵魂人物,阿伦的表演让李这个表面中正果敢、内心贪婪险恶的人有了十成的可信性,单此一点就值得赞赏。
相较于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这两个大牌,米娅•科什纳饰演的黑色大丽花肖特更让人激赏。虽然只是出现在几段影中影当中,但每一次情绪的转变都让观者为之震撼,也许是黑白质感的表达力更凸现了人物的魅力。
当然,约翰逊、斯万克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刻画,只是相较于她们的名气和才气,会觉得这只是理所当然。
5总结(或是展望)
对于德•帕尔玛的喜爱实在是无需赘述了,他的所有的片子都是我的钟爱。到了这一部,我看到了他的蜕变。以前,无论是玩暴力,还是玩悬念,帕尔玛都是个中高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帕”氏风格。但这部改编自畅销书的影片达到了表达与表现的平衡,将故事和叙事方式、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了一种帕氏影片中鲜见的韵味和张力,并具备了成为日后经典的可能。
诚然,会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繁复的、做作的、虚妄的、甚至是倒退的影片,但我更坚信这是对经典解读的初始阶段,一切,会在厘清表面的纠缠后回复它本该出现的位置,至少在此刻,我对此深信不疑。
6无奈也无用的抱怨
怎么说,没得说。虽然我是等到影片下画数月后,等到创佳出了1区简9才买来观看的,但碟片中令人发指的中文翻译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别的片子也就罢了,这样一个需要靠对白、旁白来理解内容的影片,大段的漏译、错译对我这样英语够烂的人不啻是下了闭门羹。可怜我拿着英语字典逐字逐句地想要弄明白几个关键处的寒酸样,一会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一会咬牙切齿骂碟商缺少盗亦有道的精神,最后却只好妥协,妄想老天见怜再等个3区港版,抑或1区何时出新版再洗,中国影迷之不易可见一斑。不说了,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8 ) 与其让大牌在缩水中木讷,不如不拍
1,惊叹如今DB的速率。俄国来的版子大都很清楚,但巨大的问题在于翻译很蹩脚。低级错误到了简直让旁人看不懂。因为本片中的重要剧情大都是口白、乃至呢喃般的音量中出现的。
2,因为我读完了此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改编的结果。我的结论是:为了把巨量的信息塞入商业片的时限里,删减了太多重要的、曲折的、见人心的内容,这个故事里本该有警界黑幕、3-4宗重大案件的纠结、战后好莱坞的茫然、心理移情、恋尸癖等等复杂的内容,如今却简化为了一宗缩水大丽花的删节版。
试问,如果观众不明白大丽花为何让人又爱又恨、社会舆论究竟如何表态、大丽花生前的悲凉。。。那又怎么能明白镜头里那个仅有黑白色的女人为何打动了主人公的心?为何让他的命运有所改变?总之,这一切在电影里成了大牌CAST的僵化表演。
3,我并非是冲着可能有的变态、恐怖、血腥而去的。在一部高成本的大片中夸大不良视觉可能会让人觉得低级。但恰恰是这种保留,使得这个案件的骇人程度缩减、并丧失了震惊的力度。在这个问题上,假装让镜头善良纯真,就像是一种道貌岸然。但反过来说,这个故事的根基本来就不该在变态手法上。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作者则将其压力浓缩在冰火先生这两位身上加以精华式的诠释,并利用他们警察的身份,将案件厘清。所以,对这两个男人的塑造显然是最关键的。但遗憾的是,对‘李’这位火先生的塑造简直苍白空洞之极。既无书中他对幼年妹妹失踪的高痛情节,还简单地制造了他的死因(书中的他是死于墨西哥)。而冰先生‘巴奇’呢,他是个复杂的人,略带怯懦,渴望情感,却难以自控,是个故事中的线索性人物,因为他总是被人牵着走,最后才有所爆发,变成关键的破案人。剧情中简化了的他做爱时的臆想、他面对墨西哥李尸体的荒凉。。。简化了一切,只想把他变成一个忧郁的好警察。在我看来,影片开头他和父亲那段对手戏也完全可以简化了,因为甚至没有后文!
4,这个故事中的大丽花是关键人物。一个死得离奇的女人在死后引来轩然大波,书中曾写,不少人前来自首,不少男人被牵扯进去,拨开她的秘密,等于拨开好莱坞的一片男女混账、一个凄惨而可笑的明星梦。小说中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巴奇一点一点拼凑大丽花贝蒂死前一天的行踪,从而找出可疑点。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和大牌明星无关的背景都不见了。令人叹息。毕竟,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让人头昏目眩,再给出惊人的真相,而只有蹩脚的电影才会在对脸孔的执着中忘记故事的初衷。
5,我的建议是,应该去看书。但如果你对美国40年代末的场景、有腔调的装扮感觉生疏,倒也可以看看电影,作为视觉上的补充。
这竟是真实故事:明星梦的少女,吞赃款的条子,变态富豪,纵欲千金,皮条客,检查官,互相撕扯中掀出杀人迷局的真凶:一段有关雨果《笑面人》的陈年情史。看完此片再度凝视“hollywood”的大幅璀璨招牌,似乎看到了上空盘旋着吃人不吐骨头的巨大黑色漩涡。
《黑色大丽花》之于布莱恩德帕尔玛就像《十二宫》之于大卫芬奇,都是被严重低估的惊悚悬疑类型片佳作。一个电影讲了三个案件,三案并进又互有交叉,剧情繁复信息量巨大,可见布氏叙事和掌控节奏的能力有多厉害。第21分钟处用一个长镜就讲述两个案件,牛逼极了,堪称神来之笔。
同觉得大丽花是政权腐败下的牺牲者,但是这部电影实在太糟糕。
友情提示:单身女士谢绝深夜观看
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很多电影儿里的凶杀案都设定凶手要留下相同的符号或是画面。。。他们是傻逼吗,是佐罗吗,是看豆瓣电影后的mark吗?!另外这位男主角真心很牛逼,他无需去侦破案件只用找女人打炮儿就可以发现线索了,真的很先进呢亲。
不好玩。
『洛城机密』的高素质~~~~
同为洛城四部曲,抛开视听层面,单谈文本改编,《洛城机密》更优。本片叙事意味不明,铺陈却没能厘清线索,拎出主线,导致情节冗繁,节奏失效。
叙述太乏味了,以至于看的时候一直昏昏欲睡。导演对悬疑的铺垫乏善可陈,演员都是来走场的。
http://www.66ys.cc/bd/20130301/24912.htm
他们居然说希拉里斯万克像黑色大丽花
【B+】说实在的,帕尔玛的镜头功底我都不想再夸了,“无懈可击”四个字我已经说腻了。裂焦镜头、推拉视点、划像转场、第一人称、B级情色、迷影情结,以及第21分钟处那个精致的长镜头(帕尔玛对于长镜头的选择和执行也是最顶级的),他将一切作者元素(除了分屏)融入到他最擅长的黑色悬疑类型中,迸发出无穷格调。当然,最可惜的永远是文本,这也是帕尔玛一贯的通病了,只不过在《黑色大丽花》里暴露的特别明显:线索繁杂,人物众多,却无一深刻。精美的摄影、灯光与布局也只是过场,故事宛如牛皮筋一般在帕尔玛的手中越扯越没劲。所以真正可惜的部分在于,如果文本结构优化或是影片时长更加充裕的话,那本片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质量,是绝对不会逊于《十二宫》和《唐人街》的。
我想,德·帕尔玛应该获得比当前略高一些的地位。
被殺害的蕭特從來沒有涉足色情行業。這都是赫斯特報業集團製造的謠言。
帕尔玛比较失败的作品,演员的演技也是一个问题。
值得一看,仿古仿得很是那么回事。我爱斯嘉丽约翰逊,她很美。
刚看见尸体时还真吓了我一跳。
一场对著名罪案的另类想象,也许只是子虚乌有捕风捉影,但观众不难感受到米国梦的空虚冰冷。大丽花如同所有做明星梦的美国女孩一样,可结局却异常绝望残酷,都是她的错吗?病态的社会里有太美的梦有时是危险的,她的死像是一记响亮耳光,打在伪善社会的脸上,而凶手至今不知所踪像一个隐喻,告诉人们正义可能比罪恶更脆弱不堪。
说实话,没有看太懂
4.5,结局不讨好,Hilary Swank偶滴女神!!!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