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ampion's Female Gaze
When fate arranges well-planned masculine huntings for you, woman's generosity and virtue are just mistakes. Is there any alternative for women besides being appropriated by It or compromising with It?
Campion empowers Isabel in her close shots of Isabel's face throughout the film. In the opening scene, the close shots exploit Isabel's passitivity as a statue. Isabel is captivated in her hopeful thinkings of the future yet she is in reality an object being gazed at both by the man and the camera.
But in the final scene. With her hands on the doorknob, the coziness and warmness at step's away, she freezes at threshold of home, domesticity, interiority and feminity, she turns around, fac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amera, the audience, the past that is full of traps. Campion examines Isabel's face with close shots, and Isabel too, examines the gaze with her eyes, the tension and indeterminancy in these shots cry out that there is no home that Isabel is obliged to return to, no man Isabel needs to partner with.
It's woman's gaze on another woman. A hindsight from 21st century to rescue Isabel. Campion did it well.
2 ) 活该
《淑女本色》这部电影,真的是pua的鼻祖,或者说自古以来,就有人是这样活着的,只是我们没有拎出来。
女主,真的是可怜又可恨,又活该,又幸运,还任性。
她为了,不走寻常路,拒绝绅士名流的求婚,上瘾。
然后掉入了一个流浪画家跟寡妇情妇的圈套,只因为女主的表哥求自己的父亲给了女主一大笔财富。
看着女主被秃头画家老公恐吓,被他故意拌倒在地,然后仍然未能觉醒。
女主婚前,谁都看不起,婚后,一切以老公开心为至高原则,为此竟然求一直喜欢她的伯爵娶她老公的女儿,满足她老公借着她,往上爬的夙愿。
最后,表哥临死还是执迷不悟,希望能保全老公的颜面,而不去看表哥,还好有助攻,告诉她她的婚姻就是一个笑话。
老公跟情妇的孩子,整个电影看起来非常让人气愤,但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好白菜都被猪拱了。
画家,特别会吹捧人,结婚后,通过一个原则,那就是,你做什么事情,我不高兴,来控制限制女主。整套的控制术。
确实,女主没见过这样的浪子,新鲜,然后中计。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是女主,因为,我们喜欢被吹捧。
3 ) 再写一篇是为了John Malkovich
最近看到 John Malkovich, 是在阅后即焚。
他实在是个很可爱的演员,那种正邪之间,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贵族和无赖之间,可以游刃有余的演员。
这部戏,演的最好的就是他了。
因为有了他,这部戏才可以打到 3 分以上。
妮可,表哥? 偶尔飘过的美国帅哥?都是浮云。
唯一勉强可以和John Malkovich对手戏的,就是他的情妇。
妮可遇到John Malkovich 的时候,开始入戏,相信这完全是John Malkovich的功劳。
表哥,因为 John Malkovich 的衬托,而圣洁,也也是 John Malkovich的功劳。
这部戏, John Malkovich 牺牲大发了。
婚前的那个情场老手的样子,别人也可以演,婚后冷酷的丈夫,真实地让人心悸。
我相信,婚姻之内,有些丈夫就是这样。
很多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这种丈夫毁掉。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前世能造就这样恶的丈夫,难道是天性?
他像蜘蛛一样,网开了大网,让美好的蝴蝶飞进来,黏住。
想感慨下,
所有的蝴蝶都会遇到那么好的表哥,帮助她破网而出吗?
挺伤感的。
4 ) 淑女本色——到底什么才是淑女的本色?
第一遍看她的时候还太年幼,当时觉得冗长压抑紧张无辜。
第二遍看她的时候还太年轻,目前觉得体会懂了庆幸自然。
第三遍看她的时候还尚未确定是猴年马月....
本片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享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很遗憾我没有看过小说。尤其是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不打算再度一遍小说。
不得不承认我对文艺片的热衷并且极具耐心。我觉得自己实在是一个做家庭主妇的好苗子。
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作为女人我们有权缄默也有权聒噪。我们有权选择也有权放弃。我们有权上班也有权下班。我们有权回来也有权离开。我们有权见你也有权不见你。
电影归电影,小说归小说。我们除了看看貌似高雅的东西之外也要好好借鉴她给我们的道理和启示。What we want at firsr and what we get finally?
其实一开始女主角我很欣赏,貌似会坚持自己的一贯的理想,做个独身主义,并且有条件去环游世界增长阅历。甚至可以决绝放弃追求她的三个优秀的男人。女主人公显然是幸运的。她年轻迷人富有。有三个男人爱。但最后还是鬼迷心窍嫁给了一个傻逼男人。这个傻逼男人放在今天来看,应该是那种把妹达人。喜欢装逼玩深沉,其实现实得不可一世。不过好在她得到了答案之后清醒了。尤其是爱她爱到不离不弃的表哥?难以想象现在还会有这样的男人?电影嘛,看看就算了!
到底什么才是淑女的本色呢?
要么至始至终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一而终,永不放弃。不要违背自己欺骗自己。
要么如果中途失败了,再重新清新。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没法儿做到独身,打算嫁人,那千万就找那种死乞白赖对你好的。别贪图一时的好奇,浪漫,神秘去碰那些对你若即若离,擅长玩儿噱头,自以为了不起,周身充满艺术气息,看似视金钱如粪土的高雅人士。最后的结果都懂的。片子里也看到了不是。
PS:本片导演简·坎皮恩还导演过《钢琴课》《裸体切割》
5 ) 女性必修课
这部片子,看了三十分钟,沉闷地要命。
妮可的开场,实在是……
居然我能看到四十分钟,妮可同学也终于真的入戏了。
这不是重要的。
妮可戏里的表哥,开场,真的是猥琐啊~, 那个头发,始终和我们亲爱的哈利波特的斯内普叔叔一样像是几年咩有洗过的。
一直到一个小时20分钟左右的时候,表哥忽然圣洁起来了。
这也不是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没有结婚或者还没有恋爱过的女性,一定要看这个片子。
不然 90% 的机会,你都会选错人,错过真正爱自己的人。
虚荣也罢,自尊也罢,自由也罢。
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和别人的真心。
这个片子,也许只是想教育女性,
也许你视爱情为珍宝,
有人却视为手段,
也许你过于好奇,一时冲动,
也许,你不缺少追求和品位,不过你少点耐心。
你要点时间和忠告,去看清后面的事实。
爱情,
这样的水中花,镜中月,
要捞的真切。
6 ) 关于我最爱的美国作家HENRY JAMES和THE PORTRAIT OF A LADY
PORTRAIT OF A LADY是澳大利亚导演JANE CAMPION继THE PIANO钢琴课之后的又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演员包括NICOLE KIDMAN,JOHN MALCOVICH,BARBARA HURSEY和CHRISTIAN BALE。不过该片并非原创,而是根据现实主义大师HENRY JAMES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HENRY JAMES(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生于美国,父亲是宗教和哲学问题作家,哥哥WILLIAM JAMES就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家境富裕,从幼年起便得以漫游欧洲各国,见识颇广;家里来往的客人又都是美国文化界的一些名人(EMERSON,THOREAU...),因此HENRY是在一种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受到的正规教育不多,后来还是成为文学大家。1862年他进入HAVARD UNIV学法,但不久即发现他的兴趣在文学,随即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87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76年定居LONDON。此后40年,他一直勤奋写作,创作颇丰。1904年HENRY返回美国探亲讲学,翌年返回LONDON,开始编辑他著名的24卷本的纽约版文集。他将以前的许多作品重新修改,并撰写了18篇重要的评论性序言(这些序言包括了对小说这门艺术的不少精辟论述,由后人汇编成THE ART OF THE NOVEL:CRITICAL PREFACES一书)。1915年为了抗议美国政府在一战中长期保持中立不对德作战,HENRY入了英国籍,一年后去世。
其实HENRY JAMES并不算一个很容易POPULAR起来的作家----这位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的奠基人之作品往往都是砖头一样的厚,充满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写,而情节方面并不很强;另外他的后期作品又太过艰涩难读,含蓄得要人命(人称THE POST-JAMESIAN STYLE后期占姆斯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认为的:HENRY的书的确不适合懒人阅读,但一旦你有耐心有毅力深入其中,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超级伟大的作家,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他的作品细腻,幽雅;包含着精敲细打的词句,贴切完美的幽默,微妙之极的含蓄,很适合在深夜一个人阅读。
HENRY主要作品的主题多为他所熟悉的美国和欧洲这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间的冲突即所谓的“国际主题”(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他的创作生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63-1886,作品包括THE AMERICAN美国人,DAISY MILLER戴西米勒,THE EUROPEANS欧洲人,WASHINGTON SQUARE华盛顿广场*(即电影“情感的禁区”)和THE PORTRAIT OF A LADY*淑女本色;第二阶段1886-1901,作品包括:THE BOSTONIANS波士顿人,THE TURN OF THE SCREW螺丝在拧紧和THE BEAST IN THE JUNGLE丛林猛兽;第三阶段从1901年开始,又称“主要阶段”(THE MAJOR PHASE),作品包括他最成熟的三部小说:THE WINGS OF THE DOVE*鸽翼(我的最爱),THE AMBASSADORS专使和THE GOLDEN BOWL*金碗。(*已有电影改编)
说到THE PROTRAIT OF A LADY,首先要谈一下HENRY年轻时遇到的两桩不幸----它们对HENRY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被这两道阴影笼罩。一是南北战争期间,1861年,当时在当兵的HENRY在一次救火过程中受了难言的"重伤";二是在他20多岁时,他热爱的表妹MINNIE TEMPLE早逝。这两件事情促成他早年就决定当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评论者而非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或许这正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原因之一);而MINNIE TEMPLE这个天真,妩媚,聪慧,对生活冲满激情的少女也化身为HENRY众多作品的女主人公(DAISY MILLER里的DAISY,THE PORTRAIT OF A LADY里的ISABELLE,THE WINGS OF THE DOVE里的MILLIE----连名字都像!)得以不朽,而HENRY对她痛苦的思念之情则在中篇THE ALTAR OF THE DEAD里暴露无疑。生活真是创作最好的源泉...
THE PORTRAIT OF A LADY里父母双亡,由美国来英国投奔姨妈的ISABELLE应该有MINNIE TEMPLE的影子,而那位因身患绝症无法爱她,所以将财产分一半给她的表哥RALPH也可以被理解为HENRY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嘛)----美丽的ISABELLE(NICOLE KIDMAN)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在生活中自由选择,但正是她的这笔财富使她成为一对欧洲大阴谋家(BARBARA HURSEY,JOHN MALCOVICH) 逐猎的目标并最终陷入不幸。偏偏她又是个极高尚的人,为了自己“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信条,为了那对阴谋家无辜的女儿PENSY,ISABELLE在RALPH死后,不顾始终爱她如一并能够带她脱离苦海的美国企业家CASPER(CHRISTIAN BALE)的追求,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丈夫身边。但我们可以相信,既然她愿意以新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命运,从今以后她的生活将绝对不会是被动无助的了。毕竟她已为学会生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HENRY 在小说序言中说:“整个小说的主旨是,一个可怜的姑娘向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为头脑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常规的磨盘里遭到碾轧。”可以看到,其主题仍是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仍是无辜与腐蚀的对抗。“常规的磨盘”即是当时欧洲社会自私与诡诈的普遍风尚,天真单纯者的地狱。其实这种磨盘又何止只有当时的欧洲才有...HENRY今日的大受欢迎,或许正是因为他作品里所表达的真善美与残酷现实和各种阴谋的冲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里显得特别有现实意义八。
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JANE CAMPION,或许是因为她的电影总是对我触动很大----太大了一点的缘故。但这部改编片拍得还是较为成功的:原著的精神通过所有演员的精良演技基本上得到了反映。有一些镜头很美,令人过目不忘:开头(很JANE CAMPION!),ISABELLE去南欧旅行时刻画她心理的那段,以及结尾----在凄冷的雪地里奔跑,看见屋里不属于她的火光,脸部特写:脆弱荡然无存,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闪动在一片幽蓝间。
不知道HENRY JAMES看过他小说的电影改编,会作何感想。
7 ) 《淑女本色》里的那些口是心非
这里的“淑女”,特指美国自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女性:年轻、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女性修养、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对待情欲向往而克制,心高气傲,姿态颇高。
<图片1>
电影里的女主伊莎贝尔.阿彻尔正是这次的淑女代表。
当金钱(表兄拉尔夫说服自己的父亲留给她的)、地位、学识、修养等等全都具备的时候,这样一个24K纯金的白富美,人生总应该经历些什么吧?
所以,作者(电影改编同名小说)帮女主伊莎贝尔的人生安排了爱情和阴谋。
爱情方面,如此完美的她自然有一群裙下绅士在排队,从沃伯顿勋爵、表兄拉尔夫到卡斯珀.古德伍德,她无视了他们所有人的爱慕,简单直接的拒绝了他们的求婚。
她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她并不想受到什么牵绊。
这是她理直气壮的理由,当然最后被证实只是冠冕堂皇的谎言。
<图片2>
到她遇到自己倾心的人:流浪艺术家吉尔伯托·奥斯蒙德。
奥斯蒙德懒惰、聪明,善于伪装,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情妇的男人,他更知道如何来取悦这样一个在爱情方面一片空白的天真女人。
拒绝沃伯顿,是因为伊莎贝尔不喜欢太合适,太安全,太肯定的丈夫,她需要一个能够激发她灵感的男人。
作为画家,还有着不俗品味的奥斯蒙德脑子里有着更多伊莎贝尔猜不透的想法,再加上他热情、强势的追逐。
和奥斯蒙德的每一个遇见以及每一次谈话都让伊莎贝尔紧张、兴奋、惊喜和期待。
所以,她迅速在奥斯蒙德面前缴械投降,带着她的不菲身家,嫁入穷门。她以为满心期待的浪漫和幸福会成为她以后生活里取之不尽的蜜糖。
<图片3>
然而她错了。
奥斯蒙德的爱情追逐只是一场阴谋,在他的情妇梅尔夫人的导演下。目标当然指向的是伊莎贝尔握在手里的金钱。而奥斯蒙德更想借此,让自己的女儿(和情妇所生)嫁入贵族。
所以,从最开始,伊莎贝尔被扮演的都只是金钱和跳板而已。
婚后的生活,奥斯蒙德卸下虚伪,除去衣冠,留给伊莎贝尔的只有水深火热。
这个电影被定位为时装剧,大概除了男女主角的颜值巅峰以外,更表露出当时极具美国特色的懒散自由的发型装束和极具欧洲贵族风的一丝不苟华美异常的发型服装同台争艳,互竟高低。
派对、下午茶、游乐会,漂亮的女人们和帅气绅士的男人们本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再加上和当时的城市风貌融为一体的韵味,观感还是不错的。
<图片4>
只是,如果你把这个电影作为爱情及剧情片来看的话,恐怕会极为失望。在我看来,整个电影里最浪漫的爱情情节就是表兄拉尔夫对伊莎贝尔的爱情。
拉尔夫·塔奇特(对伊莎贝尔说):我爱你,但没有希望。
除此之外,在画面镜头创意上,关于那缤纷而又克制的情欲,导演用一种近乎梦境的超现实手法来呈现,看起来还蛮奇幻的,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图片6>
原著作者在小说的序言里这样阐述了《淑女本色》的故事主旨:“一个可怜的姑娘向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为头脑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常规的磨盘里遭到碾轧。”
尽管电影和小说相比,时长拉到了两个半小时,但依然有很大部分的省略和跳跃。从电影里我们能大概看到如作者所言的这样一个姑娘的形象,至于那个“碾压的磨盘”,个人觉得,力度完全不够。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再次拒绝了沃伯顿勋爵之后,伊莎贝尔疯狂的朝自己认为的安全的地方狂奔。然而在打开那扇门之前,她停住脚步迷茫回望。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重新回到丈夫奥斯蒙德的身边。
大概,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新的可能性吧。
<图片7>
8 ) 关于淑女本色
只有博大精深的中文可以表达的清楚我的看法。
淑女本色真的是一部旷世巨作,看完之后大家都由衷而热烈的鼓掌了。
首先,从片名来看,“淑女本色”真是意味深长——淑女本来就色。本片的淑女伊丽莎白,顶着一个令人侧目,标新立异的“爱心头”,令人不忍直视,生怕亵渎了淑女的光环。其中她在表哥面前脱下马靴,优雅的闻嗅一幕令人记忆犹新。
其次,剧情上面,淑女和发型黑长直外加有胡须的男A(表哥)、短发有胡须的男B、卷长发没胡须的男C以及光头有胡须的男D,分别有着缠绵而难以言喻的情感纠葛。A一直默默爱护伊丽莎白,可是因为有肺痨不肯告白,B先是求婚于伊丽莎白,后来又对她的继女求婚,C一直爱这个淑女,一个摸脸动作可以让淑女回味无穷。以上三个男人还在伊丽莎白的幻想中同时爱抚着这个顶着光环女猪脚,真是触目惊心。D最后娶了淑女,然后淑女觉得嫁错了人,趁着肺痨A的病危离开了D,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次,从剧情的节奏上来说,怎一个拖沓而不知所云能表达看官的心情!
最末,大家真的由衷的鼓掌了。
一个可悲的女人。自诩想走不一样的路却一次次掉入陷阱中。与其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不如称里面所有女性的形象都很丰满,她们陷害别的女性、把婚姻看作讨好男性的工具、并不给予彼此情感支持。从《华盛顿广场》到这部改编电影,再看百年后的今天,亨利·詹姆斯笔下独立女性会遇到的陷阱没有什么变化。简·坎皮恩一如既往用极美的画面展现女性内心世界。当然最出色的还是妮可·基德曼楚楚动人的眼神和让人挂念的结局,坎皮恩比詹姆斯对这个女性更同情也更残忍。
没忍住,给了一星,太冗长太乏味,多次忍不住要关了,总看剩余时间可以体现,没有了简·坎皮恩前三部电影的味道,也许我应该读过原著小说再来看这片,好吧...
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愚蠢而又自恃甚高的女人拥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时候狠容易成为不怀好意者的猎物。
妮可•基德曼坐在沙发上,当着表哥的面,脱掉鞋,拿到鼻子下面闻了闻,我当时就震惊了。
一个不愿落入俗套却落入陷阱的女人。太多无私的奉献、忠诚的倾慕、贴心的谄媚、算计的经逢,却没有人愿意成全她的独立。
最后一幕,伊莎贝尔的绝望转身。
这个男人也太可怕了,以无所求的外表隐藏了控制所有女人、钱财的手段和欲望。The pain passes after all; it's passing now.
危险关系,Isabel寻着钢琴声推门而入宛如鲜花在脚下盛开月光在海面上起舞,Nicole仙女堕入凡尘,大量倾斜构图,Schubert, Bach, Strauss II, Mauro Giuliani的古典乐,OST哀婉缠绵,女人不需要男人,女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死,三男幻想想起《沙之下》,I love you, but without hope, pain passes after all, but love remains, if you have been hated, you've also been loved,
都说女孩子要富养,长大后不容易被骗。然而,事与愿违,被富养的女孩子被穷屌丝的一杯奶茶就给骗走了,还一直嚷嚷着,这就是真爱。我迷惑过无数次,心里战场蔓延千里,却还是无话可说。
迷失在自己的假象圈中,爱情一直都是那么的不顺。最后发现时已经too late。尼克那时候的演技还是那样不咋好的说,或者是她根本就不适合这样的片子。这样的古装应该给Winona,她会诠释的比妮可好...
与其责怪遇人不淑不如怨自己有眼无珠,自以为是所以自食其果,最爱在身边,无端空错过。看到马尔科维奇,想到了《危险关系》,果然这两部电影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选了他来演诱惑者,说服力欠佳。
妮可的发型太难看了
就是以追求自由为理由拒绝了爱自己的人,然后嫁了一个人渣然后活得很不开心的故事。。。。
" HENRY 在小说序言中说:“整个小说的主旨是,一个可怜的姑娘向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为头脑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常规的磨盘里遭到碾轧。” " via: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03534/
其实我从Nicole的眼睛中看到王菲的感觉……我热衷欣赏这样的电影,好像一个与我气味相投的女伴在同我细细地交谈。当她陷落悲哀的婚姻,不禁自己也一阵阵悲痛,因为面对未来的一切,我显得如此渺小。她哪怕得到一点点可喘息之时,我亦会十分感动起来。看罢后,又紧忙开始思索起自己的命运。
有一个微小的可能没有被察觉的点:坏男主对女儿的pua里有性,但不是做爱,第1次见女主,她把女儿抱在前面,用手抚摸女儿的手,女儿没有反应,这说明他不仅对其他女人,对女儿也通过性进行精神控制。而对其他成年女性,他也是通过性,而且是通过永远让她们得不到满足的性来实行精神控制。
最爱表哥这个角色,卑微,但能卑微得如此真挚、毫不做作,也是一种勇敢;虚弱,但散发魅力。完全get不到基德曼和马尔科维奇演所演角色的魅力。前者像是个装作有独立思考的傻白甜,后者自认极有魅力、全程装深沉装性感,实则可笑并神烦。
女人。如果打算嫁,没法儿真的做到独身,那千万就找那种死乞白赖对你好的。别贪图一时的好奇,浪漫,神秘去碰那些对你若即若离,擅长玩儿噱头泡妞儿,自以为了不起,周身充满艺术气息,看似视金钱如粪土的高雅人士。
选择题:本片的导演想表达:A 没有为钱嫁人和为钱嫁人一样糟。B 马尔科维奇的错误使用方式。C 成天和肺痨混在一起都没传染妮可大姐身体真好。D 雪莉杜瓦尔的内心往往没有她的外表丑恶。
狗血剧情,一直拒绝富有的勋爵和数次跨大洋追随者,对表哥深沉的爱不闻不问,固执陷入变态的陷阱,完全是她的钱养个欺负她的变态,真是瞎眼加糊涂,好在总有三个接盘侠永远等着,真是看不懂,一手天牌打成那样,所谓的啥都有,条件不能再好,嗯,然后全拱手让给变态,自己吃亏还让一堆人难受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