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表白
我结婚了25年的老婆不懂。我的女儿不够大。我的经纪人在乎利益最大化。我不在乎。我的你你知道就好。
Baby. I'm so into you.
我是个恶俗的人。在最最开始就预测了一夜情或者几夜情的发生。但是在最后我几乎在哀求导演,不要。性可能很美。但不会无以复加。但也会破坏一切。手碰在一起的时候该知道的就都知道了。拥抱是最亲密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可以做,除了爱。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拥有,除了爱。更多时候,只有爱可以做。
Listen to the girl.As take half of the world.
有些人认识再久还是人。有的人一眼便是神。
有人在眼泪中离开或是让我走。我也同样义无反顾的不知道在谁的眼泪中走掉。
All right。对司机说。对自己说。对已经确定的关系说。对一段不需要确定的关系说。对现在说。
片名叫做迷失东京。其实只是更确定罢。
我记得电梯里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吻。好像毫无准备。好像第一次处子的战战兢兢。只是是个早就值得的吻。
工作让他们住在一起。巧合在街头道别。
以后谁在乎。
当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拒绝。不是不可能。只是不而已。我喜欢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虽然看见房间有别的女人还是会生气。在气什么。不知道。
我爱你。
I love you 被卡在了电话之外。听了25年或更多会腻吗。当这已经是爱的程序化。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耳语的是什么。也没有必要。我不会猜。但是可能是在电话挂掉后的踌躇吧。微笑。Bigger。Bigger。不是也很好。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懂。我的你知道就好。
不知者无罪。所以哪个神明会怪罪站在寺庙门槛上的夏洛特。
不知者无罪。所以我不会迁怒于你。
旅途总是会结束的。不是谁不够勇敢不会义无反顾。这可能也是一种点到为止吧。夏洛特还在期待晚上的见面。
冷笑话你懂就好。我的文章你不必看过。
眼睛你看见就好。我的过去你不必了解。
微笑你明了就好。我的难过你不必难过。
再见可能再也不见。也可能再次相见。我们只能决定自己的方向,但是预测不了生活的走向。我们可以接受,现世却会拒绝。
生活在我们察觉之前就早已离开。一去不返。不怕。我们还可以闭着眼睛话家常。
You are not hopeless.
我的妈咪不会告诉我。我的朋友不会告诉我。我的兄弟姐妹不会告诉我。我的老师不会告诉我。我不在乎。
因为我的你让我知道。
2 ) “迷失”只是对抗孤独时无法逾越的无奈
第一次看《迷失东京》是在去日本之前,可能因为对文字很敏感吧,看到英文片名Lost In Traslation就觉得很着迷,轻轻读出来的时候,觉得三个词在唇齿之间短暂的摩擦很有节奏和韵味。
要说这部电影好,让我喜欢,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因为它是一部女人拍的电影,它的主观感受是女人式的,它的叙事方式是女人式的,甚至它的视角和镜头的移动也是女人式的,并且最重要的它对一段感情的理解和阐述也是女人式的,第一遍整部电影看下来,任何惯常电影里兜售的和人们所期望的情节统统没有出现,最后头脑里就剩下一个矜持、细腻、感情充沛的女性形象在那里端坐着。整部电影没有床戏,没有拥吻,没有争吵和喋喋不休,甚至没有挑逗的语言和暧昧的眼神,男女主人公唯一的一两次身体接触生硬的简直不可理喻。虽然整部电影被细腻的女性特质所包裹,虽然也逃不脱爱情的干系,但它讲述的并非爱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惯常意义上很失败的“爱情”电影。那它到底要说什么呢?
我觉得,它要说的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孤独。
孤独太容易经历了,但是要让人信服,在电影里把别人的孤独当成自己的孤独去感受就要花些心思,把两个各有家室的美国人放到遥远神秘文化差异天壤之别的东京是为了这个;让男人激情殆尽日薄西山让女人的丈夫整天忙碌又貌似心怀鬼胎也是为了这个;让相遇如此短暂而大多数时间又都停留在饭店里的昏暗的酒吧还是为了这个。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在清晨、凌晨或者深夜,窗外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一座喧嚣无寐的城市,把个体的无助和落寞自然而然的衬托出来,人越多越寂寞,吵闹的听不到任何想要的声音,而留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加历历在目的明白,孤独并非消遣的东西。从头到尾,那种无助的孤单气焰就在不断的蔓延。
所谓孤独并不可耻,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以可耻的方式排解孤独,甚至很多时候爱情如此至高无上光彩华美的东西都会灰溜溜的跟在孤独后面背黑锅。而这部电影至少在我看来,没有牺牲自己对那种珍贵情愫的执着和信仰,你可以说男女主角之间有了爱情,虽然他们都各自属于各自的家庭,虽然他们年纪相差悬殊,虽然他们注定是短暂相聚之后分离。但是不管你用庸俗到底的“身体出轨”或者“心灵出轨”去评判两个人的相处,你都两手空空的得不出任何结论,在这个如此草率而不堪的处理孤独的时代,斯嘉丽脸上迷人而淡雅的微笑和比尔莫非临别时饱含深情的拥抱不是一种让人内心安稳并且感觉生活毕竟美好了一些的救赎力量么?
因为孤独是无法名状口说无凭的,因为爱情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要清楚的讲明白他们,就要屏蔽很多扰乱视听的因素,让他们好像实验室里的物理变量一样,在其他因素相对静止的时候,观测他们的运行轨迹。所以孤独必须一个人承受,所以爱情必须嘎然而止。
从日本回来之后,非常故意的再找来这部片子看,电影里喧嚣的城市夜景,京都古城静谧的寺院,年轻人聚集吵闹的游戏厅,安静飞驰的新干线甚至比尔代言的suntory whisky都变成了很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于是电影里斯嘉丽在独自游荡于异国他乡时脸上的恬淡、新奇,茫然、落寞变得异常亲切而真实。我和她同样曾经作为一个彻头彻尾随时可能离开的旁观者一样走过这个国度,并被同样的喧嚣映衬出同样的孤独——那种即使在异国他乡依然闷头想着自己的心事,满眼的新奇也无法冲淡的孤独。
孤独并不高贵,除非当我们用优雅而纯真的感情度过它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迷失东京》真的有什么所谓“迷失”,只是人们清楚地面对孤独又不愿用可耻的方式与之对抗时不可逾越的无奈。
blog本文链接:
http://caotieou.com/?p=143 3 ) 我就要你这样的微笑
假如你是李后主,你会选择江山还是美人?
数年以前看某电影杂志曰Sofia Coppola秉承了其父的高贵导演血统,执起导筒也是科氏出品,必属佳片:说的就是《迷失东京》呐
没想到数年之后,我终于得观此片还是追着斯嘉丽的美貌过来,她在《午夜巴塞罗那》里那不可言说的风情啊,啧啧~
更没想到这部片子如此之富于幽默感。两只室友旁边睡着午觉我也禁不住笑出声,等两只睡罢离去我更是仰天长笑,其乐无穷,哈哈哈哈~~~~比傻着闹着搞笑而实际一点不搞笑的nc片子(say十全九美云云)境界完全天上地下!
室友睡醒后问什么片子你看得那么开心,我答曰迷失东京。
她惊诧,不就是个婚外恋的片子吗,有什么好笑的。
我惊诧,这是一个婚外恋的片子吗,他和她?噢买糕的不会吧?虽然斯嘉丽那个萎靡的老公很不耐了,但跟这个老男人婚外恋也不至于...
(她老公同时也是《老友记》里菲比的蔫吧弟弟,以及《完美陌生人》里那个猥琐男,《完》的Halle Berry也是在好莱坞美人堆里都惹眼的大美女啊,他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跟超级美女搭戏???盼神来解答一下)
当然事实上不是的
_________要避免庸俗化,以及其他一切有损和谐的不良倾向,分界线_________
斯嘉丽这时的小模样多么俊俏,头发也不是《午夜》里的金色,人也变small了好多,后来走性感的路子,现在走纯的路子,我郑重地使用这个字——萌!伊穿着小内裤抱着腿坐在酒店窗台,(类似于本杰明某漫画里的人物)看东京市内林立的厦宇,配着缓慢而空旷的音乐,怎么
就到了寂寞的主题。另一支线,男主乘车来到酒店,一路上花花绿绿的广告牌炫了城市的夜空也炫了他漆黑的车窗玻璃。
来到异域他乡,文字不了言语不通就容易陷入寂寞 + 只身繁华都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企盼万千人中有一相知 = 两相结合,程度加重,这时哪怕只有个人说说话也好,如果那个人竟是美貌如你就最好不过了。
你说你有多难得。
之前关于寂寞的主题讨论已经很多,我就不掺合什么了
说文化?整个片子倒是没有哪一分钟(也许斯嘉丽bottom特写那一分钟除外)不是关于文化差异的,其中的笑点也分外有营养。老男人中年无奈的表情增加了幽默性,倍儿有文化有内涵。如果索菲亚也水平线般不惊不起地拍够100分钟,说不定票房会和墨镜王一样惨。
深夜档的节目揭示了日本的bt一面,一个台吞肠子一个台闹切腹,两位主角同时掩面转台。
电梯里男主比剩下的所有日本男人高20cm+揭示了日本的另一国情,男主洗个澡都要低头弯腰凑到喷头上,这剧本也太直直接不留情面了吧。
对就是一点情面不给,还老拿日本人L/R不分说事,把若尔说成洛尔,把rip说成lip,酸到我笑中带泪。
文艺片也可以给笑脸的。如果它是喜剧,它会是一部非常优质的喜剧,如果它是文艺片,也可以把喜剧元素化解到自我解嘲的反讽中。就像他说个笑话:嘘,不要告诉别人,我正在策划一次越狱,离开酒吧,离开酒店,离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
你愿意做我的同谋吗?
老男人去打高尔夫吧,萎靡老公去出差去吧。在摩天高楼的空房间里踱步、白床单上翻滚,在夜里独自去酒店的泳池,和一群说鸟语的欧巴桑学插花,听不懂东京街头,看不懂电玩游戏,都是你啊。
戴着听过《人生真谛》的耳机,你独自乘JR去京都。列车窗外有富士山,京都有古城殿宇,在大院里还有和服出游的日本男女。那个男人撑着红色的大伞,底下是他带着头巾施着粉的年轻妻子,人生的欢欣都在他们的脚步里了,要上一步台阶的时候,他为她温柔地伸出手去。有比这更适合放一只东方味的空灵曲子吗,也正好应了你轻灵的步子,在松石间踏过莲花池去。
《三个六月》的比喻犀利,但人们都爱的是它的温情。《迷失东京》深刻又不经意的小玩味比比皆是,但不能忘怀的却是你的笑颜。在《午夜》里安静时也像在调情,一如西班牙的海风拂面;在《迷失》里却是个沉默的小丫头,每每欲说而又终于只留一个笑容,还有六个点的省略……
曾经有人问文某人一个很俗很严肃的问题,文某人虽有名无才,但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回答
“假如你是李后主,你会选择江山还是美人?”
1秒钟也不用犹豫:
我就要你这样的微笑
4 ) 是谁迷失在东京
我一直笃定地相信,两个在艰难时分互相温暖的人,会滋生出微妙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了那个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电影《迷失东京》便是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们先抛开爱情不说,说一下二位主人公。
Charlotte
一个新婚两年的年轻女子,因为丈夫在东京的工作而随他来到了这里,可丈夫却忙于工作冷落了她,连一起坐下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了解她因为身处他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孤独。她唯有借吸烟、泡酒吧、听CD、独自短途旅行来排解。
Bob Harris
一个已婚20多年的中年男人,和妻子育有孩子,无可避免地面临中年危机。而且事业上,不巧作为一个老影星他又行将过气。这次是来东京是为了拍摄一个威士忌酒的广告,日本的接待方对他很和善,甚至为他安排了“特殊服务”,但是东京的一切还是与他格格不入。
他们沦落异乡,偏偏这个异乡不是英国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日本东京,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语言,没有他们熟悉的面孔,甚至连人们做事情的方法都让他们感到陌生。二人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就“相逢何必曾相识”了。在酒店的酒吧里他们开始了交流,眼波传达出绵绵友善的情意,并在接下来搭起讪来。
慢慢地,两颗心开始靠近,并滋长出了微妙的情愫。可是现实的条件下两个人不可能有结果,在短暂的心灵交汇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而这段在东京的经历也许只是会变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好回忆。
如果注意过《迷失东京》的海报,就会发现海报的最上面有一行字,“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这是整部电影的主旨。作为Charlotte,她希望她的摄影师丈夫能多关心她一点,把她从每天在东京的“留守生活”中解救出来。她的丈夫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夜里坐在窗边看着东京的夜景那些绚丽的霓虹时心里是多么无奈,而在白天Charlotte一边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一边抹眼泪的那种落寞。那种感觉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那种即便世间热腾喧嚣却依然与你无关的感觉,你对于世界,只是个陌生人。作为Bob,他已面临了生活上的中年危机和事业上的瓶颈,30多种雷同的地板颜色放在他面前,妻子逼问他做出一个选择,这无疑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悲哀——在感情的热潮慢慢退去之后所无可避免地进入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阶段。他与妻子的交流想必除了家务琐事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话题了。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Bob也需要被理解被关心。
如果片子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私奔了,那我想这片子可能就会变成一部超级烂的片子。这部电影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告诉我们爱情有多么美好,以及在人群中如何如何遇上了那个对的人。影片最后男女主角没有选择转眼即失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爱情过后那漫长的责任,也许比追求爱情更勇敢的就是接受直面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结局才更令人唏嘘、更震撼人心。
导演Sofia Coppola以刻画人物细腻心理而见长,这次她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她的镜头善于直接、赤裸地介入片中人物的生活,但却有意识地通片中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制造出一种隔膜感和旁观感。这种方法用来处理《迷失东京》这种题材的片子最合适不过。影片中导演又刻意强调东京的灯红酒绿、霓虹闹市、川流不息,同时与男女主角的慢速生活做出鲜明对比,更能突显男女主角与东京的格格不入。片子的色调是冷的,在影片最后Bob坐车去机场的路上那铅色的云给人一种离别时的压抑感,但天还是高远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就像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驶过立交桥,驶过地下通道,无论如何,它还是要继续地行进着。
在片中,导演Sofia Coppola极力营造出一种日本的陌生感来,片子一开始Bob坐在车里望着东京灯红酒绿的街头却依然打不起精神,因为映入他眼帘的都是日文的招牌,唯一能吸引他眼球的是远处的麦当劳的招牌,那个大大的黄色“M”,只有这个才能让他察觉到一丝自己国家的痕迹。当然片子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所以为了极大地凸显日本的陌生感,她甚至将日本有些妖魔化了。例如在酒店的电梯里,高大的Bob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日本男人中,那些日本男人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材矮小,与Bob站一起时更是这样;还例如在广告拍摄现场讲了几句就开始叽叽呱呱咆哮跳脚的日本广告导演;再例如Bob去录制的那个综艺节目,那个节目的主持人动作神态语气无不夸张之极,甚至在我们看来如同小丑一般;甚至例如那个要为Bob提供“特殊服务”的应招女郎的夸张的举止和糟糕的英文发音。这些在片中都成功地将日本“异化”。不过这无伤大雅,美国人不在乎,日本人也不在乎。原来在美国人的眼中,西方之外的所谓东方是这样的“怪异”,即便是亚洲最发达国际化的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声,有人说如果没有听过这部电影的原声,那就只等于看了二分之一的电影。其中无论是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还是Death in Vegas的Girls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5 ) 东京的夜很长
比尔莫里是个沉静的美国人。很难想象美国人会如此沉静,就如很难想象《迷失东京》这部片子会是美国人拍的。比尔莫里是个喜剧演员,扮演的也是一个演员,鲍伯哈里斯,过气明星,人到中年,来东京拍广告片。他长的很有趣,额头几乎占了一张长脸的一半,额头上方,两侧头发都退守到纵深地带,惟独中间部分异军突起,象古希腊人的战盔,剩下的半张脸,被眼睛、鼻子、嘴协调地占据了。他的眼睛有点圆,有点深,总是温和地看着你。
夏洛特刚结婚,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丈夫出去工作了,她一个人在酒店里,许多个黄昏,坐在窗台上,看灯火亮起来,城市被夜色淹没,许多个深夜,房间里只有丈夫的鼾声,她问,你醒着吗。
我住过异国他乡的酒店,整洁,干净,冰冷,一切都是秩序化的,一个流程里的产品,电视机播放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和搞不明白的故事。床宽宽大大的,床单雪白,鲍伯哈里斯坐在床上,象只被拔光毛的鸭子,一脸茫然。在这座楼宇的另一张床上,夏洛特辗转反侧,她又坐到了窗台上,俯视东京,就象,在天上。
他们在东京邂逅,在失眠的深夜,在如迷宫般安静的酒吧。
那样的大都市,人是很容易迷失的。有个朋友去了北京之后说,在那里最大的恐慌就是找不到自己了,人那么多,那么渺小,常常被淹没了,有种梦游一样的恍惚和前所未有的自由。
夏洛特说,来东京干什么。比尔莫里——在电影里他叫鲍伯哈里斯——说,避开妻子的唠叨,忘记孩子的生日,顺便挣点钱。有人说,这是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我没怎么看出来,他结婚25年了,只是有点厌倦而已,他深夜里接到妻子传真过来的书房书柜图纸,早晨又接到纽约寄来的装修材料样品,可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现在远离的世界。
东京有超过一千万的人口,酒店里却空旷寂静,是异国他乡一座完全隔绝的孤岛。在这里,心是寂寞的,却似乎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性。
他们聊天,去参加聚会,唱卡拉OK,在陌生的大街上奔跑,和陌生人交谈。他抱着熟睡的她穿过酒店幽暗的走廊,放到床上,带好门。他们一起看电视,她睡了,象婴儿般蜷起身体,他没有睡着,轻抚着她的脚倮。这真是暧昧极了,但不是爱情,也不是性。
这个电影真是安静啊,周围的夜也安静,房间里只有我的呼吸,安静的呼吸。我以为自己就在东京的某个酒店的某一个房间里。我想到楼下那个陌生的酒吧去,找一个角落的位置,要一杯威士忌。平时我并不很喜欢喝洋酒,但是,威士忌可以慢慢喝,夜很长。
我总是去陌生的酒吧,但不知道要找什么。前年有一段时间常去一个酒吧,那有个女孩唱林忆莲的歌,后来不知所踪了。去年常去的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聚集的酒吧,那里有自助的啤酒套餐,几十元钱随便喝,我领一帮酒风浩荡的朋友去那。今年地方多了一些,有个自酿啤酒的酒吧,啤酒味道很粗糙,但是有一个跳舞的女孩,一米七的个头,精致的娃娃脸,眼睛又大又深,她的手指莹白,十指纤长,在灯光下,说不出的美丽,仿佛夜里所有的星光都照在上面,我见过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但是没见过谁有这么美丽的手指。她跳舞的时候总象是在想着几十万光年以外的事情,我有时候一个人去那,看她跳舞,十点半一次,十一点半一次,喝两瓶科罗娜,抽半包烟,然后离开。
我曾经在酒吧里和邂逅的女孩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象在东京的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但那是唯一的一次,那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还非常陌生。那个酒吧里有个男孩弹吉他唱歌,在遥远的星空底下,我的手在轻扣你的心门……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仿佛酒吧里只有他的吉他声和歌声。
“但是我只喜欢人们感受到疏离前的这样的短暂时刻。”这是索非亚科波拉说的,我见到了这个女导演的照片,是在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她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彼得威尔中间,背后站着大胡子彼得杰克逊和拍摄《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瑞德斯。也许是身为科波拉的女儿,见惯了这些名导大腕,索非亚科波拉神色平静,波澜不惊。
《迷失东京》融入了索非亚科波拉20多岁时在日本旅行的体验,看夏洛特一个人去京都古庙,一个人在大大小小的清石或柏油路上行走,仿佛是在重现往事。最终,她让这安静的电影象水一样安静的流下去了,没有湍流险滩,没有激浪飞瀑。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告别时的一个轻吻,轻的象两片在风中相遇的叶子。他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他们走上各自的路,一个登上回纽约的飞机,一个继续徜徉在东京街头,只是,他们的脸上,多了些明朗,少了些茫然。
索非亚科波拉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生命中很重要但又不是永恒的刹那时光,它只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并让你改变。
6 ) 迷失与重寻——评电影《迷失东京》
有时会突然产生跨上背包远走的冲动,也许去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也许去某个从未听说过的陌生之地;有时站在地铁站台等待列车进站,会很想要纵身跃进冰冷漆黑的隧道,然后在地铁逼近的最后一秒奋力逃离,或者干脆懒于逃离,像海子那样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与重开个小小的玩笑。潜意识里这样阴暗的想法,让我自己回望时都有些不寒而栗,不免有几分后怕。可仔细想想似乎又没有什么,只是妄图背叛一尘不变的生活,这残酷而乏味的生活。举起手枪在半空中扣动扳机,击碎沉闷凝滞的空气,我可不想就这样庸庸碌碌地活到五六十岁,还不曾跟随自己的心灵去做真正想往的事。
因此他对她说:“我正在策划一场逃离。首先逃离这个酒吧,接着这个城市,再是这个国家。你愿意加入吗?”于是她莞尔:“算上我一个。”
所谓东京不过是个幌子。对于寂寞空虚的人来说,孤独无聊的虚无感总是存在于斯,只是强烈程度有时发生改变罢了。但东京确有她的特殊之处,这个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严重的典型国际化大都市,有着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多的对抗无聊的方式:卡拉OK、游戏机房、色情酒吧、日本漫画、街头巷战……如果你嫌这些东西太过低俗的话,甚至还可以去著名的神庙。也许就像片中那个性格夸张的女明星说的,东京是最为接近佛学真谛的地方。只是无论何种方式,都无法真正填补灵魂最深处的虚空。
而东京又是一个矛盾的所在:礼貌得略显造作的繁文缛节和冷酷无情的氛围,苍白得如同傀儡娃娃的新娘和艳俗地卖弄风骚的脱衣舞娘;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以及世界尖端的电子技术和东京人矮小的个子。
至于他和她呢,一个是四五十岁正面临中年危机的电影明星,为了暂时躲避妻子忘掉儿子的生日和接拍报酬两百万美元的红酒广告来到异国他乡;一个是二十出头刚毕业于耶鲁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跟随身为摄影师的丈夫来到这里,面对未来茫然无措,甚至都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两个迷惘的美国人,光怪陆离的东京,语言不通带来的闭塞感,背景文化差异引起的强烈冲击……于是孤独与空虚被前所未有地最大化,随时一触即发,喷涌而出。
这部没有太多故事情节的文艺片恐怕教许多喜爱主流电影的观众失望了,缺乏好莱坞大片必要的震撼因素,通部基调如同清淡的新茶。况且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也暧昧不明。不是某些电影介绍上所说的婚外恋,没有性,似乎也没有爱情。可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旅伴关系又何尝不好呢。生命本是一场通向不可知的旅行,我们都是不得归宿的旅人,无以聊赖,在劫难逃的是终极的虚无与孤寂。是的,生活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是德加画中青绿色、诱人而致命的苦艾酒,像存在主义者们所说的那样在茫然不安的瞬间显露出它的真相。而所谓的理解也可遇而不可求。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张海报,女主角撑着伞走在熙攘的东京街头,表情淡然,背景正中的高楼上方赫然写道:“Everybody wants to be found.(每个人都希望能被找到。)”意境与一首叫做I’m with You的歌有那么几分相似:我站在天桥上,我伫立在黑暗中,望着面无表情、脚步匆匆的人群,等待某人来将我找到。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明白我是与你在一起的。就像谁说过的,我们在粗略之处皆是知己,在细微之处都是秦越,就算是最为相爱的人之间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在迷失之时为一个可以听懂自己所说的话的人重新寻找到,我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别无所求。就这样像两个无依无伴的、不合时宜的小孩一样靠在一起为彼此取暖,好让暴戾的生活略微收敛起他狰狞可怖的面容,多好。
电影只有短短的102分钟,动人的相遇也将很快走到尽头。轻轻的拥抱、浅浅的吻,还有她哭红的双眼和他嘴角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从此又是两个不相干的孤寂旅人,无依无靠,各自用尽全力默默走完余下的旅程。但稍纵即逝的萍水相逢却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杜拉斯藉由她中国情人的口说。毕竟虚无和孤寂是最终的宿命,你逃不掉,而我,也不能怎样。
所以只好借他曾用来安慰她的话安慰自己:“你还那么年轻,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会好起来么,或许吧。
7 ) 迷失是一种终身习惯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8 ) 《迷失东京》里你所不知道的19个秘密
1.影片开场,夏洛特穿着粉色透明内裤的背影,借鉴自美国照片写实主义大师John Kacere。据说来源自John Kacere1973年的那副Jutta。这幅画也出现在了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夏洛特的酒店房间中。
索菲亚·科波拉在构思期间浏览了许多画作和摄影集,将其中的灵感运用到了镜头语言上,从而产生了影史上最有魅力和冲击力的独特开场。
在影片中粉色内裤还出现过一次,是在电影时间中的第二天傍晚,夏洛特的丈夫回来后一直在收拾忙乱的器材抱怨自己的拍摄工作,对穿着性感粉色透明内内走过的妻子视而不见。没有情趣可言。
2.这部电影取材于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个人经历,带有很浓的私人电影意味。对东京的感受来自索菲亚的亲身经验,她曾在东京开服装公司,每年数次往返纽约和东京;索菲亚·科波拉她爹《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拍过三得利的广告;夏洛特丈夫的原型是索菲亚前夫《她》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很巧两人用同一个演员斯嘉丽,拍的是一样的主题:孤独;片子中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员凯莉(安娜·法瑞丝 Anna Faris 饰)据说影射了卡梅隆·迪亚兹。
3.影片拍摄上也很纪录片风格——他们未获允许在街道上紧张得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斯嘉丽过马路的镜头,跟踪她上地铁。将摄影团队控制在很少人数以躲避警察的视线。
4.影片最后的彩蛋是与夏洛特合过影的那个日本妹子在笑着招手,据说这个妹子是日本有名的摄影师。在卡拉OK唱奇妙卷舌歌曲的查理是索菲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日本一个时尚杂志社的负责人。
5.夏洛特去的是东京的是成願寺,京都的南禅寺。他们一起游玩的时尚bar,卡拉OK厅都以影片中的实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6.K歌时歌曲的选择,考虑了夏洛特和鲍勃的代际差,the Pretenders' "Brass in Pocket" 来表现夏洛特生活中的一面,性感而俏皮。" Peace, Love, and Understanding"这首摇滚老歌则适合鲍勃所在的时代,他应该是个摇滚老炮的形象吧。""这首深情演绎的歌曲是索菲亚和比尔·莫瑞一起定的,歌词暗合了这个故事。
7.电影原声很多是导演索菲亚自己爱听的歌,比如Phoenix的“Too Young”。
8.索菲亚是比尔·莫瑞的超级大迷妹,记者问“说说你在片场最美好的一天”索菲亚·科波拉:“比尔·默瑞在片场的时候。”
索菲亚还坦言:“如果比尔·莫瑞不来演鲍勃这个角色,我宁可不拍这部电影。比尔有800个电话号码,我给他每个号码都留了高。我等了5个月,高傲的比尔终于同意了。而比尔同意的原因是不能让她失望。好甜。
在影片的幕后纪录片里,索菲亚说比尔要穿着自己戏里的衣服了,简直有梦想成真之感。看着比尔排戏,她就在后面捂嘴笑。
9.影响了《迷失东京》的,有王家卫《花样年华》,相似的婚外恋故事。戈达尔《藐视》,相似的lost in translation。索菲亚曾说:“很多导演如王家卫、安东尼奥尼(意大利)及戈达尔(法国)等的作品都影响我写《迷失东京》这个剧本,而所有作家都需要灵感泉源,而比尔·莫瑞就是我的灵感泉源。”最后超级迷妹还是提到比尔·莫瑞了。
除此之外,还有霍华德霍华斯的《夜长梦多》。索菲亚说在塑造鲍勃和夏洛特的关系时受到了电影《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 (1946)里亨弗莱·鲍嘉 与 劳伦·白考尔关系的影响。
10.受《迷失东京》影响的,也许明显的有《她》,一样的落地窗城市街景,冷色调背景。有些构图十分相像。《偷心》,一样的粉色假发带来的性感变身。
11.比尔·莫瑞(当时53岁)和斯嘉丽·约翰逊(当时19岁)都没有试镜就直接参演了。索菲亚看中了斯嘉丽在《Manny & Lo 》(曼妮姐妹,1996)中的表演,接触斯嘉丽后她觉得对方相当早熟,有着她这个年纪难得的沉静气质。比尔·莫瑞则是索菲亚的理想型主角,迷妹模式全程开启。
12.最后鲍勃拥抱夏洛特的耳边絮语,被好事的油管影迷用减弱背景音的技术力量破译了,I have to be leaving… But I won’t let that come between us. Ok? 但导演索菲亚坚持两人还是彼此听到就好。就让它缄默下去。
13.这句絮语是比尔·莫瑞的临场发挥,并不在剧本里头。
14.主人公住的酒店是东京柏悦酒店Park Hyatt Tokyo的外交官公寓。导演最爱的地方,于是在此取酒店内景。
15.电影拍了27天,剧组除了8个美国人外都是日本班底,也难免出现了很多“lost in translation”的问题。最后这部400万美元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收获了三十倍的票房。
16.故事总共发生了十天。首尾相应,开场的城市夜景与结尾处的城市晨景。开始时的疏离与最后的眷恋。
17.这部片子在日本得到了一些恶评,一些影评认为索菲亚丝毫没有表现她对现代日本的热爱,充满了对日本人的嘲讽。她似乎更喜欢传统日本,而不那么喜欢现代的日本。
其实个人认为导演是想呈现东方文化的冲击,将东京都市陌生化了。一种惊异的表达。不过片子中主角对此的疏离和不适,确实会让日本影迷不舒服。
18.影片中共逃狱三次,一次是在酒吧里鲍勃向夏洛特口头提议得到应允。好吧,这也算?还有一次是朋友查理惹祸,夏洛特拉过鲍勃的手从时尚的酒吧逃出来,后面是射电子枪biubiubiu追赶的店员。第三次是在观看脱衣舞表演,夏洛特拉过同样很窘的鲍勃,一起欢笑逃跑。
19.除了两人暧昧的对手戏和游戏式的假想或逃狱跟《花样年华》很像,还有一处相像是那句堪称戏眼的提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迷失东京》里化为更真挚的表白,鲍勃闪烁着泪光:我不想走。夏洛特:那就别走,留下来陪我。我们合一个爵士乐。
真是寂寞,也只是寂寞。其实根本没有深入下去。东京或者日本只是景片,基本不参与叙事(少少几段倒是有)。有一段出租车夜景拍出了《Taxi Driver》的感觉。唔,大约只是因为刚去过东京的缘故。
果然是经典之作,用抒情诗般的笔调展现了现代版的无奈与浪漫,命中注定,我们都将死于孤独,死于激情消退,即使被唤醒了,也因知道它的下场必然以悲剧为结局,所以不得不放弃。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那就不如永远地擦肩而过,没有充实的故事量,也没有突兀的情节,居然成篇,实在是讲故事高手。
索菲亚科波拉用最细腻的镜头捕捉到了两个陌生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暧昧。
发乎情止于礼
好像讲了些什么,又像什么也没讲,就是一些情绪感觉。愛情,不用翻譯。Just Like Honey
男女共一張床。究竟要懷著多大的信念。才可以不喵。
姑娘,走吧,离开这里,这里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这种感觉非常棒~~
我发现她没有回应任何一个人的love you,她只是一个劲地哭。
如果没有来日本去看这个影片,感觉会有些可惜。因为没有叙述中的那么夸张。如果在日本生活许久,就会发现,所谓的夸张,就是一种迷失的体现。
索菲亚科波拉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她可能仅仅是想拍一个爱情故事,没想到给“东京”这个地名附带上那么多额外的信息,让它变成了一个关于现代人异化的隐喻。在这里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解码(也就是翻译),信息受到过滤和误解,每个人都成为一座孤岛。爱情故事由此生发。
这是部闷骚的片子
16.5.29 结尾nice feel,其余平平,拍得太松垮。误以为是我的菜了。以及,比较厌恶各种丑化黄种人的桥段,即便是日本人。
在春天担心夏天,黏湿的季节,摆脱不掉纠缠。我责怪自己盲人走路忘记墨镜,失眠生涯开始,枯涩无可救治。
Let's never come here again because it will never be as much fun.
喜欢这种流畅熨帖干净清新的风格.把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讲述得赏心悦目干净脱俗。
一个男人,步向老迈,浑浑噩噩,曾有的风光如同头顶的发线迅速后移;一个女人,正值育龄,无所适从,婚后的生活如同贴身的长发摇摆不定;一座城市,永远年轻,虚幻迷离,冷冷的眼神见证了每一个进驻者的迷失。他们相识于这座城市,对视,然后在从容的拥抱中交换了彼此的空虚。
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不知不觉产生了情愫的故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流,当一个孤独的人与一个孤独的人相遇,成为互相的慰藉孤独可以催生情愫,也可以抑制情愫,现实的境遇,注定两人经历离别结局两人相拥,随后各自走向相反的方向,走向自己的原本轨迹,他们终究只是对方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过客而已
一个人是孤独,两个人是一起孤独。并不是文明带来了孤独,只是在繁华拥簇下,它的形状一下变得鲜明可触。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文化,无聊琐碎得正中下怀~~~
独居有强烈文化差异的异乡才会感同身受好么 还有离开的那段 太熟悉太惹人落泪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