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某城市。一次意外的事故让高三学生苏伟(贾宏声 饰)陷入痛苦的深渊,身体的伤残加上单亲家庭所带来的自卑,让他苦不堪言。当他看到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画面,想想自己平日品学兼优,且已被保送上建筑学院,再看看当下残疾的跛脚,他彻底绝望了。母亲(向梅 饰)怕刺激儿子脆弱的心灵,主动放弃了爱情,和男友卫教练(章杰 饰)分了手。在高考发榜的日子里,许多同学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学,为了庆祝新生活的开始,同学们带苏伟去郊游,去舞厅玩,但这一切都被他看成是人们对他的怜悯,加之周围人嫌弃的目光和不友好的议论,更使他难以忍受。后面的人生路该怎么走啊......
主角很惨的配置。
主角A:苏伟。汪黎儿子。本来人帅成绩好,还有一个关系不错很开朗声音很好听的女同学。结果一次意外脚残废了,不得不依靠拐杖度过余生,也因此从一个帅哥变成残疾人,无法参加高考,女同学也离他而去了,还是和他的对头在了一起。
主角B:汪黎。苏伟妈妈。事业有成人人爱戴的女主持人。与丈夫离婚,独自抚养儿子苏伟。在采访中认识了卫教练,双方都有意结婚,但儿子一开始不接受卫教练,为了儿子,她选择舍弃爱情。
主角C:卫教练。带领运动员获得冠军的教练。喜欢汪黎,努力让她的儿子苏伟接受自己,但后来发现自己不该介入这个家庭,认为更需要汪黎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儿子苏伟,于是选择调到家乡,放下这份感情。
主角D:陈达。苏伟朋友。爸爸是酒鬼,因为其父喝酒受过伤。后来与爸爸发生冲突甚至企图卧轨自杀。
他们难过的时刻很多很多。苏伟看着同学们上大学而自己连参加高考机会都没有,别人不知道他不有多甘;苏伟在舞厅扔掉拐杖单脚蹦迪,旁人不知道他有多歇斯底里;汪黎本来一个优秀儿子却突然残疾突然变得阴沉可怕,外人不知道她承受了多大的打击;汪黎喜欢卫教练而儿子不接受后爸,旁人不知道她内心有多两难;卫教练面对爱人的退缩自己也退缩,旁人不知道他有多无奈⋯⋯
所以,即使是欢声笑语的镜头,由于自动代入主角的视角,并不是平时看到这些场景就自动触发的那些快乐情绪。
还好结局出现了转机,让夏天有了期待。在灿烂的阳光下,苏伟和陈达默默对视,伴随着苏伟的独白:一个18岁的男子汉,即使有痛苦和忧愁,也应该是健壮和伟岸的。
最后说个镜头上的事儿,这片子很喜欢透过透明桌子从桌底仰拍。很特别的视角,很特别的感受。
5分全给小贾的帅
迪斯科舞厅那场戏很炫。母亲电视台节目形成公众-私人的对照,带着女性主义色彩。贾宏声的突变缺乏说服力。
在《夏日的期待》中,女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宿舍》不仅是《离婚》状态,而且令《失踪的女中学生》陷入「PTSD」深渊的「理想主义」也让掌握了话语权并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化精英产生《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念头。如何应对「理想青年」纯粹而「流通性」不佳的「厌世」情绪,以及如何引导其走出「信息茧房」成了作者聚焦和关切的议题。为此,影片的重心落在可扮演多重角色的「母亲」肩上。可惜,尚未成熟的「花季少女」并未看到暮春秋色,而「初恋」对于《独身女人》也早就没了吸引力——她遭到了「存在主义危机」的侵袭——不知向东还是往西。恰巧和同年的《银杏树之恋》相似,这部描述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作品再一次证明了,对于「暴力机器」的认识不够全面彻底——既搞暧昧关系又有依赖心理的「中坚力量」对于领导「学生运动」也是无能为力。
戏是假的,有人当真,所以陈晓旭死了。就像尼采所言哲学家须以身作则才能受人尊敬,但从未见有人为本体论而去死。当投入一幕悲剧的主角演出结束回到台下,我无法接受其与观众的欢脱互动,始终。前后径庭使人视觉休克,所以严肃主题我从不回复,所以也预见了贾宏声的选择——那是最尊重审美的选择。
片末高举孩子与大华哥高举小时候的伟伟呼应,张扬和贾哥深情对视,女强人也是活得很累的妈妈,青春片就应该这样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被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理解,青年时期的真挚友谊所打动。那个小孩子真可爱呀,“明天,这只小鸭子会下鸡蛋”,真希望这样的小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啊,永远停留在这样的纯真快乐中。 虽然现实一地鸡毛,破碎不堪,但是我们人类,仍然要建造一个精神的伊甸园。我要感激这部片子所带给我的触动,今天起,我有了一个一定要实现的愿望
给宏声的五分~~
永远怀念你,贾宏声。
天山电影院,改革开放影展。还不错的修复。以现在的眼光看,音乐的运用(来自吕其明老师之手),以及意识流的镜头来表达人物思想情绪的片段还是蛮先锋的,只是整个故事节奏稍流于催眠,但不得不为那个年代突破主题表达青春片的努力致敬。只是日本电影的影子还很明显。袁明满满的胶原蛋白实在太美了,贾宏声有木有点像阿兰德龙的气质?
这算是当时的先锋剧了。
八十年代的电影放在今天来看,确实有点蹩脚了。演员造作,对白矫情,镜头刻意,剧本装腔作势,抓马大戏。。。。
宏声的夏日,有修复版的就好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XGjoB5wNWA/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影展#影展办得非常有诚意,映前导览点出看点,于是正片看到年轻的袁鸣和刚从我们母校风华考上复旦读大一的金炜都觉得很惊喜很亲切。映后的演员视频也很有时光穿越之感。只可惜导演和贾宏声都已不在。之后和影评人姜为力的交流也受益颇多。说回电影,从技术和完成度上觉得比不上《小街》,但意识流的表现也有惊艳之处。先锋女导演刻意加入的女权元素也让人感慨,30年前就开始的战斗,现在到底收获到多少成果呢?苏伟、妈妈、魏教练都演绎得很不错,只觉得孙伟突然得豁然开朗还是有些突兀,让前半段对苏伟的抑郁的生动描写显得有些可惜,感觉导演并没有真的理解抑郁的人的心绪。只能说是寄托了一位自己也身为母亲的导演对年轻人自杀的惋惜和衷心的鼓励,也的确是传达出来了。还有一个可惜是,如果取景不是在广州而是在上海就好了。
从此记住贾宏声
东方电影频道观影。多少能反映一些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例如钢铁厂职工出工伤以后可以被安排转任苗圃职工。
其实已经不记得内容了,只记得贾宏声在里面发着光,撞击了我的大脑,他的形象就是我审美的启蒙,从此以后,喜欢的人总有一点点他的影子,这五颗星只给他这个人,突然在这个雨夜想起他,哪怕他后来因为那些事,变得形象吓人,也改变不了他在我的记忆里曾经那么耀眼
现在看80年代的电影都是怀旧了,那时贾宏声的眼神还很清亮,可惜了
把史蜀君导演的这部片子给搜出来了,巧了,这年正好我也高考~ 片子咱先不说,史导演选贾宏声演这部,眼光还是相当好的,贾宏声真是当代城市电影的绝对主角,88年也是他的幸运年份,一出道就接了这部跟《银蛇谋杀案》以及《轮回》三部片子~
青春期的记忆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