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皮亚拉的真实电影
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认为电影应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而皮亚拉拍摄于1972年的《我们不能白头偕老》正是这种电影观念的严格实践产物。它“真实”到我们可以通过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而勾勒出导演 本人的性格轮廓,明确其贯穿创作生涯始终的美学追求。
首先,皮亚拉的电影是“真实”的。但他的真实,不是力保故事逻辑的畅通,不是对主体以外事物存在的关注,也不是诗性电影所专注的长镜头式主观真实,更不是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辨。他拒绝法则、深度与意义,他的“真实”直接且日常,并最终指向自己或身边的人,指向那些他们曾经感知或参与过的生活经历。
柯莱特曾是皮亚拉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并为其担任过电影录音工作,他们彼此相爱,互相扶持。但和许多艺术家一样,皮亚拉脾气暴躁,性格敏感,难以相处,树敌无数,在捍卫个人电影思维与美学伸张的同时,也形成了生活上的副作用。两人因此而分分合合六年,终至分道扬镳,感情无疾而终。而这六年也正是皮亚拉创作生涯最重要的时期。这段死亡的爱情经历让皮亚拉耿耿于怀,并最终被其搬上银幕以供祭奠。
电影里两人相爱相恨,再相恨相爱,如此周期地循环断续,反反复复,彼此伤害直至无可挽回。关于他们的爱情,像拉锯一样,看不到壮烈与美好,只有无常与无解,和一股西西弗神话式的非理性冲动与荒诞,这与现实相符,因为生活不是好莱坞合家欢。
现实中与柯莱特的这段真实情史就这样被皮亚拉复原,并封装至胶片,留下其个人无尽的反思与自省。而在导演的作品序列中,《关于我们的爱情》里伯奈尔在自身独立与家庭约束之间难选难择;《难为了爸爸》里离婚的德帕迪约在生活与孩子之间徘徊穿梭;《赤裸童年》里小男孩性情难驯的反复无常,都是皮亚拉电影的这种基本运动模式,这点也和布列松神似。但皮亚拉淡化一切用于解释动机、过渡剧情的辅助性描写,让段落单元间保持内在的独立,观众是时刻被间离、难以融入的。他只是告诉观众他们不能白头偕老,至于为何难成眷属,你无须问,导演也不想说。其实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会随着流年而逐渐发酵成对此在的怨念与对过往的感怀,但到最后都会蜕化成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释怀。导演在小说结尾提到:“我整个人浸没在黑暗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像往日那样入眠。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另一番景象。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将柯莱特从记忆中抹去,但我深知,真爱永在却可遇而不可求……”,一个人之所以对一段经历念念不忘,我想正是因为它发生在这个人最美好的年华里。
电影展示的是生活表象,而生活又像一张漫无边际的网,捕获所有人。导演在拍摄时要求镜头内的时间、天气、场景必须与真实一致;采用自然光、同期录音并舍弃配乐;不用虚假、操纵性的剪辑和过于丰富的画面语言。一切面向观众的叙事陷阱、情绪爆点与廉价的情怀煽动统统不要,平白如水、真实似镜,简约、执拗到残酷。同样,皮亚拉拒绝事件选取的完整有序,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是无法被封闭独立的具体某个故事圈住的,是不能被规则与套路所代表的,生命更是不能被量化的。而摄影机所能采集到的,只能是生活长流中的一瞬或一段,导演所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状态碎片进行真实的提炼与互文性整合,用多种可能的偶然性来重塑生活之剖面。那么蒙太奇的本质,在皮亚拉这里就转变为源自他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与重放,然后根据意识条理组建起回忆的真实。皮亚拉的电影源自生活,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本质还原,似乎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现象学含义。
从电影本体论角度上看,皮亚拉和布列松、小津安二郎以及戈达尔类似,拒做墙头草,透过各自的世界观对影像作本质考察,侧重通过形式与章法来组织电影重心,形成连贯如一的作者风格,这或许是成为大家的必要条件?但无论哪种世界观,终究是一己、一时、一地之见,这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2 ) 一个极端的爱情案例
据说是导演自传,男猪脚还摘下当年的戛纳影帝。因此不说说这个男人的“特点”就当成爱情片来代入,其实很牵强。如果说阳光帅哥免不了落下头脑简单的印象,那男猪就代表另一种类型。要点不在于长相,因为你几乎找不到原始的五官线条,都给肥肉撑破走样了;但丑也不足以概括,因为肥肉有浓郁的酒色气,对男性气质(masculinity)来说也不一定减分。和中产生活乏味到令人发指的体面相比,这类人总能刷新你认为的做人尺度和自尊的底线。你没准备好接受这种粗野不安分的存在,感到不快,但很快你就融进去了,因为你和他的内在之间没有脂粉以及任何装饰性符号阻隔。只是谁受得了做他的女人?不懂得怜香惜玉,爱起人来活像疯子,下手太重失去分寸。白头偕老or not,注定悲剧收场。
3 )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很早之前在暖暖那边看到过这部电影,没有放在心上,近期偶然无意中又翻到了这部电影,重又收拾起一些有关记忆的碎片。凯瑟琳是一个包容忍耐的女子,因为她爱卡特林,但是男人在爱情面前,虚实满足,没有约束,没有节制,为所欲为,呼风唤雨,任意放肆自己的性情和行径,因为他不珍惜,他不爱,他与过去的女子继续有牵连有交往有无意的暧昧和行径。等待时光流转,他爱上她,转身发现,风景犹在人不再,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影片安安静静,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也不晓得悲欣交集,但是不散不俗,语重深长,惹人深思。
4 ) 一段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爱情
“我整个人浸没在黑暗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像往日那样入眠。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另一番景象。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将柯莱特从记忆中抹去,但我深知,真爱永在却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在这里无所事事,死气沉沉,没什么生气。
你向来不都这么说么?
是的,没错。我从第一次来这里已经三年了,我最美好回忆就是和你在一起。很显然你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影片讲述一段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爱情,让与女友凯瑟琳都敏感、阴晴不定,谁也无法主导对方。他们有一段缠绵的爱情,男女双方分分合合,让一直无法决定是和妻子离婚还是和卡特琳分手,两人的感情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最后卡特琳受够了这一切离让而去,和他人订了婚,这时让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卡特琳,然而结局又难以挽回。
让·雅南凭借本片《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获得2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
5 ) 完全电影
原本只是为女演员而看的电影,电影本身是更大的意外.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很诗意的电影名字。
“真爱永远可遇不可求”是皮亚拉这本自传小说的结尾说的话。我想可能很少再能看到这么完全具有个人化的电影了,影片故事是导演皮亚拉真实的爱情和生活,在拍摄过程里,已力求至场景与天气,时间都要与那些记忆完全相符, 极限的接近真实。这部电影对于他起着本质纪实的作用.他的电影观不为大多数人理解。
电影描叙一段恋情的某种状态和爱情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而非故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什么绮丽的剧情可言,关系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没有可承接转化的过渡,被一个太过敏感的人阴晴不定的脾气所主宰与控制,上个画面可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接镜头一晃或许是其情融融,相安无妨.不可理解.片段都可相互独立存在,但是不能自主说明问题.也就是以这种看似独立内容的片段剪辑衔接更能说明这个世界上对于他人来说各种不可思议的莫名其妙,比如个性与脾气.习惯这种叙述两人恋爱关系突如其来的满城风雨和顿时风清月明的电影剪辑方式就好像在习惯男主角的脾气一样.皮亚拉在导演时,十分注重现场具体存在与偶然性,有些场景并非刻意安排,没有使用群众演员,这使一部电影更加具有电影性. 这样的电影,观者不是能轻易的移情投入某个角色里的,抓不住人物的心理,如果非感同身受,就是更多的在做客观的路人与旁观者.
真爱没有一种可以衡量的关系形态.持久的爱情无法轻易的世俗.所以人们无法享有最纯粹的爱情,因为人本身就不纯粹,自身就充斥着各种矛盾.爱情事实在影片里一开始就结束了,因为已经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结果,而让在结果中才发现自己原来爱,才开始试图抓住.卡特林说过她再也不会像爱让一样爱别人,并不是指自己爱得有多深,而是她爱得太累爱得太包容爱到习惯,爱到不由自主.让与卡特林的不同在于卡特林最终已经学会在思想上从这种无望的爱情里清醒并解脱出来,而让仍然为命运所悲哀,顾影自怜,他看不到真相.爱情在人与人的人格性情之间消磨淡逝,即使它在让的心中依旧存在.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就像是即使有真爱,也已命定.因为我们相爱,却不知怎么相处靠近才能更好成全这种和谐.相爱与相处是两个概念。
电影拍摄我认为已经抓住了电影本质,用画面与镜头来代替表述,完全区别于文学作品的表达,自己非常喜欢,并认为是部好电影.
6 ) 讲到心坎上
他说:因为你歇斯底里
她说:……
她说:因为你不歇斯底里
他说:……
爱情就是神叨叨的,出尔反尔的,暴力的,自私的,不可说的……
男主一副矮挫版达西的即视感怎么直视,而且本质又是一个渣男。影片又那么絮叨,连快进也不能拯救它了!原谅我真是欣赏不能。
喜欢皮亚拉的人才是真·灵魂法国人 其他导演都不好使
未必是杰作(甚至可以说有些油腻)但感同身受,几乎是一出喜剧.坚持不连贯的琐碎又抵制了意识流的诱惑,始终遵从严格时序(正是这让结尾闪回变得有力).主人公是个只配孤独终老的烂人,可片中却到处都是他喜欢的蓝色.皮亚拉要让我们反刍那近六年的恋情,想象对方如何另结新欢,就令堆积如山的同质素材陡然蒸发,造出个"空洞":女主角不过在银幕上消失二十多分钟,我竟像男主角一样感觉她离开了一个世纪似的.
鬼打墙一般的“争吵-复合”往复,竟积累出惊人的情感势能,让最后的溃坝泄洪如此真挚和动情。(但不妨碍我想抽死男主
这是爱吗?这是家暴+尾随好吧!看不起女人又离不开女人,典型的厌女症了。他关心的是你的幸福吗,他在意的是他输给了另一个男人。“至少和我在一起她学到了一些东西”,哇偶,非常适合和《芭比》配套服用。/ 法影展@大光明
周而复始的聚散离合,爱恨交织的激情之爱,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被以最平实自然的方法展现(仅仅是无处不在的蓝色预示了不祥的征兆)。直到结尾,代表了男主角主观记忆,摄入灵魂、情感深处的异质化影像辅以全片唯一配乐的情境出现,终于将压抑已久的爱之深沉、动人、无解情绪拉伸到顶点。
一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把他女朋友作走的故事。唯一可取的是导演(男猪脚原型)没有对自己的过往做任何美化,演员难看,言行也堪称可怖(动不动就对女友一通gaslighting,还真打人),旁人看这样的「爱情故事」只能从「如坐针毡」到「尊重,祝福」到「死哪儿都好别死我门口」
7。合合分分绕塔环路。上周重看蔑视今补皮亚拉烦腻跌镜,太男凝的慢毒(再自反性也好)等周末解。乐趣点是听皮亚拉报菜名,德莱叶希区柯克还有个谁?
暴躁作妖男的大型表演,活活把老婆作成了前妻。看得出导演皮亚拉对过往的情感很自责,他在电影中采取了一种片段叙事的方法,这种前后没有情节承接的叙事刻画出的是男人喜怒无常的性格。可是作为观众,这种跳跃是很难理解故事的,换个角度抽离出整个故事来看,方能意识到皮亚拉是想唱“全是我的错,现在后悔有没有用……”但悔不等于改,我们不能白头到老,名字起的大彻大悟,但导演兴许没意识到只要对方不想将就,强加于人的固执性格注定在任何一段感情里都无法收获白头到老。
“说实话你现在就是去死,我也不在乎。我只是讨厌,人们会说你死是因为我的错。”要的就是这份率真和狠劲。
所谓到白头,可能都是一厢情愿,真愛与做爱,似乎男人总以为待在一起可能就是一种恩宠和理所当然了;電影在床上展开,在车内拥吻分开,男人开车离去,女人可以对男人宽容多久,当一个怀有愛的梦想的女生如果屡次被自以为心爱的男人奚落和呵斥,她的愛的自尊可以维系多久的愛的关系。一个女人总想独占男人,但是男人又总想在这个女人身上拥有全部女人的温柔一旦没有就可能(可能)做不到“心无旁骛”……真的相处是一门生活艺术,可能男人总以为上床可以拥有一切,而女人却幽幽的问:你为什么不和她离婚(男人以为离婚与再愛没有关系)分分合合中女生真的“消失”在男人的管辖的范围里,他着急忙慌的四处找人,等来的她是已经另攀高枝(虽然也是一个替补)——据说是导演的自传小说改编,不知道电影里的那个“导演”有多少导演的影子。看过几部导演的电影
这男的真的有够SB。讨厌他鬓角。肚子那么大还老穿紧身衣又不是基佬
“你很奇怪 总是在悲伤、愤怒、情绪低落,在你眼中任何事都不对” 但我们之间永远不可能结束 我再无法像爱你那样爱其他人
好难过。我们不能互诉衷肠。相爱却难于相处。在离开你之后,我想起你,我对自己说,我爱让。结尾时,卡特琳娜一个人在海水中游泳的镜头,就是皮亚拉第一次认识科莱特的地方——威尼斯丽都岛。晃动的海水,清冷的色调,在这个感伤而优美的结尾段落里,皮亚拉一个字也没有说,实际上这是皮亚拉对科莱特“最难忘的回忆”。皮亚拉想说的话都写在那部小说结尾处:“我整个人浸没在黑暗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像往日那样入眠。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另一番景象。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将柯莱特从记忆中抹去,但我深知,真爱永在却可遇而不可求……”
身体原因只能在家看了。皮亚拉这功力不亚于侯麦,这么典的PUA故事,平铺直叙反戏剧性,人的状态自自然然,比如三人聊天时突然岔开聊电影,但冷不丁就翻动生活的暗面,最狗血的挣扎与困顿,与最日常的寒暄告别交融在一起,雕刻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人性结构(也将被前进的性别观重估)。结尾配了海顿的创世纪,结合画面寓意丰富(一种理解是女性在“水下”茫然无助的困境,只要“站起来”就没事了)。
说实话你现在死我也不会在乎,我只是不喜欢别人把你的死归咎于我罢了。
我认识的只有那合久的分了,没见过分久的合。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 1.既是皮亚拉诚挚的半自传电影(简单粗暴又任性自我的直男心思+执著于电影摄影的工作狂),更是一段段影像化的【恋人絮语】:日常琐细又绵密无尽的对白话语契如不断荡漾的喃喃语言之流;种种猝然而生又蓦然熄灭的情绪之火(嫉妒、厌弃、懊丧、焦虑、爱欲)恰似罗兰·巴尔特所念的“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断片式、破碎的相处段落则似情侣间的回忆拼接与意识流,这正是一种反故事与反结构(反对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的情境化、絮语式影像。2.对多年爱侣爱恨交织、分而不得的纠结状态呈现得特别到位,亲密关系中的卑劣恋人模样大抵如此,没有宽容、尊重与理解,只有迟钝、专横与纠缠。3.让·雅南的戛纳影帝实至名归,而玛尔琳·若贝尔的演绎也自然可信。4.致敬[词语][惊魂记]。5.收尾的海顿[创世纪]配乐。(8.5/10)
在纽约的第一场露天电影。情侣应该一起看它,因为爱情的瑕疵和不完美在这里被放到无限大,让爱人更加珍惜彼此;而其实又不应该一起看它,因为这何尝没有可能不是多年后生活的常态(放大版),让人惧怕时间的考验。影片的两个主角令人心痛又焦虑...
把情爱中最细琐闷烦的玩意儿拍出来给人看,告诉你这就是时间的真相,时间绵延在每一段无始无终的切片中,看到的是情感的瞬间姿态,却又组砌成流动的不可拆分的假象,电影就是这种假象的整体结晶。无法反驳,因为它只关心描述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