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俄宫秘史

剧情片英国1971

主演:MichaelJaystonJanetSuzmanRodericNoble汤姆·贝克提摩西·韦斯特埃里克·波特劳伦斯·奥利弗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剧照

俄宫秘史 剧照 NO.1 俄宫秘史 剧照 NO.2 俄宫秘史 剧照 NO.3 俄宫秘史 剧照 NO.4 俄宫秘史 剧照 NO.5 俄宫秘史 剧照 NO.6 俄宫秘史 剧照 NO.13 俄宫秘史 剧照 NO.14 俄宫秘史 剧照 NO.15 俄宫秘史 剧照 NO.16 俄宫秘史 剧照 NO.17 俄宫秘史 剧照 NO.18 俄宫秘史 剧照 NO.19 俄宫秘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1

详细剧情

詹姆斯.高曼编剧的本片描述俄国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晚年的生平故事,从1904年开始描述至1918年俄国革命后他们全家被处决的经过。是一部气氛沉重的史诗式宫闱影片,故事有点单调沉闷。导演富兰克林.J.沙夫纳的手法比较庄重,出色的美术及服装设计使当年的俄宫景色得以在银幕上重现,迈克尔.杰斯顿等演员亦普遍出色,本片曾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两项金像奖。

长篇影评

1 ) 看《俄宫秘史》,聊苏联解体时百姓无动于衷

看《俄宫秘史》,聊苏联解体时百姓无动于衷

那个在沪拍广告、当电影群众演员、兼做生意的美国人山姆回美国办事去了。我借为他太太下载中行的网上银行之机,向她借碟片看。山姆太太一给就是一包,一包是100张,全是去年到今年在店里正卖的片子。《俄宫秘史》就是其中的一张。

《俄宫秘史》片名有点色兮兮的,但全片没有一个女人露三点的,连上身两只重点都没介绍过一次。片商知道国人爱骚,弄个色一点的片名就来钩钱。

我对这张片子感兴趣的只在沙皇一家被处死那些情节。该片很长的,但全片大多数时间在描述沙皇如何连拉跌停板走入熊市的。对外他执意要同德国打下去,也不管实力根本不如德国;对内他血腥镇压反对他的人。对德开战死了数百万士兵;对在宫前示威游行的百姓开枪,打死了无数平民。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他被处死引不起我的同情,但他的几个女儿和儿子一同被处死,看到许多枪同时射向这些沙皇的儿女们时,看到墙上的血迹时。我感到革命的那些人太过了。无罪错者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这是会有报应的。沙皇血腥镇压无罪错者的人民,他及他的一家都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2007年2月28日的上海《报刊文摘》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苏联解体时,老百姓为何无动于衷》,当老百姓对苏共不是恨而是漠视时,当苏联的老百姓长期无罪错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时,那这样的党解体时,老百姓当然连哼哼一声的人都没有。

我的谷歌博客是我最喜欢的一只博客,我没有做违规的事,但我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已一个月不能进我的博客了更看不到我的博客现在怎么样了。还有许许多多的网友的某个相册进不去。谁有罪错你大可去惩罚谁,让无罪错的网民长时间的受惩罚。如果能看得懂我的文章的话,你会知道长期惩罚无罪错者会有结果的。

那就是国人不会哼哼了。

2007年7月9日星期一

2 ) 王的末日

《俄宫秘史》属于老派的好莱坞“史诗大片”,布景上不吝花费,服装极尽华美,故事逻辑想当然的成分大于史实,叙事节奏控制好了可以弄成《宾虚》,控制不好就闷得要死。由于题材沉重,编剧的基调又是历史大于传奇,因此本片的确属于“闷”的那一类。然而关于末代沙皇的影像作品,除了本片之外还真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还是值得一看。

从莎翁的《理查三世》开始,君主的末路便都是自己的咎由自取。人为权力所迷,也必为权力所误。俄皇之悲剧,大致也是如此。在所谓的“强硬”传统之下,一味对外炫武,对内施压,却全不知以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之落后,关键时刻连子弹都不够用,根本就没有当“硬汉”的本钱。而但凡为权位者,无不爱辉煌、华丽、光辉、伟大这类形容词。俄国身为所谓的“欧亚大国”,尤其所好如此。可是,现实不是鸡血,想打就能打。日俄战争输给小小的岛国,本已是衰落之相,再跑去参加一战,对抗工业强国,简直就是自取其灭。俄皇终因此致命的决定,招致灭朝亡身。不能不说,退位后回宫的一场,本片的安排还是很精到的:昔日锦衣华服之地,如今空空如也;守卫在内宫门口的黑奴也变成了新政府的卫兵。已不是君王的沙皇入得寝宫,方崩溃嚎啕,但又不与皇后拥抱——生而为王之人,一朝葬送三百年的血脉鼎食,其惨其痛,岂为外人所能感受?可如许大责,明明也只有自己才能为之,又怎能推到外人的身上?

出于营造戏剧性的需要,剧本选择了一个最煽情的视角,以阿列克塞王子的出生作为起点,沙皇之末路,基本也与这位小王子的人生相并行。如此编剧,无非是方便博取观众的同情分:似乎沙皇之错,全由对儿子的挂怀而生。因为阿列克塞患有血友病,沙皇夫妇焦虑非常,以致无心他务。顺势把拉斯普京的得势也都算在给孩子请神的账上(这个倒是史实可证)。但这完全解释不了沙皇对杜马的那种厌恶。大臣几次劝他效仿英国、德国,将权力交给议会,均遭拒绝。可见专制之顽固,早已在沙皇心中根深蒂固。这里有俄罗斯文化的原因,也有沙皇的个人情感:他始终觉得君王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子民的需要。“君为民父”的思想是典型的俄国政治传统。沙皇身为国家的“大家长”,更能许给子民稳定安康,而不是议会的吵吵闹闹。即便现实已证明,这种家长制已经严重拖了国家的后腿,他仍拒绝面对。可惜历史给过谁拖延的机会呢?不顺其者昌,就只能逆其者亡了。

客观地说,尼古拉二世算不上一个暴君,只是昏招出得太多。这也是君主制的死结:因你的出身而为王,而非能力。治理国家并不是谁都擅长的。有时太过想“出政绩”,反而适得其反。至于本片中的“革命领袖”们,简直就是一场“惊喜”——他们没有一个“像那么回事”的,各自的特征却又被无限放大,让人一看就认得出:列宁的抓马甲动作被强迫症化,斯大林的标识在于鬓角,而不留山羊胡不和列宁吵嘴的显然就不是托洛茨基。。。唯一和原型还算相近的是克伦斯基。可能作为美国的立场,既不能拥护君主,也不能赞美共产,就只能让这位短命“民主政府”的总理当正面人物了。他的倒台也被描述得很悲壮——“为了维护俄罗斯的荣光”而决定继续作战(要说他是为了那不知道有没有的三十亿卢布,还更可信一点)。不过说他对沙皇一家的态度比较文明,倒不是美化他。那些戴红箍的委员们,充其量只犹豫了一宿,就把事情给办了。

这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死结:有没有必要搞这种“肉体消灭”?前面的剧情基调因之朝三暮四,一会儿同情,一会儿谴责,就是因为不知道把观众的情感铺垫到什么分寸才好。导演期望的当然是恰如其分:沙皇固然有错,但灭门的处置,的确太残酷无情。然而要完全让影像来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很大。毕竟最终的受难者里有妇女儿童。其实不管如何引导,总会有人坚持理智,肯定“革命的暴力”是必要的。何况影片已经为了“立场平衡”,安排了当时有人想援救沙皇的背景。但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联想到这种“消灭逻辑”运行的后果:新的体制很快便对“消灭”上了瘾,不断地把它运用到新的“敌人”甚至是自己人的身上。于是,沙皇时代由于思想“异端”被判四年流放的领袖们,开始给自己认为的“异端”判处十到二十五年的刑期(参见索尔仁尼琴《第一圈》)。而在冷酷指数翻番的同时,专制却没有减磅——人民终于有了他们新的“父亲”。

此即这个国家的梦魇:“父亲”的轮回,家长的再世。冥冥之中,无法改变这种对于“强者”的介于受虐之爱和惰性依赖之间的复杂情感。弑父而代的罪恶感由此难以解脱。沙皇的末日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遗憾的是,由美国人讲述的这个版本,并不能展现出俄罗斯人对此真正的反思和感受。更好的阐释,也许只能等待俄罗斯电影的全面复兴了。

3 ) 一部让人厘清历史的片子

三个小时有些略长。此片的确有些地方让人触动,尤其结尾。时间不早,胡诌几句。

一,小时候看一部新疆电影,关于俄国军队在新疆盗窃文物,一个雷雨天,突然一个士兵来报告,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倒台,已经成立苏维埃政府。然后军队撤退。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沙皇。

二,沙皇失误之一是在中国旅顺发动的日俄战争,且战败。然后因为塞尔维亚又对德国宣战,又战败。列宁正是借德国之手潜回俄罗斯。

三,沙皇拒不交权,不成立国家杜马。如果学习英国,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话,结果尚未可知。以前有公知提出大清是否能以君主立宪制维持统治,比如接受康梁之变法。我认为五五开,有一定可能。其满族能否被长期认同有变数。

三,列宁好歹是西伯利亚蹲过苦窑,斯大林则是从西件利亚偷跑出来。十月革命是托洛斯基主持,此人长期和列宁政见不一致。最后逃亡到墨西哥还被斯大林暗杀。这种事的出现,舆论上也没什么,可见,强权大于公理。

四,沙皇被全家枪决肯定是惨剧,理由是如果不杀则肯定会复辟。连流亡也不让。与此相较,傅仪是够幸福的了。被杀害的前因是,高尔察克统帅的白军几乎打掉苏维埃,如果让他抢走沙皇后果不堪设想。

五,社会主义的苏维埃的行为透过《古格拉群岛》以及乌克兰大饥荒,各种党内肃清可见一斑。但已经入瓮,似乎也无奈。 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

六,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曾不可一世,终毁于一旦。尘归尘,土归土。

七,影片对拉斯普京这个人物有较多的描写,皇后宠信,谣言四起。列宁夸奖到,拉斯普京对沙皇政府的破坏比苏维埃军队还厉害。呵呵,争议人物。

提外话,借用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影评。高尔察克已经被平反。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

看来,俄国人对这段历史心情也是复杂的。

4 ) 值得一看

三小时的片长的确是这年纪的观影极限,较为严肃刻板的编剧与叙事方式也不免沉闷,但老派庄重的史诗手法、精雕细琢的场景服化、叫人无限唏嘘的一国一家之命运走向与带来的无比复杂的情感取向也都是加分项。

影片第一幕就以天生血友病的皇太子的降生奠定西方视角下末代沙皇人性化一面的基调,刻画出这位在20世纪初,以18世纪的骄傲顽固统治幅员辽阔到“无法统治”的国度、外强中干、在“浑然不觉”中让人民陷入深重灾难的一代昏君的形象,在签署退位文件时仍尴尬而“天真”地抱有能以乡绅身份退隐的一丝幻想,而影片后半部其家庭情感上的起伏与对比险恶局势的那种返璞归真的“单纯”,也是全片悲凉怆然的气氛焦点。

在一战爆发德俄宣战一刻,首相的一段痛心疾首的台词,真是这个国度由一段伤痛走向另一段伤痛甚至罪恶的预言:“当战争结束时,你们没有一个人还会留在这。我们争取来的都会失去,我们所爱的都会破碎,胜利或者失败都一样会受到咒骂。世界将老去,人们会变成行尸走肉迷失于废墟,直至疯狂。传统、美德、自制,都会消逝,我不为自己伤悲,但我为后来者伤悲,他们活着但没有希望,他们仅有的,只剩罪恶、复仇与恐惧。这世界将充斥着狂热者与不重要的愚民。”

而整部影片中作为最具“理性”的代表人物的克伦斯基对退位的沙皇表示不会让自己双手上沾上其鲜血时发出的的感叹也让人印象深刻:“你有权力,没有法律。而我有法律,却没有权力。”

5 ) 玫瑰童话并不真正美妙

以传奇的末代沙皇一家的命运为题材的电影很多,《俄宫秘史》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最完整地再现历史的一部。场面恢弘、布景精致、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也很到位,气势堪比《战争与和平》。

不过毕竟这部片子是冷战时代的美国拍的,难免会带上美国人的眼镜,过于强调沙皇一家人性、美好的一面。

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曾经是世界上最显赫、最富有、最令人艳羡的皇室家庭。统治俄罗斯300多年的罗曼诺夫家族,传至尼古拉二世时,拥有世界1/10的领土和300亿美元的财富。尼古拉二世英俊强悍,亚历山大皇后美丽高贵。更难得的是,与多数以政治为目的的王室婚姻不同,尼古拉二世与皇后亚历山大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四个女儿个个明艳动人,美得如同童话中的女神,衔玉而诞的小王子阿历克谢更是俊美绝伦......真实的罗曼诺夫家族令任何电影里扮演他们的演员都黯然失色。可以不夸张的说,尼古拉二世一家就是童话故事的现实版本。

然而,现实的世界绝不是一个玫瑰色的美丽童话。

俄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史学家曾说“历史上每一场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俄罗斯都是靠武力来解决的....如果不合其意,没什么多说的,就一个字:打!” 对内强权,对外领土扩张是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但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多重的原因,俄罗斯始终是欧洲诸国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比多数欧洲国家深重得多。

虽然同为欧洲国家,俄国与英国、丹麦等国却有微妙的不同。后者自有王权以来就有民主、分权的传统,俄国的沙皇却始终大权在握,高度集权,一方面却又声称爱民如子,与人民永远一体。在长期的忠君教育之下,俄国的老百姓对沙皇有近乎神明式的膜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欧洲各国的面貌,伴随着急速的工业繁荣、崛起的新富豪阶级,是深重的社会危机、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大量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世界各国的封建王朝都在经历严峻的生存考验。识时务者,顺历史大势而为,向新兴的各阶层妥协,和谐出君主立宪制,保存了自己,也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得以发展民生,反过来江山更加牢固,皆大欢喜。英国王室是范例。

尼古拉二世属于典型的不与时俱进者。他接受着独DU裁扩张的统治理念长大,父皇亚历山大三世猝然去世,他不得不仓皇即位,政治上幼稚缺乏经验,身边又缺少忠诚的谋臣辅佐。尽管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尼古拉二世却麻木茫然,执意让皇朝在自己手中延续辉煌,独DU裁和血腥在他的在位时期达到颠峰。

对内,断然回绝俄国的工人农民代表曾提出宪政改革的方案,并称成立立宪制是“白日作梦”,声称为了俄罗斯人民的利益,他将保持绝对的君主独裁权威。

其次是排挤、屠杀犹太人,民族和宗教矛盾严重激化,最终导致了1896年的Khodynka惨案( 1,389死亡,1,300人受伤)。

对外,继续扩张,入侵中国东北,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问题上产生冲突,最终引发了日俄战争。沉浸在天朝大国梦中的尼古拉二世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判断战争形势,低估日本的军事实力和国力,不顾朝廷上下的议和劝阻,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在惨败之下,还是不得不议和了局。

战争更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俄国革命的爆发。革命是以和平请愿,呼吁改革为开端的。和所有长期被驯化愚化的民众一样,贫苦的俄国工人和农民,一边游行,一边喊着“上帝保佑沙皇”的口号,天真地希望“爱民如子”的沙皇听到民间疾苦,出面拯救苍生,迎来的却是军警残酷血腥的镇压。


“流血的星期日”事件是对俄国百姓心理上的巨大打击,民众如梦初醒,认识到沙皇根本和人民不是一个阵营的。尽管不是尼古拉二世直接下的命令,但他本人的昏庸统治也难辞其咎,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是无法挽回。尽管几起几落后的沙皇重新掌握了政权,撕毁了先前被迫签署的宪政改革誓约,还处死了“反政府头目”加彭神父。但革命风潮注定会来得更加激烈汹涌。

11年以后,在沙皇一家被处死的前夕,连最温和保守的杜马成员也认为“除掉沙皇才是俄国的希望。”
......

罗曼诺夫皇族被灭门事件已成了苏共史上的一大污点。西方国家争相借此说事,作为GC主义运动残忍的鲜明例证。但无论史家们如何攻击Lenin的残忍,诟病Lenin、Stalin等的人品和在革命中使用的不光彩手段,无可否认的是,那些生活在表面光鲜强大的帝国里的贫苦的工人农民们,所希冀的不过是果腹的面包、御寒的冬衣和基本的M主ZH人REN权罢了。如果不斩尽杀绝地处死言而无信的沙皇一家,万一革命形势发生逆转,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残忍一百倍的血腥屠杀。残忍血腥是流淌在这个民族血液里的因子,五十步不配笑百步。

如果尼古拉懂得收敛一点强权暴政,给他的子民一点生存喘息的余地,他的美丽的王子公主会继续过着玫瑰色的童话人生,被世人艳羡、膜拜。但他没有。他的愚蠢残暴导致了家庭的灭门和三百年王朝的覆灭。---这是铁的事实,并非GG共CC产主义政权的杜撰。


1998年,俄罗斯为尼古拉二世一家举行国葬,并封他们为圣徒,叶利钦总统在国葬上致词,“为前人的过失赎罪,为无耻的犯罪忏悔,也为我们所有的人忏悔。”

为一个残暴的君王之死道歉,是因为害怕得不到文明社会的承认吗?非也。更深刻的原因也许是“处决罗曼诺夫皇族的事件,造成了俄国社会的分裂,后果留给今天...” “建设新的俄国,我们必须依靠她的历史传统,俄国历史的许多辉煌篇章,与罗曼诺夫王朝密切相关...”

而“她的历史传统”是指什么呢?罗曼诺夫王朝时代,是俄罗斯对外扩张强权达到颠峰的时代,是俄罗斯版图面积最大的时代,各民族“最团结”的时代。面对原先的版图四分五裂、独联体各国同床异梦的现状,俄罗斯民族对这位残忍的皇帝的缅怀大有深意。他们深刻怀念曾经辉煌的“大国时代”.(注:尼古拉二世的正式头衔是:“大俄罗斯皇帝,波兰国王,芬兰大公”,可见其权力之显赫)

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怀念一个暴虐的君王,并非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霸主梦的折射。

无论如何,我不同情尼古拉二世一家。

6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命运上天注定亦或是自我作孽

71年英国拍的片子,波澜壮阔的历史,悲惨的个人命运,看了令人感慨不已。按理说苏联解体后,有关解密文件提供了更详实的细节,但从所读到的材料看,故事属实,说明英国人当年拍这部电影是严肃认真的。更应该从后来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历史发展看这部片子,不管现在人是否留意,这面镜子将永远照耀着现在及将来的发展道路,这面警钟永远在鸣响。 渴求权力是最基本的人性。为了取得权力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乱世为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创造了条件。在独裁体制下,有了权力就刚愎自用,不顾民众的死活。这是一个灭门惨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由于第三世沙皇的愚蠢和性格缺乏,于是打开了欧亚大陆腥风血雨的搏杀。独裁者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任何极权统治终将灰飞烟灭。这不仅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悲剧,也是皇室制度的悲剧。 民众创造历史在于其人多势众,民众本能的生存能力将推翻任何力量。不管民众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也好,发挥乌合之众的作用、使历史倒退也好,都有其合理性。国家的治理者应该以民生为重,满足其生存需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空洞的口号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从电影看,第三世沙皇错失了许多机会,一步步地为自己的消亡创造着条件。真实的历史总是充满故事,电影人物刻画非常成功,有关小王储以及那位流氓神父的故事,还是头一次听说。中文翻译参考了苏联解体后的有关文件,态度非常认真。

7 ) 温柔而悲悯的血色

·对背景不甚了了,严谨度无从评判,手法亦只能算中规中矩,但至少还带着令人怀恋的旧时代史诗的风骨——那份沉郁的华彩,与《宾虚》、《十诫》等多少是相通的,在现今复兴后的史诗剧身上则绝难再见——即使佳作如《天国王朝》,与昔日相较气质上也显轻浮。

·更可贵的是对拉斯普京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有那么些俄国味。“我要服侍沙皇和皇后,我要和平,我要到处的佃农都有吃的,我要你看见的女孩,还有我没见过的所有女孩,我要睡觉,除非我喝醉了才能睡觉……我要死而且要上天堂,我要音乐,我要上帝爱我,我要看你跳舞!”——这台词写得多好。选角也好,这演员刚出场时跪在地上抬起头,露出碧蓝的眼睛,确有几分神秘慑人的力量。

·任何君主制的垮台都是一出绝好的悲剧。一整个国家的人将自己的命运盲目地托付于一个毫不了解的陌生人(实际是托付于一种群体的臆想),而这个陌生人——本身并无任何超凡出众之处——也被这种盲目的爱冲昏头脑,当真扮演起那个臆想中的神来,结果往往是演砸了,最盲目的爱化作最激烈的恨。这其中于19世纪倒掉的王朝又格外拥有一种反讽之美——明明已经一脚踏入坟墓,在民族主义的狂潮中却也曾被拖出来、权且充作凝聚这股崭新而强有力的激情的图腾呢。本剧中尼古拉送别俄军将士奔赴一战战场的一幕,《魂断梅耶林》中“天佑吾皇弗兰兹”响彻长街的一幕,都是浸透了这种反讽、让我忍不住要笑出来的场景。

·后半比前半好,甚至尼古拉的演员也是在后半部分变得比较神似。至于亚利桑德拉的演员,我始终无法把她和照片上的皇后联系起来——不过无所谓,反正我对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仅限于照片而已。

·每每嫌其过于诗意时,想到是英国人拍的,就觉得还是很有诚意了。

·虽然这正是一个诗意化的典型,我仍然很喜欢阿列克塞皇太子这个角色。尤其是影片末段,这个多病少年的灵魂已然变得远比所有人——甚至包括他父亲——都更加冷酷、现实和苍老。克伦斯基也是个很好的角色,我不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原型,但即使在假定为虚构的前提下,也已经足够有深度了。

·公主们和卫兵的互动——她们并不抱怨监禁,似乎也从未忧心过死亡的阴云,单单哀叹韶华虚掷——真是有趣。

·以及……我很钟爱最后一个镜头:行刑的士兵举起枪,尼古拉伸手护住阿列克塞的脸,然后枪响了,我清楚地看到子弹打穿了他的手……然后一切淹没在温柔而悲悯的血色中。

8 ) 傲慢与懦弱——大国领袖的灭门之罪

本片非常写实的记叙了日俄战争后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全过程,从人物选角再到服装都非常考究。尼古拉斯二世的确昏庸,但还算不上暴君(“流血星期日”更多是圣彼得堡卫兵反应过激,发动战争的确是由于个人傲慢好大喜功,但科技发展导致的一战巨大伤亡绝对是他意料之外的,重用拉斯普廷又是受妻儿连累,特别是他老婆那个神棍),就私人道德而言他甚至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还是个大帅哥),再加上放弃权利过程中的配合态度,本不该悲惨至此。只能说封建制度确实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改朝换代之际他个人的傲慢固执和优柔寡断恰好踩准了加剧王朝覆灭的节拍,又碰上了布尔什维克党这种革命性异常彻底的悍敌和白军反攻凌厉的敏感时局,一系列巧合最终导致了他身死国灭、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残忍吗?残忍!但相比于千百万在封建制度和对外战争下压迫、生存线上挣扎的俄国佃农,他个人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 据普京幕僚回忆,普京曾和自己身边的人聊起国家未来的命运,他问道:谁才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叛国贼?身边的人还没回答,普京就公布了他心中的答案,这个答案无疑是他真诚的独白: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罪犯,就是那些把权力扔在地上,却让一些疯子捡起来的怯懦者,比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比如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对我国也是一个重大启示,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我国的政治改革也必然会逐步推进,我认为相比于谨慎过度、畏足不前的领袖,我们更应该警惕那些暴虎冯河、贪功冒进的领袖,尽管承平日久,但深刻的社会危机仍在酝酿。

短评

卡司非常硬,全是RSC和NT出身的英剧熟脸

5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以前看过纪录片, 列林、斯大林之流在这片中显得 "温和仁慈" 多了.

1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末代沙皇家族的故事,服装布景堪称一流,对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的还原度也非常高!

1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Reproduction of the dusk of Romanov Family & the Russia Empire. I have read it in history books, it's lucky to have it made into a film! The image of Lenin vivid, a sarcastic Maxist!

20分钟前
  • Plantago
  • 力荐

比想象中好太多,人物多有个性。尼古拉退位后见到妻子瞬间跪在地上哭成白痴、绝望的阿列克谢皇太子、开朗的四位女大公、一家人遇弒前一刻还不失庄严的样子……这些场面都几乎看哭了。

22分钟前
  • Chambord
  • 力荐

教科书在描述的十月革命时说,列宁同志领导的工农红军像欢乐的红色海洋一下子湮灭了腐朽的沙俄皇宫。其实,所谓欢乐的红色海洋就是多方势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互打王八拳。无论宫廷、内阁、知识分子还是层老百姓都是信仰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从不提问,只信任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思考”。沙皇值得同情吗?英雄之名是理性吗?两个红军干部讨论残疾人是否具备利他功能让人忍俊不禁:残疾人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帮助他人,所以残疾人是自私的人。

27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暴政推翻暴政的剧情不断在重复

29分钟前
  • 小鳄
  • 推荐

一代沙皇家族悲情史。片中导致这场悲剧的源头来源于沙皇本人的暴政吗?我想不是,更多可能来源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他不是不爱他的臣民,只是有时候有些做法身不由己。

30分钟前
  • 百草味
  • 推荐

影20232:弗拉基米尔对沙皇的劝告没有作用,母亲的劝告也没有用。拉斯普廷太神奇。退位的沙皇回到皇宫在皇后面前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人动容。阿列克谢小小年纪愁容满面,4个美丽的公主也像努力享受欢愉,沙皇在一家人读信时刻的一句:活着真好!死前一家的静默至拥抱那一刻,都不禁让人唏嘘!唯一不喜之处就是没使用俄语。

34分钟前
  • Timing
  • 力荐

詹姆斯.高曼编剧的本片描述俄国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晚年的生平故事,从1904年开始描述至1918年俄国革命后他们全家被处决的经过。是一部气氛沉重的史诗式宫闱影片,故事有点单调沉闷。导演富兰克林.J.沙夫纳的手法比较庄重,出色的美术及服装设计使当年的俄宫景色得以在银幕上重现,迈克尔.杰

38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推荐

王后这个角色是演得真好。她初会拉斯普京那幕,华丽珠宝下的寂寞空虚,哪怕片刻没有台词,也呼之欲出。

43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末代王朝的崩溃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末代帝王个人的作为只是其中的偶然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末代沙皇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也不无个性魅力。沙皇深爱皇后,皇后则因血友病的儿子而为骗子所蛊惑,帏薄不修,朝纲败坏,王朝的覆灭就不可避免了。令人扼腕的是沙皇一家的命运,太血腥,太不人道。

48分钟前
  • owl
  • 推荐

1904-1918 Russian Empire

49分钟前
  • 向世界里去
  • 力荐

Murder, arson, terror, I'll agree to anything that gives us power. Power! And we can't have power if we compromise. Even though it takes years, terror and power.

53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从伊凡雷帝到俄宫秘史,沙皇的统治在历史的镜头前由始至终。影片细腻饱满地刻画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席卷在时代漩涡中的每一个人物:覆灭的沙皇家族最终的悔恨、作为革命者崛起的布尔什维克、代表宗教全知却无能为力的教父、有实无权的临时政府以及无数流离在时代中的个体们,这是一个时代的宏伟篇章

58分钟前
  • 1先森
  • 推荐

片名就是简简单单的尼古拉斯与亚历山德拉,历史大潮下的小家庭,小家庭中的大历史。人物的无力感和历史的悲剧交融得挺不错,堪称俄国的末代皇帝。著名的拉斯普廷与其说是黑僧,倒是想用贼来形容他,电影也不是一味的制作“秘史”,所以千万别冲着“秘史”的名头来看这部电影。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uBaNBhM18s/

1小时前
  • 水牛
  • 推荐

末代皇朝华丽史诗,一个缺乏决断的沙皇,一个情商太低的皇后,前者并非嗜血残暴的君主,反而企图有所作为,但关键时刻总表现出刚愎自用或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家人落难,他儿子反倒让人觉得更适合坐在他的位置上,当他们一家人被杀害,影片开头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这时已非此前的庄重,而是分外的悲壮和凄凉...

1小时前
  • 一朵Faye魚
  • 推荐

一个暴政的推翻,是另外一个暴政的崛起

1小时前
  • FilmHouse
  • 力荐

谁在死前都会忏悔,但是众人依旧迷恋权力和屠戮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