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
很华丽,大正年代的流光溢彩无可挑剔,电影的威力展现无遗,表演也中规中矩。可惜只是这样表现三岛的电影是不够的。
里面演比丘尼就是我以前推荐过那个杀夫的若尾文子,当年的“熟”现在已经幽幽了。
梦日记我也想记过,可惜每次都记得特别混乱,作罢:)
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他的朋友都演的不错,本多君原来就是这个模样啊。不知道《天人五衰》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呢,曾几何时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啊。
说起来我喜欢三岛什么呢,这个魔鬼:)
2 ) 降落在春天的雪样爱情
初春之原野,为君摘嫩菜
漫天之白雪,轻沾湿衣带
方生眷君意,世间皆明白
分叉之细流,结局终汇合
夏转身远走,空气中飘溢着的慵懒气息,却迟迟未能散去。于是翻出《春之雪》来,从粗略的浏览中捕捉到如上的俳句,出自年少聪子稚嫩的嗓音,喜欢至极。
三岛由纪夫诡谲的文字,在李宾屏这位摄影大师的镜头掌控下,化作华丽而凝重的画面。冗长的故事和大段的思索被压缩到影像语言和演员的表演中,无声得传达。如若抛开三岛的原著,我可能会被影片所散发的中世纪的华丽气质所倾倒,并对聪子与清显的爱情产生沉溺与排斥共生的矛盾情愫。但绝对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念念不忘,反复咀嚼。
影像所描述的故事本身并不错综复杂。清显这个阴柔的男子,从小寄养在身为公卿之家的聪子小姐家。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本该顺当得走到一起,拥有平静安宁的幸福。然而,急于想获知“决定性”的清显,却偏偏喜欢在他们中间人为添加一点障碍和距离:故意编造自己寻花问柳的韵事;假意撮合聪子和自己的朋友本多;对聪子的示爱报以冷漠不屑的表情……直到天王特赦的婚姻横插在他们中间。这种权力和金钱都无法改变的“不可能”,让清显迷醉不已,爱欲如火山喷发般势不可挡。最终为了保全皇室名誉,聪子遁入空门,而清显则在春雪融化之际,含笑死去……
我本该感性地看待这部影片,只是清显的古典式耽美(这里的耽美与今日的同性之爱无关)情结让人疑惑,他起先的冷漠与孩子气,与得知聪子和皇室联姻后的他喷薄而出的爱,两者间根本的、突然的情感扭转让人费解。直到看到三岛的原著《春雪》,我才渐渐明白,在油画般质感的画面背后,在中世纪华丽的长袍背后,一些东西被永远的掩盖了,也许这也恰是影像孱弱之处。有时,当它在表现某种争鸣的思想,一种迎向黑暗的审美取向之时,它比贫血的文字更显出乏力、无能的一面。
如若杨帆的《游园惊梦》穷尽所有唯美的影像技法,能带来近乎变态的效应,让人久久沉溺于颓靡不振的精神鸦片中的话。那么,我更倾向于认为《春之雪》的浓妆艳抹恰恰掩盖了深邃的思想。在华美的镜头下,《春之雪》沦为一部平庸而艳俗的情爱片,三岛天才式的演绎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破坏——而那本是一个关于性格悲剧、哥特式的死亡观,以及伦理叛变、灵魂挣扎的故事。
影片《春之雪》恰恰给人一种肤浅的不愉快,用一种正当的方式美化着本应左右摇摆、徘徊、踯躅的想往。你会不理解清显的种种行为,蔑视他的自私、阴柔和伪善;同时责怪聪子毫无原则的爱与任性。因为你期待的本是一部传统而彻底的纯爱片——“发乎情,止乎礼”。你当然理解思嘉与白瑞德式的恋情,一种性格倨傲导致的冲突,使他们没有发现爱情的存在,或对爱的事实置若罔闻;你也能理解距离与障碍带给恋人某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恰是清显一直在寻找的决定性的时刻,纯粹的爱情。他无法亲自去感觉,交付自己的信任,他需要第三种媒介来提供确凿的明证。这种媒介便是高不可攀的“禁忌”,本多所谓的“不可能”。“不可能”横亘在中间才是真正爱的试金石。
突破禁忌的短暂快感比唾手可得的绵长幸福更令清显着迷。而如果说道德伦理只是人为制造的禁忌,尚且可以越雷池一步的话。那么聪子以身殉教之举则是根本无法超越的“禁忌”。唯有死亡、来世、梦境、幻觉才可能改变。于是,狗的尸体、干死的蝴蝶等不吉祥的遭遇,以及清显所做的死亡之梦可以透露,清显的潜意识对黑暗力量的渴望,对死亡华美绚烂的讴歌。然而,影片中那个俊美、表情冷傲的青年,能表现这种性格悲剧和精神挣扎吗?那些被省却的情节和独白恰恰承载着作者最绚烂的思想光华。
“和风煦日,染尽缤纷五彩”,聪子平躺在地板上,温软地唱道。竹内结子的演绎让人惊叹。她优雅、忧郁,却偏偏在转首回眸的瞬间,在尾声时分拖曳出一个清浅而柔媚的微笑,细辨却带着一丝凄楚,几分自嘲式的顽皮。聪子让人更多地想到女性,第一次被动地面对“性”。尽管是在爱人面前,那也是一种勇敢的冲破精神禁忌的举动,仿佛神圣的仪式一般严肃而生硬,无法当作自然而然的性情流露。因为在古代(今之女子也一样),女子接受的教育,一直把“性”视作一种带着罪恶感的事件,女性对“性”的抗拒式的冷艳是让人近乎膜拜的隐忍之美。
聪子对清显的妥协,多少带着超脱世俗禁忌的绝然,更多的却是每一个女子都无法突破的软弱。软弱令她们可以更勇敢而坚定地遵从自己的感觉,摒弃一切道貌岸然的世俗训诫,真诚地、甚至飞蛾扑火式地拥抱爱情。“性”,本身就是她们需要逾越、冲破的“不平等”和禁锢。
也许回归文字,才可以回归理性,突破影像幻觉。温暖的春天溶释了冰雪,清显临终前说,还会见面的。这场“雪样爱情”就这样在春天得到了证明和延续……我宁愿相信:清显用极端的方式抓住只是幻觉中的幸福;执著一念的聪子则至始至终拥有爱情(殉教是至高境界的爱吧)。而平庸的我们,小小的欢悦就足以撑满我们浅浅的灵魂,大抵可以安于细水长流的爱情。似乎对那么神圣而不可亵渎的爱,采取精神实验的做法是错的,因为幸福,只有真诚不加怀疑的心灵才可以真实感受得到。
3 ) 好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一字不差的改编。
尽管打着改编自三岛由纪夫最后一部遗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的旗号,这部电影事实上与《春雪》并无太大关联,仅是截取了原著中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当中的一个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编。行定勋显然没有把整部《丰饶之海》都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在这个剧情电影日渐萧条的年代,拍一部有文艺调调的商业片似乎成了导演们不二的圈钱选择。毕竟,电影还是要给人看的;而如何将让三岛这部充满了宗教哲学思想的晦涩大部头改编成为既有三岛风格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大概弱化原作的“转世”主线和三岛对自己人生观的阐述与反思,并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年轻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一条路了。行定勋用了偶像剧的套路,却拍出了一部与流俗的不一样的时代偶像剧。
很多朋友反映《丰饶之海》与三岛其他组合作风格截然不同,哲思晦涩难懂,让人无力卒读。事实上,《丰饶之海》的前两部《春雪》与《奔马》是三岛对自己一生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阐释,而后两部《晓寺》与《天人五衰》则是三岛对自己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反省和总结。《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是三岛对自己幼年及青年时代的影射。柔弱、美貌、寡断、幼稚、缺乏男性特征,三岛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的,于是让清显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中缓慢地死去。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表达。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好故事,而不是某种充满哲思性的东西。大部分观众更喜欢的,是在电影院中以镜头为双眼,看到画面上故事的变迁,而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让大部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和三岛的读者一样边看边想,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电影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依托于原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
因此,电影砍掉了清显的学仆饭沼这个角色。饭沼在原作中是一个充满男性肮脏特征的、却追寻纯粹无暇境界的角色。尽管在整部《丰饶之海》当中饭沼并不算主要角色,却始终起到了反衬清显以及清显的各代转世的作用。他始终以肮脏而猥亵的姿态出现,却也始终用其纯粹的思想示人。但是,假如在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角色,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他所起到的作用,其扮相与言行恐怕也只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憎恶。同时,很明显,行定勋希望拍的是一部拥有三岛一贯的“无上之美”的唯美影片,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华丽舞美为买点的电影里,饭沼就会显得和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一样让人膈应。因此,在电影里砍去这一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弱化了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在剧情中的作用。事实上,《丰饶之海》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作为松枝清显四次转世旁观者的本多繁邦。本多对清显的感情复杂而浓郁,应当是早已超脱挚友层面的一种灵魂结为一体的默契。本多被塑造为一个充满哲学气质的理性主义者,不断帮助清显及其转世在达到生命璀璨顶点——之后他们便会猝然逝去,本多便孤独地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直到再次与他灵魂上的伙伴在前世约定之地重会。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单纯存在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必要将这个角色刻画得如此复杂。本多作为一个配角,只需要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就可以了。因此,原作里睿智而深藏不露的本多在电影里成了一个略带点呆板的书生气的少年,有时候被清显当枪使。但是导演仍然是注意刻画了本多与清显不一般的感情的,不知道各位看过电影的朋友有没有体会出来呢?同理,对两个泰国王子的弱化,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单纯性,减轻原著晦涩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色彩。而且既然没有拍摄后续的打算,两名泰国王子也不是太重要的角色。
对聪子与清显的感情刻画,电影也与原著略有不同。原著当中,清显是以一种近乎孩童游戏一样的方式与聪子恋爱的。聪子一旦表现出热络,清显便避之不理;而聪子一旦杳无音信,清显便开始坐立不安。而聪子在原著中,尽管是喜欢清显的,却也是碍于公卿家的矜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也正因如此,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更显得纯净而令人心生爱怜。电影中对“赏雪”一场戏的刻画,可谓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原著中的聪子只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要求,为了尽可能让少的人知道,清显前往麻布绫仓府邸与聪子乘坐人力车去赏雪。而电影中,聪子竟然大大方方地坐着马车到松枝府邸前等待清显一起赏雪,显得有那么点儿过于倒贴了,乍一看让人不能接受。不过想想这部电影是以卖座为第一要务的,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越浓烈,与最后的悲剧结局落差越大,也就越吸引人。因此,这样的处理,想来导演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如很多看过三岛原著的朋友所指出的,电影当中将松枝清显刻画得过于残酷和冷漠,因为在原著中,松枝清显对聪子的拒绝,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柔弱和寡断以及幼稚。不过,作为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电影,虐恋情节显然是卖点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些偏差。冷漠和残酷,也可以成为爱情悲剧有逻辑性的理由。
窃以为,原著和电影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半段,从天皇降下敕令开始,后半段的表现与原著的差别开始越来越小。清显内心的寡断、聪子内心的绝望、两方家庭对名声的爱大过对孩子的爱、蓼科对聪子的爱和本多对清显的爱都从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中体现了出来。电影后半段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删去了昭披耶王子听闻爱人死去之后的一系列情节和添加了已决意出家的聪子在门扇后面的哭泣声。删去泰国王子恋爱的情节是为了情节的纯粹与干净,而添加聪子并不露面的哭泣,应该是导演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做出的努力。在书的最后,已出家的聪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了,而电影为了更强的效果,尽管没让聪子出现在镜头里,却让她的哭泣声传出了屏幕,这种虐恋偶像剧赚眼泪的大杀器,估计能让好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尽管我在看原著时认为聪子在到了大阪以后已然心如死灰,但是在电影的这个情节面前,还是无力招架啊……
另外,电影删去了原著当中对大正时代日本人对西洋大规模冲击的迷惘。在原著中,松枝家的管家山田是穿和氏服装的,而清显也常穿和服与裙裤,而电影中清显基本只穿制服和西装;清显为了“不经意地”介绍聪子给泰国王子们而带他们去看的戏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在电影中换成了西洋歌剧《浮士德》。想必这种细节,电影观众不可能看的像我一样强迫症般地仔细,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单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春雪》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尤其喜欢在表现清显和聪子的禁忌之爱时所采用的借助窗棂、竹子、门扇、镜子等物将镜头一分为二的长镜头,在浓郁的色彩和精妙的布景协助下,画面就好像龛上的偶人一样美丽到失去真实感。这无疑是既能够满足偶像剧的情节又能够符合三岛极致美学的,也正是摄影让这部电影没有偏离三岛的风格太远。尽管从情节上来讲,电影有较大的出入,但是看完之后,竟会感觉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很多统一之处的。
==============
最后还是夹带一点私货。
妻夫木聪真的不适合演清显啊,太黑了orz
4 ) 若唯美至上
今天,2015年的妇女节,看了原本应该在中学时就看掉的【春之雪】。
尽管和朋友一边看,一边吐槽了“开不了口”日本男人和直男癌三岛由纪夫,尽管关注的点从和服到风景到关西方言,尽管对作人松枝少爷的爱情表示了很傻很天真……送走朋友后,我却悄悄点开豆瓣,想留下点什么。
===
为免暴露自己,剧情本身就不评价了。不过,我想,如果在中学时代就看过这部影片,会以毒攻毒,从而形成较能适应社会的爱情观。
===
这是一部堪称唯美的日本纯爱电影,因为唯美,所以哪怕价值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能看下去。要达成唯美的使命,绝非青春、悲剧、MV就成,要怎么做我还不知道,不过底线一定是认真。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的日本影人的认真,说一点点就够:
电影是运动起来的图画,优质人物特写,好比一幅幅肖像,美和丑、健康和病痛、幸福和忧愁一望即知,用光和化妆都是学问。
真正的美人才敢躺下后,再让摄影机来个面部特写。片中有两组属于聪子的此类镜头,反差巨大,印象深刻。
第一组:当聪子和清显第一次一同醒来(或仅仅是事后休息……),阳光斜射在木质地板上,聪子望着天花板,面部脂粉尽褪而肤色温暖,面部肌肤的柔光和鼻梁上的高光,告诉我们这是一张尽管没有表情(或许在放空)却健康(幸福)的脸,状态很正向。果然,聪子很快便开口闲聊,并劝清显披衣服。
第二组:当聪子和蓼科因引产一事发生争执后,独自躺在自己房间床上。雨中室内,仅有一盏蜡烛,聪子面部也以暗部占了上风,面色以蜡黄形容不为过,嘴唇也失去光泽,虽非病中,已有病容。
这两组聪子均(应)为素颜,却因光线、情境与情感不同,呈现截然不同的面部风景(废话)。这是理所应当,也是主创提前认真设计好的化妆术。美人并不永远生活在高光、柔光中,竹内结子小姐有躺下直面镜头的底气,亦有卸下美白的勇气,感动。(此处就不点名对比某些给高中生化OL妆的青春电影了)
此外,聪子在片中的妆容可用变化多端形容,桥上初次亮相的大白脸,清显梦中的遗像,另一个梦中的王妃脸,着洋装时的瓷娃娃脸……也是辛苦化妆师了。
再简单说说清显,在台球室被父亲揍了一顿脸,嘴角流血,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好么,接下来,清显还是去奶奶家偷了供奉在叔叔灵位下的钱,准备到奈良找聪子。这时候镜头直面清显的脸,除了发现气色很差之外……左边嘴角竟然是有疤的诶!就是你我他,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可能长了“燕子口”之后、磕到了桌子角(吓?)之后,或者真的很不幸被人揍了之后会长的那种疤。而主创并没有忘记清显被爹揍了之后会留下的这个疤。
===
纯爱片不能不美,所有的情绪都在细节里。例如清显呕了一口血,马上开始下的一场雪,有一粒小小的,就融化在了他红色的手掌里。也许10年后,我会忘记男女主角的姓名,但是这个意象还会留下。
唯美至上,我们可以说服自己回到17岁,来理解和默应19岁傲娇少年的感情。不过,不认真的作者,办不成这件唯美的催眠。
5 ) 对原作的砍杀竟可至如此
清显对聪子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罪孽呢?
这个问题,甚至三岛由纪夫在撰写《丰饶之海》之第一部《春雪》时,就大致给读者布下了陷阱。以一部纯爱小说、贵族风物、皇族阻碍为卖点的小说,对一整卷弘扬三岛美学的“日本近代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显然是有益无害的。甚而是唯美的。
如果要我这个三岛迷站在“改编三岛小说”的基础上来评论此片,只能说是暴殄天物。编剧的用意固然很鲜明——聚焦于两者、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纠缠,烘托出两个悲剧人物的恋爱。但,这个用意恰恰是浮在小说最表层的东西,甚而,你说不通。因为在这个表层下面,潜伏着未来三卷书中的佛法、禅意、以及转世轮回观的源头,再深一层,还有三岛对青春、爱情的绝望和留恋,亦即死在最美时的残忍决心。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对深层含义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转世轮回,这一点在影片中略有涉及,但除了断翅的蝴蝶、聪子和清显在镰仓海边的倾诉、清显临死前的遗言,之外,便再无涉及。这就如没根底的呓语。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清显转世的最大标志是腋下的一颗痣。这个重要细节,影片根本取缔了。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虎头蛇尾、压根儿没打算往下拍的断章之作。否则,下一部该如何表述本多认出了转世的清显?
基于这样的定论,我们不得不反问一下,既然没打算说来世的下文,那所谓的转世,就成了简化至煽情的情人间的生死相盟。人生观中的悲戚和希望,已退化为青春期的多愁善感。
除了痣,还有那本被着重突出的梦日记。梦日记在四卷丰饶之海中意义非凡,如果说痣是转世之肢体再现的标志,梦日记就是清显三世魂魄的先知记载。本多后来就是揣着这本梦日记去了泰国和印度。所有的梦,都是在第一卷时埋下的伏笔。所以,如上所述,既然您没打算接着拍后文,那郑重其事地凸现梦日记,只是一场蹩脚的煽情戏,精致的蛇足。
说到蛇足,电影开始时廖科和绫仓伯爵的一席“约定”看得人亦是一头雾水——这里说的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相反,看过原著的人更是莫名其妙——干吗一上来就提这茬呢?虽然廖科在故事里举足轻重,人物形象也非常接近小说中的描写,但无论如何,作为电影的引子出现,是极其不恰当的。要说编导欲以此来说明两个恋人悲剧的不可避免,那也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法在其后的情节中显示出廖科对绫仓家族的潜流般的影响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拍的是很精致,但在明眼人眼里,无非是个行货级别的熟手作品。既无明显的失手,也无拍案叫绝的灵感。总之,是乏味的。
对于两个主要演员,我想说的是,竹结内子的西洋装扮显然比和服要漂亮得多,在和服方面,显得极其臃肿而做作,确实缺乏老一代日本女星的风范。她饰演的聪子,让我觉得好像比我感觉中的小了几岁。少了那种敏锐的机智,和果断。
妻夫木聪,按照我个人的眼光来看,饰演清显未免。。。太不够清瘦忧郁了。固然,有一种残酷的冷漠,被得以突出表现,但也表现得过于日剧化,比如他和本多在剑道馆的一段对白,恶狠狠的眼神是对的,但又觉得比书中那人显得过火了。这个清显,还是没有脱去现代日本高中男生的一些冷漠气息。最最缺乏的,我看倒不是面容的清秀绢致,而是高贵的优雅。
没有优雅。
相反,倒是本多和廖科,这两个辅助角色令我觉得很舒服,很有种看书时的形象感。话说到这里,我又要苦笑起来,书中原来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清显的书童:饭沼(其子后来成了清显的第一轮转世)。也被砍成无。事实上,这个人物不仅仅为后来的转世伏下脉络,也是三岛用来反衬清显的贵族气、以及人生哲学的镜子般的人物。也没了。
那段前往奈良月修寺的山路,在文中是那么让人难受,直至《天人五衰》时令本多那么艰辛。而电影里,只是一段数得出来的台阶。倒是看得我心里难受起来。
要说对三岛原著最大的污辱和砍杀,依我看,恰恰是文中那些精彩的对白。对白是三岛小说中的灵魂部分。相比于情节,是真正三岛由纪夫的心声、执念和思索。但您瞧,一旦要排成电影,这些冗长的对白就变得无一需要了。因此,站在这个角度说,翻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简直就是电影人的罪过。
这部影片在去年被誉为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招待作品”,打着三岛由纪夫的旗号,想必是夺了不少眼目。但至少,我趋之若骛地赶来一看,唉,不说了。
6 ) 《春之雪》:一段不痛不痒的凄美爱情
行定勋导演+三岛由纪夫小说改编+妻夫木聪竹内桔子主演,让人对这部戏充满了期待。
可惜,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包装华丽但不痛不痒的凄美爱情。画面实在是漂亮,用光用色都很完美,配乐也很有感觉。只是竹内不适合那种古典扮相,剧本流于肤浅,想必三岛由纪夫并不是讲了这样一个浅浅的故事吧。
评分:7 out of 10
写于2011.1.19
7 ) 清显是浪漫主义的极致
本多总是问清显,除此之外你还想要什么。
而清显要的就是除此之外。他一直在等待一样不可能的东西。
也许清显是关注聪子的,在聪子每一次的示爱时暗暗欢欣。
只是这情愫来的太容易,太顺理成章。
只有聪子变成一个不可能的人,她才是清显的所求。
一切成为定局的时候,清显才爱上了聪子。
明白两个人此生不会再相见的时刻,清显是微笑的。那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清显终于确信,这便是他此生的等待。更好的是,他为它生,为它死。
只不过对于所有人,包括聪子,这样的结局都再悲哀不过了。
在那么多的言语里,清显从来没有说过后悔。
即使从前的他们青梅竹马,锦衣玉食。即使他本能给聪子期盼的一切。
可是那样的话,他永远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
聪子是如此智慧的人。她甚至比清显更了解他自己。
她只是爱着他。
无论清显的期盼是怎样的,她都会成就他。
不圆满的故事,最满意的结局。
冬雪融化,变成飘落的樱花。还是和从前一样的春天。
卡片上写着,河流被大石阻隔,最终还会合而为一。
8 ) “我们太相爱了,早就打幸福的身边走过去了。”
这几天没事就把《春之雪》翻来重看,那些画面在我眼前重复出现,没有厌倦的意思。
清显和聪子,这两个角色被刻画的很完美。
聪子暗恋,清显却漫不经心;聪子想爱,清显却冷漠傲慢:聪子表白,清显却爱答不理;聪子在爱,清显却绝然又绝情。
这样的错位已然让聪子心碎,可是它却并不是狼狈的结局,反而,它只是一个马虎的开端。
清显,自负的表情下隐匿着巨大的自卑。一切已经画上句号时,他却横出一刀,生生地把句号割破。
他瞬间变得自信,那么信任自己的爱,不顾一切的接近聪子,只是这草率的自信此时却显得残忍。
它回答了聪子痴情的等待,却把她带入月修寺,除了忘却红尘别无选择。
它证实了清显迟到的直觉,却也让他身不由己,除了为爱而死毫无退路。
在唯美的画面里,在温婉的音乐中,纯爱不期而至。影片的结尾,《梦日记》里残翅的蝴蝶在风中微微颤动,而后蹁跹飞起,清显的旁白让这悲恋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原著里清显郁郁而死,哪怕三岛由纪夫让他轮回转世。影片没有在意这个镜头,没有死亡,只留梦境,竟有了化蝶的美好。
他们的爱恋犹如春雪姗姗来迟
这份爱始终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优雅
仿佛是站在时间罅隙中的一场相遇,
他们没有别离。
在三岛由纪夫的原著《春雪》里,清显说过:
“我们太相爱了,早就打幸福的身边走过去了。”
爱还能有多纠结啊!
撇开三岛的原作不谈,是一部好电影。
松枝清显怎么那么幼稚不堪啊,倒是本多演的很棒。原来小时候是志田未来演的==
3星半,最后真实大硬伤,拖沓了。。。当某人生病倒下的时候,好朋友搂着的模样,听到几声不怀好意的腐女的笑声。16MM的影片虽然老旧,但是颜色依旧艳丽,在那样的环境里不和一个人恋爱有点太对不起自己了。只是这迟来的表白和才懂事的爱情,不禁要到底错失了多少?
挂历感颇强,形式感颇强。
“被岩石阻挡的河流,即使不得不在一时之间分叉,但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会吗?ps:可以媲美宝莱坞之恋了阶级权利的对抗,脆弱的爱在权利和家庭的威逼下走向终结。再ps这男人真是活脱受虐狂啊人家女生爱你的时候你装不在乎不喜欢,结果和别人订婚了又回心转意。下贱啊下贱!画面不错,墨迹的爱
男人作起来比女人还要作
《春雪》被拍成日系纯爱小清新片,实在不能忍。1.关键情节被篡改,2.清显那演员的气质完全不对,3.本多繁邦这个角色被类型化,4.清显忧郁清高的个性在此片里变成了冷漠。其实这片也不难看,只是从改变原著的角度来看很失败。
剧情告诉人们的道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珍惜身边人啊,清显的大男子主义真是少见,也许有更深的道理吧,人们追寻的东西往往一直都在你身边,想来原著没有写的这么浅显,妻夫木聪演的很力不从心,竹内结子真的很美,很克制
果然是行定勋 非常美 非常日本 非常击中我 因为我就是清显那种 自私 任性 自以为是 无法长大的人 我喜欢的是通过伤害来一再确信你有多喜欢我 我爱的是我不爱你时你却那么爱我 我想占有的永远是不属于我的 想掠夺的也总是得不到的
2006.5.12 网吧紫嘉宏
没读过原著,大学第一次看时也不懂,后来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加一颗星的感情分,人生就是这样,寻找到失去,希望到绝望。2021年来补记,我已经读过原著啦,竹内结子也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电影也许就是人生寂灭之时的那么一点声响吧。
至爱
现在看妻夫木聪总会想起机器猫,闹得即使纯爱电影也无法入戏。作为典型的日式纯爱,影片奉行着压抑和唯美,人物行为克制,运镜也基本都是极缓慢的摇、移。虽然很喜欢竹内结子,但是她的和服装扮并不好看。这悲剧都是胡作出来的,汗。
春天了,却赶上那么大的一场雪......
原著更好
写过影评了,懒的重复
李屏宾
行定勋没有抓到三岛的精髓。
三个致命弱点:1.对三岛原作的理解太浅浮; 2.竹内结子的气质和原结子等老一辈日本女星差距巨大; 3.妻夫木聪饰松枝清显,把清高忧郁解读为残忍冷漠了。 除了画面,本片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