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2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3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4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5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6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3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4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5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6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7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8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9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21 08:38

详细剧情

一晃眼多年过去,爱莲娜(玛格丽塔·马祖可 Margherita Mazzucco 饰)和莉拉(盖娅·吉拉切 Gaia Girace 饰)都长大成人。莉拉嫁给了斯特凡诺(乔万尼·阿穆拉 Giovanni Amura 饰)开始了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而爱莲娜则进入大学,前往比萨继续深造。 在海边度假时,两个女孩同她们的童年玩伴尼诺(弗朗西斯·塞尔皮科 Francesco Serpico 饰)重逢了,爱莲娜依然无法抗拒尼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尼诺似乎对莉拉更加的感兴趣。果不其然,尼诺和莉拉走到了一起。爱尼诺至深的莉拉决定离开斯特凡诺,和尼诺私奔,但眼前的这个男人,真的要比斯特凡诺更加优秀吗?当莉拉的腹中怀上了孩子后,尼诺选择了离开她,无家可归的莉拉不得不再次向斯特凡诺低头。

长篇影评

1 ) [L'amica geniale]:S2分集剧评,片头曲分析[E8完结]

本文章分集剧情倒叙更新

————————E7+E8—————————

8/10

拍的还行,不过结局意料之内的完美符合原著,埃琳娜的发布会上,尼诺,这个注定是要和这两个主角上半生纠缠不清的那个男人,终于开始把魔爪伸向埃琳娜了。

很多朋友认为这部剧第二季水准略有下降,我表示同意,第二季确实在分镜头作用和配乐方面在吃老本,故事也显得略微有点疲态。但是还有人觉得这不就是普通国产狗血爱情剧的套路吗?至于捧上神坛吗?对此类结论表示遗憾。[L'amica geniale]显然表达的不止于此,如果你没有细致品味里面的细节,那么你只不过是如果浮光掠影一般走马观花罢了。

1.莉拉嫁给斯特凡诺时,犯了一些年轻女孩都会犯的错误:将对方物质上的讨好误当作爱情;以为嫁给一个有钱男人就能逃离不幸的生活;结婚太仓促,没能谈上一段真正的恋爱。莉拉爱上尼诺,一方面想借此逃离难以忍受的丈夫,以及一眼望到头的围绕着肉食店、鞋作坊、街坊八卦、商业斗争的沉闷生活,结果到头来,她引以为傲的物质生活瞬间灰飞烟灭,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们,一个又一个离她而去。只有曾经的舔狗,恩佐,一个曾经把水果交到她手里的那个人,留在她身边。

2. 埃莱娜也犯了和莉拉同样的错误,第三部小说后续剧情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只是被对方家庭的光环所吸引——那是一个在意大利享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她二十多岁刚结婚的那几年,她还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给她未来的人生带来怎样的痛苦。稍微剧透一下,在第三部中,埃莱娜也会发生婚变,她依旧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尼诺的怀抱,事实证明,尼诺不论何时何地,依旧是很糟糕的男人,他毁掉了两个女人的婚姻,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埃琳娜的婚姻悲剧依旧上演,并没有因为她的渊博的学识和阅历得到改变,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单纯的读书也并不能拯救你糟糕的婚姻。

对埃莱娜独立人格一直是最大的困扰。她的一生都处于一种卑微和依附于别人的状态,在那不勒斯的时候,她就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她被孤立,她还没有修炼出特立独行的勇气,她甚至想退缩,泯然于众人,对埃莱娜来说,独立人格一直是最大的困扰。当莉拉结婚后,她也想破处,当莉拉借走她的书后,她变得敏感和脆弱,当尼诺选择向莉拉表白,她选择用及其狗血残酷的方式惩罚自己用来排遣压力。

上帝赋予了你一个东西,必然会笑嘻嘻的夺走你的另一个东西,他赋予了莉拉超出常人的智慧,然而夺走了本该属于她的幸福的婚姻,莉拉走入豪宅又堕入贫穷。又聪明又容易暴走的莉拉,也许你就是另一个空间的艾琳娜。你们各自观望,没有胜负。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天赋,也不过是一本扔进火堆的蓝精灵小说罢了。她们从各自身上汲取能量和智慧,再去用自己的擅长项去刺激对方。感觉埃莱娜·费兰特在布棋,黑白棋子针锋相对,到最后,双方的身份却对换了。埃莱娜成了优等生漂亮的女人喜欢社交,莉拉不爱学习也变丑了不和人打交道。纵然如此,作者还是心疼莉拉的吧,不然就不会有了最后出的一颗棋子:她还在探索和学习,她为了自己兴趣而学,她拥有珍爱她的人,她不附庸任何人。她虽然穷,但是眼睛里有光。

————————E5+E6—————————

7/10

第五集和第六集迟迟我无法更新,原因很简单,这两集信息量太大,而且狗血情节轮番上阵,先盘点一下几个大事件:

1.埃琳娜破处,觉醒考大学离开那不勒斯。2.莉娜偷情,私奔,和尼诺决裂,回家。出自意料之外,HBO并没有选择拖延剧情灌水的方式来忽悠观众,而是一整个组合拳把国产剧韩剧所有的狗血套路依次用最短的时间展示完。

很多人乐于洗白莉娜出轨无罪论,或者很多人单方面指责斯特芬诺家暴,单纯的洗白一方指责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斯特芬诺并不是单纯的恶人,莉娜也不是圣母白莲花,他们只是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斯特芬诺想娶得是莉娜母亲那种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莉娜想要的生活他给不起。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不是“七月与安生”式的女性关系,从第二部开始就能清楚地意识到,埃莱娜和莉拉不是一个人的两面——她们是两个人。她超越了女性关系,而是在写女性本身:读书的埃莱娜,早早结婚的莉拉,上一辈因为爱上楼上已婚男人而让全家陷入困境的疯女人梅丽娜,在丈夫的权威下无能为力的农齐亚,丈夫在狱中死去后自杀的朱塞平娜,忍受着不断出轨的丈夫的莉迪亚,还有埃莱娜粗鲁的、一瘸一拐、平凡爱她的母亲。同一个城区的女人相似的、不同的命运,通过两个主人公独立于所有那不勒斯女人命运的故事,相互补充和印证。

这里我要澄清的是,无论电视剧还是小说新名字的故事,都无意洗白任何一方把问题简单的归咎到一个人的身上,莉娜是人生更像一个悲剧,如同把一个精美的花瓶打碎并且没有被珍惜的下场,莉娜就是埃琳娜的另一条人生轨迹:莉娜和尼诺干柴烈火的时候,暗恋尼诺的埃莱娜为抚平内心伤痛,让尼诺的父亲开垦了自己的处女身。没多久,莉拉再次怀孕,她觉得孩子是尼诺的。她与丈夫摊牌、与尼诺私奔。但新生活仅仅持续了23天,尼诺就反悔了,他抛弃了莉拉。最后,当然莉娜的出轨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来,莉拉回到斯特凡诺身边,生活依旧鸡飞狗跳。不久,她从街坊那里得知了丈夫与艾达偷情的事实。一切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莉娜也付出了自己明码标价的代价。

横向对比,埃琳娜是幸运的,她貌似没有得到渣男的垂青,自暴自弃,实际是尼诺给了埃琳娜一次重生的机会,让她可以自由的羽翼般离开那不勒斯,试想,如果没有尼诺的放过,埃琳娜很可能会成为莉娜的翻版结局:怀孕被抛弃。所以埃琳娜是幸运的,她有着善意的指导,也有机遇和离开那不勒斯的家庭环境支持。

————————E3+E4—————————

8/10

第三第四集更新了,索性一次性更新两集的内容和感悟吧:

原著中丑小鸭”埃莱娜却向着自己的梦想尽情奔跑,终于考入大学,离开了那不勒斯。她自信地憧憬:“我作为单身女子,虽然戴眼镜,每天就知道读书,但我也会拥用自己小小的幸福:和尼诺手拉着手在镇上散步,或许还有更多的事情发生。”埃莱娜重新诠释了幸福的意义。

第三集莉拉终于变成了当初她最讨厌的那个样子,她当初因为天资聪慧和过人的才华博得老师们的认可,可惜,从她嘲讽埃琳娜开始,就注定了她已经沉沦在过去的老街里难以自拔,和老街上的市井少妇一样可悲可叹。不知道当初奥利维耶罗老师看到莉拉如此模样会是一副什么表情。第三集第四集主线是铺垫尼诺和莉拉的感情线,第一季两人是几乎没有交集的,所以第二季新名字的故事,尼诺注定要从第一季的1.5号男主逐渐扶正成为1号男主,而埃琳娜恰恰符合大众认知的所有普通女性角色的设定:脸皮薄,被动,容易被外界引导和影响,死不承认自己喜欢尼诺,当发现尼诺和莉拉有感情后,第一时间竟然想着撮合他们。

第三第四集比我想象的进展还要迅速,尼诺,这个注定和埃琳娜,莉拉要发生狗血三角恋的男人,终于在第四集结尾给埃琳娜致于狠狠的心灵创伤,尼诺暗恋的竟然是莉拉,而他们真的在莉拉怀了尼诺的孩子之后离家出走,在一起了。小说峰回路转,所有之前建立的各自归位的生活秩序,又被莉拉的新追求毁为一片废墟。必须承认,莉拉是勇敢女性,她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所需。 这倒反衬出埃莱娜的从容淡定,她就那样看着莉拉与尼诺的恋情,依然自说自话地爱着尼诺。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成长,爱过才知情重,伤过才知心痛。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心碎的声音,就像这对那不勒斯女孩一样,但每个人依然坚定地找寻自我。

分析一下莉拉为什么会喜欢尼诺:

莉拉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以及成长期间索拉拉家族高利贷多次充当村头恶霸的角色,让她对索拉拉家族有抵触情绪,然而莉拉被索拉拉家族马尔切洛所倾慕,而莉拉的父母为了能搭上这个好女婿,不顾莉拉的意愿强制性地讲女儿贩卖给马尔切洛。为了逃避,莉拉不得不委身于同样富裕的斯特凡诺莉拉结婚之后才发现斯特凡诺不过是个披着和善外表的暴力狂,和他的父亲堂·阿奇诺一样,稍有不满就会殴打莉拉。其实这一切早就有预示,童年时期斯特凡诺和莉拉曾有过一次争执,斯特凡诺早就在那时候表现出了粗鲁。不得不说,命运或许早有注定。

莉拉因为家暴和长期对现任丈夫的不满,很容易被尼诺这种外表忧郁,心事重重的学霸所吸引,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学天赋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更何况尼诺并不是善茬,稍微有点读过原著的应该明白,尼诺这种表面上忧国忧民,大谈人生社会理念,实际和女生之间亲昵,动不动主动亲别人的撩妹高手,无疑是最致命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男人。同样脱离不了父亲阴影的是尼诺,他是莉拉和莱农同时爱过的人。他厌恶自己的父亲萨拉托雷,却不可避免变得和自己父亲一样不负责任。莉拉和莱农都曾为他放弃过自己的婚姻,但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很糟糕的男人。

剧透一下,在《新名字的故事》的结尾,责任逃兵尼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莉拉,莉拉再次坠入了贫穷的深渊。而在埃莱娜的新书发布会上,尼诺出现了……尽管HBO是否会以这个蒙太奇方式作为结局,但我相信,编剧会毫不留情地突袭女性成长的痛点,为每位读者,再现一次与闺蜜共同成长的经历。

——————————E2—————————

8.5/10

第二集的故事恰如其分的取名为身体,真是一针见血剧透了第二集结尾莉拉的怀孕。

节选自书本:

“男人们,被快感搞得晕头转向,几乎不动脑子在播洒自己的种子。他们被高潮控制,他们让我们受精。他们进入我们体内,然后抽离,然后离开,将他们的幽灵隐藏在我们体内,就像一件丢掉的东西。”(《离开的,留下的》)

我很高兴HBO继续秉承着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从而让整个故事更加回味无穷,你无法单独的恨任何一个角色,

1.莉拉怀着仇恨介入卡拉奇家的生意,在家里找各种机会激怒丈夫,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怒,也挨了不少暴打。她怀孕,又流产。

2.莉拉的丈夫,斯多分诺,一方面要照顾肉食店的生意,养活自己一家包括莉拉一家,想让自己的子女继续过上流生活,对莉拉的不懂圆滑世故非常不理解,认为妻子不体谅自己,于是选择家暴,选择通过男子最原始的方式发泄情绪,走在路上怕被别人提及为什么没有怀孕消息。

3.埃琳娜,简直就是生活人情世故世界的你我他,情商低,告诉安东尼自己帮助了他,反而令安东尼勃然大怒,安东尼本身就自身卑微,妄自菲薄,如此更加玻璃心提出分手。埃琳娜听完斯多分诺的话后,劝莉拉反而遭到嘲讽,她试图站在两个立场上独立的思考问题,最后发现,自己也不过是无能为力的第三方路人罢了。我们跟随着时间前进,婚姻、孩子、婚外恋、离婚、成功或惨败、死亡、谋杀、文学成就。书中的人物,就好像古代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样,在自她们出生开始即被规定好的命运和试图想要掌控自身命运的努力之间,进行无止境的谈判。

第二集奥利维耶罗老师出境,病重卧床,眼袋青肿,面容可怖,晚景悲凉。埃莱娜抬头看到老师年轻时的夫妻照,也曾是一个明媚靓丽的女子。然后到许多年后,埃莱娜的母亲才懂得,曾经老师的坚持对埃莱娜的人生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是她让埃莱娜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走向不同人生的机会。在奥利维耶罗老师的一生中,帮助过的孩子一定不止埃莱娜和莉拉,但是成功后能想到去探望老师的却寥寥无几。

埃莱娜·费兰特妙就妙在,通过莉拉和埃莱娜的关系,写出了人和人之间层次丰富的情感。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美和丑同时存在。小时候讲故事,人物都是扁平的——这是好人,那是坏人。成熟以后再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一个人有那么多面,总有几个面是见不到阳光的。越是亲密,就越在意;越是在意,就越容易被刺痛。莉拉和埃莱娜是这样,我和我那个朋友也是。

埃琳娜并不丑,她被索拉拉嘲讽四眼妹同时,仍是索拉拉兄弟尊重并且吹捧的对象,可就是那副眼镜,让她的青春期都充满着残酷的自卑,因为她的朋友,她终生的竞争者和依靠——莉拉,不仅不需要戴眼镜,而且已经出落得惹人注意。这种压力会随时变成对脆弱的家庭理想的控诉和利用。

“你看你做了什么?你打碎了我的眼镜,因为你的缘故,我不能再学习了,我再也不去学校了。”我母亲一下子僵住了,她正在打我的手,也像一把斧头一样停在空中,我的小妹妹艾丽莎捡起了眼镜,轻轻说:

“拿着吧,埃琳娜,你的眼镜没摔坏。”(《新名字的故事》)

——————————E1—————————

9/10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一句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开局五星,第一季经历了新婚丈夫的背叛,莉拉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对抗, 自然遭到了精神和肉体双重打击,男人们对女人暴力相向,女人们亦以暴力还击。女人们被背叛,不过有意思的是, 《新名字的故事》中的是16 岁的莉拉和堂·阿奇勒的儿子斯特凡诺·卡拉奇的婚礼。随着婚礼的进行,莉拉意识到她不爱斯特凡诺。而HBO巧妙的避开普通编剧的选择,把莉拉和斯特凡诺矛盾尽量慢热和铺垫,以至于内心的转变不突兀,放到了第一季的结尾,留下悬念引人入胜,第二季选择以那不勒斯小分队主角坐车回家作为第二季开场,埃琳娜吐槽婚礼后的感慨,能更让观众回味第一季的结尾莉拉丈夫的背叛。第一集故事线主要是以莉拉遭遇家暴,埃莱娜和老实人安东尼角色内心弧作为双线展开,以莉拉化浓妆准备重新见面前任追求者索拉拉画上句号。至于老实人安东尼是否参军?其实只是HBO噱头罢了,安东尼注定是和埃琳娜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老实人要有老实人的觉悟。

除了第一集强暴戏看的一脸懵逼,第一集以非常高质量的开局打开了第二季的故事框架,故事线以一种最自然,朴实无华的方式展开,其中所描绘的一切,关于角色,情景,历史背景等等,看起来和50年代的意大利古典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如出一辙,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什么会火遍全球,并且第一季评价如此之高?个人认为本剧没有任何用浮夸的演技和剧本试图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换句话说,它巨大的情感力量是因为剧本的真实,它唤醒了对许多40,50年代那不勒斯历史的记忆,而HBO编剧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故事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克制而不凌乱。更好的是,故事虽以女性为主角,也描写了社会背景下性别的不平等,但镜头一直保持着中立态度,以颇为冷静的手法呈现。作品没有悲悯,没有呐喊,没有抗争,越是这种平静的镜头,越能扎住人心,显得厚重。

—————————分割—————————

第一季第二季片头曲对比:

第一季片头曲和第二季片头曲出现非常大的变化令人吃惊, 第一季惟妙惟肖的人物选角和出色表演,电影级别的镜头语言,阴郁压抑的氛围营造,原著中埃琳娜叙述视点和内心独白的保留,在形与神上都近乎完美地还原了小说的文学气质。从第一个镜头、已是白发的埃琳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到最后一个镜头里,两个小女孩紧握着双手站在最可怕的邻居家门前,一个小时的剧集仅仅是在个别位置上调整了原著小说的叙述顺序。总体叙事紧凑连贯、一气呵成,而每一个日后关切到二人命运轨迹的重要线索,也被恰到好处地铺设于其中。

第二季片头曲明显由以前的暗色调转向暖色调,过去片头曲色调也值得一提。灰蓝色主色调加上姜黄色的副色搭配,画面显得复古而暗淡,呈现出电影胶片的质感,完美地展现了那个破败且阴郁的时代,而从第二季开始明显转变为柔光滤镜下的色调充斥全片:

莉拉丈夫:

索拉拉家族:

索拉拉家族最帅的男人: 马尔切洛·索拉拉·陈坤

继续索拉拉家族合照:

埃莱娜少见精干短发出现;

1970年代的政治骚乱 :

莉拉发型变了:

根据小说故事猜测片头曲的人物:

埃琳娜的感情线:从小暗恋尼诺,却在别人面前又不承认;之后看到莉娜结婚,心生不公,就与安东尼奥在一起,虽然并不是很喜欢,但一旦想到尼诺,心中便一直想着和安东分开,最后安东主动离开了莱农;之后在度假的沙滩上,因为帮着尼诺和莉娜幽会,自己和多纳托XX了,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这就是为什么莱农写了一本小说);大学期间又谈过一位弗朗科的男友,后来男友因为被退学了,他们也就分开了;第二部最后的男友就是彼得罗了:

埃莱娜和莉拉二人牵手开始,拥抱结束片头曲,值得一提,第一季末婚礼的那天早晨,有一场类似于部落仪式的瞬间,埃莱娜为莉拉洗澡。这个场景具有典型的费兰特风格——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

对比第一季PPT胶卷相机式设计: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野心并不止于赤裸和深刻地解剖女性的个体情感与命运,更串联起与同处一个社区的多个家庭乃至几代人在复杂的历史浪潮下不同的走向与宿命 。 从文学进入并以小见大地再现这种野心,同时描绘出人心的跌宕起伏与当代意大利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波澜壮阔,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如此戳心的成长剧,让原著党心服口服

在上线仅两集的前提下,备受观众期待的意大利电视剧集《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便斩获了豆瓣高达9.6的观众打分。

尽管由于该剧目前仅在意大利本土平台Rai播出,3月16日才会正式登陆HBO,北美的主流媒体暂时无法给出相应的评价;但该剧在国内评分网站上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推崇度,也仍旧在所有人的预期当中。

显然,一方面是因为第一季的制作水准和对同名原著的还原度已经达到令人叹服的程度,第二季的质量自然值得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对应的正是风靡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外界评价最高的《新名字的故事》,其剧情精彩程度只会高于、不会低于第一季。

这部由HBO与Rai Fiction等多家意大利制片商联合打造的电视剧集,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在新世纪10年代陆续出版的四部相联系的小说《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纵观“那不勒斯四部曲”,展现的是两位女性长达半个世纪的往来,以及围绕她们展开的意大利社会变迁的素描。《我的天才女友》是整个故事的开端,讲述了她们在那不勒斯贫民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一段漫长而困苦的时光。

整部剧是以埃莱娜·格雷科(又称莱农)为第一叙述者视角展开的。年幼的埃莱娜是学校里的尖子生,优秀的表现和乖巧的性格使得她备受老师的喜爱,直到另一个女孩莉拉的出现,埃莱娜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莉拉聪慧过人,堪称天才,她以自学的方式识读和书写拉丁文,这在一所学生都还稚气未脱的小学里是一件大事。莉拉的出现使埃莱娜感受到危机,她嫉妒莉拉的能力,但同时又被莉拉不羁、率性而为的性格吸引。埃莱娜想和莉拉成为朋友。

在两位教师组织的一次女生班与男生班的知识竞答比赛上,莉拉和埃莱娜不出所料成为女生班的答题代表,而男生班代表则是阿方索和尼诺。阿方索是本地有钱有势的高利贷放贷人堂·阿奇勒的儿子,谁都招惹不起这家人。

答题环节莉拉出于顾虑没有过多地展露自己的锋芒,但却仍未避免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阿方索因答题表现差劲遭到了同班男生的羞辱,莉拉因此受到迁怒,被阿方索的年轻气壮的哥哥斯特凡诺毒打出气。

手无缚鸡之力的埃莱娜在这时主动上前帮助莉拉,却也遭受到暴力。因为这件事,埃莱娜和莉拉的关系迅速被拉进,她们很快成为社区里最要好的一对朋友。

随着升学考试临近,埃莱娜和莉拉的命运第一次出现分歧,是继续读书还是辍学,选择权掌握在她们父母的手里。尽管埃莱娜母亲反对埃莱娜上初中,但父亲却举手支持;而莉拉非常想要上学,却被鼠目寸光的父亲呵斥,倔强的莉拉因表决立场遭到了父亲的暴力。

最终结果是,埃莱娜顺利上了初中,继而是高中和大学。而莉拉小学毕业后便去父亲鞋店帮忙,闲暇时则去当地图书馆借阅书籍,哪怕不再上学,莉拉的天分也未消失。上中学后,埃莱娜和莉拉的关系变得冷淡,莉拉嫉妒埃莱娜能够上学,而埃莱娜为莉拉的疏远伤心不已。

僵持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一些意外,她们很快恢复过去那般的亲密,继续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痛苦,埃莱娜和莉拉注定是彼此最默契的朋友。长大后的莉拉落落大方,成为美丽的少女,埃莱娜同样姿色不逊。她们身边的追求者多了起来。

莉拉的追求者是帕斯卡莱、马尔切诺和斯特凡诺。帕斯卡莱出身贫寒,打算加入共产党事业;马尔切诺是社区最富裕的索拉拉家族长子,莉拉讨厌马尔切诺的张扬跋扈;曾对年幼时的莉拉大打出手的斯特凡诺是视财富于一切之上的商人,他爱莉拉,莉拉也并非对斯特凡诺没有好感,只不过她清楚斯特凡诺对金钱利益的爱甚于对她的爱。

作为整个家庭的牺牲品,莉拉最终接受了表现上诚意满满的斯特凡诺的求婚,她以为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光明,婚后经济基础的改善将给予她追求独立的机会。然而斯特凡诺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一再做出令莉拉心灰意冷的事,婚礼当天马尔切诺的到来更狠狠羞辱了莉拉一番。

而《新名字的故事》紧接着这场令莉拉不悦的婚礼展开。婚礼结束后,满心欢喜的斯特凡诺载着莉拉去豪华酒店度蜜月,在这段时间里莉拉不耐烦、不对付的态度惹怒了斯特凡诺,住进豪华酒店的第一个晚上莉拉便遭到斯特凡诺的暴力。

莉拉回到社区后,斯特凡诺和莉拉家人对其脸上的淤痕视若无睹,除了埃莱娜,没有人再去过问。斯特凡诺和莉拉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莉拉一次又一次的被家暴,不忍目睹这一切的埃莱娜甚至劝说莉拉与自己逃离这里。

阻碍莉拉逃离的因素有太多,而眼下最大的一个阻碍则是莉拉怀孕了,她所剩不多的自由注定要被肚子里的小孩剥夺。埃莱娜的学业和情感生活同样不太顺利,她在尼诺和安东尼奥两者之间周旋,无法做出抉择……

出版业的一次奇迹

新世纪以来被《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饥饿游戏》《冰与火之歌》等奇幻文学和英语写作主导的超级畅销书市场上,写实主义风格的、非英语的写作通常流行度都极为局限。

在非奇幻类型、非英语写作这两层劣势之下,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则以生动迷人的描写,稳稳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期望,发行不久便逆流而上风靡全球。

40多个语种的发行、累计超过千万册的销量、互联网上的热烈讨论、名人间相继的追捧……“那不勒斯四部曲”跨越了地域文化和性别认知,在所有发行的国家和地区、在女性读者和男性读者中均引起轰动,堪称过去十年全球出版业的奇迹。

神秘的作者

随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诞生,一直保持行事低调、拒绝公开身份的费兰特本人也成了读者八卦的焦点。这位从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却从容不迫。

诚如费兰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即便自己的真实信息曝光,人们最终会记得的还是与“那不勒斯四部曲”联系在一起的化名“埃莱娜·费兰特”,作者真实的身份实际上已经无法与“埃莱娜·费兰特”这个笔名分割。

费兰特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态度同样是不予多加解释和定性。尽管这部关于女性情谊和意大利社会变迁的史诗之作被无数读者和评论家高度概括为“女权主义小说”,费兰特的解释却是,写作的初衷并没有那么剧烈的女权主义意识,但她完全并不反对读者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任何具有解释力的阐述。

精益求精的改编

作为过去十年备受推崇的现象级小说,《我的天才女友》电视项目面临着诸多的改编难度,宏大的故事背景和时空跨度、作者费兰特和无数原著粉的审视都对制作方造成无形压力。

因而,HBO和意大利影商之间的合作选择了一条最为安全的改编方案:尽量减少对情节的改动,全力还原小说的情节、场景和细节为主。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便可以知晓剧集改编上有多么考究。首先核心执行是擅长文学改编的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科斯坦佐,第二季则邀请到意大利新锐女性导演阿莉切·罗瓦尔赫尔,阿莉切在《幸福的拉扎罗》《圣体》《奇迹》等影片中已经向观众展示过其作为女性对事物细腻独到的观察,她的电影意识和创作品质与“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契合的。

其次为充分还原小说场景和人物描述,HBO不惜重金在一片空地上重建了那不勒斯贫民社区。对实景的推崇、对电脑特效的避让,使得整部剧不露丝毫塑料质感。

演员选择上除了高度地接近原著形象外,同一角色不同年龄阶段还要保持样貌体态特征和气质上相似性的选角,因此观众更能够感受到时间在人物身上驻留下来的痕迹。

同时,《我的天才女友》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主导的HBO剧集《教宗》系列相区别的地方在于,HBO尊重了费兰特对原著地域化语言的坚持,这是HBO平台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非英语剧集,小说中角色的语言习惯、意大利语与那不勒斯方言的碰撞都被完整保留下来。

流媒体的胜利

客观来讲,“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电视化是属于流媒体的一次胜利。在传统有线电视台大行其道的时代,全世界的电视剧制作很少会逾越本土的范畴。北美的观众对外语片、外语剧集的排斥更是突出,制作外语影视剧通常很难获得可观的收益。

进入流媒体付费时代后,一家独大的Netflix开始将受众视野放大至北美以外的市场,原创内容和剧种的丰富度直接决定了用户的去留。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美剧制作规模的Netflix外语剧集的诞生,外语剧的质感越做越好。

而今HBO、亚马逊、Apple、迪士尼等各大公司相继加入流媒体大战,用户数量和范围的扩张成为各大平台的焦点。

HBO开发流媒体后也顺势效仿了Netflix的策略,由HBO参与制作的首轮外语剧《我的天才女友》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不俗表现证明了HBO的高质量并不局限于美剧制作。

群像、家庭与女性心理

自始至终,“那不勒斯四部曲”保持着与小说叙述者“进入老年阶段的埃莱娜·格雷科”一致的语调,也即一种过来人口吻的女性叙述。这种状态的叙述优势在于降低了情绪,叙述者对待事物和回忆的理性程度更高,观众看到的情节是被提纯的。

角色和家庭,是剧集《我的天才女友》的两个重要单位,幻灯片风格的片头实际上已经将此布告于众。

纵观全剧,以埃莱娜为核心的格雷科一家、以莉拉为核心的塞鲁罗一家、以斯特凡诺和阿方索为核心的卡拉奇一家、以安东尼奥为核心的拉普乔一家、以尼诺为核心的帕拉托雷一家、以帕斯卡莱为核心的佩鲁索一家,还有以马尔切诺为核心的索拉拉一家……每个角色受家庭的牵连影响都能够直观地看到,家庭成为了大多数角色命运和未来的关键。

角色刻画上,整部作品并未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些非关键人物身上隐含的动作和细节,有时甚至比重要人物的刻画更值得观众们反复咀嚼。

例如,被社区其他人传为蛮横凶恶、吃人贪财形象的堂·阿奇勒,当他面对两个莫名其妙上门来讨要布娃娃的女孩子时,并未大吼着轰赶她们,而是在询问妻子后,慷慨给了莉拉和埃莱娜买布娃娃的钱。显然,群像的复杂性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集中在主要的角色上。

对女性复杂心理的呈现是整部剧最精彩的地方之一。仅仅是埃莱娜和莉拉这对好朋友,她们的心理活动在行为上的具体落实便被打磨得纷繁而有趣。

俩人相互扶持成长,视彼此为自己的“天才女友”。埃莱娜在莉拉被打时伸出过援手,莉拉将自己的读书梦和写作梦倾注在埃莱娜身上,鼓励她读大学并愿意支付她的学费。

但我们也看得到,她们之间是相互嫉妒和竞争的,有时甚至厌恶彼此。埃莱娜嫉妒莉拉的天分,嫉妒男人对莉拉的爱慕,嫉妒莉拉的勇敢和内心独立;而莉拉嫉妒埃莱娜能继续上学,嫉妒埃莱娜愈发自由的状态,嫉妒埃莱娜可以毫无顾忌信任自己。她们非圣人,她们也不过是亿万个女性的其中一个。

在谈及女性文学时,费兰特提出的深刻观点之一是女性文学不应该拒绝与男性交流,无谓的攻击与男权无异。“那不勒斯四部曲”虽然讲述的是两个女性近乎一生的故事,但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普世经验的生成,不管是阅读小说还是观看改编剧,男性都不应该成为被拒之门外的对象。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细说天才女友S02E03:抹去

我情愿生活在我们狗屎一样的现实里。

01、抹去

开镜第一瞥,是帕斯卡莱浑身脏兮兮,在建筑工地做繁重的工作。其实这一笔没有,又有什么关系?本集故事帕斯卡莱根本不会参与。

但没有这一笔,又大有关系。这是本剧及其原作从未忽视、从未剥离社会总体环境的体现。充满人道的凝视与同情是一种恒温的视角,它比燥热的批判与冷酷的无视都更持久,更有力。

当我们看到镜头从帕斯卡莱扛着建材的肩头正常移到装潢一新的卡拉奇肉食店时,当我们看到最底层的苦难生活与地方豪强的繁荣扩张比邻而处,与不断翻新的城市面貌融成一体时,它好像什么也没说,又好像有什么隐含其中,只是并不直露。

莉拉刚出现就让人吓了一跳,明明有孕在身,却哼哧哼哧地干活,高声粗气地说话,显得焦躁易怒。

尽管莉拉早就猜到斯特凡诺和里诺会再度利用她,但当事情发生时,她还是照样怒火万丈。

担起掌管新肉食店的工作,却把自己像个伙计一样使唤,更像是一种愤怒的发泄。

与此同时,她也利用手中的权柄,用金钱帮助自己的老朋友们。这一方面是莉拉的真心帮忙,一方面同样也是她对斯特凡诺的故意发难。为了新肉食店能够顺利营业,有人经管,斯特凡诺肯定只得忍气吞声,照莉拉吩咐的办。

莱农理解莉拉这样作天作地,是在宣泄内心的苦痛,以消耗自己一切空闲与体力的方式来抵消内心的恐惧与悲哀。

莱农猜测,莉拉还有一个未宣之于口的原因,那就是“耗尽内心那股涌动的能量”。这“涌动的能量”就是指她怀着的胎儿。

莉拉的折腾并未停止,在她怀孕的第十周,她又去新开的鞋店折腾,这显然是她预谋已久的一件事。

与鞋店有关的所有人都被她召集过来,她要当着这一众令她恼火之人的脸,犯下公然恣意的报复之举。

而莱农,是被她找来的共犯,就像儿时两人玩那些惊险刺激的游戏时一样。

莉拉故意表现得像患了强迫症一样,一众人排在那张婚纱肖像前,不知道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但莉拉坚持,就是有问题。

尽管面临质疑和责难,但莉拉气场十足,颐指气使,声色不容抗辩。

她命令索拉拉兄弟将肖像放在地上,叫上莱农,拿起早已准备的工具,对着画框中的自己泰然下手。

一刀割过,她兴奋不已地望向莱农的眼睛,儿时的天真就在这一刻回到了她的眼眸。

眼看莉拉对那幅肖像割、划、剥、移,众人纷纷按捺不住,只觉得她是在率性胡闹,戏耍他们,个个挟愤而走。只有米凯莱持郑重对待的神情等待莉拉的创作。

斯特凡诺心中想发作,见米凯莱从容淡定,又不便发作,疑惑地扭头望去,希望从对方脸上找出什么答案似的。

但米凯莱对他非常不屑,独自转到外面抽烟,斯特凡诺也只好依葫芦画瓢坐下,百无聊赖地抽烟。

然而振奋勃发的配乐,干净利落的动作,光彩熠熠的特写,凝重专注的神情,仿佛齐声呼唤莉拉的这件杰作。

只有莱农能体会莉拉的心情,也只有莱农知道莉拉要做什么。她激动的是,自己能见证和参与这样的时刻。而这种认知均衡、相互通感的时刻,也是两位女主相处得最为愉悦融洽的时刻。

半晌之后,两人对视一眼,大功告成。

莉拉招呼众人来观,但镜头一直没有正面交待这幅作品。这令我心中颇为担忧,生怕这么重要的元素会被留白处理。因为一旦留白,这个情节应有的戏剧高度就会功亏一篑。

看过之后,吉耀拉、皮诺奇娅、里诺均对莉拉的处理极表不满,马尔切洛听弟弟的,斯特凡诺什么也不懂却不想暴露自己什么也不懂。

莱农表示自己见识过类似的表现形式,对莉拉表示力挺。

然而镜头语言强调,人狠话不多的米凯莱才是这里掌有最终话语权的人。一番深思之后,米凯莱对莉拉的作品表达了赞赏。他解释道,莉拉的意图是突出美妙的腿部以及脚上的皮鞋。

斯特凡诺见状,不愿跌份,也伪装得像自己拥有决定权似的,连忙对米凯莱的观点表示附议。

但斯特凡诺实则是鼓着一肚子火的,仅从生理上他也能感受到莉拉透过画面传导出的挑衅之意。

他越是盯住那幅画,越能感到画中的莉拉对他扑面而来的嘲讽。

镜头终于正面展示了莉拉的创作。这是一幅经割裂、撕脱、分解、移动、粘贴、重组之后的作品。

但这幅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

要知道莉拉做了什么,我们先要知道原本这张婚纱照意味着什么。

将一个女人的形像摄入胶卷,印在纸上,框入画框,陈于橱窗,或是挂在商店的墙上,就是一个将女性物化为商品和消费物的体现。胶卷、印刷纸、木框、墙壁、橱窗、商店,以及消费者投来的目光,共同囚禁了这位女性的容貌,掠夺了这位女性的尊严。他们和它们抽空她的所有信息,罔顾她的一切内在,单只呈现出她皮肤的光洁,眉目的秀丽,身材的拔众,神态的妩媚,彻底将女性表面化、片面化了。就如锯下整棵大树的一个截面,撷取整个生命体上的一个切片。这是野蛮的曲解和粗俗的浅释。这是纯粹的鬻卖行为,借美好的女人体招揽生意,敛聚钱财。如此而已。

而莉拉做的事就是对以上之物的抨击和反讽,颠覆和超越,从而完成了某种自我救赎。莉拉的所为本不为艺术,却成就了艺术。

具体而言之。

这张作品的重要媒材是充斥整个背景,对主体肖像形成合围的报纸。报纸可以指代外部舆论,社会评价,道德规范。而舆论由男性掌握,社会由男性主导,道德由男性定位。这一切由男性发出,而接受者为女性。日常生活中,女性就为这些杂乱却明确的男性规制所淹没,耗尽体力与精神。

一系列切割与分裂的手法,如同女性被男性意志的凌迟。在男性的世界中,女性变得支离破碎,瓦解崩溃。而在一刀一划之间,莉拉在借这种自我毁灭和纵容式的喷薄,抒散内心的悲愤、绝望与决绝。

肖像的面部被切分开来,经位移重组之后,眼部得到突出。肖像下部的线条汇聚方式,也将视线的焦点导向肖像的眼部(所以并不是为了突出腿部和鞋子)。如果说,原始肖像中莉拉的眼神是温驯的,那么此时,肖像中莉拉的眼神变得绝不再温驯。当你怀着亵玩的眼神,试图掠夺肖像的美貌,你会受挫,因为肖像已不再顺从于你通常的观看方式,故不再顺从于你。

眼部是心灵的门户,是精神力量的所在,它凝视着观众,传递的是作者的语言和讯息。而怀着不同目的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获得的讯息是不同的。莱农得到的是与创作者之间心灵共振后的欣喜,而斯特凡诺之流只会感到被挑衅和被冒犯。因为这幅作品不再投合斯特凡诺的心意,只存对他的叛逆和讥讽。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是斯特凡诺的目光充斥着罪恶的男权色彩。

当你理解共情于它时,它给你带来的是审美的享受,当你企图控制凌驾于它时,它给你带来的只会是更强烈的反作用力。

一半是借着胡闹的冲动,一半是借着表达的欲望,莉拉半自觉地完成了对旧道德、旧传统的颠覆。当斯特凡诺站在画前,恼火却无可奈何的时候,莉拉对他完成了精神上和心灵上强有力的反击。你越是对我不满,越说明我攻克了你,我不再是你的附庸,我是能左右你的情绪还令你无可奈何的人。而这种情况,恰恰是从前女性面对男性时的感受啊!现在反过来了。

整个情节、这幅作品,亦完成了破题。“抹去”的直观含义是莉拉抹去自己的那幅婚纱肖像,更内化而言,是指莉拉借这个举动想要抹去内心的痛楚,甚至抹杀那个痛苦的自我。可如上所言,最终莉拉做到的,显然远不止这一点。

霓虹招牌装潢完毕,然而店名是“索拉拉鞋店”,“卡拉奇”和“赛鲁诺”均没有出现在招牌之上。

莉拉怒斥里诺的软弱,还戳破了夫、兄均欠了索拉拉家高利贷的事情。

索拉拉家的女主人曼努埃拉经常穿行在灰尘漫天的街头巷尾,其实就是去放贷和收债。阿奇勒被谋杀的重要原因,是他抢占了索拉拉的放贷市场。

莉拉度完婚假回卡拉奇的旧居所,在聚会上里诺不是拿出一枚戒指送给皮诺奇娅吗?当时莉拉就不知道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其实很有可能就是借了贷。

莉拉受里诺这么一气,腹部疼痛,流了产。但她脸上却带着神经质的笑,兴奋地冲莱农确认:“孩子掉了吧?”

她那样折磨自己的身体,消耗自己的精神,原来就是奔着这个结果去的,她成功耗尽了内心这股涌动的能量,胎儿死了。

02、新书

莱农的古典文学成绩出色,在加利尼亚老师面前对答如流。课上的内容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由他编著的长诗《疯狂的罗兰》(也叫《疯狂奥兰多》),内容据说是将充满神话色彩的骑士冒险故事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我没看过这本书,但莱农讲述的这个女性角色和莉拉倒是很像。

不过阿里奥斯托的诗我可能知道一首,陈丹青谈文艺复兴艺术的节目《局部》第三季的第一集引用了他的一首诗:

查理王率军来犯关我何事?
我在碧阴下休憩,
听流水潺潺,
静观收割者的殷勤。
而你,啊,我的菲利斯!
将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伸来白净的双手,
为我编织花环,
哼唱悦耳的歌声。

下课时,加利亚尼老师问莱农平常读什么报纸,莱农支吾着答道:“《罗马报》。”这是多纳托供稿的报纸,在伊斯利亚岛上,他曾念过自己登在报上的文章,因而莱农知道,其实平时她并没有读报的习惯,因为家里也没钱订报。

回去的路上,莱农在车上看报,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刊登了莉拉创作的那幅作品。她跑去找莉拉想要分享自己喜悦的发现。

流产之后的莉拉如同卸掉了巨大的包袱,戴着金灿灿的耳饰,精神焕发,在肉食店忙前忙后。

卡梅拉被莉拉安排在店里工作。她招呼莱农看恩佐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安东尼奥也给莉拉寄了明信片,却没有寄给莱农,而且他现在过得很不好。

莉拉将莱农叫到货物间,莱农将那篇新闻给莉拉看,莉拉却解释说,其实这是米凯莱花钱买的稿子。

莉拉从抽屉里拿出另外一篇文章给莱农看,这一篇却完全站在唱反调的立场,作者是多纳托。然而莉拉偏偏说这篇写出了实话,其他的都是花钱买的谎话。她还拿着大把簇新的钞票,讽刺金钱的肮脏。这份不屑和鄙夷,确然属于莉拉无疑。

这段工作经历,令莉拉把手中金钱的来路去向——其实就是资本流通链摸得一清二楚。斯特凡诺的资本来自阿奇勒,阿奇勒的资本来自黑市与高利贷,肉食店和鞋店都是这些资本累积起来的。可没有索拉拉的市场资源和股份介入,鞋店里的鞋一双也卖不出去。两家罪恶多端的地方资本家,就这样联手合作,敲诈剥索,循环积累,越滚越富。即便是莉拉和卡梅拉辛苦赚的钱也不干净,斯特凡诺教莉拉在秤上做手脚,而莉拉很快学会了更聪明的欺诈伎俩。

莉拉的结论是,这些钱永远都不干净。

因此她要按自己的想法花这些钱,用来给帕斯卡莱出补牙费,给朱塞平娜补贴家用,还用来给莱农买全新的课本。

莉拉自己身在她至为反感的地方,她没有办法,她只有尽其所能,帮助自己的朋友。

莱农的眼中,除了感动,别无可容。

莉拉吩咐店里的搬运工将笨重的书籍送到莱农家,莱农的母亲打开一本新书,不是“看了看”——她不识字,而是“闻了闻”。

“有股香味,莱农。”

这句台词多么好,如果你是一个一辈子没见过新书,只见过发了霉的旧书的人,大概也会有这样的第一感受。

“都是新的,莱农。都是新的……”

母亲失声哭起来,整张脸一瞬间涨得通红。

母亲从来没有能力为莱农购买一本书,甚至因为她要继续上学作势要打她,是莱农的父亲支持了莱农。但第二天,她和莉拉逃学去看海,被母亲发现了,她恼怒而失望,和丈夫大吵了一架,讽刺丈夫连女儿都不敢教训,维托里奥愤而暴打了莱农一顿。

莱农从小就对母亲心怀恨意的,母亲比父亲对她更严苛。但这种严苛我现在更为理解了。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更辛苦的,莱农要读书,意味着母亲要更操劳,父亲相对而言没有母亲那么辛苦。因此,母亲会更加反对这件事。

但母亲内心还是希望她远走高飞的,出发去伊斯基亚岛那一次,母亲瘸着腿,拖着肥胖的身子,执意将她送到码头上。

在长大的过程中,莱农越来越理解这个社会,越来越理解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生存不易。她轻抚着母亲的肩背,眼中青涩的仇恨已经溶解。

03、裂痕

场景一转,来到城区的大街上,画外音介绍,在双节期间,索拉拉和卡拉奇赚了很多钱,收益主要来自莉拉设计的皮鞋。所以我们看到镜头对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腿部拍摄,行人脚上都穿着一双皮鞋,这其中该会有多少双脚踩着赛鲁诺牌的皮鞋呢?

但皮鞋生意要持久兴旺下去,需要皮鞋的款式保持更新换代的强度,米凯莱召集会议的目的在此,他之前频频接近莉拉的目的也在此。因此,莉拉没来,他根本没心情启动会议。

见斯特凡诺不肯交出莉拉做鞋样设计工作,米凯莱直接把他叫出去:“你过来一下,我们再说个事。”

说什么事呢?斯特凡诺在米凯莱面前如此气短,可见自己是被别人捏在手中的。能有什么事?不外乎提醒斯特凡诺与自己家的债务关系,或是以撤回铺面要挟他。

主事的男人出去了,里面两个女人为了争夺事实上彼此都不具备的权力又吵了起来。混乱中,莉拉墙上的画像突然自燃,玄幻莫名的景象,将在场之人震得呆了。

两个女人据此散布莉拉是魔鬼附身的巫婆,有拒绝上帝馈赠,和降祸于人的异能。

她们这样挤兑莉拉,可以视为男权社会中女性同女性间的相处境况。为了自身本就无从保障的权限,联手排挤一个更能得到男性青睐的女人。而共同联手的女人,眨眼间又会为了同样的目的,反目成仇,捉对厮杀。

男权社会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女人。皮诺奇娅和吉耀拉是依附男人并仗势欺人的那一种,莉拉是因智慧和容貌被男人讨好利用的那一种。莱农与他们都不同,她是有希望脱离这种困境的那一种。然而,这种说法可能太理想化了,什么叫脱离呢?脱离到什么程度叫脱离,如果社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的话?脱离出去了,就意味着莱农变得更好了吗?有没有可能她变强后自己也成为制造不公和维护不公的一份子呢?

在莱农与莉拉试衣的情节中,利用镜框形成了一种暗喻。

镜框的边线在两人之间划出一道令人难受的界线,莉拉坐在镜框之中,莱农坐在镜外。

在这里,镜框既是圈禁莉拉的社会囚笼,也是将莉拉和莱农逐渐割裂的阶级界线,甚至是两人情谊的裂痕。

莉拉告诉莱农,自己不会再设计鞋子了,不仅是因为不情愿,也是因为脑袋里的灵光已经消失了。当初她之所以能做到这天才般的成就,也是因为莱农对她形成的激励。

莉拉神情黯然,向莱农倾诉自己现在所处的无望的境地,她很想挣脱出去,却被强大的反力吸附在这座泥潭之中。她成了恶的一部分,她脑子里不甘于命的灵光也被用来助长了恶。她对莱农说,不要再相信她说的话和她做的事。

在莉拉缓缓诉说的同时,镜头不断往前推移,直到画面中只剩她独自一人黯然呆坐于无边的画框之中。

莉拉说,那幅画烧掉了,烧得好,让这段婚姻、这些衣服、索拉拉兄弟,还有鞋子,通通都烧掉才好。

绝望,孤苦,挣扎,都熔碎在这团火里,在这些话语中。

但除了那幅画,其他一切都还在,坚硬如铁,一个莉拉挣不脱这些。她只能继续这种生活,别无他法。

而此时的莉拉,最需要的是莱农的陪伴。

莱农自惭形秽,不想去参加老师家的聚会了,但莉拉目光灼灼地说,她可以陪莱农去。

莉拉对知识阶层的生活是充满好奇的,她频频发问,关心加利尼亚家的房子是否靠海,家里的孩子有没有念书。

但她对知识阶层并没有莱农所具的那种敬畏,她前去的目的,除了好奇,更大程度上是想挑战他们,甚至是征服他们。

暴怒的斯特凡诺忽然冲进家门,原来他得知了莉拉纵容皮诺奇娅和里诺在自己家胡搞,并且皮诺奇娅已经怀孕了。其实莉拉为他们提供便利,就是对斯特凡诺的一种报复,搅乱他的生活,令她感到快乐——一种扭曲的快乐。

令斯特凡诺最生气还不在于此,而是被自己的妹妹嘲讽自己搞不定女人,无法让莉拉怀孕。

关于怀孕这件事,在男权社会有着别样的意义。一个女性婚后若不能马上怀孕,竟被视为魔鬼附身的巫婆。而一个男性,若不能令自己的妻子怀孕,便会被所有人耻笑。斯特凡诺迁怒妻子的丑态何其可鄙。但,男权社会压制的,岂止是女性而已。

相关文章《革男权社会的命,不单是女性的事》,可在公众号[段雪生]后台回复关键字“男权社会”

再度被家暴的莉拉转过身冲着莱农,脸上又浮现出那神经质一般的笑:“那么,莱农,你会带我去吗?”

短暂地抽离这死水的日月,对莉拉而言已形同救命稻草,或偶尔浮出泥潭后的一次呼吸。

莱农答应了带着莉拉去参加聚会。

莱农为聚会准备的发型令我想起希区柯克《迷魂记》中的女主角金·诺瓦克。厚重的云鬟,深蓝的衣裙与笨重的眼镜都令她显得过分成熟。为了持续地让现在的莱农显得老气,以凸显她今后的改变之大,造型师真是煞费苦心了。

莱农发自内心当然是不乐意莉拉同去的,她一直认为莉拉才是那个闪耀的发光体,自己只是莉拉强光下的阴影。她总是担忧莉拉一旦获得了舞台,只需通过短暂的亮相就会将她辛苦挣得的荣誉一扫而光。

她又担心莉拉因为未接受什么教育,只会说土话,一张嘴就会丢她的脸。

总之,她是左也担心,右也担心。

斯特凡诺倒是将自己拾掇得比两位女士更为用心,他也想上去,但莉拉冷冷地打消了他的幻想。

教育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横亘在这个社会的人群中间。教育,是一种连金钱也无法取代的无形资本。教育和金钱一样,也是一种权力资源。一无所有的莱农正因有了这份资本,才能在这可耻的权力社会中逐步晋级。当然,我口口声声所提的“教育”,并不等同知识,其实就是文凭。

加利尼亚居住的地方是一栋高峨却陈旧的宅邸,这似是以人物所在之环境隐喻人物自身。加利尼亚也是这种博学高尚却终究陈固甚至封建的人吗?

莱农问莉拉如何说服斯特凡诺放自己出行的,莉拉说:“假如我要一样东西,只要表现得像个婊子一样就行。”

莱农生怕莉拉待会儿也这样粗俗地讲话,拜托她注意,莉拉刹那神伤。

许多细节都在暗示莱农与莉拉之间有一道裂痕在逐渐加深,身份和阶层的区别将逐渐扩大为彼此之间的鸿沟。

莱农自信地引着怯退的莉拉使用电梯的细节,已显现出两人在某些时刻的主次倒置,莉拉已不再是全部时刻的主角,莱农也不尽然只能做阳光背后的阴影。

这场聚会莉拉可说是满怀期待而来,却从始至终都坐在了冷板凳上。

加利尼亚的儿子阿尔曼多一见到莱农便是五体投地的样子,对莉拉却不曾多看一眼。

莉拉一个人落在背后,脚步轻盈得仿佛她不该存在。

加利尼亚爱屋及乌,牵起莉拉的手,却在发现莉拉的婚戒之后,没再对她多说一句话。

莱农被加利尼亚一家人热情招待,又被加利尼亚的一对儿女简直狂热崇拜。莉拉面色紧绷,无人搭理,成了溜在后面的小丫鬟。

稍微影响莱农心情的是,尼诺的女友原来就是加利尼亚的女儿娜迪娅,但娜迪娅是她的粉丝,这冲淡了她的心理落差。

莱农很快融入年轻人的舞会,只有莉拉一个人站立在狂欢之外,与黑夜连为一体。

这出舞会情节会令人想起第一季第四集的舞会情节。两相对照,莱农和莉拉的处境、心情正好对调。

莉拉成了整个环境的局外人,她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挫伤。从还没上楼前莱农的提醒,到莱农的大受欢迎,到没有任何人关注她,她原本的高昂心气已经只剩下黯然神伤。

我们可以说莉拉和满屋子的人之间有一道教育的界线,但我更想强调莉拉给自己画了一道心理界线。她的自卑源于她自己就没有超越教育与阶层的迷障,强势的莉拉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超人。她尝试挑战知识阶层,恰恰确证了她对知识的执认。

跳舞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莱农人在跳舞,心却在尼诺身上。她似乎很担心尼诺和莉拉搭上话。莉拉消失在视线之后,莱农急忙望向尼诺,发现尼诺没有和莉拉在一起,她这才兴高采烈地摇摆起来。

舞蹈结束之后,莱农找到一个人闷在书房的莉拉,拉着她加入了加利尼亚和学生之间的时政辩论。

师生三人讨论的话题很大,涉及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变革问题。

阿尔曼多相信,要解决贫富鸿沟,消灭阶级剥削,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加利尼亚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需要长远的计划。

尼诺声称,创造世界和平,关键在于坚持科学与人文的信仰。

辩论中提到了意大利非暴力运动的代表人物丹尼洛·多尔奇,1958年美国对黎巴嫩的武装干涉,贝鲁特则是黎巴嫩的首都。

尼诺和阿尔曼多争辩的时候,口若悬河,论据翔实,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如数家珍。娜迪娅非常崇拜自己的男友,小鸟依人般缠住尼诺的手臂,看得莱农心中焦急。

为了吸引尼诺的注意力,她将自己知道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放开胆说了起来,力挺尼诺的论点。当加利尼亚老师念出一首反战的诗歌时,莱农准确地补充了后几句。此举不仅收获了尼诺的注视,还令加利尼亚老师颔首赞赏。

一旁莉拉面无表情地望着成为宠儿的莱农,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莉拉气愤地离开了这个令自己显得格格不入的场合。

回去的路上,莉拉撬动毒舌,将莱农和她的老师、朋友损得一无是处。

在莉拉贬损莱农时,镜头的拍法是,有一半的时候,让观众代替了莱农的位置,直面莉拉言语、目光的冲击,替莱农感受莱农的情绪,所谓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与观众发生交会。

莉拉是这样贬损那群人连带莱农的:

烂人,恶心,住着古董房子,书上落满灰尘,不劳而获,祖祖辈辈干一样的职业,言行举止拿着端着,没有一种思想是自己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互相之间也听不懂,实质上什么都不知道,满嘴词语,一群在厕所撒尿拉屎的猴子,而不是野地里的,你和萨拉托雷都在鹦鹉学舌,扮演他们接受的角色,我宁愿生活在我们狗屎一样的现实里。

莉拉的尖刻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卑,因自卑而愤怒。参加聚会可以看作莉拉对知识阶层的一次亲靠,结果反倒成全了她朝她厌恶的现实靠得更近,因为在她看来,她虽然生活在狗屎里,但狗屎至少是真实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莱农学成后的模样,令她对教育祛了魅,甚至对学问也变得缺乏敬意。

莉拉的评断当然片面,态度当然野蛮,但莉拉的话有没有说出一些道理?我认为莉拉至少足够敏锐。

从对已婚女性的态度,可以明确看出加利尼亚的偏见、傲慢。这与他们辩论时的人文关怀是大相龃龉的。他们口中那样关心社会、世界、人类,可是他们眼前的这位已婚妇女,就是他们口中的社会现实,却被他们视若不见,全程忽略。这样的论辩,这样的关怀,能不被认为是与现实脱节的吗?

陈旧而空洞的高楼,高耸而冷清的书架上覆盖的灰尘,确然就是这一阶层因袭旧统,高高在上,自我固化,与底层世界严重隔阂的象征。

他们关起大门,大开派对,在贫穷的废墟之侧,在撕裂的社会矛盾面前,歌舞狂欢,自成一统。

他们自诩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和智识阶层,生活方式特立独行,思想如他们的生活一样华丽,却只是务虚空谈,一味说出概念和词语,脱离实践经验,对社会实情并不深入,其辩论所针对的也远称不上具体。

而莉拉对莱农的评价也是一针见血的,你和那个萨拉托雷一样,都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以便融入那群人。

莱农口中源源不绝的语句的确不是她自己的观点,她在回忆报纸,复述书籍,扮演作者,她就像一台将油墨喷洒在纸张上的复印机。

莱农说这些话,并不是她有多么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她在迎合,迎合自己喜欢的人,迎合拥有判定是非权力的人,她半自觉地曲迎和模仿这个代表知识、文化、声望的阶级,并试图融入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可是在这小心翼翼的过程中,却有可能完全丧失自我,弃绝自己本来的身份所承载的意义和责任。

莱农的明智从另一个角度看成了空虚和依附,而莉拉的粗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变得真实和自尊。

作者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她将评价隐含在不太客观的描述之中,借人物的主观视角甚至是过激的口吻,对所谓知识精英发出了批评。这样,避免了同一化的论文式批判,又隐匿了作者的存在,以免作者意志干扰文学性。就故事而言,最重要的是加固了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变得更富生命力。

莉拉的话中还特别提到了尼诺,这看来是作者的一个暗示和伏笔。

对两位主角来说,这场聚会显露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莉拉与莱农之间鸿沟的扩大。是的,莱农现在还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穷读书的,可是学问让她开始一步步走上一个更受人尊敬的地位。莉拉现在虽然有钱了,但她不会因此受到主流社会的尊敬,她资产的来源会令人嫌恶,而贫瘠的履历又会遭人忽视。一个人在升腾,一个人在下堕,差别自然明显了。

04、宿命

晨曦中的维苏威火山如深黛色的背景布,潮声中的鸥叫与渔人。烟囱中的白烟升入白云,民居一如方盒。

由远而近,灰色与疮痍才显得刺目,房居之间参差错杂,全无章法,是贫乱的本色。

然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照样声声色色。行人百态,车驾不绝。

剧集中对交通工具的还原道尽了意大利人的时代记忆。

除了满街乱爬的菲亚特汽车,还有黄蜂牌(Vespa)摩托车。在1948年的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罗马满城都还是自行车。到了1953年的《罗马假日》,电影海报分明就是两位主角摩托车上的风姿。他们骑的那台摩托,品牌正是“Vespa”。

自那晚不欢而散后,莱农对莉拉满怀怨恨,假期也不再找她,离开那片街区,上书店打工。

在书架后,她望见了自己的情人与情敌,尼诺和娜迪娅。两人来找她看电影,莱农没时间,但是三人约好周末一起散步。

望着尼诺离去的背影,莱农不由冲口而出地说了声:“谢谢!”在尼诺父亲那里受到的伤害,她感觉在尼诺那里都获得了弥补。

莱农心想,尼诺和他父亲真是一点也不像。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动作、声音和目光也不像。这无疑是一道讽刺的伏笔。

会像的,慢慢都会像的。

莱农周末躺在床上等尼诺时看的书是陀翁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皮诺奇娅上门给莱农送婚礼的请柬。意外怀孕成为结婚的理由,这一点令人愉悦不起来,但即便是今天这样的情况依然不断。

皮诺奇娅啼哭着抱怨斯特凡诺对妻子应有尽予,对自己却不够慷慨,让自己大失颜面。那个时代,婚礼成为女性人生中少有的充当主角的场合,也成为女人之间相互较量的战场,因此皮诺奇娅虽然显得蒙昧可怜,但她的伤心并非没有道理。何况今天,这种观念依然存在。

尼诺站在楼下招呼莱农(尼诺身后的小孩子在玩“跳房子”),两人用优美的语言交流几句,莱农急忙换上裙子和高跟鞋,扎好头发,关门时一个旋身,飞快地朝楼下奔去,喜不自胜的表情和“听听堂堂”的足音相得益彰。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小鹿乱撞”。

同尼诺说话时,莱农的呼吸都是急促的。看着尼诺的眼睛,莱农情不自禁地向他靠近。四目相对时,擦亮了一连串星星。

镜头巧妙地转到墙上,莱农的影子弯腰亲吻了尼诺的影子,如此素净、美好的吻。

镜头切回,原来那只是莱农内心的预演,莱农不及行动,尼诺一张口便刺破了她点滴凝结的勇气。

散步的时候,尼诺对莱农说,他认为加利尼亚老师有些教条,虽然他很尊敬老师,老师奠定了他的基本价值观,但他并不赞成老师的一些看法。这可见尼诺是个有独立思维的人,并不唯权威是从。

尼诺给自己送报纸,陪自己散步,莱农本来都很喜欢的,但尼诺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加了一句话:“有可能的话,让莉拉也读一下吧。”

这句话虽然轻盈,但掺在一堆具有同一性的语义群中,就显得有些扎眼了。令人怀疑尼诺回到旧城区的真正目的。

尼诺告诉莱农,假期自己会去伊斯基亚岛,在一个朋友家度过。他还热情地邀请莱农到时候找自己玩。

尼诺说:“我喜欢和你说话。”这恐怕是因为莱农总是支持他,顺从他,总是甘当绿叶,衬出他的光辉。他所谓的喜欢跟她说话,是喜欢自己说给她听,喜欢让她听自己说话,喜欢听她说出和自己一样的话。

两人相谈正欢之际,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从窗口望见尼诺的梅丽娜对着他疯狂地喊道:“多纳托!多纳托!”一声一声,声嘶力竭,锥心泣血。

梅丽娜将尼诺认成了他的父亲。

此时,尼诺的反应耐人深省。

他问莱农:“她在喊我吗?为什么她喊我多纳托?你觉得我长得像我父亲吗?”

莱农毫不迟疑地答道:“(当然)不像。”

尼诺又问:“你确定吗?”

这段对话是对先前莱农在书店外的那段心理语言的正面呼应,而梅丽娜的叫喊则与之反面呼应。两人对尼诺相互矛盾的辨认是非常高超的文学笔法。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尼诺为什么这么担心自己“像”他的父亲?

这里当然不是指相貌上的形似,而是指性格、品行。

尼诺对父亲是憎恶得无以复加的,这正由于父亲造下的那些风流债,尤其是多纳托给梅丽娜造成的深深伤害。

童年那一次搬家在尼诺心中一定留下了永久的印痕,父亲的卑劣行径带给他贻害终生的后遗症。

很有可能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憎恨父亲,鄙薄父亲,立誓今后绝不做父亲这种德行不配的伪君子。

但我们已经看到,尼诺在对待女性和感情这方面,大有问题,似乎在蹈父亲的老路。而且他会问莱农那样的问题,正说明他对自己的认知缺欠甚巨,或许他在逃避认知真实的自己。

尼诺很复杂,我无法一眼将他看穿。目前,我只能这么说:

——如果他穷极一生的努力就是与攫引他变成父亲的反力相抗衡,这本已是终生的悲剧。

——如果他穷极一生的努力就是与攫引他变成父亲的反力相抗衡,却最终仍变成父亲,这更已是一个希腊式悲剧,一个你竭尽全力仍然无法避免的悲剧。

谁知道呢?或许,父亲就是尼诺的宿命。

当他落荒而逃时,他心中的怯弱猛地浮现,迅疾将他淹没。

此时,我想请您找到第一季第七集,跳至第55:55的位置,这里是多纳托转身离开旧城区的细节。之所以我会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组相互对照、呼应的细节。

莱农说,尼诺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动作、声音和目光都不像。可是亲爱的朋友,请您仔细对照一下,他们的神情、步态、穿戴、表演,以及镜头表现他们的方法,真的不像吗?但影像有可能故意误导人,我先不多做评价。

我只是觉得,他连面对这个可怜又痴狂的女人的勇气都没有——就同他父亲一样,又如何奢谈改造社会,改变世界?

莱农望着尼诺远去的背影,眼眶渐渐渗出泪来。

这个镜头和第一季第一集50:00前后,尼诺搬家时,镜头对童年莱农的拍法有点相似(那张广为流传的童年莱农望着将要离去的尼诺默默流泪的截图就出自这里)。

为什么这个男孩总让她哭泣?

因为她和梅丽娜一样,都错爱了一个人,爱上了一个爱不到的人,一个不值得的人。

也许,尼诺就是她的宿命。

令人惊绝的是,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疯寡妇”这个角色,几乎不见墨痕,但竟先后闪映出莉拉和莱农的宿命来。

个人公众号:段雪生

豆列:细说天才女友

4 ) EP4 一些记录

《我的天才女友》原著有多好看呢,几乎把女性友谊中各种隐秘的心思写尽了。失去了文字的心理描写,HBO的剧版依然非常细腻地还原了种种暗潮汹涌,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因为十足的张力而着了迷。

第二季的第四集正好拍到莱农、莉拉、皮诺奇娅三人去海边度假。看原著的时候只是一味往下读情节,直到看了剧才又重新回想起来,这一段有众多矛盾浮出水面,非常值得解读。

莱农一到沙滩,就开始暗自寻找尼诺。直到尼诺从海里走出来,本来在和尼诺母亲交谈的她便愣了神。当尼诺走到她身旁,没说两句话便若无其事地提到“那不是莉拉吗”,这里莱农就已经开始慌张了。出于对莉拉的嫉妒也好,说是未卜先知的直觉也好,喜欢的男生注意到了那个一直以来在众多男人眼中都很迷人的女友,总归是让人感到不安的。于是莱农忍不住强调“周末的时候他们的丈夫也会来”,尼诺没有再接话,只留下了一个地址递给了她,便扬长而去。镜头转到莉拉,她在海里眺望着尼诺离去的方向,然后回过神来,继续游泳。

就这么短短的几分钟,三人之间的关系走势就一目了然了。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更是能够体会到这种微妙的气氛——在有好感的异性面前,同性之间总免不了忌惮三分。

第二天,莱农来到尼诺说的地方,在海里教莉拉游泳,尼诺和他的朋友布鲁诺从沙滩的那边出现。再加上皮诺奇娅,这时候五人便正式聚齐了。布鲁诺要和皮诺奇娅去买椰子,邀请莱农一同前往,莱农看了看剩下两人,自然不愿走开。留下来的莱农和尼诺聊天,尼诺开始了习惯性的高谈阔论,莱农在喜欢的男孩面前,也只是沉默附和。莉拉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加入了其中,质疑,反问,像她以往那样尖锐地批判。然后留下一句“我也去买椰子”了便转身离去,尼诺看着她的背影,回过头来对莱农说:“她真是被耽搁了,好遗憾啊。”

我想任何一个女孩看到这里,就已经隐隐开始感到心酸了吧。即便和喜欢的男生坐在一起的是自己,却并没有成为谈话的主角。就连女友退场了,对方的评价里依然是在为她没有得到教育感到可惜。尽管如此,尼诺的一句“我很高兴看到你来了这里”,也还是哄得莱农面露喜色。

回到房子里的莉拉,向莱农借书看。莱农突然警觉,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在找书的时候,还细细挑选了一番,拿出她认为最浅显易懂的戏剧集递给莉拉。莱农看着莉拉专心看书的背影,若有所思。“她有好几年没看书了,为什么现在又重新要开始看了呢?”

她当然察觉到了为什么。就像她怕莉拉吸引了自己最喜欢的男生一样,也怕她因为看了好书而突飞猛进,让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

所以后来当莉拉把新借的书还给莱农的时候,莱农没忍住爆发了:“你拿书的话,要先跟我说一声。”然后终于问了出口:“你怎么忽然又想看书了?”莉拉察觉到了她的阴阳怪气,干脆说“关你什么事”。

关于尼诺,两个女孩什么也没有说,但已经开始暗中较劲了。

第二天五人再次来到沙滩,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莉拉涂上了口红。真是妙啊,女生在有好感的异性面前,总是会“颇具心机”地打扮一番。布鲁诺和皮诺奇娅作为配角,自然又是先退场买椰子了,留下三人的修罗场。莉拉暗自看着书,尼诺趴下的时候,装作不经意地瞟了她一眼。紧接着,莉拉便起身开始找他讲话,问他有没有去过剧院,然后就着书里的内容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而可怜的莱农本人又沦为了背景板,一脸茫然地看着两人交谈。

尼诺提起这本书,问莉拉能不能借给他看看。看上去是这本有意思的书引起了尼诺的兴趣,莱农当然要赶紧澄清“这是我借给她的”,才勉强把尼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然而没两句话,尼诺又开始转向莉拉,想要明天继续聊聊。莉拉拒绝了之后,莱农再一次强行介入:“那我们见面吗?”尼诺先是点了点头,想了一会儿又说:“真抱歉,我刚想起来明天我也不行。”天呐,作为无辜观众的我本人都心碎了一地。

等到尼诺走了之后,莱农开始把怨气撒到莉拉身上,让她不要把自己的书带到沙滩上,会沾上沙子。到这里,莱农的嫉妒心开始正式爆发。

接下来的情节转向了皮诺奇娅,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

皮诺奇娅在房子里看布鲁诺送的书,翻着翻着开始生起了闷气。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她的丈夫里诺和莉拉的丈夫一起提着行李到来。里诺试图亲吻她,却被她一把推开:“别这样,你太粗俗了!”本观众在场外又忍不住拍案叫绝,连配角都开始觉醒了。有了绅士又有趣的布鲁诺做对比,皮诺奇娅终于察觉到自己的丈夫是多么的暴力、粗鲁、没文化,又怎么可能不对现状感到不满呢?里诺强忍着被冒犯的怒气,提着行李上楼了。

镜头聚焦在留在餐厅的两人:里诺和莉拉的母亲农齐亚,以及莱农。农齐亚说起两人的冲突,也只是草草以“怀孕了就是这样”来解释。然后说:“女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有时候挨打,有时候受宠,我丈夫也是这样。”就是这样愚昧的上一代,才让悲剧不断延续下去。皮诺奇娅开始觉醒了,可那又怎么样呢,甚至连她自己都不肯承认。只是无端发着脾气,说待不下去了。她只是怕再多待一段时间,她会更沉迷于这样轻松自由的生活,然后再也没办法回去了。

她自然是没有放弃原来生活的决心,甚至都没有察觉到自己为什么不满,只是逃避着这种情绪。而莉拉在一旁冷眼旁观,似乎早已心知肚明了。

之后还有一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里诺的大男子主义。因为妻子在饭桌上闹脾气离席,里诺终于也爆发了。对于这样在众人面前不给自己面子的妻子,里诺开始冲她大吼大叫,摔东西,甚至怪罪于妹妹莉拉身上:“如果是你的错,我会打破你的脸。”在里诺眼里,和妻子的感受相比,当然是自己的自尊心更重要。如果妻子不听话,就用暴力解决,就和他们城区里任何一个男人一样。

当然,看完全原著就会发现,这系列的书里压根就没几个好男人。而如果要评选渣男排行榜,尼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有口皆碑,童叟无欺。最糟糕的大概是,他渣又渣得让人欲罢不能,别说是不谙世事的青春期少女莱农了,据我观察,场外大多(女)观众也都是清醒地沉迷着。

想要抓住却又总是猜不透,你感觉到他好像漫不经心的,冷不丁又给你颗糖,让你欢欣雀跃,小鹿乱撞。

突然亲吻莱农的脸颊

然后再看着他在其他女生身上故技重施(其实就是为了亲莉拉而欲盖弥彰吧哼)。

然后借故再去亲莉拉

为什么看了这集之后有这么多感慨呢?大概是让我想起了原著里莱农的一段自白:

“这个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生死未定,都充满了风险,那些不接受风险的人,那些不了解命运的人,在角落里日渐衰落。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没能拥有尼诺,而莉拉能够拥有他。我不能追随那些真实的感情,我无法使自己打破陈规旧矩,我没有莉拉那么强烈的情感,她可以不顾一切去享受那一天一夜。我总是落在后面,总是在等待,而她总是去主动获取她想要的东西,让她激情的东西,她总是竭尽所能,根本就不害怕别人的鄙视、讥笑和唾骂,也不害怕挨打。”

就是在这集之后,莉拉和尼诺开始产生了羁绊,莱农也与自己朦胧的初恋渐行渐远,以至于成为了她大半辈子无法开解的心结。而屏幕前的我,也不免代入其中,唏嘘了一番自己作为莱农的那些年。

5 ) 细说天才女友S02E04:吻

他那么使劲儿,把我的嘴都弄疼了。

00、新导演

本集由罗尔瓦赫尔担纲导演,她充满隐喻、亦幻亦真的作品《幸福的拉扎罗》早已令我瞠目结舌。当得知第二季有她的参与时,我本来微带忐忑的心舒服地落回了腔子,并相第二部还能延续第一部的精良,甚至更为出色。她是有可能给作品带来不动声色的细腻与灵动的,但一切又会基于她对现实和历史的密切观照。

这一集在配乐、摄影和表现手法上既与之前一脉相承,也生发出了一些新意的灵光。

01、婚礼

尚未进入影像画面,婚礼的乐音便涌进双耳。这欢热的音乐风格将整整萦绕前四十分钟,几乎真的掩饰掉潜藏的忧伤。

可一开始事情在暗地里就显得不太对劲。

新婚之上的皮诺奇娅在和新郎里诺跳舞时,目光闪烁,不愿直对爱人。虽然好歹,里诺的耳语令她暂破冷霜,面绽春光。

莱农和莉拉坐得远远相隔,她们已久不交谈。

莉拉虽然和丈夫坐在一块,但她竟完全撇开斯特凡诺,毫不避讳地同米凯莱眉来眼去,教斯特凡诺纵生闷气,也徒呼奈何。

莉拉笑得花枝乱颤时,扭头朝莱农望去,莱农避而不看,并无和解之念。

音乐中止,皮诺奇娅和里诺这对新人心不在焉的双人舞总算消停。

皮诺奇娅的眼中幸福的色彩不多,失落显得尤为明显。虽然我们都知道她对自己婚礼的排场是相当不满的,但是看上去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皮诺奇娅对里诺的爱意到结婚的份上了吗?

皮诺奇娅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和选择,是本集的一个看点,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位女宾当着斯特凡诺的面,摩动皮诺奇娅圆滚滚的肚腹,畅快地说着什么。一转眼,却听见一阵喧哗,就只见莉拉怒冲冲离席而去。

这场看似热闹的婚礼戏中也分布着很多细节,不知是不是意大利导演天生会拍庆典场面,擅用节庆的热烈渲染,裹藏、对撞细密处的潜流暗涌。其魅力犹如血红幕布上逐渐洇开一点刺目的墨染。这一切应归功于意大利人天生的节庆热情,还是文本的魅力,抑或导演的天才?

艾达入座向朋友们一边解释、一边抱怨莉拉的粗鲁。原来那位女宾是古董商的妻子,她在莉拉身旁使劲儿夸赞皮诺奇娅体格健壮,好生养,而且多半是有意讥讽莉拉的身体单薄得跟马桶刷似的,生不出孩子。莉拉哪能受得了这气,一杯酒全倾在此女身上。

多年友谊毕竟难解,莱农又向朋友们打听起莉拉不快的缘由来。原来莉拉被家人强押着做了孕检,医生的答案是,莉拉是因为体质太弱才怀不上孕。

滑稽又讽刺的是,之前吉耀拉和皮诺奇娅将莉拉怀不上孩子归因于她是邪灵附体的巫婆。被外界丑化的莉拉,在外人眼中强横的莉拉,原来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弱女子。她很要强,但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强。

可是镜头扫过斯特凡诺和农奇亚的脸,他们却并不能站在莉拉的立场同情她,他们主要的情绪是觉得面上无光。

怜悯之情油然而起,愤恨也就消散了,莱农主动走向孤立无援的莉拉,与她重归于好。

为了增强体质,斯特凡诺安排莉拉去海边度假,游泳,但要同农奇亚和皮诺奇娅同去,莉拉一百个不乐意。农奇亚虽然是生母,却终日叨念妇德,皮诺奇娅更是一个争风吃醋的女子。说到底,两人都是男权世界的副产物——虽然也是受害者——与莉拉的天生反骨着实难以调和。

这时候,莉拉想到了自己唯一的朋友莱农,希望莱农陪自己去海边。

莱农本意是拒绝的,而且莉拉的口气还是照旧咄咄逼人,更像在要求而不是请求。

但莱农转念想到了另一件事……

此时画面运用了叠化效果,在莱农沉吟的镜头中慢慢浮现出另一个镜头,辅以莱农远眺的眼神,我们知道,这是莱农心中的景象:近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庭院花木,更远是与海滩紧紧毗邻着的蔚蓝的海面。

这里就是伊斯基亚岛,她将初吻献给的心爱之人的甜蜜之地——虽则也是遭到伪君子侵害的噩梦之地。假期时尼诺将再次出现在这个地方。尼诺说,你一定要来。

莱农想到了一个既不耽误打工,又能陪伴莉拉,最重要的是又能与尼诺相会的妙计。她转头对莉拉说,可以,但是得去伊斯基亚岛。

她自得于自己竟能想到这么美妙的计策,沉浸在全然的欣喜之中。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开启了撕裂、剧痛和灾厄的决定。

02、暗流

情境转入海岛。

仰角镜头分别切在三张神情各异的脸上——莱农两眼期待、莉拉漫不经心、皮诺奇娅一脸焦急。诙谐、跳脱的音乐配着三种心情,各自表述的脸,喜剧感冲突而出。

皮诺奇娅已经不想走了,莱农柔声安慰着,步子继续往前迈,一个人扛着行李也不觉得累。她一面走,一面四下打量着,分明就是在扫描尼诺的下落。

不巧,粘在视网膜上的影子却是多纳托。莱农当即泄气,不走了。说,算了,就这儿吧。

但多纳托如同闻到甜香的果蝇,疾趋而来,问候莱农,并对视线可容范围内的一切女性均关怀备至。

多纳托的夫人莉迪亚也在侧,她就是和梅丽娜曾在楼道相互殴骂的女人。她也是男权社会中很有意思的一种女性,对丈夫的猥琐风流心知肚明,但从不出言责怪或反对。相反,她与被丈夫伤害的女性作战,甚至纵容丈夫接近女性(仔细看第一季第六集会餐情节,莉迪亚其实知道多纳托对莱农有意,但她没有做出一丝示警或保护)。她将丈夫视为怀中瑰宝,是绝不肯令它遗失的。为了这个目的,一切代价均可商榷。

莱农正从莉迪亚口中套问尼诺的下落,尼诺已从粼粼波光中走来。没戴眼镜,造型自然,而且脸上不及张挂傲气的尼诺才是最帅的。

莱农宁可放弃下海游泳,捱在沙滩上等尼诺过来,但尼诺完全不像上次见面时那样热忱,只淡淡地对话,语气中甚至挟着责怪之意,急不可耐地要离开现场。

尼诺急着离开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不愿和父亲待在一块,不然他何必每次度假时都同家人分开居住?见莱农来这里等他,他也连带着不悦。当然,他骨子里也并不重视莱农,本来他就是一个不在乎任何人的独行客。

或许有人还记得尼诺小时候曾对莱农表白,在分析第一季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尼诺并不是真的喜欢莱农,他喜欢的是莉拉,而且在知识竞赛时就喜欢上了。但他有些自卑,而莉拉气场很强,他根本不敢接近莉拉。但他知道莱农是莉拉的好友,所以他想借由莱农,间接接近莉拉。

也许有的朋友会质疑小孩子是否会这样工于心计,但我觉得这发生在小孩身上其实很自然。何况,即便是现在,尼诺不也是在用同样的办法,通过莱农,接近莉拉吗?

当然这里面很多环节都是我的推测(但并不是凭空猜测),诸位权作参考。但至少在知识竞赛上,尼诺已经喜欢莉拉,这一点本集已经得到证明。

尼诺同莱农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时,还暴露了自己身上的一个特点。他否认自己记得皮诺奇娅,稍后他还否认自己记得帕斯卡莱,上一集他也表示自己不记得梅丽娜了。我认为这不一定完全是真话,这反映出他试图遗忘、弃绝旧街区一切人与事物的念头,是一种急切想要脱离自己的旧出身和旧阶级的表现,不论从前自己待过的环境还是曾熟识的人,都会引发他的心理洁癖,甚至轻鄙的态度。

表现莱农对尼诺的情感时,镜头着重眼神特写,并有意让莱农坐着,这样她只能抬头巴望着尼诺,一直仰视尼诺。痴恋、焦迫、卑弱,种种情愫糅作一团,堵得人心口发慌。

尼诺风一般地离去了,又好像一直近在眼前。似乎伸手就足以触及,却不过挽到一片衣角。

捏着那块写着地址的小纸片,如同一个孱弱却微微燃着的期盼,莱农闭上眼睛,怀想着从前与今后的交错离分,甜蜜与酸楚一时共同腌渍了面庞。

伶俐的莉拉人在远处,却将这一幕都看在眼里。

一上船,莉拉便故意揭穿莱农的痛处,她的嫉妒心开始作祟了。莱农可以自由地去爱与被爱,而她只有一个自己不觉得爱的丈夫,一段自己不觉得幸福的婚姻,这意味着她失去了自由恋爱的机会。

莉拉还有意捧高多纳托,贬低尼诺。因为打击莱农爱的人,也就意味着打击莱农。

莉拉怎会不记得多纳托对梅丽娜犯下的罪恶,但此时她有意罔顾事理,声称多纳托至少给梅丽娜带去过幸福呢!

这一方面是在以已婚女人的经验抢占对幸福的解释权,令未婚的莱农处在经验的低洼地,无从辩驳。

另一方面可见莉拉的堪怜,因为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她对幸福的婚姻、真切的爱情非常渴望。

为了凸显幸福的意义,她甚至将始乱终弃的偷情放在了圣坛上。莉拉的言语背后所隐含的观念总是非常危险,她从不是一个中庸守矩之人,而是频频剑走偏锋。

莫非,她也会为了浮光泡影般的幸福而殒身不恤,饮鸩止渴吗?

莱农对莉拉的反击是,公开自己与尼诺的约会。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你们和丈夫在一起唧唧歪歪的时候,难道还不允许我出去谈情说爱吗?

莉拉听到这话更不饶人了,“丈夫”这个字眼触及了她的隐痛,因为丈夫对她而言只是一道自由的枷锁。她随即出言羞辱了莱农,将莱农当仆人对待,虽然莱农的确是以打工的身份陪同过来的。

莱农扭头不再同莉拉计较,只要拥有爱情就已足够,口头上的胜负她可以相让。

而打赢嘴仗的莉拉也并没有因此喜悦起来,逆射的光线模糊了她的脸,却令她的表情显得更为愁虑。

夕阳沉下岬角,尖突的陆地一片黑荫,架在船上的摄像机拍出的海面画幅既大,又显得跌宕不安,晦青色的海面之下,不知道埋伏着什么样的暗流。

03、沙滩

入岛第二天,莱农忍着脾气,教不好伺候的莉拉凫水。但当尼诺出现时,莱农登时忘了自己双手正把着莉拉的腰,力量一卸,抽手就冲着远远的尼诺挥手疾呼,把莉拉呛了个七荤八素。欢快的配乐将这一情节逗出了更多喜感。

望着莱农和尼诺如约而会,莉拉一个人将脑袋半沉在水里,只贴着海面露出一对眼睛,内心失魂落魄。请注意,这个贴着海面拍摄的主观镜头和后面莱农望着莉拉和尼诺游远时的拍法相似,都成功反映了人物的失落心理。

迷妹莱农捧脸托腮,仰慕地望着尼诺使唤自己的朋友布鲁诺。对话中可知尼诺从不亲手做饭。他还挤兑布鲁诺,讽刺他猪肉食品厂老板之子的身份。

莉拉轻轻走过来,趴下,静静地听尼诺说话,但不发一言。布鲁诺和皮诺奇娅去买椰子,莱农和尼诺仿佛二人世界,但莉拉并不识趣,始终留在现场充当电灯泡的角色。

和尼诺交谈中,莱农认为布鲁诺人很好。她所指的当然是人品,但尼诺又直指布鲁诺的阶层,言下之意,认为布鲁诺家的工厂也是压榨工人的场所。他更将批判的视野扩大,将那不勒斯地区、伊斯基亚岛,甚至整个坎帕尼亚大区都囊括在内,即他视力所及范围之内,他都认为是极度不公的,因为控制权都在那些最坏的人手中。尼诺的观点或许是对的,但一概而论,或以财富、阶级划分善恶,那都是简单、肤浅,以致危险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尼诺是否仅限于空谈,但尼诺的书好歹读得很多,不仅莱农,连莉拉也被他口中连珠价蹦出的词汇与概念吸附住了目光。

尼诺提到的“商贾”大概是学科内的专有名词,也有可能是由于意大利语和那不勒斯方言有明显差异,因此莉拉没有听懂。

但好学的莉拉和尼诺讨论了起来,而不是像莱农那样,只是用崇拜的眼神望着尼诺,自己既不提出观点,也不挑战他的观点。

尼诺对税收和阶级压迫的议论,引发了莉拉结合现实的思考。莉拉联想到帕斯卡莱和建筑商之间的关系,她似乎隐隐觉得虽然建筑商也在压迫帕斯卡莱,但没有这份工作,帕斯卡莱就无法活命。但她提炼不出自己的观点,尼诺对此很惋惜,觉得她的天赋被浪费了。

莉拉离开后,尼诺点起一根烟,悠哉放松,意味深长地望着莱农说:“我还是很高兴你来了这儿。”喂完这一口蜜,便又昂首独自惬意悠哉了。

如果莱农敏感一点,而不是总昏头昏脑,一厢情愿,她就能听出来,尼诺是并没有多期待她的到来的。那么,尼诺屡屡对她做出的出格动作和言语,是出自真心吗?还是习惯性调情?还是乐于散布魅力?抑或存心勾引?还有,当他做这些事时,女友娜迪娅又处于何地?还是说,他根本不在意情侣关系,只想随性随心,畅游这人世花丛间?真把自己当令狐冲大师兄吗?但以令狐冲的丰神俊采,世事洞明,也是情深重于情多。尼诺想当情圣,且再修炼,祸祸大南方不知世事的小女生,算什么?

04、借书

农奇亚、莱农和皮诺奇娅三人在露台上饮食消闲,散漫聊天。

莱农注意到仅一扇铁门之隔,住着的显然是一家贫民。两个孩子扒着门拦张望这边的“富人生活”,另有一个大姐姐站在身后,手上还抱一个小的,长姐如母,呼喝一声,俩孩儿便退回去了。

莱农眼望见这个大姐姐,会否想及自身?如果她没有继续读书上学,她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照顾弟弟妹妹,屈身寻常闾巷中,磨折一生。

皮诺奇娅冲农奇亚聊着布鲁诺,她觉着布鲁诺有钱又不摆阔,温柔又体贴,实在是一个棒棒的结婚对象。

出乎意料的是,莉拉突然找莱农要书看。莱农在几本书中,挑了唯一的一本文学作品《贝克特戏剧集》,因为莱农认为这会更简单一点(其实这么想有点滑稽)。不过从之后莉拉的自学能力来看,不仅贝克特她能读,其他学术专著她也能读有所获,莱农还是小看了莉拉。

弃卷多年,怎么莉拉突然又动念读起书来呢?要知道,怀孕前她可是说要去进修但卒未成行,不久前她还给莱农买了课本却也没看一眼。

但莱农应该想到了,莉拉是为了接近尼诺。一去一回,镜头给两人的眼神分别来了一个特写,那对视着的两双眼睛,不动声色,却分别流溢着戒备或竞争。

次日,两路男女仍在海滩见面。布鲁诺又带着皮诺奇娅去“买椰子”,尼诺给莱农带来报纸。莉拉一个人闷着脸看书,时不时又觊觎着莱农和尼诺融洽相处的状态。其实尼诺的注意力也在莉拉身上,扭头偷看莉拉,并不能专心看报。

莉拉率先打破沉默,频频同尼诺搭讪。莉拉将手中的《贝克特戏剧集》递给尼诺,问他有没有看过。尼诺摇头。莉拉说,看来你也并不是无所不知。尼诺说,你真逗。因为尼诺是看不上文学这个门类的,莱农曾问过尼诺看不看小说,尼诺表示小说只是些没用的闲篇。

但莉拉的分享和解读令他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不过,倒不如说是由于他对莉拉的兴趣,使他动念看看这本书。

莱农还同莉拉短兵交锋了两招,却被莉拉拨拉两下,刺落马下。两个女人纷纷望向尼诺,莱农期待尼诺的肯定,而莉拉虽目带挑衅,但同样也在等待尼诺的瞩目。

莉拉发表议论时,尼诺双眼如火,灼灼地望着她。当他向莉拉借书时,无疑代表他被莉拉所吸引所折服了。

莉拉从斜刺里杀出,令莱农非常不快,但她的回击薄弱无力,因为她没有用独具的观点回应莉拉,声明书籍的归属权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借到书后,尼诺又主动约莉拉明天对谈,但莉拉没空。莱农欣喜地说,我有空啊。尼诺却并不愿如此频繁同她见面,因为莱农对他来说,不够神秘复杂,不足令他掘取不竭。

目视尼诺下水之后,莱农回头责备莉拉将书带到海滩上来读,莉拉满不在乎,也不争辩,她知道自己赢了这一回合。而且她的目的,是整场战役的胜利。

05、忧烦

皮诺奇娅在看的应该就是第一季提到的照片小说,有点像我国的连环画,都以简略的图文并置,讲述一个故事。但照片小说的图像似乎采用了实景照片。

这本布鲁诺送她的书,她本来看得津津有味,但看着看着,却焦躁起来。原因也不难理解,这段时间的相处中,她爱上了布鲁诺,认为她是比里诺好太多的结婚对象,因为他既有钱又贴心,这两点里诺都比不上。可是今晚,里诺就要来岛上跟她见面了。她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甚至一个重大的选择。

此时的莉拉却一脸轻松,因为她刚得到了尼诺的瞩目。但其实,皮诺奇娅的困境不过是莉拉的困境的先兆。不论她们各自面临的是否为真爱,她们都将面临各自的选择。

海岛创建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里,皮诺奇娅和莉拉都获得了近乎可以自由恋爱的一隅天地。可是,她们又都是已婚女性,矛盾点在此。面对人生中第一次自由恋爱的契机,她们会分别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是本集的一个对照组。而她们各自的选择,将带来不同的启示。

两人的丈夫适时而至,莉拉早学会了虚与委蛇的把戏,皮诺奇娅却实属初犯,内心矛盾的情感都涌现在脸上。她和里诺的矛盾,一见面就开始暴露。

两对夫妇均上楼去后,农奇亚对莱农呶呶不休地传授着自己的“婚姻经”,其实就是些令人皱眉的“女德经”,也不知她自己是否真对此深信不疑。

楼上响起里诺的责打和皮诺奇娅的痛哭。

农奇亚有一句话触动了莱农:“你可能一辈子爱一个人,但你并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人。”莱农就很想不通尼诺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尼诺明明不看文学书,却在莉拉看了一本文学书后,改变了他固执的习性。

莱农拿着那本讲民族国家的书,心烦意乱地看着,隔壁孩子们的嘈扰激怒了她。那户人家露出一个老奶奶的身影,她在海滩上的镜头内出现过。看起来,她是一个洗衣妇,做的是专门给游客浆洗衣服的工作,因为她家最大的那个女孩正抱着一根木棍,仿佛在捶挤衣物。

旁白声中的老年莱农说,整个周末,她都闷在露台上看书,这句话用了一个特别的镜头来表现。摇镜头缓缓掠过海景,旋转半圈,莱农先是出画,而后入画,剧中时间却已隔日。

阳台读书这个镜头,和上一次莱农来伊斯基亚岛,站在阳台眺望风景的镜头拍法一样,同一个人物两次入镜,镜头时间不过片刻之间,而剧中时间已经要以天数计。本集这个镜头相对简单,只是手中的书籍换了一本,而上一季那个镜头还出现了服装变化。

莉拉同丈夫外出回来后,又看完了一本莱农的书。莱农生气的不是她突然想读书,也不是她私自拿书,因为从前几集就可以看出,莱农实质上是非常支持莉拉读书的。她生气的是莉拉读书的原因和目的。

06、分际

周一,斯特凡诺和里诺已在前夜离岛,莱农、皮诺奇娅和莉拉重归海浪、沙滩与热风,心情就如逐浪节节高的背景音乐,因为她们各自有着期待要见的人。

尼诺踩着沙子健步走来,莱农登时面绽桃花,皮诺奇娅却沉下脸去,因为布鲁诺没来。

尼诺说,我很高兴你们能来。但他眼中注视的只有莉拉一人。接着,他轻笑一声,俯身嘬了莱农一口,或许是嘉奖莱农对他如此忠诚的追随。但三秒钟之后,他就又吻了莉拉一下,吻得更轻,更为羞怯。

同时和两个女人暧昧,却令她们同时心旌荡漾起来,而不是彼此嫉妒,倒也不是因为尼诺有多老手,而是两个女人都得到了各自的满足,那就是恋爱的愉悦。

沙滩游戏一节,拍得如景如画。热情鼓噪的音乐绝不嫌喧闹,起伏摇荡的运镜如同少男少女骚动的内心,迎风招展的红手帕拖曳出心中情意,细滑亮黑的肌肤映着太阳的金光,一闪眸、一对视都是耀人的火花。

对莱农来说,是他们三人之间的隔阂在消除。可是,从镜头表现来看,尼诺与莉拉之间更亲密,更炽热。

这一段的游戏设计绝对是超棒的,除了“追手帕”,“埋沙子”,还有一个神奇的“点痣”游戏。从这个环节也可以看出,尼诺的目标就是莉拉。因为可以看出,“点痣”的范围只能在脸上,而尼诺却点到了莉拉的脖子,甚至胸口。

几个游戏环节中,三次插入尼诺以手揉搓沙子的镜头,仿佛在揉搓心中越发强烈的欲念。

音乐静止,五条肉体瘫在沙滩上,一个星期的狂欢并没有令他们筋疲力尽,却增添了盛筵将歇的忧愁。因为周末到了,斯特凡诺和里诺又要来了,莉拉和皮诺奇娅又要再度面对内心的纠葛。这座热情自由的岛屿已经令她们越陷越深,却也意味着两股力量的牵扯越来越紧。

尼诺问莉拉和丈夫在一起做什么好玩的事,莉拉每一句话的结尾都是“睡觉”,其中自然包含性的意思,但莉拉显然并不享受这件事。

莉拉在周末没空,尼诺显得很失落。这时,莱农忽然坐起,嘴角噙笑,我不吃不喝不睡觉,我有空!闻言,尼诺只是毫不挂心地歪嘴一笑,随即陷入忧虑,她的视线还是在莉拉身上。他想,他大概是没有希望得到这个女人了。

尼诺忽又向莱农靠近,答应次日与她再见。皮诺奇娅问,我们呢?尼诺冷生生地说,你们有丈夫!这话当然是说给莉拉听的,表达心中不满,或者变相的恳求。

尼诺望着莉拉,莉拉望着尼诺,彼此都无言语,因为这感情继续下去的希望微茫。

而对莱农来说,她只感到了一种盲目的胜利。无声中的细微变化,她显得钝感,或者偏视。

徊荡不定的潮声中,隐藏着何种征兆?

三人牵手冲进海中的细节只是一个小小的预告,可作多重读解。

莱农一手牵着尼诺(爱情),一手牵着莉拉(友情),但眨眼间,两个人她都失去了。也可以说他们将她抛却了。视线中弥望都是海水,她已追不上、也望不见他们。

刺入灵魂的是,她的失去,成全了他们的结合。

莉拉与尼诺如同树叶漂浮在迷茫的大海,他们的结合其实是没有根基和依托的。

奋不顾身地游向海心是很危险的,但尼诺与莉拉的同一行为其实并不同性。尼诺早就会水,莉拉刚刚会水。尼诺惯熟的事情,对莉拉来说已近乎疯狂的裸奔。

这些或为实相,或为隐喻,后文将一一印证。

莱农只好一人上岸,却见温和的布鲁诺面带失落的愠色,说皮诺奇娅想离开岛上,投归丈夫的怀抱。

我前面提到皮诺奇娅和莉拉的选择是一组对比,其实这里两人差不多已经做出选择了。

这段故事,是整个海岛故事最为热烈的部分和高潮所在,明线上尼诺和莉拉的感情彼此间已经明朗化,暗线中皮诺奇娅对布鲁诺的喜爱也到了按箭在弦的地步。

但这段故事,也是整个海岛故事的分际所在。高潮之后,便是急转而下的潮落与暗流,狂波更风暴。弥漫四十多分钟的热情气氛升至沸点,于后只会是热情消歇,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07、痛苦

莱农回到住处时,皮诺奇娅如同发狂般收拾行李,挣扎着要走,简直一刻也无法多待。肇因在于她对布鲁诺的动情。无疑,婚后她才尝到了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滋味。可是她已经身在婚姻,还怀着孩子。她甚至无法向他人言说,甚至不敢对自己承认,这样一件事实。

缠缚她的,不只是对爱人的忠诚,不只是婚姻条律的限制,还有夫权的禁制,男权的迫压。

在一个爱情自由的世界中,皮诺奇娅也许还会同样痛苦,但她可以向人倾诉,但她可以自由选择,因为她会知道,自己并没有犯错,更没有犯罪——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如果您觉得事理并非如此,或许正因为您所在的世界并非一个爱情自由的世界)。

但在她所在的高度男权社会,她意识不到自己无罪,当然就更不可能萌发抗争压迫和追求自由的心。

这时,莉拉也跑了回来,目光呆滞,气息不定,显然方才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震荡。

两个毫不知情的丈夫再度如约而至。特写画面中,斯特凡诺给莉拉戴项链。斯特凡诺脸上堆满了笑,因为他信心满满,认为莉拉会非常欢喜。可莉拉面上的笑分明是发僵的,表演出来的罢了,对这一套聪明的莉拉已经驾轻就熟。

可这一切对皮诺奇娅来说,就颇为为难了。她想挤出一点笑容在脸上,身体却仿佛泄气的皮球,没了能量。指尖摩挲着项链的坠子,双眼却恍惚失神,分明想着别的事。

眼前的里诺,还怎么跟布鲁诺比?

开饭时,心情沉重的皮诺奇娅无法继续平静地扮演下去,她一会儿要离席去休息,一忽儿又抓着里诺的手,神经质地说,我想和你在一起!

其实她只是已经无法待下去了,因为再待下去,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她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已经进入她人生经验的盲区,涉入她价值世界的黑暗森林。那么怎么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逃避,避免让自己继续处在这个干冒大险却必须抉择的境地。也就是说,她退缩了,违背了内心的真情。

在里诺眼中,他看不到这些,即便看到也不可能理解妻子的痛苦,更不可能怜悯妻子的屈辱和牺牲。他只会看到妻子在使性子,而使性子意味着对自己——这位一家之主的冒犯。这令他脆弱的男权制人格在众人面前受损,于是他恼怒,要通过对妻子的恫骂、敲打、规训,重掌他对妻子的所有权、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里诺教训妻子时,斯特凡诺虽是皮诺奇娅的哥哥,也并不加干涉,可见夫权之强盛。所谓夫权,说白了,丈夫拥有对妻子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妻子并非与丈夫同等的人类单位,而是次一等的人,某种程度上是丈夫家产的一部分,一种归丈夫所有的物品。

晚餐情节最后一个镜头,满地碎片中,正好四朵残花。这或许是个巧合,却又可以当成一个多么有趣的隐喻。四个孱弱的女性倒在这个尖锐的世界中,身心俱残。

本集最后一个情节中,房中下雨的片段无疑使用了超现实手法,它在描述什么?表达什么?

首先,你可以将它当作一个有关雨水的梦境。为什么会梦见雨?莱农醒来后,发现自己日间穿着下过水的蓝裙正在滴水,说明在睡眠中由滴水声引发了一场下雨的梦。

这种有点通感的梦境手法,和第一季第三集开头,莱农梦见莉拉流鼻血,醒来后却发现是自己来了初潮类似。

这种艺术手法很有美感,但也不会为拍而拍。那浓厚的雨水像是什么?更像是海水对不对?更像是不可自胜的思念的潮涌对不对?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莱农对尼诺的思念。

但镜头中出现的那些道具我们还没有提及。楼梯上遗落的红色高跟鞋,床上随意抛下的红色连衣裙,梳妆镜前的化妆品和宗教人像,孤零零悬着的钛银色心型吊坠,床头柜上的台灯和纸笔,双人床上已经浥湿的两个水红色绣枕。这些物件归属于谁?这是谁的房间?答案是莉拉,请看下图的对比。

莉拉房中的雨,更像是什么?像不像寂寞、隐秘却深情的眼泪?空荡荡的房间,不见人踪,却更令人担忧她在哪里,心境如何。

席间,皮诺奇娅失魂落魄之时,莉拉还有心面带浅笑,轻松自如的模样,对丈夫逢迎若素,滴水不漏,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可是记得吗?她是喘着粗气跑回来的。她只是已经熟稔于如何哄住男人,以此换来屈辱的安宁和相对的自由。两个男人来时,每次都是莉拉提醒皮诺奇娅装扮好自己,迎接自己的丈夫,就已经说明这一点了。

她将自己打扮得那样优雅漂亮,那样顺从地迎合丈夫,可她的内心呢?早已经一团乱麻,因为在共泳之后,她已经心知肚明,自己对尼诺动心了,她陷入了爱情。

因此,心事纷乱的莉拉来到了好友的房间,诉说心事,希求慰藉。

但复杂的是,两人的战争也并未结束,莉拉和莱农的对话还是带有很重的火药味。不然莉拉没必要对莱农说:“不要跟他出去,很危险。他那么使劲儿,把我的嘴都弄疼了,到现在还疼呢。”莉拉爱上了尼诺,她在要求莱农放弃尼诺。

但莱农并不相让,她对莉拉说,自己对此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她又没有结婚。

“结婚”二字,令莉拉的心堵得更慌了。现在,她其实站在了和皮诺奇娅同样的位置。皮诺奇娅已经选择“上岸”。而莉拉,义无反顾地“下了水”,现在她随时有“溺水”的危险。她会怎么选择?是像皮诺奇娅一样“上岸”,还是朝大海中央继续“游下去”?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莱农故意显得无所谓,假装自己并不爱尼诺。她说,如果尼诺吻她,她会觉得自己吻了一只死老鼠。

或许莉拉相信了莱农不喜欢尼诺的说辞,或许莉拉选择了相信最好的朋友和自己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但莱农这样的表态,的确给了莉拉放手追逐尼诺的“正当”理由。但聪明的莉拉不可能不知道,其实她若继续下去,也是在横刀夺爱。

莱农痛苦地躺在床上,如同沉在水底,她仿佛看见尼诺和莉拉就站在自己的头顶,台灯上莫名出现的水滴如同她滴下的眼泪。

她望见莉拉和尼诺在海滩上热烈地亲吻,不顾一切地突破道德规制的禁忌。伴同他们亲吻的,是莱农轻声的啜泣。

吻毕,他们居高临下,俯视着莱农。那样坦率,那样无情。

灯灭,她只有将自己的伤心深深地埋在这冷寂的夜。

最后这一幕又以超现实手法呈现,将两个空间拼接在一起,让两件事同时发生,真似亲临其境,令人心碎不已。而这么做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其实这种拍法,就好比将莱农脑中的想象给具体化了,更具有视觉冲击效果,也令人更能体会到莱农的心碎。

这一集大多数时刻,分明都像地中海的阳光一样,极强极热。可是到结尾时,谁还记得那些躁动的音乐?谁还记得那些诱人的嬉戏?谁还记得那地中海高热的阳光?

与最浓烈的光相伴而生的是最浓烈的阴影,极度欢乐的表象也隐藏不住极度悲伤的故事。

个人公众号:段雪生

豆列:细说天才女友

6 ) 细说天才女友S02E07:幻影

忽然间,我意识到了那种“差不多”的感觉。

01、浪潮

第六集和第七集之间有一段空窗期,第七集开始的时候,莱农已经入学很久了。

她在大学的第一任男友弗朗科正在接受期末答辩。

老师问到的维尔加(1840—1922)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真实主义受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影响,主张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还成为兼具科学性的历史资料。

以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文学打碎了民族复兴运动以后呈现的太平盛世的假象,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新秩序和旧的封建关系的双重桎梏下西西里社会的阴暗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电影,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弗朗科对文化知识浑不在乎,他第一句台词就表明自己激进学生的身份。第二句台词表明他的心思全部都在社会运动之上。他口中所指的“有意思的事”就是正席卷意大利的学生与工人运动。说第三句台词时直接一个大特写,弗朗科将个人理想赤袒在桌上:“革命。”这是当时许多学生的共同理想。

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

冷战,越战,切·格瓦拉遇害,中国“文化大革命”,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阿拉伯世界反殖民运动,东欧呼唤“民主社会主义”,美国民权运动,欧洲学生和工人运动,日本学生和市民运动。

卫星通讯技术普及,电视机让全人类开始“环球同此凉热”,人们发觉国内外的现实与苦难具有同一性,在反对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官僚主义,和反战、反美、否定权威、反对消费主义、反对家庭观念以及信仰马克思与毛泽东这些方面达成某种共识。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意大利爆发的一系列社会运动,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一代人对共和国发出的评价。

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矛盾尖锐。大学扩招,毕业生数量超出经济可容量;贫富差距拉大,工人失业问题严重;女性意识崛起。革命的曙光似已萌发,无数社会主义团体应运而生,罢工、占领工厂和示威游行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国家,并在1969年的“热秋”达到高潮。

同一时期,意大利女权运动也取得出色的成绩。

“劳工法规”和《离婚法》以法律形式保存了运动结出的果实。

想要比较全面、基础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可参阅王行坤《意大利漫长的1968年:拒绝工作、自我削减与暴力》一文,及《剑桥意大利史》一书第九章“共和国”部分之中的“1968——1973年的反抗”。

弗朗科被学校开除了,但自绝后路反令他觉得一身轻松,笃定了心思投身社会运动。

在同学面前,莱农几乎不说话,只是微笑,被同学用那不勒斯方言嘲弄时也不会生气,她并没有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当弗朗科牵着她狂奔之时,她才感到自由自在的快乐。轻快的音乐为莱农与弗朗科这段恋情做了浪漫的注脚。

一路上,两人撞见大规模的工人游行,工人们胸前挂的牌子上出现很多当时流行的运动口号。

但这样的片段也只是奔跑情节中的一瞬,而且淹没于振奋悠扬的音乐之中,依然只是场域式的呈现。

剧中无心将革命、革命者、革命事件过分具体化,我相信革命事件始终只会是背景,并不会突兀地跃入前台。主角们会与之发生关系,社会革命亦会带来主角自身的个人革命,但革命只是大时代风云变幻的一段。那或许是一段理想主义的荣光,那更是现实矛盾极端尖锐的历史时期,它来自主角扎根生成的土壤,它在历经者与后来人心中刻下无法磨灭的金石之痕。

我们可以揣想,原著作者无疑即出身于战后重建期,很有可能与书中主角同龄,战后意大利、欧洲乃至全球发生的一切,尽入眼耳心中。在其思想与创作能力均臻熟烂之时,伊将其经历的大时代变幻与诸多个体命运的沉浮经纬相凑,为时代,为家国,也为那些或挣扎、或奋斗、或沉沦、或湮没的人们作书立传。

所以,我一定会反复强调的是,这绝不只是一部女性之书,虽然很大程度上它的确是,但是其内涵显然更为丰富。女性命运被融进了时代流变之中,但书中其他人物也各有所指,各有所承,从这一点而言,他们与主角的地位是不分上下的,因为时代正是由人构成,时代中的人正是这般诸色纷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人与时代之书。

服装店中,弗朗科的话表明,他自认来自糟糕的压迫阶级,因此他将钱花在自己认为应该的地方。投身革命运动,则是他改变这一压迫现状的进取之举。

弗朗科以富贵公子之资投身革命洪炉,绝非向所乌有。圣西门,傅立叶,华盛顿,玻利瓦尔,圣马丁,恩格斯,张国焘,卡斯特罗,切·格瓦拉,莫不如是。在成为革命理想的抱负者之前,有的人先成为了自身阶级的叛逆者。

迷蒙的蓝色清晨,是情人分别的时辰。弗朗科的面庞暗成剪影,莱农的蓝色眼睛泻下珍珠。沉浸在革命狂热中的青年弃绝过往,提缰奔赴前程。当时的青年,真的相信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当代人已经很难理会弗朗科“我再也不想待在比萨,一辈子都不想回来”这句话蕴藏的力量。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以世界革命为己任的。这是绝对的理想主义,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理想主义的话。勿论其他,其激情本身是无比动人的。

大空景下,曦光未明,阔街长河都显得分外寂寥,莱农又复孑然一身,踽踽独行。一路走,一路回忆弗朗科带给她的一切。回忆完,路走尽。莱农心中的理性也知道,弗朗科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而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孤立

城市的巷弄中,莱农抱着书本,僵硬地行走,越过窗扉,众人的欢娱只在印证她的孤独。蓝色的烟雾模糊了周围的一切,制造出更大的疏离。离开弗朗科的扶掖,莱农如同失去主体,因为她还不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个体。

莱农放弃融入同学群体的打算。当她离开时,巷中黄色的灯光氤氲一片,却没有温馨感。她逐渐走进这片迷黄,逐渐消失其中,却没有融入感。

其实此时,已经对标题进行了呼应。和弗朗科在一起时的那种充足的主体感,只是一种依附之下的幻觉。

假期已至,空空荡荡的宿舍楼,没有人踪,唯独莱农孤独地卧在床上,患病不起。

母亲的叫门声仿佛来自那不勒斯的海岸般那样遥远,却又确切如眼前的门扉触手可摸。

亲情的近迫,才将她向往的困厄之苦逆逼而出,整个人蜷缩成最初那个脆弱、幼小的自己,像冻馁在深冬石缝中的小毛毛虫。

母亲从电话中得知莱农生病了,生平未坐过火车的她,独自从那不勒斯坐火车来到比萨,照顾莱农。莱农不敢相信,母亲竟能独自完成这件事。她也没想到,母亲能为了自己付出这样的艰辛。

母亲改不掉粗粝的环境生就的刀子口,但言语间已尽显爱意与自豪。没错,她是为自己的女儿感到自豪的。只是父亲的自豪是外露的,而母亲搁心里不轻易说。这么多年了,总算彻底一见母亲真实的内心。这漫长的母女冤仇路啊,终于化解为一勺一勺蜜意。

借母亲之口,又岔出莱农离开故乡后,莉拉后来发生之事。由于借索拉拉家高利贷的缘故,斯特凡诺现在已是负债累累。母亲唠叨着,莉拉当初结婚时像个公主,却想不到今天落到这步田地;你比她又聪明,又漂亮,云云。

莱农在母亲的絮叨中沉沉睡去,因着母亲的话头,高烧中的她做了个怪梦。梦中莉拉果真是个公主模样,室内陈设却显得很寒怆,可能是由于莱农没有关于宫殿的概念缘故。她梦见莉拉生了孩子,而自己成了一个侍立在侧的胖大宫女。这个梦境似在暗示着莱农依旧难以摆脱自己受莉拉控制的自卑念头。但也似乎表明莱农对莉拉的想念以及对她近况的在意。

3、日记

梦醒后,莱农开始回忆,原来上大学后她和莉拉还见过一次面。这次短暂的交集却对莱农又造成挥之不去的影响,祸根就在莉拉让她保管的那一摞笔记本。

令人震惊的是,辍学以来,莉拉从未停止书写。她将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一笔一笔记在了这些纸上。

莉拉的笔记本在这里充当了转场和补足叙事的作用。因为原著和本剧都是从莱农的视角叙事,这是一个有限视角,一旦莱农离开了莉拉,那么从逻辑上来讲,莉拉的事她就不会知道了。所以,为了合乎逻辑,必须借助别的办法,补全视角的残缺。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决定使用什么视角进行叙事是一件必须郑重考虑的事情,这方面一旦出问题,就得通篇尽改。

笔记本其实不光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它本身也成为推动后续故事的引擎,成为一个结构性工具,因为莱农后来的写作生涯可能都逃不开这些笔记的影响。

由笔记本生发出来的故事是断章式的,正与日记的特性吻合。这一长段回忆的镜头都带着轻微的晃动,比喻莱农看着文字时内心受到的震荡,借着这晃动我们甚至能感到莱农捧着笔记本的手也在发出颤抖。

于是剧情接上上集结尾,延续下去。

第一个情节,是莉拉向斯特凡诺宣告肚中的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斯特凡诺选择继续活在自我欺骗之中。自欺是对自己说的谎言,为的是保护自己免受真相的伤害。

第二个情节,是走投无路的里诺在莉拉门外喊叫与求助。可莉拉已抱定决心不问外事,不再卷入这被人利用来利用去的游戏。她只有忍着亲情的疼痛,旁观哥哥的溃败。

第三个情节,是米凯莱亲自上门来催她出山,莉拉已经孕态沉沉,蹒跚从房中走出时,整个屋子直似蛋壳般脆弱变形。

第四个情节,是莉拉痛苦生产的情形。当孩子抱在她面前时,她用虚弱的声音给孩子取名:里诺。斯特凡诺显得暴怒而软弱,这个名字表明莉拉与卡拉奇家的公然决裂,她连面子都不再给斯特凡诺,供他自欺的资本都不复存在了。此后,莉拉专心带娃,喂奶,不曾稍歇。

第五个情节,是莉拉与奥利维耶罗的偶遇。在莉拉面前,老师延续了她的不近人情。她恨莉拉浪费天分,她恨自己眼看这天分浪费。这恨一经断章取义,就变成了她既恨莉拉,也恨自己。而莱农事实上只是奥利维耶罗失去莉拉的天分之后,借以自慰的替代品。替代品的意思就是,永远替代不了。替代品意味着,你失去了更想拥有的。她当然也因莱农感到骄傲,但她不会对她坦白这份内心的隐私。

奥利维耶罗的关爱是狭隘的,因其自身观念之狭隘。升学在她眼中是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她认定莉拉从辍学的那一刹那已经失去人生的希望。她对学生的爱是与强烈的愤恨相羁绊的。她仇恨贫穷,仇恨底层,仇恨男人,仇恨无知,因而她几乎憎恶贫民区的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也因此,她再喜欢莉拉的文学创作,也终究不再赠予半点赞赏之色。因为越是对这位天才进行肯定,越是提醒她现实的坚硬与自己的无能,越是刺激她内心的愤恨与伤痛。

奥利维耶罗盯着莉拉,这个她最喜欢的学生,她还想努力从她身上看出一点可能的希望来。但莉拉决意断绝她的这份徒劳,因为老师的目光同样在刺激着她——那坚硬的现实与心中的理想之间存在何等地撕裂。回归与生育后的莉拉与贫民区其他已婚女性过着一般无异的生活,她满是憾恨,并已认命。

这两个女人其实有着共同的抱负(奥利维耶罗必也是一个折翼者),但此刻她们共同的交集只剩共同的认命。她们相互爱着对方,却在相互和解的最后时机,相互给予的是最后的伤害。

但这最后一面仍然起了客观上的作用。奥利维耶罗审视的目光不足以激发莉拉对命运再度发起冲击,却令她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这个举动又颇有几分悲剧性,因为实际上这也正是奥利维耶罗在自己失败后所做的事情。

两个女人的身上之所以会体现出命运的重合感,那是因为她们就是这一环境下很多女性奋争者的代表人物,这样的女性并不在少,但大多无一例外湮没不闻。

于是有了第六个情节,莉拉倾心于对孩子们的教育。莉拉显然是阅读了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重视幼儿教育,寓教于乐。

鞋店的事引发斯特凡诺和里诺的内讧,两人都被索拉拉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只有互相拿对方撒气。斯特凡诺欺弱的脾性再度发作,当着孩子的面将里诺踹到楼下,还想将里诺的孩子迪诺也一并掐死,被莉拉力止。事业、婚姻、孩子,以斯特凡诺的大男子思维,这三大方面均告失败,对他而言是降维打击,他从恶霸沦为爬虫。

这场戏应该并不是在孩子面前拍的,虽然孩子的表情与大人的动作似乎严丝合缝,但始终没有一个展现全景的镜头,所以小演员应该不至于留下心理阴影。而且我相信这种戏应该需要申报,并有相关人员在场监督。

第七个情节,莉拉上市区找书的时候路过鞋店,驻足片时,回忆起与尼诺在阴暗的卷门后发生的事,只觉恍惚不可追寻,一切仿佛脑海中的凭空幻想。莉拉在日记中写道,当时觉得重要的事情,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怎么会不重要了呢?那是爱情和自由啊。并非不重要了,只是幻灭了,不再去追逐了。莉拉莉拉,她疲惫了。

米凯莱开着锃亮的新车,与斯特凡诺的消颓恰成反题。米凯莱强要送莉拉回去,实则是心存觊觎之念,想将莉拉收归室中。

我私心觉得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论是马尔切洛、斯特凡诺,还是尼诺、米凯莱,他们都将莉拉当成了一个标尺,一个衡量自己雄性能力的标尺。在他们眼中,莉拉是贫民区最闪耀的宝石,是一座他们想要努力攀登、克服的高峰。对莉拉的暗恋或追逐,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定位。按兵不动时,表示他们自卑于能力尚短。当他们向莉拉发出欲望的攻势时,表示他们自认已卓绝于当地所有男性,已经当得起对莉拉的匹配。

多么有趣,莉拉不仅是一个爱慕的对象,也不仅是一个性欲的对象,还是一面他们借以反照自身的镜子。起初,他们在镜前羞羞答答,裸着身子,不敢面对。于是翻箱倒橱,东挪西借,将自己装点得心满意足,这才敢走出来,再次面镜。这时,他们还会特意地强调莉拉身上略显寒怆的衣物,声称自己有能力给她通体换一套新的。

在这个自卑复自大的游戏中,体现的是足足的男权心理。强与弱,依附与被依附,隐忍与克服。如此看来,男权心理基于一种本质的心态,那是自卑。基于自卑,才生发出之后一切行为与心理的应变。如米凯莱这样的,由自卑而奋发,克服。如帕斯卡莱(喜欢莱农)、恩佐(喜欢莉拉)这样的,始于自卑,也终于自卑。这种男权心理可能是广泛存在的,就像女性之间,互相攀比、竞争的心理同样广泛存在一样(莉拉和莱农即为典型)。分辨这些,绝不为贸然的批判。对我而言,认知甚于批判,批判本身只是一件简单和偏激的武器。面对复杂的问题,我绝不愿选取简单的武器。

米凯莱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议,被莉拉不屑一顾便予否决,这令米凯莱懊恼不已,这还是源于自卑。你只要将自我实现委托于自身之外的人或物,或是其他某些具象如钱财或抽象如成功的东西,这种自我实现就不会坚固,因为这其实意味着你将自己依附于这个对象(这就更有意思了,米凯莱令莉拉依附于他的行为,反而是在让自己依附于莉拉),一旦这件被寄托的对象发生任何运动,都有可能将你自以为真的自我实现随时碾碎,而那起于原点从未消失的自卑会再度涌出来。

米凯莱戳穿斯特凡诺出轨之事,即自卑再度涌起,手足无措,转而践踏别人,以图站在他人尸体之上,自证更强。用白话说就是,你的丈夫那么烂,我不比他好多了?你再好好想想,我才是更优选项,别事后后悔。

可惜践踏斯特凡诺并没有令他显得更为崇高,莉拉对他们发出同等的鄙夷。

另外,米凯莱和莉拉的对话中,还透露出关于阿方索的信息,他暗示阿方索是同性恋。本季第一集,阿方索在公车上和莱农谈话时,曾有望向一个男子的举动。方才莉拉进店时,也有一个全景镜头,店中有一男子,并不看鞋,也没有同伴,视线仿佛望向阿方索。这说明米凯莱的话可能并非胡说。

第八个情节,为避免孩子因斯特凡诺外遇而失去较好的成长环境,莉拉又开始假扮妻子的角色。莉拉问起夏天去做什么,便是在为孩子争取好的条件,但斯特凡诺的答案是条件会变差。不过并不像莉拉担心的那样,斯特凡诺降低支出是因为自己的财务困境,索拉拉正将他彻底排出合伙生意,新肉食店经营状况也很差。

斯特凡诺开始反复逼问莉拉和米凯莱的关系,莉拉想替他顾全脸面也不可能,索性直说。但斯特凡诺又无法接受真实的答案,沮丧地离开家门,去寻求更易得的安慰。

自此,斯特凡诺更少回家。莉拉估计坏结果早晚要来,干脆早作打算。

于是第九个情节,莉拉在雨夜向斯特凡诺摊牌,重申小里诺不是他的孩子。但斯特凡诺无论如何不肯接受这一说法,更无意要赶走莉拉母子。他那囚笼般的爱,虽然同样发出金属的轰鸣,却将所爱之人羁缚在深深谷底。他将莉拉拉进卧室,在莉拉身上徒劳地重建自己无法重建的自尊,徒劳地复活被自己亲手摧毁的婚姻。他怨不得谁,也怨不得莉拉,莉拉本是决定同他好好过日子的,但新婚未始,背叛之举就接踵不绝。

莉拉不应承受他自作自受的绝望处境,但莉拉又一次没有作出强烈反抗。她的目光投向不远处婴儿床上的孩子,她是为了孩子在忍受这昏暗的日子。

日记写到这里,下一段情节出自莱农自己的回忆,交待莉拉的日记是怎么转到她手上的。

莱农不敢见莉拉,莉拉是她最害怕的一个对象,就像一个随时可能令她原形毕露、无地自容的超凡所在。当她望向莉拉,就会在莉拉身上看到自己的痛苦与恐惧。在她眼中,小里诺也从一个婴儿变得不仅是一个婴儿,更是一个提醒她有关尼诺、有关莉拉与尼诺一切事由的开关。她认为小里诺本该是一个属于她而最终落到莉拉手中的玩具。这样的想象和比喻,全不见母性,反而多么孩子气。在她将小里诺比作自己和莉拉相互争抢的玩具时,也就将她们对尼诺的追逐比作了一场竞赛。但这场竞赛同样是一场游戏,因为奖励只是一个玩具。可见莱农在爱情方面还远未成熟。爱情不是竞赛,也不是游戏,爱情是爱情本身。

莱农一声如常的询问,却打开了莉拉内心的深渊。斯特凡诺故态复萌,他禁止莉拉阅读,禁止她思考,搜查她的东西,任意地打她。这迫使她将自己珍视的笔记藏在了厨房,又不得不将它们托付给至友保管。

莉拉还托付莱农帮自己通知恩佐,她已决定离开这个灾难与悲剧的屋子——而不是家,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莉拉让莱农陪孩子玩的细节其实与莱农的那场惊梦有所应对。梦中的扭曲体现的是莱农面对或想及莉拉时自身的卑弱与恐惧。然而作为呼应的现实却是,莉拉没有像梦中那样对她颐指气使,没有伤害她,控制她。莉拉对莱农的友善从未有变。

这一集通篇回忆,室内戏码也通盘压抑不安,从画面的色调与镜头的运动即可印证,唯独最后这一小节有所改善。晨光熹微,良有心伤,却因故交重聚,倾扉一晤,已是整集最温馨的一节。

清晨之际,母女惜别。倚在窗口目送母亲离开,回过身来,莱农的心神又被小木箱中的那叠笔记本给攫住了。那是读完小学便辍学的莉拉写下的文字,却令莱农感觉自己分外渺小。

她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差不多”的评价。所谓“差不多”,在我看来是一种逃避真实世界与真实处境的自欺行为。

“我”摆脱了那不勒斯吗?差不多;地理上摆脱了,心灵上却并没有。

“我”结交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朋友,我也成了知识分子圈中的人吧?差不多;身份上成为了,思想上却并不是。

“我”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考试,获得所有老师的欣赏了吗?差不多;成绩单都很优秀,但精神世界一片空洞。

更何况,莱农追求的这些东西,和一个人的终极追求有什么关系?那只是一种对肉体皮囊的缝缝补补,是外在的枝节,那不是对人格的塑造,不是内在的主干,而是对个人理想的舍本逐末。

莉拉的文字刺激莱农之处,就在于莉拉撕开了真相,无论是否拥有克服它的能力,终归要直面它;这对照出了莱农的逃避与自欺。莉拉的世界没有冰“差不多”是水一说,对莉拉而言,水是水,冰是冰,可辨可分。

莱农的软弱性在将箱子推入水中的一刹那,表露无疑。箱子会从水面消失,“差不多”不存在了,但她心里清楚,箱子就在水底。就像她的恐惧不会因为变更外在而“差不多”从心底消失一样。

莱农在提醒我们,我们汲汲以求的目标都是应予审视的,没有理所当然的目标,更别自欺欺人,将目标冠以理想之名。

莱农在提醒我们,逃避是永无止境的迷宫,我们唯一应做的,是过真实的人生。

此时,我们是否对标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个人公众号:段雪生

豆列:细说天才女友

短评

看过《新名字的故事》的无需赘言,没看过原著的不必剧透。但由衷的想对步入青年,面对爱情,面对婚姻,面对学业,面对工作,面对未来不知所措的女生们说:这个年龄,你站在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所有的选择,都可以试错,即便真的错了,你还有机会重新选择。怕就怕,你连自己选择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此后两部,包括大部分人此后的路径,都愈发趋同。趋同明白吗?你未来可能会变成你现在最鄙夷的人。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去年和你约好了今年一起看的。现在房间里只剩了我自己。

11分钟前
  • 会飞的毛驴
  • 力荐

绝对是女性才能写出来的小说,意大利剧质量太高了。粗犷的现实生活像街道上颗粒分明的灰尘,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奋力挣脱身上贫穷的印迹,可甘于陷入平庸的女孩难以成全自己的爱情,阶级、家庭这些词眼往往又和“爱”捆绑在一起,重复和她母亲一样的命运-逼迫成为追骂孩子的悍妇。我渴望有像莉拉一样迷人危险天赋秉异的朋友,不羁冷眼旁观着一切,少女时期棋逢对手,恰好两人还有友谊的纽带,何等幸运。莉拉对她说" 莱农,你应该比任何人都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心头一惊,有这样的女友,再独具魅力才华横溢英气逼人的尼诺站在我面前,我也可能要犹豫一下的,或者说,有什么好犹豫的。同龄异性的简单幼稚粗陋令我难以满足,只有你懂我,我的天才女友。

14分钟前
  • uuuuu
  • 力荐

第一集把斯特凡诺刻画地很是窒息。第三四集,两个女生的小心思很有张力。且不说尼诺渣不渣了,那样一醒来就可以看书或是去海边找玩伴的日子也太令人羡慕了。最后两集实在是太孤独了,看完整个人很绝望。尤其是莱农在宿舍窗户前目送妈妈离开的那个镜头,妈妈走路不顺畅,大概还问了一下路人火车站怎么走。

16分钟前
  • 能猫胡萝南
  • 力荐

横向对比,埃琳娜是幸运的,她貌似没有得到渣男的垂青,自暴自弃破处,实际是尼诺给了埃琳娜一次重生的机会,让她可以自由的羽翼般离开那不勒斯,试想,如果没有尼诺的放过,埃琳娜很可能会成为莉娜的翻版结局:怀孕被抛弃。所以埃琳娜是幸运的,她有着善意的指导,也有机遇和离开那不勒斯的家庭环境支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一句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17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看了两集 全员渣男 但安东尼奥是我最讨厌的 因为现实有碰到过 无能贫穷嘴炮还自尊心作祟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强颜值还差 最一无是处的男人

22分钟前
  • hey
  • 力荐

女孩们,去读书,去学习,去受教育,记住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拥有选择的机会。

24分钟前
  • Lanita
  • 力荐

莉拉被家暴了 只有莱农听到她的遭遇后愤怒流泪。阿方索说是莉拉不听话才被打的 莱农立即反问他 你也会对爱的人这样吗?/莱农问 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你回来了而我不知道 莉拉说 因为别人我不在乎 但我在乎你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目前还是讨厌不起来马尔切洛,他看向莉拉的既深情又带有攻击性和占有欲的眼神甚得俺心!

31分钟前
  • 吐司面包车
  • 力荐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不喜欢莱农。我就对利拉无感。说到底都是你自己选的。而且我觉得你要是不想生孩子那你结婚前就应该跟别人说啊,我觉得利拉聪明是聪明,可是不善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36分钟前
  • Katrine
  • 推荐

她依然是那个莉拉,困惑,不停止反抗,连带着莱农也活了。

37分钟前
  • GiselleLu
  • 力荐

第一集:全员渣男

38分钟前
  • 哥哥污
  • 力荐

我对尼诺所有美好的幻想都付之一炬。

43分钟前
  • 伍仁
  • 推荐

只有我一个觉得嫁给史提芬诺还不如嫁给马尔切诺吗?

45分钟前
  • 若洲
  • 力荐

莉娜这样的女人就值得跟另一个女人在一起

50分钟前
  • 力荐

读书不一定会让你飞黄腾达,实现阶级跨越,但读书是一个托底,一个让你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手段.

51分钟前
  • 手可摘大米
  • 推荐

从小说到剧,没有一刻带入过莉拉,我的心一直属于平凡的莱农,小说里莱农领悟到要远离那不勒斯老家的乌合之众的时刻,剧里的她暗暗地下定决心以后只为自己活着的时刻,都让我都觉得在她的木讷跟平凡里有一种比莉拉的灼人更长久有力量也更有魅力的东西。

54分钟前
  • 吃吃
  • 推荐

大多数人都喜欢莉拉,我的性格更像莱农。其实每个女孩都由一部分莉拉和一部分莱农组成,只是作者把这两个角色剥离开来又放在一起,让她们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起对立的关系,在我看来她们更像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心理状态,正像小说的结局,两个好朋友最终都成为了彼此。

57分钟前
  • Ashleyshhh
  • 力荐

莉娜这一季越来越碧池了,可能正是验证了底层女性改变命运的困难吧,她的婊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不满意。202里她一身黑裙去点心店找索拉拉兄弟,画面特别《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集题目是《身体》,美貌是她的利刃但也是她深陷漩涡的原因。203里有两个对比真的神,一个是埃蕾娜在老师party上被众星捧月对比104里莉娜在新年party上被众星捧月,还有203尼诺被疯寡妇喊跑和他爸在107里逃跑,导演真的草蛇灰线,细节埋得真神。我一度埋怨莉娜太作,干嘛不忍辱负重,利用Stefano培养自己的能力,等翅膀硬了再布局,她的很多做法太鲁莽太不计后果了。但细想想,忍辱负重是埃莱娜才会采取的做法,而且到最后也一定会和Stefano妥协,被同化。莉娜是一团烈火,非要把周围的人都点了,然后把自己也燃尽,这才是莉娜

1小时前
  • 红糖豆包
  • 力荐

有点明白为什么尼诺是整个那不勒斯最受欢迎的男性了,他在和你相处时能轻巧地表现出你的独特性(无论这个独特性存在与否)并且他真的太懂得怎样去让你感受到他欣赏并发自内心地认可你,肯定你,让你感觉只有他能准确获取你的层次和深度,对你的爱和理解是每个维度的,对比之下旁人的爱是那么浅薄不到位。这真的太能满足每个自觉独特的女性的隐秘而难以言说的虚荣心了。但实际上,他对所有与你水平相当或不相当的女性,都是同样的操作。“他们的本领就是让不同女人在他们面前都感觉自己有独一无二的存在感。”

1小时前
  • 核掩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