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她

短剧大陆2024

主演:沈念

导演:内详

剧照

别忘记她 剧照 NO.1 别忘记她 剧照 NO.2 别忘记她 剧照 NO.3 别忘记她 剧照 NO.4 别忘记她 剧照 NO.5 别忘记她 剧照 NO.6 别忘记她 剧照 NO.13 别忘记她 剧照 NO.14 别忘记她 剧照 NO.15 别忘记她 剧照 NO.16 别忘记她 剧照 NO.17 别忘记她 剧照 NO.18 别忘记她 剧照 NO.19 别忘记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6 04:38

详细剧情

二十年前,富婆带着女儿一起去散步,在过马路的时候一辆车飞速地向母女俩撞来,而当助理把昏迷不醒的富婆送到医院时却把一旁的女孩遗忘在路边,而这时一位卖鱼的哑巴大叔,骑着破三轮发现了小女孩并把他救了回去,当做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来抚养,转眼20年过去,当年的小女孩也长成亭亭王立的大姑娘,而这天女孩为了护住自家的房子时不顾性命的挡在了工程车的大铲子下,而他不知道的是下命令强拆的竟然是自己的三哥....

长篇影评

1 ) 小王导演没看懂的那部分中国

三星的片子,我给四星,多加一星属于鼓励,表扬它是迄今为止表现大陆华人最准确的美国电影。

我还相信,如今华裔移民越来越多,搞文艺的海二代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归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文水平越来越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对大国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受会越来越深刻,那么未来的西方影视对中国大陆的描述也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准确。我还建议把本片、《喜宴》和《父后七日》打个包,称为“了解华人婚丧喜庆三件套”。

虽然好评如潮,但我对这部电影却抱有少许存疑和批评。

首先,剧情构造上的某些夸大不太令人信服。

① 这两位早已成年的日本孙子和美国孙女何以会对国内奶奶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我不是不相信他们有感情,但哪里可能深到电影里表现得那般庄严肃穆、动不动泫然泪下?在父母健全的情况下,如许深厚的越洋隔代感情简直不可思议。通常海华长辈都是在孙辈幼年时期照顾他们三五年,之后顶多是每一两三年暑假回国探亲见面,这样的祖孙感情恐怕只有电影表现的浓度的50%。

② 电影里,奶奶从座机直拨打电话给孙女,看那意思还是经常性的、没事就闲聊两句的那种。我以为这几乎不可能。请问她俩要聊什么?一个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广场舞大妈,一个是生活在纽约的垮里垮气的艺术工作者,有什么好聊的?而且,就凭孙女那口破中文?她们之间如何有效交流(而且要经常性地)?我还真是很好奇,希望电影给我演示演示。

③ 在长春医院里,奶奶的主治大夫居然是英国海归。这个我也高度怀疑。如今海归小留不稀罕,但能在英国读到医学院,还会回国吗?英国医生稍不如北美医生待遇矜贵,但也是绝对的“高社经地位”人群(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而国内的白衣天使常常无奈自嘲为高危职业。为什么弃“高社经”、赴“高危”?这真令人费解。而且国内医学院的学制与欧美并不兼容,国内医院要怎样才能录用英国海归呢?总之,我判断这是导演兼编剧的主观臆造罢了,为了戏剧效果。

以下资料来自某乎:

整体来说,英国医师的全职平均收入为114,600英镑,中位数为95,000英镑。男性医师的全职平均收入为125,400英镑,女性医师的全职平均收入为80,600英镑,全职医师的收入比女性全职医生收入要高出56%。全科医师全职平均收入为104,300英镑,专科医师全职平均收入为116,100英镑,专科全职医师收入男性更高。三分之一的医师从事兼职,兼职医师的额外平均收入为8,300英镑,中位数为3,000英镑。女性医生从事兼职的人数比男性医生多,兼职医生年龄在65岁以上居多。相较而言,英国医生的收入是西班牙同行的2.5倍,并比法国多出了三分之一,并略高于德国,但为美国收入的二分之一。

当然,特别喜欢本片的观众大可把上述问题当作细枝末节,忽略就忽略了。

不过,我对剧情还有两个比较深层的批评。

① 奶奶这个人物并不可爱。她在故事里是个红楼梦贾母式的存在,高居传统家庭泉力结构的顶层,她的今天可能是所有中国老人的梦想。从女主妈妈(奶奶的儿媳)的口中,我们明白地知道这是个把全家管控得紧紧的强悍老太太。影片把儿孙们对这位家族泉威的服从一概描写成大家自觉自发的敬爱,无非为奶奶的人物形象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更有可能是导演自己并未深刻读懂这些中国式人际关系。但我表示反对这样一种对传统家庭威泉的、不明就里的正面宣扬。

另外,我还有理由延伸臆测一下:这位奶奶很有可能就是一位“老了的坏人”、一位到世界各地唱red 哥的老太太。

② 小姨奶奶是个“诡异”的存在。开始我以为她是单身孤寡、所以跟姐姐一块儿生活,后来剧情里说她的丈夫长年在深圳打工。那么,小姨奶奶为什么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多年来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的姐姐?显然,这背后深埋着某种经济条件悬殊造成的难言之隐。爷爷奶奶看来都属于“离休”干部,即使不是高干、小高干,也是养老无忧的。而姨爷爷姨奶奶很有可能是下冈工人,60多的人还要夫妻分居、奔波异乡,可见家境较差。可以猜想,奶奶对这个妹妹素来一定也是有接济的,所以妹妹照顾她当然还包含有感恩的成分。然而,影片把姨奶奶给奶奶当保姆这个事实100%解读成手足情,别的啥也不提,这应该也是导演自己对大国现实并不理解,所以她不加思索地又扯了条温情面纱盖了上去。


好在,影片仍然是诚实的,镜头中再现的大国人事都是真实可信的,它的不足只在于它的误读。我想,对于6岁移民的小王导演,就先不苛求了。

至于病情是“告诉她”、还是“别告诉她”,这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个选择题。各人、各家情况都不同,更没有标准答案。

2 ) 奶奶得了癌症,我和Billi一样没有告诉她

一个人得了癌症,生命只剩下最后几个月,他对此有没有知情权?

在美国,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有,对患者隐瞒病情是违法的。检查结果要先通知本人,然后他再决定是否通知亲朋好友。

2019年的美国电影《患难兄弟情》开头,医生就当场告知男主病情不乐观,需要去做活检,男主身边的老朋友干脆直接问医生:他的病是治不了了吗?是的话你就点点头。

后来男主又找癌症治疗机构再次确认了结果,电话通知也是十分冰冷:“您的白细胞数量已经……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这是美国式的绝症通知,这样开门见山地谈论死亡期限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向来不会苛责“善良的谎言”,认为隐瞒病情有助于帮助病人免除对绝症的恐惧,舒缓身心从而延长生命。医院可以好心协助家人演戏,知情权应让位于“生存权”。

华裔导演王子逸执导的《别告诉她》讲述的正是根据她自身真实经历改编,将戏剧冲突建立在这一分歧点上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对待生命个体的态度。正如片中大伯所说,“你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这正是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差异问题,东方人是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

《别告诉她》的中英文片名差异就很有意思,英文片名“The Farewell”(告别)的主语是患者本人,行为是用最后的时间完成告别的夙愿;

而中文片名《别告诉她》主语是家人,行为是隐瞒实情,家人有权替患者做最后的决定。片名的甄选必然也是考虑到不同市场的受众心理了。

我看过一些文章,记得有一个数据是:中国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今天这部电影终于在中国上映了。我想讲一讲我奶奶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别告诉她》的一个原因是,它跟我家的真实经历、心境都太像了。看着奥卡菲娜心酸委屈的眼神,那股扎心的感觉又回来了。

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回到了东北二线城市老家,一边休息一边准备考研。有一天我跟爸爸去奶奶家吃饭,饭桌上奶奶突然干呕了一下。我爸爸是个心细的男人,忙问奶奶是不是不舒服,她说可能是天太热吧,最近肠胃有点不好。

爸爸立刻放下筷子,带奶奶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正在去外地的火车上,爸爸听着医院打来的电话,一言不发,眼泪大瓣大瓣地直落下来。几分钟后他失魂落魄地给叔叔打电话,喃喃地说,出大事了,咱妈病了……

那是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见到爸爸在我和妈妈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后来,家人又拿着检查结果去省里找最权威的专家看,得到的答复无外都是:胰腺癌晚期,已经扩散,时间大概只有三个月了。

父辈们迅速召开家庭会议,一致认为绝不能将实情告诉奶奶,联合相熟的医生共同以“胰腺炎”的名义通知她,同时四处寻医问药,祈求奇迹的出现。


我的奶奶跟《别告诉她》里赵淑珍饰演的奶奶非常像。我奶奶年轻时在东北三线城市做官,是干脆利落的女强人,退休后也永远身姿挺拔,步伐矫健,家里大事小事都靠她出面张罗。她跟年轻人谈得来,电视上的小鲜肉都认识,也从不在我面前提考研和结婚。

“后背挺直!”“起来活动活动!”

每次在奶奶家,葛优瘫在椅子里玩电脑游戏的我都会被她呵斥。想来惭愧,印象中奶奶的身子骨总是很硬朗,我从没帮她干过家务活。

所有人见了她都说:什么,您都70多岁了!哪儿像啊,头发都没白,50还差不多!

想起电影里的奶奶带着Billi锻炼,告诉孙女这样才能身体好长寿,Billi心疼地看着她却没法告诉她。人的寿命真是一门玄学,常年生活规律锻炼养生的人不见得就能长命百岁,当癌症突然降临一个家庭的时候,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


趁着奶奶还有一些体力,全家人决定一起出门旅游,以此为借口相聚。当然,我们已经瞒着奶奶商量好了各种话术和对策。

先是叔叔说,他刚好有个出差来大连,顺路来看看奶奶。来了之后,他又聊起接下来有个假期,不如把婶婶和哥哥也接来,全家一起开车去青岛看看海如何?大家赶紧七嘴八舌表示,还真是,难得这段时间大家都有空。

于是全家人挤在商务车里,从大连开上船,睡一晚,再从烟台开下船,最后开到了青岛海边。此时已经入秋,青岛海边比大连稍稍温暖一些,游人如织,一望无际的大海很美。

其实我上大学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叔叔一家也不在同一个城市,平时联系并不多。在这唯一一次的全家旅行里,虽然多半时候有演戏的成分,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大家庭的温暖。大家围坐在露天的海鲜大排档,吃着海鲜烧烤,喝着袋装黑啤,奶奶笑得很开心,那一刻其乐融融。

从青岛回来后,奶奶的病情开始恶化。她开始按时去医院打点滴,回来时上楼的脚步愈发吃力,小腿奇痒难耐。热爱科学的她开始变得迷信,在家里南北两个方向的阳台上放置了辟邪的小物件,碎碎念“等我病好之后我要XXX”之类给自己打气的话。

可是没人比自己更能感知自己体内的变化,奶奶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她的细胞和脏器正在被逐个吞噬、异化,而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有一天早上她哭了,说夜里她特别特别难受,感觉差点“过去了”:“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我和家人坐在沙发上,没人有勇气抬头看她的眼睛,也不知该怎么接话,空气尴尬地凝固住了。聪明如奶奶,肯定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了。

一个人在知道出事了,却不知道具体出了什么事、情况有多严重时是最慌乱无助的。他会开始胡思乱想,焦躁情绪与日俱增,有的最后还会迁怒于隐瞒的人,拒绝继续配合。

爸爸又带奶奶做了一遍彻底的检查,过了很久奶奶才从检查科室里缓步出来,神情落寞。体检过的人都知道,如果医生匆匆瞥了一眼就pass掉你,那通常是很健康;如果医生举着光片反复看了又看,还皱了皱眉或是轻声叹口气的话,那就让人揪心了。

奶奶走不动了。病情也瞒不住了。


回到家,爸爸和姑姑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告诉奶奶。

“您得的其实不是胰腺炎……”爸爸开口,欲言又止。

“是胰腺癌吧?”奶奶竟自己猜到了。

爸爸和姑姑都哭了。奶奶却一下子放松了,笑着说:“嗨,人吃五谷杂粮,哪可能不生病啊?没事的,没事的。”

全家人一起“演戏”演了这么久,最后最坚强的反而是奶奶。

奶奶73岁生日,全家人还给她办了一个寿宴。当时她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体力也只能坚持坐一会,但她还是满面春风地感谢着大家。我用手机偷偷拍下她敞亮的笑容,现在那个手机已经废弃,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但笑容一直刻在我脑海里。


后来奶奶开始住院。我不太想再继续回忆这段了。

她逐渐消瘦得不成人形,只能用管子吸进一点流食,然后又呕吐出来,在病床里被翻来覆去都找不到容易忍耐疼痛的姿势,大小便无法自理。爸爸和姑姑轮流陪床照顾,也都累瘦一大圈。一辈子都极其要强的奶奶,看到自己这样会很难过吧。

有一天,我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走进病房,两手冻得通红,奶奶招手让我过去,用瘦如干柴的手臂给我暖手。她已经没力气说话,我涨红了眼睛,不敢看她。从始至终我都在逃避奶奶正在离开的事实。

她很配合家人的期望,顽强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比医生预言的时间多争取了一点点,但可惜并没有像《别告诉她》导演现实生活中的奶奶那样迎来奇迹。

奶奶的葬礼办得很隆重,有几百号人一早来看她。很多老同辈都叹气说,她怎么这么瘦了呀。

转眼奶奶已经离开我七年了。我时常回忆那个把我的家庭搅得天翻地覆的夏天,如果更早告诉奶奶会怎样?不告诉奶奶又会怎样?我不知道。

我跟电影中的Billi真的很像。那种从大城市突然回到东北二线城市时扑面而来的亲情,那种难以承受的人与人间厚重的、朴实的情感,那种你说不上来是亲切还是排斥的乡土味道,以及奶奶病重时那种即将失根的崩溃无助……

奶奶去世后,我再也没去过奶奶家。曾经长住过的地方,就这么永别了。

叔叔家有了孙子,春节父辈们也各过各的了。“大家庭”的概念已经向下一代更迭,我没结婚,没有孩子,也没兄弟姐妹,一年只有春节回一次大连。

老人在哪,哪里就是家。老人走了,家也就没了。

所以我很理解Billi为什么难过:她连爷爷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小时候北京住过的家已经被拆掉,现在奶奶也要走了,她像只漂泊的风筝一样,那根回家的线要被剪断了。


生老病死,人生无常。有大胸怀、大气魄、大历练的人,可能才能做到从容面对。

当年周总理患癌,也是保健医生了解他的性格,从一开始检查就没有隐瞒可能患癌的事实,一五一十告诉了总理。

确诊膀胱癌之后,周总理也平静、仔细地询问了膀胱癌的发展过程和应对措施,像面对其他领导人的癌症病情一样。他表示自己会配合医生,但也要医生配合他,在治疗的间隙抓紧推进各项工作,在确诊后仍在岗位上全力奋斗了三四年时间。

但即便内心强大如周总理,最后关头周围人也对他的知情权也有所保留——癌细胞全面转移以后,医生没再报告给周总理。康生去世那天,他们做了一个假的《人民日报》头版,替代了康生去世的消息。因为康生和周总理得的都是膀胱癌,周总理对他们两人的病情了如指掌,他们担心周总理会因此多想。


现在互联网发展,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出了更多元、普世的价值观。东方观念中的集体、道义、保护,和西方价值观里的个体、权利、自由,并不存在单一选择和孰是孰非的问题。该不该告诉患者、什么时机告诉,还是应该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求最高生活品质。

比如画漫画、还被拍成了电影的熊顿,她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在世界上留下美丽可爱的回忆,像一颗惊艳划过的流星。我们都会记得她。

还有35岁的网络歌手吾恩,他宣布患癌的微博登上热搜第一,字里行间他充满战胜绝症的积极斗志,百万人为他加油打气。希望他早日好起来。

至亲去世,固然是令人无限悲伤和不舍的。癌症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魔王,但比起突然离去,至少为患者留下一个向人们say goodbye的机会。这是魔王最后的一丝善念了吧,所以,我们不该剥夺它。

愿每一个我们所爱的人,最终都能带着我们的爱上路。

3 ) 说不出口的告别

《别告诉她 The Farewell》最早是一则播客。据导演Lulu Wang说,当时剧本早已成型,然而来来回回谈了许多合作方都没能真正落实,对于青年导演而言,第一部长片总是最难的。于是她非常聪明地想到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和热门的播客栏目This American Life合作,把剧本以第一人称电台故事的形式亮相。节目播出三天之内,许多家影视公司找上门,都说直接立项吧。 最终,她选择了制作过《阳光小美女》的美国独立电影界老将Big Beach Films。再之后《别告诉她》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大放异彩被A24以高价买走,就一路领跑成为2019年最受注目的新片之一,也终于在北美热议一年后登陆中国院线。

大概率来说,导演处女作总会跟亲身经历有关,《别告诉她》也不例外。纽约ABC女孩Billi回到爸妈的故乡东北,看望癌症晚期的奶奶。所有家人都默契地保守秘密,只有她一直抑制不住想要告诉奶奶真相,让奶奶有机会好好完成人生的告别。电影绝大部分在长春拍摄,80%以上普通话台词,可能是目光所及最中国化的美国电影了。

之前读到过剧本,当时的感受是有些担心的,部分台词难免还是东西方刻板印象的浓缩表达,比如长辈教育Billi,“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之类企图直接为观众归纳中心思想的金句。反而是看到成片之后,观感好了很多。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归功于Awkwafina的表演,让许多在读剧本时感觉极有可能尴尬的情节点都有惊无险地软着陆了。电影中的她不算漂亮,甚至有一点木讷,时常像处在发育期的女中学生一样驼着背,让人很想从后面猛拍一下。也正是这种松弛和天然,以及演员本身喜感的节奏,让故事有了呼吸感,盘活了全片的氛围。凭借在本片中的浑然天成的表演,Awkafina也在本月刚结束的金球奖中拿下了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是金球奖第一位亚裔影后。

《别告诉她》在主线情节之余,还尝试了对华人家庭内部结构微妙之处的探讨。其中奶奶和小奶奶,妈妈与妯娌,分处在两个国家十几年没见过的堂姐弟,只言片语的交锋反倒比口号式的台词更有趣,值得玩味。另一个优点是本片的电影美术部门很落地,不论是奶奶家,Billi一家住的宾馆,婚庆服务和拔火罐足浴城,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样子,增一分显得假,减一分又刻意。

唯一让我有些遗憾的是电影的结尾。Billi一直在抉择中煎熬,但到了最后,她既没有坚持自己所相信的,与奶奶在真相中勇敢告别,也似乎没法真正理解第一代移民父母辈的价值观。她只是来了,然后走了,回到自己的生活里。而奶奶呢?奶奶也没有任何变化。可能是因为真实生活中导演的奶奶依旧健在。诚然所有人都会在字幕滚动中看到真正的奶奶而发自内心鼓掌微笑,但作为电影本身,如此收尾像是一场没能好好说出口的告别,一种非常中国式的算了,罢了,不提了。

许多看完《别告诉她》之后深受感动的海外华人观众,纷纷以去年的《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来对比,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除了主角都是黄皮肤之外,两部电影从类型、体量、语言和拍摄地等等都是天差地别的。比较可以参考的是《网络谜踪 Searching》,都是小成本独立制片,东方家庭情感内核,都在电影节取得成绩之后,美国本土院线发行票房大好,再转战电影中的文化源头——亚洲市场。我很好奇《别告诉她》在国内上映之后,中国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作为老家亲戚,大伙儿能否接纳这部小片,让它也融入如火如荼的东北文艺复兴大业之中。

话说回来,无论片子在中国的表现如何,成本三百万美金,目前票房一千九百万的《别告诉她》已然大获全胜了。时不时能看到Lulu Wang与男友Barry Jenkins(《月光男孩》的导演)在颁奖季的各种活动上出双入对,俨然又一对冉冉上升中的文艺片导演佳偶。这两年好莱坞的探照灯光束之下的年轻华人女导演,除了Lulu Wang,还有赵婷(《永恒族》)和Cathy Yan(《猛禽小队》),2020都会有大制作要上映。像这样有天分又努力的女孩子们,当然是越多越好,站到越高越好。非常期待Lulu Wang接下来会拍什么,脱离了个人经验之外的下一部作品,往往会是奠定职业导演生涯的基石。等着吧,你看她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导演圆桌上毫不怯场侃侃而谈的样子,相信这姑娘一旦上了桌,就不会轻易离场。

4 ) 给Awkwafina鼓掌;为文化观叹气!

首先,我觉得女主角Awkwafina很美,干净、真实、自然,很好看。美是有神、有魂的。它和漂亮不是一个范畴。漂亮是种视觉表层和比例的范畴,也和社会化的价值和欲望联系。而某种文化中的“漂亮”,常常是封闭智慧和情感的釉面,死光贼亮,折射的是僵尸父权文化的残疾审美和情感状态。钦此:不要来和我谈你们的漂亮。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其实就是Awkwafina。

说说电影的弱点:

1:这个电影思想上是很弱的。首先,它整个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对比这种框架下认识的。这种文化对立的框架是陈旧的、重复的,没有发掘出新的东西。电影中许多情节的冲突是围绕这个框架设计的。譬如死亡知情权。譬如长辈教育晚辈,美国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中国人的生命是群体的——而这个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灌输到中国人的文化中,从不加以审视。任何文化中,从来都没有绝对割裂的个体生命和集体生命,只是个体和集体生命的边界、自主性、责任配置不同。中国这种所谓的群体生命真正是为群体的吗?美国的个体生命不为群体吗?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这种不同的对立,非常简单粗糙,实际上是强化某种文化认同性和合理性的不讲理。这种一直以来的内外之别、中西冲突,是想象的简单抽象概念。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更丰富的相互关系,有类比,有对比,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被这种单一的对立冲突世界观塑造的人和社会,就很难平等开放地认识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2:这个电影,在描绘中国家庭和现实情境中的中国人的时候,不够真实。虽然每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都是站住了该有的角色位置,但是更像传统的戏剧化的处理。很难想象,在如今的中国,两个重要的家庭-社会事件——结婚和生病,这种联系各种社会关系的情景,会没有任何现实的冲突、矛盾、压力、紧张,一切都被抹平了,gloss over;或者,可以说,这个大家庭受到了命运特殊的眷顾,在特定的时间,不经受什么在社会中处理事情的困难压力,家庭成员之间都和谐平静地承担了压力,没有什么矛盾。还是为了表现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大家庭”团结在“母亲”主神周围的凝聚力的需要?一切都这么光滑。处理譬如订酒席、老男人打牌泡小姐等等时喜剧化的手法尺度得当,轻微怪异和荒谬,没有过度渲染,但是所有这些细节都是没有质感的,因为没有深度。

片子中感人的地方,一是Awkwafina要回去看奶奶,说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抓蜻蜓;后来爷爷走了,没人告诉她,爷爷突然消失了;房子也没有了,现在奶奶也快没有了。还有在婚礼上她上台讲话,说很高兴和大家庭见面,想念所有人。我丫头十来岁时,几乎说过一模一样的话。这可能是儿童时离开中国的移民孩子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

电影中,特别是婚礼现场,看美国来、日本来,还有本地亲戚唱歌跳舞的样子,还有奶奶健身操“哈——”一声大喊,会发现大陆本地人真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只不过这么饱满的生命力,只用在这健身操、狂欢节一般的发泄笑闹中。

看完电影,有种极其伤心的感觉:中国文化,不管深浅对错,现在能凝聚表现给别人看的,只是这镀釉的、不能揭开表层的大家庭文化、孝顺、亲情。还有什么呢?

而另一面,这电影也有让我自己反思的地方。Awkwafin的妈妈那种看起来什么都对都有理的知识分子的做派,实际上非常僵硬不可爱。在现实的人的关系中,并不仅仅是你都有理,而是尺度和协调,情感上对人们的看顾。也正是后者,才能真正让不同文化协和互相尊重。也就是我的一位老友说的,情理之中,这两个都在,才有效。

我还漏了什么?

对了!这个电影希望能在国内顺利上映。我觉得对安抚国内人这两年受伤、分裂、浮躁、困惑的集体心理,也许有安慰和鼓励作用。毕竟是一个比较正面的电影,有诚意,不虚假。我所批评的缺点,应该也是导演思想深度和认识的程度的不足,而不是其他比较恶劣的东西。

5 ) 这道菜不是“左宗棠鸡”,是“东北乱炖”

红旗街红星医院

美国有个连锁店叫做“熊猫餐厅”,听名字就知道是家中餐馆,里面卖一些诸如炒面、炒饭、酸甜鸡这类的快餐。我有幸吃过一次,难吃死了。可和我的感受相反,这家餐厅在美国火的要命。原因恐怕就是它更符合美国人的口味,就像传说中的左宗棠鸡和炒杂碎,我们闻所未闻却是美国标志性的中餐。

左宗棠鸡这道菜,已经成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符号,只不过这个符号所表达的,多少有一点傲慢与偏见。去年有一部电影在美国大卖,就是那个全华班的《摘金奇缘》,然而当这部电影被引进国内之后,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票房惨淡。有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就是一道左宗棠鸡。意思是说,这部电影是按照美国人的想象和理解讲述的中国故事,输出的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中国人不那么生活。

而最近,又一部全华班美国电影上映了,华裔导演王子逸的《别告诉她》。偷个懒,摘录一段豆瓣简介:影片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奥卡菲娜饰演)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因此在华人家庭中上演一场中西文化冲突,一部寻根家庭喜剧。

在看电影之前,我也很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道左宗棠鸡。但影片里的一个元素,让我不得不去观看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吉林长春,而我是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在欧美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家乡,这种体验并不多,上一次长春出现在欧美电影里,还得追溯到《末代皇帝》。而看过之后我认为,这位华裔导演端上桌的,不是一道“左宗棠鸡”

这是一部散文化的电影,没有特别激烈的情节,故事基本围绕着两个核心展开,一个是要不要告诉奶奶病情,另一个是筹办女主角堂弟的婚礼。这两个核心各司其职,关于病情的隐瞒与否,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那场婚礼,则不妨看作是一场提前举行的葬礼,家人们的情绪,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借着酒,借着气氛,终于释放了出来。

影片里,女主角的大伯是个点睛人物,导演通过这个人物的言行,表达了整部影片的核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当女主角询问他为什么要隐瞒病情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们把病情告诉奶奶,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压力甩给了奶奶,我们轻松了,奶奶却要独自承受,但如果我们隐瞒病情,就相当于把这份压力给分摊了。说实话,听到这套观点,我竟无言以对。

大伯还有一句台词,直接点出了中心思想:西方人是个人主义的,而东方人是集体主义的。或许换个词来表达更贴切,西方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而东方社会是熟人社会。更准确地说,中国正处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这种差异化,在大城市和小城市、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比尤为明显。而在长春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代人聚在了一起,各种文化元素聚齐了。

熟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不强,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打扰别人或不被打扰,都很困难。影片里的女主角,就被热情得过分的东北人来了个下马威。刚下飞机,她就被一帮膀大腰圆的的哥包围,争抢着拉活儿,女主角就像只惊恐的小鸟,不知所措。等进了酒店,又碰到一个话唠服务生,从大堂一路跟到屋里,就要追问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

而这种特点最集中的体现,就来自影片的主线,向奶奶隐瞒病情。一群人,未经当事人的同意,就把关于她人生最重要的消息给隐瞒了下来。这正是在美国长大的女主角最不理解的地方。她问姑姑,奶奶没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吗?姑姑回答,她没有什么愿望。这同样是一厢情愿的回答。而对于女主角的这种困惑,每逢佳节被逼婚的中国年轻人却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终究不是质疑,而是理解。最后,种种困惑、种种矛盾,都在那一场婚礼上得到了和解。大伯的痛哭流涕,堂弟的嚎啕大哭,老战友们的酒后吐真言……这场婚礼,更像是一场告别,既向奶奶告别,也向传统告别。这是最让人伤感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这个时代,东方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纽带,正在断裂。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熟人社会都是稳固的,不断向个体输送养分和安全感。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有的熟人社会正在解体,人口巨大的流动性让中国人跑步进入了陌生人社会,连接感正在丧失。正常来讲,当人们在新的地点落脚,繁衍,就会形成新的熟人社会。然而有几个障碍阻止了这一进程。

彩虹广场

在国内,快节奏的经济发展让人口的流动难以迟滞下来,而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正在阻碍人们落脚。还有户籍,绊住了亲人的团聚。而在国外,中国人将不得不设法融入陌生人社会,学会另一种文明的生存法则。或许第一代移民还能保留来自家乡的传统,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呢?人们也没法一直生活在法拉盛吧?传统的血色将渐渐淡去。

正是中国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和现实的困境,让团聚变得意义重大。借着节日、婚礼、葬礼,所有的情感、思念、愧疚、责任都在这段日子里算一笔总账,塑造一场痛并快乐着的团聚。而影片里的奶奶,则是这场团聚最后的纽带。可以试想一下,当奶奶离世之后,分处三个国家的三个家庭,还会找到团聚的理由和契机吗?再过些年,女主角和她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的堂弟,还会有团聚的意愿吗?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真正的目标人群,不是美国观众,也不是仍然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中国观众,而是那些断了纽带,飘落四方的人们。就像我看完电影之后在豆瓣上写下的短评:“中国这个熟人社会,身处其中想逃离,离开久了又感到思念。如果感受不到这份思念,或许是离开的时间不够久,或许是离开的距离不够远。”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给我们呈现一场葬礼,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就让故事定格在大团圆的那一幕,我们不忍看到那场注定到来的葬礼和行将天各一方的家族。就像女主角一家人离开长春时,经过了美丽的彩虹广场。这一幕被保留在女主角的记忆里带走了。我想她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长春的彩虹广场,已经被拆掉了。

6 ) 这是ABC眼中真实的中国—人和人之间没有边界

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去看了,我十岁的孩子对它的评价是:“比《玩具总动员4》好看。”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用心:车站外扑面而来的出租车司机,小区里体育彩票赞助的健身设施上晒被子,走在街上的油腻中年毫不掩饰地露出白花花的肚皮,随处都是抽烟的人。

这些都是我女儿回国印象最深的地方。

酒店里服务员逮着女主角问:“你觉得中国好还是美国好?”

这个问题是经久不衰的ABC拷问。无论亲疏,几乎所有人一知道我们住在国外就会问我孩子这个问题。

美国人平常距离感很强,即便是很熟悉的朋友都不会问这样二选一的问题。

而且每个人坐在饭桌上都会先跟我们打听怎么去留学,同时还抱怨房价太离谱,简直没法过下去了,接着又劝我们海龟…

我一开始很耐心的告诉他们考托福GRE以及申请学校的方法,告诉他们很多留学中介避而不谈的生活困难。后来意识到,那些家长并不在乎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个人财物问题,更不在乎自己的逻辑无法自圆其说,只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自己想法,想为孩子选择短平快的途径,并不愿意了解对方的世界,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劣势目标兴趣等等。

电影里的人充满了这种一厢情愿的侵略,奶奶生病家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无力承担噩耗,替她做决定,想当然地为她满足心愿,催人结婚。

Billie说,也许奶奶想用最后的时间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呢?你们这样替她做决定不是很不尊重她吗?

而奶奶对晚辈也一厢情愿地做安排,安排孩子出国留学,安排孙子赶快结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存在口号中。华人文化中,最难掌控的就是为自己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决策。

亲情,好意,跨过人和人之间的边界的借口。人不由自主地被亲情激流卷着随波逐流,别人早就帮你做好了决定。

我记得片中伯父给奶奶敬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今天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

华人出生后就和父母捆绑在一起。

自己的努力、奋斗、抉择在父母养育之恩面前都不占权重。

最终在父母年老后,孩子反过来一厢情愿地为父母的人生重大事件做决策。

这件事属于谁的生活,谁的时间?应该由谁来做主?

短评

Billi的脖子前倾太严重了吧!掀起衣服居然一身肉! 日本小夫妻可以说很可爱了。

5分钟前
  • 推荐

這真不能算抹黑中國吧?!要真說哪裡不真實的話…居然沒親戚批評比利駝背。

9分钟前
  • Bubo bubo
  • 推荐

3.8 胜在真实。虽然有些新导演的生涩,且用配乐的地方太多,但有表达,有感情,有亮点,所以就瑕不掩瑜了。奶奶演得太好了,看完想给自己奶奶打越洋电话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年初圣丹斯开始“毒奶”,哪哪看不上,没想到圆梦的地点是“此生”都没想到的。映后回去路上两个女孩子拿出电话哭着打给家里人,足见故事基本的感染力。即使拿掉那些生涩的中文和固化的标签印象,关于爱、谎言以及身份焦虑,太贴心了。边鸡汤着“生活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又提醒“最心痛是,爱得太迟”,会觉得可能这远不止一个华人女孩的故事。 #mygirl#Awkwafina is amazzzing! 对故事之外关注的点是尝试不再喜剧演绎,看完如同照在Billi脸上不解却保持压抑的心绪,矛盾而又悲伤,就觉得她做到了。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感谢女主在女痞子道路上站稳了脚跟,展示了黄种女性的多面性!加一星鼓励鼓励奶奶!

15分钟前
  • ____anybody
  • 推荐

婚礼犹如提前举行的葬礼,城市仿佛埋葬回忆的墓地。骗她说只是良性阴影,还是让她与世界最后告别。西方的生命是个体的,东方的生命却是集体的。个体遵从律法,集体讲求亲缘。童年奶奶家后院捉蜻蜓的回忆,正在变革的城市里毁灭。古老的别告诉她的默契,仍在传统的家庭中流转。排出浊气,没事你也喊喊。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2019圣丹斯# 4.5 非常充满人情味。导演的视角非常亲切和真诚,对于生活细节把控和文化差异的审视不亚于李安当年。一些过于喜剧化的处理稍微有些失真但整体镜头真实感和影像感非常棒,很戳人。非常不露怯又不刻意诋毁的展示中国小城市风貌让人非常喜欢。配乐使用洋气但又不生硬。Awkwafina的中文演技也没有拖后腿。目前今年圣丹斯最大惊喜。

17分钟前
  • HOW
  • 推荐

3.5 作为一部美籍华裔导演的作品,镜头下的中国已经比较贴近我们心里的形象了,但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讲述手法还是略显老套,老外看了可能会对里面的文化差异会心一笑,但华语观众就难免会觉得有堆砌各种梗之嫌。但仍旧胜在感情真挚,电影有真诚的情感就会动人的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圣丹斯看华人片(《the farewell》中文译作不要告诉她),总算有点文化撞击。即那些日常不过的嘘寒问暖会导致全场的笑点,而我则尴尬地坐在笑声里。美国人眼中的又一个亚裔美女奥卡菲娜,这次去了一圈长春,说着我听不懂的中文,和奶奶不舍告别。电影很温暖,也有一些刻意做出的艺术上扬空间。

1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很接地气啊!巧妙地处理尴尬和煽情,有种“一片情深冷处浓”的况味。自欺欺人,自作主张,自私自利,又紧紧抱做一团,为亲人牺牲一切,就是中国人啊!假一点,憋出真快乐,弄假成真或许也是我们的生活哲学之一。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短评里面那么多说可以丑化华人,拍的stereotype的,请问都是在魔仙堡里面长大的吗?作为一个北方人觉得没有任何一块让我觉得很奇怪啊。说别人stereotype的时候能不能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国家?如果这就辱华的话那看喜福会岂不是要跳起来骂娘?

24分钟前
  • 给您添蘑菇了
  • 还行

哭的稀里哗啦,我的眼泪不值钱。很多桥段实在太真实了,就像小区里隔壁大妈家发生的事情。在sundance看的确有不太好的地方,有的时候美国人的笑点我真的get不到。很多美国人在从日本回来的叔叔在婚礼上发言那一段都笑了,那会儿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28分钟前
  • z_xy
  • 力荐

拍的中规中矩,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也一看就是接受北美电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作品;和《海上浮城》这类片一样有个通病,那就是导演对特殊身份的认知,总是跳不出西方视角,又自认为足够东方,所以总是令人感到词不达意;倒是发现了个有趣的课题:论美国少数族裔电影中对东方婚礼的想象(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有意思、有意思)

32分钟前
  • 脑神
  • 还行

严重的水土不服,看的无比尴尬,如坐针毡,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东方文化糟粕,拿来做一个猎奇式的展示,让外国人可以感觉更良好一点罢了。拍的一点生活感都没有,能拍出这么塑料感的生活也是绝了,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不过是口号式的处理,视听上也是一塌糊涂,根本没法跟李安当年的三部曲比,老美们猎奇一下就好。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很真了(医生那里最不真了吧)

37分钟前
  • 月泫
  • 推荐

Lulu Wang实在会把握人类情感和东方的细腻,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会真实发生在中国北方家庭里的,crazy rich asians才不是亚裔家庭的样子,这才是。中国人边看边哭,美国人看的时候在笑文化差异,看完电影下楼梯开始哭。视听语言太出色了,比如在婚礼餐桌那一段有个360度快速旋转的两周镜头,还有出来配classic drama scoring的高速镜头。异国同鸟的意向,在墓地里做的声音设计,声音转场是否成熟自然,甚至隐藏了笑点。很多镜头都非常USA,比中国一些拍家庭的导演要流畅的多。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但浩浩在婚礼痛苦的那段没有流出眼泪?最后,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电影从头哭到尾,不说了我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去了!(Lulu wang 本人很真诚 而且还是真实故事 好打动我!

38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力荐

SFFilm的centerpiece,上千座的Castro Theatre几乎是座无虚席。剧本很好,很多充满了中国味儿的对话(比如席上拼娃)写的都很出色。演员尤其是女主角演得非常到位,哪怕不说话也能传达出很多情感和思想。整个故事在中美文化强烈的震荡之下是作为喜剧处理的。有不少对于美国人来说无比陌生的场景,比如闹哄哄的婚礼,美国观众都是笑得很开怀的。奇怪的是,我虽然没有想笑的欲望,也没有在别人的笑声中感到尴尬,而是觉得导演的表达很诚恳,并没有在贬低什么、抬高什么。借用Billi的话:“(没有什么哪个更好,只是)不一样。”因而,在面对比如婚礼和扫墓的片段,虽然是我自己也非常不喜欢的习俗,但也并没感到卑微。片中的文化冲突富有层次,引人共鸣。上一次看电影哭成这样是《冷战》,只不过那一次是伤别人的怀,这一次是relatability的泪。

39分钟前
  • N
  • 力荐

7分,有些地方特别美国,即便来到长春,讲着中文,也很美国。但是,一些情感细节还是非常亲切的,是很中国人的。片子里有特别直白的地方,那种概念式的台词与一些元素的堆积,会觉得很怪异;同时,又有特别真实的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取材自自己生活的。总之,这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体验非常新鲜的电影,它又像自己,又像外来者,非常有意思。以及,看到这个发生在长春的故事,还是很亲切啊,一些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尤其是红旗街那块。老人的家居基本就是我家长辈家里的样子。还有,为什么那么多长春人都喜欢出国或是移居,这一代和上一代都是,身边遇到太多这种例子,有意思。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如其他华裔导演寻根的片子一样,浮于表面,停留于导演对中国仅有的童年记忆,缺乏挖掘因此没有深度。文化冲突的内容老套肤浅。另外全员除了老奶奶,演技都很尴尬。

44分钟前
  • 口袋巧克力
  • 还行

堪称奇迹般做到了各方面的平衡,既能非常接地气展现长春的生活气息,亦能满足西方观众的观影需求,而这正是以前李安最成功的技能之一。难怪此片会成为李安年度最爱之作~ 就算女主是从美国回来的华裔,代表的是西方视角,但我们仍然能被带入,被打动。情感永远是打破文化壁垒的最强武器,而在此片中这个武器就是奶奶。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