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透过别人的眼睛看清自己
我怀疑即便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中国的电影导演也无法拍出这样的电影。人的感官是向外的,尤其是中国人,可以睁眼看世界,唯独不能感受自己。透过一个意大利维修工的眼睛,我们看清了自己:灰色的水泥厂、疲惫的工人、工地上玩耍的孩子、城市里昼夜不停的吊机……
2 ) 一个意大利人的中国观察
一个在中国的意大利采购团晚宴上出现的意大利工厂技术人员,做着如他的名字——文森佐•布纳沃伦塔,在意大利文中“好心人”的意思——同般的事情,从意大利迢迢千里到了这片东方的黄土大地,为的是替那座出售给中国炼钢厂的高炉换上没有缺陷的配件。整个故事被认为是这个意大利男人的中国“责任”之旅的记录,但是纵观整部片子下来,这段旅程比起所谓的“东方使命之旅”的心底问责,似乎另外一个标贴:“中国腹地中的人们记录”会来得更贴切。
这部由意大利人拍摄,而且由该国当红的男演员——卡斯特里托担纲男主角的片子,可见影片导演阿梅里奥的雄心。经由阿梅里奥之手的这部片子,并不寻常,影片几乎完全取景于中国大地,男主角以外的其他角色也几乎全是中国人。如此的配置构想无时不在显现着。这是一部透过文森佐所显现出来的意大利人的中国探索:从上海短暂的停驻,然后是武汉、重庆这一中华腹地的亲历,直至最后内蒙边上的铁道——在这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印象被依托在主角之上的镜头慢慢构筑起来。从中记录下来的,是西方影片中那个即使稍带神秘却已然鲜活蓬勃的中国的另外一面。阿梅里奥,连同他的文森佐并没有把视线分给千篇一律的发达城市的大都会的纷繁景观,一直泛着尘土有些沉郁的城乡、旷野土地面貌才是影片的大环境;这其中的,文森佐眼下的人们,那些生活在真实的和那市井、城镇同样不鲜亮的人们才是影片的描述体。
被文森佐在图书馆中找到的翻译女孩刘华,不仅是帮着他解决语言问题寻找购买了高炉的工厂的向导,她还作为一把开启文森佐在中国的另一视界的钥匙——这个感觉在城市中没有实在的容身感,更确切的是承受着命运的挤压的女人,带领着他去直面这些中国腹地的其他同样远离了西方人想象中美好社会的生活愿景的人们。当他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当他着眼他所及的人们,眼下,是真切的中国。
那座住了八千人的重庆某栋楼房,电梯是要收钱的,里面不是简单的住房,这是拥挤着一群人的一个群落。在楼梯口摆卖食物的妇女,在屋子中的小型工作坊中忙碌的人们,在入到楼房的某个犹如宿舍的房间中睡躺着的女人,隔壁间却是窝在小窝中没有表情地上网的情侣……还有那个楼梯中迎面的神情木然的老伯和不时弥漫的那阵云烟,一切有点虚幻的犹如香港影片中的天水围破败的市井,但是一切在镜头的视觉中却又是一份真实质感。阿梅里奥的镜头就和他依托的文森佐这个男人,有着一样的严肃、细密和务实的气质,跟随着镜头不断体味故事的铺张开来,越发有种错觉这是一部记录片,远胜于一部故事电影。
老屋中拜神的老奶奶;工厂中分着伙食的劳务工,他们的那些在宿舍边上默然的孩子;渡轮上夜晚中热情歌唱的船客;就连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的司机和车上的人们,他们的形象全然看不到一丝的艺术修饰,在荧屏前的他们是如此的写实。跟随移动的镜头视及他们,是看到一个社会另个生活层面的触动。文森佐已然不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也不止是一个踏足中国的旅人,他是一个带动着荧屏前的观众的视角的观察者,细密而真实。甚至让人忘却这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电影,而不是这种无时无刻泛着写实观感和触心的冲击的社会记录片。
文森佐对着那个当着他翻译的女孩刘华说,她所遭遇的生活的挤压是“常有的事”。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遇上”,女孩的回答很实在,这是一个被生活打压到了社会人流的底层,面对着无奈的生活的人发出的控诉。阿梅里奥很实在地在叙述,向他影片的观者呈现他故事主线——意大利男人的责任旅途之外的深层愿景,那些过着他们没有体味过的生活的人的映像。这个才是他动用炙手可热的卡斯特里托,不远万里到中国拍摄一部意大利电影的雄心所在——展现一个他想要诠释的中国社会中的一面。
所以,最后的责任之旅是否应该完美并不重要,哪怕那个颠簸长途的零件最后只是被扔在钢铁堆中——或许这部片并不需要一个完满解决。当然阿梅里奥还是留给了我们一样东西,希望的光芒——那两个在车站相遇的男女,相视而笑,冲着那似希望的微光的,在写实之外,还有着寓意的遗留。
3 ) 来自无产阶级兄弟的不满
无法理解这片子在中国为何会被捧成是中意友好的典型,因为整部戏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消逝的星星”,是在描述一个业已消逝掉信仰的国家。剧情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位意大利工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学雷锋,主题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已经变修了。
这部片在中国反响平平,除了主旋律的炒作,也只是在文化交流电影放映上,淹没在一堆杰作中。倒不是说这片子差,但任何一个人把这片子和《甜蜜生活》、《豹》这样的一起看,都不会有任何想法的。反倒是在意大利还算不错,我去verona附近的大音像超市,铺天盖地的就是这个的dvd。在意大利本土电影已基本玩完的今天,这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就了。
其实我们总觉得西方不了解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还是文革落后贫穷的样子。其实西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了解中国,尤其是知识分子。可以说这种了解是基于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的态度的。欧洲知识分子装逼,常用手段也是学佛什么的。所以在意大利这样一个文艺至上的国家,既然当年能把国宝安东尼奥尼送来拍记录片,现如今对中国的关注也不可能少。只不过关注点不同,造成了很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比如当年各大德语媒体热炒的蔡明亮,即使此人曾经参奥(奥斯卡),他在中文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小的可怜。甚至大批文艺青年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当代中国的种种时,我不会感慨一个意大利人怎么会这么懂。中国永远不是个例,意大利人好歹也见识了隔壁一片共产主义国家的转变。市场经济?他们早见过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如何面对来自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令他们愕然的是除了仍然僵化的体制,中国人民现如今身上比他们还彻底的不留一丝社会主义的拘谨与纯洁。
可能中国人会觉得你作为老牌穷苦资本主义的意大利,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中国不够社会主义。但实际上现如今的意大利执政党就是代表中下层的左翼联盟。上任的保守势力代表贝卢斯科尼政府贪污到近乎崩溃,于是被在野党揪住狠狠赶下台。虽说这届政府也不算干净,但至少我想是比贝政府干净一点的。而左翼政府为了标榜自己的这种干净,自然要指责一下现在的中国,以及塑造一位光辉闪闪代表意共辉煌形象,长得一表人才的雷锋。
不过他们的确有资格抒发这种不满。以前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是融合了暴力、亡命、革命的浪漫主义大成,但看共产主义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梦幻的色彩。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失掉了最关键的这个理想主义的浪漫气质,变成了干巴巴的奇怪的东西。意共固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但它至少是为劳动人民说话的,而且它懂得尊重理想主义。
当我在意大利看到城墙上飘扬的大红镰刀斧头旗时,当我看到革命青年还在贩卖自制的革命观点小册子时,当我看到有人在深夜的广场进行着政治辩论时,当他们问我关于共产主义的看法时,我不由得觉得非常的羞耻,因为在我的国家,连在街上发《共产党宣言》的传单都会被公家请喝茶,除了政治课本上的标准答案,除了新闻联播的的三个代表,我对共产主义又能说什么呢?
所以即使这电影太过矫情,那个长得堪比小马尔蒂尼的意大利活雷锋怎么看怎么自恋,我还是想推荐更多的人看。因为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意识形态到底应该怎么样,我们到底在改革开放中丢了什么。这些东西,可能外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
但愿我们丢的,只是那红旗上的几颗星星。
4 ) 消逝的星星,消逝的中国
点评:一部中外合作的优秀作品!只是关注的人少之又少!电影上映时也没有经过大幅的宣传,已至与好片的埋没!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意大利机械维修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着修复一个致命的机械部件问题,在其中的过程中结识了中国姑娘刘华,两人的感情从最初的隔阂到最后的心心相惜!影片从头至尾都又一种平静忧伤的感觉!(PS:看过电影后,我觉得“消逝的星星”这个片名起的很有感觉!)
5 ) 酸三色
在看《消失的星星》的过程中,我始终放不下女主角拙劣的表演和处处凸显的编剧硬伤。到最后结尾女主角无知并且生硬地说出关于消失的星星典故时我彻底崩溃。如此强烈的说教被一个他国工人说出时,这为他国导演的自以为是昭然若揭。中间夹杂的大量类似纪录中国全景的镜头更是潦草慌乱,人们怪异、殷切、茫然、麻木的表情被描写的有如灵异事件。意大利工人行走其中完全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啊⋯⋯因为那是精灵世界的,所以卖给落后国家一两个致死的零件也是正常的事情。诚信啊道德啊只是要求他们的法则而已。如有违反,小心叫你们国旗上的星星消失⋯⋯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主观情绪确实不小,但相对于导演的只少不多。对于他反映的中国,我不敢说是绝对的真实或是不真实。我没有去过四川,不知道那边合租的人喜欢裸露相向,并要把门敞开;我也不可能以外国人的身份出现,所以我见不到瘪嘴的老人满脸堆笑的给我让座。但以我包钢家属的身份,可以判断那些工人是不可能随便装一个零件或扔一个零件进垃圾堆的。
当然,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飞速发展下的畸形成长。但请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上指手划脚。
6 ) 工业时代 —— 逝去的怀念
意大利人看中国,很有特色的主题。
大学无法毕业,丢工作和未婚生子这么惨兮兮有点没必要,零件交付的过程有点随意,女主角的表演生硬,作为一个国外导演,自然不能再深层地进入这片土地的灵魂,或是委婉一点地表达这种意境,然而已经很不错了 。
然而瑕不掩瑜。十年前的中国,在那些略显偏远的地方,手机和互联网方兴未艾,他们寻路的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意大利修理工想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种有仪式感的中国之旅,虽然实际上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在意的是过程。而一些中国人在意的是结果,他们比较关注的是”怎么去做“,而不是”是什么“。自然不会再去批判什么。一切自有其理由。
而在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映照之中,可以看看意大利导演关注的是什么。《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男孩执着,不厌其烦的寻找,本片中的意大利修理工同样如此,也许在他们看来,追根溯源的认真劲已经是一种普世价值,屡见不鲜?片中表现更多的是工厂,巨大的工业设备,底层民众的生活,缺乏照应的孩子,灰蒙蒙的工业空气,嘈杂的生活百态;而另一部分,比如将修理工轰出去的公安人员积极地帮助他,热情友善的年轻人也伸出援手,与以往片面地反映落后黑暗的中国的影像不同。影片还多次普及了中国人委婉的性格特点,当然背后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
影片是开放的,探索的。消逝的星星是什么?有一定的提示,没有太强的主观强加色彩。你可以说是诚信,但归因还是前面说的,一部分中国人就是重获利而轻穷理,人都是有好有坏;那个女大学生呢,帮助他们的人们呢,他们并没有想获得什么。如果非要给一个说法,能感受到的是意大利人对自己经历过的急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的怀旧情愫,或许还掺杂着一些别的什么。修理工在工厂干了三十多年,他想象中的中国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改革开放也在重复他们的老路?当他遇到一个懂行的中国工人时,他心情好多了,他的技术是有用处的。
愿中国7分电影的视野和看待外来文化的客观精神能到达这部电影的格局,我就很满意了。
很纪实
绷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WX-0947
搞不懂那老外难过什么.
200X中国底层社会现状记录片
电视电影。
工人阶级和全球化
难以置信是外国人拍摄的中国.
如果情節再合理一點,這部電影會更上一個層次,3.5星吧。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安东电影里工厂是巨大的异化体,人是一种逃离状态,中国的工厂变成了栖居地,生命早已卑微的可以附着在任何巨大的异物上,在中国如同野草般随意蔓延,难怪意大利人要诧异了
07年于西语课室。
其实凤姐也可以演电影,那个女孩子不是专业出身,蛮不错的
我突然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拍电影和热爱电影了。
看了六分钟就知道这是合我口味的好片!
拍得挺有诚意的,起码一些生活的细节很接地气,也没有太过分的恶意,甚至突出了一些底层人民对他的善意。不过也有理想化的成分(男主连英语都不懂,离开女主应该寸步难行)。女主演的不好,台词也生硬,但一分还是给她,毕竟不是专门表演出生,是我同一届,隔壁寝室学意大利语的湖北妹子周婷。
这种电影还是留给贾樟柯拍吧
竟然看到了我们学校...
我觉得女主角有点像罗玉凤诶。。而且还都是重庆人。。
意大利的男人太有魅力了,女孩的真是在演啊,太呆板了~而激进的中国太浮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