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过《倾城》后,特别想说的一堆废话
冒着被张迷们的口水淹死的风险,我还是要力荐这部电视剧。我觉得大家应该把小说和电视剧分开来看,只把电视剧看成是借鉴了原著故事的电视剧,而不是仅仅把原著原封不动的搬到荧幕上那种。这样的话,原著自是经典,永不可超越,电视剧也可以跻身为电视剧中的经典了。虽然电视剧多了许多杜撰的内容,故事基调也与原著反差巨大,人物的性格也与原著相去甚远,但是单纯看电视剧的话,应该不否认邹静之老师的剧本写得还是很好的,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也符合这个时代的温情基调。因此,我认为在不把电视剧看成是对张爱玲经典的翻拍的前提下,这部电视剧还是应该奉为经典的。
首先,看一下剧情。邹静之用了一半多的篇幅详细交代了两个主人公相遇之前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拖沓冗余,想起原著,不禁对电视剧有些恼火。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和细细回味,发现电视剧杜撰的这部分还真的让故事更加饱满了。先说给范柳原安排了一段初恋,这段与洪莲刻骨铭心的苦恋,解释了范柳原后来的风流倜傥、逢场做戏,从而塑造了范柳原用情专一感情至深的极品男人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而对流苏第一段婚姻的交代,更是让大家跟流苏一起成长,经历了从一个单纯的大家闺秀到历经沧桑后对爱情谨慎迟疑而又渴望的成熟女人的蜕变,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至于被大家猛批的抗日情节,我觉得那只不过是丰满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罢了。范柳原勇救抗日女英雄的情节,是让范柳原与”极品男人“更加接近嘛,而且是在当时时代背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对于宝络的出走抗日和最后嫁给抗日英雄的情节,也是为了宝络这个任务形象更加饱满嘛。与其让宝络老死在阴暗的白府中,或者嫁给别的爆发户,成为哥哥们的摇钱树,还不如让宝络出去抗日、实现人生理想来得更美好。
再来看一下故事的基调。电视剧显然是把故事变得更加温情了,充满了明亮的色彩,而不像原著那样阴暗灰暗,每个人身上都有肮脏的污点。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时代不同了!haha.张爱玲用她犀利的笔锋勾勒着那个时代人人为己、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连白流苏也是个步步为营、工于心计的女人。可能作者身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决定了作者观察到的世态人情,也影响了作者创作的基调,这一点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灰暗面,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略带尖锐的分析,可能也正为此成就了张爱玲的不朽吧--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因对人性的批判和深刻的审视才不朽的。而电视剧的温暖色调也有时代的原因吧。一方面现在的社会与张爱玲的时代相比甚至可以用歌舞升平一词来形容,在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背景下,大家更期待符合时代旋律的东西。毕竟,电视剧同文字书籍不同,它承担着博大家一乐的功能,加之收视率、投资回报率等东西的限制,显然充满温情的大团圆结局更能够博得大众的心。比如,流苏和柳原结婚时打电话回家报喜,白家一家人围在电话旁一起说”恭喜“时的情景不禁让我热泪盈眶。虽然他们平时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不惜用流苏的幸福去换取金钱,白府里充满了算计和铜臭味,但这一幕让大家看到白家人心底里还存着一份亲情,不禁为流苏高兴。不得不说,我感谢这部电视剧,让原本有些晦暗的故事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让人看了之后很温暖,而不是很悲观。
最后,讨论一下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陈数当之无愧成为话题最多的演员,因为她扮演的是张爱玲小说中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女人。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她,我立即发表我的言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白流苏的形象!太符合了!首先年龄上看来很接近,而且陈数脸上的平静和穿着旗袍的举手投足都散发着白流苏的气质。再加之纯熟的演技,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白流苏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流苏第一次去香港时在酒店房间里遐想的一段,想象中的流苏听见电话铃响,提起话筒,柳原问能不能去她的房间,流苏欲言又止,感性强烈盼望柳原过来,而理性又告诉她不应该这么做,应该拒绝,感性和理性几次激烈的斗争被陈数完美演绎,让观众的心仿佛也经历了几次斗争一样,跌宕起伏,疲惫不堪。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我认为陈数应该记个一等功。对于黄觉扮演的范柳原,可以说超乎我的想象。黄觉的压力应当是相当大的,有着发哥的版本在先,别说超越了,能够不被骂就应该是交了份不错的答卷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个全新的范柳原,一个极品男人,有着巨额的财产,却对穷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表明风流、实则用情至深。黄觉版的范柳原帅中带着痞气,深情而体贴,甚至有一些可爱。我觉得黄觉的最成功之处在于,看着他塑造的范柳原,可以忘掉书中的范柳原,也可以忘掉发哥版的范柳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形象。总的来说,很满意。
顺便再说说整部剧的制作情况,应该说也可以记一大功。画面虽还谈不上唯美,但还真的很美。不论是翰林之家的白府,还是爆发户唐家,或是香港的豪华酒店,每个布景都很精心,也很漂亮。流苏的旗袍虽然还没达到”泛滥“的程度(可能也是剧情需要,毕竟白家败落,没那么多钱做新衣服),但件件考究,不论是从布料的材质、花色上,还是从旗袍的款式上,都很漂亮讲究,不但让我们的流苏更美,而且还帮助陈数更加贴近了流苏沉稳、娴静的气质。还有一点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剧中的每一个女性都很漂亮,这在国产电视剧中还真是少见,估计是少有能及了。除了白府丫鬟阿花长得还算朴实外,剧中的其余女性单拿出来都堪称”上品“了。且不说清纯的白宝络、让人惊艳的唐府小姨娘、白府两位风韵犹存(且不说她们自私的性格)的嫂嫂,就连唐府估计年过四五十的大姨娘也很漂亮,还有唐府中只露过几次脸的小丫鬟也”惊为天人“。且不说剧情如何,光看这些美女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了。
虽然是一堆废话,但憋在心里不好受,说出来终于痛快些。其实,整部剧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就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了。它不同于大部分电视剧中反映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它讲述了一对成熟男女的爱情,褪去了青涩,像一杯醇香的酒,浓郁,辛辣,甜蜜,让人魂牵梦绕。像陈数说的那样,两位主人公看似平静的对话中,暗潮汹涌。这样的爱情可能更能够引起那些有感情经历的人们的共鸣,心灵深处的共鸣。两人在城倾之时,终于相互敞开心扉,在历经折磨之后,两颗心终于冲破一切,印在了一起。这恐怕和初恋时的闪闪躲躲、两颗心玩捉迷藏的那种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总之,感谢张爱玲,感谢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爱情这东西重拾信心,重新相信它的存在,重新对它抱有期待。
不管大家怎么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我只想沉浸在这部剧带给我的快乐情绪中。
2 ) 乱世倾城
这几天零零散散看完了这个剧,感觉还是很好的。没看过原著,只是偶尔因为看了这个话剧,才听别人安利电视剧,评价挺高的,才点开看了。后来又匆匆补看了小说,也很有味道。
前半段都是在讲白流苏和前夫,范柳原和前女友的故事。其实一开始我看得挺认真的,也不排斥,所以就认真看了。前十集真的有点长,两家人强行制造矛盾。唐家人真的惨,小姨娘走了,云而意外走了,一元的青梅竹马也不坏,也这么沉沦下去了。王学兵的角色,我一开始get不到,但后面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孩子气,没主见,要压过白流苏的那种性格,以及花心,都是很立体的,演的不错。尤其是有两场戏,眼神真的绝了~一个是流苏流产了,二房娶回家了,然后一起吃饭,流苏把云儿和老爷都气走了,一元黑脸望着她,也走了。这个表情真的怨念,有点黑化的意味。
还有就是和流苏按手印,让她回娘家那里。也是很颓废的,冷漠,绝望又有点留恋。
另外一边范柳原故事也有点拖沓。但我蛮喜欢洪莲的,就很可爱,最后许配给了别人也很遗憾。总的来说还行吧。范柳原的形象立体了很多,抱打不平,吃过苦头,争取到了财产,但是与初恋错过了,还是很遗憾。就是他救走女游击队这个太搞笑了,秒变抗日神剧哈哈。。今天看一个当年的采访,陈数问黄觉,你怎么看你救走女游击队的这个戏,黄觉也就很尴尬哈哈哈。还好听说央视版的是剪掉了,但碟片里保存了。
其实男女主认识、相恋的情节我都很喜欢。尽管小说里有一些情节对白没有体现,两个自私的人也变成了更加深爱的人,但还是很自然合理的。尤其是那三通电话,诶呀,陈数的表演真是绝了~那种情思,羞涩,不安,期待,起伏的胸口,期待的眼神,简直头发丝都在演戏~配合上范柳原霸道总裁式的对白,真的很棒了~搞得我这个好久没看爱情电视剧的人心动不已哈哈。
看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不是地给我一种在看《飘》的感觉。战争时期,寡妇,跳舞而相识,多金男想要找情妇哈哈。但飘篇幅很长,两个人日常调情,辩论,斗嘴,可以很细致地描写。我以前很喜欢,但现在看来情节挺狗血的哈哈。撑起全书的还是女主郝思嘉倔强的性格,以及一路走来一个女性的成长,虽然最后的走向,男女主最后分开,我其实是个悲剧。倾城之恋是中短篇,从小说来看,很有东方的韵味。这种男女主互相算计,相爱却互相疏离的,含蓄地猜测着,梦境中坦诚着,确实很东方。那种历史的洪流下,却置身事外的感觉,真是独有的。
电视剧真的改得很好,场景,服装,灯光,都还是很良心的。不禁觉得国产电视剧还是可以看的,几位主演很出彩,配角也都很到位。今年距离09年已经10年了,那一年我初中升高中,是不可能有时间看剧的。而现在都是流量小鲜肉的年代,好剧往往被忽略。只希望国剧,国产电影越来越好。私心希望主演再合作哈哈。
3 ) 哪里有什么地老天荒的爱情
张爱玲的笔向来尖刻,写起人性的自私来,一点都不客气。
《倾城之恋》的小说还是很早以前看过,最近有翻拍的电视剧,下到电脑里闲的时候看看。
大概是为了配合观众的审美吧,角色的性格缓和了很多,刻意的美化吧,毕竟张笔下的那些自私的男人女人很难讨的观众的喜欢,虽然会有同情。
张的小说就算结局团圆也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大概是因为她写的那个时代本身有着深沉的悲剧感吧,所以,那些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过。
《倾城之恋》也是一样,战乱,沦陷,每个人都有一中末世的恐慌,所以拼命的想要抓住身边可以抓住的微渺幸福,挥霍无度,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手中是否还能拥有些什么。
我一直记得那堵墙,范柳原说,那堵墙让人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战火纷飞的年代,什么都没有了,墙还在,他们还可以在墙下相遇,这样就可以了,哪里有什么地老天荒的爱情
。
不过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进攻和防守,谁也不肯先低头认输,到最后总有人疲惫了,妥协了,让步了,做了俘虏,一切就结束了,也许可以从此安稳的生活下去,也许最后相互怨恨彼此折磨。到最后总也不过就是如此。
电视剧里的人物就可爱多了,但是我还是不喜欢,我这个人看电视剧总是很难喜欢主角,倒是往往很喜欢配角。
电视剧版的白流苏少了点自私和尖刻,就显得温和很多,虽然还是世态炎凉,总还有些温情在里面。范柳原也正直绅士了很多,不会一眼就让人生出厌恶,但是还是觉得虚伪。
其实,都是被过去狠狠咬过一口的人,不肯轻易的打开自己的心,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只想着有一份笃定的爱情,可以看的见未来的幸福。
流苏说,就算有轰轰烈烈的心,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力气了,我想要结局。其实她是在要承诺,要笃定的幸福。但是范柳原给不起,所以他退缩了。我不喜欢这样自私胆小的男人。
(这样一来,倒是邱律师显得可爱的多了,虽然有很多的缺点,可是光明磊落,没有那么多阴沉复杂。喜欢就追求,直接坦率不搞暧昧,无所谓成功失败,继续过自己简单快乐的生活。不沉沦,不堕落,不顾影自怜,无论怎样都还是乐观开朗的样子,所以才可以那么幸福。)
张笔下的不过是群自私的小资男女,电视剧给他们披上了抗日的外衣,多了爱国主义的光环,多了悲天悯人的慈悲,自然讨喜的多,这也是满足观众的需要吧。不看完也猜的到,最后必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一样是为了讨好观众。
今夕何夕,遇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流苏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呢?从她不顾一切的去了香港,其实就已经彻底投降了,这场战争,范柳原赢了,赢的总是男人。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全了一个小女子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里最悲壮的句子。若不是死生契阔,谁敢如此坚定的说出那一句与子偕老。
终于到结局了。不出意料的圆满。很好很好。
4 ) 陈数 从书里走出来的白流苏
陈数饰演的白流苏,就像书里走出来的人物,我认为最符合张爱玲书中设定的人物形象。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更高明的爱情,是成年人的爱情。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苍凉的年代里相恋,整个世界用倾颓坍塌来充当她们的爱情底色。
白家,曾经的名门望族,在家道中落之后将女儿嫁给暴发户唐一元。陈数在剧中一副名门之秀的做派,款款生姿又和美娴静,看了一眼就忘不掉。
看着她和黄觉的挣扎纠结,我在戏外也无比焦急,而最后他们交付真心,我竟差一点欢呼雀跃的叫嚷起来。
整部剧的色调沉雅古着,很好的烘托出那个年代的气愤。
陈数穿着精致考究的旗袍,从古旧暗沉的大房子走到富丽堂皇的唐宅,又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漂流至流光闪烁的香港,秾纤合宜明艳活泼,真的是最适合穿旗袍的女人。
相比于书中的阴冷决绝,电视剧显得更具温情一些,虽然改动幅度不小,可是搬上银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即便不符合很多张迷心中的设定,但是能看出来这部剧是相当相当用心的。前清遗老的腐朽落后,新兴阶级的霸道烦闷,都展现的恰到好处。
白流苏,范柳原,他们内在的东西相互抗衡,大龄女青年有着强大的自我约束和克制,但却希望范先生能主动打开那道门。范柳原总是不愿袒露痴情的一面,在试探中带着一点点不甘。两个人殷殷切切,意蕴妙不可言。有时候,黄觉的眼神,就像小猫毛绒绒的爪子突然挠在你的脸上,痒痒的,又十分美妙。
最喜欢在流苏雨中撑伞的那个镜头,虚虚晃晃的镜头中,一滴雨水从伞面滴下,正好是眼泪的位置,白流苏的爱恋也融进了雨水中。
其实看书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白流苏的模样,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个特别相称的形象。张曼玉身姿有点媚,多了一些荷尔蒙;李小冉太白皙,明艳也不太符合白流苏的冷彻。直到在电视上看见陈数,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白流苏吗。
非常感谢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了心中的白流苏。
在两个演员娴熟的演技中,我闻到了爱情的味道,不像糖果那么甜,没有柠檬那么酸,像一杯沸水里滚动的绿茶,看似清淡雅致,内里却是暗流涌动。
爱情是玄妙的东西,之于爱情,我从白流苏身上学到很多。我们要从经历中汲取能量,学会调节自己,学会平衡的秩序。
白流苏身上始终流淌着一种寡淡沉静的美,即便是爱上范柳原,即便是想要相守一生,她那种对爱的依恋也是不同的,也是稍稍隐藏着,这就是白流苏的魅力吧。
因为,女人平日还是要克制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放纵起来才会更好玩。
5 ) 恋之可恋 只缘倾城
从来没有,没有如此认真的看过一部言情剧,的确拍的还可以,但更多的却是因为自己曾经的故事。
怎么说呢,先说下电视吧。洪莲,本是张爱玲原著里没有的一个人物,但在戏里,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柳原日后不敢用情的最好解释。但不知道为什么,以个人感情,我却是喜欢洪莲多与流苏,这不是怜悯。没有选择柳原,不是她的错,这是宿命,那个时代改变不了的命运。可是,她爱的是柳原,柳原内心深处的也是她。那个时期的柳原简单而执着,他们的感情也才是纯真简单的。虽然最后美好化为泡影,但那一生的印记却是抹不去的。反观流苏,哪怕有坚韧善良的性格,却因为失败的婚姻,特别是目睹唐家小姨娘和胡云的凄惨离世后而变得工于心计。对男人对感情,都变得谨慎。这是一个内心一直在矛盾的角色,抗争,抗争,可却还是一步步的在向命运屈服。第27集她才开始和柳原接触,36集的电视剧,26集都是铺垫,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流苏和柳原的爱情呢,似乎在最开始并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爱情就该是简单的,何必有那么多鲜艳,可他们之间却又那么的复杂,那么多掩饰和伪装。全剧最经典,最有内涵的一句台词,就出自于那时期。柳原问流苏,你现在爱上我了吗,流苏回,我,在路上。我想,他们的爱情最初是起与对对方身上那种气质的欣赏,慢慢的变成了互相的怜爱,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有过失败的过去。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战争会是怎么样,是不是会继续的纠缠继续的折磨一辈子。可是战争来了,那种来自外界不安全因素的恐惧,令他们心底的孤独油然而生,如果没有依靠,没有对方他们会很害怕。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没有离别的担忧与害怕,哪有与子成说的想法,他们的感情因为城市的倾覆而最终花开果结,终归是好的吧。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基本就这样,片子本身的毛病也有两点。一是,白家人的性格品行反差太大,流苏善良,胸怀大,明事理。而她的兄嫂及母亲却是那么的势利,委诈,糊涂。两种极端的性格品行居然在同一个家庭出现,很不符合情理。第二,就是流苏与柳原的床戏。本来相互伪装,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的两个人,突然间同时想通,一下子赤膊上阵,袒诚相对,先前的隐忍与压抑全部抛到九霄之外,有点太突然,令人纠结,或许,对柳原来说可以,可是对流苏的性格对那个时代,却不可以,也是不合情理。
3天,一天12集,看完了,我很如戏,想到太多,却是不愿再写了,关于自己的故事,舍不得写。
6 ) 乱世传奇最动人
乱世传奇最动人 清清之我心 一篇旧文,当年写的看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的感受。 《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9月的同名小说,是传奇女作家张爱玲成名作与代表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电视剧和小说原著对比,对2.8万字的小说原作一笔代过的“前传”渲染、演绎太多,铺垫、枝蔓也太多,34集电视剧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在第18集才邂逅相遇。 但电视剧的特质和这部剧特有的东西深深地抓住我,与小说相比,触动和震撼是不同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与一个自私的男人”之间的故事,精彩之处在于男女之间步步为营的表现,虽然有美满的结局,但笔调阴冷、悲凉;而电视剧《倾城之恋》讲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一对曾各自饱经爱恨冷暖的有情人经历内心和外界的重重磨难,在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完成一段传奇爱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戏。 剧中娴淑温柔、知书达理、哀而不低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命运起起伏伏,但在生存和情感最艰难的情势下也不愿走始乱终弃这条路,她和风流倜傥的范柳原的恋爱从不专注到动情,在变幻莫测的生存环境中,产生更深的情感,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战事混乱和前途未卜的形势中,她与范柳原真心相爱。电视剧少了张爱玲小说中的那缕阴冷、悲凉氛围,滋生很多新鲜的触角和符合逻辑的表现方式,充满生命的张力。 编剧邹静之似乎参透张爱玲的心机,台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意味,丰富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完善白流苏与范柳原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前史”写起,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复杂,故事娓娓道来,环环相扣,补齐白流苏大家族的故事、范柳原私生子背景等,故事合理完整,人物感情细腻丰富,性格立体饱满,更有人情味。 在剧集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篇幅,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女人所在的上海,一个男人所在的香港,各有各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互不相干,没有交集,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在各自的人生轨迹运行。只有徐太太和徐先生在穿针引线,沟通白家和唐家,联系男女主人公…… 前期的各自故事的缓慢发展,是为后面的传奇爱情做铺垫和伏笔:没有在破落书香世家白家阴暗的生活尴尬处境煎熬、在上海滩的暴发富商唐家屈辱不堪的婚姻挣扎,白流苏怎么会两次三番从上海到香港?香港沦陷时怎么会爆发出巨大能量?没有饱经沧桑的生活、刻骨铭心的初恋、冒险生涯和传奇身世的过往,范柳原怎么会成为玩世不恭,阅人无数的男人?怎么会珍惜他与白流苏的情感? 全剧表现的不止是女性的情感,更是借白流苏经历的生死之爱,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在重重矛盾与痛苦的生活和情感苦旅挣扎,坚持爱的纯洁以及她无时不在的自尊,战火未熄,城市倾覆,繁华转瞬,“结婚,哪怕一天”,爱情的梦想——“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成真实的永恒。 《倾城之恋》由小说到电视剧,完成艺术的飞跃:一是丰富的影像表达。把张爱玲文字韵味视觉化,其中人物的内心呈现,许多场景是用幻想和幻象的形式展现,别有意蕴;二是主要演员表演到位。陈数扮演的白流苏,春水般流转的眼神,精致与妩媚的气息,时而如雅致淡远的茉莉沁人心脾,时而如清新素洁的月季芳华无限,时而如热烈奔放的玫瑰风情万种,把女性至聪到明的温柔和孤傲,至通到达的执著和无畏很出彩。 要说美中不足,还是《倾城之恋》“前传”太长,太慢,剧中也有许多斧凿痕迹和政治化倾向。但能不能多表现他们婚后的平淡幸福生活呢?似乎也不能,是不是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从倾城之恋认识了陈数,白流苏,范柳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著是个中篇,内容不多,改编自然要添许多。相比起来,电视剧少了些残忍,多了点温情,更加缠绵悱恻。陈数典雅,黄觉潇洒,让我相信他们会有那样一段故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电视剧整体色调昏暗,表达含蓄,非常符合那个时代,呈现了封建遗老与新资本家族的压抑气息,是一部相当用心并成功的作品。
陈数的旗袍是这部剧的亮点
船票办妥,无比想念,乞来香港!陈数,民国女子醉得我心!
改动很大,但这样的结局更具人情味
我读张爱,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战火纷飞,被炮弹炸成废墟的城里,爱情愈演愈烈,终成杯中美酒。
小说和剧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小说是需要给人更多的瞎想空间,而电视剧更倾向于圆满暖心的结局,给人的感官会更好,相比较电影版,电视剧版的黄觉更有味道,陈数也真的很适合穿旗袍,她俩的配合也很默契。
陈数演的不错,看久了发现她好漂亮,穿旗袍更美。我是一个旗袍控
走之前跟妈妈一起看过一点,非常喜欢陈数的气质
陈数演的不错…哥哥嫂子们演的也挺好…
冲着陈数去看这部剧的。既有颜值又有演技的女演员不多。张爱玲编故事的功夫也了得,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非常精彩,简直是战争与和平的精简版。
本以为是很空的内种,原来故事表达那么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人有的时候是该极端一些,可是高人还要懂得轻重缓急。
太喜欢男女主之间那种暧昧又朦胧的小情愫,不得不承认,陈数是我觉得穿旗袍最有韵味的女演员之一。
陈数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啊,感觉她把旗袍穿的最有味道。我没看过原著,但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不错,黄觉也是很有味道的。
这货就是借了张爱小说的壳。
陈数,黄觉的演技都很棒,之前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还是相当喜欢这部剧的。莫名的觉得黄觉超级超级帅
忽略前面三分之二,白流苏是我喜欢的女人,范柳原还算个不错的男人。撇开张爱玲的因素,还算上乘的电视剧。当然,是挑自己喜欢的地方看,而不是跟着电视台的节奏。
可以反复观看的片子,陈数旗袍真的是太美了
陈数就是活脱脱一个白流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