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封神还蛮失望,梅雪风的影评已经讲清楚了:镜头没交代好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使得大多数人物面目不清。我不懂纣王对亲情人伦登峰造极的痛恨来源于哪儿,像三国演义一样大家就是战争,但从人性上看他们不会因为杀了人而睡不着觉吗?我也不懂姬发想当什么样子的英雄,爬到权力的高位,还是征战沙场,还是拯救天下苍生?两个主角身上人性的描摹过于黯淡。
当然再加上我很讨厌纣王PUA时没人扇他几巴掌,最后就给电影打了三星,吐槽了一波。
当然封神也有不错的一面,比如它的场景拍摄和李雪健的表演,让我有动力去看它的纪录片。
纪录片三集,90分钟左右,拍得太好了,呈现了一个电影巨作是如何经过上千人的努力,在理性科学的指导调度下,从创造性的想象化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影像。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导演除了是造梦者,也是项目经理。
这个纪录片打破了我的思维定势:电影=导演拍一堆人的表演。这个电影拍摄期437天,2014年立项,预计2025年上映完,拍摄表演只占据了1/8。更多的准备、策划、彩排、测试都是幕布之后。
前期要策划,邀请游戏、中国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来研讨,邀请指环王的监制来传授项目经验,选了素人演员后还邀请了表演老师、动作指导、马术指导、国学老师、电影老师来教大家各方面的知识。演员在背后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姬发去学习速射,质子团练腱子肉、马术和舞蹈,娜然去找素材学习狐狸的形态和动作……
纪录片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设计。从这个电影的美学基调,到各个场景的风格,到100个雕工花三个月雕筑龙德殿,到雷震子这个数字角色的设计和人物表情的动态捕捉,再落实到每一个镜头的设计,做成动画,一帧帧展示了每一个镜头要取什么景别、从什么角度拍出什么样的叙事。
还有最容易被忽略、但对情绪调动非常重要的音乐,花了1年,几百个人合力奉献了贯穿整部史诗的原创音乐——古典乐真的太有魅力了。
纪录片也讲述了很多高能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比如申公豹的飞头术(完全想不出是夏雨演的)、马蒙着眼睛冲破冀州城墙、龙德殿战舞等,很是震撼。
纪录片还原了这8000多人的真诚,让我有动力去追一下2,毕竟真诚最打动人嘛。
《封神之路》
感觉乌尔善导演的电影《封神》应该快要下映了吧,就此来闲言碎语一番。
从立项开始后的持续的宣传到上映前以及正在上映中间的网络热映与产生的蝴蝶效应。对于电影《封神》褒贬不一。有叫好的,也有批评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拍好有,有硬伤的等等。关于电影本身我倒没多大参与讨论的兴趣,但对于关于电影《封神》所拍的纪录片《封神之路》看完后倒觉得有的一聊。
个人感觉,这个纪录片比电影本身更值得一看哦。但网络上很少有人在讨论封神的这部纪录片哎。就如纪录片《封神之路》的豆瓣简介介绍的,《封神之路》是电影《封神第一部》的幕后纪录片,记录了电影《封神第一部》从概念设计、剧本开发、新人演员培训、美学风格的确立及工业化拍摄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中国首部三部曲的诞生过程,展现了中国电影人的勇气与才华。
讲起封神这部片子,首先要讲讲乌尔善与众多中国的青年导演的好莱坞之行。
中国电影的洋务运动:电影局公派到好莱坞学习的导演们,就如庚子赔款的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的留学生一样,为了发展中国的电影工业,电影局选择公派中国青年导演到好莱坞去留学,学习好莱坞的电影工作制作。
2012年进口分账片配额增加后,国产电影遭到进口电影的巨大冲击。时任电影局局长童刚在2012年度通气会上指出国产电影质量提高滞后于数量提高,且缺乏科技含量和人才储备。
2013年,各类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引起主管部门对新生代导演的注意,为了缩短与好莱坞的差距,提高国内电影的工业化水平,广电总局电影局与美国电影协会成协议,由派拉蒙承办,每年从国内选派5名导演去好莱坞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
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派拉蒙)
2013年:薛晓路、张一白、张猛、乌尔善
2014年:宁浩、肖央、陈思诚、郭帆、路阳
2015年:大鹏、李玉、徐峥、韩延、管虎
2016年:闫非、彭大魔、李杨、李骏、姚婷婷
2017年:张末、程耳、谢东燊、田羽生
中国导演交流计划(二十世纪福克斯)
2016:乌尔善、郑保瑞、丁晟、俞白眉、韩延、程耳、杨庆
2017:吴京、陆剑青、赵小丁、赵天宇、卢正雨、杨磊、刘雨霖
因为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之间的合作暂时中止,而这些从好莱坞学习归来的导演们也要纷纷拿出自己的作业了。
回到电影《封神》三部曲,这就是乌尔善导演要交给电影局的作业。这些众多的导演们几乎都是选择拍摄一个系列片,如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系列,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等,而乌尔善导演根据以往自己的拍摄经验与擅长的内容选择了以《封神演义》为题材的人神魔大战故事,犹如指环王一般的一个中土世纪。最后选择三部连拍的方式,想要复制一个中国版,甚至想要拍一个超越指环王的中国故事。
梳理清楚大致背景后,继续回到《封神之路》这部纪录片。因为这个背景,所以就能比较容易封神电影所采取的众多不同往常电影的拍摄方式。从新人演员的培训,挑选的都是素人演员,从零开始的表演训练,表演技巧的训练,身体体能的训练,作为古装剧的马术的训练,包括演员形象的挑选,道具美术,动作,视效,服装,都成为这部电影的标志性事件。从美学风格的表现,都试图要表达拍摄出能代表中国美学的内容。众多内容都向指环王剧组学习经验,因为就如最开始所讲,这不仅仅是拍摄一部或几部电影,而封神是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迭代升级,不光是各个部门的内容生产,而是整个庞大的剧组的管理也是超级复杂繁杂的内容,每天同时都有几千人在开始工作。如何有效的进行拍摄工作与进度,都成为电影工业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电影及中国电影工业想要赶上好莱坞的制作,其目标还是那个中国梦的主导。而电影工业就是不断的为观众造梦,让人们不断地去追逐那一个个的梦。就如曾经的美国梦一样,大家纷纷出国都去美国挣钱。而所谓的那个梦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消费,发展经济的梦。让国家与人民都变的富强的梦。
一个个人感受啊,这次封神三部曲的拍摄可以与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以及国师张艺谋作为总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拍摄一样,奥运会及开幕式一场由政治所主导推动的造梦,由奥运会的到来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这次中国电影工业的迭代升级是一场半政治半资本所推动的造梦,但相比奥运会及开幕式而言,电影更倾向于资本,因为电影最后需要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来买单,贡献票房。虽然奥运会与电影都有合理的预算,但两者最后的责任承担不同,奥运会由国家买单,电影最后由投资人买单。
关于美国梦,还是中国梦,核心都是自由主义的那个个人理想的梦,是尼采的那个超人的梦,是现代社会追求创新的梦,是资本主义的那个债务的梦。在现代社会的逻辑下,我们需要不断的新的内容,新的产品,新的想法与观念,不断推陈出新是现代社会的逻辑。
所以相比于电影《封神》,《封神之路》 这部纪录片中所讲述的中国电影工业的内容更值得了解哎!
2023年截止到目前,国内电影总票房已经超过了400亿。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打击,电影市场终于回归常态化,甚至没有了国产片保护月,但今年的进口片票房没有一部超过10亿。为什么好莱坞巨制的票房号召力全线失灵?答案在观众的心里。
电影作为第八艺术,其核心是价值观,立意。导演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出对当下社会、时代问题的思考。
没有思考的电影,仅仅只是当下的一剂肾上腺素,也许能为你的周末带来些许惬意,却无法改变生命底色里的倦怠。
借用艺术家徐冰先生的一句话: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如果一部电影并无思考,仅仅只是通过画面和故事给观众一定程度的消遣娱乐,我们称之为商业大片;
如果一部电影勾起了观众的思考,但无法撼动其原有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文艺片;
只有当一部电影能让人透过它所设定的年代背景,直达当下的问题,改变社会一度认可的暗流,我们才能称之为电影艺术。
上次写下这样的话,还是在《我不是药神》的首映礼后。这一次,《封神第一部》以及《封神之路》,让我生出这样的喟叹。
中国市场苦西方文化压制已久。《流浪地球》之前,科幻片在许多观众心里一直是国产烂片的重灾区,谁还记得1986年国内就已经有黄建新导演的《错位》这样集科幻、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官僚主义讽刺于一体的神作?
同样的,在《封神三部曲》之前,幻想史诗类大片及剧集的头把交椅已被《指环王》和《权力的游戏》垄断多年,谁还会想起我们也曾经有过多部独霸银幕的顶流幻想类剧集,对标同时期任何幻想类作品都不差。
乌尔善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场席卷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工业化革命,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声嘹亮哨音。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所看到的第一枪,就是《流浪地球》。实际上,对外输出中国价值观,是从《战狼》系列开始的,自2015年《战狼》第一部起,在《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影视作品的一步一脚印里打开局面,齐头并进,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精细化、规模化、标准化。
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持续发力,暑期档《封神》接棒,中国电影工业与传统文化出海的步伐,已经从堪堪萌芽,到了初见成效的时刻。
在《封神之路》里,我所看到的,是《封神》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影视文化系列作品,对内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及非遗产业,创造深层次的社会面文化产业化需求;对外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扩大传统中华文化出海带来的贸易顺差。
乌尔善导演,所谋甚大——他的野心是做电影界西方文化的东方破局者。
这形象,倒是和龙德殿里破门而出的杨戬哪吒如出一辙。
超英电影与好莱坞大片一度占据了我们的院线票房TOP榜单。我们热衷于看大场景,大制作:飞车,爆炸,超能力,肌肉夸张的男性角色与身材妖娆衣着暴露的女主角,数十年如一日。
当今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商业生态,莫过于《星球大战》系列,但《星球大战》的故事内核,是基督山伯爵+俄狄浦斯+血统论。归根结底,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阿凡达》,实际上都是从殖民者角度讲故事,利用浪漫的爱情与宏大叙事的史诗,将残酷的殖民行径合理化。在殖民者眼里,只有殖民者的生命有价值的,被殖民者永远逃脱不了斯德哥尔摩故事闭环,最优秀、最美丽的被殖民者女性,也只有爱上殖民者中的逆反者一途。
以罗密欧朱丽叶式传统故事情节包裹的殖民主义,是西方文化最恶毒的文化入侵与洗脑。
将殖民者三个字换成白人男性主角,我们得到同样的结论。在好莱坞提炼的雷同故事叙事模式之中,我们反复看到同质化的剧情:为一个人,一件重要信息载体,主角及其团队历经艰辛,牺牲无数人,最终成就一个人的史诗,还往往掺杂爱情的名义。献祭配角、女性角色,营造主角的人物成长路线;或是用敌对阵营的生死,来歌颂主角的爱情……观众已经在长年累月的割韭菜大潮之中逐渐趋于疲劳,在这种疲劳之中,中国观众逐渐发现了好莱坞影视殖民主义的恶臭。并非我们中国观众敏感,而是传统西方叙事里没有对被殖民者的怜悯,以及哪怕是迟到的正义,也没有能够成为主角的原住民,只有不断洗脑殖民地的美好与殖民行径的合理性。
每一个描绘文明与原始冲突的镜头,最终都引导着观众确信殖民者将带领被殖民者走向胜利,这是何等滑稽可笑的粉饰。
(PS:为什么《权力的游戏》能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正是因为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破除了好莱坞窠臼之一——主角光环,让英雄人物毫无征兆地死去——这一笔法,是《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最为吸引人的写作特点之一:被殖民者、被侮辱者、被践踏者在乔治RR马丁笔下有了另一条不一样的成长路线,绝对权力与绝对力量有被颠覆的一刻,生者永怀希望,死者悲沉永夜,是人物死亡的确定性提升了存活角色的稀缺性,也正因为死去的角色不会轻易复生,才让故事本身有了厚重感)
封神也完美地颠覆了殖民者拯救被殖民者的俗套。冀州苏护,永不朝商,是苏氏一门以性命担保的誓言。《封神第一部》的第一个实景镜头,同《权力的游戏》一样,以冰封北境作为开场,形式略有相似,本质上却是天差地别。《权游》以来自于神话传说中的人形怪物掀开了列国纷争的开端;而《封神》却以8年朝夕相处战友的死亡,以战争的残酷,结束了质子们的蒙昧无知。
这才是中国化的镜头语言,这一段镜头语言下,没有对暴力的狂热与美化,只有令人眩晕的灼烧与死亡的窒息。
从雪花落在死去士兵灰黄色的眼球上开始,第一个镜头如同小说的第一句话,已经在最初三秒奠定了《封神三部曲》的美学基调与悲怆立意。
天下不遇明君,则天地无情,万物刍狗;冀州城外,是无定河边,也是春闺梦里;民生多艰,生时轻贱如草根,死如落雪了无痕。
温度与情绪的寒意在这一瞬间立了起来,近景镜头平扫,更多被大雪覆盖的尸骸暴露出来;随后一个近变远,镜头抬高,冰封的雪线上只有高筑的城墙,没有任何透露人性的东西。
冀州城的质子苏全孝此时出场,巧合的是,他的面部轮廓与第一镜的死亡士兵98%相似,而他的命运,也和那些士兵一样:被战争车轮碾压,化雪为泥。
这种严酷之美,是综合了场景处理、镜头色调、人物情绪,阐述了对战争的厌恶,而非美化。战争的残酷性昭然若揭,又用苏全孝的命运作为注脚,带上了一句飘摇数千年的喟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全员冲锋时被箭雨射杀当场的质子团成员们进一步让这句话振聋发聩。
诸侯送到朝歌的800质子,从总角之年,到弱冠华年,没有任何亲人在身边,随殷寿这个不受重视的王之次子四处征战,仅仅只是封建中央集权牵制诸侯的筹码。
这样的政治传统,是否能让观众联想起曾经在赵国生活四年,多次被质疑血统的史上最强质子——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姬发的人物暗线自此有了形状。
传统西方故事里,苏全孝必有相对应的支线剧情;传统古偶套路里,也势必有相应的“最封建、最血统论”的故事安排。但在《封神》中,苏全孝在第一部的全部镜头,只服务于殷寿的人物特写,多角度塑造殷寿“PUA高手”+“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人物弧光。
“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儿子。”
“是谁杀了他?” “反贼苏护!”
“殷商勇士,踏平冀州。”
如果魅惑有段位,纣王殷寿的实力一定远高于狐妖版本的妲己:短短几句话,殷寿便能将当场逼死苏全孝这件事全数归因到其父苏护身上,鼓动质子团的孩子们为他冲锋。(这样的实力,称王又有什么难度?哪里还需要不谙世事的小狐妖来助他?)
质子团在战争的血与火之中已经浑然忘我,竟无一人明了:殷寿及其代表的殷商权力集团,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苏全孝为何死于冀州城下?质子们为何要远离家人千里征战?又为何要惨死在冰天雪地?
明面上,质子团是为了荣誉与战功,为了成为“大英雄”;实际上,他们是作为殷寿的附属巩固殷商王朝统治的工具;归根结底,这是以侵略代替谋略的西方殖民主义——对外侵略正是殖民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以国家暴力实现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以乃头乐麻痹其他国家的国民,以扭曲事实侵蚀其他国家的文化,最终实现殖民统治。
从这一层面剖析,殷寿不论是否称王,他所代表的,都是殖民者的权益与价值观。殷寿的个人形象越高大,越具有魅惑力,越能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相照应的辛辣讽刺。
后续场景推进,人物故事展开,从美学设计最底层逻辑开始:人物服装的博物馆级还原、道具的历史文物参考、场景的合理化设计、非遗工艺的精雕细琢,到每位演职人员的外型管理、古代礼仪及骑射六艺的专业培训。
这一切,都是东方的,准确来讲,是中国的。
也许并非每位观众都能觉察到海量基础工作背后的良苦用心,但当这一切呈现在镜头前时,银幕不会说谎。看完《封神之路》后,我脑海中的导演乌尔善是这样一个人——绝对不会欺骗自己,因为他完全明白,银幕之下,一切工作都将无所遁形。
如果每位导演都对自己的镜头和画面负责,明白他们的每一帧真实与虚假,都将经历千百万人的目光洗礼、反复观看、乃至秋毫必现,他们也将学会尊重观众,如乌尔善导演一样。
真正的文化传播,靠的是以中国镜头、中国画面、中国制造讲中国故事。这个故事里,不允许夹带任何私货或是“舶来品”。唯有如此,才能够传递中国文化。
同样等级的工业化电影制作,近年来全球影业可列入参考范围的只有《权游》、《沙丘》,而考虑到殷商历史有据可依,《封神》的服化道制作困难程度又比这二者高上了多少个量级。甚至《权游》的某几季服化道,在《封神》面前,都有粗制滥造的观感。
这并非是专业度的差异,而是活生生的文明古国,与幻想文学,在文化维度的降维打击。
当我们真正在一部中国电影里看到纯粹的中国文化,并且发现世界范围内无人可比时,这,便是用文化软实力打破西方意识形态滤镜。
美所以为美,是以丑为参照。
我并非贬低演员们的美与力量,我也在质子团的剑盾舞蹈之中看到了来自数千年前的汉文化肉身,这种跨越时空的真实感,是以导演本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为药方,以专业人士的商周风俗文化还原为君臣佐使,以演员们的信念与汗水为药引,释放出的商周古韵——其难度,不亚于再造一座圆明园。
中华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辨识坐标偏差,必须有一个正向体系作为参考,是以相较之美人美景,《封神》的价值观体系更为难能可贵。
看完《封神》再来审视其他同类型作品,高下立判,一如看完王子文饰演年轻叶文洁的《三体》,再来看网飞的《三体》,是否存在丑化、矮化,也同样一眼可知。
和以往的“美人儿,快来啊”的昏庸淫奢形象不同,乌尔善版商纣王不但英俊高大,甚至颇具军事政治才能,与民间野史戏说的故事大相径庭,反而更契合历史记载中的帝辛。甚至,姬昌卜卦谋逆也与清华简的商周史说不谋而合。于是,电影从传统的封神演义窠臼之中跳脱出来,观众的焦点问题变成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礼制下,一个充满魅力的虎将与次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了全天下的对立面?
答案是:背弃家庭、道德、伦理、纲常的个人英雄主义
从这个角度看,殷郊和姬发,以及殷寿和姬昌,就是父子君臣关系完美的对照组。
《封神》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对照组与伏笔,譬如第一幕的苏全孝,与四大质子以及殷郊就是一处命运般的对照与诠释。他作为质子,虽然贵为冀州候之子,却始终是殷寿身边的俘虏;冀州城墙另一侧的人,在战争之中同样是殷商的俘虏,二者皆无自由。
活着的人里,包括姬发、鄂顺、姜文焕、崇应彪,全是苏全孝的对照组。
父子关系的对照,父亲为儿子牺牲的对照,儿子为父亲牺牲的对照,以及反面的参照,在殿前弑父这一幕表现得淋漓尽致。
冀州城场景的金句“马看见什么是人决定的”,在后期正对应姬昌被囚禁时向姬发说的“你能看见的,只是殷寿让你看见的,你相信的,也只是殷寿想让你相信的”。(有趣的是,这句话的原文似乎来源于西点军校的某次演讲金句“相信就能看见”,有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搜一搜看看)
一句主宰者的雄文,可以在顷刻间变成了欺骗的手段。同样的,质子营明明是囚禁质子的牢笼,却能在殷寿口中变成锻炼他们的天堂,让质子们成为殷寿最好的儿子,做出最勇敢的选择。
倒果为因的话术背后,是观众、质子、四大伯侯、天下人的视角差。
殷寿从观众的上帝视角来看,是利用狐妖魅惑殷启,杀夫弑兄,谋朝篡位的恶人。但在姬发、殷郊、质子们的视角中,殷寿不但是宽宥了姬发以臣弑君,族灭之罪的仁义之君,更是面对殷启弑父,姬发弑君的天谴之大败局,愿意主动效仿成汤,以身殉国的天下之主。
为什么殷郊从头到尾都要拯救自己的父亲?因为在殷寿之外的所有剧中人视角里,没有九尾妖狐作乱附身殷启,只有殷启弑父与姬发弑君是既定事实。
为什么姬发会在女娲庙认为父亲是编造卦象,妄图谋逆,四大侯爵是不赦之罪?因为在这场故事之前,他的家族差点因为他误杀殷启而株连九族。
聪明如姬发,当然不会不知道朝堂之上和质子团内的裙带关系。四大伯侯对于帝乙和第一顺位继承人殷启的死亡,各有利益得失。随着殷寿继位,朝堂与后宫,四大伯侯的利益关系被彻底洗牌,这是他们面对弑父一局各自反应不同的根本原因。但对少年姬发而言,殷寿不但是征战天下的大英雄,更是救了他西岐姬氏全族的恩人,自己的父亲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反而依仗着卜卦这样的无稽之谈来断定殷寿的罪行,简直是恩将仇报。
此处问题就来了——西伯侯姬昌对殷寿的判断和无情揭露:“你怎样对你的父亲,便怨不得你的儿子同样对你。”是如姜王后一般,靠多年经验累计出的真谛,还是当真仅仅只靠那几根蓍草?
纵观全片,答案就殷寿随后的唯一一次认罪之中。
殷寿,表面上是一心只有巩固殷商王朝统治、对父亲和兄长无比尊敬(班师回朝第一件事是向父兄献上军功)的主帅,实际上他却希望成为天下共主。
在父兄尚在的情况下,何时能轮到他一统天下?恐怕这野望之中包含的杀伐才是招致天谴的根源,正如姜子牙所言: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姬昌或许并不知道殷寿曾寄希望于申公豹的断头不死之术能让他在烈火焚身中幸免于难,但当姬昌在大殿上当着四大伯侯说出了殷寿将被血亲杀身的预言,殷寿善恶的大前提已然揭晓:如果殷寿真心自焚祭天,那么血亲相残的预言不攻自破;只有殷寿寄望于苟且偷生,才会让预言应验。
可惜,姬昌的预言,不但导致了殷寿必杀殷郊,还导致了四大伯侯之子当场弑父。姬昌唯一的赢面,是在这一刻,殷寿花了8年苦功精心维护的虚假父子关系瞬间破坏殆尽。父子君臣礼节尽失,是姬发对殷寿的崇拜感动摇的开始。
从殿前弑父这一幕开始,殷寿注定沦为孤家寡人。当囚笼中的姬昌对殷寿说出“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便不要怪你的儿子如何对待你”时,殷寿的回答就是认罪,“你不知道我的父亲是怎样对我的”。
让一个仁爱的君子,慈爱的父亲吃下自己最爱的儿子,殷寿是将自己杀父弑子的罪孽转嫁到了姬昌身上。当他看到姬昌崩溃,更多的是对自己伪善的胜利感到满意,对摧毁了自己不可能拥有的东西感到轻松愉悦。
殷寿将快乐完全建立于对姬昌传统君臣父子价值观的践踏之上,甚至于轻松到吹着伯邑考的篪轻快地离开了。
于此,殷寿的个人形象:一个明面上的战争英雄、天选王者,实际上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暴君,就完全立了起来。
殷寿的父亲究竟做了什么呢?
答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的强压之下,是殷寿不断膨胀的野心。征战多年,以命搏命,待遇还不如在庆功宴上酒后舞剑的殷启,仅仅只因为对方是长子。长幼有序的父权制重压,是引出殷寿内心恶念的重要因素。与此相反的,正是愿意为父亲赴死的西岐白月光伯邑考,以及冒死为父亲求全性命的姬发。
殷寿要杀伯邑考,是一种“成人之美”的恶趣味,他在活着的姬发身上看到的,正是他不具备、又渴望得到的东西: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根源——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家人的珍视与亲爱,以及一切因此爆发出的生命与力量。
导演花费大量镜头让姬发阐述自己的理想变化:从出场时崇拜殷寿,立志要做那样的大英雄;到突破自己原有的思想禁锢,挟持殷寿,“天不杀你,我杀”。姬发用一种变相的弑父拯救了自己的父亲姬昌,在质子团内西岐将士的帮助下逃脱,这正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崩坏秩序相抗衡的侠义精神。
从姬发的人物成长动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年从纯粹的崇拜暴力及个人英雄主义,到击碎假面、认清真相的过程,是脱离西方语境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回归中国传统家本位价值观的过程。
有趣的是,摒除狐妖这一非自然干扰因素,拥有绝对力量的殷寿难道真就不会亲自下场争夺王位吗?
我们回想一下全片,除了结尾的复活甲,蒙昧无知的狐妖真的对全局有如此大的影响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殷寿之所以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为战争英雄,除了让质子团对自己全然崇拜和信服,还要在百姓心里有一个光辉正面的形象,目的就在于争夺王权。他为自己立下了不争王位、宽宥待人的人设,这个人设,直到登上帝位之后,杀人以试封神榜真假时,才顷刻塌房。
不怪杨戬听到殷寿说“死的人越多越好”会跟姜子牙耳语“此人是妖”。
试想,对殷商百姓而言,一个是常驻朝歌陪在老皇帝面前的老太子(色令智昏版),一个是杀伐果决征战有功的亲王(凯旋归来版),谁更该担负一个国家的重担?
殷启弑父、姬发弑君,违背了中国传统伦理。天谴表面是惩罚殷启和姬发,实则是惩罚殷寿,所以殷寿会在封禅大典上心虚,姬发会为这件事感到自责紧张,殷郊会认为这件事与殷寿无关,要为父亲保住性命,甚至愿意为父亲去死。
可惜殷寿始终低估了殷郊对自己的爱,因为殷寿不爱自己的父亲。姬发弑君,看似违背了千年君臣之道,实际上是在保护殷寿的主要目的驱动之下做出的最终行为。在殷寿眼中,即便他有绝对把握能对抗殷启,但姬发同样还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冒天下之大不韪救他的人,是比自己的亲生儿子更值得培养的对象;加上姬昌的预言,殷寿以眼前的价值衡量了身边的一切,最终做出杀妻灭子、宗祠媾和的恶行,是对自己的宗族、家庭、子嗣彻头彻尾的摒弃,也就完成了与传统家本位价值观的彻底对立。
对这一段,姬昌的金句完美总结了一切逻辑闭环:
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这一局,姬昌以传统文化为盾,击碎了殷寿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唤醒了质子团的内心。在这一场博弈中,姬发回家之路便已注定。
电影镜头下,质子团男儿以汗水浇灌出的雄浑气魄,透过屏幕奔袭而来,带着古朴的青铜器气息,和毫无雕琢的原始野性;娜然饰演的妲己,如初入人世的狐狸一样灵动又生涩。
我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点评观众和粉丝如何沉迷于太子的封神绑、质子团的腹肌、娜然的美貌,百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但我真希望:电影镜头下的女性主义光芒,能化为有形之物,让所有人看见——它比腹肌、脸蛋、身材更难能可贵。
《封神》宣发初期及目前的宣发阶段,对年轻演员的“馋身子”段子不断,但在影片中,所有演员所呈现出的,是自然、原始、极具美感的画面,而毫无轻慢、亵渎、或是充满男性凝视或gay性凝视的消费性镜头语言。
质子团和娜然的美好身体,得之不易,不仅仅是训练营的三年苦功,更有导演镜头的克制。
在妲己被附身的第一场戏里,我看到的是对女演员的极限保护。
妲己被狐妖附身这一段,如果被好莱坞式处理,就会出现裸露与接触,沦为如姬发妲己情感纠葛线一样的俗物,落入迎合大众市场的低级趣味。
女演员是否需要全裸出镜,这个问题,国内外永远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没有必要的裸露就是涩情。
2021年网飞发行的《以吾之名》里,韩素希被临时要求加了一场毫无必要的激情戏,仅仅只是因为大数据建议。在《封神》之中,甚至是雨中缠绵的意境类片段,都对妲己的镜头塑造做到了十分的克制。
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靠说的,不是靠WB上吵着嚷着要如何如何。在乌尔善导演的镜头里,我看到的真正的女性主义,是在每一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具有时代特征,有真正的同理心和理解,以及镜头对女性演员的尊重和爱护。
如果说妲己的个人塑造突破了“红颜祸水”的窠臼,那么姜王后的角色形象塑造则是解放了“皇后”这一角色在银幕上刻板形象的局限性,还历史以真实。
浴池这场戏,让姜皇后的贤德有了落脚点——她不仅仅只是一名享受举国供养的皇室女性,她更是一名冒死直谏的君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对邓婵玉的改编——不再是父权的牺牲品,也不再是迎合观众情欲的载体——散发纵马,飒爽英姿,甚至在入城的顺序上,与魔家四将的地位不分高下。
一位女将军的形象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立体得让人心服口服。
没有土行孙的强制婚姻作为豢养女性的缰绳束缚着,也没有来自传统影视圈的凝视——顽固地将古代女性当做男性的附庸。
这种张扬的力量,女性的权力感,放眼世界也难有匹敌。
在《封神之路》记录片中,有更多这样的细节:娜然本人的意志力之坚定,执行力之出众,甚至超过了妲己这个角色带给我的震撼。
在伪大女主影视作品劣币驱逐良币、满天神佛只懂得谈恋爱、女性角色几乎沦为嗑CP工具人的今天,有这样一种角色塑造的路径,告诉观众:女性也可以掌握权力,女性也可以忠于职守,女性也可以为了坚守信仰而死。
这才叫弘扬具备时代价值的传统中华文化,让女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次姜王后死谏,抵过千千万万场后宫的勾心斗角;一场邓婵玉入城,胜过林林总总仙界人间的爱恨情仇。
总结:嘴炮的女性主义沦为恋爱脑娇妻,无言的女性主义开场就是王炸。
为什么许多电影电视剧追完让人觉得空虚?因为它们仅仅只是消磨了观众的时间,迎合了部分人的低俗品味,并且称之为卖点,而迎合市场。
我们对目前市面上的电影有一种不能尽数代入的不满,或者说是实在的失望。而《封神》及《封神之路》所代表的价值观,强有力地回应了当代年轻人的困惑:
摒除父母的成败得失,我是谁?抛开他人的期待与虚荣,我真正渴望什么?我的努力究竟是一场低俗的阶级攀援,又或是对他人乃至社会的迎合?
疫情前我们大概很少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不曾有任何一个时代,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如此直观地面对不可抗的死亡而幸存,带着恐惧与迷茫。奶头乐可以安抚一时,却也已失去了曾经一呼百应的魔力。对于整个文化消费市场而言,价值观的需求,现实问题的答案,没有哪一个年代的文化之渴比当下更迫切。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在未知的挑战和确切的流量之间,在三年的集训拍摄和三周的速成影视剧之间,他们要如何选择?如何权衡?
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是否要选择学习一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变现的技艺?是否要翻看一本甚至都无法与人分享心得的书籍?
换句话说,人生在世三万天,吾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又是否坚守了你的“道”?
这些问题看似虚无缥缈,却正对应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核心:仁爱。
仁者以财发身,用金钱去实现理想,去把梦想中的史诗变为现实,散尽千金还复来,此乃仁。
不仁者以身发财,将自己的人生与自己当作服务于物质目的的工具,也就如殷寿一般,禽兽不如。
中国人的信仰都存放在对家庭的态度上。我们特别需要一个东西去承载我们存在的意义。当一个人失去了这种意义,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仅仅只是追求物质层面的丰足,就会陷于低俗与迷茫。
当代年轻人的痛苦与现代人抑郁高发的现实,都是西方文化侵蚀下传统文化缺位导致的社会化心理问题,这是一种隐秘的动荡,一种掩饰在稳定之下的不安。我们的学校教会了年轻人如何去考试,如何工作,如何情绪稳定,却鲜有人教育他们,如何直视自己内心的痛苦,如何去伪存真,如何接受挫折,如何生存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如何成为一个人,而非工具,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物质带来的短暂兴奋会让人陷入更大的空虚,这空虚背后是更加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
殷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王位,也拥有爱他胜过生命的儿子,可他又何尝快乐?
姬发失去了最爱的哥哥,失去了胜似手足的殷郊,甚至失去了质子团的弟兄,但他的前路又何尝黑暗?
以姬昌的仁爱,教导出姬发的选择。姬发并不是一个为小情小爱而塑造出的角色,他存在于为天下人的福祉谋求另一种选择的道路上。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为姬发具备姬昌的价值观,以仁爱、民生为本,所以他才能够成为最终的天下共主。
姬发选择了他的命运,而在命运的齿轮转动之前,封神榜已经选择了他。
对于年轻人而言,你们的选择,也正是你们的命运。
量子纠缠也罢,玄学也罢,《古相思曲》说:
“鱼在水中游,是尾也是头”
如果有正在读这篇长文的年轻人,正值迷茫,渴望成功,希望你面对未来,不妨大胆一点。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无为,不是躺平摆烂,而是不过多地调整干预,让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来,顺着它们的方向长成花。
于适能在骑射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天赋技能树,此沙能在临危受命的角色里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形象,陈牧驰能在三年时间里养成读书的习惯而言之有物,或许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长或陌生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带着某种绝对的优势。
这种快乐,和消费主义无关,和物质无关,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后,希望《封神》带来的浪潮,能让更多人思考,让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赋予人们面对问题的勇气。
延迟收看《封神之路》,一份管中窥豹的记录:关于一个家喻户晓的ip的演变,一个巨大团队的运转,一群籍籍无名的素人演员的成长,一个项目如何在漫长的十年中孕育生发。在日夜不息的磨砺下,璞玉打磨成光润无瑕的美玉、生铁淬炼为削铁如泥的利刃——激情、热血、梦想、能力、勇气、决心,缺一不可成就。 封神剧组无疑是梦工厂,乌尔善就是那个伟大的造梦师。但这个造梦的过程,又是极其严谨、有序和工业化的。大到花六个月时间请工匠一刀一刀雕刻的龙德殿,小到哪吒杨戬踹门时门倒下的方式、申公豹“断头”的拍摄手法,严密精细的过程印证了我之前的感受,“艺术的底层是技术”。 演员是影响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封神的每个演员和自己的角色之间都有着“如胶似漆”的紧密情感联结——这也正是他们能让观众深深共情的原因。乌尔善用近乎刁钻的方式为每个角色筛选出最适合的演员,然后用具体的方法论,教会这些年轻人怎样去懂得他/她、成为他/她。即便是被戏称为“阴暗爬行”的崇应彪,侯雯元也为他写尽一生,去体会他的情感缺失、他的痛苦挣扎,他的癫狂与释然,会抚摸着曾以他之名鲜血喷涌的脖颈,在虚空之中轻轻地拥抱他,叹一句,崇应彪其实是最可怜的。观众不是傻子,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真诚的表演,不是用“反派”“黑化”这样的标签粗暴概括的“工具人”式演绎。这些本来就是演员的义务,现在却显得那么难得。 “要不还是我自己来吧”,于适血刺呼啦地爬上白马,在日出之际留下少年策马疾驰的剪影,那是与朝歌八年质子生涯的「告别」戏,“姬发死,武王生”的「回归」戏,也是开启他演员生涯的「启程」戏。他不希望用替身,因为即使是遥远的黑色剪影,也应当拥有属于此刻的姬发的全部情绪——即使当时还没有任何前情铺垫,所有情绪都靠自己想象。电影里特别打动我的是姬发反杀纣王,从城楼跳下来骑马回身射箭的镜头,干净利落堪称惊艳,动作和情绪都拿捏得刚好,受领天命凤鸣岐山的新王初具雏形。那一刻你和他一起咬紧牙关,你相信他心中亦君亦父的神像已在重重变故之后轰然坍塌,而这个张弓搭箭的年轻人,终将拥有对抗殷商王朝威严王权,直至将它毁灭的强大力量。镜头语言一气呵成,于适身上那股劲儿,实在太适合英姿勃发的少年武王了。 看质子团骑马训练的花絮,想起几年前看熙子走红之前吊威亚翻跟头的组训视频,每一个短暂的镜头都以背后十倍百倍的努力去支撑。即便是在空中,每一块肌肉也都在他精准的控制之下,身形轻盈又稳当。我总是被这样的人吸引。他们有坚韧而蓬勃的生命力,注意力只在要完成的目标上,仿佛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垮。摔倒了站起来拍拍土跑得更用力,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抓住所有机会去证明自己。 他们心中有最明亮的星辰,便永远不会为途中的荆棘所困。纵然没有梦幻开局,也终有一天拥有星光熠熠。 那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想成为的样子。 请务必继续向前奔跑。 谢谢《封神》,在影片内外都造出一个不可拥有的绮丽幻梦。它于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每每想起都能重获信心的力量源泉。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延迟收看《封神之路》,一份管中窥豹的记录:关于一个家喻户晓的ip的演变,一个巨大团队的运转,一群籍籍无名的素人演员的成长,一个项目如何在漫长的十年中孕育生发。在日夜不息的磨砺下,璞玉打磨成光润无瑕的美玉、生铁淬炼为削铁如泥的利刃——激情、热血、梦想、能力、勇气、决心,缺一不可成就。 封神剧组无疑是梦工厂,乌尔善就是那个伟大的造梦师。但这个造梦的过程,又是极其严谨、有序和工业化的。大到花六个月时间请工匠一刀一刀雕刻的龙德殿,小到哪吒杨戬踹门时门倒下的方式、申公豹“断头”的拍摄手法,严密精细的过程印证了我之前的感受,“艺术的底层是技术”。 演员是影响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封神的每个演员和自己的角色之间都有着“如胶似漆”的紧密情感联结——这也正是他们能让观众深深共情的原因。乌尔善用近乎刁钻的方式为每个角色筛选出最适合的演员,然后用具体的方法论,教会这些年轻人怎样去懂得他/她、成为他/她。即便是被戏称为“阴暗爬行”的崇应彪,侯雯元也为他写尽一生,去体会他的情感缺失、他的痛苦挣扎,他的癫狂与释然,会抚摸着曾以他之名鲜血喷涌的脖颈,在虚空之中轻轻地拥抱他,叹一句,崇应彪其实是最可怜的。观众不是傻子,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真诚的表演,不是用“反派”“黑化”这样的标签粗暴概括的“工具人”式演绎。这些本来就是演员的义务,现在却显得那么难得。 “要不还是我自己来吧”,于适血刺呼啦地爬上白马,在日出之际留下少年策马疾驰的剪影,那是与朝歌八年质子生涯的「告别」戏,“姬发死,武王生”的「回归」戏,也是开启他演员生涯的「启程」戏。他不希望用替身,因为即使是遥远的黑色剪影,也应当拥有属于此刻的姬发的全部情绪——即使当时还没有任何前情铺垫,所有情绪都靠自己想象。电影里特别打动我的是姬发反杀纣王,从城楼跳下来骑马回身射箭的镜头,干净利落堪称惊艳,动作和情绪都拿捏得刚好,受领天命凤鸣岐山的新王初具雏形。那一刻你和他一起咬紧牙关,你相信他心中亦君亦父的神像已在重重变故之后轰然坍塌,而这个张弓搭箭的年轻人,终将拥有对抗殷商王朝威严王权,直至将它毁灭的强大力量。镜头语言一气呵成,于适身上那股劲儿,实在太适合英姿勃发的少年武王了。 看质子团骑马训练的花絮,想起几年前看熙子走红之前吊威亚翻跟头的组训视频,每一个短暂的镜头都以背后十倍百倍的努力去支撑。即便是在空中,每一块肌肉也都在他精准的控制之下,身形轻盈又稳当。我总是被这样的人吸引。他们有坚韧而蓬勃的生命力,注意力只在要完成的目标上,仿佛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垮。摔倒了站起来拍拍土跑得更用力,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抓住所有机会去证明自己。 他们心中有最明亮的星辰,便永远不会为途中的荆棘所困。纵然没有梦幻开局,也终有一天拥有星光熠熠。 那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想成为的样子。 请务必继续向前奔跑。 谢谢《封神》,在影片内外都造出一个不可拥有的绮丽幻梦。它于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每每想起都能重获信心的力量源泉。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看完这个很短的纪录片后很动容、很震惊,今天还刚在微博写了自己去看封神的过程
“说起来第一次去看封神的时候,完全不是带着说想去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刚好很想看电影,然后最近的电影院的排期,去看封神刚刚好。唯一的期待就是“竟然是封神题材”,唯一的印象就是有一个很喜欢的博主在微博发了长篇影片解析。我不刷短视频,天天泡在微博竟然很少看到封神的宣传,所以当时完全不了解这部电影。电影的第一幕那个雪花落眼睛里面实在太神了,看完电影后,我非常开心、非常兴奋,觉得看了一部特别好特别好的电影。走出影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搜第二部的上映时间。后来带了不同的朋友去二刷、三刷,每看一次就更深刻的觉得电影真的特别好,在微博看大家的解析、见解,又去b站看各种剪辑,看《封神之路》,越来越喜欢封神,真的想让所有人都去看看。我们封神真的值得更高的票房,啊啊啊啊明天带另一个没有看过的朋友去四刷!”
所以封神第一部现在已经三刷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奇妙,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我居然都记下了。后来二刷、三刷就一直在品味,一直在思考,每一句台词真的都好有韵味,恰到好处。看了《封神之路》,我才知道这是精专细研的结果,竟然会为了一个镜头而开一个会议,竟然每一幕拆分下去的每一个角色表情、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每一声背景音乐都如此珍贵。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电影的魅力,觉得封神真是艺术品。
依稀记得u23说了一句“让观众完全感受不到视听特效,只沉浸在封神的故事里”,完全做到了。这甚至以至于我都没有“特意”感受到商的时代魅力,只觉得武王姬发成为了大英雄这样的故事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有些电影剧情不好或者演员传达不到位,于是让观众的注意力反而在宏大的时代,我反复品味越来越觉得封神真的特别特别好。
三次看封神,我都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比干问天的那一段惊叹不已,太太太太神了,音乐太震撼,还有天色变化的渲染,每一个角色的反应,我的天。我爱封神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是觉得他们太好、太妙、太神、太恰到好处,但这段是太震撼,没有刻意去感受时代,而时代给了你一巴掌的那种震撼。我一下子想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看《封神之路》,我脑海里也一直一直出现《美的历程》里的各种。
《封神之路》给了我和《封神》不一样的震撼,也是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电影的工业化。啊啊啊啊啊越来越觉得封神真的好值得,求求每个人都去看吧啊啊啊啊啊。
最后说一句,选角实在太神了!现在封神已经完全成为了我的精神养料。
有多少人因为它去二刷了电影?又有多少人因为它把4星改成了5星?完美的电影可遇不可求,但在可求的范围内他们竭尽了全力,我愿称之为“封神”的剧组。
有条目了!国内的胃口目前真心需要电影工业化,封神每个精益求精的细节都体现出了对历史、对文化、对观众的三重尊重。
你先别说那座山有多高,你先说要不要过去
铁肩担道义,人间汇清流,封神三部曲有此功德!
看到了内娱几乎绝迹了的匠人精神。
事到如今这个系列的行业意义已经超过内容本身了,也挺好的。ps,总算有条目了(^^;;
时间会证明《封神三部曲》的划时代意义。
也不煽情但就是泪流不止封神整个剧组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句话:在太阳燃烧掉我们翅膀上的蜡之前,看看我们能飞多高。
我注意到,电影幕后人员,女性参与者非常多,感觉几乎达到了一比一多比例,非常惊喜的是模型团队的机械设计主要负责人就是个女孩子!我不知道现在电影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但看到这部纪录片还是很欣慰。
创作者不要老想着以小博大,还是要沉下心来。U23,你要做最勇敢的导演!
和极力避免却仍潜藏在血脉里的民族主义关系不大,我只是不希望这样的付出没有回应。
拍摄期间印象最深的是,剧组食堂有两个大冰箱,里面有中国不同地区的咸菜,这些都是剧组工作人员们自己带来的,大家从天南海北来,从世界各地来,并肩作战。(登记在册的剧组人员8000+人,高峰时期2600+人。)谢谢各位为观众们造的梦。
5年啊,必然有海量的真素材,就剪出了这么点东西吗?统统放进来啊,留着过年吗?让人操心捉急!
但凡看过指环王长大的,看到我们能拍出这样一部接近指环王水平的史诗电影,心里的激动无需多言,因为指环王无论有传奇那是别人的文化记忆,再波澜壮阔也无法深入抵达我们族群自己的集体潜意识。虽然封神目前来看是不完美的,但是我真的不忍心苛责,因为这幅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史诗宏图画卷才刚刚展露一角,也希望大家能多一点耐心和包容。
木雕哭死我,穿越时空的艺术品
看完对电影工业化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纪录片里突出视听效果的呈现,几百名工匠一起雕刻那里非常震撼,导演央美出身,整体审美把控一流。还是那句话二三部麻烦搞快点。
封神这片子有点邪门,虽然本身槽点无数,但是竟然让我快有了当初看魔戒时的上头程度。这个纪录片要负很大责任!它有点像低配版的魔戒幕后花絮+讲评音轨。虽然采访部分还是太端着,但现场实拍的片段很鲜活,就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参与感。第二部要不要继续学PJ在哈比人时期的玩法,拍摄日志vlog在制作阶段就陆续发出来,如果有的话。(画面里涉及剧透的道具、图纸啥的可以打码)
乌尔善了不起。
如果说电影第一部的5星尚有一星鼓励的成分,纪录片就是实打实的5星了。封神电影的制作过程可能比结果更宝贵。
太喜欢了 纪录片拍的也好棒!血与泪铸成的、艰难而悲壮的20亿,我就没见过票房涨这么慢的高分好口碑电影...自来水们,封神只有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