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一团黑暗,什么都没有,然后,突然一根火柴被点亮,照耀出一团光明,火柴转瞬熄灭,又恢复一团黑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是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或者说一个消极的人眼中的世界,如果光明无法永恒,那不如让它永远不要发生。从被抛弃转换到主动抗拒,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模式。
这个故事开始诉说的是一个许多家庭都会发生的问题,男孩捡到一只幼小的寒鸦,希望抚养,但是父亲不允许,理由是它终归会死。
男孩从书上查到,乌鸦的寿命很长,如果被驯养,可以活到25岁。
父亲仍然坚持让男孩送走乌鸦,因为一旦形成驯养的关系,如同亲子,就会形成一道无法割舍的感情,而乌鸦终究是短命的,那会带来很深刻的,男孩无法理解的痛苦。
男孩的母亲,似乎能理解和包容男孩的行为,在电话的那头,母亲似乎很关心乌鸦的相貌,很高兴自己回来后能够在家里看到乌鸦,但是她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没人知道。
男孩异常地懂事,每天打扫厨房,而且从来不在电话里抱怨父亲的冷漠和暴躁,一直想让在外巡演的母亲放心,他和父亲在一起很好。
男孩把乌鸦分享给他的朋友,一个能把泡泡糖吹成脑袋那么大的女生。他们在一起尝试小小的冒险,突破禁忌,做那些很酷的,不被允许的事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和乌鸦的感情也愈发深厚,而这一切都是瞒着父亲的。
父亲的工作类似是水族馆的保安,经常开着单位的大白车回来,一直穿着制服,从早到晚都不换,虽然家里还有一辆越野车,但是,他从来不开。似乎是在拒绝着对家庭的归属感,他不关心儿子在水球队的出色表现,也不关心即将到来的妻子的生日,似乎是遭到背叛的丈夫。
故事继续下去,男孩充满勇气与父亲对抗,父亲也奋力还击。
先是小鸦弄脏了父亲的衣服,男孩试图洗,但是被父亲发现,劈头盖脸一巴掌。
于是出于报复,男孩又做了更离谱的事情,张灯结彩布置房间,烤了蛋糕,庆祝母亲生日。
父亲这次并没有打孩子,而是把乌鸦放走了。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心中的痛与软。
虽然他酗酒、他冷漠、可能对孩子施暴,但是对小鸦却是轻拿轻放。
暴力并不是他的天性,他只是不喜欢形成一段新的难以割舍的关系,他的心受过巨大的伤痛,承受不起爱。
在父子矛盾引爆点上,那段隐藏的真相被揭露了。
母亲死了,真的是死了,虽然地下室中,仍有妈妈的照片、唱片以及曾经的乐器;衣柜中仍有她的衣物;而电话的那端也似乎仍有她的关切和叮咛。
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对父子无法面对这一巨大的悲痛,父亲不愿提及妻子的死,以逃避面对;可能在妻子死去时,他告诉儿子,妈妈去了天堂。儿子问他天堂在哪儿?父亲可能告诉他,天堂就是在海的那一端。于是儿子在心中构建了与母亲的交流与重逢,他坚信母亲不会就这么放弃他,他相信妈妈会回来,只要他做个乖孩子。
他无法理解死亡究竟意味什么。
在对父亲绝望的时候,他逃到了房车内,这里应当是以前和母亲一起来过的地方,是他们家的一个秘密基地,在这里没有人能打破他的梦,在梦中,母亲温柔地为他该上衣裳,仿佛她从未离去。
在这个剧情的高潮阶段,犹如一壶即将煮沸的水,在沸腾前,找不到出口的悲伤、愤怒迫切地在胸中升温,发出巨大的响声。
就在这时,小鸦回来了,追随着男孩,回旋穿梭往来地面与天际。
男孩兴奋地重拾希望,眼看着内心被驯服的小鸦再次抚慰,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小鸦一头装在车轮中,死了。
男孩抗拒着、愤怒着,甚至想过要和父亲同归于尽,他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的爱都被夺走了。
而这一打击却使父亲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
他用宽厚的肩膀紧紧抱住儿子,悲伤化解了愤怒,终于心中的恐惧被突破了,悲伤被释放出来,融化了保卫脆弱内心而设置的铜墙铁壁。
水开了,恢复宁静,只剩下汩汩往外冒的气泡。
水变成了蒸汽,方能带走那些壶中的嘶叫。
而爱化作了暖风,方能把父与子心中的痛吹向远方。
从此,父子一同快乐地面对生活,当然,爱的萌芽不止在家里。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爱,缺的是去接受爱的勇气。
》》》》》》》》》》》》》》》》》》》》》》》》》》》》》》》》
妈妈,请你再死一次吧
这一次请死的彻底些,不要给我留下希望。
让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
不会再给我打电话,
即使我给你做了生日蛋糕,你也无法对我微笑。
但是你知道吗?
你的爱已种在我心里,
我把它们分给爸爸,分给小鸦,分给我喜欢的那个女孩。
我要把你重新种出来,
种在我的身边,
你就无所不在了。
每当春风轻拂我的额头,
我就知道,
那是你温柔的怀抱。
-------------------------------------------------
评价下电影:
情节丰富,故事结构饱满——整个故事以父子矛盾为主线来叙事,情节推进的节奏感相当强,从正面的矛盾冲突和隐藏的线索合理将影片推向感人至深的高潮,同时也编入了纯真无邪的少年男女的情感。
人物有血有肉,有成长变化——少量人物构成简单故事,使得寓意更清晰。拍摄的镜头接近纪实风格,情感倾诉是用了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是人物刻画相当成功,父亲的隐忍和暴躁、儿子的天真和倔强,在一次次矛盾中激化的情绪以及最后结尾处冰释前嫌,相亲相爱,情感得到升华,
寓意深刻,回味绵长——作为一部儿童影片,可能寓意太深刻,孩子不一定能看懂。比如那只乌鸦。为什么是乌鸦,不是别的小动物?可能就是因为乌鸦象征着死亡,父亲希望把死亡赶走,不去面对它,但孩子却觉得死亡也是亲切的,妈妈死了,但是不代表妈妈就不在自己心里了啊。说实话,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看部电影真心不容易,这部电影不是那种爆米花电影,如果错过了一些细节镜头,可能会错失这部影片的细腻表达的精髓,因此这样的影片只看一遍会有些浪费。值得二次回刷,就好像吃完龙虾,虾头可以再炖一碗泡饭。
《乌鸦男孩》是一部儿童题材的荷兰电影,80分钟片长,对于电影来讲,不长。故事很简单,讲述一个男孩和父亲之间的故事,平平淡淡。片子开局就是乔乔每天的晨课——父亲开车上班,男孩跑步抄近路追赶,小桥汇合,然后上学、训练,回家做饭、打扫卫生,简单而机械地重复着枯燥的日常。
一次偶然,乔乔在树下发现一只从窝里跌落难以归巢的乌鸦雏鸟,孤独的男孩情感有了寄托,将它视为珍宝,瞒着父亲,小心翼翼呵护弱小的生命。乌鸦是黑色的,丑陋的,但是在乔的心里,它是美丽的。当水球队的女孩彦瑟出现后,小雏鸟有了自己的“妈妈”,两个孩子有了共同的小秘密和乐趣。直到父子间战争的爆发,影片到了高潮,然后回落,结局虽然仓促,但是不失为圆满。
这部片子开始感觉很沉闷,因为影片中的人物对白很少,男孩乔乔面对粗暴的父亲,战战兢兢的生活着。每天的慰藉就是躲在自家的音乐间,捧着电话和那头的“妈妈”聊天,听着妈妈的歌曲,编织着一天的琐碎快乐。很奇怪妈妈为什么抛弃他们父子去美国?直到真相被彦瑟揭开,忽然明白了,原来这个男孩心里如此的孤独。父亲怎么可以如此自私地对待自己的儿子!
无疑,乔乔的童年是灰色的。同龄的孩子,每天生活在父母的羽翼关爱下,而乔乔没有。没有母亲陪伴。唯一的父亲总是一脸冷漠,他可以无情拒绝乔乔任何合理的请求,非打即骂。有一个情节很深刻,早上乔醒了,偷偷爬到父亲床上,躺在宽大的臂弯里寻求温暖,却被父亲无情赶走。他是多么渴望父爱。
乔想做个蛋糕,给虚幻中的妈妈过生日,屡次被父亲拒绝。他捡拾彦瑟吃剩丢弃的泡泡糖,10多岁的男孩居然没有尝过泡泡糖的味道。那一刻,乔是很满足的。可是作为观众的我看的很心酸。
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却因为母亲的离开,天塌地陷。父亲不再弹吉他唱歌,不再微笑,变得粗暴、冷漠、酗酒。乔的童年从此没有了彩色的天空。其实父亲很自私,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了,完全忽视了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儿子渴望的父爱,没有给与,他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强加给了儿子。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怎么去爱。如果没有小乌鸦的出现,导致父子间战争的爆发,这对父子或许就这样形同陌路地各自生活。所幸的是,乔乔虽然有些叛逆,但却是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
一只乌鸦成为父子间情感爆发的导火索,改变了彼此间的隔阂,敞开心扉,重拾往日的幸福时光。所以片名《乌鸦男孩》很有深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很适合父母和子女缺乏沟通,缺少彼此关爱的家长观看。爱,不要吝啬,更不需要隐藏。
另外,画蛇添足说一句,影片的场景很美,乡村的宁静,普通的平房院落,田野里绿草青青,蓝色的天空,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视觉上很舒服。
荷兰电影。男孩的妈妈是歌手,爸爸脾气不好。男孩有一天在树下捡了一只乌鸦,想放回树上去未果,从此开始背着爸爸养乌鸦。男孩母亲早已去世,然而他一直和朋友说妈妈去美国开巡回演唱会,而且还会自己一个人拿着电话和妈妈沟通,报喜不报忧,如若有忧,定改编成喜。这部电影我觉得最有feel的是他不是那种狗血得一整部剧都是“那么刚好”,主角踩到如何如何的狗屎运的片。而且这部片几乎只出现三个人:乌鸦男孩及其父亲和青梅。
男孩的父亲不可理喻地像极了我身边的很多家人,固执&不可商量。男孩多次有对抗的倾向但是最后几乎都是屈服,直到最后一次当父亲发现他在养动物的时候将乌鸦放走然后男孩直接 离家出走。然后你就会发现,欧洲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户人家都那么地开明、有爱、充满拥抱和亲吻,欧洲也有像亚洲很多家庭这样专制的家庭。男孩父亲般说一不二、完全不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人实在太可恶。但是男孩一整个过程都特别隐忍,他确实不开心,但是又会积极去应对。而且他一直爱着他的父母,主动去解决关系,比如,给爸爸准备啤酒。
今天还是昨天看到这么一段话:从小生活在冲突不断又不知如何解决冲突的孩子长大后在恋爱中选择冷暴力的几率高,这里的“选择”是不由自主的。虽然这和这部影片的背景好像不太相似,因为这部影片是男孩父亲压力大,和孩子不亲近也反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过想说的是昨天看的电影《丹麦女孩》中的男女主面对感情问题就特别坦然愿意彼此敞开心扉去解决问题我个人觉得特别好,哈哈哈。要学习~这是真的。冷暴力很可怕,因为彼此都在逃避问题不曾解决问题。扯会《乌鸦男孩》,乌鸦男孩虽然父亲很可恶,不过他是有在解决问题的——他选择了父亲不去的地下室/昏暗的书房饲养乌鸦,自己另外装了一个灯泡,只要没开灯,父亲是发现不了乌鸦的。日常中如果在遛鸟被父亲突然发现,男孩也会设法解围,我觉得这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东西——机灵。
这部电影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乌鸦!乌鸦在我们中国,至少在我们客家人眼里,就不是什么吉利的生物,不过我也知道乌鸦在别的国家可能是吉祥物。这样的文化冲突,让我想了解乌鸦多一点,于是有了百度“乌鸦”词条,看“乌鸦”纪录片,以及搜索“乌鸦”微信文章。感受如下。
今晚在看荷兰电影《乌鸦男孩》,想到乌鸦在国内是不吉祥的一类动物,但是在国外也有地方是认同乌鸦的。于是百度了“乌鸦”这一动物,get到乌鸦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響——消极:南欧;积极:北欧,北美,东亚。 搜的时候,看到有相关纪录片,点进去看了。发现乌鸦很聪明,觅食力超强(会赚钱),而且羽毛很漂亮(懂享受),而且还终生一夫一妻(忠诚),哈哈哈,好赞。 在微信搜和乌鸦相關的文章,看到这样一段话:据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当两只乌鸦结合之后,他们就会永远在一起,决不会吵架,更不会分离,尽享完美与浪漫。倘若有一只乌鸦不幸死亡了,另一只便会极度悲伤,甚至在不久之后也相继死亡。这真是:黑色的羽毛下尽显爱情的纯洁和坚贞。 哈哈哈。是不是很赞?
额外体会:吉利与否都是我们人为强加的,聪明、专一都是我们人表达出来的,包括纪录片里的说辞,都离不开人的主观描述。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你会发现:你在意旁白怎么说,孩子在意画面怎么变。
至少在前一小时的时候,摄像机和小男孩都是克制的,偏冷色的安静镜头和身上衣服永远带点未清理污迹的胖乎男孩,还有那只在幼鸟期就乖巧得让人心疼的乌鸦,让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部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重要性的环保软性广告片。
哪怕在男孩爬上床掰过父亲粗壮的手臂想要在其臂弯中酣眠,被醒来的父亲强硬赶回房间,在与母亲的电话中撒谎说父亲没赶我走。他留下我一起睡的时候,我也只是揣测着无非就是母亲受不了丈夫暂时和他分居,或母亲是个典型的事业为重无心顾及家庭的新型女性,天真的男孩也许不懂父母亲之间出现的问题,却下意识想要母亲相信父亲是个不错的男人,早点回到自己的身边,一家团聚的故事。
直到小女孩那句安慰性的陈述句出现,换回小男孩疾如闪电的一巴掌后,我才恍然大悟父子之间每次提到母亲的对话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源于何处。
然后是回归的乌鸦之死,父亲幡然顿悟,最后happy ending。看上去甚好甚圆满。
但如果最后的十多分钟都仅仅只是男孩的梦境呢?
从鸟的回归到死亡,从少年在天桥下对父亲充满恨意的一掷到临近结尾的那个拥抱,短短十多分钟里故事不断的转折再转折,完全偏离了前一个小时里导演克制隐忍的表述方式。
电影与单元剧不同,对剧情的陈述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定,不需要导演把故事讲得如此促不及防。这归根到底也不是悬疑片,不需要在最后几分钟匆匆忙忙抖出谜底然后给你上堂回头是岸亲情无涯的教育课。
母亲的死亡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悲伤。
它让悲伤欲绝的硬汉父亲变得更加简单粗暴。对亡妻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怨愤挡在了父爱的本能之前,让他像只阴晴不定的野兽,又像是嘀嘀倒数的定时炸弹,随时在寻找着爆发的时机。
一开始只是摔盘子,接着是与儿子玩闹时不耐的一巴掌,再接着是发现衣服被洗坏时的雷霆震怒和重重一击,这位父亲似乎遗忘了耐心这玩意,面对儿子迥异于自己的主张,和偶尔过头的行为,他只知道用更加蛮横的力量来回应和镇压。
悲痛被他当成失控的理由,也令他常常忘记自己的儿子其实还如此年幼,不该承受这种漠视和粗暴。
至于男孩,我总是忍不住想象母亲未逝前的他,该是个多么无忧无虑,对任何小小挫折都满不在乎的快乐小王子 。因为哪怕在母亲逝世后,他也还是保留着那样一份小心翼翼的天真和温柔啊——把母亲生前对待他的无微不至,尽数模仿用在了一只被他认为是被双亲遗弃的小小黑毛乌鸦身上。
他轻轻地抚摸着小鸟身上的羽毛,用口水把撕下来的吐司弄软卷成小圆球耐心地喂着它。父亲缺乏了多少温柔耐心,他就展现了多少温柔耐心。
父亲生硬说你会毁了这只本该属于野外的乌鸦,最后只会让它离不开你。而且它很快会死掉。
小男孩倔强的回应,它离不开我没关系,我也需要它。我会照顾好它。它不会死的。
男孩是如此的勇敢。
面对疏于家务,郁郁寡欢,脾气越发暴躁的父亲,他并没有用无助的泪水来面对。他努力尝试用水球比赛中获得的成绩取悦父亲,在父亲发作一通甩下狼藉一片的厨房出门后,还能一边故作乐观的对肩膀上的乌鸦说你看这还不算太糟是么,一边弯腰把被父亲扔在地方的意粉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把厨房一点点打扫干净。
面对半夜砸了吉他坐在车上自顾自沉浸于悲伤和愤怒中的父亲,他没有选择逃到安全地带保护自己,而是默默打开门爬上副驾驶座,试图安抚父亲,哪怕父亲疾风骤雨般的黑夜飙车再吓人,也只是紧紧攥住车前座台,没发出哪怕一声害怕的尖叫。甚至第二天早上起来,还哼着歌儿试图修补被砸出一块巨大破洞的吉他。
但,即便再勇敢,他也还只是一个这么小的小孩子啊。
这么小,小得不足以成功反抗父亲,护住这只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宝贝乌鸦。在和父亲的缠斗中,小鸦挣脱束缚,朝着窗外的广阔天空,头也不回的飞走了。
这只乌鸦曾经填补了他心里缺失的那块情感世界,却因为父亲,很可能要永久地失去了。
冷酷的父亲,强硬的父亲,一板一眼的父亲,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却还想一起夺走儿子心中微微颤动的那束烛光,陪他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一起悲恸。
现在想想,也许这个小男孩,他拒绝相信母亲已经过世,一直制造在和美国巡演的母亲通电话的假象,不是因为太悲伤到难以承受真相。
也许他拒绝接受的,是母亲离世后自己要一直和这种状态的父亲相依为命的可能性。
他曾经温柔看着身旁的乌鸦,对着电话里的空气说妈妈,爸爸现在的脾气好了很多,他是个好人,真的。
他从乌鸦身上汲取了这么一点温柔,寄托了这么一点期望。
却最终转眼成空。
最后,男孩没有回应父亲的呼喊,在森林的值班室酣然入眠。从为他添被的母亲侧影出现开始,影片就开始充斥着一种幻想的基调,无论是突然回归的乌鸦,还是它死亡后空中盘旋的那成群的黑压压的飞鸟。违和感,无处不在。
问题从来不会因着微小的转折就迎刃而解,父亲也许会觉悟,也许会反省,但不太可能是在一只乌鸦的死亡之后。
因为他也曾经在失控揍了儿子以后诚挚道歉,却还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去理解儿子心里潜藏的孤独与恐惧。
他始终贯彻着西部牛仔般的粗野作风,不会弯下腰去平视儿子那颗柔弱却也坚韧的心灵。
只有纯真的男孩,在睡梦中构建了这么一个不完美但又深有盼头的未来——回到身边却因意外死掉的乌鸦暗示了母亲的骤死在他留下的阴影;父亲抱住他求得谅解的画面暗示了他对父亲摆脱悲伤正视自己重视自己的渴望;父亲对着乌鸦的遗体微笑并弹着母亲之歌暗示了他希望父亲能坦然面对母亲死亡,接受人生中的生离死别……
导演并未给出梦醒后男孩生活的画面,也许是因为生活最终会逐渐朝男孩希冀的方向发展,也许是因为避免不尽人意的现实扼熄观众心里的希望火苗。
这样的方式是开放性的,具有人文色彩的。对于不曾思考结尾即梦境这一可能性的观众而言,也许不满意最后十多分钟的混乱仓促,却依旧能被电影打动。
对我这种脑洞大开的观众来说,这样解读后,使电影具备更通顺的逻辑性与更具现实意义的关怀和拷问,哪怕是过度解读了,也无妨我对《乌鸦男孩》这部电影深深的喜爱。
提起荷兰,很多人会想起荷兰豆、郁金香、风车、牧场、低地国家、全球第一的平均身高、海上马车夫..... 但是关于荷兰的电影大家有看过几部吗? 今天,清嘉就给大家推荐一部荷兰的电影《乌鸦男孩》。 《乌鸦男孩》曾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处女作奖。导演Boudewijn Koole感言:“这是很奇妙的经历,真不知怎么表达,这种经历太美妙了。感谢评委会,感谢柏林的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们。” 靠海的低地国家的天气总是阴郁的,即使有阳光,也是雾蒙蒙的一片。 男孩乔乔的童年也是灰色的,母亲不在身边,对其思念至极的乔乔只能每天通过电话听一听她亲切的声音。而乔乔的父亲是个粗暴的男人,父亲的工作是警察。 他不仅无法给予乔乔他所渴望的父爱,还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对儿子肆意打骂。 也许是妻子不在身旁,他的脾气一直很暴躁。有时候乔乔只是拿错了洗衣液或者做饭的时候多倒了点麦片,爸爸就会把乔乔拉过来一顿打骂,然后再骂骂咧咧的冲出家门。 一次偶然中,乔乔在树下拾得了一只从窝里跌落的雏鸟,在雏鸟的身上,乔乔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爱心和责任感让乔乔将雏鸟视为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保护着它。他温柔的给这只小乌鸦喂食,给乌鸦听他妈妈的歌。 乔乔的母亲是一个民谣歌手,根据乔乔和母亲的通话,乔乔每天会和妈妈汇报家里的琐事,一日三餐,报喜不报忧。 我们得知乔乔的母亲此时正在欧洲巡演,要过一段时间才回来荷兰。 爸爸发现了乔乔偷偷养乌鸦的事,脾气本就暴躁的他勒令乔乔将乌鸦送回去。 小乌鸦和乔乔难舍难分,无奈之下,乔乔只好将雏鸟藏在了床下,秘密的照顾它。 乔乔在学校有一个好朋友,一个名叫彦瑟的酷女孩,就这样,雏鸟有了自己的“妈妈”。 某一天,彦瑟找到了乔乔,说出了令清嘉大吃一惊的事情。 原来,乔乔的母亲早就病逝了。 如此一来,父亲暴躁的脾气,乔乔的忧郁,家里古怪的父子关系,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正因为妻子去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的父亲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幼小的儿子。 而乔乔也愿沉浸在父亲的谎言里,他愿意相信母亲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母亲的歌声还在陪伴他,即使父亲逃避的不许他播放母亲的唱片。 乔乔推开彦瑟,带着小乌鸦离开。 乔乔尽情和小乌鸦在旷野里玩耍,他骑着车,小乌鸦飞在他身边。 然而不幸降临了,小乌鸦忽然迎头撞在了自行车的车轮里。小乌鸦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死了。 乔乔伤心的抱着小乌鸦,父亲找到的时候,乔乔还在呆呆的捧着小乌鸦的尸体。 父亲终于遇明白了,逝者安息,他所能做的唯有和儿子好好生活下去。 他开车带着乔乔来到郊外,和乔乔一起将小乌鸦安葬,就像他们曾经安葬母亲那样。 窗外,是难得一见的艳阳天。
写于2019.12.10
怎么说呢,乌鸦死了之后的剧本处理的有问题。
就是那样咯,温情,隐喻,内嵌成长故事
荷兰治愈小品,第62届柏林最佳处女作。故事关于一个被“遗弃”的小镇男孩JoJo与一只被遗弃的小乌鸦建立特殊的友谊,即寄托了对妈妈的思念又借喻了孩子本身。
《错爱迟来》导演的第2部作品,视角平庸的儿童电影,温吞水叙事,表达方式太弱,倒是小乌鸦萌翻了 >n<
人类电影精华,无外乎正太,萝莉,萌宠,这片子占尽,还有父子情,acoustic音乐,和无数绿色
轻松治愈 图样图森破
《小孩与鹰》的简化版,有一些细节做的不错,小男孩代入感挺好。
最后是没头脑跟不高兴握手言和,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意思吗。
画面和色调很美,仅此而已
小男孩长得挺漂亮,结局乌鸦居然怎么无聊的死了.......烦他爸。
就好像看着自己一样。我没有泪腺爆裂只是因为导演懂得节制
画面色调和OST都很小清新,文艺得一笔雕凿,但仅此而已,对这种全片台词不超过100句的电影实在是欣赏无力。豆瓣上那些看这个都能看到眼泪流粗来的朋友们你们得是有多玻璃心啊……
一般,但这片子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大概是2001年?)也抓过一只乌鸦雏鸟,那时的夏日周末傍晚我就带着它到处玩
片子倒是还有那么一点意思,就是这没心没肺的到头来轧死了鸟还没事儿人似的继续快快乐乐花样童年这尼玛太坑了吧……人鸟什么的就想到《小孩与鹰》,不过这片真心没法比。
节奏缓慢,背景低沉,失去母亲的家庭不再有爱(剧中说母亲死了,但我感觉是背叛了,与乌鸦的忠贞对比,否则没必要瞒着儿子,父亲也不会那么失态),粗暴任性的父亲,固执个性的儿子,漂亮活泼的女生,萌萌可爱的雏鸦,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处理得好,皆大欢喜,处理得不好,痛苦终生,所幸结局是美满的。
文艺的太套路 还这么抓马 但最后一场爆发戏太赞 情绪好像我都能感受到
唯美的稻田
可以说是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特别偏爱荷兰电影么,不要拍我。
嘿,孩子!吹着你的蓝色泡泡糖,哼着你妈妈的歌儿,带着你的寒鸦,牵着你爱的那位姑娘的手,拥抱着你大块头的父亲,去受伤,去尖叫,去发呆,去沉默,然后去微笑。
概念太差,这类儿童电影要是都有一个坏父亲那太容易拍了。小演员演得不错,摄影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