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复仇在我 剧照 NO.1 复仇在我 剧照 NO.2 复仇在我 剧照 NO.3 复仇在我 剧照 NO.4 复仇在我 剧照 NO.5 复仇在我 剧照 NO.6 复仇在我 剧照 NO.13 复仇在我 剧照 NO.14 复仇在我 剧照 NO.15 复仇在我 剧照 NO.16 复仇在我 剧照 NO.17 复仇在我 剧照 NO.18 复仇在我 剧照 NO.19 复仇在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8

详细剧情

  警车上,落网的连续杀人犯槚津严(绪形拳 饰)神态轻松,并在后来的审讯中拒不交代杀死职员柴田与马场的经过……槚津严出身于信奉天主教的渔民家庭,由于宗教歧视,严家的小船被没收,年幼的严试图反抗却被父亲制止,由此父亲丧失了在严心目中的地位。青年严因偷窃美军设备出狱后与加津子奉子成婚,然而很快又因诈骗入狱。父亲为阻止加津子离婚登门拜访,谁知两人却发生了不伦的关系,再次出狱的严不齿妻子与父亲所为,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伴随杀人与诈骗的流浪旅程。严乔装大学教授与旅馆中的暗娼交好,间歇时仍然犯下累累罪行,而此时与他共居的母子二人,并不知晓身边人是日本知名的通缉犯……
  本片获1979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第一名。

长篇影评

1 ) 《复仇在我》:人性的暧昧与含混

没有渲染,没有评论,只有不带立场的冷静叙述,极端但真实的人物和悬疑表层下的澎湃剧力。在1979年的《复仇在我》中,今村昌平完全表现出大师级水准的控制力,通过对残酷而真实的社会意象的提炼,将现实主义的题材提升到表现主义的层面,吟咏出一首关于人性的意味深长的诗。在我所看过的今村昌平作品里,这一部无疑最具吸引力,因而也具备了足够的商业意味,为票房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任何一个坚持自我的作者而言,这都是一件幸事,但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即使是今村昌平这样重量级的导演,也会不自觉地堕入圈套之中。在《复仇在我》里,极端的人物与行为为叙事带来了足够的动力,却与形式构成矛盾,内容愈真实,就愈是具有夸张的意味,从今村昌平选择这一题材开始,这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悖论。一旦今村昌平沉湎于对人物固定侧面的刻画,故事变得好看的同时,也打破了风格上的微妙平衡。这妨碍了它成为今村昌平最好的作品。

愈是真实,就愈夸张,这首先就构成了矛盾,今村昌平自然不会视而不见。欺骗性在于问题的两面:坏处是它并不明显的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好处是它为剧情带来额外的张力,在情节中无处不在的散播“为何”的疑问,不断改变着叙事的焦点。比较起来,今村昌平显然更在意后者的存在。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件,今村昌平几乎不掺杂主观视点,而是以间离的角度重述当事人暨主人公榎津厳的一生,而人物与行为之间的巨大落差,就构成叙事的原始动力。一开始,故事就含混地交待出一起谋杀案件,似乎要由现在回溯至事件的起因,解答“为何杀人”的疑问。但在编导带领我们重新经历了事件以后,我们发现其中并没有原因,或者,编导并不想给出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要我们看到人性的更多。这就迫使我们追随故事,继续向前回溯,在人物制造出来的庞乱的事件里自行寻找答案。于是寻找就成为一段扣人心弦的旅程,这正是今村昌平所擅长表现的“死亡的最后旅程”,只是这一次,他把它扩展到人物漫长的一生。

暧昧而含混,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在拍摄《复仇在我》前长达七八年的蛰伏期里,今村昌平一直专心于纪录片创作,《复仇在我》沿用了类似的摄制手法。这种手法跟电影的叙述风格是契合的,但却被用来表现不确定的内涵。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使自然光、手提摄影、跟拍、疏离的中景及视角这些技巧,全部具有了表现主义的特质,也是使电影具有诗特质的原因之一。对于电影作者而言,这种逆向运用最能体现其不受窠臼与传统束缚的创造力。在这种现实与表现相互依存的作品里,最明显的标志也许就是超现实场景的存在。在《复仇在我》的后半段里,榎津厳杀死了阿春后,又决定杀死她那曾为杀人犯的老母亲。他谎称阿春在二楼房间,将老人逛骗上二楼后,拿着刀沿楼梯跟踪而去;当他走上楼梯,楼下他刚经过的地方突然出现他病重的母亲,而镜头由此跟随着她,走入房间。那是另一个时空,他的父亲与妻子正在吃饭,父亲偶然抬头被门外的母亲吓了一跳……这个统一与跳跃并存的超现实时空处理,效果之强令人震惊,它完美地展现出纯电影手法的艺术表现力,有效加强了幽玄与神秘的故事氛围。

在《复仇在我》中,含混不仅存在于表层之上,也存在于深层之中,正是这种多维的人物处理塑造出充满魅力的主人公形象。当我们带着为什么的疑问深入人物世界后,今村昌平首先展示出的是童年时代榎津厳的暴力一面。他无法像父亲一样用温和的方式对抗强权,而是选择了暴力抗争,结果反而导致父亲的屈服,这是一个偶像坍塌的时刻。在今村昌平的构建中,这个意象并不是榎津厳恶魔般一生的起点,而是背后所隐藏的混乱与冲突。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个偶像坍塌的时刻或许是榎津厳“弑父情结”的起源,但这仅仅是他性格中的一面;榎津厳成长的环境,还是东方的,而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这是他思想中的另一面。在榎津厳谜样的内心世界里,“尊父”与“弑父”、服从与反叛,两种力量始终处于对立冲突中,而这个冲突又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就使得他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阴影,而我们也无法就此来推断其内心的状态。于是他的异常行为就充满了非理性的偶然,这种不自觉地的状态赋予人物强烈的悲剧色彩,以至于他恶魔的一生却能得到我们的理解甚至同情。就像故事中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一样:他是一个好人(当下),如果不是有那么多过去和未来。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今村昌平自然不会满足于塑造一个存在主义的人物。在这段“死亡的最后旅程”上,他把人置于社会之中,把人物命运扩展至时代层面,写人的命运的同时,也侧面描绘出变迁中的、仓惶而破败的社会与时代。故事一开始,两个老妇人在田间对话,怀疑田边躺着的人是一个韩国酒鬼,就侧面地表现出在战争与战后时期,韩侨在日本社会中的尴尬境遇。给童年榎津厳带来冲击的征船事件,背景正是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38年。类似的背景还有战后驻日美军肆无忌惮的放纵生活,沉湎于弹子房、赌博等战后迷茫的一代,以及与榎津厳在旅馆发生联系的、代表不同时期的三个女人(囚犯、情妇、妓女)的命运所折射出的某种不变的时代因子。与这种时代相映衬的是今村昌平对环境的精心表现,被捕时飘雪而阴沉的天气、蜿蜒的山路、曲幽的隧洞,杀人时的菜地、狂风、柿子树、幽静山谷,潮湿的温泉、幽暗的庭院,旅馆外爬满植物的小巷等等,在自然主义之外另有浓厚的表现色彩。在故事中,今村昌平通过将时代、环境与纷乱的人物关系三者有效结合,使人物命运突破了小我的局限。

性是片中叙事的重要元素,与今村昌平一贯的主题一样,《复仇在我》讲述的也是赤裸的毫无遮掩的原始“性”,其中包括了爱与欲、偷窥与乱伦。这种原始的性存在于所有人物的不自觉深层中,在榎津厳身上尤其明显,表现为野兽般的无尽索求。与其他人物明显不同的是,在他的生活里几乎不存在性的压抑,这显然也是编导的刻意设置,用途与矛盾情结的设置一样,避免对其形象的单纯解读。在其他人物身上,性的表现复杂得多,相对的却更易解读。首先是性的存在,然后是性的压抑,最后导致变态情欲的萌发。榎津厳的父亲与儿媳的不伦情感、阿春母亲的偷窥欲望都属于此类。与这些性相对应的是扭曲的爱,榎津厳的父亲为儿媳安排欲望的宣泄、榎津厳与阿春在情欲里相互温暖的爱。最令人动情的是后两者的爱,他们同属那类或被生活桎梏、或被生活追赶而无路可逃的人,即使他们的遭遇没有一丝浪漫的色彩,一旦拥抱却能令人感受到那种生命最底层最张扬的活力。一旦体会到这层意味,榎津厳那无尽的索求,内里不知道包含着多少空虚与惊惶,就像溺水前无望的挣扎;而他之所以踏上这段漫长的死亡的最后旅程,除了叛逆、逃避、逃亡、杀与被杀以外,显然还包含了挣扎、寻找、回归、自由等复杂内涵。

片中运用了许多象征镜头,最突出的当然是今村昌平的招牌:鳗鱼。在这个象征物上,有着许多说法不一的解读。在《复仇在我》里,我觉得最重要的含义是借鳗鱼来诠释榎津厳邪恶念头的含混来源。鳗鱼的性别易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公鱼自然是凶猛好动的。这就像榎津厳内心的矛盾纠缠一样,因应环境与时空的改变,毁灭的念头总是不由自主地发生,无法自控。这在他躲藏在老律师家中时差点勒死自己、与阿春情浓意浓时突然将她掐死两件事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片中鳗鱼的镜头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一条死去的鳗鱼,第二次是鱼池内拥挤的鱼群,这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明喻,对于榎津厳或者我们具有同样的意义。榎津厳在这两个场景及其后的绳索镜头里看到自己的结局,而我们则在这两个场景中看到他命运的浓缩;拥挤的鱼群同时也是对故事中纷乱的人物关系的一个比喻。在此之外,榎津厳与加津子初见面的镜头里,吉普车横冲直撞扬起满天灰尘,到处乱扔的鞭炮,躲避的农民,依稀有着一丝战场的味道;加津子来到铁轮温泉的镜头时,背景上蒸汽弥漫,恍然就是一幅大工业化的现代绘卷。

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是故事的结构,看似混乱实则精妙的非线性叙事,其中混合了平行叙事、交叉叙事、倒叙、插叙等多种技巧。故事以平行叙事为主,在故事开始部分,一边是警方逮捕榎津厳并对他进行审讯,一边叙述他的犯案经过。当这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时,编导通过一个插叙巧妙地转换了故事焦点,于是平行叙事的一边就变成警察对榎津厳的追捕,中途不断插入人物的过去,另一边则是榎津厳的逃亡生活,这两条线索包含了社会进展与个人进展,在深入人物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事件扩展至社会层面。讲述逃亡生活的这条线索在进展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交叉进入的则是其家人的生活。在这条线索的末尾,通过榎津厳杀死加津子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将情节推向高潮,以一个彻底的反讽升华故事。然后结局部分又回到最初的审讯,形成一个环形的封闭结构。在这个封闭的结构中,与叙述手法对应还有另一样东西:视点。插叙的情节中,或中途或末尾时有人物(讲述者)的画外音出现,这代表着剧中人物的观点而非视点,一旦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就自然地扩展为全知识点而不受人物视点的约束,这也有力的证明了故事的表现性。

在故事之中,今村昌平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时空转换,除了前面叙述过的那个超现实时空的简洁处理外,另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复杂处理是在故事的第一幕。在第一具尸体被发现的现场,有飞机在天上飞的镜头,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然后在第二具尸体被发现的现场,没有飞机的镜头,却有飞机的巨大轰鸣声;嘎然而止转入下一场,审讯室里,榎津厳正看向窗外,似乎被某样事物所扰转头,其后警探在审问时拿出带血的纸币作为证物;转入下一场榎津厳骑着自行车,某处传来轰隆声,然后他坐上了被杀的两人的车,汽车发出轰鸣声;转入下一场榎津厳在火车上的镜头,依稀可以听见火车碾过路轨声、刹车声,然后是飞机轰鸣声,榎津厳由窗口看出去,一架飞机在天上飞,然后轰隆一声,火车开动,被杀的柴田的问话声响起来;转入下一场两人对话,经过柿子树下,柴田提到以柿子作礼物,背景里一辆火车经过,发出小的轰隆声,其后榎津厳杀死柴田,在他仓惶跑走的时候,经过许多的柿子树,其间可见听见清晰而急促的脚步声,凄厉的风声,当他跑到一棵柿子树下停下来,大口喘气声,画外响起火车的鸣笛声,他摘下柿子咬了一口又扔掉;转入下一场,火车经过岔口,巨大的轰隆声,火车过后榎津厳走过来,岔口的警铃声响了数声后停止;榎津厳走到汽车旁,里面马场正在打盹,车窗上映出树枝上的红柿子;转入下一场榎津厳将马场逛走,隧洞里汽车发出轰鸣声,榎津厳在这里拔刀刺向马场,然后在另一处弃尸,同样惊惶的喘气声;转入下一场榎津厳走在路上,狗叫声,经过的汽车发出巨大的轰隆声;转入下一场榎津厳打电话,旁边有人推自行车发生响声,汽车经过,鸣笛声;转入下一场榎津厳进入旅馆房间,数钱,带血的钱,似乎听见什么,猛然起身;转入下一场,巨大的飞机轰鸣声,榎津厳抱头坐在桌子前,两目通红惊惶不已……在这一幕里,多次在不同场景重复出现同一事物,如自行车、火车、汽车、柿子树、带血的纸币等等,这些都是叙事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声音。这些或重复或单一的声音完全自成系统,除了直观的环境声外,还包含着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以及转场时的多样性、创造性运用。它把这些零散的场景巧妙地串连到了一起,从而把分散的时间和空间组合成一个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统一时空。

片中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今村昌平对于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塑造。男人总是懦弱的,对事物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女人则是坚强的,善于忍耐,敢于面对。与他们比较,今村昌平就是暧昧而含混的。即使是在片尾,他也没有直面我们的困惑,而是留下无尽的疑问,一个通过定格完成的不散意象。究竟是何物不散呢?恶魔的肉体?恶魔的精神?恶魔的思想?还是在体制压制中无处可避的孤单灵魂?个体对自由的终极追寻?抑或其他?就像在片中所做的一样,今村昌平只是展示,不做解释,抑或解释本身就是无力的。表达无法言尽他的思考,于是他把问题丢给我们,强迫我们去做同样的思考,这究竟是人的畸形,还是社会与时代的畸形。无论外界对《复仇在我》存在多少争论,其价值却无可非议。

2 ) 看的时候做的笔记

父亲代表的是权力 想要接近权力 抗拒社会定义的女性化 儿子代表着被权力压抑下“不健全”的、残忍的“个人自由”和反抗

情色的 伦理的 政治的 宗教的

恶 无理由的 random 纯粹的偶然性

大家都互相不认识 像野兽一般

这里已不再是监狱 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越变越糟吗? 你没杀过真正想杀的人吗?你太软弱了

权力的恶更可怕还是反权力的恶

超现实主义蒙太奇 阿春母亲上楼 从阴影处母亲走出来 我不会死的 我还不能死

3 ) 世界观拖了后腿

据说这是今村昌平最好的作品,也是旬报当年十佳电影之榜首。我想说,纵然从70年代的眼光看来是有其先锋的调度和叙事结构。但老爷子的陈腐世界观并没有超越时代的力量。 这世界并没有纯粹客观的观察。作为导演,要说不加主观评判地拍片是不可能的事。在浩瀚的现实真实里选择哪一种的观察角度,即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有评论说老爷子以一种冷静第三者态度创作这个连续杀人犯的生平故事,我是不认同的。他明明塑造了一个男性沙文主义的偶像,性欲旺盛,桀骜不驯,来去自如,永远不用负责任。没有任何人和事能成为他的羁绊,父母不行,女人不行,社会道德规范也别想。直到最后被捕归案,也没有给过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体现一丝丝的反省与悔过。杀人犯永远高昂的头,一场接一场的船戏,和一个个被杀的人,正代表了导演的态度。他无所谓探究悲剧的始因,或引发观众的内省,在消费了这个恶魔和那些可怜的女人后,在满足了自己的恶趣味同时又能搞出一部卖座商业片,就是让人满足的成功了。 今村昌平的这种男性优越感,道德模糊感,对女性的蔑视和压榨,让他无法成为超越时代的创作者。

4 ) 刻在骨子里的是无——论今村昌平的《复仇在我》

题记:
  人的真面,只有面对欲望才能洞察。

  在欲望面前,理性和宗教竟如此苍白无力。

----卡夫卡·陆(kavkalu)

  理智和欲望。真实世界,性的价值往往盖过了宗教的圣洁和超然。

  当公公的手慢慢揉搓着媳妇加津子的乳房,当我们目睹媳妇暧昧、满足的表情。请让所有的观念都停止吧。那刻只有两个人,仅仅是两个成人的相对。

  施与被施的都是欲望的同谋,温泉的雾气掩饰了道义的尴尬。涓涓的雨声掩盖了两人狂乱的心音。

  那一刻,圣母消失了;那一刻,仅有自然的儿女。他们是被逐出伊甸的两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所有的无言。

  《复仇在我》,1979年今村昌平拍摄的一部关于连环杀人案真实事件的社会问题电影。表现上,影片只是平静叙述着榎津的犯罪过程。可内在导演却在质问社会:当权威(父亲的自我)被颠覆后,当宗教被虚置后,留下的是无助的人又有谁来拯救。

  片中,公公杀狗一场至关重要,杀狗的残暴隐喻着欲望的非理性和人性深处的残暴性,这往往是悲剧发生的前提。人最可怕的不是他对世界做了什么,而是个体对自我的放弃,这根源往往和童年以及基因相关,暴力倾向往往不是自我能以理性克制的。有时杀人越货不再是为了生计或复仇,有时候它仅仅是某种习惯,如同吃饭睡觉。这总无序性是当年年轻气盛的今村昌平所无法把握的,有人说:这是“结构上的复杂和人物心理分析的虚化”。但是,纵观全剧,影片只能流水帐般罗列榎津岩的犯罪过程,没有评价,也无从评价。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过程。冷漠而漫长,等待观众的填充。对榎津岩的犯罪动因含混不清,心理分析毫无章法,心理动机没有依托。

  在片中,有个关于童年的细节,当海军来征船的时候,父亲因为不公平而拒绝了,榎津目睹父亲被军人毒打,年幼的榎津拿着木棒冲向了前来征船的军人,这是他暴力倾向的始端(具体原因只能以现时的基因理论来解释了,当年的今村昌平当然无从分析,因为这是个真实案例)。当警察要惩治榎津的时候,父亲因为爱子而放弃了和军人的对抗,将船拱手相让。

  信仰的至高无上在此刻消失了,本原的人性(亲情)主宰了一切,精神世界往往只是现时之人为了排遣压力的方法,内心却往往空洞无依。这和甘地的境界大相径庭。

  下一个镜头,夜晚,榎津在的海边对母亲愤愤地说:“父亲是个懦夫…他输了”。这种强力的反叛意识是他走向复仇的开始,那条不归路是社会还是基因的作用?

  在榎津服刑时,公公和媳妇之间的暧昧是一种人性的放逐和本原,它挑战了社会的正统道德观,在需求(本能)和克制(理性或道德观)中,你选择什么?神性耶?理性耶?!

  探监一场,导演运用了探视室的铁篱笆隐喻了公公、媳妇和榎津的对立和割裂。背对着我们的榎津和神情惶恐的加津子,以及宣言道义的父亲形成的三角很好解释了三人的关系。

  为了掩饰,榎津之父力权榎津复婚。同样的目的,公公让人来勾引加津子以压服他自己熊熊燃起的欲火。这种卑劣,出自一个教徒,从中我们看出导演对外来宗教的厌恶,而这又指向了日本的被占领(电影中曾经插入了美军猥亵妇女的一幕)。

  母亲向出狱后的榎津告发父亲的“扒灰”是她无可奈何的表现,更是人内心希望借助他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情结。它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降格为“借刀杀人”。这不是母亲的卑鄙,它是人类全体的欠缺。

  母亲是她,母亲也是我们全体!

  榎津回家兴师问罪的一个镜头,导演通过穿越日本建筑的局促空间来预示人类本身的疏离。镜头从榎津岩的胯下穿过(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神女》流氓威逼一场戏)而拜伏的加津子说:欢迎回家。这种从属地位,正是日本夫权的基本内容。从而点名了日本女人地位的低下,他们只是男权的玩物而已。

  紧接着对质一场戏,导演运用了窗外的蝉鸣和袅袅烟雾、门上幕帘的摇动来烘托人物的内心的割裂和疏远。

  影片中没有一个道德意义下的好人,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正是这种缺憾才真实可信。人的道德观和所谓正义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脱离了这些外在条件,人性永远身处兽类的边缘。

  影片在描绘他杀人、诈骗的同时也描绘了他和一些女人的性关系。这样的描述是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的。男人,要用力量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他的方式不仅仅是权力,还有对女性的插入,膨胀的阳具就此成为“权力”的第三只手。这种征服完成了从性到精神的自我满足,犯罪的内核,往往是某种需求的无法自满。

  影片用来极大篇幅描绘榎津和小旅馆老板娘阿春的关系,并且通过这些再一次论证了人性的丑陋。赌博成性的婆婆为了“钱”而帮助女婿监视女儿,也是为了钱而撮合榎津和女儿的苟且…诸如此类的人性问题在片中比比皆是。这不是“恶”与“善”的问题,这是人性“无”的内涵。烦忧起于一念,同理,烦忧也灭于一念。

  榎津在行骗时总是伪称自己是教授或律师,一方面未来行骗的方便,但是他对自己的角色假定更有着其心里基础。一个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人就会通过对自己角色的“假面”化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自卑,达到虚拟的胜利。这就是榎津对女性强力欲求的潜在原因。

  影片还有一场加津子和公公在浴室对话的戏,十分出色,导演利用水波在浴室上的投影以及水声来展示公公内心欲望和禁忌的冲突,利用眼神来传递彼此的心语和无可奈何。这场戏的结束是公公的一句话:“电话响了,去接吧!”这句台词猛然将欲火中烧的两个人拉回现实,同时,也告诫了观众,人无法脱离和社会的丝丝屡屡的关系,人,有时只是社会的奴隶!!

  有人说:“主人公夏津严所杀的人中几乎没有他恨的,片中旅馆女老板的母亲一言道破:你杀的是你不恨的人。”但是世界仅仅是爱与恨的简单吗?现代社会犯罪学告诉我们:连环杀手的杀人动机往往只是一种习惯或某种欲望被压制后的挣脱的快感,和道德定义中没有关系。世界从来不是好人与坏人的简单,之间的灰色就是我们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人所共知,脊椎动物的具有本能的攻击性,它在我们的理性(理性,是教化的产物,但是,教化无法主宰所有得人,如同榎津)之外,在某刻跳将出来伤人害己。

  影片在婆婆和榎津谈论杀人话题时,导演用了一个主观镜头来预示榎津的最终结局:一个问吊的人。

  但他最终“杀了”阿春,他也完成了他的一生,黄泉路上,有个叫阿春的在等待,等待完成一出生路的构成,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可能。那刻他们是真正的自己。

  此后,生命不再有着意义,此后,只是等待着死亡的发生。

  影片回到了审讯的场面,榎津的笑和自负令人毛骨悚然,又有什么比笑谈死亡,蔑视生命更使人震惊的,

  人,一个放弃自己的人,他不再服从任何社会学的定义,它所复仇和憎恶的是整个人类体系和价值论,还有他自己。

  “我也不知道”这是榎津的全部犯罪动机?动机永远是后人的揣测,“他人是地狱”【注二】一语就是世界全部构成的意义。

  当父子再见面,那个晃动的十字架如此的滑稽,这场戏可以和《牛虻》中的神父“救赎”牛虻类比。宗教,世俗的“宗教”永远只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注三】

  每个导演都有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超越旧我,这点上今村昌平也不例外。从《复仇在我》到《鳗鱼》,我看到了一个导演成长的过程。这是年龄的增长和学养的增递的结果。这是一位大师从外在到内在的必经之路。

  影片似乎告诉我们,当我们剥离了社会关系,天地之中便只有了两个赤裸的人。影片的片名【注一】出自《圣经》,而谁是复仇的主体?榎津?上帝?还是社会价值论?!而我始终相信,六、七十年代掌握世界话语权的存在主义,或多或少影响了那个年代导演的世界观和叙事逻辑。

  影片的大量镜头都是以坐姿的高度拍摄的,这样的镜头也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所喜好的,这样的机位有着深重的日本文化意味,局促而内敛。这种压抑是日本文化有史以来的全部内核。

  在此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其后今村昌平经常用的意象:鳗鱼。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宿命的象征。人无论逃往何处,他都将回到他自身的运命中,《复仇在我》如此,《鳗鱼》更是如此。榎津对父亲的评价是:哼,假道学!这是一个孩子的鄙夷,这是一个行将完结的生命的呐喊!

  我们是谁的孩子?!

  我们的父亲是谁?!

  上帝?!抑或撒旦?!

  没有答案,人生从来是从无到无的过程……

  骨灰撒向了空中,导演让它留在了空中,仅此而已!

  见鬼吧!哲理和意义!

  …… ……

OSAMA KAVKALU
2003年6月13日星期五 于15时31分
浦东 寒鸦精舍 初夏的下午。今天是YOKO在“西政”结束非典隔离的日子。是以记之。

【注一】  主经由摩西之口宣示,“复仇在我”。《(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利未记》中的一卷) 19:18.》

【注二】  语出萨特,意为他人是不可知的。

【注三】  语出马克思

5 ) 《复仇在我》中的社会肌理与时空交错式结构

罗伯特·斯塔姆电影理论的五点论证中强调了电影理论与历史、社会、政治以及文化语境间的紧密关联,也强调了电影理论的互文性和泛文本特色(对这点有个补充,我认为对电影来说,这是可有的潜力,不是应当如此的教条)。《复仇在我》在我看来是很需要这样多角度分析的电影,我第一次看完的时候就在想,也许埃德加·莫兰说的“复杂思维范式”最合适的是以帧为单位。这篇小文章试图探索从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之社会问题领域,到《复仇在我》中叙事结构及社会问题题材之间的隐性关联。

《复仇在我》改编自佐木隆三的写实作品——1963年西口彰连续五次杀人案件。按照创作惯例,今村昌平走访了杀人现场和犯人出生地及警察。随着他对调查的深入,愈加感到困惑,“犯人虽然有与金钱、女人相关的犯罪动机,但我并未感到情况严重得到将他逼到了非杀人不可的地步。”如何将“不明不白”的事情,拍成“明明白白”的电影?这可能是他在拍出《复仇在我》的19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的问题。

在自传《草疯长》中,今村坦言自拍摄《猪与军舰》(1960)期间,一自称推销员的电影迷登门拜访,从其随口讲的一个故事里,今村对拍一部“不知其所是”为结尾的电影大感兴趣,一部纪录片当然可以以此结尾,但电影以此结尾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此处很难让人不想起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我觉得这么煞有介事地对观众抹杀虚构与写实的区别,或许能为电影制造出戏剧性的高潮,能从中引出某种结论性的东西。”尽管这段话使人想起布努埃尔的很多电影,但需要指出的是今村昌平的创作,尤其是《复仇在我》,其最终是以形式(即叙事结构)承载“虚构”,而“写实”在于一种对社会肌理令人惊叹的刻画,但实际上影片的写实比重是偏重的,因为形式本身的时空离间效果中,额外体现了对社会建构的超验思考。今村昌平不是在拍“不明不白”的事情,因为虚构仅仅只能是虚构,他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分析创造了不明不白的环境。

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分析社会问题环境的,还有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者。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建构论”观点开始广泛传播。70年代建构论学者提出,“社会问题”实际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其本身不具备自然事实性,而是因为人们宣称其发生过程,才使得“问题”建构并生成。比起传统的“认识基于经验客观”,“社会建构论”则强调“认识在构成中存在的变化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研究一个社会问题的方式来说,也由原先的定义式“再现”转变为认知式“揭露”。虽然无从知晓今村昌平是否受“社会建构论”影响,但很明显今村昌平没有对榎津严使用大多数犯罪题材电影的心理学分析视角,因为他是“不明不白”的一部分(就算出于私心我也要强调这和存在主义没有关系,今村在很多采访中都表示如果不明白一个人的两面就不会写这个人物,这是出于严谨的创作态度)。榎津严的杀人动机从未真正呈现过,《复仇在我》就和“社会建构论”所强调的一样,在一种对事实叠加的建构中,向观众揭露一种动态的认知。在《复仇在我》中,这种叠加使用的形式是时空交错式叙事。

一般来说,时空交错式结构可以在建立影片线索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跨时空内容交织,更好的描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在《复仇在我》中,多达18次时空交错切换,完全不是用于表现榎津严的杀人心理动机。在《复仇在我》中,叙事形式不仅用于一种构建的超验思考,还以四大部分的动态变化起到了四种完全不同的作用。

我试图整理了《复仇在我》的4条时空线:

①、榎津严被捕后

②、榎津严作案时

③、榎津严逃亡&警察走访查案

④、榎津严自小成长线

(其中④为影片中段新发生的时空线)

整部影片呈现的时空顺序为:①-③-①-②-③-②-①-②-③--③-④-②-③-②-③-②-①

ABCD四部分

【A部分,28min,营造悬疑】

在榎津严被捕后的一系列反常行为、警察走访相关人员对榎津严描述中、榎津严纪实残忍的作案现场三条时空线之间切换,营造悬疑与惊悚感。值得一提的是在A段的第三个①的片段中(即19分33秒)从②回到审讯室,榎津严“你凭什么来断言我”的反抗,以及“别把人命当儿戏”的非常具有自反性质的两句台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几乎是今村昌平在强调为何自己不描述榎津严作案动机。

【B部分,30min,新时空线的隐秘个人经历】

这部分新出现④时空线由A部分的最后一个③引出,警察终于查案到了榎津严的家中。而④隐秘的揭开了A段无人知晓的榎津严的成长线。在这一部分,观众似乎感到,因为一些呈现的个人经历,离看到真正的榎津严不远了,但实质上这些看似有所内在关联的经历并不足以解释一切(今村根本没有试图理清头绪的打算,他只是在呈现)。

【C部分,69min,交叉剪辑强调被捕临近】

随着警察办案进度的推进,叙事更加清晰简洁,反复呈现②与③时空线,同时原先的“时空交错式结构”也发生变化,因为②③的时间点渐渐重叠了, C部分变成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交叉剪辑。所以,即使在这部分有着长达69分钟的时长,因为被捕的临近所营造的紧张感,所以丝毫没有让其显得冗长。

【D部分,10min,所有时空线重叠;时空凝结——未讲出的真正的榎津严的一生】

从C部分最后的②妓女报警,来到了D部分的①榎津严在审讯室按下了手印。而在D部分,①时空线也因为榎津严与父亲的见面,而与③时空线重叠。所有的时空线都结束了,只有结尾榎津严骨灰的定格,强调他还有不能结束自我的时空,在那条时空线中,藏着真正的榎津严的自我。

1968年完成《诸神的欲望》后,今村开始了长达8年的纪录片拍摄生涯(根据自传描述,1976年后因债务问题,连纪录片也无法拍摄)。对此他表述了多重原因,有资金也有演员的问题。就今村严谨的创作风格来说,转向纪录片拍摄,实质或许是他发现无法将前期习得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以及实地研究调查更好的融入电影中,换句话说,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时间平衡影像的虚构和写实。《复仇在我》的基调源于这十年的纪录片创作。正是出于对人物真实调查的严谨态度,所以他拒绝虚构不可知的心理部分,这才有了榎津严不可知的作案动机。而这一点,与“社会建构论”提出的“心理现象并非发生在人的内部,而是人际互动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不谋而合。观众在时空交错式结构中所看到的,正是各个时空所构建的“由表象直接形成的事物”,是一个正在构建的社会。观众看到了时空中表象的榎津严,看到了案件的走向,但始终没有看到并走近真正的榎津严,在被构建的多重不确定性与纪实手法的循环往复的消磨里,观众如此逼近真相,但有且只能体会到令人胆寒的反理性。这大概就是今村昌平寻找的平衡虚构与写实的答案。

【以上是草稿,我没有写完】

6 ) 真实案件改编,这电影直抵人性!

加津子是个年轻漂亮却苦闷的女人,男人整天在外面鬼混,她只能在家洗衣做饭,照顾公婆,所以她想要离婚! 公公镇雄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老伴已疾病缠身多年,就靠这个媳妇维持家庭。在天主教文化里,离婚是一大禁忌,所以公公是绝对不允许加津子离婚的。 在温泉中,加津子在为公公擦背。安静的夜晚,孤男寡女,加津子吐露了她的心声:留下来,是为了公公您啊!一场豪雨及时到来,道德似乎无法企及这无人的角落,两人接近犯罪的边缘… 作为天主教徒,公公压抑自己的兽性,但为了解决加津子的欲望问题,他竟然给她介绍别的男人… 如此复杂的一个家庭,榎津岩就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加津子的丈夫,那个已沦为杀人犯,诈骗犯的恶棍。 《复仇在我》,由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小川真由美、三国连太郎、倍赏美津子等主演犯罪剧情片,于1979年在日本上映,获1979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第一名。 该片改编自日本1963年的西口彰连续杀人真人真事。主人公榎津岩成长在20世纪初的日本动荡时期,先是日本侵华战争,军队强行征用榎津岩家的船只,父亲一再隐忍,年少的榎津岩凭着心中怒气奋起反抗,却被父亲阻拦压制,从此父亲的高大形象崩塌。 日本战败,美军横行,国家的秩序崩塌。期间,榎津岩偷窃倒买美军装备,被抓坐了几年牢。好不容易出狱,与加津子奉子成婚,然而很快又因诈骗入狱。再次出狱的榎津岩,得知妻子与父亲的关系,离家出走,从此开始走上杀人与诈骗的堕落道路… 今村昌平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再现了一个恶棍的由来和他的犯罪历程,并对国家,家庭背景进行剖析,试图绘制榎津岩的犯罪图谱。时空的切换频繁,但是通过导演的有机结合,全片一气呵成,用短短两小时勾勒了罪犯的一生。 作为导演中的人类学家,今村昌平善于反映底层人物的命运,并喜欢用性这一原始动力来说明问题。在开头的那场温泉情欲戏中,人性,兽性,伦理和道德激烈的冲突,做人啊,太难了! 片中,导演采用中立而冷静的态度用摄影机描述的事实说话。在导演的镜头之下,人物蜕变为蛆虫,在本性欲望驱使下,走向宿命的结局。在榎津岩逃亡的穷途末路,他假扮大学教授与小客店的暗娼互相取暖,然而犯罪必惩,他那虚无的人生也即将终结… 绪形拳主演的榎津岩充满玩世不恭的邪性,而三国连太郎主演的父亲老辣保守,二人飙戏场面张力十足。倍赏美津子主演的加津子眼波闪烁,在温泉情欲戏中,展示了绝佳身材,把一个独守空房寂寞妇女的饥渴演活了。

7 ) 看的时候写的笔记

父亲代表的是权力 想要接近权力 抗拒社会定义的女性化 儿子代表着被权力压抑下“不健全”的、残忍的自由和反抗

天主教

伦理的 政治的 宗教的

无理由的 random 纯粹的偶然性

大家都互相不认识 像野兽一般

这里已不再是监狱 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越变越糟吗? 你没杀过真正想杀的人吗?你太软弱了

权力的恶更可怕还是反权力的恶

超现实主义蒙太奇 阿春母亲上楼 从阴影处母亲走出来 我不会死的 我还不能死

被逐出教会 妈妈过世

我和你流着同一血脉 我们都留着恶魔的血脉

我不敬畏上帝 那你为什么一直逃亡呢 因为我想自由自在地跑

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我若杀人我必杀你

父亲:你只会杀你不恨的人

与神的世界平行但背道而驰?

暂停帧 丢弃在海里 但没有任何一个骨骼真正掉进去 阴魂不散的究竟是什么

短评

榎津严上楼杀人和其母回家出现在一个镜头、榎津严被抛撒的尸骨定在空中,被这两处超现实处理震住。几处交叉剪辑印象很深。“你只杀你不恨的人”,“你没杀过真正想杀的人”,或许他本质上是一个冷酷强硬的“懦弱”的人。不知如何正确抗争,只能依靠伪装和杀戮苟活。

4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一个事先张扬的谋杀犯。结构上之所以早早亮出底牌,是因为今村昌平所要刻画的不是结果(一如杨德昌在片名就揭示少年杀人),而是可怖的作案过程:他没有详细的计划,在通缉的高压下,却仍处在不紧不慢的生存状态中,气定神闲地扮演另一种人设。所谓“复仇在我”,如果“我”指的是杀人者,那么“复仇”就清晰地指向父亲:儿子的第一个精神偶像(父亲)受辱,背叛了男人立足的根基,而家庭内宗教的禁锢又让欲望被长久地压抑,于是男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垮塌——用这种精神分析法去构筑津严的动机,其实相当陈旧且无力。结尾一句“你只能杀死你不恨的人”,又让弑父的动作彻底破产;最后父亲和儿媳抛掷罪人的骨头,超现实的定格揭示出一种悬浮/搁置的状态,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所在:它拍的是极变态的人性,但从始至终没有完成深入、彻底的反思。

5分钟前
  • 晚不安
  • 较差

你为何不敢向你父亲复仇?因为这就像你父亲不敢向天皇老子复仇,就像旅店老板娘不敢向他丈夫复仇……在父权、等级、人情包裹下那个时代日本人变态人格的展现——“不是我想逃,而是我要自由自在地跑。”

9分钟前
  • 小宏
  • 推荐

宗教/父權/性將其產生的惡(骨頭)拋向世界定格,狂妄且一針見血。 太愛那檟津嚴爬上樓梯準備獵殺旅館老太婆,檟津嚴那臨亡的母親則於同顆鏡頭內的樓梯暗處邁出,死亡的氣息凝結了兩個空間,相互指涉,神來一筆,真是萬般滋味在「鏡頭」。

12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很多人都说什么“皇权”和“父权”,我倒不这样认为。其实电影探讨的是人性的两个极端,父子两人正好一左一右,父亲冷静克制隐忍,近乎“伪”;儿子放纵放肆放荡,接近“疯”,悲剧源于人性的两极分化。

16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你只敢杀你不恨的人”,在父亲的威严下被阉割掉血性的儿子,在诈骗和犯罪中消磨掉自己狗一般的生命。只有同为杀人犯的老太太看出了他的软弱。开场的谋杀戏兽性十足。三国和绪形拳的对手戏光彩四溢,三国阴阴的,更老辣些。2:05分那个楼梯处老妈出现的超现实处理很有意思。还有家族的天主教背景。

18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8.5/10 真的邪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天地不仁,万物刍狗。故事骨子里的冷让人寒颤。

22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日本人的变态,家庭的乱伦,丈夫的男权,儿子的胡作非为,妻子的低声下气,母亲可以因为赌博而出卖自己的女儿。日本人好色,性癖好更多,表面上假惺惺的和和气气,实际上却是下流坯子的传统。这些感想是看过此片所得。

23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还行

也许是今村昌平最强的片子,冷峻残暴生猛有力,秒杀朴赞郁、奉俊昊、金基德等一干韩国后生。

27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极恶将永恒凝固。很少见这种冷漠而漫长的切入视角,今村昌平无穷尽逼近了为兽的人。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如何放弃。

28分钟前
  • 砚小朵™
  • 推荐

你只杀你不恨的人,远远的观望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今村昌平真的把人当成蛆虫拍,丑而美,非常荒谬的组合。开头部分有点难以适应,直到后面几场精彩绝伦的大戏让人不得不叹服,尤其是温泉情欲戏、父子最后的见面、杀老太太和扔骨灰几场,几乎都是可以写入影史的。今村的连环杀人犯就像小孩儿,影像因此成为无从解释的现象学,但他又忍不住要在闪回里给出一个交代:一切的起源来自战时的屈辱和父权的首次崩塌。世界的秩序瓦解,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抑制的逆反、堕落、杀戮和对自由的索求。然而,明知女人怀着自己的孩子却依旧无法停止屠戮,这未尝不是最极端意义的父权的一次回光。正如父亲所说,他永远也不会杀死他恨的人,最终也只能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他鄙视自己多少有些可鄙的父亲,却永远也给不出更好的答案。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7.5 如果先看电影后读今村的回忆录应该更有意思;也许在导演心中所谓的复仇是对日本近代社会的一种报复 天皇 权威 父权 大男子主义这些交错于近现代日本中的封建残渣 宁可自由自在负罪潜逃也好过活在看不见的封建传统下的精神压迫;此片与今村上一部故事片相隔接近十年 亦算是导演的辛酸史

33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8/10。荒郊外按倒同事拿铁器砸其要害,事后小便冲洗血手又镇定地置车内另一同事于死地,将路途结识的律师杀死放衣柜里坐下喝酒,掐死情人再杀其母片刻后变卖母女的家产,骗自己母亲上楼接着母亲从门外出现的含混时空。导演以间离的角度回顾主角一生,让乱伦、偷窥和扣人心弦的细节形成叙述的原始动力。

3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今村拥有非常先进的调动视听语言的能力,尤其在于通过机位关系调度空间层次来塑造人物关系,他的镜头关系和人物关系作用的非常紧,这点在现代亚洲影坛里实在是少有敌手。影片对男主人公的塑造很成功,复杂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有一场双重空间在同一镜头中联结简直吊打无数人!真正的瑕不掩瑜。86分

39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力荐

大师今村昌平的经典作品,好结构,把血腥和情色发挥到了极致。犯罪总是有根源的,也许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但都不能成为犯罪的借口,当你寻求复仇的时候,无意中播下了下一起复仇的种子,你自己将会变成被复仇者。虽然也许太过变态,但我想很多观众,包括我,还是希望父亲和儿媳最后能在一起。

43分钟前
  • Zola
  • 力荐

1、奔腾向前的列车,象征了槚津严狂奔的犯罪欲望;2、利用玻璃的不平整,表现出了严父扭曲的面部形象。欲望与宗教的纠结挤榨,能不扭曲么?3、槚津严和情妇的两场床戏,明暗光线相继变换,正如鳗鱼的设定,诠释了槚津严内心的善恶交替。【9】

4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在今村昌平的电影中,人类经常被放进兽性实验室进行观察和剖析。没错,又是一部今村式的极度邪恶的影片。穷凶极恶的连环杀手,乱伦畸形的家庭,变态龌龊的母女,…整部影片陷入了一场疯狂的“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的极致实验。今村也许用力过猛,但把人性之恶放在显微镜之下,“夸”大了,却真实打脸!

4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今村昌平的巅峰之作,无明确动机的连环杀手的一生。1.冷冽而直露,今村将难以解释的暴力与无法抑制的情欲一定程度上同日本的社会背景相缀连(如侵华战争时军政府的强取豪夺与战后美国占领军的肆意妄为)。2.主人公家庭的天主教信仰充当着张力或反讽,对父子儿媳三人造成了不同影响,或隐忍或爆发或放纵。3.尽管人人都有罪,但除了男主是纯粹杀欲的化身,其他角色都可怜又可叹,在执念之痛楚与对欲望的压抑间徘徊轮转。4.倒叙回溯+交叉叙事相结合,几次跨时空转场非常惊艳(尤其是男主拿绳跟着老太上楼的场景,男主母亲突由纵深入画,旋即切为母亲对家人的窥视,似[雨月物语]),不少低机位和透过门窗隔栏的镜头。5.成群的鳗鱼,又见今村式动物意象。6.结尾父媳抛掷骨灰的不断定格,是什么阴魂不散凝滞空中?7.你只会杀你不恨的人。(9.0/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手法纯熟,镜头也很厉害,然而人渣就是人渣,我不认为这是片中用宗教或父权坍塌就能解释的。事实上是看完这部电影,依然没有被打动,创作者如果挑此类真实犯罪事件来拍摄,定需展现自己独到的视角,才能让人认同,可惜并没有感受到,反而感受到不适

52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