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被解放的蠢朋克

记录片法国2015

主演:法瑞尔·威廉姆斯米歇尔·贡德里乔治·莫罗德坎耶·威斯特尼莱·罗杰斯SkrillexPete Tong保罗·威廉姆斯

导演:HervéMartin-Delpierre

剧照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2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3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4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5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6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3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4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5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6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7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8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19 被解放的蠢朋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02

详细剧情

  以一首「Get Lucky」红遍全球的法国电音天团「傻瓜庞克」,成军20年来却极少公开露面,尔后更彻底以机器人形象现身活动。法国导演赫威马丁戴皮耶的纪录片《傻瓜庞克:谁是傻瓜》,邀请到肯伊威斯特、「菲董」菲瑞威廉斯等大牌巨星,横跨法英美三国的音乐製作人、乐评及音乐录影带导演现身说法,探索傻瓜庞克的创作历程,如何将向来由英美领导的流行音乐带向新纪元。

长篇影评

1 ) 观影笔记

以下文字均来源自片中乐队、艺术家、工作人员、乐迷关于Daft Punk的谈论。

“我们首先要问一个蠢问题:电子乐代表的是地下音乐精神,并且是反明星商业模式的,但是你们现在已经是大明星了。你们对此怎么看?”

Thomas:“我们的曝光度确实很高,但我认为把音乐做好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人们会自己决定看不看。反正看我们不会主动展示自己。”

所有的流行巨星都是一件新发明,他们自己发明了自己,他们不是生来就是大明星,他们使自己成为明星。比如,当我和David Bowie说话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和哪一个David讲话。可能是他上千人格其中的一个,反正不是1947年出生在伦敦的那个David Bowie。这是一种面具,使自己成为“匿名者”。

一开始Daft Punk拍了一些照片,我想,他们认为自己的面孔稚气未脱,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却那么牛,那么前卫,那么丰富而有趣。这也是一种对于如何成长的反思,如何继续做音乐,如何到了40岁仍然不忘初心。

实际上他们也不是特别配合。有一次,在纽约,我们和维京唱片的人会面的时候,会议结束以后,他们安排我们一起去餐馆吃饭,门口安排了加长豪华轿车等车。Thomas和Guy一看,不是非常喜欢这种作风,然后就跑了,留我一个人和维京唱片的人在豪华轿车里。最后他们自己坐地铁去的餐馆。这是一种拒绝,一种哲学立场,就是在说:我们不想混你们这个圈子。

Guy:“我们和总公司签的合同是100%有利于我们的,因为我们避免了几乎所有艺术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发行公司的利益冲突。”

他们和维京唱片签的合约是前所未有的,通常一个艺术家会和公司签四五张唱片的合约,但是Daft Punk说“不行,老子不干。我们拥有作品的版权,我们授权你们发行我们的音乐10年。”从第一张专辑开始,他们就规划好了发行方法,这种商业模式正是他们需要的,他们深知一定要保有自己的艺术创作自由,一切都不能被别人束缚,包括公众形象等等,他们掌控一切。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规则体系,因为他们有权这样做——他们从来不差钱。这种商业模式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乐队,大家纷纷效仿。

有人说,这是音乐史上最厉害的一次敲竹杠。

Y2K是year 2kilo的简称,Y2K问题又叫“千年虫”,最初的含义是古早电脑计算程序处理日期时的一个重要BUG。当时即将迈入21世纪的人们认为,这个BUG会导致全球基础设施瘫痪,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而这种现在看来颇为有趣的“科技恐慌”,也更加为千禧年这一世纪交汇的特殊时间段添上了莫测的神秘色彩。

初入21世纪的人们,把未来幻想成了一个信息科技极为发达的梦中乌托邦。Y2K记录了那个时期,人类最为疯狂的想象与最为美好的梦想。这也使得它在本质上与其他未来主义风格产生了区别,在一片祥和的幻想之中诞生的Y2K,拥有着其他未来主义少有的积极精神和乐观态度。

而当年那些技术不成熟的科技幻想,也令Y2K风格在如今的我们眼中,又多了一层复古科技的独到魅力。Y2K风格如今的大势回潮,其实早在前几年就有所体现。前两年异常流行的“蒸汽波”和一些看似复古又科幻的时尚元素,其实都是发源于Y2K美学门派的流行分支。

Daft Punk这个乐队,特别是Thomas,特别迷Y2K这个概念。如何解释这种转变呢——两个男人带上面具,从2000年1月1号开始,正式成为机器人——他们试着用Y2K的概念解释给记者听:“世纪之交的那天半夜Daft Punk在录音室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巨大的bug使得他们把自己变成了机器人!”

Todd Edwards说:“我记得当时Thomas和我说他们正在做头盔。呃,我20岁的时候,绝对不会想着把自己做成机器人,图什么啊?”

他们之后初次露面,自己制作的头盔上有一块LED显示屏,上面不停着滚动法语:“我们没死,只是变成了机器人。”

“那是在2001年,我们感觉不是在和两个搞音乐的毛头小子谈话,而是在和两个机器人对话。那种感觉非常震撼,最后一次采访他们的时候我们谈了两三个小时,我记得Thomas从来没用过‘我’这个主语代词,太疯狂了,这个代词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了,他们是Daft Punk。

不过他们也有调皮的一面,尽管他们控制着一切,但是他们仍然像孩子似的,仍然开着玩笑,他们依然年轻。”视频正值两人在东京制作interstella5555的时期,他们站在繁华的商业街中央纹丝不动,接受人们的围观,又突然伸出手惊吓到了凑近他们观察的几位女高中生。

松本零士:“对我来说,阿童木是有心的机器人,他总是那么冷静,不喜欢暴力,需要的时候他还会保护人类,给人类提供避难所。也许他代表的是日本传统意义上的‘鬼(幽灵,Ghost,星际穿越里的那种)’,或者是日本所崇尚的超自然的力量。这里所谓的鬼并不是邪恶的魔鬼,而是一个有心有灵魂的个体,并且可以自由地表达。”(日本是有自然巫信仰的民族,并且有很强的亚特兰蒂斯灭世情节)

(2006科切拉音乐节)通常,做现场演出的话,主办方会先付10%的预付款,但是Daft Punk毫不犹豫地跟他们要了比全款还多的钱,因为他们需要这些钱来准备演出。当时基本没人知道这件事,完全是保密的,除了一些技术人员,连他们的经纪人都几乎什么也不知道。

经纪人:“我在科切拉开始的前十天到了排练场地,然后我看到的是这些:现场搭建起了巨型的金字塔状的东西,很多面LED搭建的光墙。现在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大家都用LED灯,夜店里都是,但是在那个年代,我记得要想把这张规模的金字塔都布上LED灯,我们得和全美的供应商联系。”

那天晚上他们就像是音乐恶霸,通常每场演出之间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是他们让观众苦等了整整一个小时,因为整个后台都给清空了,所有人都得离开。我们算了一下,大概有三四万人在现场,怎么可能,我们的场地只能容纳一万人。大家都惊呆了,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啊...然后金字塔出现了。

......

在现场的观众纷纷发短信给其他场地的观众:你们赶紧过来,别错过了最好的表演,OMG!当时开音乐节的我认识的所有人都跟我说,他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就好像你错过了史上最好的演出。所有人都拿出手机,那时候用手机录像并且发布到YouTube上的风潮刚刚兴起,事情就此变得很疯狂。

经纪人:我当时哭了,真是情不自禁,完全被演出的力量感染,观众的反应对我来说也是那么不真实。就像是在做梦一样,真实的梦境,在四万人组成的沙漠里,舞台就像一条小船,四万人沉醉在光效里,被音波一次次冲击着,快乐着。

在人群里有很多音乐圈的人,科切拉音乐节就是把这些有识之士聚集到一起,也有些满脑子摇滚的人年复一年不停地说:“whats the big deal? i dont get it. why isnt that guy on stage doing anything? where are the guitar?” now they get i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

还有那些硬核摇滚人士第一次明白过:“oh that’s what everybody is into! thats what people talking about all these years! ”

金字塔还有世界巡演,这是EDM的开端。科切拉的那座金字塔是新一代音乐人的基石。

Giorgior:我当时刚到巴黎的录音室,我坐下来,他们就让我讲讲我的life。那里有三台麦克风对着我,然后我问他们,采访用三台麦克风干嘛?他们回答说,左边那个很旧的麦用来录你的童年经历,中间那个麦是70年代常用的一种麦,最右边那个是最新款,是用来录现在的事情。我说谁能听出区别啊?技术人员说没人能听出来,然后我问那为什么这么录音啊?技术人员说因为他们(daftpunk)能听出来。

Paul William:他们制造了一个带着面具的神话,这个故事令人神往,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艺术家的创作实力,这一切不过是小打小闹,但是因为他们是daftpunk,他们的制作水准如此之高,这已经超越了普通作品,要多得多。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至理名言:予人以面具,人将予你以真相。我觉得称为匿名者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为了能过正常的生活,组建家庭,或是在工作之外能够自由地走在大街上,海滩上。这意义重大。

2 ) 当我们谈论Daft Punk,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9年初,在美国某知名网络公司工作的朋友,发来了一段年会视频,迷幻的灯光中,两个头戴标志性头盔的人,站在DJ台前,从嘈杂的视频音里,还是能听出《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的旋律。台下的人们或微醺或意乱情迷,兴奋地跟着节奏摇摆。我问朋友,是真的,Daft Punk吗?他说不确定,但是据说是公司准备的惊喜。那时,距离这两位大仙上一次发唱片营业,已经过去了快三年。

对Daft Punk最早的印象,是他们出现在某个时尚杂志里。两个超现实感的头盔,让人没法不记住。但真正开始听他们的音乐,已经是2012年了。那时,身边的新朋友,带我了解了电子乐不等于蹦迪土嗨,以及在这个不等号之外的精彩。而Daft Punk在他们口中,是我等凡夫俗子的电子乐正确入门。当然了,俗的只是我们,Daft Punk永远站在电子乐艺术的制高点,偶尔下凡逍遥人间。

在2017年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不清楚他们为何可以封神,只是很确定,他们牛逼。看到Thomas聊起当初乐队名字以及头盔造型的来历时,真的又想笑又心痛。年轻人独有的棱角,被他们用笨拙的方式执拗地杵在这个浮华世界里。从带上头盔说自己是蠢朋克的那一刻开始,他们选择拒绝随波逐流,开始自定义游戏规则。流淌着青春气息的又蠢又朋克的味道,很装,也很酷。

当然,Daft Punk神的并不只是不露脸,在电子乐领域的开拓性,才是他们封神的唯一资本。本人不是个音乐专业人士,所以无法有理有据地宣讲他们的技术有多强。但用业余的耳朵听听现在烂大街的EDM,以及当下动不动就电子混音的流行歌曲,真比不过他们十几年前的东西。不过,最让人咬牙切齿还得承认的是,他们真正做到了从不违心、就能消失留白——这一套咬准大众神经的行为艺术。钱财滚滚来,铜臭不沾身。而这一套,必须得是他们这种“富二代”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看过此片三年后写这篇影评的起因,是想来豆瓣影评区,翻找喜爱音乐的大神在这个纪录片下留下的干货,结果发现长评区只有寥寥三篇,短评区更是充斥着小青年们的不屑,内心不免唏嘘感叹。大仙们戴上面具隐于市,凡人们就果断不认识了,害!别忘了:音乐,是艺术。

3 ) 被解放的蠢朋克

2月22日已经成立28年的法国电子乐队DP宣布解散。

认识他们倒也没有很久一年左右,听的第一首也是大多数人听的第一首:《get lucky》,这首神曲加专辑包揽了14年56届格莱美5项大奖(年度最佳专辑: Random Acess Memories ;年度最佳单曲;最佳流行组合;最佳电子/舞曲专辑;最佳非古典类工程专辑),纪录片中提到这是第次有电子乐队包揽格莱美五项大奖 。现场透明录音间玻璃后面两个戴着头盔的机器人控制着调音台的场面无疑是当晚当之无愧的焦点,以后怕是看到头盔就会想起DP吧,哈哈

纪录片是从乐队1993年组建讲述到拍摄年2015年,包括名字蠢朋克的由来,拍摄第一支狗头人主角mv《Da funk》,进入2000后便不再以真面目示人取而代之的是Robot的外型,以及06年美国Coachella音乐节上前所未有的电子舞曲神级现场,各种人物对他们的评价。

从头至尾两位主角都没有接受采访,但是从各种资料和他人口中的描述拼凑出来的Daft Punk是如此极富魅力、独立、创造力和影响力。

2021.2.26

4 ) 蒙面歌蠢

又是一部让我有所顿悟的片子
咋一看这名字翻译就是那个赏金猎人Django Unchained的模仿式翻译。
被解救的姜戈是个黑奴这说的通。但这个daft punk的被解放就感觉有点不那么make sense了。
且给我戏称为,蒙面歌蠢。

鉴于最近的一个引进韩国的节目,我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想。万一他们被邀请。。当然这 是不可能,想要请他们做节目比邀他们演出还难。就好像要他们去拿个什么奖也一样。

毕竟,要是我的话(也许是错误的理解),
我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还可能不够分量,毕竟这是我所热爱的兴趣。这只是我表达自己的一个途径,而且我更关注的是音乐的本身。
并不是它所带来的影响还有评价。


里面很有印象的一句话
live freely under your banner and respond for all of it as exchange
(误,这里后半句有点不记得了,更何况那是个日本漫画师用日文说出来的)

在这个个性十足的年代,我们都为我们的个性大张旗鼓,却大多如青春荷尔蒙分泌旺盛的聒噪过后,少有,(正如我上面那句话也是只记得一半一样,这里我也不清楚这究竟是啥)捍卫它的责任,或是勇气。

我不是有原则的艺术家。我不是艺术家,我也没有原则。很多时候我甚至不能“解释自己的把戏”。
可我会反思,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地思考我自己的很多缺点。

其实很难的,把这些东西都分得开,而且都那么有条理。
要是可以的话,我也希望我可以戴着面具活着。
那样,我就可能会少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批判,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评判标准,有色眼镜折射出的,让人不舒服的主观臆断。
也许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至少一个面具可以帮我挡住这些。

当然,这也很不现实。
才能显示所谓的真实。



艹,我又抽了哪条筋

5 ) 过度解读,借题发挥~

广播要是写得到我会发广播的其实,然而日记又是个很私人很绝对的地方不太想把DP放进去...那就借题发挥一下,这份影评并没有太大含金量,想看严肃影评的看官可以左上角离开了......但如果你对daft punk的机器人格(抱歉,实在不能使用“人格”这个词,断句应该是 机器人/格)也感兴趣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靠谱的参考。 ————————————

"1999年9月9日的9点9分录音室的爆炸让我们变成二分之一个机器人。 两百万的销量只不过是一份家庭作业, 三分钟的曲子可以体现出四十个创意才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不妨告诉你,除了以每秒3.6亿万兆的速度分裂出的音乐细胞外,这两只颜色迥异的头盔里深藏着的,是我们如出一辙的电子灵魂。"

越看越感觉人们现在好像只谈论两个东西:权力和爱。那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有钱就可以围着前者夸夸其谈了,但对你们富得流油的DP来说,呵呵,不care。我把十年发行权都让给你,我们什么音乐节都不参加(唯一的那一次,金字塔也颇有意味,但我没有那个解析能力...但埃及艺术里的永恒或许也是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吧),我们什么巡演都不搞,我们甚至连名声都不想要,几十万美金丢了就丢了,反正我们不差这点。那是不是有物质基础了DP就会像那些斗士一样开始思考爱(和更深层的权力),像那些一砖一瓦搭建人类精神堡垒的个体一样,通过某种相似的方式逃离被异化并逐渐变得不可控的结局?对,方式是有,但他们站在了那些人的反面——他们一手把自己打造成了机器人,在别的音乐里还在唱着“不要放弃爱,爱是最美好的东西”的时候。纪录片里有个细节,说他们和他的合作者交谈时,两人从始至终都没有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而是用“daft punk”代替了每一个“我”。也许一方面这两个机器人已经通过电流达成了深层默契,另一方面,他们从那时开始已经彻底取消了自己“人”的那一面。就连菲董(顺带吐槽一下,菲董在这里面穿得也太名媛了吧2333而且撑脑袋的手怎么这么妩媚啊哈哈哈哈)都说,“噢,跟他们合作不能把他们当人,你知道他们俩就是机器人。”甚至于领奖的那一刻需要找个人类代言,拍这个纪录片封面套图全程不脱头盔和摄影师交流半句,头盔和机械手已经长成了他们的一部分。而最能体现他们那种冰冷僵硬的机械质感的莫过于那首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通篇不超过二十个单词:工作,生产,让我们变得更强,工作,生产,完成它,更好,更强,更快,工作,工作,生产,更快...最后连人声都是破碎的。

而我觉得他们的起点应该还是从控制自己的公众形象出发的,就比如后来的星际5555,着重讲的不就是明星是如何被媒体被众人控制的一个故事。可是后来成为两个取消人类身份的“匿名者”才是两个人真正厉害的地方。作为EDM鼻祖,这两个想要控制一切的控制狂,无论是日后的音乐走向,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灵魂的各个切面拓展,他们都想通过插上合成器电源让这些全部消失,或者说把决定权紧紧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但他们可太自大了,他们最后竟然还想统治时间!而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听听看吧,带上头盔,二十年过去了,带上耳机点开一首十多年前的something about us或者稍早几年出的lose yourself to dance,时间在他们面前真的停住了。二十年过去了,机器人们没有任何死亡的痕迹,这从一而终的曲风,像他们的电子灵魂,不存在年轻也不存在衰老,他们静止了,他们超脱了三维的束缚。他们的肉身没有死,却不会再有时间去经历他们的肉体了。搜一搜G和T的图片,永远只有那两张18岁且帅得一塌糊涂的玩摇滚乐的漂亮脸蛋(那不属于daft punk)。你觉得眼前这个站在格莱美上打碟的DP和十多年前日本街头以机器人的方式戏弄游客的DP有什么区别么,机械手掌和机械头盔,只要打上同样的领带,穿上同样的西装,他们可以在时空里任意穿梭。这不也是很朋克的事儿么,蠢朋克。老实说这让我想到布朗肖,布朗肖从中年以后也拒绝了所有摄影和采访,他的时间也就此停住。DP所有加速到宇宙尽头的电子乐都没有任何内容,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纯粹了,或者说他们也是死了。他们的音乐里有永恒,有亘古不变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压根没有进步的概念,他们从来没准备当什么先锋,从来没准备要有什么力量,没有诗意,更谈不上什么避风港。他们只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路,往后的音乐好比像是复制粘贴,像两个不会累的机器人一直在生产同一种物品,给不同时期需要他们的不同的人群。

虽然很多人吐槽译名很蠢,可从这种角度来看,他们确实被解放了,不是吗?从公众眼中,从思维中,从人欲中,从时间轴中,他们把自己的痕迹抹去(或抓住),变成没有情感的电子编码。我不认为这是他们的逃避(至少他们并不像另一些工业音乐一样口是心非),缺少了激情,但这充满了速度。这是一种升维。

但他们那部自导自演的电磁人(老实说我还没看orz)又很...意味深长。好像是预设了他们悲剧性的结局。明明在现实中是两个活生生的人类变成了机器人,电影里讲的却是一群机器人想要变成人类,求之不得最后自杀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我对此好奇且困惑,因为他们的所有作品都不像反讽,难以度量。也许未来某一天计算机会再次出现Y2K一般类似的漏洞,那时两位机器人或许终于会宣称运行已久的机器人已经濒临报废,也许有一天他们会通过“自杀”的方式毁掉他们的音乐。会有那样一天吗,那样一天他们还是要宣称,他们没有逃离“人类”的桎梏。

短评

采访了Michel Gondry 说机器人是我(around the world MV)先想出来的 边说话边用毛笔画画可萌…… 其实对我来说 机器人也是要看脸的 note:需要再看一遍Eden

8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http://www.letv.com/ptv/vplay/23201279.html????????

10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06年左右开始听DP,并且看了他们搭配销量最差专辑的那部电影,看到纪录片还是有满足感,听圈内人士聊这两个“机器人”哥们和他们的音乐,史上唯一一次性拿了五座格莱美大奖的电子乐队,如果你是DP的粉丝,还是会感受到灵魂自由的魅力,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录片。那个,新裤子的庞宽可以好好看看。

1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来给LCD gang交作业了 之前的male duo我只挺PSB 现在加一个蠢朋克!!!LCD pyramid那段真的好听到暴风哭泣

16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还行

这一辈子的两个LIVE愿望,一个是kraftwerk一个是daft punk!

19分钟前
  • cœur
  • 力荐

《年轻的教宗》里,教宗问,现在最伟大的乐队是谁。答,Daft Punk。

22分钟前
  • 软蛋黄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艺术家需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才华,那就足够了,who care私生活。Daft Punk是怎样从法国走向世界,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流行的符号,这片从多方面,最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这就是最专业的纪录片。要想拍摄艺术,可以崇拜艺术尊重艺术,但是更重要的是先了解艺术。

26分钟前
  • 枕枕枕头
  • 力荐

We are not dead. We just became robots.

31分钟前
  • D
  • 力荐

不愁钱才有资格谈及创作自由

3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这是我看过最不好看的乐队纪录片,我们都喜欢蠢朋克,但也不能无脑吹这个啊,分这么高,一下子就误导了,还不如多去看看他们的mv。

35分钟前
  • 47号救生舱
  • 较差

素材编剧都太水了吧!就几个梗还挺有意思的。DP为了RAM采访Giorgio Moroder,录音用了三个话筒,按年份分开:70年代的一个用来录老爷子讲自己童年的部分,后面两个更新一点的用来录后面和现代的故事。老爷子惊了,说没人能听出来这里头的区别吧,录音师说:哦他们俩可以。

36分钟前
  • Screamy赵爷
  • 还行

涨姿势 原来DP这么传奇

39分钟前
  • 马戏团的STONE
  • 力荐

作为DP的大粉,脑子一热就把字幕写了,写得比较辛苦但是全都值得。全球首发,下载地址如下 http://subhd.com/a/325444

44分钟前
  • LJ in the past
  • 力荐

终于知道哥俩长啥样了

47分钟前
  • 龙三
  • 力荐

其實有點失望,一是因為Daft Punk沒有真正的受訪,二是大部份資料其實在維基百科也有,沒有甚麼秘密可言。唯一的是知道更多他們的生活方式。

52分钟前
  • Mr. Fahrenheit
  • 较差

蠢朋克简直是我的人生盲点,是connecting the dots的重要一环啊!建议和eden配套观看,看完这个再想想eden突然make sense了。

56分钟前
  • 推荐

In early February, they disassembled, but musically they live forever! (originally the band was named by critics which is very funny)

6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职业规划里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控制狂噗……还是觉得近年来的合作有点跨越次元墙……才知道“就不乐意和你们玩”的这俩一个长得像迪伦,一个长得像凤凰河……查维基才知道那谁的老婆竟然是Élodie Bouchez,法村圈真小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还行

magnet:?xt=urn:btih:231d0efa4a51bf44985af5b69b725b92ae9db7bf&dn=Daft%20Punk.%20Unch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小时前
  • Eden's Curve
  • 推荐

坚持十几年不取头盔,也不说话,完全沉浸robot的设定,他俩初看以为单纯地反主流,其实从RAM多用70年代的风格,包括和老音乐家合作可以看出来,他们只是借用科技的工具,内心还是一颗古典的心,最搞笑的是:他们中期有一砖评价褒贬不一,以至于在MV里面自爆,以为要取下头盔,谁知头盔下面又是块主板头盔!才不会为了迎合主流做音乐呢,哈哈!

1小时前
  • 闻人牧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