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
特朗勃上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当编剧,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等经典作品。在荣誉背后,特朗勃的职业生涯实际上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度无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他曾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244年前的一个议会大堂里,一个中年男人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并在结尾处抛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金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既“不自由,毋宁死!”,随后,如雷鸣般的掌声贯彻在大堂的每一处;贯彻在北美的每一寸土地上,贯彻在每个美国人的心中。不久,一个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至此诞生,它自称的代名词为:自由。
自由似乎是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纵观人类浩瀚的历史,我们都能找到追求自由的影子,在此过程中,无数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乃至生命。究竟什么是自由?凭什么自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呢?
若想搞清自由,或许我们应该先认识与自由相对的词语:束缚。关于束缚,可能每个人对此并不陌生,因为束缚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仅从电影中,我们就能简单明了的看清特朗勃受束缚于何处,而这种束缚确是建立在其信仰之上,进一步来讲,特朗勃的信仰自由被束缚剥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束缚是一种对相对(乃各方面)自由的打压,而这种自由的存在也是因一种利害关系而存在的,简而言之,某类自由相对意义上破坏了反对这种自由者的利益,因此这种自由便遭到了不种程度上的打压。
那么这种束缚是否具有一致性呢?
举两个例子:一是电影中的美国政府将特朗勃拉入黑名单,并禁止他的任何剧本步入影坛,仅因为他在那个年代信仰gc主义;二是某國zf全面清除氵去车仑工力,并将其任何活动都列入禁止的名单中。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两者束缚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综上所述,自由既是一种个人的、自主的、合乎公共秩序的,却又是一种松散的、毫无逻辑的、非法的存在。与此同时,关于束缚的应用,也需遵循客观存在而定义。
至此,我想引用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来为自由做最终的解释:“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而这种法律正如同束缚那些非同公共秩序的自由的定义一样,应为现代社会相对最为客观的存在。
回归前言与电影,美国即使在强调自由的前提下,却也在冷战期间通过非法的手段对信仰gc主义的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因为这种信仰,数万人因此失去工作,妻离子散,遭受全社会的歧视,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这明显是与其精神冲突,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特朗勃以永不妥协的精神努力的追逐自由——信仰gc主义的自由。
那么这也侧面回答了自由为何会令人们付出一切代价。
时至今日,社会上仍充斥着大大小小不公的束缚与各种违反法律的自由,无论是种族上的、个人权利上的、藏匿在方方面面上的,请守护住那最后一丝理性,再去推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
任何一部人物传记无外乎,关于,他是谁?他怎样地经历了什么?
达尔顿·特朗勃,当然,他是一个作家。然而,要从严肃文学类型方面来考虑,达尔顿·特朗勃该归为那一类作家?这是个难题。相较于小说家(《约翰尼上战场》)、剧作家(《小城大盗》),编剧无疑是他丰功伟绩之所在。他不仅是美国电影编剧中职业生涯持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奉献过大量经典作品:《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巴比龙》《孤独是勇敢的》《东京上空三十秒》等经典作品……然而,他的成就不仅如此。某些层面上来说,他最吸引人的反倒不是他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来说,他更像是一个精神典范——坚韧、独立、持之以恒,尖锐又宽厚、正义且智慧。如果说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在我心中,特朗勃算得上一位。
特朗勃出身于美国贫困家庭,曾当过面包坊工人、私酒贩子。特朗勃初时理想是做个小说家,但因大萧条时期经济每况愈下,1930年代,他凭借创作才华进入好莱坞编剧行列。1940年代末,因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他被判入狱。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纸行业禁入令让他无法工作。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特朗勃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并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编剧小金人,但奖杯上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直到1960年,在当年最轰动的影片《出埃及记》的大屏幕上,特朗勃的名字才得以重见天日。而影片着重讲述的正是他用智慧、才华、毅力向黑名单宣战,取得自己编剧事业的丰碑,并为黑名单上的同行正名的这一段传奇的人生历程。
说到背景,就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以约瑟夫·麦卡锡为首的一派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人,使用不公正断言和调查方式——对疑似共产党人,特别是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诽谤。其影响波及到了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包括娱乐业。如果娱乐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共产党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同情,参与参与有社会主义背景出于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的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协助调查共产党活动的人,都可能被列入黑名单。而特朗勃就在第一批黑名单上的十人之一。
正如编剧人生并不是特朗勃规划的,政治人生也是同样。尽管年轻时的穷滋味,让他成为一个激进分子,但1920年代,他从科罗拉多州出来时,还是个思想模糊不清的平民主义者。进入电影业后特朗勃的个人际遇好转,他也不拒绝财富与享乐,但他从未忘记他是谁、他有过怎样的经历,住着拥有游泳池的别墅,他依旧看得见制片厂门口的贫困。特朗勃一直以来是工人权力的拥护者,他于1943年成为了一名党员,但冷战对美国民主党产生了怀疑,之后他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自然有不少其他共产主义者会质疑这个时髦、好动、爱交际、浑身贵族气质男人的政治纯粹性和与非美调查委员会斗争的决心。正如影片中的尼基对特朗勃的不理解一样,“自我认识你那天,你就表现出一个彻彻底底地激进分子,但你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不觉得你会愿意牺牲这一切。”而特朗勃这样回答,“我鄙视殉道者,也不会为注定失败的事奋斗,我不愿意失去这一切,但是,我愿意拿这一切冒险,这就是激进分子和富豪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好莱坞有整整一代人作家,导演,演员甚至几个制片人,跟特朗勃一样,遵从自己的信仰,走向了左派,他们都是有钱人,人们称他们为游泳池共产党。后来,他们中有好几百人被列入黑名单。非美调查委员会要的无非几个名字,以及友好合作的姿态。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宁可放弃“游泳池”,也不愿意告发他人,只为保留尊严和道义。只有少数人与他们合作,比如影片中的演员埃迪,而且公平地说,他们也并不都是出于保住财产,只是从阴险敌人手缝中求一丝生机。
特朗勃的政治纯粹性在与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交手中被证明——他是坚持自己激进主义分子的立场以至于坐牢的人,他是把责任看作本质上道德使命的人。而他的斗争手腕绝不是单纯的自我牺牲、意气用事而已。“激进分子用耶稣的纯洁去战斗,富豪用撒旦的狡猾去战胜。”特朗勃正是这样做的。因为黑名单阻碍了他接到工作,他便以别人的名字、假名写剧本,无论题材品类,以为迎合电影公司、娱乐市场、赚取报酬。那一时期,他做了巨量的剧本,他自称为手艺人。他还尽可能把工作交给像他一样奋战在黑市上的编剧。
打破黑名单成了特朗勃的一个执念。特朗勃认定,那么多的剧本,都是黑名单上的作家以假名、教名写出来的,不管怎样,这个事实会让黑名单本身变成一个笑话。事情的确是那样发展的。“你永远都没法判断20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是谁写的。”之所以说,特朗勃打破了黑名单,不只是因为他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银幕上,而是他领导了这场战斗。他用制片人和导演公司老板最能懂的语言——金钱——有力而信服地向他们证明,继续执行黑名单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而特朗勃对钱的正常喜爱与擅长赚钱也是确保他战胜黑名单的法宝。
而工作上的顽强斗争和锐意进取精神,不光帮特朗勃渡过了出狱后的难关,即便是获得编剧小金人后,他依旧保持着积极地态度。“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不工作的时候”。泡在浴缸里,一手掐烟,一手敲电脑,已经成了特朗勃的经典形象。影片中表现了因为过度投入工作,特朗勃一度与妻女关系紧张的情节,而爱让他们彼此理解,重新紧密相连。特朗勃肺癌化疗期间仍心系工作,他这样对记者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我活的日子就相当有限了。因此,要是有人来找我,给我一大笔钱,让我写剧本,我就接下来,因为可以给我的妻子留下更多的钱,因为那是分内之事。”就问你感动不感动。
拉回影片,在结尾处展现了特朗勃在1970年3月13日电影编剧协会授予他桂冠奖(旨在颁发给“多年来提升了电影的文学性,对编剧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协会成员”)时,关于黑名单及其影响的发言。一个人,好不容易挨过了黑名单,麦卡锡时代那些年仍就留在好莱坞,靠着电影黑市勉强过着影子般的生活,回首往昔,他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解释些什么、追讨些什么、控诉些什么……不,他都没有。他说:“黑暗岁月里只有受害者。”这一次,他又以牧师一样的给予了宽恕。
《特朗勃》是一部2015年由杰·洛奇执导的美国传记剧情电影,讲述了好莱坞著名编剧特朗勃非同寻常的写作人生。可能一眼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典型的“传记片”,但因其背景特殊,使得人们对当时的《好莱坞黑名单》也十分的有兴趣。
好莱坞黑名单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这个时候,特朗勃也凭借其天才的写作能力与优秀的作品以高价与当时的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签下的三年的合约,从此成为美国收费最贵的编剧,也许也是世界上收费最贵的编剧。那段时间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好莱坞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卖座的电影,他的家人也过着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影片中他和他的妻子参加着名流酒会,住着大房子,豪车,休闲时间可以在自家花园与朋友们野餐,一幅幸福美满的生活景象。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政治气候剧变,共产主义成了美国的威胁。特朗勃因为其政治信仰原因开始被行业抵制,在1947年因为拒绝提供证词给众议员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继而因藐视国会被判刑,第二天第一个黑名单就被设立了,这个黑名单被称为“好莱坞黑名单”,后面也被称为“娱乐业黑名单”。
这份名单详述了美国1940年代和50年代中,因政治信仰而被剥夺工作权的演员,导演,编剧,音乐家和其他娱乐业人士,其中有真实的,也有被怀疑的。如果艺人被认为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或同情、参与过认为是有社会主义背景的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帮助政府调查共产党活动,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一些人被列入黑名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错误地点和时间。即使在最严密的执行期间—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黑名单也很少被确定和核实,但它对美国的娱乐产业发展造成了直接损害,相关人士为了生计经常被迫背叛朋友或原则,整个产业笼罩在意识形态审查的阴影下。
特朗勃在出狱后,被黑名单影响,只能为B级片电影制作公司工作,钱少还不能署名,但是这也并没能阻止他继续写作,他的房间一直回响着“哒哒哒······”的打字机的声音,一天工作17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家里装5部电话,用着各种各样的名字,秘密的进行着自己的写作事业。因为夜以继日的工作与家人有了分歧,由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女儿,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连自己的16岁生日都抽不出一分钟的时间。朋友也曾激烈的问他你还有激情吗?还有真正想写的东西吗?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天才完成他的使命,即使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他还是通过真诚的交流取得了家人的原谅,之后写出了《勇敢的心》,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对他来说都至关重要。
尽管在特殊时期,他还是凭借自己过人的写作才华得到很多写作的机会,谁还敢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部国产影视剧里的台词,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你但凡比别人强那么一点,别人就会嫉妒你,毁你,死乞白赖把你往下拉,摔死你,但是,如果你比别人强很多,人家怎么都追不上你,你猜怎么着,他们就要敬你,爱你,把你像祖师爷一样供着”。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依然适用,因为如果特朗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编剧,可能他这辈子不会有机会再去证明什么,争取什么了。
几经周折,当他的名字终于可以出现在荧幕上时,镜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眼部特写,透过镜片可以看到他眼眶含泪,名字倒映在镜片上,这是非同寻常的一次,象征着他终于可以做回自己,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尊重,也意味着长达多年的“好莱坞黑名单”在此刻终于被撕碎。
观影结束,妻子回到家后开始抑制不住的哭泣,这些年来由于丈夫的政治信仰而使得整个家庭遭受到的不公,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和照顾丈夫,努力经营着家庭,这一刻的胜利也是属于她的胜利
流于表象,年代感的营造几乎都是通过资料影像表现出来的,差点变成一部好莱坞近代史略,多亏演员全力救场;爱德华·罗宾逊听证会那场戏简直就是二流美剧水准,当然这肯定不是斯图巴的问题。
影片很好的展示出了特朗勃的幽默感及遭受的一系列磨难与挣扎。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很好的传记电影
好看。。。
一部很好的传记,在看这个影片之前对特朗勃一无所知,然而对他的作品却是非常熟悉,原来有着这样坎坷的经历。老白演得很好,希望将来有机会折桂奥斯卡。
在好莱坞反共黑幕下,一位左派作家用笔做武器,对封杀和迫害说不。电影拍得四平八稳,但传奇性先声夺人,谁能想到《罗马假日》背后还有着这样的故事!海伦奶奶演的反派让人不寒而栗,老白给小李子又上了一课:老戏骨们靠得住。
罗马假日编剧的传记片,耐看。
剧情还是不错的
作为讲编剧的片这片的编剧好棒啊,人物事件时代都好有层次,每个小角色都有自己的arc。左派家庭观这么强好反讽(但真的现在每个传记电影都要美丽心灵么)。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片场很好奇,这片借Trumbo一个人就讲得淋漓尽致。安静又现实的英雄主义好有魅力。老白奥斯卡!(好像说晚了)
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他写作的时候嘴里永远叼着一根架着烟嘴的烟,旁边永远有一杯威士忌。两次奥斯卡颁奖礼直播,他和家人坐在客厅里,当念出他写的作品获得最佳剧本的时候,全家都欢呼了,虽然不是他的名字。
里面的故事很典型,但是整体串联出来略牵强
比想象中的好看
oh great
向过往的人物致敬
好传奇的人生,是苦难也是辉煌。
很棒的傳記電影!還好他的才華沒有被埋沒得以被世人得知
这种性质的人物传记能排出令人热血的感觉,只能说这帮人的功力还是挺牛的。
剧情一般 但演员演技弥补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