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所有看完电影的人再看一下38分钟的freeheld的纪录片,几乎电影里的所有重要情节在纪录片里都有原型,非常有意义,比电影本身更值得一看。
先吐槽电影,吐槽电影不是因为主演演的不好,julianne moore已经很卖力了,但是相比较人物原型她真的不够man,她演过最成功的警察就是“汉尼拔”了,干练不失柔美,但她man的极限恐怕只能到“汉尼拔”里starling了,说到starling,不由得想起jodie foster,其实这个角色让jodie来演会不会更合适?毕竟她早已出柜并且成功塑造了“沉默的羔羊”和“勇敢的人”中的角色,气质上比julianne moore多一份英气。but我最想吐槽的还是ellen page,导演瞎了吗?ellen page和julianne moore的组合完全就是母女档好吗,尤其是ellen躺在julianne怀里的时候简直就是妈妈在哄乖女儿睡觉觉,分分钟都在跳戏。我查了下,ellen与我同岁,julianne比我妈还大两岁,好吧那我以为真实原型可能就是这种忘年恋,但是看过纪录片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虽然真实的stacie明显比laura年轻不少,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完全没有违和感,并不像电影中两个人那么不match.
如果不是based on true story,恐怕这个电影都不够及格,看了纪录片之后只能说导演客观地、不卑不亢地还原了真实的事件。电影本身真的没有太催泪,但是纪录片还是让我泪崩了,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影片和纪录片最后的文字让我担忧。
影片和纪录片最后说“laura和stacie的努力促使新泽西立法机关修订了同居伴侣关系法律,保障了新泽西所有公职人员同居伴侣能获得赔偿金的权利。2013年即laura死后的第七年新泽西开始签发同性结婚登记证。2015年7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美国公民婚姻平等的相关法令。Stacie仍然住在她们的家里。”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读:
三名儿童改变美国历史
——美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1979年5月25日,6岁的艾坦(Etan Patz)准备第一次独自出门。这个纽约小男孩信心满满,告诉父母要自己穿过两个街区,去搭乘校车。得到同意后,艾坦背着书包,头戴印有“未来航班机长”的帽子出发了。可这竟是父母与孩子的最后一次见面,在这短短的上学路上,艾坦失踪了。
无数记者和警察蜂拥到这对愁眉苦脸的父母面前,看他们如同祥林嫂般一遍又一遍拼写着“艾坦…唉-坦(Etan…ay-tahn)”。随之,媒体的大量报道牵动了整个国家的神经,摄影师父亲给艾坦拍的那张咧嘴开心笑的照片,被登上了覆盖全城的寻人海报,被印在了牛奶盒的侧面进入千家万户,甚至登上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牌。
但艾坦终究没有回来,对于整整一代美国人而言,那个戴着棒球帽的童稚笑容是如此令人痛彻心扉。人们发现,艾坦的失踪背后,正折射出学校与家长联系不紧密的漏洞,也暴露了警方低效无能的现状,根据不同的司法辖区规定,警方甚至要在孩子失踪24-72小时后才会有所反应。
先贤虽并没有为美国社会构建万无一失的制度体系,却留下了更宝贵的、可简称为“危机-反思-进步”的自体更新模式。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艾坦失踪的5月25日为“国家失踪儿童日”,美国社会开始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并开启了为期近10年的“牛奶盒寻人活动”。作为美国最知名的失踪儿童,艾坦的不幸遭遇永远改变了美国,直接影响了接下来一系列法律出台与制度更新,挽救了无数美国儿童。
时间到了1981年7月27日,佛罗里达州一个闷热的午后。6岁的亚当(Adam Walsh)听从妈妈的安排,在百货商场里看几个孩子打电子游戏。但七分钟后,当亚当的母亲赶来接他的时候,游戏机前却空无一人了。
焦急的父母印了15万份寻人启事,贴满了全城的大街小巷。但噩耗还是击中了这个家庭:两周后,渔民在120英里外的灌溉渠内打捞上来了亚当的头颅。于是,悲痛欲绝的父母向媒体讲述警方是多么不靠谱:在亚当失踪的当天下午,其母就报了警,警方却不但没有及时响应,更告诉媒体“失踪和绑架应该没有关系”;当次日亚当的父亲去警察局追问进展时,警方却回问:“你有什么建议吗?
虽然杀害亚当的杀手在两年后自首,亚当夫妇却决定从此走上维护儿童安全的道路。在国会山召开的《失踪儿童法案》听证会上,并不精通法律和政治的亚当父亲,却用一句话打动了众人:“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
随后,《失踪儿童援助法案》也在Walsh夫妇的参与下通过。该法案呼吁在全美范围内建立一条失踪儿童免费报警热线,以及全美失踪儿童的信息汇总和甄别中心。同年,Walsh夫妇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打开了解决失踪儿童问题的关键之门。
1980年代后期,沃尔玛超市启用了儿童安全警报系统,并为纪念亚当而将系统命名为“Code Adam”。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超市走失,可立即求助于此系统,超市所有出入口将全部封闭,工作人员立即进行搜寻,如果10分钟内找不到孩子,将立即由警方接手。此后,这一系统被全美众多超市、商场、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采用。
然而悲剧还在继续,1996年1月13日,9岁的安伯(Amber Hagerman)在骑车时被绑架。她的尖叫引发了邻居的关注,但这起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绑架却依然带来了最悲惨的结局:4天后,她的尸体被发现。
当地居民要求当地广播电台比照天气预报,以同样的频率和力度不间断播出失踪儿童的新闻。半年后,在一场记者会上,有当事者回忆起在寻找安伯的过程中,媒体是如何帮上了大忙。这个信息终于传到了警方的耳朵中,于是经过一系列打造升级后,一个接驳美国紧急警报系统,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facebook、google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信息的庞大系统上线了。这个名为“Amber”的系统所发布的内容由警方决定,通常包含了失踪儿童特征、嫌疑犯特征,以及嫌疑犯的车辆描述和车牌号码。
如果说“Code Adam”解决了儿童在公共场合失踪的问题,“Amber系统”则彻底将失踪儿童和嫌疑犯置于民众的海洋中。1996年以来,这个系统已经成功寻回或解救了602名失踪儿童。以2011年为例,在通过Amber系统成功寻回失踪儿童的案例中,有50%是因为公众或警方通过Amber警报发现了嫌疑犯的车辆;39%是因为公众接到警报后,提供了目击线索等关键信息;更有11%的案例,是嫌疑犯收到警报后释放了被绑儿童。
三名不幸的失踪儿童,却彻底改变了美国解决儿童失踪问题的轨道,其影响之深远,从一组数字便可以看出:1990年时,全美只有62%的失踪儿童可以被找回,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变为97.7%。正如亚当的父亲,后来成为Fox电视台《头号通缉犯》(这个节目帮助警方找回了65名失踪或被绑架的儿童)主持人的John Walsh所言:“记住,你的参与能改变一切”。
这三名儿童的死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他们的死却换来全社会的警醒和反思,换来社会制度和相关法律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他们的死让之后成千上万美国儿童受益于该“儿童干预系统”,他们不幸死去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后人能做的最好的不就是以此为戒,让其他的儿童不要再遭此厄运么?
这部电影里同样如此,我甚至认为美国社会文明之所以一直能领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上的不平等的事情在大众的抗议、游行、干预等推翻之前“传统”的做法,以立法为保障推动社会进步,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社会文明都会向前迈进一步。
而我们呢?2013年长春儿童失踪事件同样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这只是一个当时的热点事件,过了没几天就没有媒体再提起了,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更别提立法上的跟进了。所以这种事情发生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只要没有上升到制度和法律的高度上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中国每年约有二十多万儿童失踪,这个惊人是数字难道还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么?
再扯远一点,前天看到一个新闻(新闻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4315871184),广西一个韦姓男青年从小就在村子里祸害其他儿童,他13岁的时候就杀害了同村一个4岁的男孩,因为不满14岁所以有关部门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他14岁的时候又捅伤了同村一个女孩,后来又有几起没有直接证据的伤人致死的事件发生,直到最近一次入狱是因为他在广州打工时强奸并杀害了又一个女孩。还有前两年一个10岁女孩在电梯里暴打一个1岁男婴的新闻(新闻链接
http://baobao.sohu.com/20131205/n391293947.shtml),还有杭州少年建群虐猫等新闻不胜枚举,这些不满14岁的少年不用为他们造成的严重后果负责,但是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对社会造成了这么大的危害并且对其他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难道这些不能让我们的人大委员们引起重视么?不足以让人们反思我们法律上规定的未满14岁的少年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到底是否合理?
说回到这个电影涉及的问题,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法律承认并保障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同样的权利,同志人群的权利已经相较于之前的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国家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所以按照自然规律来讲我们国家的同志人群数量也应该是最多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同志人口数量,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同志人权呢?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这个问题,我比较孤陋寡闻,恐怕最活跃的就是李银河了。到现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法律保障我国广大的同志人群的权利,同性爱者自己都不敢站出来,他们确实不敢站出来,因为社会容不下他们,他们没得选择。
尽管这样,我还是坚信,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和广大民众最终会接纳同性爱者,因为他们不是怪胎,不是极端分子,他们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我们的家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珍惜爱,更能够付出爱。
每次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反思我们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虽然每天对自己的生活怨声载道,但是我们也无比热爱这片土地,骄傲地说我们是华夏子孙,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我们更希望祖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成为真正的和谐社会。
开头一段简直看不下去,比起《卡罗尔》来,被甩几条街,人物情感处理的不够细腻,感觉Laurel和Stacie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想来前部分导演只想体现Laurel的工作态度以及她23年来为政府的付出。之后倒是慢慢紧凑了,也耐看了。但总体剧情还是平庸,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改编自真实故事”拯救了这部电影,姑且以一部纪律片看还是可以的。
不想对具体内容评价,单从电影来讲,《阿黛尔的生活》、《freeheld》、《卡罗尔》三部片子中,还是《卡罗尔》演员深得我心,摩尔阿姨和女王比起来逊色得多。
原谅我是女王的裙下走狗。
局长把中尉的徽章授予Hester的时候,她的一生圆满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泪点。全过程我感到身在中国的无可奈何,太平洋另一边的东方国家几乎不具备任何一个这样维权的条件,它几乎没有一个为民众开放的入口,它的文化也没有一个拥抱变化的姿态。
单从影片上看,Page表现一个痞气十足的少女的表演太过刻意。Moore很美,气质美。Hester的work partner、修车店黑人老板等对她们的支持显得义无反顾,毫无情绪冲突。总的来说,影片的重心太偏向这场维权的律政斗争,而不是个中人的情感,于是几乎每个人都被脸谱化,不是支持Hester的黑脸就是直男癌的白脸。
剧情上,前面比较拖沓,我猜如果不知道这拍的是真实故事,不少人会抱着看拉拉如何做爱的好奇心去等待他们的G点,然而拖沓的前半段让大家失望了。前半段虽然拖沓,却是后半段的基础,因为前半段主要讲述了两个事,第一Hester是正义的女英雄,第二两人是真心相爱的不是仓促的炮友。一个值得一提的讽刺是,最终做决定的不是民众的呼声,而居然还是州长的一个电话。这也许是西方对于“民主”的重新思考。
假期的第一部电影,在去哈尔滨旅行的火车上看完的。虽然里面群演的表演有些夸张,不过电影里罗拉说“我并不是要得到什么特殊待遇,我只要求平等”让我印象深刻。
有不了解的人会疑惑为什么要用游行,平权运动这些在他们看来“大张旗鼓"的方式争取同性婚姻,不嫌麻烦吗?也碰到反感谈论同性平权的题的人,他们认为同性的平权游行过头。甚至有人偏颇的认为同性平权只会让社会的秩序混乱,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们口中的“不正常的人”。
之前的自己也曾经觉得只要2个人相爱就够了,婚姻也只是一纸关系协议。其实现在想来,这样想的自己其实很缺乏对于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
目前同性恋人的现状是,在许多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只因为是同性伴侣,就没有办法享有那些异性伴侣拥有的基本权利。当你在遭遇变故,无法放心自己的伴侣,希望给自己深爱的伴侣更稳定的保障时。却发现,只因为是同性伴侣,你们的关系不被承认,哪怕你们相爱了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哪怕你们之间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点滴。当本该合法的权利无法被保障,爱情也无法保证彼此的合法权益,无法给你牵挂惦念舍不得的伴侣任何保障时,你会变得无比希望得到平等的对待。
1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21个全境同意同性婚姻的国家,同性平权,还在路上。同性平权,从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同,争取的只是异性伴侣早就拥有的权利,争取的只是平等。
同性平权just for equality.
野心有余,力道不足。
影片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引发好莱坞各大片商的疯狂竞标,最终狮门影业以七位数的高价拿下本片的北美发行权。
就像电影里反复提到这是政治性的问题。因此这部电影也难免构陷在同性恋平权里,政治意图过强,电影创新不足。平庸的叙述手法。为什么不重点着力在警探女主人生经历上?而是不断反复强调人生最后的维权。而她前半生的压抑与警队的环境,那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居然弃而不用,简直是浪费黄金卡司。
好看&感动哭了,釜山全场观众静待字幕放完二次鼓掌。根据真事改编,两主角是忘年恋拉拉,开场15分钟滚床单,后有亲抱戏份若干。不过重点不是爱情而是养老金申诉引发的同性婚姻运动,在美国法案通过背景下尤为感人。摩尔又要提名的节奏啊,演绝症病人好揪心,以及您什么时候出柜?俩人都中性打扮帅惨了
Steve Carell演的好赞!还有州长的那通电话原来是Chris Christie为了参加2016年总统选举做出的妥协。
三星半,看完很感动,但剧本真的稍欠火候
好感动
勉强四星。剧本太糟了,甚至没有踩对煽情的点,真正挽救影片的是它所依托的真人真事。这部电影还有“再见,我的新郎”的成功之处,在于赋予了美国婚姻平权运动一张张真实的、具体的脸,让所有人知道到在达终点前有过多少泪水和花环。
最近泪点很低。两个人演得真好。
挺好看的
摩尔阿姨很厉害,但是和艾伦佩吉的火花不够啊……看到片尾的照片感觉原型比演员还帅气!
虽然很爱阿姨更爱Ellen 但看了原型 真心觉得她们来演很容易让人出戏 偏移焦点向跨代恋… 剧情发展很跳跃 爱的莫名奇妙 片长太短故事太多 可看完还是非常感动。美国人可能觉得cliché 但他们一次次行动争取权利 可以说我不听governor 遵从宪法至上的观念 特别让人羡慕崇拜
电影很有质感,同性婚姻也很令人触动
“23年来,我从未要求被特殊对待。而现在,我只要公平!”【蕾丝专业户摩尔阿姨一贯高水准,而佩吉妹妹成了十足的汉子。。。】
五星支持。只有我注意到音乐不错嘛,出自Hans Zimmer和Johnny Marr之手肯定很棒。
没有争取,就没有权益。中国的同志权益路还要走多远? 如果你无法做leader,至少也要像那位gay警察一样,在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
已成摩尔阿姨脑残粉,看好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然而并没有)。这个故事不仅仅对LGBT群体,对女性群体的意义也同样重要或者更甚:在一个男性主导的官僚机构,女性要赢得尊重,改变规则,要付出的可能更多。
“她为公平正义奋斗一生,却被拒绝给予公平。”小心翼翼约会,战战兢兢相爱,那些轻而易举她都要奋力争取才能获得,她不愿为同性婚姻代言,只想要公平而已。这道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真意,要得不多,平等而已,很过分吗。摩尔贵为好莱坞最弯直女,面对真女同的搭档,弯得千回百转,快出柜吧您!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Stacie坐在海边,翻看Laurel的遗物,看着大海回想着她们曾经在这里的呼吸,镜头转给Laurel,手持跟拍,摄影机变成了Stacie的眼睛。当你特别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很难回想你们一起做什么,你想念的只是那一个人。”
意外的被感动,而且是多次感动,迈克尔香农展示了一个直男迷の正义感,与爷们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