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爱尔兰,罗茜(莎拉·米尔斯 Sarah Miles 饰)是一个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女孩,她爱上了名为查尔斯(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 饰)的小学校长,虽然两人的年轻相差巨大,但罗茜犹如飞蛾扑火一样的不顾一切,同查尔斯携手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然而,新婚当夜,两人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到此时罗茜才发现,自己和查尔斯在性格上根本就不相配,但是为时已晚。之后,罗茜邂逅了少校兰德福(克里斯托弗·琼斯 Christopher Jones 饰),后者向罗茜展开了热烈的攻势,罗茜又一次坠入了情网。一连串意外的发生让罗茜成为了村子里的众矢之的,村民们将她囚禁了起来,想要给予她应受的惩罚。
1. 变音的百转千回,俗众的特写,让我联想到的姜文。
2. 神父代表的神威和迈克所示的情绪让异乡人和这个族群以及族群英雄的界限泾渭分明。 你不能讲查尔斯是一种英雄主义,但那绝对是一种勇敢的对内心负责的法则,永远不会遭受背弃。 新士官带着他的痛苦,寻找慰藉似的,得到抚慰,虽说自己说过不愿再做类似的牺牲,但还是死在了海滩上。 雷恩则是那个体面人,显摆着荣耀,嫁女儿,招待老客,宣扬自己协助革命的暗地忽律,又拥有着英国那头“没问题”消息源称号。他就和大多数俗众一样,被夸赞几句(宛如民族女孩受到民族英雄的亲吻那样),做着从众的选择,告密是怕同样的遭遇施降于他,奋力搬运遗失的武器又正是赚些他人的赞美,不承认是他无法自毁长城奋力一呼即使希望的另一面是自己的公主,出于羞愧而不愿面对 对眼前的暴行 自己罪愆的置若罔闻是他在族群中作为个人的异化,但也是有关这群人最后的同态特写——大多数的俗众如此,取笑(日常嘲笑 婚礼 荡妇耻辱)孤立,赢取群体认同,并不管个中究竟;私设公堂,宰割一般宣判,却不问这正义到底准时迟来还是早到;蒙蔽崇拜,获得信仰共鸣,亦看不清那远去的圣人是否披上了耶和华外衣。 雷恩的女儿的动机不太懂,暂且归为乡愁似的渴望,以及她之归属“超我”的特征。但她一直作为族群的阈,一边负着雷恩父辈们无法摆脱的原生的禀赋,一边又向着星辰大海出走,把这两边赫然对立起来,却落成了出走的异乡人。
3. 海滩抢险好像革命成功了一样。 大卫里恩造物主似的镜头,欢愉场旁的蛛丝垂垂,悬崖下的浪潮怒吼,石阵上的青烟浩荡,不能不感叹,在这从来不平静的地方,居然有这么难得的纯粹。 沙滩独步那场戏有谁会忘记呢——我凭着你的足迹阅读出你不远处的生活,我甚至知道你在那一刻怎样用你迷人的癖好怀着怎样侥幸的心情赋予了你私人的空白时间怎样美丽又让人心碎的状貌,我爱我对你的了解,我恨我对你的了解。
《瑞安的女儿》故事虽长,主要人物却不多。但都令人印象深刻。魏征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说影片中都是虚构人物。只因喜欢影片,也就觉得剧中人和我们一样真实存在着,喜怒哀乐皆有因,何去何从都是果。也是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意吧。
爱尔兰小镇的教师查理·肖尼西是一位有头脑的好男人。不仅赢得了萝丝·瑞安的心,连十来岁的小姑娘凯瑟琳也像当年的萝丝一样对他情有所属。在满镇粗俗的男人中间,查理的确有些鹤立鸡群。他彬彬有礼,体贴柔和,对政治并不热衷。而热衷于政治的人的品质总是可疑的。比如爱尔兰共和派的军官提姆·欧雷利。的确是位爱国者,最后负伤被捕时也显得大义凛然,令人敬佩。可杀害识破他身份的警察并弃尸废矿井,却实在冷酷。他人的生命在他看来算不了什么,包括他自己。但是,和酒吧老板汤姆·瑞安比起来,他的爱国情感和行为却又真挚了许多。尽管酒吧里显著位置上悬挂着汤姆参加爱尔兰自卫军的照片(形式大于内容);尽管在抢救散落礁盘的武器时也不顾个人安危,奋勇争先(心怀愧疚)。汤姆仍是个投机商般的“小人”。自己的亲生女儿受到非难,作为告密者的他却噤若寒蝉。和深感情伤却勇敢站出来回护萝丝的查理相比,不啻天壤之别。汤姆不是口头爱国者,但他老于世故,善于伪装,是个两面派(比如《基督山伯爵》中更为卑鄙阴险的检察官德·维尔福)。人类斗争史中这类人数量虽少,却很致命。如果依靠他们来完成事业,结果可想而知。
查理的人品毋庸置疑,有责任感,有担当。但他对待生活却总是被动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虽说很可能是性格使然。可如此一来,痛苦势必常伴左右了。在与他共同生活后萝丝就会发现,渊渟岳峙的他并不“浪漫”,而是安于现状,埋头于教书和制作花卉标本。缺少撩拨女人情怀的所谓“吸引力”。而渴望自己的心能拥有一双海鸥翅膀的女人的情怀却总是躁动不安的,她渴望着变化,期待着轰轰烈烈,为达目的不惜离经叛道。流沙一样的女人一经搅动后果堪虞。而查理囿于作为丈夫的责任,吞下了苦果。说来好笑,他既然是有人生阅历的中年人,却接受了萝丝,以致平添无穷烦恼,似乎不太合乎逻辑。我们只能归结为萝丝魅力强大。看来我们也挺被动的。
麦克很独特。初次亮相时跛着脚、举着龙虾向着萝丝蹦跳而来实在滑稽。影片中麦克对萝丝的愚人之爱每每令人莞尔。可麦克的感情是真挚的。看来情感和智商的确分属不同的价值标准。就是这样一位丑陋而残疾的人,在情感上却是健全的,相比于小镇上的男女们也更加美好。人类的诸多品质——宽容与尖刻、善良与邪恶、谦逊与傲慢、朴实与狡猾、理智与疯狂、坚强与脆弱、执着与摇摆、凶狠与柔和、热情与冷漠、自尊与猥琐、沉默与喧嚣……都可以在麦克身上看到,甚是神奇。创作者似乎把麦克塑造成了一把标尺或镜子,可以用来衡量、观照剧中的所有人。就结果而言,麦克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形象。如同一杆秤,麦克就是秤砣,查理、萝丝和神父考林斯就该分别是提纽、秤杆和秤盘了。有这样的结构,剧本想不成为经典都难。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http://i.mtime.com/177287/
这是一部被忽略的好片,拍摄水准其实非常高。
演员的表演集体出彩,主角恰如其分不做作,故事的叙述和展开引人入胜,摄影尤其大赞,爱尔兰的碧海蓝天黄沙滩扇贝大龙虾让人心驰神往,最后作为点缀的配乐也不错,配器和旋律有些《日瓦戈医生》的味道。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长3个半小时,在一个耐心极度稀缺的年代,观众估计权衡一下还是会去吃鸡。。
但这绝不代表冗长乏味,相反片子各方环环相扣,上一个情节即是下一个情节的伏笔,每个镜头的信息量都很大,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连最打酱油的傻子,最后都成为落幕的关键人物。女主的颜值不错,何况还有些香艳场景,尺度不大也不小。
片子以女主——萝茜(Rosy)红杏出墙的婚外情为核心叙述,里外交织层层矛盾,导演的宏大野心实则想展示1916年爱尔兰的一个历史剖面,而影片主要地点小渔村里面的人情世故,实质是爱尔兰的一个缩影。
影片开头萝茜打扮精致么么哒,去海边等候暗恋情人查尔斯肖纳西(Charles Shaughnessy)归来,在悬崖上风太大,把阳伞吹到海上(开头这一段摄影很唯美,5分好评,都做成片子海报了),被船上的神父柯林斯(Collins)和傻子麦克(Micheal)捞起,神父看到这花哨玩意儿,质问萝茜,引出本片的第一对矛盾——宗教和世俗的矛盾。
在片中,神父是道德的象征,恪守爱尔兰传统的天主教,自己终生未婚(过去天主教牧师有不结婚的戒律),盯着村子里的每一个人,一丁点不规矩的地方,神父当即两巴掌,还没收类似《国王与情妇》这样与学习无关只能早恋的杂志,俨然一副中国式好家长。因为有神父管着,渔村边上英军军营(1916年爱尔兰还未独立)里驻防的军官和士兵再寂寞也得耐着,村里的姑娘,不管已婚还是未婚,如同贞女一般洁身自好,根本没机会偷到半点腥。
神父同时代表正义,村里人喜欢欺负傻子麦克和他的龙虾,神父就站出来严厉谴责;萝茜婚后勾搭上西门大官人兰道夫多利安(Randolph Doryan)少校,神父不惜上门怼。正因为和英国军官有一腿,萝茜被众人莫须有地当成告密者,群殴之后还给剃了秃瓢,只有神父跑来救场,驱散一帮乌合之众。这一层矛盾,让女主活下来了,如果没有神父,渔村会诞生一帮暴民和暴民政治,神父在这个渔村的作用就是维护爱尔兰的传统秩序,大家按部就班相安无事,但传统的秩序到了1916年正在分崩离析,片子最后神父目送萝茜和查尔斯的公共汽车远去,发出了感慨“我一点也不理解”(I don't undersdand it at all)。
片子的第二个矛盾,是爱尔兰和英国的民族矛盾,该矛盾是片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同一场巨大的龙卷风,最终把女主萝茜卷到这场风暴的中央。
该片1/3处,两个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乔装打扮,奉命秘密潜入该渔村接收一批若干天后抵达的德国军火(1916年德国在东西线和英法俄死磕,背后秘密资助协约国的各种抵抗组织运动,含xx党),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附近有英国的驻军在制高点俯视着整个海岸线,最后还守株待兔人赃俱获得个正着,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策划为何如此草率,爱尔兰共和军真实的作战水平应该没有编剧写得这么弱鸡吧,毕竟人家一战后还是独立了。另外,奉命潜入的其中一人正是当局通缉的要犯,共和军的指挥官蒂姆(Tim O'Leary),进村路上被邮差认出来了,邮差很不冷静地果断蹬车拔腿就跑,再加上和后面剧情跟无关,被蒂姆背后一枪打死抛尸领了便当,后面蒂姆自己被得住了,很冷静地抛弃队友混入人群后拔腿就跑,被多利安少校背后一枪打中大腿抬回来绞死领了便当。
原来,蒂姆指挥官只是个机会主义者,村里人把他当爱尔兰的领袖。
本以为一个连队的英军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但影片从头到尾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尽管众人自告奋勇帮助共和军在暴风骤雨的天气里打捞并装满一卡车的98k和炸药(这一段拍得如同革命老电影一样热血沸腾),但共和军最后没有走人民战争的路线,没有就地武装起义,把英军军营一锅端。民众更不会武装自己,民众只会聚集在瑞安(Ryan)老爹开的酒馆里面大骂英国人,赞扬德国人在索姆河干得漂亮,而面对架好机关枪的英军,一个屁都放不出来,尽管一车的军火就在身边,人手一把98K绰绰有余。
这场矛盾的焦点最后指向女主萝茜,村民憋了一肚子火,这口气,从克伦威尔1650年征服爱尔兰当上护国公算,已经憋了266年了,而女主背了这个红颜祸水的锅,这就不得不说本片的第三对矛盾——个人与环境的矛盾,或者说一种阶级矛盾。
女主萝茜与环境其实格格不入,当然和环境不入流的还有查尔斯肖纳西,这对夫妇代表爱尔兰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对爱尔兰共和军不像底层人民那样有太大热情,从民众热火朝天打捞军火的场景看,他们俩是唯一观望的,这也表明其政治上中立的立场,不参与也不反对,是一群孤立的存在,这样不抱团在乱世就很危险,民众没有那么宽容,容易被当成叛徒走狗,然后这对夫妇之间也不和睦,这种内忧外患又夹生的处境是所有中产阶级的真实写照,况且女主还耐不住做死。
女主和环境的矛盾在以下方面:
女主家境较好,又是独生女,她妈死的早,父亲瑞安开了个酒吧,而所有的爱尔兰人都爱喝酒,瑞安老爹管自己的女儿叫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是漂亮衣服又是宝马(方便后面偷情),牧师指责瑞安老爹把女儿宠坏了。光这一点就足以引起村里女孩羡慕妒忌恨了,而且女主在村里颜值出众,自带仙气,穿着打扮甩别人好几条街,引无数骚男侧目,新婚之夜每个男的排队亲她(爱尔兰的优良传统),连傻子麦克都对她痴情跑来凑数(招来女主一脸嫌弃)。其实女主说话轻言细语,心地善良,举止温柔体贴大方得体,基本人畜无害,女主外在的高冷在无意间招来不必要的仇恨,而女主对此全然无知。最后,众人在民族大义凛然的深仇大恨中将其团团围住,扒光她的衣服,剃光了她的头发。
原来众人真正恨的不是叛徒,而是你比他们优秀。
如果只是周围人羡慕妒忌恨,女主还不至于如此下场,现在,问题就是,为何女主做死而全然不自知。答案并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0,这就要说本片的第四层矛盾,女主自己和自己矛盾——爱情与欲望的分离。个人认为,正是本片在这个层面上的探讨,让其成为经典,这符合现代人的复杂体验。
爱情层面,表现在婚前女主萝茜对查尔斯的热烈追求。查尔斯是个有绅士风度的乡村老师,30多岁,鳏夫,微胖,大萝茜一截,喜欢玩黑胶唱机(那时候是个时髦的爱好),一边听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一边批改学生作业,收藏动植物标本,参加都柏林的书友会和读者见面会,是个博学多才的老咸鱼。萝茜是如何喜欢上他的,片子没有交代,但片子里查尔斯在教学生背乘法口诀的时候,小声提醒不会背的女生,看得出来查尔斯很讨小女生的喜欢(该女生后面出镜的场景都是看着查尔斯的方向,最后查尔斯离开村子时献上一束花),而且萝茜以前也是查尔斯的女学生,就不难理解萝茜为何会爱上查尔斯了。萝茜去见查尔斯前会精细打扮,对查尔斯去哪,和谁说话,尤其是对某个陌生女性称赞有加的时候,会追问到底,直到了解对方是个60岁的老女人才放心了。但查尔斯躲着萝茜的追求,和萝茜见面还不忘路过亡妻的坟头献上一束花,但还是抵挡不住萝茜死心塌地倒贴。
牧师婚前问萝茜是不是想好了,那时候的婚姻是一锤子买卖,但一辈子的事,直到死亡把彼此分离,萝茜当时毫不犹豫就决定嫁了。新婚当晚洞房,查尔斯7秒钟完事,萝茜没有满足,婚后的菜米油盐酱醋茶让萝茜无精打采,觉得应该得到更多(there must be something more),可以算作女主性意识的觉醒(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对很女性及其严苛,女性有性欲是一项罪过,得找神父忏悔),影片这方面没有深挖女主的自我矛盾,女主的困惑反应在她和牧师的对白中:
Rosy Ryan: [talking about marriage] Indulging pleasures of the flesh - will that make me a different person? (性爱——会不会让我改变?)
Father Collins: Well, I've not gone down that road myself, but - no, it won't make you a different person. (额,我自己没试过,但不会,性爱不会改变你)
Rosy Ryan: I want it to. (我希望能)
Father Collins: What are you expecting, child? (你期待什么呢?我的孩子)
[Rosy looks at a flock of seagulls overhead] (萝茜望着天上的海鸥)
Father Collins: Wings, is it? (翅膀吗?)
Father Collins: Don't nurse your dreams, Rosy. You can't help having them, but don't nurse them. Because if you nurse your dreams, they tend to come true.(不要心存幻想,萝茜,你无法自拔,但不要有幻想。因为你一旦有幻想,它们会有可能成为现实)
欲望层面,片子立马降到B级片的水准,女主勾搭男主的过程比较狗血,多利安少校刚从索姆河调到爱尔兰疗养,走路一拐一瘸,神情忧郁,清秀的脸上一道疤,军装帅到爆,精神上饱受战争后遗症的创伤,时常产生自己还在战壕里的幻觉,抱头躲避德国人的狂轰滥炸。但这貌似不影响他敏锐的观察,比如他注意到乡村教师家后院嗮的白床单中间飘着一抹红裙,认为渔村不像同僚说那样人皆圣贤,于是径直去村中的小酒馆去打探消息,卫兵都不带一个,路上村里的放荡女想勾搭下他,都给人家瞪回去了,到了小酒馆突然犯病,恰好瑞安老爹出去办事,只有公主萝茜在打毛线,萝茜看到个落魄公子,顿生好感,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镜头背景一黑,两人就干柴烈火般地吻上了。。
回头一想,除了在小酒吧的这个空档,女主也没有其他的机会偷腥了,接着就是女主各种借口去见情人,两人在密林里野合,这段拍得很唯美。。但其实女主和少校顶多只算炮友,满足彼此的需要,女主是身体上的,多利安反而需要些精神慰藉,彼此都知道不是长久之计,虽然有老公的谅解,但纸终于包不住火,女主成了全村的公敌,杂货店主不卖给鸡蛋,学校学生被家长告诫不要和老师的太太讲话。在被女主放了鸽子之后(其实女主被众人围殴),多利安少校最后和傻子为伍,两人都残疾都是世界的弃儿,傻子偷偷藏了一箱炸药,多利安觉得尘世亦无可恋,把自己炸上天。
至此,这四层矛盾的里外交织,把女主推到这场风暴的中心,女主无能为力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不宽容。
最后,萝茜和查尔斯君子协议各奔东西(还是不让离婚),离开这个已无容身之地的渔村去都柏林,走时只有神父和傻子来送行,村里的人一片嘘声,查尔斯让萝茜挽着自己的胳膊体面地走出去。等汽车的空档,一阵风把女主的帽子吹上天(和片头吹伞呼应),女主秃头站在那里,傻子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看着自己心爱的女神,两行清泪潸然而下。女主走过去,吻了他的脸颊道别(和婚礼上傻子想吻新娘不成呼应)。
全片傻子演得最最入戏,没有一句台词,但人物形象最为丰满。
神父送给查尔斯一份临别赠言:“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打算一到都柏林就和萝茜分手,我劝你们不要分开。”神父没有结过婚,不懂其中的酸甜苦辣,神父看不懂的是,为何依照上帝旨意结合的人们,要彼此分离。
1916年,世界正在分崩离析。
完
PS
片中告密的人,是女主的父亲瑞安老爹,瑞安老爹对所有人都说好话,包括英国人。在众人围殴女主时,瑞安老爹都不敢站出来说一句话,只会哀叹“我的公主”,瑞安老爹宠爱自己的女儿,但最终自己的软弱害了女儿。
开头看起来轻佻得有些傻气的罗斯其实只是因为生活环境太闭塞,从小被宠爱,又爱看些浪漫爱情小说——这样看罗斯出身确实跟包法利夫人相似,查理,一个从外归来的乡村教师,有知识有见识,罗斯从学生时的暗恋到现在已经按捺不住主动表白,查理丧妻已久,面对青春热情的罗斯的表白他被感动答应了她。 在喧闹的新婚之夜,满怀忐忑的期待罗斯在卧房等着查理,查理努力掩饰内心的不安爱抚罗斯,可是最终事与愿违性事无能,或许查理在答应罗斯的当初以为自己会被青春唤醒?亦或他确实存了私心有意隐瞒,反正事实在新婚当晚就摆在这里,一夜相安无事,两人相背睡去,然而罗斯却大失所望,她满心期待的热烈爱情却仅仅如此? 一个年轻英俊的英军跛脚军官来到此地的驻地就任,他走到罗斯爸爸的小酒馆,恰好罗斯在看店,另外还有那个丑傻,丑傻这个人很有意思,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你说他纯动物性吧,其实又比动物复杂,他可能也很喜欢罗斯,但这个喜欢呢可能好像是对一种自己够不到的世界的好奇?丑傻看着军官的跛足,开始不停地踢自己的脚——嗯,他也是一个跛子。丑傻就这样笑嘻嘻地望着军官不停地踢脚,这或许是表达一种挑衅?或者同病相怜者的沟通?我更倾向于是一种恶意的嘲讽——当时是一战,此地是爱尔兰,而军官是占领方。有节奏的踢踏声唤起了军官惨烈的战场回忆,他浑身颤抖支撑不住倒了下去,罗斯的手握住军官,两双年轻人的手相握眼神交汇相拥相吻,我不知道此刻的他们是不是爱情,因为没有任何铺垫,仅仅一个是性欲压抑已久的新婚女人,一个是从前线回来的落寞军官,都是失意的人。 罗斯的爸爸和一群人从市场归来,他送给心爱的女儿一匹马,众人对军官的在场有些诧异和敌意,罗斯也掩饰着自己的态度,她似乎从未把军官当作敌人,而只是看作一个有某种创伤的可怜的男人。 依旧平静但愈发显得乏味的家庭生活:丈夫认真批改作业,对妻子温柔体贴,懂生活有情趣,但妻子年轻狂热的心再也压抑不住,她开始和军官外出偷情,在婚姻之外罗斯尝到了性爱的快乐,她浑身洋溢着幸福和活力,查理觉察到了罗斯的变化,他依然温和有礼但内心被怀疑和嫉妒撕咬。 神父是整个村子的道德权威,他高大威严宽厚慈爱,他像一个真正的父亲关爱着罗斯,也对丑傻(不好意思忘了名字)给予平等的尊重,他虽身为神职人员,但他了解真正的人性,他正直善良不扼杀,当他看到罗斯出轨他会训斥,但当罗斯被村人当成告密者而受尽侮辱,神父也出面驱散众人保护了罗斯,在他心里,罗斯始终是那个天真单纯的孩子,一个孩子被侮辱是一桩罪恶,而此时那个真正的告密者,罗斯的父亲却没有勇气上前保护自己的孩子。罗斯的父亲并不坏,但是他懦弱、好面子,平时喜欢在村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背景,其实也不过是被人利用而得点蝇头小利的小角色,同时他又想在本阵营的集体起事时出风头表现一下,总之就是这样一个有些滑头又有些懦弱的人。 众人在惊涛骇浪的暴雨之夜抢救武器的场面真是太震撼了,那么危险的场景是如何拍摄的?就是这样一些村民,平时无事生非嚼舌头喝酒闹事,一旦有个正义的事业——保家卫国,驱逐外敌,那么这群乌合之众就会瞬间变成正义之师,齐心协力,不畏生死,这就是人民群众啊。 人民群众心中的善恶标准是简单的,罗斯是与敌军军官接触密切的人,那么她就肯定是告密者,而且罗斯平时并不喜欢跟村里其他的婆娘混,她的行为做派在村子里显得格格不入,所有的恶意向罗斯倾泻。查理坚定地守护在妻子的身旁,他提出分手给罗斯自由,但是他又替罗斯担忧,他清楚罗斯与敌方军官很难光明正大地结合,罗斯说她和军官已经分手了,而此时军官引爆自杀的消息传了过来。 一切私情烟消云散,军官死了,查理依然爱着罗斯,他洞察一切,也包容着一切,他的心里有悲悯,他爱她所以他给她自由和尊重,同时他也理解并同情军官的处境。据说本片改编自《包法利夫人》,确实,查理和包法利医生的选择很像:对妻子无限的包容和爱。不同于艾玛的结局,罗斯坦然面对一切,最后她告别父亲和查理两人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如若说六十年代国际影坛还处在新浪潮和传统巨制并行的阶段,那70年代无疑已经快速进入新电影时期,即便最守旧的好莱坞也迎来了运动。因此,这部比里恩以往作品更曲折、更复杂的作品不仅没有受到欢迎,而是受到评论批评是毫不意外的,金凤玉露一相逢的故事,已经不能在胜却人间无数了。以往嵌套进大时代变革的爱情故事,在新现实主义风潮下也不在单一的解读出爱情的伟大与对个人选择的压制了,以往旁线的历史与群像也成了重要的地方。或许里恩也意识得到,在上半部看似无尽冗长完全可以全部舍弃中,女主的烦躁并非空虚寂寞更像现代电影中的虚无,而军官的应激创伤也没有40年代电影中军人回归生活后的背负,而是之后越战电影内的心理不适,显然在一战背景中植入了不少70年代的东西,但可惜,最终还是里恩擅长的占据了中心,下半部完全回到了传统里。
古典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回,这电影搁现在就得蓝幕拍了。
那种,力透纸背的电影。看开头会以为是轻佻浪漫,讲情爱,讲人性的电影。也确实如此,却刻画得深刻动人得多。那个总是把女儿成为“公主”的父亲,在女儿遭众人围攻时没有勇气说出高密者的真相,却在大风大浪中,帮助自己国家的军官抢战斗物资。人的勇敢和犹疑。军官开枪时的犹豫,是人共有的悲悯,那一点点善良的闪光。每个人物,都是活的,看得人沉默良久。
从未在电影中、现实中看到过这样的海滩、海边、夕阳、暴风雨,就算在47年后诺兰的《敦刻尔克》里,虽然这些要素都有,但要跟大卫.里恩比,他的段位还差不少呢!史诗级的导演,平常的感性戏,被放到这样的背景中,表达特别丰富的思想,看你想看什么了。这样的导演太伟大了!她的丈夫是好男人
我在想,我正疯狂的爱上了一个英俊的跛足军官,我正跟他在这高原上散步,四周长满了美丽的石南花,风吹着我的乱发,他正热烈的注视着我——真是浪漫而痛苦的日子啊!
7.8/10。英国-爱尔兰冲突与一战背景下两男一女之间曲折而复杂的三角恋故事(含背德行为)。影片有着宽画幅下集大气与抒情于一身的各种极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很拖+演员表演水平/导演选角水平较(if not很)不行/缺乏吸引力,合起来扣1.5分。
影片有一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细节,爱尔兰人从海里拿到的步枪是德国的毛瑟98型,手榴弹是M17型,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利用爱尔兰人急于独立的心情,对爱尔兰共和军进行支援,在大英帝国的后方作乱,那些武器即是德军用潜艇运来的。
只要耐心的看下去,就会发现所有的人性都在这里
(8.0)大卫·里恩太讲排场了。
第一次看雷恩的女儿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算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几部严肃的伦理爱情片了吧。我记得至此以后我有好几个星期都失眠,那时的我对于爱情还是似懂非懂,但是还是被如此沉重的情感重创了。多少年后这还是一部让人难忘的电影。
前半部像相见恨晚,后半部像面纱。一个女孩长成女人的过程。在男一那里,她永远是个孩子。男二把她变成了女人,她以女人的心理,重新爱上了男一。
电影语言★★★★★ 剧作/人物★★★★观赏性★★★★ 回味度★★★★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佳的史诗片导演,我想大卫·里恩是当之无愧的NO.1。战争史诗、爱情史诗,两大史诗片系列中,大卫·里恩都留下了经典之作。《雷恩的女儿》是大卫·里恩最好的爱情史诗片之一,摄影一流,故事一流,人物塑造一流。
海边的景色太美太美太美了,开场就被震住,Rosy并不懂爱,是纯真感情的懵懂让她嫁给教师,又是偶然间被点破的欲望导致她和军官之间义无反顾的婚外情,被唾弃被批斗被羞辱后的Rosy身边依然站着Charles,这个时候或许她才能看清爱是什么。小情小爱放在绝美大自然和战争背景下也显得很像史诗。Robert Mitchum演得太好了,让这个木讷而深情的丈夫角色大放异彩。
六十年代的三部里恩作品,极恢宏,极抒情,又极典雅。这是令里恩十多年都不再碰电影的那一部,大气、细腻、温情脉脉。一部美丽电影被炮轰成烂片,并且伤了艺术家那颗敏感的心。悲剧中的悲剧。
經濟封閉的村落對居民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這些村民整日無所是事個個被荷爾蒙催殘得只想著性事DX,充分印證孔夫子所言"小人群居為不善",在如此特異的環境下雷思的女人就有如另類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整顆心被慾念趨動著奔向慾海,但如此簡單的情節Lean卻需要花費雙偣的時間描繪,更可悲的是作品無論故事性或藝術性均較之遜色許多,何必花雙倍的時間去觀看更不值得看的電影。神父似乎在這村子中包山包海都歸他管轄。
【为了补標看电影】蓝光高清版本+上译经典BD影碟收藏『2019年10月19日蓝光影碟大屏再看上譯经典版本』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翁振新、乔榛、于鼎、严崇德、丁建华、林栋甫【2021-5-1蓝光影碟再看】
要得奥斯卡,不能演全傻!……热带惊雷以雨人霍夫曼的数学天才和阿甘汉克斯的总统接见为例得出这一结论。其实奥奖历史上还真的曾经把最佳颁给过全傻角色,就是《雷恩的女儿》中约翰米尔斯饰演的爱尔兰村傻,非但傻而且近哑,全片没说过一句完整台词,但评论认为这个角色有着对位讽刺和推动关键情节的重要叙事功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86563552/
4分钟的overture后缓缓开场,满屏的暗黑中裂开异导深色红霞,天空渐渐出现厚厚叠叠的云层,云层翻滚光多了些天空亮了起来。看评论本片是改编自《包法利夫人》,古典剧情,各种大远景也非常适合风景秀丽的爱尔兰海边地域。传统思想控制下的人群对个体的歧视与审判,对女性的羞辱。想想一个学校进出门都要分男女的地方,会有多么守旧。女主在自己掌握选择权时对麦克这样的丑角是鄙视的,等到自己被剃头被羞辱成为丑角时,麦克看到她的落魄样子,她又成为了被他人嫌恶的对象,此刻她才了解。
三毛在海边想起的坡脚的军官,就是这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