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Bill(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饰)本来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因为打架他只能离开了工厂,带着女友Abby(布鲁克·亚当斯 Brooke Adams 饰)和妹妹Linda离开了芝加哥,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麦田上找到了一份收割麦子的工作。Bill和Abby伪装成兄妹。一位年轻的农民(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饰),也是农场的主人被Abby吸引,同时,他发现自己患了绝症。为了窃取农场主的财产,Bill让Abby嫁给了那农场主。不料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Abby也对农场主产生了爱情。另一方面,Abby和Bill不寻常的来往也让农场主极为不快。于是Bill离开了麦田。过了一段时间,Bill又回来了,农场主终于忍无可忍,端着枪走向了Bill......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获最佳服装、最佳原声等提名。
画面真是美呆了,古典油画质感。也没觉得怎么狗血,对于前面塑造的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价值的那一段印象很深刻,只有前面的苦立得住,后面理察基尔对爱人的提议才说得通,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想要过好日子必须要付出代价,男二演技很好,眼神里的爱意、犹豫和愤怒都表达的很到位。本来还以为落入河里的水晶酒杯会坏事,结果没它啥事,这一点还挺意外的。不太能欣赏女主的美~
特伦斯·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天堂之日》因其如诗如画的影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而备受赞扬,但也有人批评它在情感的表达上苍白无力:尽管我们在致命的三角恋爱中看到了激情的爆发,但不知怎么的,所有情绪都像温吞水似的,显得力度不够。如果你只考虑了故事里大人们的所作所为,那的确是这样。但最近重看这部1978年的电影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念击中了我:这个由十几岁的女孩讲述的故事是关于她的,其主题是她心中的希望和欢乐怎样被击垮。我们感受不到大人心中全部的激情,因为那不属于她:我们只能在一定距离之外,把那些激情作为现象来观察,就像在观察天气或是预示了结局的蝗灾一样。
电影发生在一战前的岁月里。芝加哥城外,比尔(理查德·基尔[RichardGere]饰)和一个炼钢厂的工头发生争执并杀了他,然后和情人艾比(布鲁克·亚当斯[Brooke Adams]饰)以及妹妹琳达(琳达·曼兹[Linda Manz]饰)一起跳上了去得克萨斯州的火车。那儿正赶上收割的季节,三个人在农场主(萨姆·谢泼德[Sam Shepard]饰)的大片麦地找到了工作。比尔告诉其他人艾比是他妹妹。
有一次,农场的另一个劳工暗示两人的关系不仅如此,结果比尔跟他打了一架。
农场主爱上了艾比,请她在收割结束之后留下来。比尔无意中偷听到农场主和医生的对话,发现农场主可能只剩一年的命了。于是他想出一个类似《鸽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97)中的点子,建议艾比和农场主结婚——在他死后,两人最终就能获得足够的钱来过上好日子。琳达的声音在音轨上倾诉着:“他厌倦了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像猪一样在阴沟里用鼻子拱来拱去。”但后来她发现那个农场主“没有病得更厉害,而仅仅保持着原样,医生肯定给了他一些药片之类的东西”。
农场主看到比尔和艾比在一起表现得过于温柔,他感到这不是兄妹之间应有的关系,于是找比尔对质。比尔搭一个空中马戏团的飞机离开了。艾比、农场主和琳达开心地生活了一年,结果比尔在收割时节回来了。埋藏的问题再一次浮出了表面,伴随着圣经式的灾祸作为背景:蝗灾、麦田大火、谋杀、失去和流放。
《天堂之日》首先是历来最美的电影之一。马利克并不想把故事拍成一个情节剧,他的目的是表现失去。电影有种挽歌般的氛围。他在一望无垠的得克萨斯草原上捕捉到了美和孤独。影片的头一个小时里几乎没有多少内景。农场的劳工在星空下安营扎寨,在田野里干活。即便是农场主也为天气而心醉神迷,在他哥特式的小别墅顶上笨拙地修补风向标。电影把人物放在充满自然细节的大背景之下,有天空、河流、田野、马匹、农民和兔子。马利克的许多镜头都是在接近黎明与黄昏时分的“黄金时刻”拍成的,阴影被冲淡了,天空的色调也差不多。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著名的配乐强调了这些画面,他引用了圣-桑作品的《动物狂欢节》。音乐充满了渴望和失去的遗憾:在氛围上有点像《教父》的主题,但没有那么华丽,更像对过去的纪念而不是现在的经历。说话的声音总是在一定距离之外,还有远处隆隆作响的雷声。
在此背景之下,故事以十分有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们的确看到三个成年角色之间的某些片段是富有感情的。(比尔建议艾比接受农场主的提议。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艾比意识到自己开始爱上了他。比尔和农场主也有简略的交流,不过没人把已经很明显的事情挂在嘴边。)但他们所说的一切加起来,也无法和琳达·曼兹挥之不去的画外音相提并论。
电影拍摄时曼兹16岁,比所扮演的角色还要大一点。她的面孔有时显得瘦削而不起眼,但其他时候美得惊人(特别是在一个镜头里,她的脸在黑暗的包围中被火光照亮)。她的声音告诉了我们关于她的角色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甚至是关于演员本人的事情,因为它实在太特别了)。她语气平静,不含感情色彩,给人听天由命的感觉,还有种奇特的东方口音。
整个故事都由曼兹讲述。但她的话与其说是在叙事,不如说是伴随着事件的评论、补充说明和脚注。我们感到她的话是在多年之后重建当时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她几乎在电影刚开始的旁白中就出现了(“我哥哥以前一直告诉别人他们是兄妹”,这句话比它看起来要更复杂)。直到最后其他角色都消失了,她仍然在那儿。她是故事的讲述者。
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在艰难的时代幸存下来。她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不会大惊小怪。她的声音听起来完全可信,几乎不像是表演。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在结尾处说的几个句子让我震惊。三个人乘船在河上漂流,事态的发展很糟糕,天堂之日一去不复返。她说:“你能看见岸上的人们,但是太远了,你看不见他们在干吗。他们可能在喊救命之类的——或者他们可能在埋葬某个人之类的。”
这就是叙事者的声音,也说明了为什么《天堂之日》的选择是正确的——马利克用间接的方式表现恋爱的三角关系,似乎情绪都被过滤掉了。孩子们知道大人会被相互之间突如其来的激情攫住,但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些激情会怎样影响到自己:我会不会因为这些情感上的变化而更加安全?会不会受到更多的关爱?
自打它上映以来,围绕着《天堂之日》的传奇就越来越多。出生于1943年的马利克在1973年和新人茜茜·斯派西克(Sissy Spacek)以及马丁·希恩一道拍了《恶土》(Badlands)。五年后他拍了《天堂之日》,然后淡出人们的视野。正因为这部电影让人过目难忘,所以马利克的消失就具有了类似于塞林格消失那样的神秘色彩。人们听说他住在巴黎,或旧金山,或蒙大拿,或奥斯丁。听说他已经生命垂危,或正在准备下一部电影,或在写一本小说,或一部戏剧。在1990年代后期,马利克最终重返工作,制作了《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通过这部电影的叙述、对自然界的细致描绘、直面死亡的悲怆感,他重拾之前所关注的东西。
《天堂之门》伟大的摄影带来了另一个谜团。字幕打出来的摄影师是来自古巴的耐斯特·阿尔曼德罗斯(Nestor Almendros),他因这部影片得了奥斯卡奖,《天堂之日》为他在美国确立了声望,后来他进一步在美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电影最后也有一行字幕:“附加摄影(additional photography):哈斯克尔·韦克斯勒(Haskell Wexler)”。韦克斯勒也是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这个字幕一直让他恼羞成怒,有一次他写信给我说,他握着秒表坐在影院里试图证明超过一半的底片都是他拍的。他之所以不能在字幕中位于前列,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牵扯到制片厂的政策,但这无碍于如下事实:两位伟大的摄影师共同创作了这部影片,其画面将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天堂之日》的要点在哪里?——是高潮部分?还是它传达的信息?电影的导演是一个知道某样东西感受如何的人,也知道怎样在观众心里唤起这般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一个孩子,她先是没有稳定的生活,随后又找到了安全感和快乐,接着又失去了所有这些——然而她忍住眼泪说这没什么。
摘自《伟大的电影》[美]罗杰·依伯特
这部电影肯定也不是叙事性的电影,感觉形式上更偏表现主义,当然我本人对这类电影也并不太感冒,那么我就随便说说什么吧。看完全篇电影,在我脑子里停留最久的就是电影所展示的农场风景了,电影场景更多集中于农场外,室内场景并不占太多篇幅,看得出导演对农场室外风景的钟情了,所以才会有画面如诗的景象了吧。电影中的画面也有着它的意喻。例如在土缝中暗自生长的小苗,不仅意味着农场的生长季的到来,也似乎在告诉观众艾比与比尔衣食无忧的快乐日子的来临。还有火,农场雇工围着火堆嬉闹、聊天,度过短暂的闲暇时间。过度疲劳、身心俱疲到似乎灵魂出窍的时候也是围着火堆。更别说影片后半段为灭蝗虫而引起的大火,艾比对农场主的欺骗和背叛与蝗虫带来的灾难使农场主在大火中得到情绪的爆发,但就像大火也无法消灭蝗虫一样,农场主仅仅对艾比的指责并不能消灭这怒火的根源,于是在第二天结束在了与比尔的对峙中。比尔不是没有天堂之日,他的天堂之日可以是进行计划之前的四处漂泊的日子,但欲望膨胀,依靠欺骗换来的衣食无忧就像不经戳的肥皂泡,短暂的色彩满目之后就自行破灭了。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获最佳服装、最佳原声等提名
摄影一贯的美。那时候的理查·基尔也有点美到夸张。那场蝗灾火灾戏太震撼。在我眼里,马力克再不济,也依然是许多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山。
剧情平庸,人物平板,摄影强大,调度灵活;女主嘴角像让·莫罗,两大帅哥玉石俱焚。
风轻云淡,好几段起了鸡皮疙瘩,节奏和连贯性上比《生命树》要好。运动镜头时,摄影机无比轻盈,火车、麦田、流浪伴侣、孤独农场主,寥寥几幕,感觉已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了。马拉收割机、螺旋桨飞机,自然光和魔幻时刻。一切都会走向黑暗和毁灭,好在旁白小女孩仍有自由 ps.基尔居然穿风衣在割麦子?
泰伦斯·马力克第二作,1979戛纳最佳导演。1.史上摄影最美的电影之一,Néstor Almendros全程运用自然光,几无人工补光,许多场景均拍摄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时刻”,莫里康内的配乐亦功不可没。2.秋日的麦穗,笼罩天空的积云,碧空红霞与血色残阳,人、火车、房屋与马匹的剪影,夜晚的篝火与马灯。3.以小妹妹的回溯性旁白贯穿影片,孩童的观察视角所造成的间离感也契合于马力克对现象学式电影的追求,内心的情感被外在的直接感知所遮覆。4.从天而降的意大利马戏团演员(想及费里尼)恍若天堂之日,而那场席卷一切的蝗灾与啮噬所有的烈火则犹如地狱之夜。5.无尽的流浪与逃亡的爱侣恰似[恶土]变奏。6.理查·基尔与山姆·夏普德演得妙,两人间的张力溢出了银幕。7.麦苗在土里伸直长大的延时镜头。8.夜晚的小圆亭令我忆及[可爱的骨头]。(9.5/10)
还不错吧但是身为一个女性bill的行为我无法认同
3.5。爱有罗生门,阶级无流动。动态的米勒,恍如隔世的年代感——相比所谓散文诗,更像强文学性弱史诗感的另一种“《美国往事》”。上半部成于随性,下半部败于随意;摄影神且灵(单拎出来给五星都嫌少),比故事境界高。
虽然神烦马力克新片和那些整天叨逼马力克和海德格尔的金针菇君们。但是仅大火那场戏,确实永垂影史了吧。UGC opéra 观影体验很特别逼仄的放映厅,地铁经过的时候,有摇摇欲坠的感觉。只两扇门就从电影世界里被甩到繁华的街口,也奇妙体验。
至少要看过蓝光才算看过这部电影,摄影美到无法言说的极致,虽然故事并无什么特殊,但那种散漫忧伤的调子很合我意。
停滞而暗涌,摄影调度场景各自协和恰到好处,共同打造人世间的乌托邦。象征上帝、突兀立于草原之上的别墅,耕作而无言的人们,经过此地的列车上的大总统是偶尔进入的俗世之物却无法窥见真容,各种各样偌大与渺小皆沉默又阴柔,似乎此地一切与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史保持从容的间离。天堂无关时间,只关记忆。
重看@filmoteca 被银幕放大的不只是美到极致的景物,更是缠绕着奔跑流浪相爱告别的人们的忧伤,这种忧伤渗透进日升日落自然的光线,绵延的麦浪,破土的新芽,弥漫在漫天的火焰与心碎的沉默中,把观众也全裹了进去。故事散淡却拥有丰满润泽的气息,如同流动的散文诗。
马力克电影里始终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的主人公因为一场杀戮短暂遁入自然之后再次离散在社会中,几乎与恶土相差无几的平庸故事却在神乎其神的摄影与美轮美奂的色调里焕发出了厚重的情怀,镜头剪接也似万年不变的喃喃旁白如诗般自由散淡。蝗祸与大火的场景实在是太过出彩,一片看尽无数个蓝色日出与金色日落
几乎全部使用自然光的摄影美到让人窒息,剧情虽然十分狗血,但剧情在摄影的衬托下已经不重要了⋯片子太美了,马利克的摄影都做到如此极致,在影院看真是非凡的享受。(壮观的蝗虫飞起的镜头是由上往下洒拍的然后倒放完成)
影片加进大量的空镜头,配上诗化的画外音,台词上也惜墨如金,尽可能地淡化情节,以非叙事的风格,想拍出贝多芬交响乐式的电影。
画面太美了!每一幕都美仑美奂。美国农场的美丽尽在眼前,饱和润泽细腻。能在放映厅看1080P蓝光版太好了,感谢组织放映的朋友。故事其实挺平淡的。李察基尔那时候好年轻,但是作为一个流浪打工者服装太考究了些,主角光环么?
VOGUE的田园大片看多了,对这样金色调为主唯美的拍摄完全提不起兴致了……帧帧油画又如何?故事是个俗气的三角恋,这也就算了~偏偏人设还是我最讨厌的那类:欲望一堆,小情绪一堆,就是没点做人的底线和改变的勇气。真是很娘、很猥琐、很懦弱的小文艺精品。
补课泰老的名作,画面美得一逼,简直就是电影版的拾穗者嘛,在大屏幕上看绝对好。故事走淡了,并且故意弱化了矛盾啊心理啊之类的,把流水般的生命本身摆了出来,配乐有点过了。三星半。
一方面强调日常诗意和生活之流,另一方面又追求壮丽风景——虽有外在技术的高超展示,但成功之处在于令观者觉得那是某种内心风景的映射。而一般电影制作者和观者最关心的情节线,反而被放在不重要的幕后,成为陪衬。最后的场景,没有结束感,正像生活流本身,没有终点。
Nobody is perfect. You just got half devil and half angel in you. You only live on this world once. As long as you're around, you should have it nice. 天堂和地狱并不是大火过后的两极所归,善恶,爱恨,乃至生死也都不是解读这世界运转方式的答案所在。人自漂泊,生生不息。
这个导演实在有些仙风道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