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美国X档案

剧情片美国1998

主演:爱德华·诺顿爱德华·福隆比佛莉·德安姬罗艾弗利·布鲁克斯

导演:托尼·凯耶

剧照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 美国X档案 剧照 NO.2 美国X档案 剧照 NO.3 美国X档案 剧照 NO.4 美国X档案 剧照 NO.5 美国X档案 剧照 NO.6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3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4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5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6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7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8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9 美国X档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德瑞克(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一名黑人毒贩射杀,从此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原来德瑞克功课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自从父亲遇难后,他就将一切心机都放在了对付有色人种上面。他积极组织起一帮白人青年混混,到处和有色人种对着干。一次,他射杀了两名黑人,因此入狱。
  入狱后,德瑞克加入了一伙新纳粹的白人。后来,因工作关系他和一名黑人成了好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当他意欲脱离狱中新纳粹组织时,遭到了拳打脚踢。德瑞克出狱后,决心和以前自己组织的帮会脱离关系,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总是要以死为代价

一切激进的偏执总会带来伤害,所以人们需要以美好的角度去发掘生活的点滴。种族歧视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无法根治的弊病只能将其抛至台面让公众自省,电影里的某些画面及言论确实从心底让人感觉不舒服。将社会性的问题浓缩到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上,透过典型人物的行为再次窥探整个社会的风气,于是这样的剖析才让人印象深刻。


很喜欢导演选用慢镜头去拍摄一些细节,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变化仿佛逐一放大,震撼着屏幕前大部分脆弱的心灵。这对演员的演技有相当高的要求,Edward Norton完美的做到了诠释,这个貌不惊人的男演员竟然可以演出如此邪恶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以至于他的出场我都没认出来(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幅弱气的姿态)。哥哥残杀黑人后那一抹坏笑仍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纳粹标志的纹身在黑白效果的映衬下散发出令人恐惧的阴郁气息。


无论如何也猜不到那个结局,倒在血泊中的少年一脸无助的惊异,明明都是要洗心革面的人,上天却不再给他们一点点机会,这便是之前作恶的惩罚。少年之死对于少年本身似乎有些不公平,毕竟是个尚未成熟且无出格行为的孩子,于是我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对哥哥的惩罚。


少年手中血染的报告书见证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记录了他对人生最后的感悟:
So I guess this is what I tell you what I’ve learned. My conclusion is: hate is a baggage.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Derek says it’s always good to end an essay with a quota. Since someone else has already said something really best, so if you can’t top it, steal from him and make you strong. So I pick the guy you like: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You must not be enemies. The passion is strength. And don’t make it break bounds of affection. The missed cord of memory will swell and again touched. I’m sure they will be, by the better angle of our nature.

电影观毕,我仍对世界充满期待,期待love & peace的降临之日。

P.S:比起Edward Norton,我更在意Edward Furlong,也就是演弟弟Danny的孩子,长得很邪魅,五官相当标志,吞云吐雾的样子很女王,总觉得有些眼熟,后来发现在N早以前收过他几张CK的广告图,当时也是喜欢的不得了。现在这孩子已然发福老去,很可惜。

2 )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几年前,在明珠台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从那时起,它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一遍又一遍的看,每一次都无比震撼,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一般。

爱德华诺顿双头抱头转身的那一刻,他眼里射出贪婪满足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了。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啊,仇恨可以使人迷失,漠视生命。可是仇恨,可以让我们更快乐吗?Derek得到的,仅仅是牢狱生涯和饱受痛苦的家庭。诺顿的演技常常震撼到我,每个角色中,你都丝毫找不到他个人的影子,他完完全全的融入到角色中。我想,就算现在的好莱坞中,能做到如此的,屈指可数。

我们常常抱怨,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人,抱怨生活。我们质问上帝,却得不到答案。只是因为我们问错了问题。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西尼的这番话让derek第一次落下悔恨的泪,也让我思考了许多。是的,生活需要自己来改变。在抱怨之前,我们真的努力了吗?

PS.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怎么依稀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做的每个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现在再看发现原文是“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己记错了,这句话一度成为我那几年生活的准则,到现在也是,我想以后也一直会是。

3 ) IMDB8.5分

1.1m评分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542黑白彩色两条叙述路线和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让影片基调如同片头那黑色的大海一样沉重。诺顿的观念转变有点显快,这里应该用更多镜头表现。影片中嘶哑有力的呼喊和很多迷惘的眼神令人窒息。监狱里那个叠床单的black parterner 是整部电影唯一可爱的人物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4 ) zz野兽良民和愤青

无论如何,我还是被这个文字感动了。当初我看的时候可没这么多的感想。
如今看这部剧,的确有了更深的感受。作者说得对,主人公就是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其他人的憎恶。我想,寻找情绪的根源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自觉自愿去自省和发掘的事,所以这对我还是有启示的。


from 天涯 作者:天涯太猛

很多熟识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愤青,我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接受现实,如果有这么多人说我是愤青,那我应该是。这促使我开始思考愤怒的根源。

  抛开父母家庭对我的影响,抛开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一切。我想起了野兽良民里导师在监狱里问男主角的一句话:Did you do anything to change your life?

  "No" 然后他就哭了,接下来我也被感染了

  说实话看过很多这部影片的评论,我始终觉得他们的理解都太浅

  并不富裕的家庭,底层的社区,父亲的意外死亡,主人公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移民和有色人种的厌恶和憎恨,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捣毁商店,朝黑人开枪,残忍的杀死了他们,锒铛入狱。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剧本。

  “永远不要迷失”导师一再的告诫,但年轻的我们有时候搞不清楚愤怒的对象,无谓的愤怒只能使自己把精力渲泄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主人公在监狱发现,那是黑人的地盘,白人甚至要向黑人交保护费,感到自尊受伤的他选择了独立,既不跟白人交朋友也不跟黑人交朋友,结果双方都要置他与死地。他感到迷茫,他动摇,他不知所措。当他恳求导师帮助的时候,我也觉得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问同样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好心的黑人最终帮了他,他幸运的没死,并且刑满出狱了。但是片末,他的弟弟被黑人开枪打死。这是代价,这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主人公的将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跟黑人死磕嘛?还是接受弟弟被黑人打死的现实?

  有很多的答案

  法西斯头子认为要跟黑人永远的斗下去,最终取得胜利,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

  宗教倡导人要为善,要忍,说白了就是让大家不要闹事,平静的接受,说难听点就是逆来顺受。

  各种古语,各种心灵鸡汤,各种“社会经验”,说什么换位思考,说什么忘记过去才能有为了,说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算了吧。

  再比如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吃吃喝喝,麻木不仁

  这些答案要么是错的,要么就是很肤浅

  老罗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如果有一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再愤怒了,那就是我老了。那就是我被这些答案腐化了,堕落了

  只是,要把愤怒藏在心里,要了解根源,要知道谁才是真正应该被问责的人,乱发脾气是不成熟的表现。最最关键,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觉得那是扯淡,对于我这种人,寻找真理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的心永不麻木和腐朽,那才是愤青的真谛。

5 )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文:十一月的雨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习惯了电影中的温情,习惯了影像之中的童话。所以当电影中的残酷现实以我没有接触过的方式赤裸裸的袭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击中了。第一次我静下心去思考,我内心没有去触碰过的那些地方。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调来记述,黑白讲述过去,彩色描写当前。这一手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使现实每天看起来都亮丽丰富,却无法抹去灰色而又沉重的过去。那种苍白和无力呼之欲出。

这是一部描述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它又远不止如此。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至少对于我来说,它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句寥寥无几的的概括,不痛不痒,无关乎己。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我,身处在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里,身边都是留着同一种血液的黄种人,即便曾经也有过汉族对所谓的“蛮夷”民族的压制,但归根到底都无法催生出种族歧视的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很难身临其境的想象两个种族冲突的真实境况。然后,渐渐的淡然,渐渐的美化,渐渐的把这个词从疑问中抹去。以至于它再次以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时,那一刻,我虚弱的不知所措。

德雷克,一个极端的厌恶和反对黑人的白人少年。他崇尚希特勒和纳粹,他把美国社会的各种丑恶和动荡都归结于政府容许黑人迁移到自己的国家来。在他眼中,黑人的就是万恶之源。他的一言一行都明显的体现了他自以为坚定的立场,他无时无刻不对身边的黑人投以鄙夷的眼光。

乍一看,这又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仅此而已,并且,这是不对的。多少年的爱国主义定式教育让我们的思想不自觉的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深入进去后想一想,他会无端的变成这样吗?他的血液和思想天生就充斥着厌恶和抵触吗?导演显然知道我们的疑问,他不紧不慢的,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示着关于一个青春凋谢的和一颗仇恨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果然,一个种族思想严重偏离正常的父亲,在儿子还未能独立的拥有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之时,就向他们灌输着这种非理性的思想,近乎偏执的让他们接受。我还记得那时德雷克那时还纯净的双眸,父亲极端的思想和他自己刚刚萌动的正确的思想碰撞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疑惑和不安。但,仅仅是一丝。在他眼中,父亲就是上帝,他的观点不会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在无形中慢慢的吞噬着你,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毫不知情,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父亲因为在黑人街区救火时丧生的时候,埋在德雷克心中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茫,混乱和挣扎终于无可避免的转变成了愤怒。他终于完全相信了父亲的话,他终于把一切罪恶的原因都集中到了黑人的身上。

我想,当他找到愤怒这个宣泄的出口的时候,他内心一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这种快感把失去父亲的痛苦,青春之时的徘徊一扫而光。年少的他,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实,在他决定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他却已经失去了方向。他开始肆意宣泄,他开始憎恨,开始放纵,开始把愤怒都付诸于事实。与黑人少年发生冲突,哄抢黑人店铺,他成了同样迷茫无助找不到出路的一批青年的偶像,他们发疯了一样的崇拜他的言论,他的行为。身上的纳粹纹身,代表反传统的光头,都成了争先效仿的对象。这不是偶然,德雷克只是大多数同样青年人的缩影罢了。我从中嗅到了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端倪,愤世嫉俗,当无法接受现实和极端失望的时候,这仿佛是最好的出路。在他们看来。

一切变化从那个晚上开始,当德雷克发现那两个正在偷他汽车的黑人的时候。他冷静的,但毫不犹豫的枪杀了他们,对待第二个还用了极端残忍的方式。

当警车急促赶来,警察掏出枪让他投降的时候,他从容的把手放在头上,脸上带的,竟然是满足的笑容。他一定认为,他作的天经地义,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他将失去自由。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昭示:这才是真理,这样的情况必须有人来打破。

爱德华•诺顿把德雷克演绎的让人难辨真假。如果说处女作《原始恐惧》中的那个双重人格中的精彩诠释还略带青涩的话,这部电影里的他的表演则让我全身心的感到震撼。这种强烈的感觉只有过两次,前一次发生在《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身上。第二次就是他。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当他被逮捕的那一刻。双手抱头,不做丝毫反抗。他注视着远处惊恐未定的弟弟,脸上得意的笑容仿佛在期待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的对他的肯定。但是,他得到的还是惶恐,怀疑和不可理解的眼神。那一刻,笑容开始僵硬,凝固在脸上,化成一种同样的恐惧,他第一次开始触摸一个会让他发狂的念头:难道我做错了吗?这仅仅是开始,即使他不愿意承认,在监狱里的日子,这个念头扩大,膨胀,直至让他固执的理念翻天覆地。这是必然,真理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就固步自封的,它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某个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以你最无法忽视的方式,残酷的让人无法接受。德雷克开始反思了。

但他的弟弟丹尼,好像又在步他的后尘渐渐陷入泥潭。还记得《终结者2》里那个拥有些许叛逆些许纯净的翩翩少年爱德华•弗隆吗?他的气质简直像极了丹尼。在片中,他留着明显不符合他气质的光头,从这个微小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活在在哥哥的影子下,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他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他隐藏了真实的思想,而且藏的很深。其实本片是以丹尼的视角来贯穿起来的,片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他注视别人时的眼神,从一个无辜的单纯的眼神里,见证的是他亲爱的哥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愤怒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原本纯净的世界也开始充斥愤怒,不自觉中他也在向哥哥靠拢,不同的是,他没有哥哥走的那么绝决。更为感性的性格让他一直犹豫不绝,一直在做更多的挣扎。还好,他的这些犹豫没有让他在扭曲的思维中迷茫到不可收拾。

当出狱之后的德雷克再次面对家庭的时候,狱中经历的种种早以褪去了他用愤怒包裹的外表,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错误,他知道了黑人也有好人,白人也有混蛋,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种族的贫贱。他知道了自己的怨恨的代价是与他离自己寻找的生活渐行渐远。还好,他终于找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这个过程让他用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无法弥补的,也是无法抹去的。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弟弟:他之前一直宣扬的,其实都是假的。让他不要再用青春来做筹码。

德雷克开始关心多病的母亲,开始怜惜自己以前一直与之争吵的妹妹,开始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化仍在迷途中的弟弟。看过以前他努不可遏的把母亲逼得无法忍受后,再看到他眼里充满悔恨和歉疚紧紧得靠在母亲怀里得时候,我终于在灰色的心境里找到了那份遗失的温情。浪子回头用在这可能有点滥情,可这种欣慰的心情却只能这样来形容。

我是一个期待完美的人,因为电影曾经教给我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所以在任何一部影片里我都能找到一个给我希望的出口,即便是再绝望的电影也亦然。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温情的时候,我以为一切就会这么风平浪静的过去。但镜头却又在我最不愿看到的时候躁动不安了起来。

德雷克和丹尼完全化解了心灵之间的沟壑之后的第二天,他送自己的弟弟来到学校。丹尼也完成了老师要求他用最真实的心态写完的一篇论文《American history x》。兄弟两个人简单的言语,代替了复杂的深情,因为他们都相信,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临走前德雷克告诉丹尼:我会好的,会抬起头来做人,我会在家里等着你。

镜头越来越缓慢,缓慢到让人无法不有不好的预感.当德雷克在回家的路上缓慢的转身时,镜头切换到了丹尼在卫生间里。当他转身的时候,他的身后是那个曾经与丹尼发生过口角的黑人小混混,举着一把格外扎眼的手枪。枪声响了,伴随的是溅满墙壁的血花,伴随的是丹尼震惊的无法相信的绝望眼神。在血泊旁,是那篇凝聚着他的真诚性灵的文章。卷在一起,尚未开封。

那一刻,我惊呆了。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影片会这样绝望的结束,在德雷克已经走上正途后,在丹尼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的错误后,他却被一个黑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所杀掉,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再延续,不管他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才开始真正的人生。就这么死去。

这是一个嘲讽,还是一个控诉,这应该让人放弃,还应该让人反思?
我的脑海一片混乱,这是第一次我无法平静的找到一个希望的出口,也是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绝望和人生的距离。

画面开始变得平静,夕阳,海浪,天空,缓缓的音乐,伴随着一段画外音,这是丹尼那篇论文的结尾:“我的结论是:仇恨是个包袱。生命太短暂,不能总是愤世嫉俗。那样不值得。德雷克说要拿引用来结束论文。他说,别人已经说了最好的话。如果你不能超越它,就借用它吧,它会让你觉得有力。所以我挑了一个喜欢的人‘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能彼此为敌,尽管可能会怒不可竭。我们绝不能剪断友爱的纽带。记忆的神秘和弦,一旦再次被拨动,就会响起来。它们一定会成为,我们本性的天使。’”

影片结束。

……

还好,至少他在临死前,原谅了这个世界。

作于2005.6.20晚


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blog/mxl117
  邮箱:nicolas_mi@163.com
  QQ:1075723

6 ) 被滥用的信仰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善良的故事,尽管里面有那么多的愤怒,仇恨,暴力和无知,德瑞克的改邪归正,有着童话一般的美好质地,但是在这质地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和残酷。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美国X档案》最终还是摆出了一幅周正的说教面孔,善是善,恶是恶,但是,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泾渭分明的态度,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灰色地带,我们只能在电影里找回惩恶扬善的快感。它是一部剧情片,不是纪录片,在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必须要透露出一种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影片道德的核心。《共同警备区》也很说教,人性的善良明显的被夸大了,但这部唯一被允许在朝鲜上映的韩国电影,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彼此的看法,我想这就是这类电影的意义所在。

《美国X档案》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有两个,首先是愤怒,对德瑞克的愤怒,其次是悲伤,对光头党的悲伤。不得不再一次夸赞爱德华诺顿的演技,那段餐桌上关于纳粹和有色人种的论战,说实话我是看哭了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混蛋的这种地步?如果只用一场戏就想塑起德瑞克这个角色的话,那么就是这一场了,这种既狂妄又无知的形象的成功树立,直接导致了之后对于德瑞克性格转变刻画的绵软无力,这也难怪,恶以次方的形式累积,而善良只能是简单的细节与细节的相加,恶带来的是戏剧性的毁灭而善良的人顶多在死后换得一句“他是个好人”。
德瑞克“曾经是个好人”,他对于纳粹的崇拜只是一种伪崇拜,就像黑人教师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get lost的孩子。那群光头党呢?当他们冲进韩国人的商店里进行疯狂的打砸抢活动时,当他们不停的辱骂和侮辱黑人女营业员的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其实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生活中学校里的loser,这群loser集结起来,所谓的信仰给他们带来勇气,带来发泄压力的愤怒的勇气,至于发泄的对象,可以是黑人,也可以是其他的任何东西。

关于信仰王小波说过一段话,这也是被反复引用的,大意是任何一种信仰,如果被滥用,都有可能成为迫害别人的工具,看看我们周围吧,这段话无时不刻的应验着。黑人和白人,南韩和北韩,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和伊拉克,战争也是一种被误解的信仰。往小里面说,各种反日反韩者,猫狗保护主义者,伪基督教佛教信徒,车迷球迷,各种类似于电影里的论战无时不刻的在网络上火热进行着,只要你持有稍稍不同的意见,他们就恨不得诛你九族好像你触犯的是他人生的信条,那些事信仰吗,不是,那只是一顶冠冕,让他们丑恶的嘴脸看起来堂皇一些。
为什么电影里的光头党看得我们心惊肉跳?因为我们惊讶的发现,那些嘴脸,那些论调居然如此熟悉,甚至曾经从我们自己的口中冒出。党同伐异,人之本性,这是人类的悲哀,我想也只有人类的悲哀才能解释这不可解释的现象。

当几个人黑人想偷德瑞克父亲留给他的车时,对于他们,我们感到厌恶和愤怒,但当德瑞克打爆他们的头时,我们又会不忍于德瑞克的残忍了。人们在药家鑫案中也试图搬出“他是个好学生好儿子”来改变我们对于他的仇视,当药被执行枪决后当即有人站出来表示过同情,之后更有一篇《探望药家鑫的父母》的文章泪流满面横空出世,整个要药案就是人类劣根性的缩影,但是讽刺的是,憎恨和同情,这两种情感是如此的矛盾又都是真实的。是的,道德的舆论导向太容易转变和控制了,几句煽动性的语言几幅以偏概全的图像即可,但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预测的。
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圆,情感之间永远都不会有一道明确的界限,这也就是导演将善恶拍得如此泾渭分明的原因之一,如果一直模棱两可,将无法说任何一个故事。
最终德瑞克的弟弟丹尼成了种族主义的牺牲品,生命太短,表老发火,恨是包袱,它不值得,这是这个少年用生命带给我们的最后建议。他的牺牲带来了痛苦悲哀但从来都不会是警醒,我们知道,他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谁都不会是最后一个,战争不可能停止,杀戮也不可能停止。

短评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2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几个慢镜很给力。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1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1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2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25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33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3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37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46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5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

1小时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1小时前
  • 凤凰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