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

韩国剧韩国2022

主演:金惠秀金武烈李星民李姃垠李尚熙朴智妍申宰辉琴光山朴钟焕金英雅申达琪李妍

导演:洪忠灿

剧照

少年法庭 剧照 NO.1 少年法庭 剧照 NO.2 少年法庭 剧照 NO.3 少年法庭 剧照 NO.4 少年法庭 剧照 NO.5 少年法庭 剧照 NO.6 少年法庭 剧照 NO.13 少年法庭 剧照 NO.14 少年法庭 剧照 NO.15 少年法庭 剧照 NO.16 少年法庭 剧照 NO.17 少年法庭 剧照 NO.18 少年法庭 剧照 NO.19 少年法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8 20:42

详细剧情

  讲述讨厌少年犯的刻薄法官到地方法院少年刑事合议部新上任后在少年法庭展开的故事。曾经是少年犯罪受害人的大韩民国法官面对着有着多种故事的少年事件,思考着什么是真正的大人的作用,少年事件为什么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通过成长的过程向少年犯和世界传达着沉重的信息。

长篇影评

1 ) 一点点感想

这部剧最大的观感就是反转。

比如开篇就是女主在接受采访时的自白,问及为什么要做少年案的法官,她毫不避讳地说,因为她对少年极其厌恶。

后面就是男女主出场,男主性感软绵,类似于用爱与关怀教养人的形象,女主就很冷冰冰,怀着恶意去看待孩子们。比如第一个案件,在少年说出我听说未满十四岁是不用坐牢的,对吧?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恨不得这个孩子去死,明显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为所欲为,可是随着案件深入,女法官发现了疑点,少年并不能精准分尸,证明杀人凶手另有其人,我们可能就想这个人肯定有苦衷包庇了他人,这是第一个反转。后面出现的真正凶手,态度更恶劣,而且两人可以说是同谋,又一个反转。但总归我们对这些孩子还是厌恶的。

第二个案件是暴力案件,好巧不巧,这个太戳动人心了,第一个案件距离我们日常还相距甚远,但暴力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暴力,丈夫对妻子施加的暴力(也可能反过来),校园里强者对弱者施加的暴力,更甚者冷暴力,无处不在。我觉得案件唯一的看头就是少女的父亲也曾被家庭暴力过,以前的受暴者变成了施暴者,这才是最可怕的,他由以前那个害怕的人变成了现在这个认为暴力就是对子女的管教,最可怕的是他将这个习以为常化。其实代入到我们生活中也能发现,类似的倾向。我们小时候都是挨打过来的,诸如此类的,当暴力失了分寸,当暴力习以为常,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其实不该看暴力程度的。这也牵出了男主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案件好像是蔚蓝那个什么院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超大反转。我以为院长真的有问题,没想到她依旧善良如初,只是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期间我以为女主会和她道歉,结果等到尾也没看到,这点有点小失望)。再者就是找剩下六个孩子那里,看得惊心动魄,以及某些人似乎对未成年yuan交习以为常(畜生!)

那个女院长说得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缺少更多的关心和爱,所以他们总会以一些奇怪的乃至不好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的关心,说到底还是家庭父母原因。

第四个案件是部长的,因为儿子加入了那个什么鬼群。我觉得这个可以展开说说,但是案件很小,倒是把更多笔墨放到了部长的纠结和他的抱负上面,有丢丢头重脚轻的感觉。

第五个案件好像就是男主负责的那个少年驾车的,这个也是不咋圆满的,因为不圆满看得牙痒痒,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十元演的那个《非自然死亡》,感觉这一集有点像,但是那个非自然给我带来的震撼感更强一点。

最后一个案件就是女主的案件,牵扯了她的过去和现在的集体yuan交。为什么总是女孩子受伤,明明男孩子也可以出去卖,真是的。这个剧情也是有反转,比如说不清三个人还是四个人,最后意外发现其中两个都是曾害过女主儿子的(太长了懒得说了)。最让我生气的是女主婆婆,上来就打女主,还怨恨女主为了工作不要孩子,哇,看到这里我真的血压升高,把自己的儿子当个宝,真的无语。

整体观感不错。探讨的问题也很深刻。虽带给我的印象一般般,但已经甩国产剧好多条街了。求求了,国内电视剧快点崛起吧。

这个女主很有名,很久之前那个韩剧信号,就是她主演的,还有老千。

2 ) 被不断杀死的好人

看部长儿子舞弊案,是我最纠结的一案,一会儿觉得女主太过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奴性思维太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女主的做法,太圣母。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推论

功利主义不应该全盘否认,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功利主义的计算。先看按照女主的做法,产生的不良后果:1)政界和人民的损失。一个原本可以在议会发挥更大价值的良心司法人士,最终被迫辞职,对法院来说,是个损失,保不准下一任是个sx,因为这个部长除了爱出风头,各方面来看都是正义的人;对议会或者社会来说,少了一个有能力又有意愿推动少年法前进的人,亦是损失。2)司法的损失。司法的威信受到质疑,在公众视野,一个法官竟然带头枉法,徇私舞弊,这个法院还有救吗?之前的案子是公平的吗?是否要更加加强对法院的内部调查?之后的判决是否会有更多舆论上的考究?于此,对女主要追求的所谓正义,看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3)广泛少年犯的损失。从男主的经历可以看出,部长是个愿意相信和发掘人性善的法官,这会指引愿意从善的少年犯走上正道。4)法院的损失。男主和一众法院职员,对部长都是尊敬和认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是能够引导整个机构稳步向前的。

反观,女主的做法,在她自己眼里,得到了什么。1)女主内心的秩序。对,不是女主所谓的正义,是女主的内心秩序。如果这个做法,不能够给广大的受众带来遵纪守法的压力和信念感,其实是没有达到追求正义的效果的,看起来唯一能产生影响的就是男主而已。所以,这件事,并没有给广大的公职人员带来追求正义的信念感,最后满足的,仅是女主的私欲;2)好像没有了?

综上,整个事件,纯从功利角度来推论,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再把功利主义推论的目标,聚焦在正义上,还是失败的。要追求正义的最大化,应该从立法、舆论、司法(更指最高院带有立法性质的司法)去践行,去推动,去影响。那为了追求更大的正义,是否可以用一些错误的手段,达到更正义的目标呢?在这个事情上,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用错误的手段达到更善的正义

还是不扩展,聚焦在这件事上。部长和女主都追求正义,部长是从上之下,从包围到收缩;女主是坚持程序正义,单点突破,逐阶往上。但是需要一个衡量指标,那就是,两种做法,哪种更能促进社会更有正义、更公平的运转。部长是牺牲一个案件,促成了成千上万案件的正义,女主是牺牲了可能的成千上万的案件的正义,促成了一个案件的正义。高下立判。

对,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推论,但是对功利主义普遍的批评在于牺牲了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把人当做目的而当做手段。所以,需要看下谁被牺牲了。

如女主所说,被牺牲的是那些没有作弊,但却要面临更残酷竞争的考生。1)首先明确影响范围,按照女主的做法,在当前这个案子上,仅会多影响再3名学生;对未来的影响上,只要高考制度还在,只有权贵阶级还有特权,这个处理并不会让未来的权贵家长,放弃笛卡尔。2)对3名学生实际的影响呢,同为东亚国家,大家心理也明白,高考很重要,但是高考并不代表一切,只不过让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挫折了一点。这不是说对3名学生来说影响不大,而是想表明,这并不是杀1人救5人的道德洼地,这最多算一个道德小坑。

从理想角度,小坑要修吗?要。但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这种小坑,或者比这个小坑更大的坑,社会上太多了。政治正确要我们关注眼前发现的坑,并死磕到底;但是让更多的坑消失,对更多的坑一网打尽,是一个更有效率,更能带来福祉的事情。比如,袁隆平在街上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应该要把这个乞丐接到家里,吃好穿好伺候好吗?

所以,没那么错,但是可以有大很多的善。

关于法律的作用

说了很多部长和女主的问题,回到案件当事人部长儿子上来。法的目的,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是两点。1)事后惩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2)事前限制。通过法来威慑、规范社会行为,增加行为的“自我审查”,减少违法行为。

从事后惩罚来说,部长儿子,已经受到了他自己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的严重惩罚,如果再加上法律的惩罚,边际效用低不说,一不小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失去的惩罚应有的意义。

从事前限制来说,不起诉,部长儿子还会再犯吗?我想不会。对部长儿子的起诉,会对社会有规范作用吗?这里的社会其实就是对权贵阶级的家长,我想,微乎其微,并且对另外18个人的起诉,该起到的威慑作用也应该起到了。

是不是可以认为,起诉,有点多此一举。

对好人的影响

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瑜中有瑕摧枯拉朽。对坏人,我们总是努力在ta身上找到好的一面而进行开脱,对好人,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找身上的一点瑕疵而枪击炮打。

简单分下类,女主、女主、部长、部长儿子都可以算好人。剧中的部长,可以算是公正一生,但是就因为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不是自己主动要犯的不算严重的错误,而前途尽毁。在韩国,有那么多的不公判决和社会事件,同样是被女主都能看见的恶,为什么女主不想方设法,刨根究底地去想办法扳倒呢?

刚刚列举的好人,其实几乎算是完美的好人了,但是大奸大恶但又有权有势的人,犯下的错误都一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吗?女主的做法,只会告诉她周围的人或者亲历的人,你要做好人,就要做十全十美的好人,一步都不能走错。那会阻挠多少人,向往和追求大善和大义,每个人最后深陷自我审查、只能独善其身。

我相信程序正义,也相信主观正义。任何一个制度,都需要好人和能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承认人的不完美,在其犯错时,综合考量而给予其纠偏的机会,这至少是我目前相信的价值观。

在萨利机长的片子里,我曾因为对萨利机长的调查而愤怒,但是想到程序正义不仅适用于好人,也适用于坏人,我理解了。但是,前提一定也是,大部分坏人都被程序正义审判了,才开始追求对好人的程序正义审判。

在对8个坏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对2个好人穷追猛打,只会让好人灭绝而已。

3 ) 道是无情却有情——论沈法官

她出场不凡,穿得不像法官,神色凛然,界限森严,敢怒敢言,有勇有谋,能屈能伸——仅仅是作为资深从业者(右陪审,以右为尊)这一点,就秒杀大多数律政剧里“女新人”“女下属”或反派女boss的设定了。更关键的是,她还清醒冷静,法律的功能在她这里发挥到极致,缜密的解释,灵活而坚定的适用。左陪审小车法官的温情、冲动、天真和偏执,更反衬出她的冷静。太好了,谁说法律人(女)就得情绪化?剧里的法官(包括部长级的)和律师,都擅长不动声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我当然知道这也属于另一种刻意,但刻意将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这样打破,也是个可能。

(看了一半。一些截图和论据待补)

但她的冷静更像是封印岩浆的岩层,山一般厚厚压下来,仍能从中奔涌出同情和愤怒。我看了五集,跳着看了结局。谁能想象得到,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准备给苦主(死者家属)赠礼(不违规,一顿饭)的回礼呢。她压抑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这在剧终实现了。实现了,她还接着做法官。

而让我想到这句看上去有些俗套但个人觉得非常贴切的诗句的,是她冷静解释和“操纵”法律,但每次,她都完全不掩盖自己对少年犯的立场:极度厌恶。而带着创伤和厌恶,她不悔自己每一份“判决”。于无情和有情之间,有她这样的法官。

4 ) 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不被世界所改变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的电视剧,不得不提当年的《熔炉》,改变了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而这部剧则聚焦了青少年的犯罪,能看出韩国致力于改变目前尚不完善的青少年犯罪规制的问题,现实意义拉满的情况下,想从电视剧的角度看看这部剧。

实话实说,对这部剧期待值是很高的,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女主也是我蛮欣赏的韩国女演员,当年的《信号》真赚足了我的眼泪,但是这部剧说实话,她的演技非但没有惊喜,甚至说是没有及格。不知道是脸部填充过度尚在恢复期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她的脸部很僵,看不出表情,甚至有点馒化,满影响观剧感受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的一些价值输出还是很值得共鸣的,虽然女主人设是有点难以名状。

《1-2集:未成年人虐杀分尸案》

1.法院设置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2.少年法庭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人类是永远学不会反思的是吗?想到了《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案子结束了就是真正的结束了吗?难道我们除了等待下个案件出现后再次进行审判之外上什么都做不了吗?

3. 法官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受害人的母亲那里真的狠狠扎心了,难受受害人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3-4集:家庭暴力案》

《4-5集:青少年教化中心案,青少年组织及强迫卖淫案》

这几集都太好哭了

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们,在受害之后就不会再长大了。
能给予少年犯机会的人,只有法官。
大人们永远无法理解,孩子们当下收到了多么严重的伤害。
在家受到伤害的孩子们往往会有自虐倾向,他们明知故犯,只是因为希望自虐带来的痛苦,也能对家庭造成伤害。
他们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妈妈爱你这里真的很好哭啊

明明都是些韩剧爱玩的那些老梗,可是还是忍不住一直流泪,几个配角的演技还有那些触动心弦场景,适时的bgm,还是狠狠共情了。

那些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是孩子求救的声音啊。

孩子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家庭的问题啊,看似即使出身险恶也可以选择一心向善,可是他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是没得选择的。那些不配为人父母的人,会源源不断的给社会制造垃圾,但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6-7: 集体舞弊案》这个主题我愿称之为本剧最高光的案件,直接封神。

看似讨论了教育制度,实质讨论的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还顺带吐槽了一波政党制度,部长演技直接封神!

韩国应该是全亚洲最卷的资本主义国家吧,不知不觉教育这个看似最公平的竞争演变成了社会资源的一种的打拼,努力与天赋再也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标准了,由于资源有限导致内需减少,人力资源的过剩,怪不得韩国生育率跌破眼镜。

而教育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不是一考定终身,相继加在学生身上的负担更重了,每一场的考试都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学生一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糟糕的系统只会制造出糟糕的人类而已。

部长跟议员几段吃饭的戏真的可以封神,部长演技在线,讽刺效果拉满。

这一段跟老白演的《法官大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生正直的法官都是因为儿子坑爹万劫不复,走向不归路。

不同的是,老白是为了儿子的性命,部长是为了修改《少年法》,可是手段不对,即使目的再光伟正,结局肯定不能正确。

这里部长太好哭了,我第一眼就认出你来了,谢谢你成为一个这么优秀的大人。

不得不说,部长的演技真的好,中间的纠结,懊恼,悔恨还有释怀演的太到位了

《第8集:未成年人校园霸凌案,无证驾驶致人死亡案》

这一幕,跟日剧《非自然死亡》“幸福蛋糕”里面,一个工人给老板送蛋糕,由于过度加班疲劳驾驶摔在地上看到满天的烟花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对比,写尽了心酸。

这个故事看的肝疼,法律不是万能的,学校跟家长除了加强反对校园暴力的教育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加强未成年人如何向外界求助的能力。为什么我要说这是一种能力,因为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要靠后天的教育习得的。看到这些案件真的很痛心,因为他们明明都是受害者,可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求助如何应对,而变成了加害者。我不能理解的是植物人小哥明明跟男主关系这么好,遭受校园暴力之后为什么不向他求助呢?还有那个被拍照的女生,明明整件事情她是一个导火索,面对如此不公平的结局,她作为既得利益者,最后受伤的只有为她出头的植物人小哥跟死去的努力赚钱养家的建筑师,真正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却没有遭受任何处罚,就因为她的软弱,她的良心往后余生真的可以过得去吗?

这个案子不完整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植物人小哥的做法是否是唯一的选择,他们期间是否有寻求其他帮助,而这一切都因为证据不足都无从得知了。

5 ) 一场掷地有声的诘问!针对少年犯的3条解决方法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少年审判》是对少年犯罪背后的大人们进行的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韩国影视向来大胆选材、针砭时弊,但有些只做到了“敢拍”,真正起到反思作用、改变现实的社会写实类作品,例如电影《熔炉》、《素媛》、《辩护人》,在众多作品中也是凤毛麟角。

那些“敢拍”但没有改变现实的作品,本质上是它们只展示现象,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也许有些创作者认为无解),戏剧化的处理渲染了无力的控诉,最终只留下了无奈、绝望情绪的表达,现实依旧寸步难行。

但是,《少年审判》不仅仅是“敢拍”,更可贵的是创作者透过故事,传达出一种坚实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并且敢于提出针对少年犯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对象身上——要对少年犯负起责任的对象首先是他们的父母,再扩大到学校、搜查机关、法官。

换言之,比起控诉少年犯无药可救、或诉诸人性本恶的观念,这部剧强调在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大人们才是问题的关键。

导演用镜头语言表达了这个观点。在这一场景中,镜头从站在前排接受审判的孩子们身上越过,对准了在孩子们背后的监护人们。

这个画面信息量很大,监护人们一个个低垂着头,前一排没人坐,都挤在后面,看起来羞愧的样子,是犯罪的孩子们本身令他们羞愧吗?还是自责没教育好孩子而感到羞愧呢?

哪一种可能性更大呢?

并且从数量上看,监护人来得不全,至少蓝发女孩的妈妈没来,空位还有很多。

这些空位代表着一部分父母责任的缺席,而代替缺席的父母们,真心关怀孩子们的车泰柱法官坐在其中,他主动承担起教化孩子们的责任,从这一个小细节展现出车法官的信念感。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有一句针对孩子们在这个并不善良的世界生活的反思:“创造这种社会的责任在于哪个大人呢?”

这也适用于反思少年犯的问题。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是那些缺席的、未尽到责任的、或为满足私欲而利用孩子们的大人们的责任。

导演用俯角镜头拍沈法官抬头看向丛林一般的补习班招牌,俯角强调了人物的受限和压迫感,因升学而孵化的考试舞弊案件中,法官们的审判,并不能真正惩罚到孩子们背后的大人。

犯了错的大人们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对法庭也无敬畏之心,只会怪别人,把错都归咎在大环境,因为升学竞争太过激烈大家都是这样舞弊的,自己孩子要是没这样就吃亏落后了,这是一种将犯罪合理化的行为。

注意这段沈法官看监护人的眼神。

沈法官看着少年犯的眼神,往往是严厉、无情、甚至凶狠得像要吃掉孩子一样,但她从未用寒心的眼神看过孩子们。

此刻对着价值观扭曲的监护人,她的眼神中透出不可理喻、荒唐、寒心······

正是因为有一群那样不可理喻的大人,为了私欲打乱了公共教育的公正性,才渐渐创造出了恶性的升学竞争环境吧,结果反过来说,都是环境的错?

在这个案件中,参与舞弊的孩子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最典型的就是姜源中部长的儿子姜信宇,身为部长法官的儿子,参与了犯罪本想自首,被父亲逼到寻死;而原本正义的部长,怕儿子的事影响到自己从政之路,选择了隐瞒,还试图进行不公正的审判。

在这个镜头中,最显眼的是四个大字“公明正大”。而部长的站位,刚好挡住了“公”字,代表着在这个案件中因为部长一时蒙眼,抱侥幸心理,失去了公正。

就算本身修法的意图是好的,可过程不公的话,也就失去意义了。部长离开后,“公”字才重新出现。

姜源中部长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在公众面前他有着威严、公正值得信赖的好形象,虽然脾气暴躁,却是会手写记录下每个案件并反省的好法官,但脱下法袍和西装,在病床前,蹲着擦地板的姜源中,就只是姜信宇的父亲。

对于少年犯出身的车泰柱法官,他是人生导师,不带偏见,真心地为车法官好好长大成人而感到欣喜,回忆中部长灿烂的笑容,与离职时候的落寞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并不是讽刺,而是唏嘘。

另外,车泰柱作为法官与部长初见是太阳正烈的上午,意味着新出发;而离别时则是夕阳西下,对比初见,更加惆怅、惋惜。

部长本质不坏,后来犯错也没有将他彻底变成反派。与其说编剧保留了人性光辉,不如说是为了强调部长可贵的反思精神。

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少年犯需要大人纠正、需要法律教化,而大人犯了错,又指望谁纠正他们呢?

大人们犯错后的处理是否得当,或许取决于那个人自身是否有反思精神。

如果他不是一个会反思每件案子,时刻反思自己的人,那么沈法官再怎么告状,或苦口婆心,部长也一定不会甘心,只会做更多错误的选择,可能报复沈法官。

有一些大人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错,都是别人错。犯下更严重罪行的家庭暴力者、连环杀人犯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第一个分尸案中的加害者母亲,一开始完全不反思,也没有同理心,跑来斥责法官怎么不放了她那协助杀人的儿子。

直到她在自己家里地板上发现了被害者的血,血迹已经渗透地板,怎么擦也擦不掉了。

擦不掉的血迹,加害者对被害者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洗刷掉的,后知后觉的反省,已经太迟。

这一案件是根据2017年真实发生的韩国仁川小学女童碎尸案改编,真实案件细节更加残忍,其中一个是17岁的少年犯,另一个也才年满18。现实中少年犯的罪行严重性,早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如果没有抓到他们,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犯的几率非常高。

最后一个案子就是“最坏”的发展结果,追求速度的法官审判只用了3分钟,让少年犯们更加轻视法律,在未教化的情况下继续成长,最终变成真正的恶魔。

他们变本加厉,犯下集体性侵案、拍下视频并传播。犯罪老巢的不同房间都用视觉上极强烈的色彩——红、蓝、绿,为什么要设计不同颜色的房间呢?

不同颜色的房间是用形式化的造型风格影射这个案子的终极形式——“N号房”案件。

我认为编剧将N号房改编为少年犯的罪行并不夸张。

现实中,犯罪侧写师权日勇教授曾在节目里多次提到:以前的连环犯以30-40岁为主,有凶杀现场,随着网络社会来临,连环犯的行为模式也在进化,并逐渐倾向于年轻化、智能化。

N号房的主犯是20多岁的大学生,不需亲自动手行凶,他们躲避在电脑后面,就能对被害者进行精神控制、恐吓、施暴,造成无数被害者无限痛苦甚至死亡。

谁能保证下一次网络犯罪的犯人中,不会有少年犯?

作为法官,也是少年犯受害者遗属的沈恩锡,控诉着新来的部长法官不负责,她直视镜头,铿锵有力的台词,不仅仅是对剧中的部长一人所说,也是对现实中只求效率、缺乏使命感的少年犯法官们所说。

她再次强调了少年犯罪的重点是教化,而法官应该对此负责!

这点,沈法官与前部长姜源中的观念是相近的。

少年犯罪并非完全无解,《少年审判》在不长的10集篇幅中,用了非常典型的案例梳理了少年犯罪的行为及心理,锁定对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1、以父母为首的大人们负起责任。

2、法官们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有信念感使命感。

3、法律的缺陷要由熟知少年犯及现实情况的人来修订。

最后,大结局出现的少年犯就是第一个案子里的少年犯,他变成更可怕的样子重回法庭。

除了为第二季的可能性留下余地之外,也代表着少年犯罪再犯的可能性高,想要完全根治,还任重而道远!

《少年审判》整体上是令人震撼的作品,导演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内核的反思精神和现实意义完全可与去年的《D.P:逃兵追缉令》媲美,甚至在提出解决办法的方面要更胜一筹。

编剧设计的台词深刻有力、金句频出,文字直戳现象背后本质,但并无刻板说教味,而是呼吁人们重视少年犯的真诚之心。

人物塑造部分精炼而丰满,厌恶少年犯的沈恩锡法官每次都会把被害者的照片放在办公桌和法庭桌前,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形象。

除了《D.P》,这部剧也让我想起另一部Netflix优质韩剧《人间课堂》,同为关怀少年犯罪的题材,值得一看;还有去年的《至上之法》,及现正播出的《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结合起来看,相信会对犯罪与法律议题有更深的感知!

公众号:霧風誌

6 ) 这部剧完成了它的使命,值得一看

首先,法官查案这个点确实看上去不是很合理,但是作为这样一部想要反映少年犯和法律现状的短剧,为了更好地展开剧情,展示一件件事件背后的真相和背景,需要这样的戏剧冲突,毕竟也不是纪录片。 有些人对对话中的核心观点输出很不满,觉得像说教一样很没意思。但在我看来这些话语并没有另我感到尴尬和厌烦,我也不觉得这些部分很冗长且无聊。恰恰相反,这些内容在剧情中间的穿插恰到好处,有时更给我一种幡然醒悟,主题升华的感觉。针对剧情上,或许是因为我的共情能力很强,很多情节让我忍不住痛哭,有不解和气愤,也有感动。 我认为剧情是触碰到核心矛盾点的,切入点无疑是深入的,虽然很多细节没法深究但也足够引起讨论,关注与思考。 再提一嘴,我很喜欢男主,因为自己曾被黑暗侵蚀,所以想为别人点一盏灯,这样的精神真的很令我感动。女主很无情且偏执但她的很多决定又是令人敬佩的。男女主两人的态度也代表了对少年犯看法不同的两种声音。但无论是哪种,主角们的信念无疑是感染到我的。

总体来说,对这部剧我个人是强推的。

短评

题材大胆、现实立意深刻,抓住社会痛点,剧本扎实。韩国国民虽然素质有待提高,但在影视创方面的确落下我们一大截,甚至是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的层次。在国产剧还在弄《你好检察官》《公诉精英》这种主角还没定就屡次热搜营销的垃圾,别人一门心思搞内容。

2分钟前
  • 小刀大神
  • 力荐

想起了大连10岁女童事件,犯罪的13岁男孩最后被判了3年收容,现在应该还有一年要放出来了,加害者父母扯皮很久后,最后赔给受害者家庭的是当初杀害女童的那套房子

7分钟前
  • momo(懒人版)
  • 推荐

当见过13岁杀人分尸,14岁强奸幼女,就会发现人是性本恶,挑战人性和法律的底线,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是保护还是纵容,从日本的《告白》开始,日韩在这个社会性问题的批判和质疑上一直走在最前列,到底要不要降低犯罪处罚的年龄界限,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这部剧的出现也是非常具有意义和代表性,去揭露针对少年犯罪司法体制的缺陷和漠视,去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法律界限,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树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威!

9分钟前
  • Wick
  • 力荐

可是这就是一个不完美 甚至可以说有点肮脏的世界 你真的做好成为别人父母的准备了吗 少年犯在成为少年犯之前 Ta也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啊

13分钟前
  • 九磅十五便士
  • 力荐

敢拍,能播,已经比别的好太多了

18分钟前
  • 11
  • 推荐

诚如网友所言:话题有余剧情不足

20分钟前
  • 肉肉的包子
  • 推荐

从DP,遗物整理师,如蝶翩翩……再到少年法庭。人家韩剧现在都在聚焦社会阴暗面和小人物!而我们的流媒体依然还在拍古装和言情♂️我们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了?

24分钟前
  • 力荐

我们可以继续说他们各种敢拍,拍了又不改,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又双叒叕一次站在了选材的制高点,又双叒叕一次将我们感同身受但无法放大的问题摆在了太阳下。什么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二律背反我不想多说,什么电车难题落水难题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解决我也不想多想我只想生活在一个“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拐卖妇女儿童就该重判的天经地义中。

2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口气看完10集,网飞爸爸真的在KR什么题材都敢拍,基本未成年人的热点都拍了,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片能不能拍掉那些"Democracy"脑袋里的灰,Wake up!!!

30分钟前
  • 最爱抽风王子样
  • 力荐

少年背后的成年人,才是罪魁祸首。

31分钟前
  • 小野
  • 推荐

希望“少年案件不再只是个人问题,现在该是社会和国家站出来的时候了”“要让他们知道,所谓法律有多么可怕,要教育他们,伤害他人要付出何等的代价”

33分钟前
  • sober.
  • 力荐

不该说“又被韩国抢先一步”,争先后、较高下的前提是具备参赛资格。咱都没入局,谈何被谁抢先?

35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在保护谁?

40分钟前
  • aray
  • 力荐

了不得!剧作完整度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文本滴水不漏,台词没有一句废话,如此苦大仇深的题材竟然能拍得如此好看抓人,网飞批发量产又怎样,国剧能搞到这种地步不得被吹到天上去……好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律政剧了,真一口气撸八集不费劲,女主塑造的非常成功,偏执、臭脸、冷漠但却一点不招人讨厌,马上加入毁天灭地大女主豆列……

4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可以和《我的遗物整理师》《D.P.逃兵追缉令》并列为网飞残酷现实主义韩剧三部曲,探讨的话题依然是校园霸凌和阶级特权,观感也依然让人愤怒又惋惜,虽然故事不新鲜但很工整,挑不出毛病来的满分命题作文既视感。

45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一部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剧。就像女主说的“少年案件,不管处理了多少,总是让人心里不愉快”犯人年龄趋于年轻化,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又该怎么解决呢?这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

48分钟前
  • 荷依翩翩
  • 力荐

先说现今韩国影剧真的在亚洲第一,剧情及演员演技条件都是. 尤其是网飞韩国. 这部剧情探讨太深入人心.

53分钟前
  • Wu_yang
  • 力荐

始终相信性本恶论,如果家长和社会都没起到教导作用,那么人性中的恶只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57分钟前
  • mozzia_n
  • 力荐

我不相信他们会改正,我对少年犯深恶痛绝。如此年轻,如此目无法纪。正义的女法官不给予少年犯任何改正的机会,因为人性本恶,正义的审判已经是对罪恶最大的仁慈。

1小时前
  • Mlo
  • 力荐

给出了不同视角的争论,挺丰富的。女主是一阶理想主义者,关键时刻双标了,想来她应该也理解了男部长;男主是幼稚理想主义者,其实是最菜的一个;女部长是绩效至上的优秀官僚,最后被女主打动;男部长是二阶理想主义者,可惜被女主背后插刀,浪费掉了。但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资源分配,或者叫供需矛盾。法官们的所有分歧,来自哪里?他们都是坚持正义的,态度却有这么大的不同,为什么?因为司法资源太稀缺了,「救一个人,就意味着不救其他人」。这比「社会给少年犯机会,谁给受害者机会」更残酷更现实——因为司法体系忙不过来,所以大部分少年犯会被轻判,从而获得变成更重的罪犯的机会,但关进去又如何,只是更快地变成职业罪犯。无解,这是人类社会开化后必须要交的熵增税。一旦坏人也想通了这一点,那么在没死刑的国家,它们还怕什么?

1小时前
  • nul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