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库斯图里卡作品《黑猫白猫》观后座谈会纪要
库斯图里卡作品《黑猫白猫》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30-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前南电影月”《你还记得多莉贝吗》与《黑猫白猫》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何 吉、牛玉竹、陈杏生、王淑金、孙旭晖、詹民生、姬伯庆、于 涵、刘海庆、孙旭晖、刘以发、陈建萍
《黑猫白猫》(1998年)124分钟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吉普赛人马特高债务缠身被迫向达丹借钱,条件是其儿子扎拉必须和他嫁不出去的妹妹结婚
范达明:这片子是1998年拍的,风格特色很狂放,也有寓意性。影片表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很独特的风俗与地域色彩,那也是吉普赛人的特色。譬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这里是很要紧的事,故事里的几个矛盾的构筑与化解,也基本是围绕了这一中心来展开的;而且很讲究婚姻的仪式,一定要有证婚人,如果没有,那么哪怕是用一对猫——黑猫、白猫,做证婚人也行。影片最后,作为下一代的一对小夫妻,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从构成的人物关系来说,一个是暴发户皮泰,是体制转换下的得益者;一个是流氓骗子头目达迪;一个是日子过得很普通、又有点游手好闲的马特科。这三家的关系中,可以说是你骗我、我骗你,由此构成了戏剧冲突并很强烈,而骗来骗去之后,结局倒是皆大欢喜:自由恋爱战胜包办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的调侃、黑色幽默的风格在本片里依旧很浓郁。
何 吉:这个故事放到中国背景下也可以。影片没有把他们写得很坏,最坏的达迪主要也是想把妹妹怎样早点体面地嫁出去。
牛玉竹:若可以类比的话,两个老爷子是战前华约的关系,重友谊;爸爸、哥哥这一代就是苏联解体后的一塌糊涂的南斯拉夫,只有利益,没有信义、道义可言。多瑙河上的德国船,象征着这里虽属于东西欧,但人们向往西欧。库斯图里卡本人就去了欧洲。与其死守无望,干脆跳脱出去,重新定位。东欧解体后,像这种反映癫狂状态的影片很少,如本片导演的《地下》,就很晦涩。
陈杏生:小牛说的提醒了我一点,我的看法可能有点牵强:《黑猫白猫》的寓意性,就像后来我们流行起来的“黑猫白猫”论,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男孩女孩,能追求自己生活的就是好孩子,所以他们俩最后出走了也很好,是理想的实现。编导的思维里,有很荒诞的东西,譬如人的假死,居然还假两次。另外,以前看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风格沉稳宁静,政治性强。这片子是调笑、黑色幽默。
何 吉:嗯,嬉笑怒骂。让我想到中国的裸官问题。
王淑金:记得“文革”前看过有个电影《鬼魂西行》也很有意思,1962年的,是美国片吧。
范达明:那是英国片。当时国内哪有美国片——倒是有一部美国片,是反美国体制的《社会中坚》,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主演的。
孙旭晖:电影里好像父亲一出场,就出现那头猪啃吃一辆报废的车的镜头,是不是说啃父辈的意思?
牛玉竹:片子里出现的几个车厢的走私汽油,还有水泥厂等,原先都是固定的国有资产。从片子里看,这里没有新的价值创造,而原有的则被贪婪者一点点地侵蚀、蚕食掉。
范达明:今天时间有限,就谈到这里。马上暑期到了,这里美术馆的一些设施又要整修或装修,柳总说了这事。7月有5个周六,此前已排了五部片子,也是库氏的——库布里克的。那么,7月、8月的影吧活动就暂停一下。希望大家有空时能就去年4月以来我们影吧献映的影片继续撰写影评与观后心得。我们9月份再见,谢谢大家。(2011.8.7 8:26整理)
2 ) 原始的快乐,未开化的自由
我想表达对所有自然事物的热情和仰慕,现在我重返生活、色彩与光影,摒弃了所谓拍摄策略。吉普赛人懂得享受爱情,崇拜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他们的激情与活力在整部影片中迸发。——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黑猫白猫》充斥了一种平和的超现实感,不会浮夸到让人过于出戏。所有的角色都非常有趣,库斯图里卡设置了许多能够相互映照的要素和人物,两对因为阴差阳错终成眷侣的情人,两对经历爱恨情仇荒诞不经的朋友,两两相对的形式使得人物关系有了紧密的联系,强烈的对比自然地贯穿了影片前后。这种对比其实早已隐藏在电影名字之中,一黑一白,祸福相依,让人忍不住想原来道家思想通行世界。不仅如此,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充斥着饱和的隐喻,奇幻的场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中,所有人都太疯狂,加一些超现实的东西进去又有谁会在意呢?快乐无比原始,自由尚未开化。这是属于库斯图里卡镜头下的吉普赛人,一切无需我们步步考量,跟着影片一起狂欢,便不失敬意。
在人与人之间,有的是种强烈对比的荒诞。
对于扎拉和艾达,也许很多人最难忘的是向日葵花田中的那一场追逐。腼腆的男孩和放浪的女孩,在花田间一件一件脱下衣服,天真地把羞涩卸下,烂漫的春被亲吻在光滑的胴体。扎拉的性格本就和一向肆意的父亲马特高不同,年轻人的困惑、迷惘都在扎拉的眼中,但他还是爱上了热情开朗的艾达。尽管知道自己要被老爸交易给一桩不靠谱的婚姻,他还是想竭力去否认,希望家里能够听从自己的主张。内敛与外向的相对却并不影响爱情的产生,婚礼时的掩面哭泣和垂叹,奔走中结誓的兴奋和快乐,情绪完好地传递在两个人之间,这是属于爱的默契。
在婚礼上,扎拉和同样被迫的新娘艾芙蒂坦进行了短暂交流,得知双方都是如此不情愿,他决定帮助她逃跑。艾芙蒂坦只有三英尺(一米左右),但是她始终相信真爱就是一瞬间决定的事。哭闹,尖叫,反抗专横的哥哥,她的身上有种狠劲。在逃婚的途中,她边奔跑边脱下她繁重的服饰、粉红的高跟鞋,头纱像她一样自由地飞在天空。藏在空心的树墩里赤脚奔跑,在道路的中央和驾驶马车的男人相遇。一矮一高,好像祖父油画中来自家族血脉的预言,这也是场一见钟情。他们自然甚至结合地有些荒唐的爱情总让我想到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那个追寻艺术和自由的男人抛下现代社会,奔赴塔希提岛和土著女子结婚,并且在岛屿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作品。艺术追求已毕,大火将生命和画都燃烧殆尽。
这边情人终成,另一边却上演着深仇大恨的戏码。达丹和马特高之间充斥着非常足的戏剧张力,达丹的狂和马特高的妄巧妙地纠缠在一起:一个是黑心狡猾的商人劫匪,一个是白日做梦的荒唐混混,两个人时而紧张对峙时而共同起舞,冲突在舞会上掀起,又在奏乐里结束。酒精,毒品,香烟,女人,钱,无休无止的聒噪,达丹就在这些元素之间狂热地起舞。同样神神叨叨的好赌之徒马特高踏入达丹专权的舞池,他只想要钱,却要承担更大的代价,包括丢失的三节车厢、那个挂在砝码上打着伞的男人尸体、好好给父亲安葬的机会,还有自己儿子的婚姻。在我看来很有意思的是,尽管达丹是个反面角色,犯下了许多恶行,但浮夸的表演让我并不会过于讨厌他的种种,或许是库斯图里卡很会把控善恶的度量,因而才会拍出这样一部纯粹且有深度、质朴但不低俗的喜剧。
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影片好像在说,生死超然,就会有神迹。
影片的架构有些天马行空,绑在树上奏曲的乐手们,用特殊方式拔钉子的女歌手,时时刻刻都在读书的下属,把手榴弹当玩具投掷的达丹,喝汽油的马特高,随意摆弄枪支作乐的艾达,从不走路且坐着自带吸氧器小车的格尔加,明了自己生死的爷爷,魔幻现实一幕幕上演,场景应接不暇,惊喜连连来袭。
同时影片拍摄了大量的动物,在开头吐着热气的狗,成群结队的白鹅,河道上与欢哥的爷爷共同浮游的鸭子,无休无止不分昼夜吃着汽车铁皮的肥猪,还有每每重要转折点出现的黑猫白猫,仿佛是证实农村生活如何存在的重要一环。人和动物一样,都可以闲庭信步漫无目的,都在自然里生长,在自然里死去。
黑猫白猫是出现非常多的意象。老一辈都说了,黑猫象征厄运,黑猫进房就要把它赶出去。白猫总是在黑猫身旁,两只猫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快乐和痛苦随处都在,福祸相依相化。生命终将逝去,灵魂在劫难逃,但我们仍然能够追求极乐并且不回避痛苦,就像剧情中用婚礼掩盖葬礼那样,把哀歌隐匿在大喜的情绪中,啊,接着奏乐,接着舞(笑)。
枪支在这里反而成为原始和野蛮的证明,因为人们在日常中仿佛并不把这样极具杀伤的武器当回事。艾达用它随意玩乐,以击中花盆为乐趣,一直到放声大笑然后逃走。马特高则在婚礼上随意投掷手榴弹,开心了当球抛,不开心了就拔下保险栓扔掉。对武器态度平常,对生死似乎也是如此。达丹将男人刺死并挂在高高的砝码上,并让他僵硬的手举着雨伞,躲在一旁的草丛里看马特高是如何蹦起来拿自己的包,爬上高高的支架,在充满戏剧的场景维持一份令人捧腹的平衡。
结合影片与历史,我深深感受到库斯图里卡无法消逝的南斯拉夫情结。他在自传《我身在历史何处》中说:
……我从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遗忘就像一扇闸门,通过这道闸门我们排出关于过去的繁重而讨厌的思绪,关于未来的思绪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清除。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人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不会有什么改变。经历了巴尔干战争的灾祸,经历了塞尔维亚的炮火,就连我自己也开始练习着遗忘,至少是练习着驱逐萦绕在我心头的思绪。……在被遗忘统治的房间里,总有一块空地用来安放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英雄。
我认为遗忘是人之所以能够活下去的一个原因,但我绝不会向遗忘屈服。现如今,有多少人屈从于笼养鸡一样的社会制度啊,这些笼子里的鸡,它们的记忆永远只会停留在上一口吃掉的食物上。有人甚至利用遗忘创造出了历史终结论,这一理论曾在20世纪90年代征服了整个世界。自由资本主义的鼓吹者想让我们断绝与自身文化、身份的一切联系,好让我们也被卷入科技革命的旋涡,让我们相信这样能够疏通我们命运的河道,能让我们生命过程的调节器运作起来。这种狂妄的企图唤醒了我心中的一种渴望,我要留下该记住的,清除该忘记的。
在感受过南斯拉夫——这个消失国度——的温度以后,他忘记不了那些摧毁家园的、真实发生的事。于是他在这里用喜剧表达了他想记住的,看似毫不经意,实则刻骨铭心。他比许多人都更加渴望自由,哪怕是原始的、不被看重的片段,他都愿意去记录。我们都不会向遗忘屈服,电影,书籍,语音,图像,在这快速的世界,我只想要片刻的安宁,去燃烧内心真实的渴望。
3 ) 关于《黑猫白猫》
科什图尼察的《黑猫白猫》是我仰慕已久的电影了,一朝观看,名不虚传。照例,先说说最爱的镜头,毫无疑问,当属男女主人公——不善言语的男孩子——与奔放不羁的吉普赛少女在阳光灿烂的向日葵地里野合的那段。金色的太阳,金色的向日葵,他们渐次脱下衣裳,打着拍子跳着舞,裸出金色的皮肤闪闪发亮。吉普赛少女永远都是梦一样的招男人喜欢,笑声与快乐,眼泪和悲伤,都是同样的奔放。这是整个不算晴朗的十月,我见过的最美的镜头。
这部电影的戏剧性在于,影像对马其顿民族心灵史做出了一种荒诞化呈现。比如,两个老爷子先后诈死,死而复活;比如,电影先后三次出现一只啃汽车的猪,并最终把汽车基本上吃干净了;比如,个子最高的男子爱上侏儒一般的女子等等。有时候,自己甚至分不清这究竟是当代还是中世纪。然而,这种荒诞之下掩藏的确是一种带着忧郁的乐观。说其忧郁,是因为片中的三代人——老人、中年人和孩子——似乎隐喻了这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定:沧桑的、神话般的、慈爱的老人就是马其顿的旧传统;骗子、劫犯、懦弱者、倒霉蛋的中年人是当年生活在xxx统治下的那一代人;而忧郁的、善良的、正义的、敢于出海的年轻人是这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因为马其顿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所以荒诞的底色带着忧郁;然而,一切都将变好,年轻人会带着老人赠予的财富远航。
电影的末尾常常被人津津乐道,没有出现常见的“the end”,而是出现了“the happy end”,这是科什图尼察的老把戏。
4 ) 一场现代背景下聒噪粗野的乡土大梦
库斯图里卡曾很经典地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好莱坞电影与人类无关。这个说法我个人只赞同百分之90。
他的这部《黑猫白猫》,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是从马戏团里出来的土匪。整部电影充满了吹拉弹唱的喜剧氛围,库斯图里卡巧妙地把历史留给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暴力和黑暗面藏进了敲锣打鼓的戏谑和笑声里。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奇特甚至魔幻的景观:一边是非常现代的事物包括喧闹的自动化工厂、电脑、豪车、吸尘器、洗衣机;一边是乡土气息浓厚的村镇里,一群群大鹅满地飞奔尘土飞扬(这些大鹅甚至满屋子乱跑)、传统的婚丧习俗、土恶霸、热衷于喝酒与吹拉弹唱的土著,以及乡土地区特有的土味色情与低俗,葛尔加老头的那个家用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将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子:又土又现代又喜感... ...一头猪啃食小汽车的隐喻性画面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这或许就是这对略带喜感又有生命力又令人无奈的奇观的一个缩影——所谓的现代还没有真正进入这里,人们拿着现代的物件依然行着老逻辑,这里的人们凶恶得很单纯、狡猾得很传统、浪漫得很朴素,喝酒就要喝到疯疯癫癫,赌钱就要赌到只剩内裤,做爱就要钻进开满向日葵的农田……正因为以上种种因素让这部电影带有了一种强烈魔幻感(这种魔幻感即使两个老头不突然复活也不会消失):它像一场现代背景下聒噪又粗野的乡土大梦,梦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枪支弹药的世外桃源,一条宽阔的河流贯穿这里。这场热闹的大梦同时因为它强烈的舞台化和喜剧化风格显得更加地非写实。这个梦似乎像一座单独的岛屿漂浮在历史的河流之上——与现代的外界看似有关却又缺乏联系。那这个梦的出口何在?在最后那一双爱侣逃离这里时登上的经过这里的“德国人”的游轮。他们会登上这游轮,是因为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他们会有这样的机会,则仰赖扎尔的爷爷和老葛尔加对他们青春热情而勇敢的孙子的期盼、帮助,并留给他们宝贵的遗产(这遗产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这个地方的人似乎都很重视亲情,无论土恶霸、土豪还是一般人家。家庭在这部电影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扎尔爷爷和葛尔加老头的形象让我想起中国的老者。在农耕传统的社会中,老者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电影中还有一个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爱”。爱虽然在男女主身上有种本能欲望的体现,但爱更多地体现在长者对他们的孙儿已经孩子对他们的祖辈,这种爱仿佛在电影中实现了某种“救赎”,这种救赎既是对邪恶而言的,也是生命而言的,更对这个民族的延续和希望而言的。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好玩的地方之一,是扎尔的爷爷受不了住院的烦闷在扎尔的帮助下抱着酒瓶子一边喝一边在乐队的簇拥下兴高采烈跑出医院,一路畅饮,咧出稀疏的黑牙齿高呼“生活多美好!”的样子如获新生。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节,它当然不是纯粹的搞笑和可爱。这里面至少包含三个东西:这个民族的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他们的形象以及欢笑中深深地隐藏着的一点哀。
整部电影的角色中,几乎没有人算得上完全的恶,也没有一个角色是个完人或者圣人。欢笑、癫狂、荒谬与邪恶同行。
挺喜欢这部电影,神经兮兮很好玩,而且不应为吹拉弹唱的闹哄哄而显得浅薄。费里尼的电影也很热闹,但和库斯图里卡是两种不同的热闹。至于《黑猫白猫》在我看来还有什么不够的话,感觉这种喜剧、机智,甚至还带有童话因素的风格,有点太轻了。这种轻似乎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历史和现实的重。这种取消也是可以讨论的:它到底是电影无意间造成的效果,还是库斯图里卡有意为之?如果是后者,或许库斯图里卡是站在了一个不同的高度。
5 ) 黑猫白猫
黑猫白猫
导演: 埃米尔 库斯图里察 (Emir Kusturica)
上映年度: 1998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德国 南斯拉夫
影名: Crna macka, beli macor
imdb编号: tt0118843
又名: 黑猫白猫 Black Cat, White Cat
看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的电影《黑猫白猫》,不啻为一种享受。是无意间翻到的片子,九八年的获奖影片——威尼斯银狮奖,碟片封套上写满了评语和获奖情况,令我不禁对它动了心。单从这个名字来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我自身是不太喜欢猫的,但介绍里的“魔幻主义”风格吸引了我。
以前有一段时间很喜欢马尔克斯及南美洲一些魔幻主义小说,所谓的“魔幻”在中国可能就是妖魔鬼怪、上天入地,可是在外国人眼里,一切违背常规、超出常规的事物或现象,即是“魔幻”。在这部片子中,导演用了不少反映魔幻主义的场面,比如猪会吃汽车,胖歌女用屁股拔钉子,死人复活等等。整部片子从头至尾都用一种夸张的卡通表现方式,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影像充满了艳丽的色彩,在反映吉普赛人的快乐生活同时,也将之童话化、理想化。但是很显然,导演以“黑猫白猫”命名,是想说明生命旅途中的时运轮转,从一个世态中反映生活的两面性,也许也隐含了人性的两面性。但是黑猫和白猫虽然有少数镜头出现,却并没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故事其实很简单,关于年轻人的婚恋故事:逼婚、逃婚、结合,导演却不按常规出牌,用了很多人物来串联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于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有早已退隐的黑帮老大、穷困潦倒的吉普赛骗子、被杀的保加利亚警察、用屁股拔钉子的胖歌女、侏儒妹妹与高个子男人、死而复生的爷爷……单单是这样奇形怪状的人物就有热闹好看,可偏偏情节也是那般离奇。导演在场景安排上别出心裁,比如向日葵地两人两情相悦之时,蓝天、黄色的花朵、笑脸相映成趣,男孩将女孩的内裤罩在脑袋上;比如两人在河里游泳,钻在同一只橡皮圈内吃冰淇淋;比如保加利亚警察被枪杀后吊在挡车杆上,右手撑伞,左手拎包,很有恐怖片的情境安排;还有用水浇电线杆、达登从粪坑爬上来后用白鹅擦身等等,数之不尽,令人眼花缭乱。库斯图里卡真正将电影的娱乐性发挥到了极致,让观众享受到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之外的绮丽变异,并充分认识到导演想借此说明的问题。
说起吉普赛人,有很多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巴黎圣母院》、《卡门》、《大蓬车》、《百年孤独》等等,他们因为战乱而四处流浪,靠卖艺、算卦、走私维持生计,但是他们虽然过着贫苦的生活,天性却乐观、热情、奔放,在《黑猫白猫》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悲痛和难过的情绪,除了分离时老人默默抹着眼泪感人之外,我们都抑止不住要大笑。也许我们看惯了开着大篷车在广场上卖艺的吉普赛人,可是在南斯拉夫,很多流浪者都定居下来,靠给人擦车、占卜过活。该片柴尔的爷爷便是靠大砂场经营来维持一家用度,但后来他为了不让混账儿子侵吞他的财物,临死前将它卖了,并将钱私藏起来,最后交由孙子结婚用。还有小酒馆的祖孙两个女性也有一份固定收入,他们生活安乐,对人充满了热情,以致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也有自己执着的一面。那个达旦的妹妹虽然是侏儒,却坚持己见,一定要嫁给自己的梦中情人,于是便在婚礼上偷偷溜走,反而成就了两段姻缘。
导演手法夸张、风趣,却将吉普赛人的生活展现得巨细无遗,一个两小时长的影片,透露出大量的信息层面,并使所有人都保持着中性的状态,没有谁绝对地好,也没有谁绝对地坏,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我们应该为导演拍板叫一声“妙”。
9月29日
6 ) 黑猫白猫:生命中的精灵
人们都说猫有九条命,如果属相里有猫,则属猫的人一定是世界最幸运的人!
本片和猫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以猫为代表生动上演了一出浓浓乡土气息的人间喜剧。
四个家庭,两对真心相爱的恋人,一对搞笑荒唐的兄弟还有两位睿智离奇的老人。
这是吉普赛人的乐园,他们自由奔放,乐趣无穷。
人的生命之所以奇妙,因为你会遇到精灵。他/她会让你烦恼,也会让你永远依恋。
黑猫白猫第一次出现在祖母孙女的酒馆外,一个胖墩墩憨厚的婆婆和她顽皮俏丽阳光开朗的孙女;第二次出现在村庄里大富豪的窗台上,大富豪正为他孙子的婚姻大事忧心重重;第三次出现在男主人公父子面前,他正因为父亲委曲求全答应了村里黑帮老大提亲的事情闷闷不乐;第四次,黑猫白猫“闯上”了安排好的婚宴餐桌,预示着好戏就要开始了;第五次,它们注视着被冰冻的两个在婚宴时刻突然离去的老人,仿佛是它们神气的力量唤醒了暂时昏睡的大佬,他俩是整个影片最闪光的亮点,充分给我们小字辈展现了人生乐观态度和脱俗超凡的境界;最后黑白猫咪见证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估计那个藏毒的牧师成了它们的领养人。
可见这个村落并不大,两只猫咪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不能说小就意味着没有故事发生,相反本片的人物纠缠和事件冲突频频,荒唐荒诞之后又是村落的和谐安逸。反派人物成了剧中的笑料,他们胡作非为,欲望强烈,很有表演天赋和脑筋算盘但也常常呆若木鸡,丑态百出。
舞蹈和音乐给朴实的乡村人带来了无尽欢乐,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爱情也只有这样才甜美,试想浪漫是什么?有比两个相爱的人拥抱在一片只属于他们的金灿灿向日葵田地里更妙的感觉吗?我看到那个片段真是有点热血澎湃了。有点《红高粱》的味道。黑白猫咪没有在这里出现,这是属于年轻人的天堂,象征另一个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的。
影片中还动用了其他演员,比如鹅,鸭子,羊,马,特别是一只吃铁皮汽车的大公猪,三次入画面,不懂导演意图,也许导演就想告诉大家这片热土一切事物都很实在,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7 ) 库斯图里卡的隐喻,寓言和预言
在黑猫白猫这部片子里,出现了黑猫,白猫,吃废汽车的黑母猪,拉倒村子破厕所木板的山羊,鹅(在Underground里也出现了的一群鹅,洁白而乱跑)。
我一直觉得这个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荒诞而狂欢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政治讽刺漫画。黑母猪象征着前苏及其东欧卫星国的官僚阶层以及僵化的体制(想想看,一直肥壮的母猪竟然吃废汽车,是它疯了,还是饿疯了?废汽车吃完了,它又能活多久呢?),而废旧汽车象征着战后重建起来的巴尔干半岛的苏联卫星国的社会与经济,那只山羊象征着亲爱的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至于鹅,那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啊。
[片中第一次出现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
片子里确实是以保加利亚为背景,由片中出现数次的保加利亚国旗可见。联想到保加利亚二战后至今的历史,可以看到,二战初期,保加利亚为求自保加入了德意日轴心集团,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在苏共直接和间接帮助下,保加利亚共产党作为苏共在保加利亚的代言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此时,保加利亚尚有一定自主权。真正沦为几乎完全形式的苏联傀儡国还是在托多尔日夫科夫1954年上台后,保加利亚在之后的三十五年间成为了苏联的彻底忠粉直至1989年东欧剧变日夫科夫下台。这之前的三十五年,是老葛尔加说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中提到的友谊。而这段友谊,看似是美丽的,是亲密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压制的,如同恶棍达旦强迫扎拉与其丑妹妹结婚一样。顺便说一句,扎拉的父亲,懦弱无能嗜赌成性的马特高,恰恰是托多尔.日夫科夫率领下对苏共亦步亦趋的保共的化身。
[片尾再次出现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
当扎拉和他的心上人最终在复活的爷爷和葛尔加的帮助下自由地踏上爱情之旅时,扎拉的爷爷和老葛尔加碰杯时,老葛尔加再一次道出那句台词:“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这之前,苏共的化身——恶棍达旦掉进了茅坑,臭不可闻,众叛亲离(这得感谢那只山羊——亲爱的戈尔巴乔夫同志)。时代背景是,保加利亚在苏东巨变后,像一些其他东欧国家及独联体国家一样,暂时的彷徨,迷茫,但很快就倒向了西方——虽然电影拍摄的时候,保加利亚还没有加入北约,但神人库斯图里卡甚至于普通的人也大概能够看得出来,百年墙头草保加利亚加入北约(2004),欧盟(2007),申根协定(2012)只是时间问题。
库斯图里卡并不仅仅关注祖国南斯拉夫,或邻国保加利亚,更多的是时代,民族,国家,未来之间的动态关系,当然,也包括在那样的大背景下,渺小的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8 ) 到底是南斯拉夫还是保加利亚
好像片中只是引用了一句保加利亚的俗话,有一篇影评说是巴尔干地区,主要是南斯拉夫,不管到底是哪个国家,那里的妹纸还真好看啊。
虽然荒诞但是很搞笑,让人很放松的一部电影,阴差阳错的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很多动物参与其中啊,重要时刻总会出现的一对猫,比如一直在啃一辆破车的猪,还有到处乱跑的鹅,这是我见过的养鹅最多的国家了。
里面的人都很爱音乐啊,包括战犯达旦,音乐使得一切都幽默起来,避免了严肃与残酷,好人坏人,男人女人都在音乐里癫啊癫的。
最后俩老爷子起死回生太牛逼了,这一对儿猫的功力太深厚了。
出自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手笔,故事发生在多瑙河和塞尔维亚的一部荒诞喜剧,Happy End。虽然深度远不如他的前作《地下》(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前南斯拉夫电影),《黑猫白猫》是影响五条人的荒诞电影,好像风格上有点像,终于知道仁科为何会以手风琴作为他的演奏乐器。
典型的库氏癫狂荒诞婚礼乐队动物,感觉满是家国苦难的隐喻,父子兄弟的欺骗,真情伴侣的泪水,亲人间的出卖,外族人的讹诈,结婚后的立刻离婚,婚礼上的炸弹与诈尸,一切的一切却收在Happy End,是难以实现的愿望或是苦中作乐的叹息或是绝望透顶的讽刺。啃食车的猪与无处不在的鹅,以及黑猫与白猫。7/10
库斯图里卡又一部荒诞喜剧,获威尼斯银狮奖。1.老库的电影,总是狂欢式的,一如费里尼(杂耍,超现实),一如巴赫金,一如尼采(对生命的绝对肯定),一如无尽的歌舞、游戏与笑闹,但这种狂欢又伏藏着苦难现实的底色,一种生活中的苦中作乐。2.本片另一大母题是【二】与【合二为一】:2次(未完成的)婚礼&2次(未举行的)葬礼,2对终成眷属的情侣,2位开心复活的爷爷,2个由互为敌人到握手言和的父亲,还有2只最终交合的黑猫白猫。3.老库依旧钟情于动物,孜孜不倦啃汽车的母猪,拉倒厕所门板的山羊,被达旦拿来擦粪的鹅,搞怪无止境。4.荒诞而逗趣的行为与意象:以抛接手榴弹与射击花盆为乐,吊在空中杠杆上的人与抓不到的包,绑在树干上的乐队,风扇氧气罩发动机一应俱全的轮椅,证婚人读词时掉下的眼镜片。5.[卡萨布兰卡]+Happy End。(8.5/10)
库斯图里卡的happy end版本,就是最后在狂欢和喧闹中意味深长的远去镜头。他一直在拍婚礼,从《地下》到这里,婚礼无法完成,就如同南斯拉夫永不可能再复团结共存的幻想。黑猫白猫,好运厄运,都只在未来。老家伙们助一臂之力,因为这里没有太阳,孩子们必须离开。而他们是彪悍的祖辈,荣辱与共,让死人和死人作伴,活人和活人一起。老库至此多么悲哀,用最欢笑的方式,阐述着他终于认命的结局:巴尔干的世界主义梦想,将永不回来。如果你深搅在巴尔干那黑洞与光明交织的历史,这部电影将让你无法自持般的唏嘘。
抽风的斯拉夫民族,抽风的库斯图里卡,抽风的配乐。
#第1700部电影#第一部库斯图里卡#和朋友一起看等了半天片名,发现只是那个黑猫白猫的图片。即放纵又含蓄,放纵的是大篇幅存在的音乐和灵巧的调度冲击着视觉感受,含蓄的是着重笔墨铺陈的人物群体划分,即是《地下》另一种视角小格局的国家寓言性重述。感觉这部对姜文影响巨大,不修边幅又粗粝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低角度机位让人想到可能是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的灵感来源,浓烈的影响色彩,铺天盖地的戏谑玩笑,让2个小时出头的时长变得无比漫长,这点也和《太阳》差不多。在库氏的魔术中,充满对《卡萨布兰卡》的不断反刍,死亡与复活的魔幻现实交织在此起彼伏的欢愉中。
这真切不是一部流于表面的荒诞喜剧,每一帧都如此考究,无论对白、肢体语言、配乐、构图,就连场景里的摆设细节都凸显工匠精神。丰满的人设,每个角色都如此鲜活独特。用剥离了时代符号的手法,亦幻亦真,让观众可以如临其境般不断产生共鸣。一幕幕的群戏,烘托并撑起了最后掷地有声的高潮。
谁能不爱库斯图里卡呢!荒诞癫狂到连旷野里的猪,都啃起了汽车。结尾让我意外又感动。年轻人对爷爷说:“在你死后,我就决定要离开。”爷爷对他耳语道:“非常明智,这里没有太阳。”老库的乐观或许在于他相信年轻人。年轻人就应该活得像个理想主义者,离开这破旧的生活,离开那群早已变成厌世者并要把他们一同拖下水的成年人。
3.5星!一方面,片中的多组二项对立(如黑猫与白猫,厄运与好运,葬礼与婚礼,死亡与复活,侏儒女子与瘦高男人等)使得黑与白相互交融,混乱的局面让本应清晰的世界不在分明,就像黑猫与白猫的交媾,就像那只啃食残破废旧汽车的猪,就像用白鹅擦去身上的粪便使得白鹅也不在纯净,影片从某种意义表达了其导演对所处环境的一种荒诞、讽刺而又有些悲观的情感。而另一方面,片头与片尾分别有意的透过望远镜 透过主角的目光(欲望),所投向的方向(西方的船只)也表达了其主角(导演)自身某种对于不一样的新世界所寄予的自由与希望之情。这里是混乱的荒诞的 而那里是自由的充满希望的,个人觉得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作品反倒有些清晰了。
仁科反复提及,于是为听手风琴而看。库式元素一应俱全,尤其开场人物亮相一幕,动物和景观混杂出怪诞奇特的生命激情,近作《送奶路上》又如出一辙地拍了一遍。但目前除了《地下》,似乎还不能对他的电影全情投入,而既然前者又是对《阿玛柯德》的模仿:宴席上的歌舞狂欢、对女人的无限热爱、对故土(纯洁的精神飞地)的深挚怀恋……那么对库斯图里卡的欣赏,是否不会超过对费里尼的崇敬?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绝不至于空洞,总是洋溢着饱满的情绪和表达欲,向着无法停歇的狂喜进发。所谓"Happy End",是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完美解决,忧伤总会过去,而失去的又会奇迹般归来。(P.S. 女主角长得真的好像斯嘉丽·约翰逊。)
南联盟遭北约轰炸24周年,电影频道首播此片国语版。剧情总体是大团圆路数,其间对南斯拉夫解体后的乱象予以了反映,不过在青年一代身上又寄托着希望。
氛围感觉像是60年代。保加利亚人说,如果你没法用钱来解决问题,那就用很多钱来解决问题。一个古怪的镇子,到处是爱骗钱的吉普赛人,年轻的人们寻找爱情,其他人磕磕碰碰。爷爷真怪趣,最后用死亡制止了孙子不幸的婚礼(不过尸体老是动,开始以为是NG,后来才知道原来没死)。医院那段很好,树上演
这是一个真正彪悍的民族文化的最高体现,有审美,能折腾,脑洞大,动辄逃婚诈尸跑火车掉屎坑,不管黑猫白猫,能让我乐的就是好猫!
《黑猫白猫》是悲观的,却有着一个明确的"Happy Ending",在结尾,猪仍旧啃食着废车,它令我们意识到时间。黑猫和白猫在角落中随时出现,它本身是一个类似于禅宗或老庄意味的意象,库斯图里卡将其指向一种古典的东方辩证法——所有的悲剧与喜剧完全包含于混乱与戏谑性的歌舞之中。
乐观豁达的老年人,蝇营狗苟的中年人,积极奔向希望的青年人。Happy end.
⒈黑猫白猫,厄运好运,葬礼婚礼,死亡重生,十分荒诞的有情人终成眷属,Happy End;⒉魔幻感十足的海报不曾细看,没想到上面“飞”的胖子竟然是绑/挂上去的死人,梦幻破灭;⒊向日葵地裸奔、挂在树上的乐队、伪装成树桩的新娘、用鹅擦身上的便便、手风琴里藏钞票……⒋真正的性爱戏由猫咪上演,呵哈!
别人的电影结束之后字幕是“END”,库斯图里卡干脆打出“HAPPY END”。所有不着调的人都有一个欢乐的结局。从茅坑里爬出来拎只白鹅擦大便,要不要这么恶趣味啊哈哈。
资料馆3排最右边看完,紧邻着音响,听得出来升级音响花了大价钱的,高音甜,中音准,低音劲,鼓声皮实,40块钱看了电影顺带听了场南斯拉夫音乐会XD葵花田里的追逐野合,高个巨人与矮人精灵在树林里一见钟情,两位爷爷在黑猫的触碰下复活,是老库的荒诞浪漫。
在看庫斯杜力卡的影片時,常常會讓我想起宮崎駿的童話,有心腸不壞的惡人,還有幼稚可愛的主角群。構圖色彩鮮豔、攝影機運動豐富。充滿動畫性的魅力風靡全世界。
又是老库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祖国的杰作,亲切善良的祖辈,折腾操蛋的父辈,想努力摆脱让祖国更好的新一辈。国家和爱情一样,要尊重规律,也适合我的伟大的祖国。女主之一很像斯嘉丽·约翰逊,只不过平胸,但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