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地狱尖兵

战争片俄罗斯2022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乔治·博洛涅夫谢尔盖·加鲁索夫

导演:安德烈·巴托夫

剧照

地狱尖兵 剧照 NO.1 地狱尖兵 剧照 NO.2 地狱尖兵 剧照 NO.3 地狱尖兵 剧照 NO.4 地狱尖兵 剧照 NO.5 地狱尖兵 剧照 NO.6 地狱尖兵 剧照 NO.13 地狱尖兵 剧照 NO.14 地狱尖兵 剧照 NO.15 地狱尖兵 剧照 NO.16 地狱尖兵 剧照 NO.17 地狱尖兵 剧照 NO.18 地狱尖兵 剧照 NO.19 地狱尖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9 06:38

详细剧情

  在一名呼啸山庄战士的带领下,冲锋队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控制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本应让任务变得轻松,但被大型迫击炮和无人机所掩盖的激烈抵抗却削弱了攻击的优势。战斗水平不断上升,远程炮兵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任务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除了越来越少的人在靶场,当敌人决定摧毁高楼大厦时,任务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

长篇影评

1 ) 手把手教你打巷战——《地狱尖兵》

今天聊聊俄罗斯电影《地狱尖兵》。

片名Лучшие в аду / Luchshiye v adu / The Best in Hell(2022),别名地狱之最。

《地狱尖兵》描述发生在2022年夏天的一场局部战斗,在真实战场由真实士兵出演,采用真实武器拍摄。

这是一部直接反映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电影,影片为大家带来战争电影的全新视角。

本片编剧阿列克谢·尤里维奇·纳金(Aleksey Yuryevich Nagin, 1981/3/21—2002/9/20)是一名俄罗斯军官,是瓦格纳集团突击支队的一名指挥官,专门研究攻击机。

今年9月他在巴赫穆特战役中阵亡,被安葬在伏尔加格勒的迪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并被追授为俄罗斯联邦英雄,以及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英雄。

影片剧情很简单,这是一场战役中的局部战斗。

白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占领一栋9层建筑,以获取视野激光引导轰炸。黄方则在相关建筑内布防,全力阻止白方进攻。

双方在这场局部战斗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武器……

画面中右上角的倒计时就是白方的任务时间,在生死瞬息万变的战场里,一分一秒都变得极度危险。

看惯了商业战争大片的观众,估计很难想象能看到类似《地狱尖兵》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影片。影片力求真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只有最简单最直观的战争体验,时不时穿插的讲解旁白进一步帮助观众了解这场战斗的目的,各种武器的三维模型展示,堪称手把手教你打巷战。

这是一部坚韧有度其不带偏见的战争片。

《地狱尖兵》是俄罗斯拍摄的,准确的说是俄罗斯雇佣兵公司瓦格纳集团公司拍摄的。瓦格纳集团公司是俄罗斯的一个雇佣兵公司,主要成员来自于俄罗斯退役的精锐特种兵。

黑水公司活跃在欧美电影中,其实已经渐渐式微,现实生活中最活跃的私营军事公司就是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公司。他们以低调的姿态活跃在全球各个热点地区,他们的足迹遍及中非、苏丹、利比亚、委内瑞拉、叙利亚等等多个存在俄罗斯重大利益的冲突地区。

影片中没有妖魔化乌克兰人,也没有美化俄罗斯人。

接近2小时的战斗里几乎没有情节,只有白黄双方的一路战斗。没有费心去区分“好人”和“坏人”。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生存。

白黄双方都没有在这里受到赞扬或诋毁,双方都只是参战的士兵,导演让他们人性化。

《地狱尖兵》和以往大家看到的“子弹风暴”类型电影完全不同。商业大片的主角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战术或计划的情况下,砍瓜切菜一般砍翻打倒源源不断冲向他们的炮灰。而在这里,一切都很真实,每一方士兵都有自己的职业分工,都有着能够将对方置于死地的专业能力。

导演让观众知道,战争绝不是一件可以或能够掉以轻心的事情,战争可以摧毁一切,而不是一场游戏或电影。

总有人喜欢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夹带许多自己的观点,一拉一踩等各种手法玩得溜溜的。看惯了欧美战争商业片的观众也会渐渐熟悉这种模式,甚至觉得不这样拍就不是好的战争电影。这就是典型的偏听偏信了。

而最原汁原味的反映战争,让观众认识到真实的战争,这才能让人知道现实和电影的区别。

那些充斥着主角光环的商业大片除了画面好看外,只能让人更加向往战争。

观众不傻,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玩游戏看电影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观众也不聪明,如果一直被降智电影洗脑,同样会滋生向往战争的危险想法。

影片中用最出色的现实主义,表现最伟大的军事细节。

尽管影片中有不少地方的特效、慢动作略显生涩,但这里出镜的都是真家伙。

观众看到这些全都是设计出来用于置人于死地的各种武器在荧幕上的身姿时,第一反应不会是这个镜头运用得如何、这个镜头语言表现力如何,而是如果我被这些武器瞄准会怎样……

祈祷和平吧。

战争电影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表达士兵为何而战。

当年41年红场阅兵的将士们,直接奔赴西部前线抗击德军,为了就是保家卫国。在《地狱尖兵》中,影片并没有长篇大论地提及战斗的宏观意义,只是在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地提了一句他们为何而战。

雇佣兵有和公司的合同,有和国家的契约,还有良知,这似乎解答了他们为何而战。

手把手教你打巷战,

真实感带来新体验。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2 ) 写实感满满

没有任何过多的煽情,简单明了,甚至被叫做是军事教育片的一部电影。没有主角或者说战争就是主角,没有人有主角关环,步枪子弹击中就是立刻丧失作战能力,炮弹就算只是在近距离着弹靠冲击波也可以震死人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百姓来说,可能不能理解在战争中,变化,无序,混乱才是常态,并不是摆开阵仗,然后你来我往的回合制

可能除了中美之外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主力陆军遭遇巷战和cqb作战的时候都是这样惨烈吧,至于那两个例外是什么样子的,咱也没见过,咱也不知道啊

3 ) 关于地狱尖兵的发散性思维

电影的评价在短评中有体现,总体来讲是非常创新形式的战争片,值得推广,主打一真实。

从这部电影我能感觉到,俄罗斯的如今的国力真的都是非常令人堪忧,说实话虽然我对军事武器不了解,那些武器装备和科技的体现,是30年前海湾战争的水平。一穷二落后,现代战争就是金钱和科技的游戏。信息通信最为重要,这点毛子的瓦格纳军团真的相当落后!

看了这部军事教学片,针对如何打赢仗我有非常多的启发和“小发明”,下面我来具体讲讲

①研发出士兵生命体征的通信设备,防止士兵战亡后被敌方偷听情报,我相信老美应该是有这玩意的。就好像足球员比赛时身上会有一件高科技背心,一直记录着各种身体信息,可以加以改造,背心+通信对讲机设备,只要监测到士兵已死,对讲机就无法使用。

②未来的建筑都要有三维全息的立体效果成像,而且建筑内部的多个位置都需要预留出针孔摄像头等微型监测仪器的隐秘布置位置,地板上要有可以放置控制炸弹的暗格。只要一打仗,在防御上提前安装好摄像头和炸弹,这样在敌方进攻的时候,随时随地能够监测到敌军的位置,然后引爆炸弹。当然这里还涉及到无线控制的信号一定要非常稳定。

③有了第②点的监视能力后,要加大对手榴弹兵的训练,我感觉手榴弹在室内作战真的是无敌的,电影里乌军也是搞笑,每次只扔1个手榴弹,每次都被毛子踢走笑死我了,如果一次扔3-4个,还能踢走吗???

④三维全息的立体效果成像,加上热成像监测,这个对室内作战的实时监控和战术安排是真的非常无敌,我相信已经有这个科技了。

⑤穿越机携带小型炸弹,这个也是无敌的,专门炸敌方小团队。

就这些了,大家如果有什么启发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一下。

4 ) 逐帧解析地【地狱尖兵】(5)1h-1h10min

接://movie.douban.com/review/14853439/


第六阶段

72.白方的·无人机手柄,之前我有介绍过,白方使用的无人机是大疆(dji)的御3无人机,控制手柄那当然也就是御3的手柄。

73就在白方突击小队因为黄方120迫击炮的封锁而停滞时,刚好因为天气变化使得黄方迫击炮暂时无法射击,刚好留出3分钟的空窗期。这里属于是电影艺术了。下一个镜头就开始介绍炮兵会受到天气影响。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为计算炮兵气象诸元而规定的一种标准大气。 亦称“表定气象条件”,又称“标准弹道大气” 。(百度百科)

中国使用的地面(海拔高度0米)标准条件是:气压1000毫巴(750毫米水银柱高),气温15℃,相对湿度50%,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无风无垂直气流。( 《军事大辞海·下》:长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2265页 )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一般包括:地面标准气象条件和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地面标准气象条件,一般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象条件。即:气压1000百帕,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50%,虚温(见弹道气象学)15.9℃,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静风,无垂直气流。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是:各高度上的气压分布符合压高公式;空气虚温在9300米高度以下按线性规律递减(递减率为0.6328℃/100米),在9300~12000米高度按抛物线规律递减至-51.5℃,在12000~31000米高度保持-51.5℃的等温;空气密度根据各高度上的虚温和气压的标准值按公式算出;空气相对湿度与地面标准值相同,也为50%;静风,无垂直气流。(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炮兵、防空兵射击前,气象分队将探测得到的气象数据与标准气象条件进行比较,求出气象要素偏差量,编制气象通报,供射击分队进行气象修正使用。

为了更好地辅助炮兵射击,很多国家的炮兵部队都有属于自己的炮兵气象分队,同时设立野战气象台辅助作战。由此也发展出了——炮兵气象学

炮兵气象学:是军事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炮兵技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大气密度、风向、暴雨、尘沙等气象条件对炮兵声测侦察和射击精度等的影响,以及对炮兵实施气象保障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现代军事学科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06)

从炮兵气象学又产生了一个新特殊兵种——气象观测兵

上图是波兰陆军装备的MW-32炮兵弹道气象自动探测系统。这套系统由主机、无线电经纬仪、自动气象站、探空仪和天线等部件组成。图中外形像雷达的设备是无线电经纬仪,一旁气象观测兵正准备放飞的气球将搭载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可追踪、测量气球升空后所在的精确方位等,无线电探空仪用于监测


74.而前面也提到过,白方某一小队(忘了)缴获了黄方的一部手持无线电,而黄方根本没发现,所以暴露了很多行动,这一次的停止射击当然也被白方接收到了,布列翁队队长立马下令利用这3分钟空窗期突击。

白方进攻路线

75.行动之前投掷烟雾弹扰乱敌方视线,为己方移动创造条件。同时利用火箭筒(rpg-26)清扫楼内的敌人,压制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到达3号楼,也就是仓库的位置。

仓库是黄方的临时弹药库,守卫森严,此前黄方指挥官也下令要在仓库阻挡白方,所以此处驻守着超过15名黄方士兵,而白方两个小队也成功进入,所以仓库一战是本片最为激烈血腥的战斗,双方绝大多数士兵都报销在了这里。这里没太多战术细节可以讲,就是混战,建议看原片,特别激烈。

76.股动脉大出血。 股动脉是较大的动脉,血流猛急,呈喷射状 , 在几分钟内甚至时间更短就可以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死亡,这在激烈的战场中几乎就是必死无疑了。

77.布列翁小队也在此时迅速转移至仓库。这里机枪手以点射的方式压制对面楼里的黄方,掩护队友进行转移。但黄方提前部署了狙击手,这是白方没有预料到的,当即就报销了一名队员。这也打乱了白方的行动,黄方也趁此火力全开,反制白方。

结扎止血带时,要将止血带沿着肢体困绕三圈,系成一个半结。但不可系全节,在半结上放一个轻便的短棍,再把它捆成双节。必须把止血带捆紧一些,直到出血停止。


训练专用C-A-T旋压止血带

C-A-T旋压止血带的结构相当简单,由魔术贴固定的可调整周长的止血带环、手柄以及卡扣组成。需要说明的是,止血带仅针对四肢受伤时使用,且是针对相应受伤四肢的大臂或大腿处进行绑扎,并非在伤口处。如伤员左小臂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左大臂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如伤员右小腿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右大腿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
美国陆军士兵正在人体假肢上训练使用C-A-T旋压止血带
绑扎止血带的方法也十分简捷:先将止血带环调整至比负伤四肢直径略大,方便将其套在四肢伤口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再旋转手柄收紧止血带环,并将手柄固定在“C”形卡扣中即可。C-A-T旋压止血带适用于四肢伤严重出血或肢体离断的伤员,且方便单手操作,便于伤员自救。将止血带隔衣袖或裤腿在伤口处绑扎好即可,不必刻意追求绑扎止血带位置的精准。
C-A-T旋压止血带卡扣固定处有一块带有“Time”字样的白色标签,其作用是记录绑扎止血带的具体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例如:在12月5日下午15时08分为伤员绑扎上止血带,操作者就要在标签上使用24小时制标准军用计时格式记录下“12051508”。这是因为,虽然止血带的止血效果较好,但是去除止血带的方法倘若不得当,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美军通过战场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点,并且绑扎止血带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个小时,也就是说,在2个小时之内必须将伤员转运至有进一步医治条件的机构,此后可尝试改用止血敷料加绷带包扎止血。


78.黄方狙击手击伤了白军士兵,这让白军行动被阻滞,吸引了两名白军士兵前去救助战友,这就是经典围点打援了,黄方机枪手直接架着伤兵点,等白方移动时候射击,成功杀伤另一名白军士兵。这一下子的拖延使得剩余白军失去了3分钟窗口期,黄方的120迫击炮立刻重新发动进攻,而这三名白兵也消失在了迫击炮弹的火花中。

炮兵指挥官心理素质很强,无视哑弹,继续射击,已完成目标为重

79.第一轮炮击没能摧毁黄方的120mm迫击炮阵地,白军指挥部立刻下达了再次射击。这一次炮击直接摧毁了黄方迫击炮阵地,炮兵指挥官也阵亡。黄方120迫击炮部队彻底领盒饭了。

这一段镜头很有毛子战争艺术美学,用大炮载着牺牲的战士回家

80.黄方的152mm炮阵地也被白方的火箭炮摧毁,152炮部队也领了盒饭。

5 ) 简洁到可怕的片子

《地狱尖兵》可以算是一部极度简洁的电影,导演无意深挖战争内核,剥离掉很多战争片的爱情,乃至于战友情也被尽量略去。然而它仍然比其他的战争片更能反映战争的残酷,士兵不过是消耗品罢了,双方付出这么多伤亡就是为了抢占制高点打击敌方炮兵。电影的最后,新的耗材又被补上来,先前的士兵们,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牺牲。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像《疯狗强尼》,选择直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同样给人以最为强劲的冲击。

当然这部电影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反倒是更类似一部纪录片,无论是步兵战术还是阵地布置都尽可能地还原现实。对于看惯了战争大片的我而言也算是一种新区的体验。

6 ) 观影片段记录

我知道我们会下地狱,但在地狱我们会更强大。 军事演练纪录片。 1.一个人死了,活着的人从他身上拿走弹夹。 2.战争无常。前一秒,黄方战士因为炸弹震掉了耶稣像,捡起来重新摆正并祷告,后一秒就被击杀。 3.白方战士占领上一个位置后,做了和刚死去的黄方一样的应为。 4.在楼里战斗,用炸墙的战斗策略。 5.战斗更是信息的战斗。黄方收到了美方关于白方阵地信息。 6每个人身后有个钩子,一个人背着伤员并勾着另一个伤员拖着转移。 7.迫击炮阵地指挥官重伤并牺牲:“我没事,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让炮再响起来。” 8.大炮阵地转移过程中受到攻击,开车的大胡子高兴地和副驾驶位说:他们没打到我们。一回头发现副驾驶位战士被流弹打中牺牲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大胡子一直和牺牲的人说话。 最后任务完成,指挥说:我会待着装备和人一起回去。

牺牲的战士被安置在大炮的横椽上。

9.装成敌方混进去了。

安排了人在入口处喝水,白方正喝着水,听到黄方已经发现混入后,立即扔掉水瓶击杀了敌人。

10.黄方自杀式进攻,死死扣住白方士兵,旁边的两个白方士兵将护送指示仪箱子的士兵紧紧围住。

11.“控制” 就是杀死。

12.工兵真的牛。在楼道狙击战中,工兵找到楼上敌方所在大致位置,在对应下层地板安装炸蛋。

13.两个重机枪手的对决。白方骂到:你个缩头乌龟,想引诱对方出现,黄方聪明地声东击西,白方中弹,黄方骂着你这个缩头乌龟去查看对方是否死亡,白方手握手榴弹,两人同归于尽。

14.队长中弹,侦察兵很关心也有点儿手足无措地问他怎么样,队长一边包扎一边提醒:警戒。

包扎后强撑着站起来,守在门口,告诉侦察兵他没事。后大出血死亡。

7 ) 《地狱尖兵》

朋友推荐,看了这部《地狱尖兵》。是2022年俄罗斯拍摄的电影。

这部电影描述了白军和黄军之间的一场战斗。如果让好莱坞拍摄,一定又是百转千回,峰回路转,大卖关子。另外一定要加一个身材姣好的比基尼女郎,手握双枪,凶狠的目光中透着妩媚,刀枪不入之后和男主一起相拥着迎接胜利。

这部却大不一样。没有男女主,没有人物性格刻画,没有战场之外的细节,没有戏剧性的死亡和生存。纯粹是一场两小时的战斗纪录。在影片右上角始终在纪录着时间,并和影片放映时间同步。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军教片。指明了白军就是瓦格纳雇佣军。黄军只说是“敌人”,当然咱们心知肚明指的是乌军。影片倾向性非常明显,毫无疑问是白军胜黄军败。

我不是军迷,当然看不懂门道,只是看热闹。影片中的步兵行动,许多朋友已经有了详细的解说,那我就把重点放在炮兵的使用上。

为了叙述的方便,咱们就来个彻底的剧透。所以,没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千万就不要再往下看了,免得败兴。

影片一开始,白军指挥员就说了:“这是战场上的一个普通任务。”战斗目的就是白军一路向西攻击四座大楼,一直打到最后一座九层大楼上,引导员“大黄蜂”携带光学激光指引器登上楼顶,便可以俯瞰几十公里内的地形地貌,以确定黄军203自行榴弹炮的阵地坐标,最终摧毁之。在此之前,无人机和炮瞄雷达都不能侦测到这个阵地,所以用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的。

1、战斗开始。双方投入的步兵兵力都不大,各为20-30人。在这种巷战中,过多的兵力反而展不开。影片中我们看到,无论进攻或防御方,通常都是以四五个人组成作战小组,便于指挥也便于机动。

2、白军进攻。黄军呼叫距前沿三公里的120迫击炮支援。并出动无人机校正弹着点。实际上,整个战斗的战术、武器都沿袭了传统作战的样式和装备。至多是稍有改进。唯一变化最大的就是无人机。

3、白军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命令距前沿十五公里的D-30 122榴弹炮排压制黄军迫击炮。炮瞄雷达迅速侦测到了这门迫击炮的位置,一发试射之后三发急速射立马将这门迫击炮打了个七荤八素。二是调用了两辆T-72B坦克和一辆BMP步战车,开到距一号楼几百米的位置直瞄射击,当然是一打一个准。

4、黄军急令火箭筒打坦克,炸断了坦克履带。白军驾驶员毫不在意,说:“我们自己能修好。”话音刚落,黄军的无人机来了(又是无人机!),空中一颗炸弹下来,坦克最薄弱的地方就是炮塔顶部,毫无悬念的彻底摧毁了这辆坦克。不过坦克和步战车的支援,也使得白军步兵迅速攻占了一号楼。

5、这时,美军向黄军提供了D-30的阵地坐标。黄军调用了152榴弹炮瞄准了D-30阵地。无人机在白军阵地上空盘旋。白军命令D-30榴弹炮排立即撤出阵地。可是,D-30不是自行火炮,而是牵引式火炮。一系列繁琐的撤出操作耽误了时间。终于被炸死一人。

6、白军炮兵的损失激怒了指挥员。于是命令BM-27飓风火箭炮射击。本来火箭炮精确度有限,主要是用于压制敌方暴露步兵的,打击点目标并不合适。可是,“在这儿一切都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因为手头上没有黄军152榴弹炮的准确阵地坐标,只得采取覆盖面的方式。说不定瞎猫能撞上死耗子。实际上确实如此,摧毁了黄军一门火炮,

7、那门黄军的迫击炮清醒了过来,又开始向白军射击。这边厢D-30重新占领阵地,一顿炮轰,终于连人带炮彻底摧毁了。与此同时,还给黄军的西蒙支援部队以沉重打击。

8、黄军只得临时调用“郁金香”240mm自行迫击炮加入战斗。“郁金香”号称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自行迫击炮,一经发威,严重打击了白军的迫击炮部队。白军指挥员命令,将晚些时候空军的攻击目标中加上“郁金香”。

9、白军步兵攻入九层楼。黄军急调两辆T-64BV坦克,准备炮击摧毁大楼。

10、白军一番短兵相接的搏杀之后,终于掩护引导员“大黄蜂”登楼。迅速发现了几公里外的黄军203榴弹炮阵地。203榴弹炮威力巨大,射程达49公里。必然会在未来的战斗中给白军很大的威胁。此时,两架苏-27也飞临战场上空。可“大黄蜂”手中的激光指引器并不是全自动的,也不能将激光直接照射到目标上。而是测出了目标的坐标,再由引导员“大黄蜂”口头报告给飞行员,实在是有点耽误事。

11、转瞬之间,两架苏-27分别向黄军203榴弹炮阵地和240自行迫击炮阵地发射导弹,分分钟就摧毁了。战斗胜利结束。此时的白军步兵只剩下“大黄蜂”和负伤的布列翁了。

看了以上的战斗经过,有两点体会:

一、无人机的使用。在炮兵作战中,通常要开设前进观察所,距敌方500-1000米,用来指挥和引导炮兵射击,并适时进行射击修正。现在无人机完全可以替代前观的作用。并且更加直观更加清晰。修正弹着点的准确度也大幅提高了。如影片中所表现的,在后方指挥所里看着大屏幕就可以判断并修正射击效果。

无人机的使用并不限于炮兵,也不限于观察。如影片所示,可以用来攻击敌方目标。在其它所有兵种中,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无人机的使用是无可限量的。

虽然影片中也展示了干扰机的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有一矛必有一盾,干扰机其实也是一种无人机,敌我双方就比着来呗,看谁的科技发展水平高速度快。

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如何?视野多少?清晰度怎么样?暂时没有具体参数。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及时提供。

二、炮兵在未来战场上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要靠步兵“。这话固然不假,可是在整个战斗中,炮兵依然能够给步兵最有力的支持,并且能够直接给予敌人最大量的杀伤。

导弹的出现和发展,部分替代了炮兵的作用。可是,从经济角度和实时性上看,炮兵仍然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炮兵的发展前景在射程和精度上。增程炮弹的使用,以及火炮本身技术的发展,射程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最远的能达到三百多公里。至于精度,略有提高。不过或多或少总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影片拍摄的十分认真。注重细节。几乎无懈可击。例如战斗开始前,黄白士兵胳膊上的袖标都是新的,颜色很分明。打了一段之后,布满烟尘,白的也变成灰的了。

双方攻防的那几座楼,是原来的居民楼,墙上的彩色墙纸,床上的花被子,依稀可见。有这样一组镜头,巷战的房间里,一个黄军士兵不小心碰掉了尼古拉圣像,他赶忙捡起,放在神龛上,并划了一个东正教十字。紧接着,白军攻进来,又震掉了圣像,这个士兵也是满心虔诚的捡起来,放好,同样划了一个东正教十字。

参战的各方士兵都是普通的人,而且是同一个民族的人,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信仰,曾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打这个仗?

黄军队长佛朗索对部下说:“我们没有时间害怕。”当然,他们更没有时间去考虑战争的意义,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他们是为谁去送命。

白军士兵攻入一个房间,发现了关在笼中的一只小耗子。于是,一个说:“这是一只仓鼠。”另一个纠正他:“这明明是豚鼠。”第三个人说:“你们这俩白痴!只是一只花栗鼠。”

在残酷的战场上,自己的生命尚且不知所终,却在关心着其它的生命,这或许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吧?听到这样无意识的对话,唯有心酸。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字幕上,都打出了这样的字:“我知道我们会下地狱,但在地狱我们会更强大。”

看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中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和先辈们视死如归的豪迈。

可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场没有多大意义的战争中,那些死去的人,那些“地狱尖兵”的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慢慢淡忘了。

本人评分:7.0。

8 ) 地狱上的舞蹈

正值俄军前几天拿下巴赫穆特,又是自己标记的第900部影片,就把这部一直想看的佳作补完了,整部片子看下来,真实感与专业性爆棚,像是看一部一三人称视角切换的纪录片,近乎真实的战斗场面,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这才是真实的战场,冷酷无情,人间炼狱,我本身作为一个轻度军迷,本着中立去看这部片子,很舒服,至少不会像两边的二级管粉丝一样无能狂怒。其实俄乌打到现在,很多事情舆论发酵太快,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战争,必定是双方共同的原因,而且也有许多外因内因加持,总而言之,我们看完这部片应该庆幸自己正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居安思危,毕竟没有国防其余就是空谈,要时刻警钟长鸣,提升我们自身实力,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短评

一部史诗级震撼体验但让人看后高兴不起来且无比沉重的电影。双方都勇猛刚毅,黄队机枪手军衔迫击炮的科学,暴风雪小队,白队威斯克 树妖 和一拖二的场面都给人深刻印象,电影中敌我双方都正面立体,并没有刻意丑化一方,给予了双方足够的尊严和各自忠于职守的形象,战场无政治,更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的只是服从命令和拼尽全力以及钢铁的冰冷与残酷。这应该是一部无限接近目前真实俄乌惨烈战争状况的电影。昨天和明天我们上班时,电影中的惨烈战争场面就正在几千公里外的俄乌之间重复循环。军事专业化的东西我不太懂,但已经有很内行的评述参考了。

6分钟前
  • 豆友144185429A
  • 力荐

重要看点:1.战术过硬:步炮、步坦、空地协同,炮火层次,无人机反炮反坦,巷战CQB;2.战争残酷:人是消耗品,发挥作用—暴露—被干掉是常态;3.政治悲剧:敌对双方,面对同一幅圣像,做出相同的举动。

11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剪辑比较乱,战争很残酷,如果看个战争场面可以一看比其他电影真实不做作。

16分钟前
  • 海边的曼彻斯特
  • 还行

为了毁灭一个炮,双方痛苦死伤50人以上,造这个炮才用多少人

18分钟前
  • 托腮
  • 还行

年度战争电影

22分钟前
  • 小朋友不说话
  • 力荐

这个不给五星那真是瞎了眼了,瓦格纳对亚速营,简直就是教学片

27分钟前
  • 西血鬼
  • 力荐

作为从部队出来的人,我觉得,俄罗斯人定义了另一种战争片,和美国人那种反战说教的完全不一样的战争美学。不论是战术,装备,和士兵的刻画,我觉得无与伦比。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专业!!(中国军事电影能否能认真学习一下呢,而不是没事谈个恋爱。或是把敌人刻画的跟笨猪一样…)

28分钟前
  • 一曲镇魂歌
  • 力荐

导演都在9月20日阵亡了...

30分钟前
  • 帕米尔
  • 推荐

从头打到尾,没有废话,没有女主角。炮兵、坦克在后面的支援也是一物降一物。可惜空中力量有些差劲,无人机还是DJI。#20221030

33分钟前
  • huyouyou
  • 力荐

damtoys素材来了,卖爆

37分钟前
  • 真的好严格™
  • 力荐

制作看得出是下了本了。但很多表现形式很奇怪,这算是主旋律商业片还是俄罗斯军教片?

40分钟前
  • Reise, Reise
  • 还行

有人拍战争片反战,有人拍战争片耍酷,有人拍战争片赚钱,这个战争片教打仗

42分钟前
  • 憨书生
  • 力荐

今年最好的电影

45分钟前
  • 如你所愿
  • 力荐

纯粹拍给军迷的“礼物”(声明不支持战争),没有一丝废话,全片只有战术和战斗,很爽。这是今年最好的战争电影,不得不说,硬核还得看毛子。还得吐槽下毛子的信息化也太低了,无非一次引导任务罢了,还得用最精锐的准特种部队去强推,士兵人命不值钱是吧,离谱。放在我军,固定翼无人机、“北斗”系统直接就上了。毛子还是缺钱啊。最后致敬这一支瓦格纳雇佣兵,电影中了了几个镜头,却是他们真实的死亡,这场战斗现实中俄军打的十分优秀,他们没有愧对祖国,相信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

50分钟前
  • 骑狗去你家
  • 力荐

说人家是教学片不是电影的,注意40分钟两个对立的士兵先后摆正同一幅天主像的细节,这不比那些反战意识形态电影里逼逼赖赖的说教和残酷镜头扎心一万倍?

51分钟前
  • MADAO
  • 推荐

军迷的盛宴,巷战的教科书!解说展示作战体系和部署,充分体现步坦炮协同推进,建筑物的进攻与防御,无人机侦察与反炮兵作战的战术细节。真实还原血肉横飞的残酷战场,没有丑化敌人也值得尊敬,与国内一众神剧相比高下立判!但说实话,瓦格纳要是真有电影里2个小时打下4栋楼的巷战能力,至于开战8个月缓慢推进至今未拿下重镇巴赫穆特吗?

55分钟前
  • 女武神的骑行
  • 力荐

依然硬核

60分钟前
  • raku
  • 力荐

仓鼠!豚鼠!你个白痴,是花栗鼠!(它明明是只龙猫)

1小时前
  • 读书的屠狗辈
  • 力荐

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电影讲的是“白军”进攻,“黄军”驻守,争夺几栋建筑的故事。没有铺垫,开场就打;没有主要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跑龙套”的,因为战争带来的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谁都可能战死,没有刀枪不入的战神;没有情绪升华,节奏很快,没有为任何一个战士的死亡减慢节奏,这个死了,其他人继续冲;没有多余的台词,战斗打起来,没有时间给弥留的战士说遗言。看完就能理解为什么战争是机器,是磨盘。几栋楼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一城一国。而且,今日之事明日再来,所有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很真实的巷战,只不过武器配置并不太先进,所以胜利是靠人堆出来的。

1小时前
  • 蒙奇D
  • 推荐

不谈政治,不谈立场,只是两股力量的暴力对轰,平铺直叙的讲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任务,战术安排,装备和战斗细节,吊打目前主流的美式战争片。有一幕很有趣,上帝画像掉下来了,双方都把它捡起来放好做了阿门,然后互相厮杀。

1小时前
  • 落日如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