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耶科(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Nebojsa Glogovac 饰)是一名高校教授,专门研究克罗地亚历史。在一场意外中,弗耶科身受重伤无奈住院,负责照料他的是一位名叫玛雅(克塞尼娅·马林科维奇 Ksenija Marinkovic 饰)的护士。在玛雅的精心照料下,弗耶科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除了照顾他,玛雅还照顾着弗耶科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弗耶科对于玛雅的无私奉献感到十分的感激,想要找个机会报答她。巧合的是,玛雅的丈夫安迪(德扬·阿西莫维奇 Dejan Acimovic 饰)是一名警察,即将参加克罗地亚宪法考试,但他对此是一窍不通。弗耶科决定帮助安迪补习克罗地亚历史,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外。
首先要呼喊一声的是:千万不要被电影的名字吓到了!不要害怕!乍看名称第一感觉就是个宏大叙事的电影,(就如《革命之路》一样,还以为是一场血雨腥风的社会革命!),实则是一个小而深的故事(一个以小见大的电影)。
说起克罗地亚,除了最近的世界杯,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还能想到什么?「克罗地亚之春」? 历史、文明、冲突纷争这东西,广袤的大中华有,有人类存在的土地上一直都有,只是大家的语言不一,宗教不一。
克罗地亚这个早在史前就有人类居住的地区,如今大部分的居民为克罗地亚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而塞尔维亚人(大部分信奉东正教)与其他少数民族整个占比约10%。
而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民族对立,自南斯拉夫王国时代(1929年成立)就已经存在。直至当代,克族人与塞族人因民族对立依旧会引起战争,比如「克罗地亚独立战争」(1991年-1995年)。
先看看导演何许人也:拉伊科·格尔利奇 (Rajko Grlić 有没有朋友告诉我他的名字该如何发音吗?Google 太弱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今年71岁,也可以称作是爷爷了。 )克罗地亚人。
其作品《大师太棒了》( Bravo maestro) 提名了1978年戛纳金棕榈,而对于很多西方媒体来说,让他被家喻户晓的电影是《荒唐军令》(2006年,Karaula)(再说一遍,不要被名字吓到。)《克罗地亚宪法》沿袭了《荒唐军令》的特征:小故事,大格局。
探讨的议题也相似:历史、民族对立、人类个体在如此环境下的命运。
可能有朋友就会说:哦,《明月几时有》也是如此,大历史下小人物的命运。我打包票,它们之间差别不是一星半点,不信你去看。
这是一个邻里之间的故事。两个家庭,楼上楼下,主要人物3-4人。
楼上住着耶克斯拉夫(克罗地亚人)和他需要照顾的年迈卧床的父亲(曾被囚禁于布莱堡,请维基「布莱堡屠杀」)。白天他是一位非常有社会地位的教授,夜晚则异装为女性(名为卡拉琳娜)出行。因其同性恋的身份不被父亲接受,被街头小混混群殴受伤,楼下的护士玛雅主动予以帮助。她希望的回报就是教授帮助她有阅读障碍症的丈夫「安特」(是位有塞尔维亚血统的警察,曾参加过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复习《克罗地亚宪法》,以通过考试。
《克罗地亚宪法》的考试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玛雅与耶克斯拉夫逐渐成为朋友,而安特与耶克斯拉夫却因民族、个人偏见发生争吵,最后耶克斯拉夫的父亲去世,生无可恋的她(已异装)去往爱人波波自杀的长椅准备了却残生。
它同性恋题材的标签,但它并未耽溺于「同性恋」本身。同性恋的标签使耶克斯拉夫饱受歧视,生活艰难,内心煎熬,但同时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弱势者,他带着自己的偏见与执念:同性恋这个标签带来的伤害、克族人与塞族人之间的长久对立带来的创伤战战巍巍地生活着。他的生命看似坚强,实则脆弱无比,他随时准备着用子弹结束这些负担。
耶克斯拉夫因同性恋被群殴了之后,跟病床上的父亲说支撑不下去了;在他与楼下的安特发生激烈的争吵后他看着抽屉里的枪发呆;之后他回答学生说着黑暗的日子似乎伴随一生,但他还是愿意相信生活的美好,也正是因为这些美好让他放弃在长椅上饮弹。
楼下的夫妇过着平常的生活,养了一条黑色的小狗。他们喜欢吃,喜欢骑摩托。身为警察的安特一直在寻找在香肠里塞玻璃渣的虐狗份子,一面也在寻找攻击同性恋的神经病,同时他面临着《克罗地亚宪法》的考试。由于此前的战争导致孩子流产,玛雅无法生育,夫妻俩一直梦想着能领养到孩子。故事最后他们赶到自杀长椅,请耶克斯拉夫做他们未来孩子的教父,并且都已经想好孩子的名字,耶克斯拉夫或者卡拉琳娜。
生活内容与任何一个地区的人类都大同小异,楼下的夫妻梦想着领养小孩、喜欢飙车、梦想着住更大的房子、想要抓到虐狗的变态,甚至只是想要通过一个考试;楼上的只是想要得到父亲的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喜欢的衣服化喜欢的妆。
故事设计小而巧,日常的生活看起来点滴琐碎,实则生活在克罗地亚的人们背负着历史与民族,这些都是现下人们之间互相伤害的武器。
玛雅做了个甜点与耶克斯拉夫一起品尝,他津津有味的吃着,而当知道是有关东正教的食物时,他不由自主地放下手里碗;小时候被塞尔维亚警察起伏的创伤与愤怒留在耶克斯拉夫的记忆里,使他对安特恶语相向……
但让人欣慰的是,导演(也是编剧)给了观众一个温暖阳光的结尾。这应该也是老爷爷希冀的:无论同性恋异性恋,无论克族人还是赛族人,都是自由与平等的,如克罗地亚宪法里所描述的。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女性具有爱与温暖的强大力量,女性能挽救世界。()
一些思考:
《太平轮》、《建国/建党大业》、《南京、南京》、《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等这类关于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感觉目前的中国导演思维倾向还是「以大叙大」,「表小表大」(好像是要说战争或者时代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表现形式确实无论是大时代还是小人物都流于表面化,更多的是在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留给人的还是「大」的感受,而非深入个体,对于个体与时代/历史有所思索。)
克罗地亚独立前,曾有过3部宪法:
* 1947年宪法,确认了克罗地亚作为南斯拉夫联邦成员国的地位;
* 1963年宪法,规定克罗地亚人民共和国改为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74年宪法,规定上自议会下至社会各领域都普遍实行代表团制。
由于克罗地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南斯拉夫国家的一员,所以有必要提一下南斯拉夫通过的各项宪法:1918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成立,1921年通过宪法;1931年亚历山大国王为实行独裁统治颁布了新的宪法;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次年颁布了宪法;1953年第二部南联邦宪法产生;1963年颁布第三部南联邦宪法;1974年颁布第四部南联邦宪法。
1990年7月25日,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了国名、国徽和国旗。目前的克罗地亚共和国宪法是于1990年12月21日经议会通过后,于次日正式颁布的。
2000年初,斯捷潘·梅西奇当选总统。他在大选前承诺,将修改宪法,加强议会民主,削减总统权限。在他当选总统后,便于当年3月初组成了修宪专家小组并于4月初向议会提交了宪法修改草案文本,但因总统、议会、政府各方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直到11月修改宪法的决议才获得议会两院2/3议员通过,而且关于取消议会州院的建议因州院议员反对仍需继续协商。
2001年3月28日,克罗地亚议会代表院通过第三次宪法修正案,决定撤消议会州院,实行单院议会制。
(资料来源:《克罗地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010年04月19日)
【完。】
文丨BY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打开新的电影世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添糖电影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片名/克罗地亚宪法
导演: 拉伊科·格尔利奇
编剧: 拉伊科·格尔利奇 / 安特·托米奇
主演: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德扬·阿西莫维奇 / 瑟妮佳·马林克维奇 / 博兹达尔·斯密贾尼克 / 玛拉登·赫仁 / 玛蒂贾·希吉尔 / 兹登科·杰尔克 / 罗伯特·乌格里纳 / 泽利科·科尼斯内特 / 伊莲娜·乔瓦诺娃 / 卢卡·德拉季奇 / 达丽娅·洛伦西 / 泽利科·杜夫尼亚克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克罗地亚 / 捷克 / 斯洛文尼亚 / 马其顿
语言: 克罗地亚语
上映日期: 2016-09-03(蒙特利尔电影节) / 2016-10-06(克罗地亚)
片长: 93分钟
又名: The Constitution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IMDb链接: tt5545674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弗耶科是一名研究克罗地亚历史的高校教授,因一晚被一群恶徒所伤而在医院里偶遇了住在同一栋楼的护士马娅。在弗耶科离院后,她依然悉心照料着他和其年迈卧床不起的父亲赫尔沃耶。为了报答马娅的恩情,弗耶科则去帮助马娅身为警察的丈夫安特通过克罗地亚宪法的考试。由于种种诸如信仰、宗教等因素,相互之间的摩擦无从避免。但同时,他们却在逐渐地因这些摩擦而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并且相互敞开了心扉。
|本文一共1567字,你数一数看对不对
平凡人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这个世界并不是整天都有着太多的名人或者豪强存在的。那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更加的精彩。而我们去发掘这样的故事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但是依旧是会有很多的导演去关注这些人,或者会将目光集中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只要你肯发掘,那么背后显露出来的那些让人惊讶的部分会是叫人难以遗忘。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让人难以提及的过往。或者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的背后,永远都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但是故事的主体却是因人而异的。楼上楼下,教授警察。这些我们所常见的身份背后,总是会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楼上的教授,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这样的人群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地方都会有着一定的地位。正如这个教授一样,他最后依旧是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帮助楼下的警察在今后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的顺利。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谁又能想到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性别错乱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呢?看似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但是总是有着另外一面,让人感觉到惊讶的身份。
白天是受人尊敬的教授,但是夜晚却变身一个浓妆艳抹妖娆的异性。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尊贵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抑郁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在于它的学生交谈中提及了自己时常会有自杀的冲动。抽屉里的小手枪印证了这不是一句空话。但是教授却依旧是坚强的活着。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美好的一面的。我们不能总是用黑暗来压抑光明。
教授的父亲,一个长期瘫痪的人,对于生活也是有渴望的。他也有正常的需求,也会在和别人进行接触的时候涌现出来一些冲动。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被生活抛弃了的人,但是总是会有人在极度苦困的情况下求生。这似乎是比教授更加悲催的人设。但是即使是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依旧会保持着不错的精神。最后的最后我相信这位父亲是在安静中辞世的。弥留之际必定不会太过于冰冷。
楼下的警察其实是一个我们站在教授角度看的底层的人。干着我们平日里看见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放弃生活。他虽然是教授口中被排斥的异族人,但是依旧是用自己的能力努力的活着。为了一次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测验,也几乎是动用了自己的能量去全力以赴。
或许他比不上教授这样有才华,但是依旧是有着不错的品性。对于教授的事情总是会用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或者这就是这个小警察的感恩。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教授会使用自己的政治观点去抨击警察,但是依旧是没有打消,警察的那颗惩恶扬善的心。
警察的妻子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和警察一见钟情之后,却没有迎来一个幸福的结局。意外让她丧失了成为一个母亲的权利。因此生活中虽然也算是美满,但是缺少了很多的温存。丈夫的酗酒以及家里缺少孩子的笑容使得她渐渐的失去了自己美丽的面庞。岁月没有放过这个可怜人。但是她却是依旧没有轻易的向生活低头抱怨,而是勇敢的努力的向前。
她会屈尊去照顾一个瘫痪的老色鬼,只因为教授给的酬劳多一些。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前途去对一个曾经侮辱过丈夫的人家政服务。原因仅仅是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环境。不幸的躯体之下总是会有着一个不放弃的灵魂。当教授给她自己的母亲的衣服的时候,能看得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欢欣。
四个性格迥异却又不放弃希望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发生了很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当你走进别人的世界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并不仅仅都是欢乐的一面,或许会和你之前所认知的所有的行为都焕然不同。这才是正常的人,正常且普通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能够接纳的却不尽相同。
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四个平凡的故事,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尽相同。结尾处的每一个人的欣喜或许是一个美好生活的开始,或者又会和昨天一样。但那又有什么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学会接纳那些自己所不喜欢的成份。生活或许并不冰硬,或许你所不知道的地方还留有余温。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感叹人类个体是多么矛盾复杂而又微妙平衡:
教授是一个执着的种族主义者,认为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塞尔维亚族,野蛮愚昧,同时本人却又属于小众的LGBT群体受到主流群体的排挤;他感激邻居带给他的生活温情,但依然打心底里不认同他们的宗教食物和文化习俗;他想自杀去天堂与已逝的爱人和母亲团聚,却依然自责贪生怕死无法下手;常年尽心尽力照顾父亲,恨父亲给自己幼年时带来伤害,而在父亲死后也失声痛哭,失去与世界最后的牵绊。
男邻居是一个塞尔维亚族莽夫,暴力,酗酒同时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的宠物小狗;他也许与所有警员一样暴力执法,动辄对嫌疑犯拳打脚踢,可是却保持着朴素的正义感,虽然自大骄傲的种族主义邻居瞧不上自己,他仍然要尽己所能为他讨回公道,捉拿罪犯;他同情弱小动物,嫉恶如仇,立志要逮捕虐狗变态。
女邻居是一个温和友善能干热心的女性,同时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精明,梦想在邻居死后能获得他的大房子,甚至趁邻居不在带丈夫游览教授的房子畅想获得房子之后的安排,令人可笑可叹;她虽然在医院干着脏活累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爱美之心,能欣赏教授的优雅和美丽,愿意倾听他的故事;在危机关头带着丈夫夺命狂阻止教授自杀。
教授的父亲是一个纳粹老兵,早年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却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退役后帮教会记账;受人敬仰,却又好色地拼着病体也要吃女护工豆腐;他偏执可笑地认定女护工是特务,但还是吵闹着期待女护工的照顾。
人人都是一个脆弱的矛盾综合体,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秩序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小心翼翼,更何况一对邻里,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呢?最后镜头中摆放玻璃碎片香肠的虐狗变态是否预示着,不知情的教授可能疏忽大意不小心让邻居寄养的狗受到伤害?而这对邻里机缘巧合共同经历若干事件后才获得的来之不易的信任是否会因此瓦解?或者是否暗示着一个看似处处平等的社会也会因为一些人微小的破坏而将微妙平衡的天平轻易打破?这就是最后一个镜头以及该影片留给我的思考。
本来就不公平 弗耶科(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Nebojsa Glogovac 饰)是一名高校教授,专门研究克罗地亚历史。在一场意外中,弗耶科身受重伤无奈住院,负责照料他的是一位名叫玛雅(克塞尼娅·马林科维奇 Ksenija Marinkovic 饰)的护士。在玛雅的精心照料下,弗耶科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除了照顾他,玛雅还照顾着弗耶科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弗耶科对于玛雅的无私奉献感到十分的感激,想要找个机会报答她。巧合的是,玛雅的丈夫安迪(德扬·阿西莫维奇 Dejan Acimovic 饰)是一名警察,即将参加克罗地亚宪法考试,但他对此是一窍不通。弗耶科决定帮助安迪补习克罗地亚历史,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95946/
所有深情都从容,不把任何议题(同性恋、民族、宗教)当做煽情噱头,最后俗套地回归到情节剧式的主题上,反而有一种难得的质朴感。痛苦永远无法摆脱,但是“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美男呢”。
安特:你到底怎么想的就要自杀,别这样,你总能再找一个啊,你知道这世上有多同性恋吗?我们每天晚上都能抓到,我可以把他们的档案拿来,你随便选,管他是高的、矮的、瘦的……是要多爱一个人、用情多深?才会在其离开人世,依然恋恋不忘、铭记于心?弗耶科如此,《火车司机日记》里的伊利亚亦是如此。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
一栋楼,两户人,折射出克罗地亚的各种社会现象。 有宗教、民族和性向,有偏见、误解和包容。善恶美丑皆是生活,活着才能感受生活。配乐很有格调...
同性恋与塞族人是克罗地亚的少数群体,对彼此却也抱有最深的偏见,偏见源于对差异的不理解,它带来恐惧,恐惧引起仇恨。父亲的纳粹军服、男人的女性裙装、虐狗犯的玻璃香肠、女人的富人之梦,在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宪法的荫蔽下,不可杀死。
歧视未必是心存伤害,而是心存差别。被流氓殴打的异装癖同性恋教授饱受社会歧视,而他本身却在歧视生活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籍警察。父亲深深藏起的纳粹军服、男人悄悄剪裁的女性裙装、变态偷偷放置的玻璃香肠、警察默默背诵的国家宪法、女人暗暗幻想的富人之梦。这个世界歧视遍布,请给异类一丝包容。
超乎意外的好看 感谢电影节 SIFF
原来亨德尔可以这么悲伤,原来人类关系可以这么美丽可爱。我觉得我要爱死爱死爱死这部电影了,它几乎把克罗地亚社会的绝大多数问题,关于宗教同性恋历史种族矛盾都冗杂在一起讲了,但是却一点一点都不浅层!可爱的笑点,沉默的泪点,看完鼓掌到手红泪流满面!就像片里的台词,这是我们共同的亲爱的国家
看到了萨格勒布大教堂
我们都是从多小的窗户望向这个世界
本来对如此题材的影片兴趣不大,但此片拍得相当有趣。通过两个并非典型的克罗地亚相邻家庭,展现克罗地亚社会的现实。导演对一些敏感话题均有所涉及,但度拿捏得很好,不让人讨厌,而且影片诸多幽默的桥段,让人体会到一种真诚与感动。
难以抹淡的偏见 一个弱势群体歧视另一个弱势群体 人人平等的克罗地亚宪法却能熟稔于心 口号式的宣言听起来有多耳熟 这部电影就有多讽刺
竟然会有这种直白简单又好看的政治家庭片。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兼受歧视的同性历史教授,一个竟然替克罗地亚独立而参与过八月风暴行动的“塞奸”警察(而今塞族在克不足4%)。同性异装癖教授老爸是将死的前法西斯乌斯塔沙战士,而警察老婆也算是爱上敌人的“克奸”。试问街上的萨格勒布小混混,是先打死死基佬呢,还是先打死抓他们的塞族警察?第一次去萨格勒布,我还偏偏住了个不敢在单位出柜的中学历史老师家,全圣日那天,带我去墓园看他爸妈,他也顺带对着图季曼墓碑鞠躬。感觉几乎是对着这个沙发主故事拍的。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同性恋,辩称,古希腊底比斯就曾有过一个强大的同志军团,既为自己而战,更为爱人而战。故事也是按能想象的和解温情方向发展,似乎巴尔干困境就只能靠少数派来慢慢解决。
我们被自己的过去牵绊,却仍放不下对他人的偏见。
举重若轻,不多不少,细节里见真章。这部电影仿佛是克罗地亚社会的一个病理切片,故事挖掘到这个深度,我给满分
边缘题材啊,是我们大陆没有办法去创作的,真希望,我国也能拍些这种类似的电影,宗教,同性等等
角色很少,矛盾很多,好在是暖心的,看得舒服。(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满嘴脏话的少年,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他,何以心中充满如此多元的仇恨?这样的新一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的都是什么样的故事?)
非常喜欢这个节奏,几个人物立体饱满。男邻居准备宪法考试为主线,开始是克族和塞族的历史矛盾,到最后请教授做孩子的教父为两个民族的和解(或者说编剧的一种美好愿望)。谷歌一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历史恩怨会比较有帮助。教授的异装癖故事为辅线,寄托了克罗地亚未来对LGBT更包容开放的努力方向。
非常巧妙,你能想象有部片子叫你国宪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