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金融题材比较感兴趣,所以来看了一下。不得不说,一直期待的皆大欢喜的结果并没有出现(虽然我知道肯定不会的)。没办法,现实中的资本世界总是残酷。一个底层小人物的身世不足以翻动属于资本家的游戏海洋。我们始终是韭菜,终究还是要被资本家割掉。就像这个故事的结尾,市场上的资本家们还是在如往常一样在股市中进行操作、看戏的人们也回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中、本以为会与凯尔结尾精神羁绊的主持人利,也重新沉浸到节目收视率上。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在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上很到位(最后采访摄影师那里如果导演是想歌颂一下摄影师这个职业的话那就真的很开心哈哈哈哈)。其次,本以为会是像《导火新闻线》(没记错的话)一样,在一个演播厅里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意想不到的是还出了外景,这个行径也是出乎意料的。这个片子单靠故事情节支撑起来,没有华丽的画面也可以很优秀。就这么多吧。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成悬疑犯罪型电影来看的话,比较剧情类似的《恐怖直播》的豆瓣评分就知道它的精彩程度和深刻程度还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但是,把它当成了解美国金融世界电影来看的话,还是很有收获的。
1、高频交易
故事的导火索是上市的高频交易公司IBIS因交易系统故障致使公司在交易中亏损8亿美元从而导致公司股价暴跌。
电影一开始,主持人李•盖茨在的新闻主持中说到“如今你辛苦打拼挣来的钱,不过是几个光子的能量,在庞大的光纤网络中奔波。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让交易速度更快,因为你的钱最好跑快一点,比别人的钱快,但是如果想要交易更快、获利更快,一切都快起来,有时候就会爆胎。”这段话说了两个问题,一是高频交易靠什么挣钱;二是高频交易的弱点在哪。
先看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快。这种由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运算所主导的股票交易能在毫秒之内自动完成大量买、卖以及取消指令。机器通过算法生成订单的速度,远超过人的极限。一眨眼功夫就是200毫秒,服务器托管在交易所的高频交易商,通常在1毫秒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轮交易,单个高频交易商在眨眼时间内就可以执行200笔交易。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比如你和其他顾客都在超市排队要买一盒标价10元牛奶,但你身边却不断有人插队,他们也买牛奶,当你走到收银台结帐的时候,因为购买的人太多,价格已经涨到了11元,而且你只能买到四分之三升牛奶。在这个情形里,高频交易公司就是速度极快、能够插队,且能推测你购买行为的其他顾客。
快,能给高频交易带来巨额利润利润,但是一旦程序出现错误时其亏损也是巨大的。电影中,IBIS就因高频交易系统的算法程序出现重大错误,造成8亿美元的亏损。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IBIS为了掩盖其挪用资金操纵股价失败的虚假陈述,但是交易系统的错误给高频交易商带来巨额亏损的事件在华尔街却是真实发生过的。2012年8月1日,纽交所主要做市商之一的骑士资本(Knight Capital Group)因为高频交易系统出现故障,纽交所148只股票股价短时间内出现巨幅波动。受此影响,骑士资本在短短45分钟内亏损达到4.4亿美元。
2、IBIS与科尔:大机构与小散的投资样本
高频交易公司历来都是一个颇为神秘的群体,它们大都采用小型合伙企业和私人公司的运营模式。但也有少部分高频交易公司选择上市,向公众募集资本,IBIS就是其中之一。对小散来说,是很难找到分享到高频交易利润的途径的(反而大部分小散都是高频交易的受害者),对他们来说,购买上市高频交易公司的股份而非基金份额,使他们也能够分享到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的蛋糕。科尔就是这众多小散之一,他几乎将家庭的全部资产6万美元全仓买入IBIS的股份。简单地对比IBIS和科尔的投资方式,我们就能发现大机构和小散在复杂的资本市场中的差异。
作为以高频交易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IBIS为什么没有将募集到的资本投入到高频交易当中呢?这可能是两个原因导致:一是高频交易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的下降。在美国这样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资本市场,IBIS面对的是众多和自己一样的机构,它们也拥有由众多精英组成的团队,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本支持。这些机构在毫秒之间争抢市场利润。所以,对IBIS来说要维持高额的利润并非易事。但IBIS是上市公司,它必须满足市场的期待,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在美国股市上市公司营收的变化会迅速的反映到股价上,在众多的上市公司,如果你的利润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许,那么就会被资本抛弃。所以,我们看到一旦上市公司的盈利超过投资者预期,股价就会大涨,而低于投资者预期,股价大跌也是常事。比如前段时间的新闻:“8 月11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了2017财年第一财季(2016年4月1日-6月30日)财报,营收321.54亿元,同比大涨59%,净利润(Non-GAAP)为人民币121.87亿元,同比增长28%。营收及净利润大幅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这一业绩推动阿里股价单日上涨5%,市值瞬间增长超百亿美元。”再比如这条新闻:“唯品会(纽交所证券代码:VIPS)周五发布了该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初步财报。受营收低于此前预期的影响,唯品会股价周五盘中一度暴跌30%以上。”
在主营业务经营不利的情况下,IBIS选择了铤而走险,挪用资金操纵股价。其手法是这样的:选择了南非的一家采矿企业(我猜想之所以选择南非的企业,也是考虑国外企业方便操纵,而且不容易被媒体或者SEC发现),贿赂工人罢工,罢工导致采矿公司股价下跌,然后再低价买进,等到罢工停止,再高价卖出。然而,这次操纵却失败收场, IBIS选择对外宣称高频交易系统差错造成巨额亏损以掩盖挪用资金操纵股价失败的行径。
科尔的炒股经历则是典型的小散失败案例,在这一点,中美小散倒没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科尔的投资过程:3月6日,李•盖茨在节目中推荐买入IBIS,从节目中展示的股价图来看,此时股价大约在70美元到80没有之间,科尔在看了这期节目之后,将全部6万美元全仓买入IBIS,成本价为75美元。3月17日, 8亿美元亏损的消息爆出,IBIS股价大跌,在劫持事件发生当天跌到了8.4美元。这是典型的高位接盘后被套。
美国股市发展了200多年,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股市崩盘,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在几经“教育”之后被清洗出了这个市场,但是总还是不断有人去冒险。很不幸,科尔这次冒险经历以失败告终,并且赔上了性命。
3、简要说说FCPA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在电影结尾,SEC宣布IBIS将接受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调查。硕士阶段,曾经花时间研读过美国的这部法律,在这里看到倒是格外亲切。这部法律的威力在于,它能约束美国公司在海外的不当商业行为。前面说到过,IBIS的CEO沃尔特坎比选择操纵南非的采矿企业,也有出于规避国内法律的考虑,但是FCPA的威力就在于,它可以对IBIS贿赂南非采矿企业等行为进行惩处。但是,结局只是提到了IBIS可能会因触犯FCPA而受到处罚,却没有告知后续的结果。因为,这将是及其漫长的诉讼过程,而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IBIS与检方的和解。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是奔着朱迪福斯特、乔治克鲁尼和茱莉亚罗伯茨这三个名字看的这部片子。
但是只有当影片本身超越了演员而存在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其为一部好片子。就好像青木原树海如果没有马修麦克唐纳不见得会有多难看,而没有了谷斯范桑特就一定会失去灵魂一样,这是一部就算没有越老越帅的克鲁尼和怎么老都不见老的罗伯茨也不会让人失望的好电影。
而相比青木原树海里有着明显谷斯范桑特标签的长镜头和自然风光,金钱怪兽甚至都可以让人忘记导演朱迪福斯特,因为它有一个好故事。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多样的形态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理应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和自由,可实际情况却似乎是更多的人被其束缚,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比起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如今的社会里满是空无一物的喧嚣。
和黑镜里那个被迫要去那啥母猪的英国总统一样,一个持枪闯进直播间绑架主持人的失意股民,与其说激起的是同情,不如说是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强烈而冷漠的好奇心。
I.
面对激增的收视率,Lee突发奇想,在直播里呼吁人们合买这支害得Kyle倾家荡产的股票,硬生生把这个跌倒谷底的股票再买到涨停,以挽救自己的生命,弥补Kyle和其他潜在受害者的损失,影片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奇迹似乎真的可以发生,在每期节目里都推荐甚至怂恿人们买某支股票的Lee第一次遭遇了挫败,信心满满的他在发表了完美的电视演讲以后,股票的价格不升反降。看节目的人很多,低头摆弄手机的人也很多,真正肯掏钱的人,却很少。
Kyle一语道破:你并不真的在乎人们,人们也并不真的在乎你。就好像你每天朋友圈里收赞无数,但要抬手借钱,就不是发发骚扰链接让别人给你投票那么简单了。
II.
警察很快找到了Kyle的怀孕女友并及时和他连线,情节在这里再次发生转折,又一个希望的小气球,紧接着被扎破。连线以后的女友并没有梨花带雨的求Kyle收手想想孩子,也没有大义凛然的教育Kyle要相信政府相信人民相信明天会更好,一顿歇斯底里的臭骂猝不及防,关注直播的吃瓜群众们跟着一起唏嘘,正所谓生活有时比真人秀更狗血,而且还是直播的。
什么女权主义、贫富差距的问题电影也借此一带而过,但并不局促,反而给人真实感,它在电影里占据的比例就如同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占比一样,每个人都煞有其事地讨论,但很少有人真的关心答案。
III.
电影的紧张气氛随着直播间的人被疏散,狙击手做好射击准备再次升华,此时随着人物背景故事的不断展开,电影里收看直播的观众和电影外嚼着爆米花的你都为Kyle捏了把汗,代入感慢慢积累且不着痕迹,高明而细腻的技巧在此不赘述。
在成功率并不高的前提下,警察局长还是下了射击的命令,人质基本已经全部撤离,剩下的隐患就是随时可能摧毁整栋大厦的炸弹背心,击毙绑匪极有可能触动点火器,那就朝着人质身上打接收器。这样的选择跳出来看可以找到一万个正当理由,但换我穿着那背心我指定不愿意。
政治思考贯穿全片,难怪有不少影评人会说朱迪福斯特是个左倾的导演,然而笔者私以为,贴标签什么的,实在没什么意思。
IV.
电影随着Kyle之死迎来高潮,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一部在整体节奏把握上中规中矩的片子,从布局到转折到升华再到高潮和结局。相信看过片子的你一定知道我马上要提到的是哪个细节了,没错,就是那个愣了几秒又回到自己的桌上足球游戏里的路人甲。
路人甲们继续做自己的路人甲,金钱怪兽的导演决定留下继续做金钱怪兽的导演,在直播节目里洋相出尽的CEO继续做他的CEO,Kyle之死并没有唤醒什么,也注定不会带来什么质的改变,一个绝望的人做了一个绝望的选择,说到底这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李志在歌里唱:
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管题材对于老美是怎么样的重复,对于当下的我还是很有冲击力的。正如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习惯了华尔街的内幕交易、媒体的捕风捉影误导导向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引发的阶级矛盾,新兴的资本市场完全还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洗礼。所以和《正空头》一样,还是和会给中国的股市一些启发,对于个人投资者也是一样。
在证券投资当中,全面的股灾会让所有人都难以幸免。但在个股的波动当人注定有人获益,有人赔钱。散户在信息的获取优先级上肯定是最滞后的,所以大多数情况都是散户在散尽钱财。这部片子不光针对了内部交易的暗箱操作,还针对了社交媒介的误导效应。事实上,在一笔内部交易中,获利是极少极少部分,因为为了避免消息的扩散,只可能限定在几个人中。但媒介会把错误的消息扩张到极大的范围内,以致大多数人都会被迷惑。
整部片子看的过程中心都是极冷的,因为冰冷冷的现实好像被搬到了屏幕上,太过于现实了。但是对于胡乱投资失败的人又不会报太大的同情心,只有当得知他还有怀孕的女友时会为他感到不值,不过随即再次反转,内心刚涌动的同情心又被压抑了下去。每个人死得其所的时候都会微笑吧,那他临死之前的那一抹微笑是否意味着他已经不留遗憾了呢?一次错误不管如何都不会毁灭所有吧,所以活着便是极好的。
股市是理性人的战场,而非理性人的存在就导致了波动的产生。影片中两个片段就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在主持人呼吁观众去购买股票仅仅是为了救他自己一命时,股票仅上升了一些就出现了下降,甚至下降到了更低的位置。因为感性不是支撑股市的力量,理性人都会在别人开始买进时开始解套或出于自身的利益抛出。可见市场是足够理性的,只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因为一些情绪的非理性产生波动。
还有一个片段也就是片尾,当科尔被警方射杀之后,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就起身离开,若有所思得继续生活,理性的人不会同情一个被股市冲昏了头脑的人,不会同情博傻中的输家,因为一切都将继续。
信息时代,全民媒体,带来的是人与人的联系,还是人与人的疏离,虽然这层含义只被导演一笔带过,但是我觉得在最后5分钟还是表现得很深刻,黑镜第二季有过对这个话题的探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场真人秀.再看当下中国的网络直播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你就会发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只不过在不断选择换台(当谁的观众).——个人偏激观点
不是不识货,而是货比货。没办法不想到《恐怖直播》,然而一比,好莱坞那股子小家子气就藏不住了,尤其是政治正确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不乏刺激,但总的来说是爆米花水平的,要是没啥野心那也就罢了。
节目里乔治克鲁尼的那幅嘴脸,活生生的郎教授啊。不知道郎教授也被绑架的话,会不会这么勇敢。
简单总结:希拉里在好莱坞最厉害的支持者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年度桑德斯宣传片。
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一场电视真人秀 看完 散场 因为再惨烈 都不过是别人的人生
开始五分钟以为是大空头,后面才知道就是一恐怖直播,主持人和恐怖分子全程聊天周旋,但问题在于第一节奏感和紧张氛围营造远不如韩片(笑点倒是颇为密集),第二人物动机和转折都有些幼稚,总体一般
恐怖直播,主持人和恐怖分子聊天周旋的节奏和紧张氛围营造不够,但觉得这种题材很棒。
如果买买买能救乔治克鲁尼的命,我一定全仓干!
朱迪·福斯特的电影总是这样,最终还是会变得平庸与缺乏激动。这部片子也是各种套路,一部很常态的好莱坞惊悚类型片,挺失望的
可能是意识到这个过于戏剧化的题材难以被很好地控制以及精细地处理,朱迪福斯特另辟蹊径选取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走投无路而极端复仇的股民与跨国公司的金融诈骗阴谋两条线交错进行,中间填充的是福斯特借这一独特事件对美国社会普遍麻木而无意识娱乐的观察与展现,影片有着清醒的自我定位
“新闻编辑室”和“恐怖直播”嫁接出的流水线娱乐产品。寄望好莱坞讲述99%对1%的绝地反抗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乔治·克鲁尼拼了老命,斯德哥尔摩欢迎你...
作为一名电视人,我关注的点是摄像大哥好体力,以及电视直播节目都做成这样就不怕观众流失了。与韩式的《恐怖直播》不同,凶手露面已经抹去了一半神秘感,不停叫嚣狂躁就是不开枪也只能说耐性够好,主持人与凶手从敌人变成战壕盟友,狗血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如一场精心策划的真人秀,看完继续打桌球。
6/10。冲突表现是二元对立的变化:一开始主播与挟持者对立,要求讨个说法而经商人一直逃避,此时主播/挟持者共同与经商人对立。同样是刺破谎言心脏的故事, 朱迪福斯特对转换视角、激进节奏的空间感和机位调度上不够成熟,动作张力远不及[恐怖直播],直播跟进联邦大厅的高潮场景很有象征性却拍得平淡。
从故事到演技都非常浮夸和浮躁 以至于有一丝反讽的幽默 比如上街围观炸弹的人群 结尾处的恶搞视频 并未因为灌了鸡汤就集体献爱心的股民 不按剧本走的怀孕女友 从上到下没人真的懂高频交易的投资公司 事前胡说八道事后依然盲目狂热的媒体 很怕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然而我们就在这样的世界 不是吗
sometimes 3星 但是每当我准备昏昏欲睡时 一个climax的出现让我倍感惊喜 黑色幽默元素很足 你以为是一部犯罪类型电影?其实是喜剧片 你以为是喜剧片?其实是揭露社会现实的类型片
凯尔被击中后,让这场真人秀的围观者也就震撼了不到10分钟,10分钟一过,人们低下头继续进行自己的事情,毕竟大多数人都是精明的,再惨烈也和自己的人生无关.....就像结尾的恶搞视频,笑笑之后,谁还记得凯尔.....
三星半,的确有点像添加了喜剧元素的«恐怖直播»,短短九十几分钟剧情还算跌宕,虽有金融术语未有说教,几个老牌影星发挥正常。还行吧。
尽管节奏把握的很好,但是漏洞百出的故事让观众根本紧张不起来
Jack O'Connell 在这部电影里太耀眼了,相比之下其他两个大牌的表现则浮夸而没有信服力。Jodie Foster 请了一帮好演员,又有预算,成品却是三线导演的水准……
朱迪福斯特应该是个左派,其中Jack死前那一幕让我想起了哈内克《躲藏》里的割喉一幕,即便底层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才能追求到一点点,甚至于施舍给与的,虚幻的平等。
剧情太随意了,某些讽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