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女孩李善(崔秀英 饰)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学校遭到了以女孩宝拉(李秀仁 饰)为首的女生团体的孤立和排挤。在放暑假的前一天,李善在放学后的学校走廊遇见了即将在新学期转学来的女生韩智雅(薛惠 饰),两个女孩虽然刚刚相识不久,却迅速成为了好朋友,李善更是邀请韩智雅来自己家里居住。
韩智雅和奶奶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住在豪华的大房子里,虽然拥有着充足的零花钱和时髦的手机,但韩智雅显然并不享受这种孤独的生活,和李善一起奔跑在大街小巷里的日子成为了她最美好的回忆。然而,没过多久,两个女孩的友谊便出现了细微的裂痕,这裂痕在韩智雅认识宝拉之后有愈演愈烈之势。新学期的第一天,当韩智雅对李善的招呼视而不见时,李善心中宝贵的东西碎裂了。
在一个也许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十岁的李善却在学校被遗弃。在暑假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刚搬来小镇的女孩韩智雅。因为李善一直带着韩智雅认识邻居,互相去对方的家里玩,分享秘密,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然而,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韩智雅注意到了李善和其他孩子之间奇怪的气氛。韩智雅开始慢慢走近那些受欢迎的群体而渐渐远离了李善。在这或许比成人世界更复杂关系更细密的孩子世界里,这两个女孩最终伤害自己也互相伤害。
导演允佳恩虽然是个新人且没有什么作品,但从这部影片就可以看的出来,她绝对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而且还有点「小女生」的女生 一开头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小孩」的影片,允佳恩的细就细在于她的这部片子里不会有多于的「大人」出现,即使有,也不会有一个「清晰」外貌显露出来。她的「小女生」是影片的关键就是五颜六色的指甲。 小善家境虽然不是特别差,但她家也不会给她买多余的东西,像手机,指甲油这些东西,所以她会用一种植物的花汁来涂指甲。也正是因为这个花汁,韩智雅才和她打开了心扉,告诉她所有的事情,指甲的颜色是她们友谊的象征。 在她们关系即将破裂之时她们指甲的颜色也跟随着变换,一个细节导演就已经清楚的告知了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问题。 而且导演用一个指甲的颜色就准确的告诉了我们,两人之间一个站队的小秘密,我想无论是谁,小的时候也应该遇到过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吧。而这些不公平会让你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欺负。 但这不公平的原因往往只是因为你的一些外貌,成绩,家庭背景或者是父母关系等等的原因。甚至你自己有时候都会特别委屈,特别郁闷,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错,怎么就没人和自己玩了。但其实回想起来小的时候最容易吵架也是最容易和解的。 有时候会仅因为一个眼神,一件事情,就又轻松和解了,而且对好朋友和不和解都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事 小善有一个弟弟,他的弟弟有一个每天都和他打架的「玩伴」,每次打架都是弟弟被打的满脸伤疤,但他还是坚持和那个人继续打闹。 我为什么要打回去 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影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两人同样被人排挤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微微一笑,结局看着很美好,但事实一点都不好。在我们看来只是从一个孤立者变成了两个孤立者而已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那时候我很自卑。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我跟着一起去了。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很羡慕,又有些嫉妒。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我一两周后才知道。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因为我的性格。我觉得很辛苦。很累。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这部电影打出她的名字要在豆瓣翻上几百页可能才能找到她,因为她的导演不出名,演员就是几个小孩子,什么多余的场景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特效什么的。说的就是四年级的小孩子被校园暴力啊。你被孤立,我被孤立,然后我们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声援者四种角色悄悄转换的。但其实结局是骗人的,我和别人一起孤立过你之后是没有机会再成为好朋友的。 我当然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就是一伙好朋友在一夜之后背后的人就说了你很多坏话还要当着你的面嘲笑你不和你玩,像一个病毒一样被人排斥,并且撺掇所有人都孤立你,从此以后,谁和你玩在一起会被所有人声讨,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我也曾经是施暴者啊,因为你不和大家一条战线的话被孤立的就是你了,那种和别人一起孤立别人的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好受,会觉得其实毫无意义,但是你不和她们一起,这是你唯一一条路可以逃出去和她们有一起玩的机会了。 旁观者的时候最好玩了,那时候已经放弃了和那群施暴者一起玩耍的机会,但是也没有想法去帮助受害者,只想着明哲保身。 声援者对于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孩子是最势利的,他们懂得利用大人对他们天性的爱护让大人们相信他们是无害的,他们成群结队的往好玩的往他们羡慕的走,他们厌恶低下的无能的虚弱的,所以他们成群结队的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为乐。他们有时候比大人更懂得恃强凌弱这种道理。 施暴者永远抱着我没有错,就是他们这些讨厌的受伤者非要把我塑造成坏人的模样。 所以想着长大就好了,从一个阶段逃离一个阶段越来越开心,离那些施暴者越来越远,最好永不联系。 还好每个人都会长大。 校园霸凌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实就是这么直白的出现了,并将长久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一辈子。他们的孩子变得厌恶与人交往,厌恶自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刚好最近在看的谍战片《潜伏》,感觉真的好像啊。把一个人的事情跟另一个想要交往人分享,像是筹码,进入别人世界的筹码。又或者是说为了融入一个圈子,所以找出来他们共同的讨厌的,在贴合着他们想听的去说些话,一起去讨厌共同讨厌的。这种办法,真的是很快就能让人融入到一个圈子里,但前提是自己的事从不外露。
没办法,拿别人的自卑点开玩笑,就得保证自己要完美。要不然,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当然,这种交换而来的圈子,保质期不等,看你是否能有“情报”了。
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起来自己初二的时候阴影的一件事,(自认为我当时不算是太出圈,也会跟着潮流去损人,现在想道歉,都晚了)。
在一天大课间回班后发现,我一进门,班里面安静了,就有预感轮到我了。嘿,还真别说,这女人的第六感就是准!他们就是在说我。听我同桌说,他们聚在一起说我呢,说我成天背一个她姐姐不要的米老鼠包当个宝,土死了,脸还那么大……(记不全了)但这件事就是忘不了了,我想也是活该,轮到我了,算是报应。但我在这件事以后就不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了,不爱在别人后面或者是当着人面前评论人了。其一,是我没资格(这“共情”不起来,凭什么拿自己的三观搅和他们的生活啊)其二,是我更不愿去想像自己被别人评头论足的情景。
这部电影,要是一直跟着节奏走,确实想起了自己校园时光或多或少的“友谊变故”“校园欺凌”等等,但最后李允小可爱的话确实经典,“打过来打过去,然后呢?”对啊,然后呢?出发点是想着在一起玩,中途发生了变故,有人能接着玩下去,也会有人就此别过。
一部完整流畅的电影,首先儿童视角已经难能可贵,质量赛过主竞赛。上海入梅的第一天坐在闷热的黑匣子里感觉把磨人的童年又过了一遍。与其说是儿童片,受众想必是曾经经历过敏感,被排挤童年的成年人。一路揪心与胸闷。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女人之间是不是永远都这样,从三岁到三十岁,一点长进都没有。
大人怎么会注意,小孩指甲盖褪掉的凤仙花液,盒子里编制好送不出去的手绳,躲避球赛总是第一个被击落,英语测验总是成绩平庸。大人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自己却在天桥上烂醉,在空床前发呆,在海滩边只会抽烟,不发一言。若经受过日光下没有归属感的凌迟,当生活再殴打你时,便不会再还手。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在某个阶段经历过被孤立之后才能变成现在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欢她弟弟说的那句话:“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哲理。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想的要复杂的多,任何讨厌的成年人的样子不都是在孩童时代慢慢累积起来的么。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
小孩之间的欺压是最恶毒的,小时候就因为又穷又丑被同学和老师排挤。现在长大了,还是那么穷那么丑,倒也逐渐习惯了起来。
人类的可怜在于一辈子都在寻找归属感,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总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独一生不可治愈,爱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只能学会与孤独相处。有的人,一辈子试图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孤独的避难所,最后伤痕累累。
想起了自己高中的时候,曾经孤立过别人也被别人孤立过,这似乎是女生之间常见的小把戏。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从我眼前掠过,想起那时候面对“你最近怎么不理我了”回避的眼神,想起体育课冲过去“你为什么要污蔑我”的质问,想起在好朋友班级门口哭得站不起来的自己
今年實在太喜歡這部了 所以鼓勵性多給一星 完成度高 寫實而且真的非常細膩 導演重點關注對象 兩個小朋友的演技也真的太讚 其實看完真的心塞 童年並非那麼純真美好 成人的爭鬥貧富懸殊其實早已扎根在小孩的世界 同類型的比優雅的謊言要好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
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里,被孤立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融入集体。小时候,语言是障碍,初中时,流言是障碍。孩子的世界不懂得伪装,只会以暴制暴。
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经受过每天每天饭桌上的冷嘲热讽,经历过一封封谩骂的留言,经历过在间操时没有人会站在你的旁边。为什么我是那个?现在想来只是我不愿从众,或者因为不愿掩藏自己,或者你的软弱被发现,怎么办?无法求助老师家长,那只会更被歧视,孩子的世界太冷酷,因为他们在意的只有这份友情。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
童年有过类似经历 看的时候基本全程都有想哭的冲动吧 之前自己也被孤立过 也有为友情妥协到自我主义主导的过程 最后类似开头的场景 对视 想必是友情的愈合 特别喜欢李善的弟弟说的“我打他 他打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的叙述 幼稚的口吻却道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理解
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独立电影,无论是题材、故事甚至是演员都这么的出色,没有花俏的拍摄技巧,没有大咖,有的就是十分贴近你我的真的是很日常而且就真的发生在身边过的故事,能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共鸣,这几位小演员真的演的很棒,那种初见的生疏,友情产生裂缝后的尴尬,甚至是情感的爆发都拿捏得十分棒
令人惊诧的细腻,无论是从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捕捉,还是故事的表达,全然是孩童世界那种天然的敏感与复杂,甚至可以看到亚洲文化里那种独特内敛的气质。小演员的表演也完全不露痕迹,让人恍惚回到年少时那种低矮的视角,每个烦恼都无比巨大,而一个朋友就可以填满整个世界。
一如这部电影,小学或者说少年时,是一段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的岁月,有的,只有多余的敏感和过得特别慢的时间。即便到了今天,去看别人的演绎,都会感到一阵窒息
女生间那复杂的友情,形影不离,嫉妒,背叛,孤立……拍的那叫一个精准。果然是女导演拍的。同伴交往就是这样残酷无情,谁比谁更狠。小团体的排外性。结局还算有一抹暖色。成长从来都是蜕皮般的阵痛。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