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千里走单骑

剧情片大陆2005

主演:高仓健蒋雯邱林寺岛忍中井贵一中本贤

导演:张艺谋

剧照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2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3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4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5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6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3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4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5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6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7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8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19 千里走单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两对父子,隔膜与疏离,沟通与理解,都在他们人生中上演着。儿子健一(中井贵一饰)病危,却因与父子关系恶劣而拒绝与父亲最后的沟通。父亲高田(高仓健饰)却为了完成儿子的意愿,从日本赶往云南拍摄李加民唱的傩戏《千里走单骑》。千里迢迢终于赶到云南,高田艰难与当地居民沟通,得知李加民犯事入了狱。原来李加民也有着与他儿子的一段心酸往事,并因此被判了罪。高田千辛万苦找到狱中的李加民,请求他唱戏。怎料李加民听完高田与儿子的故事后,也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私生子,戏唱到一半,便泣不成声。高田决定回去找他的儿子前来探狱,路上二人相互谈心照顾,感情甚笃,然而儿子与李加民之间的感情冰层,却怎么也打不破。而正当李加民再次演唱的时候,高田接到电话,儿子已经含笑而死,并原谅了自己。

长篇影评

1 ) 不免做作的温情脉脉

2005年的最后一个周二,我和媳妇在中影电影院的“中厅”——实则是中影电影院的一个貌似老式会议室的内部放映厅——看了张艺谋“回归文艺”之力作《千里走单骑》。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千里走单骑》比同期的那部已经成了笑话的《无极》要强很多——不论《无极》的制作者们怎么狡辩,《无极》真的糟糕得无与伦比——《千里走单骑》清清楚楚的故事,认认真真的表演,明明白白的主题,完全不故弄玄虚,所有人都能看得懂(未必喜欢就是了)。

很简单,就是一部讴歌父子情深的电影。不管弗洛伊德怎么忽悠吧,一般老百姓那里,父子、母子之间有的,就是那最深最真的感情,一点水分都不会有。纵有再多的误会,再多的委屈,父子情永远也不可磨灭。隋炀帝、俄底浦斯那样的极端案例,究竟是例外。

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很用心在拍这部电影,而且听说高仓健是他之偶像——从银幕上的影像来看,似乎也确凿无疑。故事基本上流畅的,表演堪称优秀的,摄影依旧是美丽的,多多少少也能给人以感动。

不过在于我,之所以感动,仔细想了想,好像并不是由电影剧情和画面带来的——而是基于两种因素的感动:1.在华语电影现在似乎越来越乌烟瘴气的前提下,张艺谋还算兢兢业业,《千里走单骑》的制作班子还算认真努力,所以我对于张艺谋和他的演员、制作队伍怀有敬意。2.张艺谋和高仓健费力地告诉我们的父子情深的道理、他们歌颂的这种伟大的亲情,是实实在在,不容抹杀的真实情感,是我们每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而且享受到同时为之动容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觉得张艺谋尽管很努力,但是《千里走单骑》却显得颇为做作,“落了痕迹”。大概从一开始,(据说)张艺谋为了自己的偶像能够出演一部自己导演的电影而“时刻准备着”的出发点本身就注定了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须知,“妙手偶天成”绝对是真理。电影本身的一些不合逻辑的小瑕疵先不用说了(确实无关宏旨),剧情本身的转折却显得那么生硬(即老高田寻访杨杨一节),因此不能让人信服(从第一次摄像李加民泣不成声拒绝演出开始)。很有一些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味道:例如引述中高田健一在丽江如何斯人独憔悴、失踪夜里老高田不停地用杨杨类比健一、片尾监狱犯人们个个泪流满面、高田健一像迫不及待地小学生作文一样地提炼中心思想“抛下面具”云云(喜欢傩戏之理由竟然如是,未免太简单太主观了吧)……实在硬邦邦地不够巧妙。

同样是讲云南,相比起来,同为近期作品的《好大一对羊》就明显平和实在了许多,主题的阐释方式绝对棋高一着。


年底了,想起自己一年来看过的华语电影,《好大一对羊》和《可可西里》是上品,《功夫》《天下无贼》《独自等待》《如果·爱》和《千里走单骑》是中品,《无极》《求求你表扬我》和《一石二鸟》是垃圾,其余的如《新警察故事》《神话》《我心飞翔》《红飘带》之流则是下品。

2 ) 千里走单骑

《千里走单骑》不仅形象塑造了不懂沟通的父亲高田、土导游邱林、傩戏艺人李加民、灵气的孩子洋洋等鲜活形象,还将亲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并真诚付出的亲情细腻地展现出来;影片中多处感人至深的场景等,固定长镜头都有不容忽略的积极作用,让观众直面超乎电影画面的真实和感动,影片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大大增强。

3 ) 《千里走单骑》:投机分子张艺谋的精彩博弈



终于等到了《千里走单骑》。在走进电影院吁这一口气时,我才反思起自己的这种“期待”。看完电影后,我恍然大悟,这一次真是张艺谋赢了。
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许远没有这篇文字的题目苛刻。
我甚至觉得,如果你真是个影迷,在看完了《如果•爱》、《无极》、《情癫大圣》这些很炫的电影之后,再去瞅瞅《千里走单骑》是件不错的事情。
因为这是部干干净净、中规中矩的电影,没有诡谲刺激的特技,没有眼花缭乱的摄影,细节的处理与把握都不错,亲情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让人动容。如果你喜欢《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那就再好不过了,你会看到了老年高仓健坚实的身影,他老人家一以贯之的深沉气度,会让你明白,人生其实就是时间讲述的一个故事。
但如果你想对张艺谋老师高标准、严要求,那说法完全可以变成这样:《千里走单骑》的最大弊病就是它太平常了。如果要研讨它的意义,恐怕跟研讨“威驰广告在张艺谋导演生涯中的意义”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的看法是,相对于其他几部“贺岁”电影,张艺谋所取得的“胜利”完全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显现。它是导演之间“暗战”的胜利,也是电影营销的胜利。
在“生产”这个结论时,我脑子里冒出来两个词,一个是“投机”,一个是“博弈”。
一、档期与宣传的“投机”
如果让陈凯歌去做一名投机分子,他肯定很不屑,因为从出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个贵族,投机取巧的“下三滥”功夫,是入不了他的眼的。而让张艺谋去做一名投机分子,他也许会很在意,他可能会反复思考“投机”的付出与回报比。当年,张艺谋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遭拒后,他就给文化部长黄镇写了封信,正是这封信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
而这种带有“投机”色彩的行为用庸俗的博弈论来解释就是:张艺谋的这种策略选择不带任何风险地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事隔多年,已经成名成腕的张艺谋,面临了跟同学陈凯歌的PK,虽然他说这只是媒体的一厢情愿,但毕竟这是一个无法掩盖的现实。《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说过这样一句话:“《红高粱》是张艺谋彻底战胜陈凯歌精神压迫的工具,《红高粱》之后,张艺谋反过来成为陈凯歌的压迫者。”
应该说,这是一个广泛的推断。打个比方说,张艺谋与陈凯歌就像是中国电影“班级”里面两个高傲的孩子,比拼一下学习成绩是件无可厚非的事。这或许多多少少会“损伤”一点他们的友谊,但不会影响到他们见面后的客客气气。
2005年,在《英雄》与《十面埋伏》的双重袭击之下,这两年一度靠一部叫《和你在一起》的“烂片”撑场的陈凯歌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把了,他以一种拥兵自重的姿态出现了。
但张艺谋竟然没有给他机会。
面临对手三年磨一剑,耗资三亿元的时间与资金投入,张艺谋的应对策略一开始就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姿态出现。先是,张伟平嘲笑陈凯歌“不容易”,自愿与《无极》“错开档期”,后又推出了《千里走单骑》的宣传语:真人真事真感情。
看过《无极》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张伟平埋伏的“暗箭”其实标耙明确,根植于西洋文化传统、散播着莫名其妙的想象及人生言说的《无极》,自然沦落成了“假人假事假感情”。
这种半明半暗的PK,也给《千里走单骑》带来了意外的宣传效果。不甘于寂寞的媒体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这场“斗争”中来,于是《千里走单骑》和《无极》,衍化出了“超女”之后的又一次狂欢。
而“意外”宣传效果的取得,其发力者并非是张艺谋,但其得利者恐怕是张艺谋。因为张艺谋没有花太多的钱就赢得了影迷的期待,以及他们的眼泪和口碑。
应该说,张艺谋这部电影档期投放得非常精准,宝剑在最后时刻出鞘,不战而屈人之兵。包括陈凯歌、陈可辛、刘镇伟等一干导演,在前面拼命造势,但在造势的同时,也领受了影迷无数的口水,到了张艺谋这儿,大家发现,口水干了,就剩下眼泪了。
而这时候,《千里走单骑》干干净净地出来了,仿佛出污泥而不染一般。给与他的掌声和赞叹声,自然难免。

二、主题的“投机”
其实,如果大家静下心来想想:能让影迷流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
答案是“未必”。当年拖着哭腔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曾经让大江南北眼泪横飞。时至今日,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但它的票房杀伤力却不容小觑。
张艺谋恰恰看好了这一类电影的“影响力”,张艺谋在分析这部电影的商业性时,非常现实地提到了“这部电影的商业性即在于它是讲感情的。”
那么,他是怎样贩卖感情的呢?看起来非常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做父亲的道理绑着两个父亲的故事。其道理是:要善于表达父爱,要学会尊重孩子;其故事是:一个父亲与儿子误解了多年,直到他为病危的儿子做了一点事后,才得到儿子的原谅;另一个父亲生了私生子,儿子七八岁,但一直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影片营造氛围的手法也极为透明:让误解的存在、理解的渴望、最初与最后的责任、一个“茁壮”成长的儿子与一个生命垂危的儿子缠绕在一起,相互映衬、相互注解,来“争取”观众的眼泪。
其实,客观一点说,《千里走单骑》里的眼泪境界,未必就高于《无极》。在《无极》里,大将军光明流出那滴眼泪就意味着死。真情来了,大将军死而后已,谁能说其境界不高?但与陈凯歌相比,张艺谋更明白感情是一个有跨度的东西。他不跟陈凯歌比境界,他跟他比气氛,比过程。他在过程中放大了感情之美。如此这般,就使电影显得丝丝入扣。光明死了,大家都在骂。建一死了,大家都在哭。
张艺谋的胜利,自然不言而喻。
而影片之外的感情,即是我一开始就提到的“期待”,看了一年“超女”的人们,在媒体的“引导”下已经对PK“充满感情”,再加上业已形成的、新的“斗争”氛围,大家自然而然会产生些观看的兴趣。比较可怕的是,张伟平发现了“人民的感情”和“人民的力量”,并果断地和媒体一起来渲染这种感情。于是,这部十足的文艺片,这部原来可能靠卖VCD\DVD版权就应该能够收回成本的电影,有了未必输入大制作的票房前景。
除此之外,“千里走单骑”这部电影的名字,本身也有些“投机”或者“博弈”的意味,当年的关云长,扔官弃爵,过五关斩六将,就为“忠义”二字,实乃“博弈”的典范。对于关云长来说,他知道自己这一生已经注定与两个“伟人”相遇,但似乎他更相信刘备的人品与才略,这大概也是他有后来的“惊人举动”的原因吧。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这个看法,不过是个带有猎奇色彩的个人猜测,如果这种猜测延展开来,还可以这样问:为何张艺谋在影片中选择的那出戏一定是“千里走单骑”,而不是“桃园三结义”?依赖这样的主题及表达方式,来做一部让人泪涟涟的“贺岁”电影,难道这是张艺谋在呈现自己的艺术价值?
我的看法是,张艺谋或者张伟平对于这个题材的选择,跟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在旨趣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已经在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脑筋了,不同的是,张艺谋的表现更隐晦,而冯小刚更直接一点而已。
三、从投机到博弈
投机与博弈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术,一个是道。
一个投机分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机获利后见好就收,还是持续投机?就好像前些年逗留于股票市场的人们,迅速买进卖出和暂时坐庄获利,都是短期行为。而一个博弈论者,最大的法宝,是他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虽然《千里走单骑》对张艺谋来说,并不是一部具有超越意义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穿旧鞋”“走老路”,依然在用他擅长的纪实式叙事、以“表演的方式”在讲述一个“一根筋”的故事。但闪耀在这部电影身上的最大光彩就是它已经能够让人看出,张艺谋已经在寻求自己电影策略,而且这种寻求已经有了“眉目”,并且带有了博弈的光彩。
也就是说,除却那些借力打力、利用PK的宣传策略,以及贩卖感情的拍摄思路,《千里走单骑》更值得人关注的是:张艺谋已经显现出了把一部文艺片“操作”成一部准商业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才是以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保证”。这部电影成熟的市场运作策略、不再倚重大奖和大投入来营造影响力都是这种能力的表现;而丽江街头的长桌宴,把一部电影的首映礼变成了民众的狂欢,同样也是这种能力的表现。
我同时认为,张艺谋的这一次回归,也很可能意味着,他将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跳来跳去,既要创造检点自我的机会,也要创造讨好市场的机会(这种选择极像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他老人家既是《黄昏的清兵卫》的作者,也是《寅次郎》系列、以及《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电影的作者,我甚至认为,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不仅是在向高仓健致敬,也是在向山田洋次致敬),而这两种机会的交替,会有利于张艺谋保持头脑上的清醒。
而头脑上的清醒,则是他积累经验、实现自己在市场博弈中名利双收的最好保证。
2005年12月22日


4 ) 真实流泪的好戏

说心里话,我不喜欢中国导演拍摄的日本人,对日本文化都是一知半解的,拍出来的一个个骨子里都是龟田小队长。
这次不一样了,每个矛盾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无可挑剔。
语言不同造成的孤独和不安,每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都会切身感到的。导演有斜射的阳光,一排长椅,把孤独的高田,描写的淋漓尽致。
高田要见儿子,儿子不见他。李加民想儿子,自己的儿子却不认他。
李加民想见儿子,能在大家面前痛哭,高田也想见自己的儿子,他却哭不出来。
要进监狱,可谁会让一个外国人到监狱里面拍摄呢。恐怕中国人都很困难。
日本人如何做人,中国人如何做人。
日本的父亲,中国的父亲。
日本的儿子,中国的儿子。
千里走单骑,他寻找的是什么?你我寻找的又是什么呢?

5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看《千里走单骑》的前一天我看了《无极》,如果说张艺谋之前拍摄的两部商业片均属失败之列,那么程凯歌更是和广大给予他厚望的影迷们开了个无聊至极的玩笑,两位“高手”的区别竟然不过是30分和20分之间的微妙差别而已。幸好,老谋子又及时悔悟为自己找了条退路,回归文艺片的老路即便不是十拿九稳至少也不会再讨得骂声一片吧。可惜,《千里走单骑》还是得不到高分。这么说,也许显得我不够厚道,但是客观地把这部片子摆放在众多谋氏影片中加以纵深的比较,没有进步是显而易见,保持水准是谦虚奉承,而对于这样一个领军人物而言,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摊开电影话实处,主要人物的饱和度欠缺,每个人物的交代虽然都还明白,可是没有能达到一个饱满的程度,以致于情感的主线在企图不断深入,而人物素材的累积却跟不上了,当我看着杨杨吹响哨子目送高田远去的一幕时,高田哭了我却笑了。我想导演一定明白说相声的道理,说得人想要逗笑观众自己多半是不能先笑的,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太心急于逗观众哭了,以致于剧中人物几次眼泪鼻涕淌着流,而观众却被撂在戏外了。

看了这么多“高手”过招,我想说是该给国产导演“减压、除虚、增肥”的时候了。

一味的讨好评为那么观众不领情,一味的讨好市场那么学院不让进,虽说导演都是搞艺术的,可人家也不都看淡名利,奖项人人想得,票房人人想揽,如此负荷压力之下怎么能够搞得出真艺术来?媒体这张嘴实在有点话多缺德,不是把人捧上天堂就是把人撵下地狱,为什么?因为如果话说得不够分量读者怎么买单。娱乐媒体再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引导文化消费,而是顺应所谓的消费潮流,把人往死里整。所以拜托各位动嘴的送送口,拍片的动动脑,大家互让一步,别让压力成为所有问题的根结点。

名声在外,这四个字说虚不虚。因为名望是靠实力证明的,而过去的名望也会成为明天进步的包袱。就说我们这些观众吧,实在不应该有什么导演情结,虽然张艺谋是个好导演,但也不代表他一辈子所拍的电影都应该是好电影,在一部电影还没面对公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单凭一个导演的名字就肯定或者否认了它本身的价值呢。换而言之,导演们更不该把树碑立传看得过于严重,这些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更何况谁还能保证百年后的评委就一定是持有现在的标准。

很多人说张艺谋拍不出好电影了,原因在于没有好剧本。那么国内那么多艺术院校那么多人文学科的高才生们,你们在做什么!导演导演,顾名思义首先是指导演员如何演戏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导演又要参与写剧本还要指导演员演戏,有时自己还要客串个把角色,这样一专多能多半就要样样不能。一本好的剧本的确是一部好电影的灵魂,同样是讲述一个硬汉与一个孩子之间的戏,让.雷诺饰演的杀手的戏份就交代的很充沛,而高田与杨杨之间的接触仅限于一个晚上那么短时间之内,很难想象感情就能融合得这么深了。而《千里走单骑》这部戏从整体上看,欠缺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很难调动观众的情绪。张艺谋是个好导演足以,没必要强求他成为“孙进修”,增肥的更应该是与电影相关的配套环节。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送嫂还,为的是一个义字,为的是两个男人间的一份情义。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何止区区一千里,我们的导演啊,你们又将为了什么继续征程继续导演?

6 ) 《千里走单骑》观后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再极端一点想,我甚至怀疑最初的故事就简单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单骑”之上。 这怀疑是有理由的。邹静之透露,在张艺谋一伙的原始构思中,日本老人远赴云南,为的是一个朋友的嘱托,所谓“千里走单骑”,全在一个“义”字。如今故事改为“父亲为了儿子去丽江”之后,主旨转为“父子情”,“义”字虽已不存,“千里走单骑”的名字却留了下来。这种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词,先有词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认为,张艺谋过往的佳作都有一个强的文学基础,换言之,有一个好的故事。他亦证明了其将好故事转化为好电影的功力。而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骂名四起,也是故事坏了事。海报上写得分明:张艺谋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学策划”。故事的主宰自然还在张导演手中。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复水准,在我看来,是请到了一个好的、职业的编剧。职业的编剧与张艺谋和王斌的区别之处,在于通过技术上和细节中的处理,能够将一个故事讲得合乎情理、乃至动人。 前面说到邹静之为整个故事找到一个推动力:高田与儿子健一隔阂有年,健一病而将死,高田知健一常去丽江拍摄,并有今年再去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一折之约,于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这个动力细想起来,仍然不免牵强,而且老套。而实际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在儿媳打电话给高田说健一为他的好意动容,说“千里走单骑”完全不重要,让他回来时,这动力已经显著地减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处高田闻知健一已死,这动力则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还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另一对“父子”的出现。 高田去丽江拍傩戏,是奔着名为李家明的戏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进了监狱,要蹲三年。高田在导游和当地人邱林的帮助下进了那监狱,正要拍时,李家明却说没了情绪,想他的私生子。于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头村找李家明的儿子杨扬,并努力将之带至监狱实现“父子相见”为线索进行下去了。这亦构成了故事三分之一过后的主要动力。 没有理由认为编剧放弃第一个动力是无心之失。在我看来,如此处理非常聪明,一是没有让这个略显牵强的动力贯穿始终,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临终相见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隔着诸多障碍,语言的(邱林的日语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监狱管理人员的中国式逻辑),规制的(日本人进中国监狱给犯人摄影),地理的(中日之远),交通的(载他和杨杨去监狱的拖拉机坏在了半路),通讯的(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障碍,“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他”。不过在编剧的处理之下,这些障碍都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没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这电影在用减法,减去了这些障碍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减去了丽江这个背景(丽江风情从没有成为主角),减去了两次可能最具“戏剧性”的“父子相见”。 一个没有克服的障碍是死亡,高田没有及得见到健一。另一个没有被克服的障碍是情感上的隔阂。周折过后,杨杨却说还未准备好去见父亲。高田竟依了他。 电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说着墨之处,是在描写高健与杨杨迷路之后同处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后的分别。这或可看作“父”与“子”时空错位的相见,父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子见了从未谋面的父。而高仓在别了杨扬之后再进监狱,不为拍戏,只为让李家明看看他儿子的照片,则成了故事最后阶段发展的动力。 影片里没有健一的镜头,而在电影最初的宣传中,健一一角写明了是由中井贵一出演的。让健一在视觉上消失,就构成了另一处减法。目前还无法确知此为导演创作上的故意,还是为了增加放映场次的被动修改,客观上确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闻知父亲去中国后说的话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儿媳传话给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没有说这些话,没有同父亲和解,一切的话语都出自儿媳好意之下的虚构? 这是电影留给观者的一个悬念。 我和贝瑞看的那一场,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无极》在同一个放映厅,是首映之后的第二天,座位是满的。和看《无极》时一样,场中也是笑声不断,不过笑的不再是情节和台词,而是片中诸多业余演员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为本色而来得格外熨贴的台词。 贝瑞跟我说,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让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说她因为有洁癖才会有此怪诞想法。我亦想到高仓健在电影中哭了几回,与影片通篇的克制手法不无冲突。后来又明白我这乃是另一种洁癖。

7 ) 千里走单骑

突然觉得,这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文艺片。情感的晕染是渐入而醇厚的,故事不复杂但真实而不平淡,高仓健演技精湛,角色的诠释令人无话可说,构图依旧是张艺谋本色,云南的地理环境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海报简直是将主题呼之欲出,全片没有父子之间的直接交流,亲情的感动却溢出了荧幕。这种情感的渲染方式让我想到是枝裕和导演,似乎日本很多电影都强调这种隐忍而深层的感情,也许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8 ) 似是故人来

邱林是我请过的唯一一个私人导游。
离开丽江时邱林在我背后笑了笑,估计那时节他已经看出我日后生活的不堪。而我在汽车轮子的转动中飞快将他遗忘,直到<千里走单骑>突现眼前。那个尖下巴小眼睛,背稍驼,聪明且有时狡猾得不成话的邱林又回来了。
邱林在2000年(或许更早)左右开始从事自助游导游工作,最早可能活动在新浪旅游论坛,后来发达一些,就有了自己的论坛。
邱林家里住在丽江一隅,两层小楼一角有他的独居之室。木房子,地板叮当响。
他是纳西族人,纳西族男人是比较有文化的一群人,他们养兰花是一把好手,干重活倒显得一般。邱林内外兼修,有爬山的好体力,也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勇气,所以当时他在丽江城里是独一无二的自助游导游,踏着解放鞋满地乱走,指点江山能说小半部史书,一本小破本儿记满丽江周近司机电话。
即便如此能干,那时的邱林对所有洋驴子却敬而远之--他不会讲洋文,且认为洋驴子比中国驴子更难侍侯。但<千里走单骑>告诉我们今天的邱林能掰几句英文之外,还能搞几句日文出来用了!
21世纪初的邱林是丽江的新生事物,他跟随早期的驴子们走出丽江城,向着川藏公路一路挺进,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超越梅里雪山,向更远的西藏方向去。他会操着几乎标准的普通话说过:“哪怕不给导游费,只要管路费,我也愿意跟着去”。不知他可曾实现梦想。
事实上邱林比我能想像的走得更为遥远。当电影里的邱林与村委会和主任一惊一乍来回斗心眼时,我笑得晕了过去。好个导演老谋子,好个编剧邹静之,你们怎么就那么能写,活生生写出一个三句真半句假的邱林来!  
就冲这,我看好<千里走单骑>。

短评

《千里走单骑》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重新重视电影故事性的一部新作,并由他心仪已久的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担纲主演。

6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张艺谋还是拍这种片子比较好看

9分钟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

2005这个时间节点对张艺谋来说非常扭曲,2005之前的《英雄》他成功叩开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大门,并趁热打铁连拍了几部口碑平庸的商业电影,之后他又担起奥运会的重任。彼时炙手可热的老谋子拍了一部文艺片,似乎那个熟悉的张艺谋又回来了。单就这个片子的质量来看,放在张艺谋的作品序列里也没有过多的惊喜,拍父子他不如李安,但胜在故事朴实动人,高仓这个老戏骨背影都是戏,一票群众演员也没有掉链子,女导游的日语真好听。和小男孩在喀斯特地貌迷路的情形让人想起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家》,如今的张艺谋尤其是2020和2021,马不停蹄,非常高产,仿佛在跟时间赛跑,可惜能成为阿巴斯那样的大师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了,而且马上又要拍冬奥会了。【腾讯视频】

1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这绝对是一部中日友好宣传片。抛去语言沟通的困难,片子有些太过平淡如水了,唯一喜欢的部分是高仓健和杨杨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很真实动人,人与人之间有时候不只是需要靠言语来沟通。

14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还行

老谋子的温情路线

1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张艺谋在《有话好好说》当中展现了陌生人之间无法对话的奇观,而这次他将主题更加深入,直面亲人之间的沟通绝境。性格孤僻的父亲要与身患绝症的儿子沟通,在寻找沟通方法的过程中,放下了心灵的面具,不仅找回了对话的勇气,也实现了与他人的真诚对话。高仓健身处异国,和关羽身在曹营一样,他们真正想要对话的人远在千里之外,关羽选择过五关斩六将,用暴力回应曹操:我是永远不会归降于你的。而高仓健所要面对的敌人是他自己,他的过五关斩六将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向他人表明自己必须做这件事的决心:锦旗、录像、电话、翻译、照片、相机、哨子,语言障碍在这一切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只要你想,你可以用一切手段来展现你的善意与真诚。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高仓健的沟通能够奏效,源于距离,若是将距离回溯到彼此相熟的两个人,鸿沟又出现了。

2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张艺谋真是总能出人意料,拍的片子能大能小,能贵能贱,能好能坏,真想不到这种细腻小清新片他也能整出来~~总体来说还不错,看完挺感动

23分钟前
  • 小肥啾~
  • 推荐

小孩儿吹着哨子追赶的样子真的有感动到我 每天带好面具 演好自己的那出戏 在面具里 哭笑喜怒随自己2009.12.25 London

25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还行

静默中的感动。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语言的囫囵中表达了父子的爱。

28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老谋子就适合文艺片。

33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异国他乡寻到了自己的亲情,总体一般

38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1.千里走单骑,异乡寻救赎;2.迷途在远山,迷茫藏心中;3.戏曲终有时,人生终有时,相遇容易,理解不易,且行且珍惜;4.最亲的人近在咫尺,心结未解,亦如置身于言语不通的异国他乡中。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雪山前看过那么多日出日落,面具后唱了那么多聚散离合。异国村民为他摆出千里筵席,至亲之子却将其拒在门口。听不懂他们的对话争吵,陌生语境才感受到相同的孤独。孤旅中打个电话语言便能相通,生活里却没有情感导游为彼此翻译真心。站得高才有信号,走得远才懂寂寞。单骑千里,才能体会一点人生凉薄。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隔阂到理解的父子关系更像是一个属于李安的故事;围绕着千里单骑展开但过程更像三顾茅庐;蒋雯这个与姜文谐音比蒋雯丽少一字的女演员后来赴日本发展的人生轨迹更像是日版的魏敏芝?李加民入狱的剧设既为制造戏剧冲突也像是在致敬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高仓健自己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角色谱——想想黄手帕里的侠义仁厚出狱大叔,而它在价值体系上刚好处在张艺谋九十年代蔚为大观成就斐然的女性核心题材的对立面,所以说即便抛开中日文化差异这层因素,照理你最难想到的张艺谋的合作对象之一就该是高仓健!可他俩偏偏合作而且口碑还算不错?个人将其解读为:此乃后911时代由西方所主导(中国入世后文化导向趋同)意识形态转向要求父权回归使然。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1993259/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新千年张艺谋的第一次“归来”,国内对他过分的苛责和无缘由的“敌视“如今看来也该收尾了。

5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隐忍的情怀,面具的人生

54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突然发现老谋子,一直在讲的是守候。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归来……讲的都是憨憨的守候。守候村落,爱人,精神。中国的脸,中国人都不拍。中国人的戏,在大红幅下已没任何韵味。翻译姑娘就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记者,心纯的跟水似的

59分钟前
  • bird
  • 推荐

抓拍人性的片子,不过不是我的茶

60分钟前
  • Daydreaming
  • 较差

电影里我有个场景影响很深 高仓健为了请侨办处的主任帮忙 录了一盒video。他在影像里握着致谢的锦旗 牢牢的握住举过头顶 不停的说“求求你 李主任。”应该是除《我的父亲母亲》外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有人说这部电影 老谋子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是不是回马枪我不知道 总之杀得确实是漂亮

1小时前
  • 曼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