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维克多和一般青少年无异,对恋爱怀抱憧景、满腔足球热血;不同的是,他和罹癌母亲住在海边拖车,过著共享一双球鞋的拮据生活。早熟灵魂和生父素未谋面,直到母亲意外收到演奏会的门票。
维克多的父亲是知名指挥家,投入音乐巡演多年,沉浸在世界奏响的所有声息。维克多担心母亲因经济能力放弃治疗,便决定私下接近父亲,寻求实质帮助。此次重逢,除了瞭解父亲为何离家,也让他邂逅了音乐的美好。马勒在写下《第六号交响曲》之后的一年,被诊断出心脏病,并丢了工作、大女儿过世。触碰到伟大创作中的孤单音符,维克多深刻体会到,艺术的至善至美,大多脱胎自生命的至痛至苦;就和人生一样,和自己的家庭一样。
14岁的维克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心智渐趋成熟,但妈妈娜迪亚的癌症,还是时时困扰着他。关键治病无望,生活无继。住在海边临时搭建的平房,邻居露娜一家如同亲人,这是生活中唯一的和光。光头的妈妈,戴上假发,有时取下,跟他一同跳崖游泳。病情每况愈下,无计可施,妈妈只得变卖家中仅剩的家当。
维克多忍无可忍,说我要去赚钱。妈妈有气无力地说“别说你去卖肾啊”。维克多决心前往城里找生父。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塞缪尔,正指挥乐队演练马勒的《第六交响曲》。维克多的到来,完全打乱了乐队的静谧空间。肥硕又硬朗的塞缪尔拿着小小指挥棒无可奈何,乐队演奏就此停止。
得知维克多找他之后,塞缪尔质问维克多“有什么事?”,“妈妈病了,需要钱”。他二话没说,开了支票给维克多。维克多接过支票,问“你为什么不要我?”“这个你不该问我”。肿胀的维克多,面对如山的父亲,只得失落地离开。肿胀的他走在渐晚的公路上,无以开解。后来还是警车送他返家。妈妈焦急万分。责问他为何不去练习足球。他说找父亲去了。他拿出支票,妈妈却不接受。
委屈的维克多只得第二天,赶着进城交给父亲。塞缪尔这次和缓下来,带他前往一户家庭,指导小女孩练习钢琴。还带他一起吃饭。维克多问“妈妈希望你能跟我们一起过”,“妈妈让你说的”,“不,我想的”。“我跟你妈妈,恐怕覆水难收,我到处演出,家庭生活不适合我,你理解吗”。“我理解”。这次父亲开车送他到住处,并没下车。维克多的情绪越来越坏,连妈妈给他的买的摩托,他也不待见,连车带人冲向了大海。妈妈对他无可奈何。
好在还有善良又漂亮的露娜,多少能缓和一下维克多的心绪。这个年岁,都正值青春萌动期。露娜帮他理发。幻变的大海,朦胧的爱意,静静汩汩。维克多还常讲故事给露娜的小弟阿方索听。人小鬼大的阿方索安慰维克多“祝你开心!祝你快乐!祝你幸福!”,逗得维克多让他闭嘴才作罢。
维克多每次听父亲指挥乐队练习,他都要偷偷录下来,然后回家放给妈妈听。儿子说“妈妈,你懂音乐,好听吗?”“好听,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会告诉爸爸”。轻柔和缓的音乐,慢慢抚慰着妈妈的身心。但在庆祝维克多生日的晚上,妈妈突然病倒在地上。维克多进城告诉父亲。维克多渐渐喜欢音乐,父亲为他写一封举荐信“维克多要求学习音乐,希望接纳”。
指挥台上的父亲,准备指挥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七乐章,这次招手台下的儿子,羞涩通红的维克多上来,塞缪尔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儿子”,维克多微笑了,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情绪渐渐稳定的维克多,还在学校足球比赛场上显露了一把,有一个漂亮的助攻。
塞缪尔指挥的马勒《第六交响曲》晚会,这夜就要举行。维克多带着妈妈一同进城,跟着人流排着队。人头攒动之际,妈妈却拉着儿子从人群中挤出来,来到夕照下的大街,站在天桥上,环视着城区,儿子边看边微笑。这是母子间从未有过的快乐。
影片并无我们常见的模式,离异的父母,因子女的要求,慢慢从形式上弥合,反而通过维克多的努力,不但让如陌生人的父子之情慢慢弥合,还从中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让父母因音乐产生久违的共鸣,从焦虑走向平和。即或夕阳西下,妈妈的病情无法扭转,但足可让妈妈感到欣慰,不至于自己走了以后,儿子的生活空间变得窄狭,至少他还有父亲。
因病致贫,或者因贫致病,都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程度不同,只是在中国尤甚。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亲子关系,阿历克斯·德拉波特的《最后一锤》(法国2014),无疑给了我们另一种指向。爱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多种层面。影片对妈妈的病情与诊治着墨极少,重点在于儿子的情志建构上。
通过维克多的独自出行,如同《A小调第六号交响曲》的抑扬顿挫,让生父与母亲之间,有了润泽般的通灵感应。这就产生了缓冲的静谧感,对剧情的隐含叙事,起到了中和与降解作用,实属难得。一部本该撕心裂肺的影片,如何拍的沉静,从《最后一锤》中,自会得到某种启示。
而音乐作为精神的载体,无疑又起到了催化剂的良性作用。影片之所以设定马勒的交响乐,蕴含深意,其无穷韵味,如同维克多得到的温柔和爱。实际上,马勒51岁的人生并不快乐。他说“我是一个‘三重’的无家可归者,一个出生在奥地利的波西米亚人,一个生活在德国人之中的奥地利人,一个走遍全世界的犹太人。”他最有名的音乐,当属优美明快的《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马勒是个十足的怀疑论者,时常追问“人是什么”的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生存抑或毁灭”,同样也是马勒常神经叨叨的事。马勒说过“属于我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起初他的音乐却反响平平,除了争议,并无切实的定论。人们指责他的喋喋不休。但他于1911年去世后,人们都抛弃了成见,一致认同他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
马勒说过“对我来说,创作一首交响曲,就是建设一个世界”。一百年后,没人再怀疑他的真诚,以及他音乐的伟大了。他一生只有交响曲和歌曲,没有写过室内乐等类型作品。这也反应了他的对音乐的崇高理想与可贵的固执。也对应了马勒神经质时常处于崩溃的表征。
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乐队演奏的“马勒交响乐全集”,被认为是演奏马勒交响乐最好的版本,也是我这十几年来常听的CD曲目。1885年《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有股不可捉摸的惊叹魅力。
此片中,选择马勒的《A小调第六号交响曲》,严格意义上属管弦乐作品,曲风激悦之后,迅即和缓,如潺潺细流,赋予了影片所要阐释的主题,这一点可谓琴瑟相合。所谓“最后一锤”,即让这样一首交响乐融入其中,却并无完整演奏,祛除了拖沓。影片清晰的节制,这本身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静美的打赏,的确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015、10、24
放弃最后一锤,蔑视生命。放弃一颗星,鄙视晦涩高深。
小男孩眼神超有戏,开场不久,便迅速跌入动人影像里。“天空群星闪烁,树上千鸟栖息,花园百花绽放”,我们站着 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即使生境貧窮困頓心靈流離撕扯,那也是他的殘酷青春物語啊,沒有什麼因為年齡小就可以幫他逃避的,這現實本無處遁逃。
非常喜欢,贫穷中,母子相互依靠,本来是想放弃治疗,等待死亡,所以把儿子引介给生父,没想到倔强和懂事的儿子,不想放弃妈妈,鼓励妈妈,人生的路,我们还要一起走。
青春的迷惘,少年的性萌动,父亲的缺失和回归,少年对古典乐原始天然的共鸣,只能说有点小狗血,故事没新意没关系但拍得也一马平川。马勒的第三锤作为全片关键,还真是有点做作的命题作文感。年轻男演员演技比较拙计为什么大家都说演得好,妈妈的演员太像KK了。剃头那一段的BGM恶俗到不能忍了。
这片当时觉得还是很有#威尼斯电影节#竞争实力的,平淡絮叨又有点静静的小力量一向很受欢迎。少年青春期的烦恼啊;总是很洋洋洒洒又一筹莫展,又何况是真的有烦恼。关键小男孩演的很赞,长得又像马特达蒙(果然后来拿了新演员奖),比起其他某些小男孩为主的戏已经很良心了。
干净的少年成长故事,细腻女性导演视角。用第六交响曲悬而未决的一个锤击譬喻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控,看似不幸的家庭却蕴含着朝阳一样的生气。小演员演得真好,难怪拿了去年威尼斯的最佳新人奖~
故意魂归故里的卡斯?
法国阶级版的《好爸爸,坏爸爸》,用古斯塔夫.马勒第六交响曲尾声定音鼓的最后一锤做悬念。
成长与交响乐微妙的联系,父爱转化成音乐道路上的一丝指引和影响,很有趣的点,处理得非常好。问题少年的故事很常见甚至心里有隔阂,但加上音乐层面突然这个片子生动很多。节奏很好,像交响乐一样章节分明、工整且用心。影院看效果很好。摄影美,人物塑造很丰满。喜欢这种心里有数、手头有功夫的电影。
太平淡了
跟达内兄弟的单车男孩有点像,但真的差远啦。btw We are all suffering from “The quiet desperation"!
对这种东拉西扯没什么主题的法国片实在是无感
沙老师推荐果然又是儿童音乐,还有足球,换了几身球衣,女性导演关于成长,色调还成,4K版本但真是没看进去,比较平淡。小男主是长得真像大国土的克莱尔丹尼斯。
它像很多片子,表达的主题又都那么相似,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不幸的孩子,和忧愁的少年,他们那么孤独那么可爱。同类型片子太多,怎么比都比较平庸了些。小男孩有模有样,很会演。#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万物美好,难敌死亡。纵然品得生活味趣,仍需尝尽苦涩。如乐章,像足球,更是人生。珍爱身边人,莫等悄逝熄
金钱在短暂而精准的《最后一击》里不再是罪恶的根源,而是联结人与人的线索。德拉伯特这个故事发生在人际关系疏远的后资本主义荒漠当中,现实、情感和梦想不可避免的缠绕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孩子的困惑和成长与成人的困境和无奈犹如马勒的第六交响乐那般紧密而有序的编织在一起,平淡、舒缓且又细腻的命运之曲最终在悬而未决的尾声里迸发出千钧力气。
夕阳下,绚丽的云朵,沙滩上,无言的相视。被训练营选中后母亲的自豪与欣喜。奔跑的长镜头;一气之下将摩托直接开向海里;结尾楼顶的微笑。威尼斯欠你一座金摄影机奖。(真真是感同身受的一部电影
生活小品。故事中與絕症母親相依為命的少年故事雖然有刻意之嫌,但是卻有音樂作為啟蒙,體育作為宣洩,亦是成長之路上難得的幸運。
平淡的幽缓的生活片段,也有催泪的时刻,偶尔可见一些场景优美如油画。男孩在足球中找回自信,通过音乐唤醒亲情,在即将分别时加速成长。扮演母亲的Clotilde真的为戏落发,还是让我挺惊讶又挺敬佩的。 @ 资料馆 with 雪姐& 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