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第一季

海外剧其它2022

主演:Caterina Forza  Chiara Bordi  LXX Blood  

导演:卢多维科·贝塞加托

 剧照

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7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8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9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59

详细剧情

这是关于两个同卵双胞胎兄弟在自我发现的旅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挑战性别规范,他们的朋友也试图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长篇影评

 1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2 ) 无所遁形的潜意识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英国电影,挺有内涵的。黑镜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潜藏于意识之下的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而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影响下,潜意识的自由发展,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驱动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择,以致于这种思考和抉择脱离传统意识中善与恶、是与非等观念。所以说一切美好和罪恶只不过是黑色镜子里的幻象。

 3 ) 最初的自己要到哪里去找?

从来没有看一部英剧看完后能这么压抑,英国人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全世界人民都无法企及。

【EP01】

第一集里面绑架了公主的绑匪提出要首相和一头猪性交,进行全国直播,不然的话他就将公主撕票。当时看到这里我还一度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部喜剧,想看看这出闹剧到底是怎样搞笑的收场,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态继续看下去,可是剧情发展越来越偏离我预想的轨道。

最终首相在舆论压力之下被迫向全国直播他和一头猪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性交,换回了被绑架公主的一条命。但是可笑的是,公主在首相开始录像半个小时之前就被放了出来,可是竟然没有人发现。因为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人几乎都涌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首相进行这一场丑陋猥琐恶作剧式的拯救。

空无一人的伦敦街道对比着街头爆满的酒吧,所有人都和我一开始一样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情等待着,谁知道等到他们看到自己的首相正在和一头猪做爱的时候,大多数人却被恶心的闭上了双眼,垂下了头。

首相选择做这件事竟然是因为所谓的“民意倾向”,所谓的twitter上和脸书上的热门讨论决定了这一切,然而这样一大群好事者却又是怀着一颗怎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是想看笑话,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

网络信息的发达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一件事只要区区五分钟就可以传遍全球,什么变的也都不再是秘密。堂堂的一个首相,最后也竟然成为网络时代的傀儡。到底什么事才是我们真心想做的,到底什么事我们才能像过去一样,冷静的在那坐一下午听一听我们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

绑架公主的嫌疑犯切下了自己的手指头威胁首相换来了首相出丑。却也成为了一位出名的艺术家。这种天大的讽刺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如今这个时代,要的就是“炒作”不是么,连罗玉凤这种一米四七的大龅牙顶着自诩“学富五车,倾国倾城”的光环,靠自己的炒作圆了她“美国梦。”那么还有什么不可能?

【EP2】

这一集是让我看的最难过的一集。如果说第一集已经反映出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不仁,那这一集简直把这种关系表达到了极致。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高智能,全虚拟的时代,他们穿着同一种衣服,每个人靠在健身房骑单车赚点数过话,这里的点数就好像《时间规划局》里面一样,点数就是金钱。

这个时代的人每天循规蹈矩的要看着固定的节目,吃固定的东西,努力的踩自行车挣着点数。生活没有一样在变,他们甚至哪里都不用去,因为只要有个虚拟形象的自己存在着,他们一辈子待在健身房里也没什么不可以。

男主角是这一群人中最抵抗这种虚拟体制的一个,直到他遇到了我们的“三小姐”【DOWNTON ABBEY扮演三小姐的女演员】,偶然厕所听到了三小姐的歌声。男主角第一次动了心,第一次在这个冰冷的全智能时代感受到了温暖和感情。他把哥哥留给自己的加上自己挣的1500万点送给三小姐,要带她一起去参加“达人秀”。

三小姐在“达人秀”上唱歌的样子真是美极了,那首歌也真是无比动听,站在台上的三小姐就像是个天使一样纯净。演出很成功,当男主角和大家一样激动的时候,评委却说三小姐适合去成人频道当艳星。毫无感情的评委只想着怎么把三小姐身上的价值榨取到最高值,丝毫没有理会她刚刚如此动人的表演。

当全场都在欢呼让三小姐接受这个条件的时候,男主角早已经被保镖从后台拖了出去。三小姐抱着一颗想当歌星的梦想来到这里,却最终还是屈服给了这样黑暗无情的体制,她答应了评委的要求。

男主角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样,周围的一切依旧是没有任何感情的虚拟世界,甚至因为点数不够无法调频被迫要看三小姐拍的porn。男主角受够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决定自己努力再赚到1500万点重回达人秀拯救他们这个时代。

当他回到达人秀的舞台上,他拿着玻璃片抵着喉咙,声嘶力竭的对着评委们嘶吼,如果他们不让他把这些话说完,那他就立刻自杀死在这里。他努力的发泄着,咆哮着,把自己对这个时代,这种体制的不满全部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他是真的受够了!

可是当他结束他的发言时,评委们竟然说”这是他在这一段时间内看到的最真实的一场表演。”听到了么?他说的是“表演。”呵呵,在他们这个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哪里还有什么真实感,当男主角怀着一颗热血想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决心过去,可结果又是什么?

片尾做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讽刺,男主角竟然也接受了评委的条件,答应每周2次在电视上做一场类似于他刚刚这样激昂的发言。如果说三小姐是因为想要摆脱每日蹬自行车辛苦的命运,那么她就算做了脱星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这个男主角呢?可我们呢?

我们是否还记得最初我们的梦想,记得我们当初傻乎乎的执着坚持是为了什么?还是我们像男主角一样,就算拼死拼活挣到了属于自己的1500万点,却最终还是丢掉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早就被这个社会麻木的机制给吞噬了。

【EP03】

这一个时代的人依旧是被高科技操纵着的玩偶。每一个人都在耳朵后面植入了芯片,可以把过去的记忆通过芯片记录进去。想看的时候就可以拿着“遥控器”把记忆的画面调出来看,无论哪一天,哪一年,关于哪个人的记忆,随时都可以翻出来场面再现。

这一集的男主角一直在做着“困兽之斗”,所谓的“钻牛角尖”就就是形容他这一类走极端的人。男主角猜忌心太强,从一开始上司对他的工作考核就能看出来他把上司们每一个细节,话语都揣摩到了极致,想到了他会即将失业的可能。甚至当他妻子和他一起看他的回忆画面时,清楚的看见上司在他的考核报告上打了对勾,他还是不愿意相信。

猜忌心太强不用害怕,只要有这个记忆芯片,怀疑哪里点哪里,so easy~当男主角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她的EX还有染的时候,他便拼命的询问妻子他们俩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交往了多久。妻子告诉他那早就是很早以前一段荒唐的恋爱,可是他还是深深的质疑。一个人不断地反复地看着他和妻子共同参加晚宴时的片段。这样当然还没完,第二天竟然上门要挟这个男人,要求他删除他芯片里关于她妻子的所有回忆片段。

就是当这个男人删除记忆的时候,男主角意外的发现在这个男人18个月以前的记忆力竟然还有他妻子的存在,那时他和他妻子已经结婚。他回到家里发了疯一样的逼着妻子把她18个月以前和这个男人的记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男主角麻木的目睹着她妻子和这个男人18个月以前的性爱画面,他竟然说”当我怀疑某件事的时候,当结果就如我所想的一样时,那样我还会感觉开心一点。”

这个男主角的强迫症和猜忌心已经把他逼到了绝路。最后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男主角一个人在家里反复的播放着他和他前妻在一起时的美好画面,不难看出男主角后悔万分的表情和内心。于是最后他选择划开皮肤,把耳朵后面的芯片取了出来。于是这只“困兽”才最后得到了真正的解救。

前一阵子看《当声音的色彩尝起来是甜的》这本书里曾经说过,人大脑里存在的记忆都是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因为每一件过去的事我们都会选择性的进行修改存在大脑里,所以有些事才会回忆起来觉得那么美好,即使当初的情形根本没有这么完美。而如果当时代进行到当每个人都要依靠记忆芯片来生活的话,那么曾经那些过去的我们修改过的美好还找的回来么?

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发达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太多纯真和本能。我们会因为某些舆论改变自己的初衷,我们会因为体制的压迫和利诱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我们会因为高科技的无情导致妻离子散。我们早就改变了太多太多。

最后的我们会在哪里?又在等着谁来救赎?


 4 ) The Dark Side of Media (内有部分剧透,慎入)

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5 )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关于《黑镜》第一集

文/caesarphoenix 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过绑架anyone,把逐步残害他/她的过程发到互联网(无法进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台),并指定另一个anyone必须去做一件anything,只有这样他才会停止残害放人。 可以想象,无论另一个anyone是否去做anything去拯救被残害的anyone。他/她都将面临极大的人生危机。 3.这哪里是什么新型恐怖主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在马路边、地铁上,我们总会见到衣衫褴褛的老头或残疾人在乞讨,当他们的乞讨是面向泛泛的大家时,我们可能可以视而不见,但一旦他们的乞讨针对于“我”,说这位小伙子/小姑娘行行好时,我们的压力便会陡增。 《舞台春秋》中酗酒的卡维罗从充满瓦斯的屋中救出了意图自杀的芭蕾舞演员安布罗斯,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照顾她直至身体和精神的痊愈。世上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但只有当机缘巧合将我们和某个人锚定捆绑在一起,我们才会倾注一切去帮助他/她。 这种个别的他人其实可以看作一般性他人的代表(在场),他/她是所有他者的凝聚。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然而真正为着不可分割的自由做出最大努力的还是西柏林的人民,因为他者如此之近,就在墙的对面。 4.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随具体的情境而变化,而且常常是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看《深海长眠》,非常感人的影片,其中对人的尊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展示。但如果审视影片的框架会发现,对“个人的尊严”的叙述,为主人公在他人协助下自杀的行为建立了合法性,但也掩盖了这个难以回答的自杀伦理问题。 最后得出“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的结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抒情,而不是对自杀困境的回答。 一个人的生死为什么会和他人相关?我对他人到底有多少权力,又需要为他人承担多少义务? 5.我上高一时,同年级的一个女生跳楼自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话题。同住的同学及其家长说她实在是太自私,她的父母会多么的伤心,其家庭把她养大花了多少精力多少金钱云云。我那时说这是她的选择和自由。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理解这种选择,这也使我的辩论并没有底气。 而且我隐约觉得这其中有超越于她家人亲朋的东西尚未论及。民法中有“自由不可抛弃”的原则,一个人尚且不能约定永远不结婚,又如何能决定永远不活。人固然可能会陷入《离开拉斯维加斯》式的不可救赎,然而明日之我依然有希望的可能,今日之我要剥夺阻止他的出现,不免有些武断。我认同一个人在意识彻底沉沦时进行安乐死,却觉得如果在灵台清明时选择自杀一定要反复思量慎之又慎。 自杀同时还诘问:我和全人类是否为一整体,我对他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浮于存在之海中,和具体的他人和概念性的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联系在我们心中都有潜在的价值(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人类等等),如果进行线性打分,你会发现这些价值和远远高于我们所能付出的。 你所渴望保护/维护的比你的生命重要太多倍。 6.回到《黑镜》第一集,你会发现对于首相而言这是一场价值的战争,王室、政党、人民、一个锚定的只能由他解救的公主等等这些联系的价值,最终超过了他的尊严和他的妻子在他心中的价值。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我应对他人承担怎样的义务,是一个没有一次性解答的问题。我们将在每时每刻遇到,并要每时每刻做出抉择。 7.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把关的当代媒体在资本至上的价值引导下,将伦理困境放大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某种层面上本片倒是给我国的审查和屏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当然即使审查也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程序,应针对特定的危急情况,而非是专制的禁声。) 8.是刘慈欣还是海因莱因在谈到永生给人带来的变化时,说到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和谈论哲学,因为那些最复杂最远离生活的问题都成为了当今的现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如此。

 6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7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短评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9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13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1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22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2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33分钟前
  • cat
  • 推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37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38分钟前
  • Bèn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4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49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50分钟前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4分钟前
  • Haru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1小时前
  • 阿朽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1小时前
  • 释硌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