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2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3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4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5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6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3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4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5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6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7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8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9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2

详细剧情

  1988年的布拉格,大提琴手路卡(Zdenek Sverák 饰)丢掉了乐团的工作多时,只能靠为殡仪馆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位大龄单身汉在女人面前颇有魅力,他也乐此不疲,但困窘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违背初衷,与一位苏联女子假结婚以获得报偿。婚后几日,苏联女子转道投奔西德,将五岁幼子科里亚(Andrei Chalimon 饰)丢给路卡抚养,路卡有一搭没一搭的用对方听不懂的捷克话向科里亚抱怨苏联人的霸道,同时还要应付警察对假结婚的追查以及敌视苏联人的母亲。路卡拜托多位女友照顾科里亚,这对父子也慢慢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不久苏联政府要接回孩子,路卡趁着八十年代末混乱的形势,带着科里亚离家出走……
  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6年威尼斯电影节荣誉奖等十几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隐喻的世界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鹅绒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苏联共产党对捷克的控制,在国内掀起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苏联决定对捷克进行武装干涉。8月20日晚,苏联以“机械事故,要求迫降”为由,在布拉格机场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机。数十名突击队员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凌晨,苏联军队就占领了布拉格。进攻6小时后之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被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和导火索。

“天鹅绒革命”狭义上是指捷克于1989年11月发生的反对共产党统治的民主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运动在1968年遭到苏联的镇压,但是国内对捷克共产党统治不满的知识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

1989年11月17日,首都布拉格出现超过十万人的游行活动,要求推动捷克民主化和实现和平转移政权。1993年,捷克宣布独立。

影片概述:

卢卡,55岁的捷克未婚老男人是捷克国家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手,由于弟弟从东方阵营叛逃到西方,而失去了在爱乐乐团的演奏资格,为了赡养年迈的母亲,卢卡只能和同伴们在葬礼上为人们演奏哀乐和为墓园管理处描墓碑。卢卡身上有着独身男子的游戏习性,保持着对异性的强烈需求。迫于窘困的经济状况,卢卡答应了与一名苏联女子假结婚。不想,婚后两天,卢卡的“太太”通过获得的捷克国籍逃到德国与情人相会,并且留了一个她的儿子苏联小男孩柯利亚。卢卡只会一点俄语,柯利亚完全听不懂捷克话,这一大一小就开始了一段深沉的父子之情。

影片解读:

一、对人物设置隐喻的表现:

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位于欧洲中部,处于西欧和苏联的夹缝之中,这种夹缝中的生存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捷克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国内一片死气沉沉。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片人物设置
的巧妙之处就显现出来。

一直受苏联控制,被当作“儿子”一样对待的捷克,在影片的语境中被隐喻为一个高大沧桑的成年人——卢卡;而一直以“爸爸”身份控制捷克的苏联则被隐喻成需要保护、弱小的孩子——柯利亚。由于柯利亚是卢卡的假太太留下的拖油瓶,两人的心理又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色彩。卢卡被迫以继父的身份从社会福利局接养了柯利亚,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而柯利亚则感到被抛弃,无助和无希望。被侵略的捷克在影片中成了父亲,强大的苏联成了小男孩,并且叫老男人爸爸,这样复仇式的人物设计迎合了捷克的民众,使他们在心里上获得欢愉,积压了许久的民族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影片中对女性的表现: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卢卡年迈的母亲,她极度的憎恨苏联人;年轻的葬礼演唱的女歌手,她在演唱时由于卢卡的挑逗而唱破了音,同时,她也卢卡保持着固定的性关系;卢卡的朋友教俄语的女教师,她为孤单的柯利亚用俄语讲故事;年轻的女大提琴手,想要拜卢卡为师,两人在教学期间完成了“艺术家”式的灵魂交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影片中对女性的设置和表现依然是男性的俯视视角。导演中镜头语言建构了男女的性别身份。女性是被看的,不理智的,被挑逗的,被需要,被哄骗,被玩弄的对象。女性只有在照料孩子,表现母性,讲故事,解决生理需求时出现,被物化为一种工具,成为了导演的一颗棋子。

三、对白的设计:

柯利亚从小在苏联长大,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孩子的世界观中没有绝对的对立,并且,他不明白也无法明白意识形态的敌对,会让大人们的世界非敌即友。

两次设置极好的对白。

卢卡和柯利亚躺在大床上,窗外苏联的坦克呼啸而过。
柯利亚:是我们的人吗?
卢卡:不,是你们的人。
柯利亚:他们是去莫斯科么?
卢卡:不,他们要留在这儿,很不幸。
柯利亚:就像我一样。

柯利亚的世界只有“我”和“非我”的概念。而卢卡作为成年人,则已经不再用如此简单的范围去划定和判断这个世界。

卢卡被公寓的管理员催促在窗户上贴上苏联和捷克的国旗。
柯利亚:我们的,漂亮的。(俄语中,这词既有漂亮的含义,又有红色的含义。)
卢卡:跟我红色的内裤差不多。
卢卡的故意曲解柯利亚的话,带有极强的民族情绪,并且通过亵渎苏联的国旗来达到疏解自己情绪的目的。


除上述之外,影片的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对比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的技法虽然老套但也不失艺术活力。用一个民族的情绪去冲击奥斯卡,导演和卢卡的扮演者导演的爸爸,是十分精明的。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我给三颗星。

2 ) 孩子~

最近跟小孩子很有接触,心有感受,他们简直是精灵,尤其是那种小小的,哭都不会大声哭,一点点掉眼泪,躲在角落用眼睛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默默无语,但什么都记在心里,像小猫一样小小的
   那样的孩子当你看到他跟你接近,看到发自内心的笑,你真的会很感动,经管你是不怎么喜欢孩子的人,你的心底的爱都会被唤醒
   不怎么被人们关注,情节有点像<中央车站>但不那么记录片的感觉,情节性多些,可是真挚的孩子表演就很值得看,很多小细节都是真的跟孩子接触过才能感觉到的!!还是很不错的片子,简单,舒服!
   孩子的单纯,老头的魅力,女人的眼神,童年对死亡的认识,都是那么干净,没有刻意在煽情,每笔都很自然的流动,那就是生活
   跟中国的<千里走单骑>比起,感觉中国电影对孩子的描写太淡,东西越来越自私,简直是个商品,哪是在用电影做艺术,怀念当初<天堂来信>那样真挚的电影!



3 ) 孩子为他筑起心灵的城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对于政治之动荡,恐怕东欧人算是体会很深的了,两次大战到后来的冷战,中间是大国倾轧和意识形态的折腾,对于此,有人愤然抨击,也有人旁敲侧击,形成了东欧电影特色鲜明的荒诞和黑色幽默风格。捷克电影奇才辈出,将黑幽风格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在《给我一个爸》中,黑幽风格仍存,但是并非那么癫狂,而是更多温情和小人物的善良,动荡的历史磨灭不了人性中单纯的东西,一对“父子”间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对于压抑人性的时代,普通人对良子坚守的坚定态度。

本片的背景看上去压抑,但是表现中一直显得很欢乐,路卡本是大提琴手,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定义的诡异的思想问题,没法在乐团工作,只能给殡仪馆做伴奏,同时靠修补墓碑捞些外快。这样的命运咋一看很悲惨,很郁闷,很怀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来怡然自得,每天赶场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钱给墓碑上金,更以独特的魅力时不时跟美女尽鱼水之欢。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些小私心,有些小狡黠,有些小乐趣,而这首先就是一个对那时政治的反讽与不屑,路卡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在一个教育人们一会为这个牺牲,一会为那个奋斗终身的年代,更多人如他一般,为了生计奔波,在平凡生活中尽可能的享受欢乐,他因为不合理的原因被剥夺了在乐团“高尚”的工作的权利,他当然也可以回应以坦然处之的凡人之乐。

在去“高尚”化后,本片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在卑微中却升起了平凡人的善良与伟大。路卡为了生活,为了买车,对一切捞外快的机会都会考虑。所以,面对一个假结婚的机会,他犹豫和推脱后,还是答应下来。这起婚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伤痛的表现,一个苏联女人,为了去西德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以此方式留在捷克,进而辗转前往西德,她成功的离去,却没有带走她的儿子科里亚,以这样的方式去寻得美好生活,甚至需要出于自私和无奈抛下骨肉,这起假结婚以闹剧的形式展开,以路卡手忙脚乱的面对一个新添的“儿子”收尾,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却也让观众自然的体会时代的扭曲和伤痛。路卡与“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个类似题材故事的通常推进轨迹,是一个男人身上的父爱被不断带出的过程,是一个成人向孩子学会纯真的过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有造成了这个看似正常的感情故事细节上的不同,如片中一个细节,苏军军队的车辆从路卡家旁经过,科里亚与苏联士兵的逗乐,当时的捷克正在苏联强权下压抑的存在,而看似强大的苏联,背后却也有其扭曲制度下造成的如科里亚这样的苏联弃子,有些反讽,有些悲哀。

路卡抚养着这个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人间单纯的美好,外在表现上,我们常常感觉成人为孩子铸造了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城堡,而在精神层面,却常常是孩子为成人制造了一个慰藉心灵,感受美好的城堡。科里亚就是路卡的城堡,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寻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你隐隐感受到时代的创伤和压抑,却又很快被一份父子的温情所感染,而或许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意图,用爱与试图将爱消解为空洞的立场和符号的政治抗争,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这部影片以浓浓的温情让政治淡淡的被消解,常常,当我们期待一个更阳光的环境时,需要的或许是先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阳光的一面,就如路卡,去爱一个孩子,并从中获得更多让自己坚持的阳光,坚守自己的一片温暖空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589f119d367a577dbb4bd01.html

4 ) 有乐就有爱

捷克喜剧父子获奖名片讲述俄国娜杰兹达的5岁儿子柯里亚,因为母亲去西德和情人相会,他留在捷克和外祖母生活。后因外祖母去世,他被交给了母亲假结婚的对象乐团大提琴手卢卡( 本是捷克交响乐团管弦乐队的成员,被解雇后欠了许多外债,无奈与俄国青年女子娜杰兹达假结婚,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钱。之后又阴差阳错地与娜杰兹达的小儿子柯里亚生活在一起,并承担起照顾柯里亚的责任。一开始“父子”俩格格不入,但在之后相处的日子里,卢卡已经离不开“儿子”,他已经变得依恋柯里亚了。 )照顾,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和卢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最终他被母亲接走,与卢卡分离。德沃夏克的音乐贯穿首尾,令人感动!

5 ) 音乐,历史和人生

不同的国家,相似的社会背景,看一场电影,有着同样的共鸣。
电影本身很好,无需赘言。
说说电影最后的场景吧。
捷克有两个国宝级作曲家,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在19世纪末享誉世界,在美国旅居时,吸收黑人灵歌的元素,写出了带着思乡心绪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青史留名。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有“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之称,在捷克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的交响诗《Ma Vlast 我的祖国》是民族乐派的经典之作。
斯美塔那生活的时代,捷克正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随着革命的失败,斯美塔那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祖国赴瑞典。1860年,哈布斯堡王朝给予了波希米亚省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和政治自治权,斯美塔那才重返祖国。

影片的最后,那场音乐会,意义非凡。

在“天鹅绒革命”后卢卡重返布拉格交响乐团,这场戏独具匠心用了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五乐章《塔布尔》,而不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其他著名乐章比如《伏尔塔瓦河》。塔布尔是布拉格南方大约100公里的一座城镇。布拉格大学教授、捷克宗教改革先驱扬·胡斯因批评天主教会受到宗教审判被处火刑。胡斯死后他的追随者团结一致反抗领主、教会和德国入侵,1419至1434年进行了15年的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这一乐章描述了胡斯教徒们战斗在塔布尔战场的悲壮情景。在乐曲中采用了胡斯运动时的歌曲《上帝的战士,你们都是谁》。

影片中出现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捷克国宝级的指挥大师拉斐尔·库贝利克。他在1948年被迫出走,像他的前辈德沃夏克一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库贝利克流亡四十年,直到“天鹅绒革命”后他才得以重返故土。1990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他再度执棒指挥了《我的祖国》。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掌声雷动,而台上的老指挥家老泪纵横。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将这个演绎录制并出版了唱片,一度成为全球唱片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珍品。库贝利克一生六次灌录过《我的祖国》,而这一版最弥足珍贵和富有传奇色彩。在那场音乐会之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库贝利克慢慢淡出了指挥台,这也就成为了库贝利克的最后一次录音。导演给了他一个不短的特写镜头向大师致敬。影片完成后不久,大师离世。这也成了大师最后留下的影像。(摘自《波希米亚的双子座星》)

无论是选曲,音乐会,指挥家都带着那么浓重的影射意味。
电影最后,当男主角带着小男孩外出躲避时,在朋友家,他们一起听着收音机里的风起云涌。我的心情也随之激荡共鸣。
借着影片的余味,重新翻出库贝利克指挥《我的祖国》,一抒心意。

6 ) 爱让人们勇敢

当一部电影中有一个可爱的“小主角”时,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呢?!

本片的所设置的背景是个非常特殊、敏感的时期。电影中含沙射影的暗示了政治,充满讽刺意味,东欧巨变给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真实的表现捷克,充满民族特色。一段纯朴的异国“父子情”体现人类本质的善良,每一处生活片段都让人觉得那么真实、真挚,人的感性始终存在于每一个人,无论浪子抑或冷漠的人......人沟通于心,能超越语言和国度。

路卡本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定义的诡异的思想问题,沦落至为葬礼做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样的命运看似悲惨郁闷,怀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来悠然自得,每天赶场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钱给墓碑上金,更以独特的魅力时不时跟美女尽鱼水之欢。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那么点小私心,小狡黠,而这首先就是一个对那个时期政治的反讽与不屑,路卡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在一个教育人们一会为这个牺牲,一会为那个奋斗终身的年代,更多人如他一般,为了生计奔波,在平凡生活中尽可能的享受欢乐,他因为不合理的原因被剥夺了在乐团的工作,他当然也可以坦然处之为回应。

在去掉“高尚”化后,本片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在卑微中却升起了平凡人的善良与伟大。路卡为了生活,为了买车,对一切捞外快的机会都会不遗余力。所以,面对一个假结婚的机会,他犹豫和推脱后,还是答应下来。这起婚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伤痛的表现,一个苏联女人,为了去西德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以此方式留在捷克,进而辗转前往西德,她成功的离去,却没有带走她的儿子科里亚,以这样的方式去寻得美好生活,甚至需要出于自私和无奈抛下亲人,这起假结婚以闹剧的形式展开,以路卡手忙脚乱的面对一个新添的“儿子”收尾。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却也让观众自然的体会时代的扭曲和伤痛。出于无奈的卢卡和科利亚生活在一起,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不熟悉、不信任。可是科利亚的纯真渐渐感染了卢卡,地铁的那次走失更是让两人感情升华。他们一起野营,一起看电影,一起骑车,他们几乎就是真正的父子。科利亚学会了“晚安,爸爸”,卢卡甚至让老情人给科利亚讲故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路卡抚养着这个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人间单纯的美好,外在表现上,我们常常感觉成人为孩子铸造了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家,而在精神层面,却常常是孩子为成人制造了一个慰藉心灵,科里亚就是路卡的家,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获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你隐隐感受到时代的创伤与压抑,却又很快被一份父子的温情所感染,这或许正是本片的意图,用爱与试图将爱消解为空洞的立场和符号的政治抗争,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这部影片以浓浓的温情让政治淡淡的被消解,当我们期待一个更阳光的环境时,需要的或许是先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阳光的一面,就如路卡,去爱一个孩子,并从中获得更多让自己坚持的阳光,坚守自己的一片温暖空间。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就会特别感动,就会觉得世界美好。

路卡与“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一个男人身上的父爱被不断带出的过程,是一个成人向孩子学会纯真的过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有造成了这个看似正常的感情故事细节上的不同。如片中几个特别生动的细节,苏军军队的车辆从路卡家旁经过,科里亚与苏联士兵的逗乐,当时的捷克正在苏联强权下压抑的存在,而看似强大的苏联,背后却也有其扭曲制度下造成的如科里亚这样的苏联弃子,有些反讽,悲哀。科利亚拿着淋浴头给奶奶打电话,他很想念奶奶。虽然卢卡并没有直接告诉科利亚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可是科利亚朦朦胧胧的感受到了,所以他很难过。还有一个细节,科利亚发烧了,每次睡觉前必要碰一下的风铃、喜爱的陀螺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着急的卢卡不得不半夜请旧情人来帮忙。

电影的画面很安静,营造了很温馨的氛围。无论政治怎么变,生活总得继续。爱让人们更勇敢!

7 ) Day 20 爱是一道光

捷克电影周
01.22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伊利·曼佐/捷克2006
01.23 雪花莲节 伊利·曼佐/捷克1984
01.24 严密监视的列车 伊利·曼佐/捷克1966
01.25 布拉格练习曲 扬·斯维拉克/捷克2007
01.26 青青校树 扬·斯维拉克/捷克1991
01.27 给我一个爸 扬·斯维拉克/捷克1996
01.28 秋天里的春光 伏拉基米尔·米切尔/捷克2001


「有365部电影的1年 是新的1年 」

2018年1月27日 第20天

片名:给我一个爸 Kolja

导演:扬·斯维拉克/捷克1996

片长:100分钟


初春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印在墙上,泛着暖黄的色彩,微风徐徐穿过树梢,鸽子扑棱翅膀,用硬喙啄着窗棱,“笃—笃笃—笃—”,那是神秘的呼唤,邀请的暗号。

这时只需要睁开眼睛,推开窗户,让风进来,无数的声音便会争相涌入,空中流动着光和尘埃,活泼的气息瞬间充盈了整个屋子。是时候了,你打开封闭已久的自己,来迎接生活的新面貌。

这是春天里的某一个时刻,久违的情感在身体里苏醒。

你放飞一只风筝,看它在高高的蓝天里越飞越高,直到化作一个模糊的黑点,你看不见它了,只有手里还握着那细细的线。风吹来,绳子一紧,你感受到手里的力量,那是风筝对你作出的回应,是来自高高天空,云层深处的问候。此刻,你和那遥远的世界间便有了浅浅的维系。

➡️❤️⬅️

几天前的晚上我看完了《给我一个爸》这部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爱人与被爱的故事。

电影发生在1988年的布拉格,主人公路卡原本是一名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年轻时曾跟着乐团去过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演出,本是极有才华的音乐家。但是面对国内的政治压力和紧张环境,特别是在他的弟弟移民到西方其他国家之后,他受到了更多施压,很快就丢了工作,只能在葬礼上为人伴奏,或者帮他人修理墓碑,微薄的收入只能够勉强糊口。

几十年的时光过去,路卡已近是位胡子半白的老人了。他生活拮据,不修边幅,在葬礼上为人演奏的时候还穿着破洞的袜子。他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他母亲曾说过做音乐的人,不适合家庭生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人生却不能用潦倒来概括,一个老年单身汉的日常充满从容的节奏,甚至是有些浪漫和潇洒的。闲暇时他在阁楼的房间里拉琴,没有家庭的琐碎负担,偶尔还有不同的年轻女朋友前来留宿。

一个人独来独往惯了,便不觉得那是什么问题。也许只是缺少了点什么,但少的又是什么呢?

拥有很多女朋友,却唯有缺少一个爱人。

拉过无数首曲子,却唯有缺少一个观众。

自顾自地去生活,仿佛置身在没有回音的洞穴。

八十年代的捷克街头,穿便衣的秘密警察来往监视着人们的谈话,有苏联的重装车和军人成群而过,路边一栋普通住宅楼的窗户上可能还贴着苏联的国旗。人们怀着对外界的警惕和防备,化身为一座座移动的孤岛。

路卡想给自己买辆车,为了筹钱他答应和一个苏联女人假结婚,结果没想到自己反被人骗了,女人拿着结婚获得的捷克护照跑到了西德,留下了自己的儿子科里亚作为担保。

就这样小男孩拿着小小的行李箱,站在了他的门外。

小男孩并不会说捷克语,两人语言不通,一开始便有隔阂。男孩随时需要人照顾,于是路卡便不能再和女朋友在家中约会,一个五岁男孩的饮食起居现在全由这个门外汉负责,手忙脚路之余,原本安稳的生活彻底宣告结束。

他们俩开始形影不离。路卡带着科里亚去葬礼上演出,在警察局接受盘问时也要将男孩安置在身旁。甚至当科里亚挂着鼻涕坐在地上耍赖的时候,只好妥协带他去看苏联动画片,即使路卡完全听不懂,但看到科里亚看着迷的小脸蛋,也不禁露出了微笑。

科里亚发高烧,路卡整夜未眠地照顾他,甚至在难以应对的时刻搬来了旧情人帮忙。而当科里亚的高烧终于退了,却回头发现,两人间的父子之情早已迅速升温。

1989年的冬天,十万多人在布拉格举行大游行,“天鹅绒革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因如天鹅绒般柔缓而得名。)拉开序幕。科里亚坐在路卡的肩膀上跟着人群抗议,在人流中他们还看见了曾经调查自己的秘密警察也在抗议呼喊。

1989年的大游行,实现了国内政权的和平转移,这一年也是国际上风云变幻的一年。同年柏林墙被推倒,东德和西德再次统一成为德意志。

✈️☁️☁️❄️

时代的巨轮再次转动,国家间设立的隔阂已被彻底推倒。而此时,科里亚和路卡这对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却面临阻隔。

科里亚的母亲回到布拉格接走了她分别已久的儿子。在机场,路卡和小男孩正式告别。飞机穿过云霄,带走了男孩,还有父亲的牵挂。

我喜欢故事里的其中一幕,是发生在优美的白色庭院外,小科里亚稚嫩又自我地拉着小提琴,即使是胡乱地演奏,甚至干扰到场内的演出,却也打破了原本建筑所构筑的人为界限,封闭消失了,音乐在室内和室外之间流动了起来。

那是生命中偶然出现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却意外地创造出未曾有过的共鸣。

小男孩的出现像一道光,照亮了路卡常年紧闭的心房。

当被爱的人离开了,留下的人却重新拾回了爱的能力。

已经打开的那扇门里,风吹进来,阳光正暖。


8 ) Kolja

1988年的布拉格,大提琴手路卡(Zdenek Sverák 饰)丢掉了乐团的工作多时,只能靠为殡仪馆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位大龄单身汉在女人面前颇有魅力,他也乐此不疲,但困窘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违背初衷,与一位苏联女子假结婚以获得报偿。婚后几日,苏联女子转道投奔西德,将五岁幼子科里亚(Andrei Chalimon 饰)丢给路卡抚养,路卡有一搭没一搭的用对方听不懂的捷克话向科里亚抱怨苏联人的霸道,同时还要应付警察对假结婚的追查以及敌视苏联人的母亲。路卡拜托多位女友照顾科里亚,这对父子也慢慢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不久苏联政府要接回孩子,路卡趁着八十年代末混乱的形势,带着科里亚离家出走……
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6年威尼斯电影节荣誉奖等十几项褒奖。

短评

二十年前的剧作课堂上,老师冠以没有一场废戏的教学佳片头衔,十年前陪朋友重看也觉得OK。昨天再看,发现随着认知的拓展,了解过布拉格之春和天鹅绒革命背后的实质后,再对该片充斥的的意识形态难以下咽。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殊荣反而把影片从5星褒奖拉了下来。不过演员的表演确实棒,特别是非常灵气的小男孩,以及男主的床戏一点不油腻。8.3/6146 短评2076条 %86/12/2 【7.8/1.6万 北美票房57.7万美元,全球票房57.7万美元】

6分钟前
  • 安心
  • 还行

捷克版"肖恩康纳利"主演,让人联想起<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国片,同样是言语不通,同样是大男人与小男孩的故事。不同的却是主角的生活态度与现实别离的残酷。

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一部小感动的片子 捷克的电影风格第一次看到 他们八几年就那么的开放 不崇尚结婚 路卡再和一个女士假结婚后 帮他她照顾孩子 起初他挺反感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他爱上了科里亚 科里亚也深深爱上了他叫他爸爸 他们处出了父子亲情出来 最后小孩离开 路卡的眼泪含在眼眶

1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比《酒瓶回收》手法幼稚很多,有年轻导演不可避免的缺点,用力但够不到点儿。导演老爸这个时候年轻多了,看着还挺有味儿。导演的政治倾向极其表现手法不评价,不是我喜欢的调子,但肯定是西方电影节喜欢的调子。再次感叹,《酒瓶回收》强太多,拿小朋友说事儿,总容易讨巧,拿老头说事儿,是个功夫。

18分钟前
  • 森罗万象一杯茶
  • 还行

名字也可以译成给我一个儿子,真父子搭档拍的假父子电影,不知道捷克和俄国的关系算是真父子还是假父子。

22分钟前
  • Zola
  • 推荐

又是一部关于父子的温情电影。一个很萌的老头和一个可爱的娃娃搭档的电影总是让人难以抗拒的。最后甚至希望孩子能留在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爸爸身边。推荐一下男主角的另一个片子《布拉格练习曲》,非常精彩的片子,温情脉脉的人生。男主角演的很棒。

26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9.5;绝对被低估

29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淡淡的,却很深情,政治恩怨让位于挚爱亲情。小男孩的表现非常好,用莲蓬头打电话那段又可爱又可怜。

34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诗意的城市,温暖的镜头。不同于其他着笔于同时代的影片所惯有的阴暗格调或嘲讽口吻,一个混乱时局下充满着童话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在导演的轻声诉说中缓缓向你展开。

37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推荐

Kolya是個小萌物.人生如此~

39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6分,不起眼的奥斯卡外语片,也算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听一大仙说今年就瓦解。--都说了四十年了。---这次应该靠谱,好多布尔什维克开始捞金条了。。。[汗]】。叙事节奏已经过时了,配乐不错。你看看人家波兰的孕妇---完全不怕狗【分数范围6-7分】

40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还行

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寻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如果有10颗星~ost要好好找下

4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下载:1.45G→1.7G;大约剩余28分钟→17分钟→10分钟→4分钟→1分钟15秒→5秒。—— 《甜心先生》→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给我一个爸》。—— 整体温馨搞笑又感人:可爱的科里亚萌到我了,牵手、骑肩、拉小提琴、与卢卡一起看电影…喜欢;而拿着花洒哭着假装打电话、机场分别…戳中泪点。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三星有点少,四星有点多——1、小孩很可爱。2、男主像极了肖恩·康纳利。3、女主长的都很漂亮,幻想占有。4、反应的1988年的东欧,比我们现在2011年的社会福利、生活气息、公民素质、人文环境和那个啥都强很多。5、算了,不扯淡了

45分钟前
  • 豆瓣酱
  • 还行

感觉很好,很温暖,画面静静的流淌,摄影很美,离别那一幕感动的不行,小正太实在太可爱了……

4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1997第69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摄影好,音乐好,政治,缺点是节奏失衡。

52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一老一少从讨厌到一点点建立感情,到难以割舍。看点主要在小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眼睛亮且干净,很难让人不喜欢。另外政治背景真是鲜明。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雕刻时光 + Lens:19:50 (摄影无敌了)

57分钟前
  • Eccentric Cat
  • 推荐

【B】摄影暖黄的色调很好看,在温情片里加入了政治元素算是比较特别,故事重点其实不在父子情,而是一位老人被小孩闯入生活后的心态变化

6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常涌现出这种温情的片子,捷克贯有的清澈角色脸庞和清澈到底的镜头,相对《中央车站》,稍显的过于理智,以至于看过半年后,脑海里的电影库里都想不起它的存在了。知名度不广让许多人错过它是真的很遗憾

1小时前
  • 今生、唯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