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y Scott(简·怀曼 Jane Wyman 饰)虽然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中年寡妇,身边却依然不缺追求者。一天她在自己的花园里邂逅了新来的园丁,已故的老园丁的儿子——年轻的Ron Kirby(罗克·赫德森 Rock Hudson 饰)。几次接触后,Cary了解到Ron对于种植的喜爱,于是Ron带着Cary去了他的家。年龄的差距并不能阻止两人坠入爱河,然而他们的爱情却要面对许多考验。首先提出反对的是Cary的儿子和女儿,她的儿子甚至以离家出走来威胁母亲放弃这段关系。而当整个镇上都充满了关于两人的流言蜚语时,Cary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试着带上Ron去参加俱乐部的派对,却遭遇了一些不快的事情。Cary还是选择了和Ron分开,但两人却还是爱着对方......
深锁春光一院愁:美国的裂缝
《深锁春光一院愁》上映于1955年,彼时,美国刚刚获得二战红利,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最多的时候这个群体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嬉皮士运动尚未发生,整个美国处于富足而稳定的状态,中产阶级作为社会构成中最保守的部分,形成了相对应的保守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的职责就是照顾好家庭的每个成员,另外再负责貌美如花。凯瑞就是这庞大的“美国甜心”群体中的一员。
凯瑞四十多岁,美丽善良知性,风韵犹存,丈夫去世,育有一儿一女,儿女长大,即将离去。她尽职尽责地照顾着这个家,过着传统规定的生活,不敢逾越半步。
一切看起来好极了。
直到小她十几岁的罗恩闯入她平静稳定的生活。
罗恩是已故的老园丁的儿子,高达强壮英俊帅气,但是贫穷。
“一切看起来好极了”,凯瑞客套地对罗恩说。
“并没有很多”,罗恩直言。
罗恩带着不同于她的异质性走进她的生活,自然吸引了她的兴趣。开始她处于礼貌和习惯和他交谈,几句下来便不自觉地被他吸引,他们聊起了树。
他给她剪下一枝金雨树,她插在花瓶里。
爱情在萌芽
“埃及传统是什么?”凯瑞问女儿。
“把寡妇连同其他的财产活活封死在她丈夫的墓室。理论上,她也是财产,应该陪他一起死,部落负责这件事。当然那不再发生了,不是吗?”
“是么?也许不在埃及了。”
事实上,她也是财产,正在被陪葬。部落正在负责这件事。
他邀请她去他家做客,她先是下意识地拒绝,随后改口。
她从城市走入了他的乡村。
浮华必是泡沫,泡沫必然被打破。
在他家里,她开心地像个小女孩。他待他像珍宝。
“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像成功,如果一个人不他的同伴步伐一致,或许是因为他听见了不同的曲调,让他跟着听到的音乐而行,无论多么的有节奏,还是多么遥远”。
“我想,现在的日子,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安全,像许多人一样,如果有钱和地位就会有安全,然后,他遇到了罗恩,他什么也没有,看起来也不需要,他困惑不解,答案很简单,迈克花了很多时间才想出来”。
“答案是什么?”
“活出真的自我,那就是罗恩,罗恩的安全来着他自己,谁也带不走,罗恩不会让不重要的事情变得重要。”
她羡慕他,爱他,像活的像他,但她没有真正理解他,她也不能成为他。
他看出了她的顾虑,“你在回避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你害怕”。
“怕什么?”
“很多东西”。
她害怕的是她的家,她的孩子,以及周围人的眼光。
卖电视的和她相遇在门口。
“我对电视不感兴趣”,她说,她的心里全是他。
他向她求婚,她犹豫了。
她摔碎了他精心为她拼凑的瓷壶,她很内疚,“你花了那么多时间修它。”
“没关系”。
罗恩不会让不重要的东西变得重要。
“两个相爱的人想要结婚,那应该很简单”。
“如果你不害怕”。
如果你不害怕
她还是没法迈出那一步,他们分开了。
儿女们还是给她买来了电视,“戏剧,喜剧,生活就在你的指缝中展开。”
多诱人的广告词,就像她以前的生活,华丽精致,同时 ,又是那么的无趣。
如果电影停留在此处,将是极致的悲剧。
可这里是好莱坞,终究还是逃不出大团圆式结局。
在我心里,电影就停留在此处,就像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凯瑞呆呆地望着电视画面中反射出的自己。
像一个盒子,困住了凯瑞。
这就是美国的裂缝,阶级,传统,党同伐异。
也是整个世界的裂缝。
鲁迅有句经典的反问,娜拉出走以后呢?(娜拉是易卜生作品《玩偶之家》里的角色)
我很愿意相信凯瑞和罗恩像电影里那样“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这很可能不会发生。
All That Heaven Allows是本片的英文片名,“天堂允许的一切”。
如果电影是梦的天堂,让它发生未尝不可。
我们恐惧的,不过是恐惧本身。
如果你不害怕。
看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故事就像看宣传画一样,色彩浓郁服装华丽,妆容上更是精致到近乎苛刻,混合着尚未湮灭的贵族气息和新生力量的朝气。在奥斯卡最佳影片里,从第24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到第41届《雾都孤儿》里的众多彩色影片中,大家似乎都在尽其所能的大胆用色,在歌舞片的背景下还觉得天衣无缝新鲜有趣,放在正常故事片中便是睡前故事模样了。
在这部名字翻译的非常优美,《深锁春光一院愁》里,这种浓重色彩风格的美让影片美如油画式的走马灯。光线也是色彩搭档的好手,即便影片中园丁和富有寡妇之间的恋爱看似大胆,实际上多数时刻人们在刻意压抑、隐藏内心澎湃的情欲:当寡妇一个人在家时,客厅和走廊虽然开着灯,卧室里却是漆黑一片,这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孤独凄冷,也侧面烘托了她与小镇多数人生活的格格不入;当她和园丁在木屋里商量着未来时,因为强烈而温暖的光线让他们留给观众的更类似是一个黑色的剪影,这时的她不再为黑暗所笼罩,不需要在黑暗中展现致命的美。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富有的寡妇和她家的园丁相爱了,园丁的朋友十分欢迎优雅迷人的寡妇,而寡妇的朋友、邻居、儿女以及她生活阶层的所有人却持反对意见,二人相爱的压力与日俱增,终于在寡妇儿子离家出走、女儿在学校受人嘲笑后关系崩溃,而她,又该如何继续今后的人生呢。
对寡妇的苛刻是古往今来男权世界对女性的隐形酷刑,在否定了她们人身自由、性爱自由、思想自由后甚至还以殉葬强行保住死去男人的名声。所谓的坚贞不仅从理论上否定了女人有同等享受性爱的权利,甚至否定了女性对性爱的需求,直接将女人贬低为男性享受欢愉的工具。在这种不健康观念的压制下年老的寡妇往往沦为男性的帮凶,将她们扭曲了的女人生活的观念传输给下一代。《月亮河》里寡妇要为丈夫的死负责,并终生留在寡妇之家;中国有贞节牌坊,莫名其妙的集体狂欢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不相干的人;片中博学的女儿不赞成寡妇被迫守寡,不然就像埃及妻子必须给丈夫殉葬一样落后和无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对寡妇忠贞爱情的歌颂,好像寡妇的欲望和灵魂只能随着丈夫死去,活成一尊行尸样的牌坊才能保住全天下男人的颜面。奇特的是,通常这种观念越强烈的男人越管不住自己的小弟弟,他们从不相信身心合一的坚贞爱情只能属于一个人,那位喊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便当仁不让的传出了和儿媳乱伦的丑闻。
除却整个舆论环境对寡妇的变态围观,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扮演和她与儿女的关系也是令人关注的重点。为了挽回离家出走的儿子的心,以及不让正在恋爱时的女儿被人指指点点,寡妇选择了和园丁分手。她的失意、苦闷、寂寞都成了心头上的一块病,让本来健康的她患上了头痛症。朋友照样举行着派对、儿子照样不回家、女儿迅速嫁了人,寡妇撕心裂肺的痛苦并没有换来任何人的谅解和同情,相反,他们认为只有她的寂寞孤独才值得歌颂,仿佛在寡妇无欲无求的时候他们才能在自己的性生活里从容不迫的延长一分钟。
当许久不回家的儿子平安夜之后回到家中,因为买了一台母亲一直毫无兴趣的电视机而被自己的机智打动时,画面停留在了电视机里映衬出的寡妇痛苦的面庞,美丽和生气荡然无存。那是她的儿子为她建造的监狱,冠以爱的名义,这是全片最残忍的一幕。
真没想到我也有要写长评的一天,虽然单纯是因为短评字数放不下......
电影用极具戏剧性的剧情为底,而如梦中童话一般的色调与分镜,随时压抑的你至死的派对,穿插的瓦尔登湖与社会学都使这部“肥皂剧”看起来不止止只是一部单纯的披着姐弟恋还有寡妇文学tag的cult文学。它对爱情与女性的解放写的要更深入一些。又或者像是后来的剪刀手爱德华与廊桥遗梦的结合,不被允许的,而又汹涌的爱。
它是只供男女主爱情的童话,Cary第一次去到Ron为她改造的那个小木屋时,蓝色幽静灯光下、巨大落地窗前的吻美的让人想要把时间全部暂停在这一刻。超越年龄与阶级的爱情是多么的多不可思议。坠入是不可避免,沉溺是春天该做的事情,可是此时此刻什么样的背景勾勒都不重要,因为爱情便是这样早有预谋的被温柔的用一个吻来揭露开。
(此处Cary突然清醒过来,强装镇定的收拾东西匆忙离开时把那个茶壶打碎的时候我感觉我心也碎一地了......)
它同时又是一场真实的现实场景。Cary带Ron参加聚会的那段剧情太好了,大家都看到她,下意识认为Cary就是一个贪图肉体的荡妇,而Ron是那个不知羞耻的贪图Cary钱财的穷鬼。所有人都要求Cary做那个传统的人,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延续下去,但却没有一个人在乎Cary的内心。ps:人物台词方面设置的太好了,那个长舌妇可真懂说话艺术啊.....
无论是钢琴上还是电视机投射出来的cary的倒影都让人觉得太孤独太压抑了www
好在结局还是he,女儿的爱情点醒了Cary:分离与争吵之后才意识到你是多么的离不开对方。
Ron:You've come home? Cary: Yes, I've.......I've come home.
结局的Ron一醒来就说这句话真是浪漫死我了.......
总之满分的电影,值得一看。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是因为我比较坚定的爱情沉沦主义吗?
还有一些关于cary女性解放的就不说了,虽然很想说来着。。。。。。
剧情上除了两个问题以外其余都很棒 1.kirby到底喜欢Carrie什么? 2.kirby到底成长没有?在Carrie说结束之前kirby一举一动就好像个神人一样,波澜不惊,自信满满。Carrie离开后他懊恼的动作或许是整部电影中他感情波动表现的最明显的镜头。当然你可以看到影片对他自然地生活方式是推崇的,但对他对待别人的方式却有所批判。比如他总是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做主,却不知有时候女人不希望仅凭自己拿主意。 但是他对此没做出任何行动,或许导演只是觉得这是kirby顺从内心带来的一点副作用罢了,并不需要特别提出来批判一下。 到了最后,kirby受伤,Carrie到他家照顾他时,遇见k的那位女性朋友,carrie却又像第一次到她家做客的时候那样说起kirby,完全是重复甚至强调那时的观点。而这与kirby,剧情发生的东西是冲突的。所以,我很是不解
据说从戈达尔到阿莫多瓦都喜欢Douglas Sirk的mélo,据说法斯宾德照着这部拍出了《恐惧吞噬灵魂》,可是,可是《恐惧吞噬灵魂》比这好看太多了啊……也许是年代太久远也许是上世纪美国小镇的保守程度让人无法共情也许是男主那个五十年代万人迷标准发型(男主一出场感觉仿佛看到了Cary Grant,然后发现不是,然后觉得随便吧他们打扮也实在是差不多……)让人看着很出戏,总之除了色彩鲜艳到简直可以与Dario Argento的恐怖片相比(但又没有其他美学上形式上的追求)之外,实在不知道有啥值得注意的。也许在五十年代在美国mélo也只能拍到这样了,不能用阿莫多瓦的标准要求一个上世纪好莱坞导演……
瑟克的场面调度是对于平行蒙太奇的替代,而非如同(巴赞所提及的)奥森·威尔斯形成一种时空的完整性,反而暴露了时间的凝缩机制,成为好莱坞的一个潜在的自反时刻,甚至是《鸟人》,或迪士尼动画,高概念影片中技术处理之下的伪长镜头之雏形。另一方面,对于时间的迷恋构成了全片南方哥特基调,瑟克高饱和度的美国小镇是一个过去的精致镇纸,并随着儿子寄来的电视机——一个“新”技术物——构成了对人物精神的最后一击,作为50年代对于电影行业最大的冲击,电视在《深》中并非属于将来,而是沉浸在一种无法改变的秩序之中,维持gossip的包围——当然,也可以被理解为影像媒介本身的自反——因此吊诡的地方出现了,如果现代性无法形成某种解放,那么过时的银幕亲吻或作为道德的农场生活也不行。
好好看的melodrama! 看得我柔肠百转与千回... PS.看完之后在卫生间排队,一群奶奶在讨论Hudson好帅好帅这件事,让我想到了In Jackson Heights里面那几个老奶奶在Espresso 77一边织毛衣一边说着“我喜欢的男明星都是gay...”哈哈哈~
瓦尔登湖、弗洛伊德,小镇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道德(电视机)VS自由人的联合体,表现主义的色彩和用光、十分诗意,透过寡妇和年轻男子的爱情讲述了更深的主题。
Melodrama,表现主义传统在色彩上的反映。瑟克极大影响了法斯宾德和阿尔莫多瓦,如前者酷爱的镜子框子和后者的色彩运用。剧作的社会意义在于女性独立及“传统社会”之人言可畏和子一代的对家庭瓦解(MD这就是个狗血版的小津啊)。音乐是大交响。
瑟克使用了大量布莱希特式的疏离工具:框架镜头;歌曲插入;闪回;讽刺与戏讽;过分明显的俗套象征主义与颜色象征主义;反自然布光,等等。但这些工具并没有让观众从经常呈现情绪浓烈的主人公们的身上疏离。相反,他的电影高度情绪化,观众也严重融入角色。加之煽情音乐对于催泪效果的推波助澜,反而强化了瑟克“泪片大师”的盛名。
琼瑶剧式的故事,却如此细腻动人,道格拉斯塞克很懂得节奏的掌控,不同阶层的矛盾、价值观与爱情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纠结与转折,每一个镜头都深思熟虑。喜欢影片的色彩~
Everybody knows melodrama is a form of cliche, but somehow funny to make a analysis towards it.
太喜欢了。把情节剧拍成这样了还要跟韩剧和琼瑶来比,大多观众果然只看故事。
stunning cinematography, fell in love with Douglas Sirk; doesn't Rock Hudson look like a greasy version of Gregory Peck
要欣赏塞克的作品需要的智慧真是不少,[深锁春光]这部杰作身体力行地给出了拍情节剧的方法。他用声画手法把阶级这个核心动机强调出来,让妇孺皆懂;同时又用这种强化手法制造了异化感,让人觉察到背后的讽刺。这部作品于是同时向外发出两个波段,灵敏的接收者应能捕捉到这种多声部造就的立体感。
男主是典型的好莱坞老式帅哥~可是男对女的爱也太突然了吧 如果你要说“这就是爱情” ok 我服了。= =。可是结尾也太drama啦 女守在昏迷的男身边,他就醒了 囧。 我若是导演,就让她在看着儿子送来的电视机时哀怨的结束~~不过这样会被观众骂死的哈哈~~【男主的真相竟然是小基友!】色彩和光线很美好~
结尾男主失忆认不出女主就神作了 这片子很好地印证了Klinger的批评 所谓的反抗型好莱坞也不过是主流好莱坞话语的变体 女主对自己城市中产的突破并不突破中产阶级底线 而只是建立一种新的中产生活--乡村中产 这种突破对于保守的观众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其真正匮乏的正是对主流的反抗
浪漫爱情片,中年寡妇与年轻男人的爱情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核心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推崇《瓦尔登湖》里的自然主义,我想喜欢这本书的,其实都是非常渴望却不敢或不能脱离世俗的生活,不要听那些流言蜚语,追求自己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为自己而活。
有儿有女的卡蕾爱上小她一截的园丁罗恩,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不止闲言碎语、挖苦诋毁,还有卡蕾儿女的极力反对,于是卡蕾的世界从金黄灿烂的秋步入了冰寒冷冽的冬,无私给了爱情迎头一击,中年卡蕾缺乏的,是放手去爱,管它刀山火海的豁出去。
精准地拿捏了“寂寞”的频率,是欲语对方却挂断电话的失望与欲望,或话已说完仍情留半晌;最后沙发的黄色用得真美,非复古风格可以模仿;看的过程中,曲意地想起鲁迅的话,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人,他人的恶意构成的多层次地狱,是剧本最精彩之处,当然还有剧本的细腻与完整性。
林肯中心把这部和《恐惧吞噬灵魂》《远离天堂》三部连放简直太厉害了,一脉相承的鲜艳色彩和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很多那个时代的符号,比如电视机,就像一道枷锁;女主的女儿虽然上了大学,却仍旧是传统女性的思维。瑟克片里的纽约郊区小镇,简直全是恶意和无趣啊,当然,还好我们还有园丁
女人都是要别人替他决定;可是即使过了100年,我们仍要为他人而活。
男主掉雪堆里一幕笑死我了,这老电影的演员吧 ,表演的痕迹咋都那么重呢,,表情什么的都太好玩了,这男主真是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的脸啊,看到他就想到菊花+aids
小城之春董夫人,人言可畏苏丽珍,深锁一屋霓虹光,此身谁料是李纨,世上寂寞寡妇夜,愁煞多少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