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要有人让这世界运转。”
约瑟夫·斯达在《波弗特》《脚注》之后再次寻找到一个很多影视题材会涉及但少有刻画的视角,一个政治掮客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剧作和电影语言上招数还是挺丰富的,如果展开可以形成一季政治剧的素材被很好的浓缩为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行之有效。同时在冷幽默之中并未丧失自己一贯的人性关怀,自然不刻意。
理查·基尔奉献了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一改政治掮客面具化形象,生动且厚重。
诺曼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掮客,有一点人际关系,然而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不太靠谱的,所以一开始只能非常落魄地到处说媒拉纤,谎言连篇地说我和某某熟识,到处自来熟地搭讪串门却被人不客气地拒之门外。(第一章节基本就是各种杂乱的人际关系,看得有点晕,不好看,熬过去就好多了) 直到他搭讪到了以色列某个副总理级别的艾歇尔,拉关系的过程中强撑面子替他买了双顶级品牌的皮鞋,恰逢人家心理低潮期,所以对他还是挺感激的。这笔水漂似的政治赌金却不料压对了黑马,3年后艾歇尔摇身成了以色列总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靠着和以色列总理朋友的关系,顿时人脉广开,诺曼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然后诺曼在一次旅行中好死不死地搭讪了一个以色列法务部的女人,大嘴的他在极力推销关系的过程中把和总统之间的关系都和盘托出,恕不料此人却是以色列的法官,觉得这个是贿赂行为进而对总理开始了贿赂调查。
期间诺曼也遇到了诸如犹太教教堂大楼回收,外甥要娶非犹太教女人,以色列总理儿子要进哈佛等各种杂七杂八需要掮客的事。最后诺曼还被传讯要求出庭做以色列总理受贿的证人。面临绝境的诺曼最后靠着一死却奇迹般的解决了所有的事情。
诺曼实在是个不太合格的政治掮客,虽然有热情,也有不怕热脸贴冷屁股的厚面皮,然而掮客的核心就是扎实的人际关系。这个却是诺曼的阿克琉斯之踵。他自诩的关系其实都不是很牢靠的那种。即便和以色列总理之间的朋友关系其实也不能算亲密到同穿一条裤子那种,有事找总理还是有各种门槛的。想当初如果艾歇尔不是在心理低潮期,如果他是个再成熟谨慎些的政客,哪里轮得到诺曼这种低级掮客拉关系。而片子后期出现的那个马路掮客简直就是诺曼曾经的翻版,不过形容邋遢,更不上台面而已。看着也颇为讽刺。
看有评论说诺曼最后是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其实倒还两说。诺曼本就是个籍籍无名的掮客,孤身一人,到处受排挤,不受重视。最初,给艾歇尔买单送鞋绝不是出于大方或真诚的交友之心,纯粹就是一场赌博。后来突然间艾歇尔成了以色列总理,诺曼自然是心花怒放,受宠若惊,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这是真正的友谊,死心塌地地要维护住这份友谊。
诺曼最后以自己一死成全所有人的好事,沧海一粟,只少了个微不足道的掮客。你说他是好掮客吧,显然他的关系不靠谱,做事带着情绪;你说他不是个好掮客吧,他却居然连命都肯舍,来换得八面玲珑,大家美事得成。一个真正的掮客永远只会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点上,诺曼显然觉得自己卑微的性命其实是渺小的,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士为知己者而死。终其一生精心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网,八面玲珑,成功做了一回伯乐,貌似应该成为人生幸福事业辉煌的起点,然而人生就是大起大落,陌路到来只见大厦倾倒,孤助无援。当吃下那颗苦似毒药的花生后,似乎预见到各有各的幸福,可惜与自己无关。我不会背叛你,这是临终前对背叛的言行掷地有声地回应与赌上自己的幸福也要使自己谋划完美演绎,让人生完美谢幕。不愧于天地,令人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当过“诺曼”,和陌生人聊天打交道时总喜欢把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大人物脱出,显示自己的不寻常的人脉。这样做也许是想显摆一下自己,也许确实是想通过人脉帮助别人,也许还是为了酝酿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这些人脉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有多少是为我所用的?又有多少是彼此利用的?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影片中的“诺曼”是善于利用人脉的掮客,也是一个被人脉利用的掮客。他并不高明的交际方式和絮絮叨叨的表述方式,确实令人生厌也不值得被人喜欢。“诺曼”为了实现推销自己的计划不惧怕别人的冷眼相待,受辱时也不知道生气为何物,只知道一路死磕到底。 去利用人脉的“诺曼”,被人脉利用了,丧失利用价值的“诺曼”最终被抛弃在公园的长凳上,孤独的等待自己用花生来了结此生。 悲哀啊!
很多人无法理解诺曼的行为动机,他显得很神秘又很卑微。因为他帮助了别人却从未改变自己,这种自我牺牲或者说忽略自我的存在方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在自私的人眼里,诺曼只是个临时工具,即便心里对他有所亏欠,他也是一文不值的。诺曼并不愚蠢,他有自己追求的东西,他也总能一次次实现自己的目的。诺曼也不可笑,他活在一种希望里,一种很多人都不屑一顾也不信任的希望里。这希望却足以改变很多人,同时也使诺曼感到满足,以至于死亡对他而言也不值得去畏惧和逃避,而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他像蜘蛛般创建自己的网,但他却不是为了捕猎,而是为了牢固这张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网。你可以说他是无名英雄也可以说他是人与人交际关系中的牺牲品。但他就是他,他有力量改变你,但你又有力量改变谁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颜先生(来自豆瓣)
来源:
//www.douban.com/note/633396478/
理查·基尔的皱纹,将岁月刻画得性感
严重剧透,慎阅!
《诺曼》,也许是我2017年差点错过的电影之一。它的故事线不算复杂,一位主角、一件大衣、一堆演技……足以艳压许多大片。说实在的,我对许多电影都缺少更深入的解读方法,只有以个人的角度为大家写一篇电影观后感。如果喜欢剧情类的电影,推荐看一看,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角名叫诺曼,他是在政治圈层里凭着拉取各层关系,使资源多方交叉互利,从中也谋得个人所需利益的高龄“谋士”。他运用自己的人际方式,认识了一位在政坛不如意的以色列官员,他们甚至成为了“朋友”。没多久,这位以色列官员坐上了国家的第一把交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拥有这样牛掰的“朋友”也依然帮助不了诺曼。当然,这样的帮助有无能为力,也有出于自保的私利。最终,诺曼卷入了一场真情与政治的博弈中,当他放弃政治一方时,仍然没有忘记使出那套老谋深算的政治“军体拳”,不仅使多方获益,而且,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实现。最终,诺曼在没有真正交心朋友的情境下与被谎言的围绕中,选择了吞花生自杀……
在最后的片段里,诺曼扔掉了自己的过敏药,买了一包花生,接着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远处的另一位像流浪汉一般的谋士弹着一架旧钢琴,诺曼轻轻地拿起了花生米……看完这一幕,我觉得有点悲伤,但随着悲伤散去,反而感觉到了电影传达出来的幽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理解这一份隐藏的幽默感:
1. 电影的分幕叙述
从整个故事主线来看,即使没有分幕介绍,相信观众也能理解剧情,但这个分幕处理就是一种隐藏的幽默。人们常常觉得,优秀的政客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他们的舞台遍布世界上每一个所到之处的任何角落,而幕布是舞台上与演员搭档的灵魂道具,它增加了戏剧性。电影做的分幕处理,与这些政客搭档起来,简直就能堪称“完美”。
2. 贤妻口中的真相
以色列总理夫人一语道破真相,这里的设置也是幽默了一把。两口子的睡前交谈,妻子觉得丈夫并没有把诺曼当朋友,只是利用的关系,但丈夫始终不愿承认地诡辩着。为什么这样的“看穿”是由一个女人来道破,而不是那些专业的圈里人?因为同床共枕?我看不一定。
3. 现实生活的影子
当诺曼被以色列的总理朋友用真情耍了之后;当总理的秘书始终不愿接诺曼“善意提供帮助”的电话,诺曼依旧一遍遍执着地并且毫无怒气地将电话拨过去时;当看似同情诺曼的女秘书帮助其他人欺骗诺曼时;当诺曼的侄子察觉叔叔有灾难而选择装作不知道时……
还有很多这样的场景,除了反映政圈,它也在反映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遇见了很在乎的人,而对方并不拿我们当回事时;当我们想为某人提供帮助而被“瞧不上”的拒绝时;当我们想通过打电话关心某人,反而被一遍遍拒接时;当我们身陷囹圄而被身边的亲朋当面同情,背面拍手叫好、使绊子时;当我们遭遇厄运,亲朋装作不知道时……
我自己曾经遇见过以上的部分情况,一般来说,这些遭遇会让我自觉幽默,首先顿觉不可思议,然后慢慢接受,最后再次看见此类事情时,总能会心一笑,幽默藏心间。
4. 死前不忘老本行
这个点依然包含幽默,自杀在即,诺曼始终不忘再秀一次资源整合的手段。这究竟是心灵的善意,还是被环境渗透久了的下意识?我倾向于两者皆有吧。
5. 原来花生是凶器
诺曼拿着花生米笑了,后来我也笑了。这是堪称2017年年度一千种死法评选大会中“最佳信手拈来奖”。如此让人觉得敏感、神秘与肃重的电影主题,就这样被一颗花生搞笑了。其实,诺曼始终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层里,他的内心在这样的舞台上变成一种抗体,如果诺曼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环境中,他的心极有可能激发出全新的天赋。最终,他的内在被政圈抗拒着,他的身体被花生抗拒着,两头都是死胡同,就像不远处的潦倒谋士,继续被抗拒,还是欣然接受抗拒带来的一切后果?如此来看,这颗拿来搞笑的花生米是否在隐喻政圈人士的最终归宿,也许,他们在辉煌的尽头,只能迎来大众眼中的荒诞结局,就像这颗花生米?
果然,单从电影传达的信息来理解,这样的圈层真不是一般销售精英能玩转的。(诺曼使用的某些拉关系手法让我联想到销售行业。)
电影中的“摩天轮理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时你会升到顶端,有时会降到底端,位高权重,你一旦经历过就不会安于更低的位置了。”诺曼懂得这个道理,也许他自知已经被顶端的某一片景色深深吸引。
这个圈层虽然给人以超乎平常想像的巨大辉煌,但是,与随之降临的深渊对比,不仅短暂如云烟,而且加深了掉落之后的痛苦与恐惧。有胆进入圈层的人不在少数,有胆净身出户的人却不多。每个人最终的尽头都是“吞花生”,只是许多普通人拥有选择方式的权利,而他们没得选。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崇尚金钱与青春的地方,但近几年逐渐增多的老年人题材的电影,是否说明老年人群体正在被逐渐关注?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年老之后依旧可以挥洒的“青春”,“吞花生”也需要勇气,这是对许多年轻人早已枯萎的身心的隐喻较量。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老人满嘴大话、谎话,但我却认为他拥有这个职业的职业精神!
以上为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与思考。
想不通一个混迹于政治圈多年或者说一辈子的fixer,竟然这么口无遮拦、天真,对着以色列司法部女调查员科普自己如何做fixer,如何拉关系,如何送以色列总理一双鞋??送的时候不知道这是贿赂吗???在政治圈交朋友以为是真正的友情?以色列总理(虽然那时还不是)得到送的鞋竟然感激涕零?不懂这编剧
诧异导演竟然写出了这么一个故事,好一出魔幻的“官场现形记”...电影被分成了一幕一幕,更多一丝戏剧的趣味。太久没看Gere的电影,都忘了他是那么能演--对Norman完美的角色塑造让所有观众都在“读”他:他“fix”了所有,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大人物话事、一切靠钱权说话下,他竟然也是如此渺小孤单。
“感谢慷慨的无名氏”
诺曼就像个小丑,最后只能以死来平息政治斗争。影片得意的地方是诺曼那几通电话,场景混剪,意境分明,很黑色幽默。配乐挺有feel,与人物性格形成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交代诺曼这样做的原因。没能深入剖析,比较可惜。
企图把一个反英雄过度到英雄,但根本没有说服力。吉尔的年纪演这个角色也不适合。
最后,他有了他的认可,所以,士为知己者死,不管,他是否是真的知己。诺曼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最后的坚持。
在火车上大嘴巴,下车后被法务部女人揭穿那段可以说是很好笑了,一个怀着好心肠的“上帝之手”。
其实就是你我身边最常看见的那种交际婊,好像谁都认识,靠二传人际关系和情报来生存……没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就是嘴巴太松了
极度黑色幽默喜(悲)剧,坐在长凳上,脑海里闪过所有的幻觉,寒风吹过,遂吃下Nuts了结残生,从未存在,亦从不重要。
对于理查基尔的某些政治观点和言论不敢苟同,但就演技来说,从一级恐惧和诺顿飙戏开始,也是难得的实力派。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舅舅口中那次在北京遇到的“掮客”,如何从一个小学老师混到号称混迹京城政经圈的二杆子。战国遗魂啊
真的是睡着了。在重要的部分睡着了,睡醒李察基尔就安排后事要自杀了!所以说做consulting真的很悲哀啊,你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是人际关系,太容易被自己绕进去,一不小心就死了。我们都只是上帝翻云覆雨游戏的一颗水蒸气,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loser。镜头一两下晃得太厉害,景深用得很纽约。
当一个段子变成一部电影。当你就是被过掉的河上那座桥。当你忍过前15分钟,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寓言电影===
塑造一个举手投足都透着可悲的角色需要了不起的演技
四幕剧,政治网。一个政治掮客在各方势力之间腾挪倒转,给所有人“排忧解难”的故事。最大硬伤可能还是缺少对主角行为动机的合理解释,但理查·基尔一套戏服撑起了整个表演型人格啊!
诺曼在犹太教堂后的小巷接到总理的私人来电,他说你要做籍籍无名的英烈,请原谅我。也是在这条小巷,他为食言而没有赴约,请求原谅。诺曼当然会原谅,他知道那双昂贵皮鞋一旦穿上就会因习惯而脱不掉,摩天轮攀上顶端再无法接受下落。有人大婚有人复职有人牟利有人入学,只有诺曼吞下花生,荒唐地牺牲。
holyy shit this is depressing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关于政治掮客的黑色喜剧故事,可悲,可怜,但是仔细想想,诺曼的所作所为也的确只能是这样的结局,他比我们熟知的那个‘比尔盖茨的女婿’的故事玩的更过火,毕竟牵扯到政界嘛,到处是地雷阵。况且这个职业,即使做到极致,像纵横家苏秦张仪那样执六国相印,风光无两,最后不也落得惨死的下场。
还算是很高级的黑色喜剧,导演花了四幕阐述了一个理论。
“我来拉个群吧”
Richard Gere的演技真棒啊!尤其是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过他的新片了,这一下子把我们拉入了一个老年人的richard. 面部表情,手部动作,把握的真精确。让我们对这个人物一直好奇,跟他跟各色人等会面,电话。但是他为别人牵线的目的是什么?年老之后找到个人存在感?这不像犹太人的作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