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3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4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5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6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3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4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5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6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7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8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9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02

详细剧情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 Daniela Denby-Ashe 饰)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

长篇影评

1 ) 温婉相融——BBC North & South

这是一个讲述南与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融和、理解和爱的故事。
它让我屡次动容。不壮观也不华丽,然而我喜欢这样的。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和Wives & Daughters,我开始有了更多的信心。她很聪明地通过当时英国社会的生产力以及发展,将南方与北方通过景象展现出来:南方,玛格丽特的豪斯顿,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象,这也得益于南方温暖的气候,于是南方主要发展农业,人们生活闲适,就像气候一样慵懒;北方则是给人一种草木不生的感觉,冬天路面上的雪和深色的砖形成鲜明对比,什么都是硬邦邦冷冰冰的,甚至有些“狂野”(引用某夫人的话),桑顿先生的脸也是棱角分明。然而就像看到柯林·弗斯的达西迷人而带有沉醉地微笑时,看到桑顿最终有了释然、也同样沉醉、幸福的笑容时,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挺世俗地为这是个喜剧而感到高兴。
1.玛格丽特
BBC里的女主人公都不是现今大众所认可的那种美,然而都带着性格、带着柔和、带着永远都看不尽的气质。玛格丽特也是这样。她很可爱,起码我看到她圆圆的脸蛋微微笑起来,就这么感到。“理解”这个主题,在她身上表现得最全面,在理解与接受了以后,她完全地融入了进去。从南方到北方,她进行的是一种历史课上所说过的“民族大融合”。虽然不存在民族上的问题,但的确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地域以及生存的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优美的处理,展现“工业化”,并没有弄得像男作家们笔下的那么生硬、壮阔而没有人情。当玛格丽特第一次遇见桑顿,在那个纺织工车间里,我和她一样,打开那扇门,被那门后的景象给震动了。美,真美,四处飘散的棉絮就像白雪一样,几百台机器同时工作着,架着白色的棉布。我感到,这是一种对于创造工业革命成果的劳动人民的赞赏。可玛格丽特却看到了“一点都不像个绅士”的桑顿先生,他出手打人的景象可不是任何女士都想看的。而玛格丽特也不知道他的愤怒是为了整个工厂的人的生命。再美的景,在桑顿留给她的坏印象下,她写信给表姐伊蒂丝说:“I think I've seen hell. It's all white, snow whie....”多么有意味的句子,在一片白色飘絮中音乐进行着,我爱极了第一集的结尾。
玛格丽特的不卑不亢与善良让她完成了这一项融合,也成就了她生命中的幸福。她是个聪明的姑娘,可能也是受了好思考的父亲的影响。
但她喜欢主观臆断,看事物不全面,又是个大胆、感情强烈的人。有时候觉得玛格丽特就像是自己,那些缺点和优点。我看到她对警官撒起慌来的样子,真的是感到自己在说话了。想做好事,又不自觉会做错很多事,但最终稳稳当当生活在那里了。
2.桑顿
他自始至终都善解人意。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由于童年的变故他知道人世的很多。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个有良心讲原则的雇主真是那一带人的庆幸了,然而工人们居然还要罢工。因为他是主人,主人被穷人误解,是正常的事。他理解了玛格丽特,理解了希金斯。最终他居然能够凭着那股爱跑到豪斯顿,摘下那朵花,真是让人格外感动。令人更加感动的是他居然把那朵花带在身边,交到玛格丽特手上。火车站,真可能使他们的宿命。玛格丽特和哥哥的拥抱造成的误会是在火车站——那样漆黑的夜晚,他们偏偏都在火车站。最终玛格丽特去米尔顿回来、桑顿去豪斯顿回来,列车就这样停在站台上,两人相遇。
还有一个令我格外感动的场面。就是玛格丽特乘马车离去时,桑顿站在门前,说:“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那神情,那语气,太有意味了。然而玛格丽特没有回头。这是让我十分遗憾的。但也许是情节的缘故,按照一般道理,如果玛格丽特回头了,桑顿就要冲上去了,故事也会这样草草结束。
3.桑顿太太
桑顿先生的母亲桑顿太太是个我十分喜欢的角色。她不喜欢玛格丽特,并且表示过要恨她。这都是由于她对儿子的爱。只有玛格丽特才能把她的约翰从她身边带走。知道桑顿太太怎样把约翰培养成这样坚强、果断、明智的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这位母亲了。她拥有高度的尊严,却绝不是那些肤浅无知的富太太的狂妄自大。她有责任感,答应了玛格丽特的母亲要把玛格丽特当作女儿一样劝诫就说到做到,尽管她恨那姑娘。面对家业的跌宕,她有非凡的镇定。她担心的不是钱,而是自己的儿子约翰。她说,母亲的爱坚如磐石。她就是这样的母爱的奉献者。和她的儿子一样,有着大勇的一个人物。
4.希金斯
看这位人物要一直看下去,这样就会越来越喜欢。
刚开始他站在讲台上,对着一对工人说那些煽动性的话语,“We'll all stick together!”、“Strike!”,这让人有些不大喜欢。因为站在主人公桑顿的立场上,工人罢工是极其糟糕的一件事。然而看到后来就知道,他强调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会,是一种大众化的利益。要干什么事都好好地干。罢工时坚定地罢工,工作时认真地把事情完成。但当家里有妻子和六个孩子要养活的人控诉他没有人性时,我突然感到任何罢工行动的残忍性。希金斯虽然看上去是个莽汉子,圆圆的脸上却充满了爱和关怀。他和玛格丽特一家的友谊、对女儿贝西的爱,都让人感动。贝西死时他是那样柔和平静。不出声地落泪。每一次将女儿揽入怀中,都是小心翼翼、充满父爱。他最后和桑顿的关系变得那么好,真是让人欣慰。
又一部没有所谓“坏人”的作品。但对于每个人,作品都强调了让旁观者加以足够的理解去看待。因此会发现其中有足够的爱。在四处都是冰冷砖头的米尔顿,却有着直率洒脱的情感。这剧也涉及了工业革命带给环境的影响。染坊里的紫色燃料流进运河,河水都变紫了。许多细节的处理都很出色。
能看到桑顿先生后来竟然那样满怀深情,而玛格丽特几乎有些傻了,感觉比看到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局要有意思许多。在看这剧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两人永远的离别。但我更加喜欢他们之间的这种互相理解,而不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
盖斯卡尔的原著写得很长。如果我能够坚持把Wives & Daughters的原著读完的话,应该也有信心去读North & South。发现其实她的故事也都很简单,但North & South的社会性更加强烈,而这通常都是跟地域性紧密相联的。

2 ) 这一厢情愿的温柔

《南方与北方》是一部绝对值得四星的作品,然而这四星给的是它出色的演员和华丽的制作,而绝非故事的。

事实上相较于《锦绣佳人》,南方北方试图加入更宽阔的时代背景和更尖锐的冲突,但作者终究过于理想而仁慈,对于工业革命也好,工人阶级也好,她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套着自己所理解的价值路线小打小闹了一场。

对于情节的挑剔暂且放一边,咱还是要先说说有爱的部分。

南方北方的演员实在无可挑剔。本身这个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做得很出彩。无论男女主角,双方父母朋友,都并非套着常见的模子的模式化人物,个个都是相当有特色的角色。再加上在此类爱情剧中不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工人阶级,让这整个故事的人物,都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

我相信,喜爱这部剧的大部分小姑娘们都被Mr.Thornton迷地七晕八素。
许多人说,南方北方是一个类似于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个人却不这么以为。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傲慢与偏见中Mr. Darcy那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中产,在NS第二集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被Thornton彻底比了下去。
这位看似残酷的制棉厂主并不似Darcy的傲慢。他比达西更加理智,果断,坚定。他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知道女主不认同他的立场,更不爱他。他的骄傲也不似Darcy那样出于自身的地位和学识而对他人的妄加的评论猜测。他的骄傲更多的是一种自己一路奋斗来勋章,一种对自己尊严立场的坚守。
Mr.Thornton的第一次出场,带着坚毅的神情高高地站立在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之中,君临天下般的场景,实在意外地惊艳。在整部剧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位轮廓清秀的亲爱的先生,毅然地抿着嘴,沉着内敛的表情中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坚定。坚固的面具脸之下,他的眼神,却异样地有光彩。一个冰冷的眼神如暴君般不可顽抗,可以瞬间冻结周围的空气;带着压抑的心情深情痛楚的一瞥,又足以叫见者心碎。当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的他担怅然若失地坐在火车上,远远地看见女主的时候,他温暖的眼神和爬上嘴角的笑容,简直能把人立刻融化。
其实,不仅仅是Thornton,他的家人,仅仅举手投足之间,已是个个精彩异常。他的母亲如黑夜的女王般,整日沉默地伫立在窗口,望着属于自己的领土。他的姐姐的浅薄浮华,一出场,还不用开口,从那勉强抬起嘴角做作笑容和飞快地舞动的扇子中,已传神。
相较之下,女主的独立无畏与坚强,虽表现地非常到位,却没有占到多少的光彩。

夸完人物夸场景和制作。
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拥挤肮脏混乱的小镇,阴森荒凉的坟场,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这样如此压抑的环境,竟然能在镜头前音乐中表现地如此地浪漫。北方浓郁的工业革命的气息和英伦那种细腻含蓄的美感,尽能结合地如此迷人,甚至使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相比之下反而黯然失色。
除了主题的爱情浪漫色彩,工人罢工的片断也让我印象深刻。罢工前激情洋溢的演说和欢呼,罢工时沉默地停下及其安静地离开工厂的场景,那种澎湃的激情触到了我。

于是,开始说,我所不满意的剧情了。
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演员,华丽的制作和美感,以至于我在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期望值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而第二集罢工部分不可调和的强烈对抗和双方都带有一点悲壮性质的压抑与爆发,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然而从第三集开始,剧情开始偏离,避开了未解决的问题,转向另外的障碍制造和彼此的情感折磨上。个人以为哥哥一段的出现,纯粹是为了折磨男主而已。罢工没有了后文尚可以理解,矛盾的调和却实在太简单。作者用她所处的地位和认知,过于仁慈地继续这个故事。虽然还是有死亡有冲突,但更多的却是大家都是好人,坐下来彼此交谈一定能彼此理解的一厢情愿的温柔。
于是,这个故事虽然加了其他的元素披了其他的皮融入了其他的激情,终究到底也只还是个温和的爱情故事。而且,因为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却又没有深刻下去,反而比锦绣佳人那类乡间小爱情少了那么一点纯粹深入的感觉,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回味,差点沉淀。

其实,这个故事,私人以为作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社会意义社会深度的野心,纯粹只是要描绘这么一个场景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喜好。
比如说塑造出Mr.Thornton这样一位完美的情人。
女主的感情尚有逐渐沦陷的轨迹可寻,男主的感情却是一上来就没有了来由。君不见他一出场就彻底爱上了女主,风雨无阻,哪怕明知女主讨厌他明确尖锐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可能已经有秘密情人并且在黑夜里私会,甚至已经跑去伦敦与她持久的追求者之一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依旧爱的死心塌地爱她,默默地为她做任何事,不求回报。
同时,作者毫不留情虐着两位主角,女主突然被抛到北方,之后先后失去父母。男主干脆直接悲惨童年,然后感情上折磨地撕心裂肺,还得自己隐忍着,之后还不够,还要失去一切,彻底破产。
结论是,作者是个虐心派的阿。不过这点,正中我下怀。。。。

恩,最后一提,其实整个故事里,我觉得有个最凄惨的人物,那就是最初向女主求婚的那位律师。先是会错意,兴冲冲地从伦敦跑来求婚被拒绝,然后等了多年再见却跟一个工厂主眉来眼去,之后好不容易同一屋檐下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天天挂记着北方。最后陪着女主去北方,以为终于能让她做一个了解了,却没想到半路遇见男主,女主拎起行李二话不说就跟男主跑了。
好残忍,女主对他真是太残忍了。
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他的对手是如此万人迷的Mr.Thornton呢。

恩,好像我越写越露本性了,这样不好,就此打住,以上吧。

3 ) 最远的距离

喜欢十九世纪英国的那些片片,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淑女们丰腴圆润,穿着长长的层层叠叠的裙子,卷发上别着精致的帽饰;绅士们举止优雅,打起繁复的领结,戴着高高的礼帽。优雅地在舞会上互相介绍,说着好听的英式英语,男女主角一个穿越人群的眼神,一次例行的握手礼,就已无法掩饰。 对BBC系列剧仰慕已久。因为着眼的都是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你仿佛可以感觉到接拍的导演们对待每一部的认真,不敢怠慢了英国的骄傲。而且很多细节的处理也相当专业,比如:Margaret初见Thornton的车间,周围是机器轰鸣不断,画面中飞絮漫天,Thornton站在那里表情坚毅,却让我突然想到席慕蓉说的那棵站立五百年只为你的树,这一幕也在后面反复出现呼应;Margaret拒绝Thornton时的语无伦次,其实她最不了解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自己的感情;Margaret离去时,Thornton纵然当时心中仍有众多纠结,还是无法自控地默念:“Look back..Look back at me”...重逢的站台,Thornton难得地露出温暖的微笑,眼神快让人融化,Margret无法直视。。。。 系列剧中最出名的当算95年的《傲慢与偏见》,至今经典,多少新出版本都无法企及。《南与北》和《傲慢与偏见》有一点不同,影片放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中,着墨于工人的境遇,英国工业的挣扎和成长,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爱心的企业家Thornton,不像Darcy先生那般完美,钱多得没理由。 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之处在于,人物充满张力,爱情与自尊总是对立。那时期的绅士冷峻但深情;淑女善良坚强。那时的dignity胜过一切。几百年后,爱情里自我保护的自尊已不足称道,美剧鼓励着open-minded鼓励直来直去,但这种本能仍在很多人心中作祟,而爱情让人动容之处,也常常在于那爆发前的隐忍。爱里有最近和最远的距离。

4 ) 《北与南》、《傲慢与偏见》

同为女性作家,Elizabeth Gaskell(《北与南》)与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都着墨在田园风光里的风花雪月、财子佳人。如果说两人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大概是Gaskell在作品中更多地融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时代的气息,而Austen的作品则更像室内剧,场景除了闺房、书斋,还有客厅、花园,至于外面的世界嘛,还是留给别人去描画吧。

当然,即使只是描绘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等级歧视、财富差别对男婚女嫁的影响,Austen的作品也一样是经典,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场景有小场景的精致,如同鼻烟壶之所以价值连城,全是因为个中内画的精彩。即便终生未婚,作为一个女人,Austen一样经历过心动、心醉、心痛,看到过闺蜜们待字、初嫁、生子,单单把这些个感情、感触、感怀细细地描述出来,就足够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遍又一遍地捧读。人嘛,即使时代再发展、社会再进步,那些基本的情感、本能的冲动,比如男子钟情,又比如女子怀春,却是亘古不变的。后来的人们,某日闲来无事翻书,突然发觉现时的情感纠结早早在前人的笔下徘徊彷徨,不由得生出些熟稔与欢喜: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情困啊!继续翻下去,发现书页不远处达西用深情的目光隔岸遥望、牵引,又有几个女子不生出“跋山涉水来看你、此爱绵绵无绝期”的痴情呢?

Austen很聪明,或许更是因着自身情感体验的局限,Ever after之后后童话时代柴米油盐的平庸琐碎略去不提,留给读者自己去体验。那又怎么样?只要有过曾经的美好,后面的事情,谁能理会那么多?得过且过呗。就拿《傲慢与偏见》(Pride Prejudice)来说吧,Austen为笔下的夏洛特安排个俗不可耐的牧师,尽管吃穿不愁,但也只限于吃穿不愁,虽是夫妻却连打个照面都忍无可忍,多少有些令人感慨:婚姻这个东西,不实际点不行,太实际了也不行。

这个充满价值观的婚姻真理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对男女。找到“实际”尺度的黄金分割点,再在这个点上找到白马王子、窈窕淑女,无异于中了人生六合彩。更多的人们是在找寻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坐标,以求无限地向黄金分割点靠近。在这个靠近的过程中,有时候靠单个的力量比较吃力,大部分人从实际出发,牵上对面伸出的援手,以求夫妻同心合力断金的神效。不得不承认,这样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结合,多数是令人满意的,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至于一些笃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宁愿独善其身不假他人之力的行者,注定要独力完成人生之旅。然而,这也未必不是个上选:在注重过程不贪结果的求索中,抛在身后的都是遗憾,放在眼前的都是希望。

当然上面说到的情形都是比较共性的,而具体到相同结局的每个个人,总还有些独特性。比如《傲慢与偏见》(Pride Prejudice)里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再比如《北与南》(North & South)里的玛格丽特与桑顿。

《北与南》(North & South)

与《傲慢与偏见》里贵族达西从城里去到乡下低头看到平民伊丽莎白继而生发一段爱情故事不同,《北与南》的场景是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北方小城,女主角变成了在桃花源般的南方乡间受过良好教育个性独立的牧师女儿玛格丽特,男主角则是北方城里少年辍学白手起家事业有成的工厂主桑顿。两个人背景不同、喜好不同、个性迥异,初看上去就像南极与北极,永不会有相逢的时候。但是,工业革命来了,世道不同了,南北联通了。机器渐渐代替了纯手工劳动,铁轨慢慢铺到了村村镇镇。蒸汽火车将南来北往的人客货品输送到一个个目的地,即使你其实并不知道要去哪里。

火车在《北与南》里的象征意义很丰富: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大潮涌来的势不可挡(这个意象在Gaskell的《Cranford》里更直白),另一方面是命运也即人生的不可预知——一旦上了车,遇到什么样的同伴,路过哪一段站台,甚至转乘哪一趟车,都无可预知。只有意志坚强、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目标明确的人,才能在乘车过程中不断地上下换乘转站,到达终点。

玛格丽特和母亲随着放弃牧师职位的父亲乘着火车北上去工业小镇Milton的时候,并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和母亲一样,玛格丽特爱极田园生活,对繁华奢靡的都市伦敦生活毫不向往。当初母亲为着爱情嫁给贫穷但才华横溢的牛津才子,双双来到乡下营造心中的桃花源,虽不富有,却也衣食无忧。如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父亲对教条化的信仰日渐疑惑,辞职来到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找寻生活新坐标,多少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迁徙动机。

尽管父亲向焦躁不安的母亲保证生存下去不成问题,只是生活水准要打些折扣,习惯了山青水碧、花红柳绿的母亲在空气混浊、污染严重的城里还是极端不适,甚至患上忧郁症。颇有自责的父亲以教书为生,挣下的钱除了交付房租也剩不下几文。生活,对于独立又有主见的玛格丽特无疑是个挑战:像父亲一样积极地适应还是像母亲一样消极地怨艾,这是一个问题!

好在玛格丽特积极乐观,善解人意但也很有主见。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周围人群的好奇,使得玛格丽特到达伊始就迈出独立的脚步。这个独立自然不是经济的,却比经济的独立来得更重要,是人格的独立。因着这份独立,她开始接触并了解身处的新环境,即使显得格格不入也无妨,谁说工业城镇就该大街小巷挤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穷苦生灵呢?

一颗开放的心足以拥抱整个世界。玛格丽特在巷陌的穿行中结识了行侠仗义的工人尼古拉斯和他的女儿女工贝悌。和这个阶层的人交朋友,对于玛格丽特和她所代表的阶层,需要付出的首先是勇气,还要承担来自两个阶层的不解与疑惑:即便是在宣称“人生而平等”的基督教徒心里,接受自己所在的等级并恪守阶层界限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上帝将你放在更苦难的阶层,那是上帝的意思。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有些太偏爱玛格丽特了。南北两极才出现一个南,北方的工厂主桑顿到现在还没露脸,太不公平了。这不,玛格丽特到了纺织厂里,要找父亲的学生厂长桑顿先生。在棉絮飘飞、机声隆隆的车间里,玛格丽特看到了桑顿,年轻而沧桑,严厉得几乎粗野。这个第一印象相当糟糕,在玛格丽特心目中几乎成了北方工厂主的集体形象。

桑顿也很恼火:小姐,你冒冒失失闯到车间里干嘛?呆在办公室等我不就得了?这里哪能装得下你这样的娇小姐嘛。其实双方都不傲慢,但一样形成偏见,天有时、地却不利、人哪能和啊?偏见因为双方极少的沟通、极大的误会而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个视儿子如生命、时时刻刻担心儿子被女人抢走的桑顿娘,关系不愈来愈糟糕才怪呢。

看似老死不相往来、无可救药的局面也会有转机。劳资双方的矛盾在工业革命初期尚无劳动保护法可依的阶段,通过罢工形式表现出来,却很容易激发恶化成武力争斗。桑顿的工厂也不例外,不过,这次多了个第三方,一个无形中担当了调解人角色的第三方玛格丽特。如果说玛格丽特担当这个角色是必然,有两个因素不可忽略:1,了解劳资双方的代表与需求,有作为中间人的必要条件;2,对劳方有足够的基于同情的关心,对资方代表桑顿有无意识的爱情。

是的,爱情在双方都以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双方都成为对方暗自心仪的对象,却不能快意表达,阻隔他们的是南北之间的千山万水阡陌沟壑。所幸双方都理智情感并重,在来自下层的尼古拉斯与来自上层的拜尔先生不同场合的解释说合中,双方终于看到对方的另一个侧面,加深了解。

当摆脱了对过去生活的诗意美化的玛格丽特再度来到站台,等候南去的列车时,北往的火车上载来的,是捧着一腔爱情的桑顿。在乡间苦苦寻觅得来的一朵黄玫瑰,是桑顿苦苦寻觅玛格丽特的一片心。在相逢的站台上,相爱的人不再唇枪舌剑;当昔日的冤家紧紧拥抱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汽笛响起,让那些偏见们随着蒸汽与长鸣一起消散在风中吧……

《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大多数人女性耳熟能详,隔着两个多世纪,伊丽莎白与达西好事多磨的婚姻故事就好比一个梦,自己就成了伊丽莎白转世,说不定哪天就能应验在自己身上。不得不说,伊丽莎白既知书识礼又美丽端庄,丰满的身材、红润的面庞符合那个时代对好妻子好媳妇的审美预期。唯一的竞争弱势便是财富指数,以至于在婚姻市场上暂居下风,必须有个财子现身牵手才能成就良缘。当然,以伊丽莎白的心高气傲,这个财子无论如何要帅字当头的。

有市场又有需求,所以达西的出场总让人联想到高端精品(当然不是中看不中用、花里胡哨的奢侈品),一旦在乡村女多男少的场合出现,追逐者众的情形不可避免。伊丽莎白可不是坐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旧式女子,达西卓尔不群的英俊与藐视众生的目光瞬间激发了她征服的热情,在低端劣质产品充斥的当地市场,并没有太多惊鸿一瞥的闪现,那么,试他一试又何妨?

很帅很多金的达西并非假装很酷很冷漠。一些过往的经历让他对世界有着坚硬的抵触,仿佛蜗牛,用貌似牢固的壳装着最柔软的内里。拒绝,毫无理由的拒绝;距离,不可接近的距离是达西保护自己的双刃剑,伤着对方的同时也刺痛自己。伊丽莎白第一次出手就铩羽而归,输得令人相当郁闷。一对冤家,就这样以至少一方怨愤的方式结识。

来而不往非礼也!尊崇古训,伊丽莎白在后来双方见面的场合里当然要找回公道,还有尊严与面子。有意思的是,有些了解更适合以对手的方式得到,唇枪舌剑比温言软语更适合表达内心的爱恨情愁。原先达西的傲慢与后来伊丽莎白的偏见一步步升级,对手之间招招直指要害、剑剑直达内心,外表虽然还看似坚强,但内里早已不堪一击,只等对方低头罢手。

总要有个契机出现才好下台阶。男人退一步山高水长,跟一个愈战愈爱怜、愈斗愈欣赏的女子过手,征服来得顺理成章。剩下的,该是为她做点什么,来弥补当初的傲慢造成的硬伤。既然她已经知道我英俊富有得不能不傲慢,那么,就让我低下高傲的头,收起多刺的舌,用智慧的脑与多情的心为她——这个注定要成为我心底的爱人的女子——分忧解愁吧。爱既然一时说不出口,就用行动来表达吧!

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啊?伊丽莎白家尤其如此。几乎神经质地迫不及待地为五朵金花找称心女婿的班奈特太太当然有自己的择婿标准,很俗很实际。像那个带着幺女私奔的大兵,骗色还要骗财,简直要丢尽脸面了。这边厢班奈特太太有气无力地祈祷“神啊,赐我个能人吧,为我们全家排忧解难吧!”,那边厢骑士风度的能人已悄悄上路,用钱财将残缺的脸面涂抹粉刷得油光水滑。

一切水到渠成。达西用行动告诉伊丽莎白:我爱你,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家事就是我家事,天塌下来不要怕,有一副肩膀撑着呢。面对这个一见钟情再见伤心见不见都倾心的白马王子,伊丽莎白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未来的路很长,达西,牵我的手,让我们一起走……

Ever after……

5 ) 可惜脸有点儿大

谨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特别盛产旁逸斜出的表达欲。 前半部分,我基本上不能够说服自己这两个人是要相爱的,更不能理解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还在本能上拒绝工业时代的烟尘与昏暗与没落闲人的矫揉刻薄。 所以当时我就总结到,或许是因为女主角的脸太大,大到我不能承受四集的长度。 中间经历罢工大反转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上两个人的命运里可以确认彼此的一个信号。 最近无解的一个问题,一见钟情之后的爱是以何为系的?因为初次见到的美好冲动毫无疑问要随着时间产生变化的,既然这种模式一开始就已经是最高潮的顶点,那往后再要变就只能下行。 好像这双人的初见是充满戏剧化的场景,确实难免互相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深刻印象。但在胡乱地在群架里建立了身体接触和昏头昏脑的求爱与拒绝等一系列戏码之后,决定了两个人走的更远的是相互理解的默契。 所以正是在fanny“她好像比我还要懂你”的抱怨之后,才会有“look back”的动人祈念。没有什么能够比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个人会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正确笃定地决定你的决定更加甜美的遇见了。而当这种神奇的感觉出现三次以上,你就要控制不住崇拜自己第一眼的明智了。接下来的故事,自然要让人无限赞美爱情。 你知道你知道,你什么都知道。 你不是像个老板清楚我的实力,你不是像个熟人了解我的为人,不是像个老友明白我的底线,你不是我的亲人知道我过去的一切,可是你却好像一个我的本身一样理解所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我的人生! 这才是足以抵价最漫长承诺的定心丸。 理解其实是一种背书,cover掉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不确定性的最后还款人,然后有长相守的信心,才终肯说愿意。所以真的没有什么成熟的感情是建立在“我就是喜欢你的无理取闹”的基础上,而是“尽管你如此不可理喻,但有什么办法呢,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那个人。” 但是即使它给了我一个如此应景的答案,还是不够喜欢上这部戏,或许真的是女主角的脸太大了,让我无法战胜自己肤浅的偏好。否则,仅仅是19世纪笔法下略僵的平面化人物、遗产完成情节所有支撑的乏力和邋遢背景,包括整个片子一种很霸蛮的拧巴感觉,当然都不能阻挡我一鼓作气看完的心。

6 ) 第一篇影评 可能过于凌乱

最受不了就是这种深沉又一往情深的男主。。。长得还这么帅。。。被彻底帅哭
最后一幕 男主融化一切的眼神里女主说着话但是掩饰不了的兵荒马乱
男主站在大雪里说look back 眼神真的很有戏!!
求婚倒是还好 提前就知道肯定会失败
其实最喜欢的一幕却很少被讨论 在街上碰到Bell 女主也被叫住 刚求婚被拒 男主还一脸怨气之后匆匆走掉 但即使是这样 说话的间隙还是忍不住偷看女主
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爱情 就是伸出去又收回来的手

一个月以后来追评
这一个月迷ra迷倒天昏地暗 连他打酱油的剧都看过了
逛贴吧豆瓣 语言风格都变了
顺带迷上了lp和科叔
英国男人们果然是老公的理想标准
内敛又有实力 沉稳又闷骚(此处为褒义词)
嗯嗯 就酱 滚去学习吧

7 ) 回头看看我吧,我最爱的姑娘

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张爱玲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让人变得卑微,即便是像桑顿先生这样铁腕的人。 玛格丽特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大雪,他不知道自己以何种立场挽留她,甚至没有勇气送她到门口,她上了马车,他站在阳台上几乎是无意识地低声说:“回头看我,回头看看我啊。” 那一声look back at me听的我几乎要掉下眼泪来。 在被几百人围攻时,他也站在这个阳台,那时候他的眼里都是愤怒和斗志,而今,他的眼睛里都是恐惧,是啊,还有什么比永失我爱更令人恐惧呢? 他后来独自一人去了玛格丽特的家乡,她已经不在了,他却想去看看她念念不忘的南方,看看这片土地如何养育了他最爱的姑娘。在南方的清新空气里,他在重重藩篱中摘下一朵蔷薇花,踏上归程。 佛祖在一朵花里看到了世界,桑顿在一朵花里读懂了玛格丽特和自己。

短评

我不要达西我要桑顿!!!!

8分钟前
  • 中分怪人
  • 力荐

I was really shocked to see so many five stars, but then I realized they're all BBC fans.

11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在老妈的大力推荐下终于看下来了,nnd最受不了这种傲慢与偏见模式的老套剧情了,本来不屑的以为完美男主角神马的最多也就能骗骗萝莉情怀的我老妈,结果,Mr. Thornton的那眼神那微笑那阴郁的小侧脸秒得我瞬间风中凌乱了。英伦+英俊,绅士+深情果然是全体女性生物杀必死啊杀必死!

12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女主角演得极好

16分钟前
  • 海若
  • 力荐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18分钟前
  • 衣莎贝
  • 力荐

外表冷酷内心羞羞的男人多么令人窝心啊

19分钟前
  • KAKHABERVNA
  • 力荐

工业革命大时代背景下的三个阶级碰撞融合。似乎立场偏颇有失公允线条简单,大概可以理解为阶级出身所致视角局限性吧,实际能否如作者希翼般的乐观就不得而知了。那句“we can't go back” 很有意味。总之有待商榷的是原著故事情节,拍的委实不错。结尾那几分钟翻来覆去倒n遍,喜欢。

24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工业时代的达西;哦,这个男人重新把我的心夺走了

2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RA去演Darcy也肯定很赞的!

34分钟前
  • 不注销
  • 力荐

给男主和最后的亲吻打分。至于这狗血的剧情……嘛,我也好想要孤寡老人的全部财产啊

37分钟前
  • kqz
  • 推荐

想给六星!被冷峻的Mr Thornton秒。被女神般的Miss Hale秒。被完美的剧情秒。被“look bact at me”秒。被大气的OST秒。被P&P被轻易超越的事实秒。

41分钟前
  • 煎果饼子
  • 力荐

这个男人几个眼神就将我的择偶要求拨到了历史新高,让妙龄适婚女在剩女的康庄大道上又迈出了很远一段TAT。英伦男子一旦长成叔以后,简直没有一个不是绝色啊!

42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心要融化了。男主角真是太帅了……他在漫天飞絮的车间中走过的侧影坚毅冷峻,非常地惊艳。此片男女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果然闷骚含蓄地彪内心戏的做法只有英国才能拍出来。南方和北方,需要的也许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互相理解而已。。。作者是个虐心派,虐了这么久才让他们在一起,人生如梦!!!

45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这片子说明一个问题,言情脑残的套路是世界统一的。看不出优点的自以为是的脑残女主,和有能力有钱的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了女主的瞎眼男主。社会矛盾方便刻画的还不错。英国人对警察的bs是历史传统。雷斯垂德你可以安息了。福尔摩斯不是针对你。。。

46分钟前
  • 鱼戏松涛里
  • 还行

最后落魄的Mr.thornton看到玛格丽特时温柔的眼神,实在让人无法自拔。被虐了三集半最后的10分钟看的热泪盈眶。很少有一部剧让人如此不舍看到结尾。另外BBC的古典剧看多了,再看看家里那个男人,会引起家庭纷争的,请各位看官自己调整好心态。

50分钟前
  • 醒着吃饭
  • 力荐

我就是超爱这种调调的英剧!

55分钟前
  • Florence
  • 力荐

不是我制造两性矛盾,可实在觉得女人写的爱情不太适合男人看。。。

59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look back at me...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高贵冷艳上进顾家绅士长得帅业余还读柏拉图的年轻实业家。英剧这种设定真是够了。。。另外全剧唯一的最后十分钟的吻戏克制得美哭。又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1小时前
  • Ma Jolie
  • 推荐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1小时前
  • Zn粒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