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讲述了一位中年女导演在还原韩国第一代女导演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奇幻电影之旅。受票房失败和更年期影响,主角陷入了人生低谷。没想到以兼职身份参与的韩国“第二”女导演的电影修复工作,竟是一场奇异的冒险……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2022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只有两部韩影。
一部是李沧东导演的经典老片《绿洲》(2002),另一部是由申秀媛导演、李姃垠主演的新作《致敬》(2022),于“女性之声”单元展映。
讲述了一位陷入人生低谷的中年女导演,为了寻找韩国第一代女导演在1962年拍摄的《女判事》中被剪辑的片段,而展开了“时间之旅”。
影片主题揭示了无论是在60年代,还是2022年的今天,韩国女性导演都面临的相似困境。
以《寄生虫》、《少年法庭》、《我们的蓝调》等大热作品,不断累积着人生角色的李姃垠演员,从黄金配角晋升到担任女主角。造型上看,片中的女主智婉几乎是申秀媛导演本人的复刻。
智婉除了电影导演的身份,也承担着妻子和母亲的重任,尤其是已经长大的儿子(汤俊相饰)躺在妈妈背上的出场方式,简洁明了地体现出人物的“负担感”。
比起儿子,丈夫更加让人感到疲倦。不做家务、喝醉回家也不会自己倒水喝,只会抱怨智婉工作忙碌而忽略家庭,诉说着自己孤独的男人······
潦草挂在客厅的几件衣服、冰箱里吃完却没洗的泡菜盒、窗户上迟迟未修理的裂痕······像在“家庭旅馆”一样无心经营、得过且过的生活,充满了疲惫感,也许某天会在台风的侵袭下整个碎掉。
家庭是这样,如果事业风生水起至少还能说值得,但很可惜,智婉的第三部电影无人问津,观众寥寥几人,和电影题目一样,电影的存在感本身就是“幽灵”。
也许正是生活化的朴素纪录,让影片前半段看起来节奏缓慢,就和生活本身一样无趣又无奈。直到1962年的那位女导演的“影子”与智婉相对而立。
影子为意象指涉相似的命运,虽不算很有新意,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影子的运用是恰当且舒服的。
女导演的影子初现,诡异的画面令人背脊发凉,但比起恐惧,智婉看来更多是一种好奇和吸引,就像她会想着在车里烧炭自杀的女性,也有可能是她的邻居。
影子连接起不同年代的两位女导演——
追寻着虚无缥缈的“影子”寻找过去的痕迹,但或许某个瞬间,过去的痕迹也会回过头来看着我,原来我们的处境并没有不同。
《女判事》中描绘的韩国第一位女法官原型,传言最后是被丈夫毒死的;拍了《女判事》的女导演因为审查制度而剪掉许多情节,胶片被人做成帽子装饰,放映员也丝毫不记得这部电影的存在······
在偏见与危机中艰难生存的女性,与无人问津的女性导演的命运,就像影子一样重合,来到了智婉面前。
与其说智婉是为了修复电影的工作而东奔西跑,不如说,因为她也是影子,是女性电影人的缩影,她寻找的是“她们”对电影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别人都无关心,但是她自己知道那些的意义。
讽刺的是,无论是电影中对审查制度的回溯与检讨,还是对缺失的无声对白不解的情节,都意外地在现实中的北影节得到了呼应。
前者不必多说,后者讽刺的点是,电影中因为《女判官》缺失了一段声音,智婉光看口型不懂主人公的对白是什么;而现实北影节放映的一场,中间有一整段戏(切除子宫出院时智婉对丈夫的调侃)没有字幕翻译,不也是一种语言的缺失\空白导致的不解吗?
潦草的翻译和中段缺失的字幕,相框式嵌入的结构,不仅包含着智婉、女导演和女法官这3层人物世界,也在现实的电影院中得到完整的第4层回扣,是如今女性电影的真实处境。
整体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温柔地致敬女性电影人的情怀之作。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华丽的技巧,也没有煽情和反转结局。但有深意的是,智婉摘掉子宫的情节,结合那段没被翻译出的对白,可以感觉到,女性导演很无奈的处境——
有时,不得不通过“去性别化”,才可能打破性别标签,消除社会性别规范,比如智婉遭遇过的性别歧视——“大妈就该待在家里,拍什么电影?”
当智婉和过去的女性身份告别,她反而变得轻松和坚定了,当找到被做成帽子装饰的胶片,智婉在破影院里对着天花板漏出的光线一段段查看时,我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力量,是在电影结束后久久不能散去的“幽灵”般的存在。
ps:在北影节卢米埃影城看的,真的像幽灵一样备受冷落,翻译潦草不说,中段还不翻了,字幕机摆烂,放送事故程度,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很可惜,它也是女性电影人的“影子”,是浓缩着热爱的她们的心血,被放在“女性之声”单元,可是却没能被认真对待,有种被辜负的感觉···
请多多关注女性电影吧!
【原载公众号 看电影看到死】
漫漫电影长河中,从来都不缺少“致敬”。从《剃刀边缘》里的浴室谋杀,到《铁面无私》里的婴儿车,从《功夫》里的“血流成河”,到《头号玩家》里目不暇接的戏中戏……影史上有太多电影桥段都离不开致敬,甚至有不少电影因为“致敬经典”而成为新的经典。
而今年,有一部同样以“致敬”为名的韩国电影,却在各大影展受到不小的冷落。这部电影的确是很不起眼:小制作,小成本,既没有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没有抓人的强情节。在北影节放映时,甚至还出现放映事故,让原本就观众寥寥的放映厅里更显萧瑟。
但它真的只配得到这样的待遇么?这部电影就叫《致敬》,由申秀媛导演执导。在108分钟的时长当中,影片“不起眼”地致敬了女性,致敬了理想,同时也致敬了电影本身。
整部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位中年女导演金智完展开。刚拍完自己第三部作品的金智完,遭遇到票房的惨败,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在电影行业坚持下去。某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到一部黑白电影《女法官》的幕后修复工作中,而该片的导演则是韩国第一位女性导演朴南玉。由此,金智完便开始了对《女法官》以及朴南玉导演的接触与探寻。在此过程中,她与朴南玉之间逐渐产生超越时空的心灵的相通,并重拾了对电影和人生的信心。
某种程度上而言,《致敬》显然算是一部“元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尤其是,影片中还有关于胶片修复的内容,让很多观众将其称之为“韩国版《一秒钟》”。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申秀媛导演第一次拍摄“元电影”。其实早在13年前,她的长片处女作《彩虹》就曾初涉此领域,讲述的同样是一位女性导演的故事。而相比《致敬》中的金智完,《彩虹》中的女导演所遭遇的困境要单纯得多:写不出剧本。
在影片《彩虹》当中,申秀媛运用各种视听技巧,来传递“灵感缺失”的焦虑,最终也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电影人是多么不容易。然而,也仅限于此。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共情最深的大概要数女主角被制片人训斥的段落,申秀媛让演员直视着镜头骂出“神经病”,很难不让观众想起日常工作中发飙的老板。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对职场遭际的调侃式发泄,那么《彩虹》是合格的。但是,“元电影”真的只能停留于电影本体吗?真的只能作为一场专属于影迷和电影人的狂欢吗?
时隔十二年后,申秀媛最终用《致敬》告诉我们,“元电影”的表达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部电影中,“元电影”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目的,更是成为一种手段,不光有对电影(胶片)与电影行业的细节展示,更有对社会与人情的关注。也就是说,影片利用“元电影”的形式特点,完成了一次建立在电影基础之上、电影领域之外的话题的深刻讨论。而这个话题便是近几年的绝对热点:社会中女性的权益与境遇。
在影片《致敬》中,我们不难发现,申秀媛赋予了角色们更多的性别意识:金智完是导演,但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同时更是一名女导演。而这正是《彩虹》在人物塑造上所欠缺的。身为女导演,金智完在工作中遭遇的各种障碍,是很多男性导演无法切身体会的。比如在辛苦工作之余,丈夫和儿子还都等着她做饭。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位家庭主妇应该做的;而她的电影事业,反倒成为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该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是许多职场女性的苦恼。影片中类似的情节,想必很难不让女性观众感同身受。
然而,申秀媛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拍摄一部家庭戏。独特的女导演身份,让她敏锐地察觉到一种传承关系的相似性。这种传承既指向电影艺术,同时也指向女性处境——正是因为几十年前朴南玉导演迈出的第一步,才会有今天的金智完导演;曾经的女性电影人屡遭蔑视,如今的她们也依然饱受着各种毫无道理的非议。
叙事上,申秀媛用一部关于“韩国第一位女法官”的电影,巧妙地将两个时空中两位女性的生命体验彼此联结,从而加强了“传承”与“相似”的印象,白描出一幅独属于韩国女性电影人的历史图景。影片中对“影子”的数次运用,看似笨拙却恰如其分。
说到底,影片无非想阐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女性群体的社会话语权正变得越来越大,但还是远远不够。她们值得更多地被关注、被赞颂,也正如影片中的配音桥段所展现的,女性的声音需要被更多地倾听。
电影/胶片,在此成为沟通两个时空的特殊管道,为展露女性的境况提供了契机,而不单只是作为一种“元电影”的必要元素。可是,当我们看到从电影院天花板射下的那一束光时,会惊讶地意识到,这部电影终究是要“归于电影”的。于是,金智完为找寻丢失胶片所做的努力,也就极富象征意味:她的整个行动是一次对韩国电影史的“致敬”。
无论对剪辑师、放映师等人,还是对电影院、胶片等物,申秀媛导演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给予充分的尊重。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朴南玉等人的坚持,克服审查、技术、资金、歧视等重重困难,金智完、申秀媛们便没可能获得如今的种种便利,电影梦或许早已破碎一地。那束神圣而巨大的光,照亮的除了影院,还有希望。
事实上,不仅电影,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永远需要一群意志坚定的“疯子”,为大家扛过最难的一段旅程。无论眼前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但至少我们还活着。活着就能看到明天!
漫漫电影长河中,从来都不缺少“致敬”。从《剃刀边缘》里的浴室谋杀,到《铁面无私》里的婴儿车,从《功夫》里的“血流成河”,到《头号玩家》里目不暇接的戏中戏……
影史上有太多电影桥段都离不开致敬,甚至有不少电影因为“致敬经典”而成为新的经典。
而今年,有一部同样以“致敬”为名的韩国电影,却在各大影展受到不小的冷落。
这部电影的确是很不起眼:小制作,小成本,既没有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没有抓人的强情节。在北影节放映时,甚至还出现放映事故,让原本就观众寥寥的放映厅里更显萧瑟。
但它真的只配得到这样的待遇么?这部电影就叫《致敬》,由申秀媛导演执导。在108分钟的时长当中,影片“不起眼”地致敬了女性,致敬了理想,同时也致敬了电影本身。
整部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位中年女导演金智完展开。刚拍完自己第三部作品的金智完,遭遇到票房的惨败,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在电影行业坚持下去。
某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到一部黑白电影《女法官》的幕后修复工作中,而该片的导演则是韩国第一位女性导演朴南玉。
由此,金智完便开始了对《女法官》以及朴南玉导演的接触与探寻。在此过程中,她与朴南玉之间逐渐产生超越时空的心灵的相通,并重拾了对电影和人生的信心。
某种程度上而言,《致敬》显然算是一部“元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尤其是,影片中还有关于胶片修复的内容,让很多观众将其称之为“韩国版《一秒钟》”。
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申秀媛导演第一次拍摄“元电影”。其实早在13年前,她的长片处女作《彩虹》就曾初涉此领域,讲述的同样是一位女性导演的故事。
而相比《致敬》中的金智完,《彩虹》中的女导演所遭遇的困境要单纯得多:写不出剧本。
在影片《彩虹》当中,申秀媛运用各种视听技巧,来传递“灵感缺失”的焦虑,最终也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电影人是多么不容易。然而,也仅限于此。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共情最深的大概要数女主角被制片人训斥的段落,申秀媛让演员直视着镜头骂出“神经病”,很难不让观众想起日常工作中发飙的老板。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对职场遭际的调侃式发泄,那么《彩虹》是合格的。但是,“元电影”真的只能停留于电影本体吗?真的只能作为一场专属于影迷和电影人的狂欢吗?
时隔十二年后,申秀媛最终用《致敬》告诉我们,“元电影”的表达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部电影中,“元电影”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目的,更是成为一种手段,不光有对电影(胶片)与电影行业的细节展示,更有对社会与人情的关注。
也就是说,影片利用“元电影”的形式特点,完成了一次建立在电影基础之上、电影领域之外的话题的深刻讨论。而这个话题便是近几年的绝对热点:社会中女性的权益与境遇。
在影片《致敬》中,我们不难发现,申秀媛赋予了角色们更多的性别意识:金智完是导演,但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同时更是一名女导演。而这正是《彩虹》在人物塑造上所欠缺的。
身为女导演,金智完在工作中遭遇的各种障碍,是很多男性导演无法切身体会的。比如在辛苦工作之余,丈夫和儿子还都等着她做饭。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位家庭主妇应该做的;而她的电影事业,反倒成为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该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是许多职场女性的苦恼。影片中类似的情节,想必很难不让女性观众感同身受。
然而,申秀媛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拍摄一部家庭戏。独特的女导演身份,让她敏锐地察觉到一种传承关系的相似性。这种传承既指向电影艺术,同时也指向女性处境——
正是因为几十年前朴南玉导演迈出的第一步,才会有今天的金智完导演;曾经的女性电影人屡遭蔑视,如今的她们也依然饱受着各种毫无道理的非议。
叙事上,申秀媛用一部关于“韩国第一位女法官”的电影,巧妙地将两个时空中两位女性的生命体验彼此联结,从而加强了“传承”与“相似”的印象,白描出一幅独属于韩国女性电影人的历史图景。影片中对“影子”的数次运用,看似笨拙却恰如其分。
说到底,影片无非想阐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女性群体的社会话语权正变得越来越大,但还是远远不够。她们值得更多地被关注、被赞颂,也正如影片中的配音桥段所展现的,女性的声音需要被更多地倾听。
电影/胶片,在此成为沟通两个时空的特殊管道,为展露女性的境况提供了契机,而不单只是作为一种“元电影”的必要元素。
可是,当我们看到从电影院天花板射下的那一束光时,会惊讶地意识到,这部电影终究是要“归于电影”的。于是,金智完为找寻丢失胶片所做的努力,也就极富象征意味:她的整个行动是一次对韩国电影史的“致敬”。
无论对剪辑师、放映师等人,还是对电影院、胶片等物,申秀媛导演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给予充分的尊重。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朴南玉等人的坚持,克服审查、技术、资金、歧视等重重困难,金智完、申秀媛们便没可能获得如今的种种便利,电影梦或许早已破碎一地。那束神圣而巨大的光,照亮的除了影院,还有希望。
事实上,不仅电影,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永远需要一群意志坚定的“疯子”,为大家扛过最难的一段旅程。无论眼前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但至少我们还活着。活着就能看到明天!
作者| 猫奴十二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赶上了北影节的尾巴,看了《致敬》,
查看豆瓣的时候发现这部电影2021年10月上映,到现在都没有评分,北影节的地质礼堂现场只有寥寥几人,虽然我在这场影院的落座率百分之八十。但还是想到电影中的剧情女主的电影最后一场只有三人观看,要倒闭的电影院放着色情片有无数个男人上缴观影费用,很唏嘘。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惊呼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有讲女性,有讲导演,有讲女性导演,女性导演在导演中的地位近几年才开始好起来,很难坚持很难好的进行下去,其实不光是导演这一行,包括很多行业对女性的限制都太多太多,有的时候不光是只有努力就好,或许女性都带上蠢朋克的面具穿上无性别服装变成花木兰各行各业才会开始对女性友好。
可即使行业再难,在电影里也还是有已经站不起来的老剪辑师,放着音乐一边跳舞一边在对女主说“坚持下去”;女主的pd已经做不下去的时候一边流泪,一边说,你要做一辈子电影。
虽然电影的翻译做的实在不咋样,不知道翻译是不是在对电影中致敬,但我还是向这部电影致敬,对片中的所有的女性角色致敬还有生活中历史中所有努力的坚持梦想的不论是否成功的女性致敬。
叙事温和,节奏慢,显得有点闷。中间偶尔打几个小盹是不会影响的。女性导演的女性视角,中年女性关于事业,家庭,经济,健康等等所面临的种种,女生可以当做自己的镜子看看,或者未来的镜子。想要了解女生的男生可以看看,其他的多数男生可能会看不下去。有几个小片段不喜欢,有几个小片段没明白想说啥,总体来说挺好的,演的也不错。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并不成功的中年女导演,寻找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拍摄的讲述韩国第一位女法官的电影《女判事》的故事。一句很绕的话,涵盖了三位女性。由这三位女性,电影可以拆分出三重女性故事:一个并不成功的中年女导演的故事;韩国第一位女导演的故事;电影《女判官》讲述的韩国第一位女判官的故事。
电影《女判官》中的女判官,是个勇敢、坚强之人,然而她却因为抛头露面的工作和无法全职料理家务而被丈夫毒死。
韩国第一位女导演因为电影工作,必须隐瞒自己有女儿的事实。早上上班男同事都会拿盐朝她扔过去,认为在这个行业里,女性身上有晦气。她热爱这个行业,却只拍了三部作品就消失了。
主人公金志婉是个不太成功的中年女导演,拍了三部电影了,正在上映的第三部电影不受欢迎,接下来的工作也不顺利,甚至要面临失业和转行的风险。在家里,她依然要操持家务,因为工作忙碌,还要承受着丈夫与儿子的抱怨和不支持。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出现问题。
每个行业、每个年代都有女性的困境与艰难。
BIFF第5场:《致敬》
1.女性的职场困境。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女性身份带来的困难让我们做任何事都比男人要付出更多。女主是一名女导演,拍的电影并不受欢迎。有一天她接了个工作,要复原几十年前的老影片《女判官》。影片是当年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拍摄的,中间缺失了一部分,于是女主沿着前辈的生活轨迹寻找线索,想要尽可能真实还原这部影片。在寻找的过程中她发现女导演跟自己有同样的职场困境,甚至没有把自己有女儿这件事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女剪辑师。因为在那个年代,被别人知道有女儿可能就会失去继续工作的机会。而女主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女导演,仍然要在职场被制片人说:“女人结婚之后就应该照顾家庭。”
2.电影行业的衰落。电影院被一个一个关闭,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只看好莱坞大片,当年的胶片电影没有被好好保存,很多被小贩卖去提炼银。女主要找的《女判官》胶片竟然在一批滞销帽子上被当作装饰,女主只能一个一个从帽子上拆下来,让女剪辑师一条一条粘好。女主自己拍的电影在上映的最后一天依然没什么观众,女制片人坚持带她一起去看,因为这是她最后一次做制片人。
3.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女主找到影片后问女剪辑师,当年这些片段为什么会被剪掉。回答是因为审查制度,这些片段里有女人抽烟的镜头。女主的婆婆打来电话说:“你要照顾好我的儿子和孙子。”女主的老公说:“你得给我做饭。”女主的儿子说:“这里不是家庭旅馆。”每当女主在家写作的时候,家庭总会对她产生干扰。最后女主因为子宫肌瘤而摘除子宫,我觉得她是希望彻底摆脱女性身份对自己实现梦想的阻碍,走出医院的那一刻她是笑的。
4.坚持梦想。生活在乡下的女剪辑师早已想不起“电影”这个词怎么说,她的外表已经和普通的农村老婆婆没有任何区别了。她腿非常不方便,她说是因为年轻的时候长期蹲着工作造成的。但她仍然每天听唱片,并跟着音乐开心地舞动。她送走女主的时候说:“要坚持下去。”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这是一部真正做到聚焦于女性的电影:票房失利和家庭危机双重打击的女导演、历史上被丈夫毒杀的女法官、60年代怀才不遇的女导演、进剪辑室被说晦气被撒盐的女剪辑师、苦苦坚持着的女制片人、烧炭自杀的女死者、出远门的女邻居......想起前不久看到郑瑞景编剧说电影界编剧的消失,虽然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可缺失的何止是编剧。在忠武路以男性为首的主导下,女导演女演员女制片女摄影等女性工作者的身影少之又少。电影界需要更多女性力量的注入,可正如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女性的难处从古至今依旧没变。申秀媛导演说致敬是自己在做了十年电影后突然觉得迷惘的时候开始制作的,希望致敬可以帮她重新找到路,也希望能让观众找到自己的路。
韩国版《一秒钟》。一位票房失利、事业濒死的中年女导演接了一个活—补配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拍韩国第一位女法官的电影的残缺音轨(查了下还真有女判事这个片),发现该片拷贝因当年的神茶有删减,千辛万苦找到一段删减胶片、跟年迈的女剪辑师一起拼接放映出来后,发现不过是一段女人抽烟的画面,唏嘘又荒诞。片中展现了女性电影人的诸多不易—难以顾全家庭(丈夫儿子不满、丈夫抱怨没有性生活),健康危机(女主摘除了子宫,对丈夫笑说以后就是兄弟了),旧时女导演甚至要隐瞒有孩子,才可能去争取拍电影的机会。很平淡的一部电影,但看得又有些感动,一代代女性电影人的抗争与传承、女主对幽灵一样的女导演身影从恐惧到坦然,处理也很细腻有力。女主跟她的制片人对话:不做电影你以后能做什么呢?不是说要做电影到老吗?最后老剪辑师说:要坚持下去呀!
很诚恳的女性电影,很动人的故事,但最后效果很难恭维……为了积攒力度伏笔埋得太后了,前大半段剧情挺乏力的。死亡意向处理得很生涩,最突兀的要数影子和高跟鞋,居然还做了正片剧情最后一幕。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片子,女主在破旧电影院天花板漏下的一束光下仔细辨认胶片的一幕,会成为我今年印象最深的段落。每个女性形象都非常好,现实里被丈夫谋杀的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故事里里的第一位女法官、一辈子蹲着工作的女剪辑师、切除了子宫的女导演、说出只要alive就会live的女制片、远游回来的女邻居、默默死去的女死者……文本扎实可惜视听极为生硬,胶片里抽烟的背影/重现咖啡馆往日的片段,这样明显跳脱于全篇节奏的处理,把观影体验拉低不少。不过开头儿子躺妈妈背上的出场又堪称妙笔…总得来说功过相抵吧,四星希望更多女性声音得以表达。
寻找遗失的胶片,修复残旧的影片,弥补人生的遗憾。是一部难得的女性电影。票房惨淡的女导演修复另一位人生坎坷的女导演的作品。在即将被拆除的影院,借着天光展开一段跨时空的对话。女性电影人的路从来难走,当初如此,而今亦如是。影片面面俱到,从她的职业到她的精神世界,从她的生活到她的身体问题。展现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压力与痛苦,却都被化于无形,没有宣泄没有抱怨,在平实的镜头语言中,自然地记录着、呈现着,这是真正难得的地方。
惊喜之作!金智英+一秒钟,作为我北影节倒数第二部新片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220821@BJIFF 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电影,元素太多了就显得有点杂烩,但是细节上处理得又挺好,让这种杂烩也不显得太过潦草……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本人的鼓掌也发自真心。
啊好喜欢好喜欢!节奏慢慢的,女主是大妈,看似一点都不吸引人的设定,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开头起就让我看进去了,看的过程我想到了《阮玲玉》,那部是现代女明星来演绎历史上的女明星,而这部是现代女导演去追踪历史上女导演那缺失的一幕戏,而此片本身又是由另一位现实中的女导演执导,真的是一部献给所有女性电影人的好片,本身也是写给电影的一部情书,非常迷影。拍的很轻盈,但其实都是沉重的话题,甚至有女性群像的感觉(如果女主孩子设定是女儿就更好了),有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片了,非常喜欢。PS女主竟然是寄生虫里的管家啊完全没看出来!
文本内外设计的四重“寻找”:第一女导演洪恩远导演用摄影机记录女法官死于丈夫之手的真实社会事件;主人公承载了媒介考古学的功能 在“寻觅”遗失胶卷的路途上直面历史上女性电影人的行业困境;而本篇导演申秀媛尝试将历史情境与当代生活编织为镜像关系(可惜并不十分有效);于是观众被寄予了将这份寻找与质问传承下去的希望
①不温不火地叙述一个普通中年妇女的故事,但不是剧情驱动,应该算是人生境遇或说是心路历程驱动型的吧,有一些打动人的地方,但较为初级的女性主义表露还是抢了主题的风头,说它初级,是因为意图过于明显:男性基本都反面角色,女性基本都正面角色,看着看着就想笑,不过倒也讨厌不起来;②女主角的职业困境,说到底还是源于职业本身的属性,既然拍摄小众电影是自主选择,那就要做好大概率无人喝彩的心理准备,就算你是个男的也一样,章明张律拍几十年,也架不住贾玲一部「你好李焕英」,你要羡慕,转去拍商业片就好,不用把锅都甩给男性;③女主角是《寄生虫》里那个保姆,演技得体自然;④原本有机会成为一部更厉害的文艺片的,惜乎创作者眼界局限,需知多数人间世事绝非二元对立如此简单,观照人性需要更开阔的胸襟更深切的体察和更强大的勇气。
北影节冷门电影,翻译十分潦草,中段字幕竟然还缺了一段...正好电影中的女导演是在寻找一部无人问津的老电影缺失的画面,倒也不必如此呼应吧,女性电影值得更多关注!
TT。跟着女主热泪盈眶,最后一次高跟鞋的迈步声和影子出现的时候,鸡皮疙瘩起了全身。
虽然以女导演为主角,但其实关于创作的内容不多,更多还是在谈论任何职业女性都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职场天花板,性别歧视,或是家庭与事业的难以权衡。这样看来影片的问题就是切得不够深,所有表达都太泛泛,但一种关怀的姿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还是很高兴看过这部电影。
韩国第一位女导演,片中女导演,影片女导演的三重互文。
当代女性导演和初代女性导演的对话,常见探寻式叙事的手法,难得没有突出探寻过程的困难重重,把重心放在导演和女性双重身份平衡上。明治咖啡馆,床单做幕布,狠狠感叹女性导演的细腻。除去部分技法生硬的问题,可以说是今年北影节到现在的top1。 本来是在地质礼堂二层,工作人员说二楼只有四个人可以下去随便坐。开场才发现人寥寥无几。看到剪辑师对金志婉说要活下去的时候意外想到了五月毕创定剪的时候我说这辈子再也不想当导演拍电影。一位教过我的老师私信我说,一定要做下去,至少在这个行业。然后我在致谢里写了句话,我说四年前来到这里开玩笑说要拯救中国电影,四年间无数次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天赋,老师的夸奖像是基于性别给予的安慰,时至今日,我感叹幸好还有电影拯救我。女性电影人们,再走远一些吧,让你们的声音传得更远一点吧。
女性奋斗故事字字泣血,但由于影片对主角的作品和成就没有做出足够的展示,导致穿插其中的对当下电影行业商业化、好莱坞入侵问题的担忧被处理得有几分自怨自艾的意味。
本届最想看之一,看完果然满足期待。题材很好,讲一位当代女导演为复原一部老电影的追寻之路。老电影是由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拍的韩国第一位女法官的故事!女演员女剪辑,满满women power~通过寻找当年的剪辑师机缘巧合发现藏在帽子里的残片,有点女版《一秒钟》的意思。但讲得内敛平静,两个时空的女导演影子对看、切除子宫后手术室回荡着婴儿的啼哭、老电影里的人物行为与当下夫妻关系的对照、残片里的影像在影响/激励着现实中女导演在困境中的抉择……人到中年事业家庭双重危机还身缠疾病,不像金智英那般苦大仇深的琐碎,不消费不撒娇。大出血就大出血,切除子宫就切了,切完跟丈夫说以后我们就是兄弟了!还调侃男人切阴茎,丈夫说切吧反正也没什么用。韩国独立电影就是这般大胆又轻盈,男人总算体悟出和有梦想的女人生活会很孤独,笑翻。
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将其狭隘地归属于“女性电影”“作者电影”“迷影电影”甚至“艺术电影”等任何一个范畴。这就是一部电影,一部纯粹的电影。只不过套用了以上的标签。当即将废弃的电影院天花板那凿穿的天井将岁月重新投射在蒙尘的胶卷上,像神启一般回归人间。当台阶上下阴阳分割的鬼魅随着香烟缕缕飘散,一种恍若隔世的宿命就此相连。我一直在想如果洪尚秀来拍会如何?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肤浅。大概或许还有李沧东,不过他应该也拍不出特有的视角和质感。这其实也算是电影的专属魅力,看多了自然自然
#12th BJIFF# 本届北影节唯一入选韩国片,前入围2021东京主竞赛。只能说片子情怀动人,是部非常重要的关于性别平权和电影史上被遮蔽的女性声音的电影,但绝对不是什么好电影……主线是事业瓶颈身体更年期和家庭鸡飞狗跳的女导演的中年危机,副线是她接的一个“没钱但有意义的项目”,对韩国第一位女导演洪恩远及其作品的修复和调查,只能说两条线都没有什么冲突,全片顺拐,既没什么悬念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片子里写的那都不叫事儿),同题材有安哲《尤利西斯的凝视》你看看人家……而且韩国电影遗产保护就这么差吗……这个题材根本没有拍故事片的需要,好好做个纪录片就行了。
BJIFF. 女性主义,电影主题,致敬女性电影人,平权色彩浓,叙事风格温和但是。。太累太困了中间睡着了!师妹宝陪我一起看!耶
3.5 真的特别特别爱电影的人,才拍得出来的电影。可能是今年主题上最有价值/意义的韩片。女性的职业身份与家庭身份的平衡、女导演/独立电影的双重困境、对胶片/老电影资料的追本溯源与重塑、旧日文化世界的坍塌与没落……每个主题之间都是复合的、彼此穿插纠缠的,排列下来全都踩到点上。但可惜的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还是拍得比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