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2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3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4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5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6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3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4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5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6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7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8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19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In 1905, French seminarian Bruno Reidel is found guilty of murdering a child. At the request of the doctors observing him, he writes his memoirs to explain his action.

长篇影评

1 ) 内心独白独室回忆杀人罪案传记片。一个冷血杀人犯的内心独白,被几个评估官员要求写下来,于是男主杀人犯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和从小的生活开始回忆,并写下来

内心独白独室回忆杀人罪案传记片。一个冷血杀人犯的内心独白,被几个评估官员要求写下来,于是男主杀人犯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和从小的生活开始回忆,并写下来,一直到他杀人为止的故事。男主的演技真心了得,一副弱不经风的模样,却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冷面杀手,而且还是预谋很久,克制很久了,真心让人害怕。冷峻的眼神,佝偻的身形,真是太像一个变态杀手了。

一开场,男主杀了一个人,但是镜头转向尸首时,尸首没有头。紧接着男主就自首了。然后就是进监狱,被三个应该是评估组的官员进行讯问。其中中间的官员让他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全部写下来。于是男主就开始写。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农场主,母亲有点刻薄,对子女没有什么关爱,只有严厉地训斥,相反父亲比较随和一些。他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从小就在家里干活。上了学以后,他成绩优异,但是他从小就对杀人见血很感兴趣。看到家境比自己好的,长相俊美的同学就想伤害他们杀了他们。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看到杀猪,受不了跑掉了。但是虽然害怕,但是可以吃到猪肉,还是很幸福的。所以他才会把杀戮和鲜血与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男主慢慢长大,一次他遇到一个过路客,向他讨要牛奶喝,还趁四赖无人,猥亵了男主,让男主初次尝试了zidu的快感,从此男主一发不可收拾,还常常把杀戮和伤害变成他达到高潮的催化剂。无时不刻围绕在脑际的杀戮把他折磨得很痛苦。幸亏他生活的城镇来了一个传教士,他勇敢地向传教士忏悔了,被传教士点化后,他成为神学院的一员,一开始因为性格孤僻,家境贫寒,被同学排挤。他曾经也想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但是苦于始终融不进去。于是他就开始拚命学习,用学习麻痹自己,忘却杀戮和欲望,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他又开始故态复萌。对神学院的同学蠢蠢欲动,准备杀害他们或者伤害他们。很快神学院考试放假,大家都回到了家里。整天无所事事,男主又开始故态复萌,开始蠢蠢欲动。一开始准备对一个向他借书的男同学下手的,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他是在压抑不住了,就随便跑去郊外,看到一个邻居家放羊的孩子,把他杀了,还把头砍了下来,真是残忍至极。但是当他动手时,真的很冷静,没有一丝恐惧。还捧着头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自己杀了人,这种状态真心让人不寒而栗,一个变态杀人狂跃然眼前。

男主的变态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一是童年的挫败感,很家人不待见,长期冷落;二是被人侵害,无人问津,让自己混淆了欲望和幸福的关系;三是在学校因为家贫和孤僻被人孤立,心理产生偏差。男主是不幸的,长时间没有人关爱,没有人注意,养成了他什么事都放在心里的毛病。虽然有神明可以忏悔,但是也就是被点化的一次,没有长期教育引导,才酿成了大祸。所以一味地说男主的变态,其实大家还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甚至是信仰的问题,那样的时代和家庭才生成这样一个怪物。包括和兄弟姐妹,几乎没有交集,就像不存在一样。

2 ) 无法自我救赎的控诉

如同想拯救他人的《乡村牧师日记》,17岁的神学院天才Bruno始终想拯救自己。

优美的字体又暗示将发生未成年人死亡。

童年的Bruno忍受贫困饥饿和虐待。执念悄然滋生:毁灭美好才能拥有美好。

影片暗示,在男校成长的bruno喜欢男孩。

少年Bruno学习知识的能力傲视同龄人。

阳光明媚之下,青山翠谷之间,恶魔着沉重的木鞋降临少年Bruno身边,从此,他陷入万劫不复。

神性的光辉暂时遮蔽了人的欲望,长达7年。

在健康英俊富有的神学院同学中间,贫穷丑陋和先天生理缺陷,使bruno的欲望和自卑攀升到极限,虔诚祷告和忏悔也无法挽救。

健康完美的脸庞让bruno觉得温暖彷徨。

bruno无法克制欲望的双手。

对于黑暗的心灵,仅有一扇窗是不够的。

受害与施害均极度清醒。法国影人又赋予他作者气质,宁愿书写也不说。

“主耶稣向我们展示了神对孩童的爱,让小孩们到我这里来” 神父在bruno姐姐的小孩葬礼上的悼词,带来深刻的隐喻和批判,带出本片的主旨。

3 ) 《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痛苦的愉悦

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一切正常的男孩如何变成杀人犯,导演文森特·勒波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部电影以第一视角做了一次标本式探究。

开场就是骇人的凶杀场景,1905年某天,布鲁诺眼神凶狠,血液飞溅,一具没有头颅的尸体躺在他身下。紧接着,布鲁诺自首,承认自己杀了男孩弗朗索瓦。

监狱委派了几位心理医师,鉴定布鲁诺的精神状况。鉴于布鲁诺内向、拘谨、隐藏自身想法的倾向,医师建议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下来,帮助别人认识他,电影的剧情便以布鲁诺的回忆开始。

布鲁诺生于一个贫苦乡村大家庭,家里有祖父母,父母,还有六个兄弟姐妹,大姐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他们以农耕为生,节俭度日,母亲严厉苛刻,父亲正派仁慈。

在布鲁诺的回忆中,所有的场景都黯淡无光,所有的人都阴郁忧愁,这既有艰苦生活环境留下的痛苦印象,也印证了布鲁诺自小就封闭、敏感、脆弱的心灵。

第一次看家里杀猪给了他巨大冲击,猪的惨叫、绝望的眼神都让他无法忍受,逃离现场。但他又感到很开心,因为放完血就把它烤了,还开了派对,共享美食。

他曾听到父母说,有人被杀了,他开始疑惑,我们也可以杀人吗,像杀猪一样?那天他开始想象,在幻想中伤害那些经常跟自己玩的同龄男孩会给他带来很多愉悦,杀人不是目的,折磨才是乐趣。

欲望开始潜滋暗长。

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童年记忆里唯一的温暖形象也被包裹在黑暗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繁重而难以驾驭的农活也让他备受煎熬。

欲望逐渐强烈。在一次小学课堂上,在讲台朗诵诗歌的同学激发了他的杀戮欲望,他开始盯着同学的背影和脖颈,发呆,隐忍,痛苦。休息时,他尝试拉扯同学的嘴唇,被其他同学阻拦。这是他第一次将伤害付诸行动。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他回忆自己从来没有虐待过动物,有一次踩到小羊,但并没有快感,甚至同情这些小动物。他也没想过杀女孩。他不确定自己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童年的另一次糟糕经历浮出水面,他曾在放牧时被陌生人猥亵,这一次痛苦又恐惧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自渎,并越来越频繁,有时不成功便会幻想杀掉自己的男同学。杀戮让他体会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快感。

他越来越明确幻想杀戮目标的特征:必须认识,经常相处,漂亮脸蛋,高智商,举止装束都很自信,“我会杀了他,但仿佛带点悔意,因为我爱他,但我控制不了自己。”

这里,医师进一步和他确认,想到杀人,梦到杀人,他都会感到愉悦,甚至梦里也会高潮。

他不会和别人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他也从不认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是罪过。

但他内心也极其不安,在欲望和压抑欲望之间踟蹰徘徊,为了求得内心安宁,他向神父忏悔,他说我有很多不好的想法,甚至想杀人,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有时候想自杀。神父说,自杀是最大的罪,你能分辨善恶,抵挡诱惑,你需要抗争。

1904年,布鲁诺开始真诚地祷告,在财主的支持下,他来到神学院学习。

然而在神学院,他受到了更多刺激。

布鲁诺的眼神越来越阴森、内敛,因为身高更因为心理,他看人总是仰视、斜视,人群中总忍不住偷看同学,又怕暴露遮遮掩掩。

拍合照的场景加上布鲁诺的自述,生动地展示出,一个瘦弱、怯懦、穷困、其貌不扬的乡村男孩,在高大、俊朗、富有、自信、聪慧的青年们面前多么地无地自容。“我是多么憎恨他们,我是多么乐意让他们遭受折磨,我是多么希望能剥夺他们如此美好的生活。”与同龄人的强烈对比让他更加自卑,更加愤怒,更加畏缩、猥琐、萎缩。

他开始更加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同时刻苦学习,期末他终于拿了七个奖项,再次拍照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胜利带来的欢欣转瞬即逝。他发现没有目标的生活更痛苦,“存在成为乏味、空虚而单调的东西。”他想死。学期结束回家后,在家里能做的事很少,他更加感到空虚压抑,“当我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最脆弱。”

再度回到旧的压抑的环境,让他恢复了自渎习惯,但又厌恶生理快感,有沉重的负罪感。

在神学院熟识的布隆德尔,优雅自信,他的身影一直萦绕在布鲁诺脑海里。他来找布鲁诺借书,触动了布鲁诺的心弦。

在经历了一年的压抑后,欲望骤然膨胀。

杀人前一天,他做了梦,杀人,高潮,嗜血念头充斥内心。

布隆德尔邀请他一起去树林中看书,一路上他酝酿犹豫,纠结惆怅,没有动手。回家后极其自责没有完成杀戮,他按捺不住,必须释放,他走出家门,走上田野,遇到一个割草的男孩,男孩认识他,他跟男孩一起走进树林,走到深处,突然从背后搂住男孩,扳倒在地,双手掐住他的脖子。男孩满脸通红,大声求饶,他短暂犹豫,害怕他告诉家长,一拳重击,拿出准备好的匕首,像小时候看到的杀猪一样,扎在男孩脖子上,鲜血喷涌,然后一刀一刀割断脖子。

布鲁诺举起男孩的头看了十秒钟,突然感到反感,慌张地逃离,想哭但哭不出来,洗手,祷告,自首。

医师问,你对弗朗索瓦的所作所为毫无悔意吗?

布鲁诺说,他看起来很幸福,很自豪,而且他不太喜欢我。

警察带布鲁诺指认现场时,他依然表情木讷,眼神深邃。

“如果我的良心迫使我对弗朗索瓦产生怜悯之情,我反而会更倾向于恨他,嫉妒他被人同情,而我却被人侮辱,我想我比他更不快乐。”

通过书写,布鲁诺再次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神学院成为他拥有最美好回忆的地方。“我还能再见到他们吗,我是多么的不幸。”

在狱中,他再次梦到布隆德尔,和他一起读书,打破他的头。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想拥有他,想伤害他,他们的故事不会结束,“对我来说,杀人的场景充满着迷人的魅力”。

对话结束,布鲁诺歪着头,忧郁地沉默,医师盯着他,无言以对。

根据医师报告,布鲁诺进入精神病院,直到1918年去世,享年30岁。

这是一个充满“恨与愤怒”的人的一生。孱弱的身体,喧嚷的家庭,严厉的母亲,贫困的乡村,野蛮的侵犯,无尽的劳作,乏味的生活,永无止境的循环,让男孩疲惫不堪,强大的传统和宗教文化既让人无处发泄欲望又为脆弱幼小的身心提供庇护。他的生活笼罩在阴影中。电影用光影暗示了布鲁诺人生中仅有的两段温暖,一段来自父亲,一段来自布隆德尔,当他们出现在回忆中时,总是风和日丽,静谧明亮。父亲的温暖太过短暂,不足以驱散成长时期的阴霾。布隆德尔的温暖已经暗藏凶险,越明亮越高不可攀,越想拥有越想伤害。

演员表演极为精彩,童年和少年布鲁诺两位演员都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孤僻阴冷,隐忍残忍。电影中的心理医师更多依据当时最流行的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布鲁诺,布鲁诺确实很明显地体现了人对性本能、死本能双重满足的追求愈陷愈深,导致本我战胜超我,逐渐失控。从另一个角度讲,成长在精神和物质极度匮乏又极其封闭的环境中,敏感的布鲁诺自卑又自傲,走向完全“自我”,他希望占有又害怕失去,因为恨所以破坏,因为爱所以伤害,既爱又恨让他只能毁灭一切。

时过境迁,当代人已经可以用超脱的视角去回望这起并不引人关注的乡间惨剧。电影极为克制冷静,剥离了道德审判,近乎白描地还原事发的经过,让观众从主观视角体会布鲁诺成长的百般滋味。文明社会必须有底线,突破底线之前,是可以忏悔的“罪”,突破底线之后,必须接受不可饶恕的罚。

电影的忠诚与客观,与过于滥情的人文主义无关,共情的底线是维护罪与罚的边界。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人心深渊遥不可测,不要轻易相信人性。布鲁诺去世前后,更大的人为的灾难正在全世界上演。

4 ) 标记和一些衍生

恶就是善的对立面【恶也就完全被分离出来并作为恶而出现了(不是仿佛才产生的,而只是由于现在这种对立面才被给予,它只有在这种对立中才能完全地作为这样的恶出现)。】,“祢的知识完美的在我之上” 布鲁诺进入神学院,与同学的阶级差异【历史如同一种不断加强的冲突,它是一个只有在上升中才达到其真正剧烈性的过程。】“这个里德尔他没有恶意,他是个温顺的人” “用虚构的愉悦勾引我...我竟允许自己不去看祢 不在天堂里永远拥有祢。” “而自杀是不可能的。” 一句话总结:还不是因为被猥亵过。这部电影太精分了不打星。 “我所有的幸福都在于,我将不再拥有的东西”想要自杀或许也是一种幸福。这部电影又疗愈了我。或许把自渎放大也体现了“大法官”之外的另一群体性压迫,于是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是的某些方面和我很像。 里德尔的欲望不是同性恋那么简单,可以看出他对一个贫血的女孩子的联系,她的处境是他的女性主义解读视角。他之所以嫉妒同学却杀害无辜的孩子,那是他对自己的否定。他没有能力改变那个年代观念里的东西,他只能看着那个女孩子被妈妈骂,羞愧地逃走,腐烂在日常生活中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自由。

5 ) 令人生理不适!有人却打了满分

法国导演文森特·波特在其新作《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中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段惊悚至极的开场画面:

一个约莫接近成年的男孩正在荒郊野外处理一具尸体,尸体的大脑早已不翼而飞,但即便如此,男孩仍旧不依不饶对着尸体的残余部分进行无端发泄,直到清醒后厌恶地离开。

尔后,他又非常冷静地来到警局自首报案。没人知道这个男孩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但看起来,他对适才发生的惨案并不后怕,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乎。

凭借这个充满邪典意味的开场,法国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编辑在看过电影后,毫不犹豫地给出5分的满分评价不吝表达对它的喜爱。

影片是否真正具备无懈可击的完美品质终究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它让人见识到不加约束的本我可以放纵到何种地步,看后的确令人背脊发凉。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主角布鲁诺·里德尔是一个生活在法国乡村的男孩,从小体弱多病加上并不富裕的生活,让他的个头相较别的孩子始终矮上一头。

不过因为天赋异禀,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因此获得村里的财主支持,前往神学院进修。

不过令旁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似内敛温顺且聪明的小孩,打小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总是不停幻想该如何谋杀自己的同班同学。

电影在表现其童年的段落时便已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展露无疑,但令人费解的是,影片没有清晰的证据表明,导致这种畸形心理产生的原因究竟来自何处。

而这种无来由的恶通常来说并不具备太多说服力,因为我们知道个体的人格养成,总是和ta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相生相伴,甚至可以说,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DNA的先天塑造。

这方面,《白丝带》就用一个病态的案例,讲述过二战一代的童年时期所经受的各种摧残和虐待。这些非人的遭遇,为其日后的行为逻辑提供了非常致命的历史动机。

毕竟,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教育出来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民间对于人格塑造的主流看法。如果看得足够仔细,《杀人犯的自白》在这方面倒也给出了一些蛛丝马迹供人揣摩。

>>>白丝带(2009)

比如,按照主人公的说法,他诞生在一个暴力和温柔并存的原生家庭。母亲因为常年操持农活和家务,加上性格方面的问题,喜欢频频对小孩施暴,且往往不计后果。

作为母亲的对立面,善良正直的父亲成为布鲁诺儿时为数不多的温暖记忆,然而随着父亲的意外死亡,阳光亦随之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烦闷和压抑的乡村生活。

也许是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在形容亲眼见证乡亲父老宰猪的画面时,被捕的布鲁诺在其写给心理医师的日记中如是谈道:

“我很高兴看到一头猪被杀死,但不是为了看它流血,当给它放血时我跑开了,但我依然高兴,以为放完血,人们就把它拿来烤了。”

这段叙述似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初期具备扭曲倾向的人所具备的分裂前兆。他一边渴望着亲眼见证死亡的降临,另一边却又因死亡的过分残忍而选择回避。

这种矛盾的状态并不能完全解释布鲁诺的本性,因为早在这以前,他的杀戮欲便已经诞生,甚至在意识到父亲带来的善意时,他畸形的欲望就已先于父爱而生。

于是关于“性本善”的讨论开始在本片中变得暧昧而模糊——

我们分明已经预见了一个不加约束的邪恶灵魂,即将在未来的某天夺走一个无辜旁人的性命。只是直到那一天到来前,我们仍旧怀着侥幸心理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遗憾的是,早先的骇人一幕告诉我们奇迹不会到来,且随着主人公布鲁诺的成长愈演愈烈。加之他在此期间将性欲和杀人快感逐渐混淆,让人不由得怀疑他是一个天生带有病态人格的家伙。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良心”称之为一种“父母禁止行为的内化”,这种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会让人产生“超我意识”,即一种凌驾于本我之上的道德观念。

此种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本能的野蛮生长,亦是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重要基石。

但拥有病态人格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的“本我意识”严重大于“超我意识”,且呈现明显的反社会倾向。

通过布鲁诺的案例,我们了解到持有这一人格也许未必像大众想象的那么性格孤僻,他们可以在同外人的交互中对答如流,甚至表现得诙谐而幽默,并鲜少以虐待动物的极端行为来获得快感。

但只要邪恶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对他们来说,付诸实践便只是时间问题。

被布鲁诺视为救赎对象的教会学校一度承担着帮其戒断本我意识的功能,但最终究无法承受本我的不断泛滥而以失败告终。通过布鲁诺痛苦的独白,导演对教会的怀疑已经跃然而出。

杀人被捕后,面对心理学家的调查,布鲁诺在形容自己和欲望斗争的过程多少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的经典论述。

片中,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将杀戮欲隐喻为路灯下的影子。当身处路灯正下方,影子几乎小到和本体合二为一;但只要离开路灯,影子的面积亦随之增加。伴随路过的每一个路灯,作案人的欲望周期亦随之发生波动。

>>>此房是我造(2018)

布鲁罗的经历几乎是这种论调的完美复刻。在和本我的拉锯战中,他最终屈服于快感,选择和它一道坠入深渊。

只不过和别的反社会人格相比,瘦小的他显得更加谨慎,而不会如弗里茨·洪卡(德国连环碎尸案凶手)一般,将邪恶全部付诸行动。

纵然犯下滔天罪恶,但布鲁罗依然不是纯粹之恶的化身。

人们无从得知他的扭曲性格有多少来自基因,又有多少来自后天,但不可否认,父亲的关爱应该多少唤起过他的良知。

所以当他见到动物被宰杀时,他会扭头跑开,并在作案后选择投案自首。

无赖——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对待一个无法反抗(欲望)的孩子的方式吗?

面对警方的羞辱,布鲁诺如是辩解。他最终因无法克服心魔被判入狱,并在随后进入一家精神病院,直到1918年去世。

一个反社会人格者的悲剧至此落幕,但他那个时代的危机(一战)还在继续。

伴随那场危机所引发的多米诺骨效应,将对之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更深远、也更恐怖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将以指数级遇难者的出现作结,成为历史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6 ) 令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分析报告

提到杀人狂,往往想到的是类型片里那些戴着各式面具、打扮惊悚、目露凶光的人物,而这部法国电影《布鲁诺,杀人犯的自白》的主人公却是一个身材瘦小、相貌平凡的少年,而且与美国电影中那些连环杀人犯相比,他只杀害过一个人,不论从身形体格还是杀戮数量来看,都与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狂相距甚远。法国导演文森特·勒波特选择这个历史真实人物为题,显然有更深层的考虑。

这部处女作去年在戛纳“影评人周”单元首映,以一段血腥残忍的斩首画面引起震惊,但这并非典型的杀人狂电影,没有过分渲染的杀戮情节,也没有各种耸动的悬念。相反,这是一份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犯心理分析报告。简洁、朴素的美学设计让人不明觉厉,全片通过审讯式的对话,再结合主人公用文字复述亲身经历回溯前情。这种叙事并不新鲜,却能抽丝剥茧地揭开这个少年一步步走向杀人魔的精神状态。他写下的自白内容与画面上的情节相通,极其冷静而赤裸裸地诉说出内心的真实欲望,不免让人毛骨悚然。

压抑的欲望与自卑的性格是导致他精神扭曲的因素,而这些又和他幼时的家庭环境、被性侵的经历、身体疾病等等关系密切,而作为思想启蒙的宗教,也没能给他正确的指引,反而误导他犯下罪行后,可通过赎罪来解脱,他在杀人后,毫无悔意的超然态度带有不少讽刺宗教的意味。影片不志在探索争论人性善恶与否,更强调后天环境和外在因素,才是真正促发他邪恶一面显现的关键。

这名少年的残忍行为固然令人发指,但他同时也是受害者。他本可以有幸福快乐的家庭,却被严重暴力倾向的母亲而毁掉,他本可以有良好的学业与光明的前途,却沉溺欲望无法自控。他从小读书时就有想杀害班上同学的冲动,影片没有透露这种冲动的根源,却有意将性快感与杀戮的欲望同时呈现,似乎在暗示人性的阴暗面:在每个人的心底里都会有欲望冲动,一旦控制不住这只“魔鬼”,就会酿成极其可怕的恶果。

值得深思的是,导演有意从这个真实人物的个案中引出阶级的思考,近年来这个话题的电影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寄生虫》《饥饿站台》《新秩序》等片让人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来自农村的主人公与富裕家庭背景的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自卑心态很可能来自这种身份的落差。

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深受欲望本能所困,而无力反抗人性冲动所造成的悲剧。一个世纪前的真实人物事件所引发的现实思考让作品超越了杀人狂类型片的噱头,能获得《电影手册》的满分好评也似乎毫不意外。

短评

這其實可以說是一部哲學電影,從神性、人性、獸性來解構人的複雜性;從愛慾、性慾、佔有慾來呈現慾望的多樣性;再從他者眼裡的我、自我認知的我、本我來重構人的複雜性,再藉由宗教敘事裡的罪與救贖,完成對這個複雜議題的探討。隱性地將那麼多複雜議題串連起來的是愛。家庭裡缺失的愛,神學院裡同志的愛,山野裡危險又瘋狂的愛,對上帝的愛,對自己自戀自艾的愛。整個影調熾熱又冷冽。一張張漂亮的臉龐在一個個漂亮的鏡頭卻透露著危險和瘋狂的氣息,明媚的陽光下荷爾蒙的躁動裡瀰漫著腥臊和毀滅的味道。

5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从虐杀男孩中获得性高潮的神学院男孩,惊世骇俗的变态原来可以如此平淡。日记独白体剥离了道德判断或情感投射,冷静到让人毛骨悚然,感觉导演就像制作了一个历史犯罪的标本。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AtlàntidaFF2022 如此冷静而平淡地叙述出了布鲁诺的自白和他所犯下了谋杀之事,看到动手那一刻真的有些不寒而栗。童年的创伤在无法得到安慰的环境下肆意生长,直到性发泄和杀人之意成为唯一的情感宣泄口,一切已经注定发生。

9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没想明白就别拍

14分钟前
  • 拉拉西
  • 很差

7/10。标准故事片的模板,靠旁白引导观众的同时不失电影性。“羡慕被杀的孩子,因为人们同情他”,如此扭曲的心理拍得清澈明晰,满是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的影子。选角很厉害,各个年龄段像同一个人。莫名想到《被涂污的鸟》。

15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7/10

20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一直以来,我认为一个从小一直被忽略感受的那个人,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世界里只有自己,自己只考虑自己感受的一个人。看了这部电影我更是如此认为。他也曾是受害者,如今他是个变态。随着镜头走完他一生的最后,警察也没能待见他。他说“现如今我哭不出来。不过倘若是有人安慰我,我还可能会掉眼泪。”看到快结尾那个杀害镜头之后,我吓得直接捂住了嘴。随着镜头推进,我甚至想要一口吐出来。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早个十年我看到这样的电影,心情一定是坦然的。我想如今可能是年纪大了经事多了,共情心更多了一些吧。

21分钟前
  • 老钱只吃鸳鸯锅
  • 力荐

法国影像传统

2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稳扎稳打地文本分析,演员表演上的有效控制。

27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没有过度溯源,但人物的行为有些太典型了。不过如果《驴叫》也能这么拍的话,那我一定是会喜欢的。

29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影像气质很好,冷静到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最后割首的戏份,惊掉下巴。得益于小主演惊人的表演,很好地托住了这个稍显平铺直叙的文版,人物性格拿捏的相当到位,那眼神确实是令人不寒而栗,查了一下发现是个97年的新人小伙,前途无量啊。

3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一个变态杀人犯能把自己剖析得这么透彻也是蛮厉害的,看着不像电影,更像是一堂心理学课。后半段两个少年同框的画面很美,只感叹太可惜了。【轴】

34分钟前
  • 澹台忧
  • 还行

演布鲁诺的这个男演员太强了,有一双让人不寒而栗的深邃的眼睛,既变态又迷人。用一个变态杀手的自白串联他的成长史,剧本和人物塑造都非常扎实,导演也很好的利用了摄影的特殊画幅来表现男主角的精神状态,男主角的表演就更加分了。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4】很严谨很精准,依靠自述,不动声色地展现一切。除了可做的心理分析外,我想到,好像男性所能拥有的和想追求的高潮总是瞬间的。

3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令人不安的自白式叙述,逐渐拆解“恶”的背后;无法被满足的欲望,信仰与目睹的种种恶行彼此交战,随着时间沿袭下来伤痛记忆…是相当完整的角色研究,也将故事圈定在一个让人足够跟踪的空间避免因此跑题。足够出彩的表演和冷峻的氛围相辅相成,但仍然有些地方的呈现没有那么必要或是多此一举。【Cannes 2021 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Features & Special Screenings 13/13】

43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最后割头的镜头太恐怖了,如此嗜血的变态,还是从6.7岁就开始有杀人欲望,看来有的人生来就是恶魔

47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4.5。力作,由简单的叙事体承载着建立在文本语境中人物情绪的蔓延。

51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去猎奇化(叙述/运镜)的“观察者视角”最终成了导演的猎奇:也许他想尽力理解(也过于浅平)也许他无意理解 两种却都不大可取;成片虽是分散的细节串连 我却丝毫不怀疑任何细节的真实性:你的目光/你的圣光!终有一日 死神将降于我

53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还行

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犯心理分析报告。简洁、凌厉的美学设计,审讯式对话结合回溯前情的叙事并不新鲜,却能抽丝剥茧地揭开这个少年一步步走向杀人魔的精神状态。压抑的欲望与自卑的性格都是可能导致他精神扭曲的因素,而这些又和他幼时的家庭环境、被性侵的经历、目睹过屠宰动物等等关系密切,而宗教也没能给他正确的指引。杀人魔并非是天生的,影片不志在探索争论人性善恶与否,更在意后天环境和外在因素才是真正促发他邪恶本性的关键。

54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这个心理自白式的分析很有说服力,你看很多犯罪心理分析美剧,最后兜兜转转,其实可以得出了和男主同样的结论。那个画面太血腥了,我真是有点不敢看。

59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