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惨烈漫长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古老的中华大地总算迎来和平的曙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解放军战士们从容入城,接受百姓对他们的礼赞。在这人声鼎沸之中,某团团长石光荣(孙海英 饰)第一次见到了日后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褚琴(吕丽萍 饰)。出身贫寒切身世凄惨的石光荣在战场屡立战功,但个人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他向褚琴展开粗鲁蛮横的追求,并最终占有了这个出身书香门弟如丁香花一般的美丽女孩。天下初定,小家建立,习惯了戎马生活的石一时无法适应和平的生活,而与褚琴本质上的区别又让这对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夫妻矛盾丛生。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涓涓细流般的百姓生活,悲喜交叠……
本片根据作家石钟山的同名小说改编。
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怎样才算是激情呢?故事里的主人公表演了一场真实平淡,但是有感觉充满了激情的爱情故事。当然,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与我们现在年轻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物质金钱作为基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那样过来的,我们完全感受到的就是真真实实的爱情,虽然有争吵,有冷战,有激情。那个时候的思想很是进步,处处都是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孙海英饰演的是个军人,有些固执,也有点大男人主义,但他是个实实在在,为了国家可以献出一切的人,孙海英把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这剧看了很久了,印象一直深刻。当年很火,各台重播,反反复复的看过很多遍了。记忆最深刻的画面,是女主年青时,穿着军装,腰上扎着红绸,满脸幸福喜悦的扭秧歌。这也是石光荣记忆中对褚琴最美的回忆。
片子看得非常感动,男女主都发挥了超常的演技。孙海英演过这部之后,我感觉他一直走不出来了,这么多年看上去还是一副石光荣的派头,代入太深了。吕丽萍演得非常有层次,从年青演到年老,从青春浪漫至情窦初开,到奉命结婚,到情伤,到相敬如宾,到厌倦,到理解并和解,走完了一个军人妻子一生的路。
孙海英这角色层次不那么多,出身农村,没有文化,一腔热血,只有忠勇。年青时土匪一样,不怕死的打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是喜欢的生活。后来看见文艺青年褚琴,被惊艳,就一门心思要娶,也没什么细腻的感情,就是雄性的荷尔蒙吧。娶到以后,也是军人粗野作风,跟略文艺小资的女主格格不入。孩子们慢慢大了,男女主都老了,男主回归田园,喜欢种菜种粮,女主依然文艺,教舞蹈,爱种花,慢慢走向冷漠分手的边缘。后来男主忽然生病,大家和解,也因为共同生活的岁月和经历的时光吧,其实总之是男主未变,而女主妥协了,认可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虽然男女主的爱情不是理想的爱,他们的婚姻也不是常态的美满,石光荣军事化的作风,在家庭中也是独裁的,导致与大儿子一生龃龉,直到最后才和解。但这种人设是可以理解的,他的人生经历就应该是那样的。
男女主的下一代中女儿的人生也让人印象深刻,女儿石晶继承了妈妈的良好基因,美丽、聪明,能歌善舞又热情似火,对军队充满向往,当兵后认识了另一个骑兵排长,一段荡气回肠的军旅爱情。后来,排长因战断腿,自动消失,石晶等了十年,后来终于在火车上再见,排长已婚。石晶才终于走出,接受了其他人的追求,感觉也不是最美的那种了。真讨厌这种矫情的自动消失啊,连一声有担当的交待都没有。
整个剧,剧情很紧凑,故事跌宕起伏,家国命运相连,人物正能量满满。充满激情,充满温情,充满向上的力量。
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后辈永记。
我永远接受不了这种强娶豪夺的情节。
从民国到解放,多少女同志前赴后继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gongchdang的缔造者,向警予女士,创立学校,发动罢工,宣传进步思想。
邓yingchao女士,杨kaihui女士,无不为革命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女性在革命解放中从来不是旁观者,是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这部剧中,女性却是所谓的“为战斗英雄解决生理需求”?
真是可笑至极,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个年代?难道比民国还迂腐吗?
《亮剑》男主李云龙,虽然文化不高,满口粗话,但尊重女性。
有漂亮姑娘中意他,他担心配不上。
田雨喜欢他,田雨父亲不同意,李云龙负伤初愈也在外面站着求娶
所以我是女生也看李云龙这个粗人也顺眼。
那个年代?清朝珠三角地区,女人不愿嫁人尚可自梳,怎么,那个年代连清朝都不如?
最近待业在家,想给婆婆钩一条毯子当小礼物,但我这人真的很奇怪,做小手工的时候必须得放一部看过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知道爱奇艺的AI算法是怎么算出了这部01年的剧把它推到了我的首页。
其实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过这部剧,01年,刚10岁,我记得这剧当时应该是在中央一台播的,可能是我这个奇奇怪怪的执念,老觉得能上中央一的电视剧,质量大概都是能有保证的。
本来也就想随便翻两下,看看记忆当中那些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石光荣和胡毅的土豆battle,或是多年后石晶在火车上和胡达凯相逢,还有石晶一脚踹翻杀人犯给人家磕的满头都是血之后趴在成栋全的怀里嚎啕大哭。小时候嘛,记得的无非也就是有关热烈的爱情,和奇怪的吃播(同时印象深刻的还有大宅门那段白七爷让赶车的李逵(忘记角色名),用了一个海碗把全桌菜做了一碗拌饭唏哩呼噜都吃了下去
没想到看着看着入了迷,干脆就从头开始刷了一遍。刷完还有点意犹未尽,又看了看各方评价,觉得应该记一下内心的感受。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总是会让我想起《1988》。
石光荣确实像个胡子(土匪),在他前大半辈子的人生中,大概从来不了解什么叫迂回,什么叫智谋。就像胡毅说的一样,他所有的伤疤都在胸前。
李师长说要帮他找媳妇儿,他摇头晃脑的拒绝:“仗没打完呢我找那玩意儿干啥!”
结果进城看到褚琴第一眼就傻了,眯起眼睛笑的能看见大牙花子,头都不带转一下问旁边的小伍子:“zun(俊)不?”
下一幕看到褚琴来参加舞会立马冲上去抱着人家,揪着人家腰带蹦了俩小时,李师长疯狂吐槽:“这是跳舞吗?这不摔跤吗?”
乍一看这俩人是真不合适,仔细一看,这俩人更不合适。
结果第三集还没完呢,俩人就已经办婚礼了。
这点似乎很遭人诟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女权渐渐崛起,女孩子们独立,自信,好像确实不太能够理解所谓“组织安排”,就能让褚琴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艺骨干心甘情愿的嫁给像石光荣一样,邋遢,不修边幅,满嘴脏话,心里除了打仗以外像是什么都没有的男人。
可是我真的觉得,褚琴是爱他的,而对于谢枫,大概更多的是少女情窦初开时的欣赏,当然,也许没有石光荣这个楞头中年老男人,她跟谢枫,大概也会真正成为文工团的神仙眷侣。可在直来直去,能为了褚琴跟胡毅battle吃掉25个大土豆和小10块豆腐的石光荣面前,他的矜持和儒雅,反而变成了像是迟疑一样的拖累。
说起婚礼,石光荣在婚礼上的那场大哭,大概是近几年我看剧的时候跟着哭的最惨的一次。我并不认可孙海英和吕丽萍老师关于同性恋和很多其他社会现实的言论,说讨厌也不为过。但这场戏,实在是太动人了。他作为将领,并没有高喊与子同袍然后扭头躲进工事里让自己的兄弟冲锋陷阵,他看重他战友的生命,他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所以为青石岭一役痛心懊悔不已,猛汉落泪,确实更加动人心魄。
顺便一提,婚礼当天晚上石光荣蹲在床脚,扭扭捏捏的玩着手指头,小心翼翼地问褚琴:“你说我这是不是梦啊?我是没爹没妈的苦瓜蛋子,现在这日子,我知足了。”蹲的像一朵香菇,真的很可爱!
婚后的生活刻画的真的很真实,我们这个年纪可能还好,但是大多数父辈的父母亲,他们的相处方式真的和石光荣夫妇太像了,或者说是我姥姥姥爷的相处方式。姥爷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累一天回家想睡觉,孩子哭了上手就揍,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坦率表达疼爱老婆孩子,90%的时候都披着大男子主义的外衣,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典型男人。可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相爱,搀扶彼此到老。
结婚37年,胡子石光荣一直管褚琴叫丫头。
接到命令提前入关的那天晚上,他抱着褚琴,轻轻地叫了两声“丫头”,我以为他至少会说我走了你要照顾好自己之类的,结果也只是摸了摸褚琴的小脸蛋,就穿起衣服出了门。
这两声丫头,大概是他能说出最最最肉麻的情话了。
俩人在战场上重逢,眼睛里只有彼此,在夕阳下跑向对方的样子,石光荣看到褚琴挺着大肚子急刹车趔趄的样子,和自己都已经笑出蜜来还不忘喊破了音让旁边的小兔崽子们不准笑的样子,比多少偶像剧男女主人公重逢的镜头都要美好。
他也只是说:“丫头,我想死你了。”
离别的时候骑着大马,已经走远却又打着马哨跑回褚琴身边绕来绕去舍不得走,但最终也只是递给了褚琴一个大概是自己舍不得吃的土豆子。(偏个题,那件带帽子的军大衣真的好减龄哦哈哈哈,快40岁的老男人了,穿着就像是一个少年。
老了之后和褚琴闹别扭,跟胡毅喝完大酒之后摇摇晃晃走上楼,站在放门口,带了点哭腔说:“丫头,我想跟你…说两句话…”被褚琴拒绝之后又扶着扶手一步一步下楼的那个镜头,看起来真的好孤独。
褚琴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到了他的作战室,看见石光荣颓丧的坐在地上,一边埋怨一边提溜着他的裤腰带把他扶到了床上,想走的时候又被石光荣拉住手,紧紧抱着塞在了脑袋底下,她提溜着他的裤腰带,就像30多年前他提溜着她的腰带一样,又温馨又搞笑。
他变得柔软,开始给家里的佐料瓶挂上自己写的小牌牌,愿意下厨房捣鼓筋饼给褚琴卷菜吃。
褚琴也变得包容,容忍他刨了花地种倭瓜,又刨了倭瓜种高粱,甚至还主动提出要带着儿女帮他一起种高粱。
他们和解了,因为爱情。
其实到这里,大概也算是很圆满了,石光荣看着自己想象当中穿着粗布衣服大棉裤的儿女,和那个梳着大辫子的褚琴,应该算是心满意足的倒了下去。
在医院,褚琴看似已经接受事实一般让石晶去通知哥哥赶回来,谁都明白,这个“通知”的意思,就是来见最后一面。可真正当医生想放弃的时候她还是崩溃了,哭喊,撕扯,叫骂,石光荣大概是被气醒的,毕竟褚琴竟然用了“懦夫”和“逃兵”来形容他。
其实有点像偶像剧了这里,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真正经历过家人离开的人来说。
他们走了,无论你再怎么叫骂,都不会再回来了。
但编剧和导演还是给了石林最后一个机会,让他在十几年以后有和父亲忏悔下跪的机会,这大概也全是编剧和导演的善意吧。
啊写了不少呢还,总之,这部剧真的值得一看!草草收尾啦~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部剧之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视作品,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平。后来导演康洪雷也说,目前同行还没有拍出超过这部电视剧的作品。这一点是挺让人无奈的。作为一步军旅生活剧,无论是它的剧情,演员演技,配乐,各个方面都足够拿来给现在的导演当教科书。 石光荣作为一个故事的发起点,儿女的故事就是支线,石林的成长经历,石晶的爱情故事,全被分段讲述了。康洪雷导演的水平在国内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之后他拍的《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可以体现出来。现在的导演拍片追求花哨的镜头,他们都忘了如何把每一个场景拍的扎实。 主角石光荣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邋遢,暴躁,不讲道理,甚至身上还带着匪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眼喜欢上了文工团的文静的褚琴,这样戏剧的矛盾就出现了。越是不完美的人,越容易招观众喜欢,因为他贴近真实的自己。从整部剧看,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他们的结合是否是成功的婚姻,这个我们放在最后再谈。 孙海英的演技不用质疑,把石光荣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完美。这部片子最让我惊艳的还是黄海波,要知道他当初演石林的时候只有22岁。前期石林的叛逆,软弱,胆小怕事,后期的成熟稳重,拿捏的非常到位。反观现在的某些大牌明星,一对比结果就出来了。 好剧离不开好剧本,剧本中有一些的场景拍的出奇美。我说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场戏。 褚琴和文工团的战友们坐马车路过一片树林,借着漫天的雪景,他们强烈要求团长下车休息一会。刚好这时文工团的一个战士带来了相机,他们缠着那个干事,让他给他们拍一张集体照。干事骗他们已经没有胶卷了,但最后还是帮他们拍了一张。照片中褚琴和谢枫微笑着靠在一起。后来谢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这张照片就成了褚琴唯一的回忆寄托。导演和编剧都是有心的人,这种戏看着简单,实际掺杂了很多的情感在里面。后来褚琴结婚,文工团的那些人也也解散掉,照片实际上记录的是一群人在一起最令人怀念的时候。 石光荣和褚琴从父母家回来。褚琴抱着小石林走在街上,石光荣跟在后面,这时候场景是街上还有积雪,人来人往,他们一起慢慢走上电车。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场景拍的非常美,非常真实和生活化。我尤其喜欢这一场戏。在车上石光荣跟褚琴说他又要去打仗了,有可能不会再回来。褚琴说,啊?我不准你出事,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虽然他们在剧中基本都是吵架的戏份,但他们的感情是有过最好的时候的。 褚琴的父亲即将去世,石光荣去医院看望他。在病床上,岳父留着眼泪对他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岳父觉得能遇到这么好的姑爷是幸运的。在剧中有一个小细节,石光荣从岳父家离开之后,岳父故意大声咳嗽了几声,故意让周围的人看到,听见。让别人知道他们家遇到了一个大贵人。仔细看来,这一幕有些心酸,一个人受了多少屈辱才会做出这种举动,渴望站起来,被别人重视。石光荣是军队的高官,褚琴只是普通家庭的子女,他们中形成了一种等级差,而石光荣没有在意这些,这是最令他岳父感激的。时间是让人措不及防的东西,感觉昨天石光荣刚娶了褚琴,一眨眼她的父亲就要离去了。也就是说,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彻底懂得很多事情。 石林的班长和张永厚都因救火牺牲。石林带着酒去祭奠他们。这一场戏黄海波的表演非常难,难在哪里,全程没有台词,也没有大哭。导演没有平庸的去处理,让石林在坟前说一些煽情话,或者哭的稀里哗啦。因为当时石林内心的复杂伤感,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黄海波的表演天赋就发挥在这里了,形体,眼神,情感,酝酿的完全到位。你能发现这时候的石林已经脱胎换骨,经历了朋友的生死离别和现实的残酷,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还有就是石晶和胡达凯在火车上那场戏,这是全剧的一个大泪点。石晶为胡达凯苦苦守候了七年,在火车上相遇时胡达凯应该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洗漱间相遇,两人的容貌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胡达凯沧桑了,他们早就不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餐车的对白,台词写的非常华丽,这其实也符合石晶心中压抑了七年的情感。石晶在责备,胡达凯在隐瞒。他始终不肯说出离开石晶的原因。直到石晶哭着离开餐车,胡达凯跟在后面追,不小心打翻了乘客的茶杯,热水烫在他的腿上。当石晶的看到胡达凯因为打仗而残废的半条腿,彻底崩溃了,紧接着就是嚎啕大哭,她恨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她等了七年的青春在那一刻化为乌有了。 老朋友胡义去看望石光荣,此时他们都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他们喝酒,石光荣对胡义说,我要是死在你前头,你就常到坟前看看我,我就喜欢听你说说话。这是整部剧最煽情的一句台词。人生知己难遇,还没来的急一起经历风雨,就突然老了。石光荣打电话给小五子,他们在电话里一起唱解放军歌。这是整部剧最动人的场景,从歌声中,他们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石光荣和胡义依依告别,此时他们都已经七十多岁,这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 最后石光荣病到不省人事。褚琴坐在病床前回忆几十年走过的日子,企图唤醒他。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让演员去发挥,这一场戏和亮剑李云龙受伤后,赵刚在床前唤醒他,有异曲同工之妙。褚琴开头说,石光荣你这个逃兵,你休想丢下我不管。当生命快结束时,他才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有多重要。接下来十八年未回家的石林出场了。如果要给两个的表演打分的话,我更倾向于黄海波的表演,因为他真的演的太好了。这一场戏,我是看一次哭一次。石林走到石光荣床前,先开始仍然没有台词。站立着,马上敬了一个军礼,看过这部戏的人,都知道这个军礼意味着什么。石林十八年没有回过家,那一瞬间他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石林趴到床前:爸,你要是觉得打我一顿痛快,你就使劲打吧。石光荣说,爸老喽,打不动了。这时候观众的眼泪估计都已经决堤。 重要的戏份用长镜头叙述,串联的戏份用短镜头衔接。再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短镜头。 石林离开鸡鸣山哨卡,站在卡车上。干部提议他,路程太远,下来坐会吧。这时候石林只是微笑摆摆手。一个小镜头说明石林已经完全成熟。 石光荣有每天坚持在大院里和新兵一起跑步的习惯,一跑就是几十年。直到有一天,新兵一个个从他身边跑过去,他越想去追,脚步却越慢。背景音乐一起,观众会想起之前穿插的石光荣年轻时意气奋发的镜头,前后形成一种对比,那种英雄暮年的伤感瞬间涌现在屏幕上。 石光荣和褚琴的结合是否合理,一直是讨论的话题。褚琴对石光荣并不是没有感情,她最终嫁给石光荣一方面是阻止安排,令一方面是对石光荣的崇拜导致的,可以说美女爱英雄。剧中有几个小细节,当小五子说起石光荣那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褚琴的眼神明显是不一样的。包括在山顶上看石光荣射击比赛时,眼神透露出的欣赏和敬佩。但他们在性格上完全不贴合,一个粗鲁的土匪式军官,一个文艺的的女青年,他们的结合也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石光荣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你,把天拆了也得娶到你。褚琴则是,我一定要嫁给情投意合的人。石光荣敢于付出,不怕挫败,所以得到了最终胜利,谢枫的软弱和等待,葬送了他们的爱情。 老话说的有一定道理,性格相近的人适合做朋友,性格相反的人适合做夫妻。他们吵架也是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吵吵闹闹但却一直风雨同舟,大概这就是能相守受一辈子的爱情。
石光荣的一生就是我军队的几十年!!
石光荣是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无爹妈,当兵了才有口饭吃,在部队好好打仗为解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他和褚琴的婚姻生活,要是在现在,会被骂死的,根本不会让播出来,因为现在很多人他没办法想象那个时代的婚恋观,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由,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自由是石光荣他们那一辈人用生命用鲜血用牺牲换来的!!他们看到“组织安排”这样的字他们就各种这样那样的,简直可笑之极又可悲之极!!
石光荣的一生为国家贡献,把3个孩子也培养成材,那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致敬!!!
当时谁能想到孙长老夫妇变成了神棍呢?
百看不厌啊
小时候看的吧,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连续剧!对石光荣产生无限好感
陪爸妈一起看的,大爱!!太经典了,石光荣,储琴两口子。
确实拍得不错不能理解的感情观,人好好的黄花大闺女就这么被强制分配了,看得时候血一点点的冷掉吕丽萍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多生动有趣!
孙正英把大男子主义在此剧中发挥到了极致。
好看~石光荣一瞅见他闺女儿就笑得跟朵花儿一样
一对夫妻相濡以沫一辈子
!!经典 太经典了 小的时候看了好多遍 两个人从年轻到年老 漫长的岁月里琐碎的生活 真的很暖心
有一种灵魂一直延续。
没看完全,不喜欢大男子主义的男猪
我对军旅题材一向木兴趣 离我太遥远了! 这部是个例外
怎么也想不到当日石光荣会成为今日摇滚教父孙海英
原小说是褚琴死在石光荣前头,挺虐的
自从演过这片,孙海英和吕丽萍就不知道得瑟成啥逼样了
当初看的津津有味,觉得挺新奇的风格,挺接地气的。差距博大的男女主俩人吵吵闹闹一辈子,但也相濡以沫分不开来,以至于戏外还成就了姻缘(^.^)
看了好多遍
孙海英也就演这个和双旗阵刀客还行 别的就歇了吧还是
就像我家一样的感觉,在外求学突然看到这部电视剧。想起在大院的那个家。哈哈!我爱人民解放军啊!我的家我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亲你们啊!最可爱的人!
2001年的剧,下面就不要提什么女权了,这是一部有时代局限性的剧,但还是好剧,还有一点,影视作品也不该是只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