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部中间过程规矩无亮点结局却出人意料的密室争斗片
一直很喜欢像saw,八面埋伏,迷雾,终极面试这样让一群人在特定的狭小范围内展开人性的角逐这样的影片。一看到名字就知道这部九人禁闭室或许是我想要的类型。整部影片看下来,和看其他影片一样揪心,会一直想着最后活着的那个人是谁。但由于事先有些剧透,其次根据大多数类似情节电影的推理,最后胜出的女主是我意料之中的。总体来说,这部九人禁闭室也是一部不错的密室争斗片,基本没太多漏洞,而且结局是亮点。但是和其他类似类型的影片比起来或许有些平淡无奇。密室为什么像宾馆一样有水有电有房间?在被困的情况下为什么人么还可以放音乐玩乐?这九个人貌似没有什么共同点与突出点,人物形象也不突出,杀戮的过程也不是很刺激血腥,并没有引起我像看saw那样内心巨大的震撼与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原来看影片是一直觉得神父像是有猫腻的人,或许他是像电锯老头一样成为游戏的设计者又亲自参与,但看到最后发现他只是一个真真正正与还原本本的神父。警察,网球明星,作曲家等等这些人都是他们原来的自己,没有什么猫腻,也没有什么变态与分裂人格的人来挑起杀戮,杀戮的开始仅仅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可是我想这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生活中是微乎其微,如果没有那个男人妻子的死亡,那么这场游戏将何时开始呢?人物的对话也略显平淡,没有我想象中的暗示影片结局的发人深省的话语。结局导师很出人意料,很发人深省。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这一生永远都处在一个又一个困境之中,无法摆脱,即使你貌似成为最终的赢家,貌似拜托了困境,那只不过是游戏通关,下一个游戏升级的开始。。。如果本片有第二部一定要摆脱第一部的模式,描述一个和第一部完全不同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西方人总是喜欢通过类似的游戏来表现人性。在影片中,人们会因为人的本性----求生的欲望去猜疑,争斗,甚至杀戮。所以这种游戏背后的操纵者貌似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去考验人性。但很多片子将爱也放了进去,比如电锯7中的波比和女友的爱,迷雾中爸爸对儿子的爱。但最终都是爱使被爱着的人死去。求生和爱?到底哪个是人们的选择?选择了爱却要死亡,那么我们还会选择去爱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希望能更多的涌现出讨论这一主题的影片。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观点,绝没有任何攻击意味,仅供参考娱乐,谢谢阅读。
2 ) 电影,需要凝视
思考目录:
1、封闭与开放
2、小文化类型
A 神父
B 网球明星:泡沫上的泡沫
C 那些艺术家们
D 警察/不守“规则”的人
E 夫妻
3、性情
4、性欲
正文:
1、封闭与开放
禁闭室中没有出去的门,窗子也都被堵死了,是个没有时间流动世界:僵硬、窒息、封闭。
九个彼此陌生的人被抓来,与外界丧失了一切联系,勉强能够证明他们还和外界有所联系的就是他们各自带着从外界获取的文化习俗、偏见、身份、性情等。
神父、警察、街头黑人小混混男、假释在外的小混混女、网球明星、服装设计师、舞蹈家、音乐家、音乐家的妻子等。
从这方面来说,9个人的空间又是开放的。他们彼此碰撞,很有可能开创出新的生存意义。
求生的欲望,使大家团结起来:他们一起撞门,到处寻找出口。
不过这一切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
这个禁闭室充满了摄像头。有外界的声音传来,对他们说:
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能够找到出口。出去的人将获得500万美元。
我以为这话的意思是说,9人当中会出现一位精神领袖,他找到出口,带领众人一起离开。
起初神父的举动让我觉得是这样的:
他餐前祷告,其他人似乎从中意识到了什么,也希望和他一起祷告。
他安慰大家,并且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这也许是大家真诚相待的开始。
但是,500万美元毕竟是个诱惑,而警察手里的手枪也成了威胁。
这些想法都是人们从外面带进来的:
金钱具有致命的引力,金钱与人生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2、小文化类型
这个小标题概括的不是很好,有乱用词的嫌疑。不过还没想好更好的题目,暂时用这个。我先解释一下,我试图用“小文化类型”来概括这9个人各自所携带的文化背景,正因为每个人所受熏染的文化不一样,所以在展开行动方面,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另外,在最后比较极端的时候,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方式比较相似,这基本揭示了,尽管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小文化类型,但是他们是生活在同一大文化生态圈内的。所以,所谓的“小文化类型”,是大文化生态圈内的诸种表现。
A 神父
神父的行为似乎体现了基督教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尴尬情境。仅仅是引用圣经上的文字,而没有让圣经中所言说的神的大爱,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方式进行有效地生长。进一步说,基督教本来是要让人拥有信、望、爱的能力,但是传教的人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个判断:神父只是象征意义的,一个符号而已。
神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传播者,其行为可以给人暂时的心灵安慰,但无法提供根本的解药。
那位晕过去的从事舞蹈的女孩,醒来最先面对的是神父慈祥的面庞。
神父给死去的音乐家妻子、黑人小混混以灵魂上的送葬。
餐前、睡前默默祈祷让爱连接这空间里的人们……
神父只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本能的做着一位神职人员的份内之事。他没有能力使整个局面像他所希望的那个方面发展。
当神父接过警察手中的枪,也意味着,他默认了现代社会所遵守的规则:规训与惩戒。而他对服装设计师所说的话,也证明了他也确实坚守着现代社会现成的规则:人有好坏、善恶之分,必须实行规训与惩戒。
他说:音乐家不可靠,那个女孩又太好,你能让我信任么?
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是具有信的能力的,根本不需要依赖某一个人。当神父这样说的时候,恰恰表明他皈依神的信靠是多么虚弱,也许,信就没真正建立起来过,或者说所建立起来的信根本没有经过什么考验。
但是,这不全是神父个人的问题,更为值得深思的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情状。它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大文化生态圈),将所有的人笼络其中,规定着每一个人的位置,给予每个人最简单的头脑,不要想太多,只要敬业就行了。于是,社会正常运装着。遵守规则的就在社会上有了位置/地位,越出规则的就被踢出去,斩立决。在这样的情状之中,神父就是教会的工作人员,按部就班生活。他所有处理问题的经验都来自于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世界。试想,在“紧急状态”下,他又能有多大的本事呢?(我们无法对他要求太高)
B 网球明星:泡沫上的泡沫
禁闭室里面的网球明星女,我把她称为泡沫上的泡沫。
现代消费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切皆可消费。不仅如此,还不断地制造许多可供消费的事物,“明星”就是其一。在对明星的不断制造中,完成现代人对自己的空虚、无聊、趋同性状态的掩饰,使劲地塑造(捏造)意义、个性化。于是,“不走寻常路”“我选择我喜欢”之类的就应运而生了。那么,明星其人呢?他们不小心就被“捏造”了,并且被不断地捏造,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一点,以为自己本来就这么“牛”的。所以,自以为是就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别着我,别惹我,我愿意怎样就怎样,你们算什么,我是比你们高等的。但是,话说回来,现代消费文化不过是个大工厂,它遵从一般的生产性原则,严格而言,谈不上“文化”(文化强调的是“化”,对人类的心灵能够进行深厚的滋养,而不是浮皮潦草地撩拨人的表层的欲望),所以说,现代消费文化,泡沫而已。而被生产出来的产物,自然就是泡沫上的泡沫了。
这位网球明星在禁闭室中的行为如下:
开始,当别人都在为当下的处境或痛苦,或主动寻找出路的时候,她似乎对此很漠然,很自在地喝着酒。被其他人指责为:你怎么能像个女王?(没有对待自己、他人的基本责任感,拥有最低级的享乐倾向)
接着,当有人认出她是明星,并且对她的诸种行为进行追忆时,她面带荣光。(她生活的价值全在于此了。)
然后,假释在外的女犯人随便翻她的东西时,她的反应、言行举止和女犯人几乎是一样的。(没有文“化”的直接表现)
最后,当女犯人威胁她要杀掉她的时候,她趁人不备,把启酒器插入了女犯人的脖颈。(内心恐惧。和享乐一样,都只停留于欲望层面。)
其实,这样的分析只是想表明,每一个个体的人都面对现代社会无声的摧残。也许她的表现被我们定义为“恶”、“不好”,但这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原因。她是值得同情的。
C 那些艺术家们
所谓的那些艺术家们,主要是指服装设计师、音乐家和舞蹈家。
服装设计师的身份特征特别明显,主要表现在他出场的时候,围着一条黑白格子的围巾(后来这围巾成了音乐家用来勒死黑人小混混并嫁祸于他的道具),尤其是他围的方式。另外,在禁闭室里的第一个“夜晚”,他将自己的衣服小心地挂在能够挂东西的洗手间的控水阀门上。并且喃喃道:只有这一件衣服了,我该怎么办呢?
从这里可以判断出,这位服装设计师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小心谨慎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有点小情调。但因为过于小心谨慎,所以往往放不开,没什么大的气魄。而此后他的行为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神父要他出示信任的时候,他很难给出一个明朗的态度。最后完全回到自己,陷入对自己的裹腹需要与恐惧之中,并因此杀了网球明星(以为她来抢食物)。
比较而言,音乐家,严格来说是作曲家似乎是没有这么明显的身份、职业的暗示。音乐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容易引发人的憎恶的情感的人。起先,当大家都坦诚地介绍自己的时候,尤其是当他妻子很认真向大家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将她制止住了。之后,待大家开始休息,他又对妻子明白表示他对金钱的好感,和对周围人的防备之心,这令他的妻子很惊讶,甚至于很不能理解。接着,大家入睡之后,他又去警察那里偷枪。接下来,杀黑人、电舞蹈家、杀神父……一系列事件接踵而来。其中有一些细节似乎特别令人生厌,比如,当大多数人在酒醉中听音乐跳舞狂欢时,他暗中用酒瓶制造凶器,并且通过摄像头试图讨好操纵这一切的人,当时他的表情;在走廊处碰见舞蹈家,他那种有话无话、粘粘乎乎的眼神、举止。
从这两个人的行为看,他们不能称为艺术家,而只能是以某种艺术门类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因为,艺术并没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也没有因为自己所面对的艺术,在境界上与一般人有多么不同。简言之,在现代社会,艺术工作者往往出来冒充艺术家,当我们辨认清楚他们是艺术工作者,而不是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对他们就不用抱太多的期望。毕竟,作为一位工作者,他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是没太大差别的,都无意识地服从整个现代社会网络。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原谅他们,并且能够真正同情他们的遭遇。尤其是音乐家,他在禁闭室之外,也许很体面地做着自己的艺术工作,而这个艺术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太多的金钱欲,当他进入禁闭室,整个外在的框架、网络不再发生作用的时候,他也就真正暴露了自己的欲望,而这种不择手段热爱金钱的欲望并不稀奇,它是现代社会很明显的特征。当音乐家真实地暴露这种欲望,也就表明了他受现代“文化”浸淫的程度多么深。而他自己浑然不觉,也就意味着他服从整个现代社会网络有多么无意识了。
舞蹈家,我相信,谁都不会掩饰对这个女孩的喜欢,我也如此。
醒来之后竟是陌生的空间,陌生的人,但她却并未因此而恐惧。
我想,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之所以会恐惧,主要是因为对周围的人、事、物做了太多的“盘算”,用了太多的“心机”,这些“盘算”“心机”一旦起来,就还要花“心思”去应对它们。一些人可以应付得来,成了所谓的“胜者”。但大多数人是应付不过来的,于是,他们多半表现为疲于应付的虚弱,也就是恐惧。而反过来,越恐惧也就越虚弱。当然对于周围的人事物用“心机”,一方面有文化积淀的因素(如“他人即地狱”的观念),一方面和个人的经历有关,有些人从个人的遭遇出发,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怀有恶意的。无论如何,善用心机的人,在内心上都是不安定的。片中的音乐家不停地策划着杀人计划,服装设计师最后只能躲在角落里用餐。他们都密切地关注着周围的动静,内心怎会安定?
比较而然,女舞蹈演员的生命状态是安适的。
她不会对人怀有恶意。黑人小混混被警察关起来了,她愿意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当惨案不断发生,每个人都生怕别人抢夺自己的食物而躲在角落里时,她还像以往一样在桌前用餐;当温度越来越高,丝毫也不会影响到她的内心,她安静地穿着小背心,安静地洗着头发。
不对具体的人事物怀有恶意的人,内心是安定的。她的内心也会拥有真正的敬畏。
发现自己居然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她晕倒了。当发现出不去了,她放声痛哭。
(对这个女孩进行整体观照,会发现她的哭和其他人的是不一样的)
唯有生存感受敏锐之人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当有人指出神父有偷枪嫌疑时,她却异常严肃地说:他是神父!
她敬畏信仰和生存本身。
对他人没有恶念,所以不会去伤害具体的人。有着根本的敬畏,也就关注所敬畏之事。
女舞蹈演员是生存在现代文化边缘之处的人。
尽管如此,她还是被迫杀了人。这在她的生命里可谓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在惊骇未定之际,门就敞开了,门前一个包,她也就顺手拾了起来。
往前走,这没结束。门又开了,还是一个禁闭室。
都是惊恐万分的人,每人手里抱着个包。
女孩的眼睛里是巨大的惊愕!
这个惊愕让我觉得,她和他们是绝对不一样的。
眼前这个禁闭室里的人,我想多半是冲着500万而拼杀过来的,而后发现500万是没用的。
他们突然之间撞在了生存的崖壁之上,不知所措,神色茫然,生命开始抽搐。
这个女孩的惊愕,使她从刚刚惊骇之中清醒过来了。
也许,拯救就从这里开始。
在前一个禁闭室中,她救渡了自己。
在这个禁闭室中,我相信她能渡送他人。
D 警察/不守“规则”的人
我把黑人小混男、小混女称为不守规则的人。所谓“规则”指社会生活层面的法律规范。维持法律规范得以施行的是警察。
法律规定,不许买卖毒品。小混女偷偷与人进行私人毒品交易。小混男没有明显的“劣迹”,但从他对警察的态度以及他对弟弟的描述看,他和警察势不两立。
警察与不守规则的人,尽管构成了一组对立关系,但是在本质上区别不大。
警察对于不守规则的人很“警-察”;不守规则的人对于警察也同样。他们都密切注意对方的行动,以便调整自己的生活航向,确证自己的存在。他们的存在需要对方来维系,其存在意义也需要对方来体现。
二者的对立关系,实际上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他们处于同一链条之上,只有转化,没有生成。
电影里的警察与小混男都是被罩在这个主-奴框架之中的人。“主”在坚持以某种名义展开自己行动的同时,限制了“奴”;“奴”总试图造反,造反不成则积怨在心。
小混男最初一副骂骂咧咧的样子,就是充满怨恨的表现。
(这种怨恨还源于他黑人身份的习惯性自卑。白人-黑人,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主-奴”关系)
当小混男干掉警察,怨恨得以化解,主奴关系得到转化。
(对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只是粗浅的理解)
E 夫妻
在禁闭室中,最先瓦解的是夫妻关系(或者说是婚姻,爱情?)。
不过考察现代文化的特征,这一点也是能够理解的。
现代世界的爱情关系遵循市场原则:以购买欲和互利交换的观念为基础。
用现金或按揭的方式购买力所能及的物品,也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他人。
市场首先会对男人和女人进行定位:什么样的男人有品位的,什么样的姿势是酷的,什么样的女人性感的,什么眼神是有魅力的。广告人的样子,外企职员的样子,公务员的样子,颓废型的、冷漠型的、温柔型的、野蛮型的应运而生。(电视、报纸、杂志铺天盖地而来)
于是男男女女们开始在市场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商品”。先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对方值不值得追求,再考虑自身的潜力,对方会不会看中自己。如果交换价值相当,还要看对方是否有升值的可能,也就是考虑潜力问题,上述诸问题考量完毕,开始相爱。
就这么“凑”在一起了。人们爱的只是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价值”观,而非个体的人。当然,在现代文化的笼罩之下,人们都趋向于单向度的人,个体早就消隐了。
所以,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瓦解也就是件好事。
(对于现代文化中的爱情的理解,从弗洛姆那里获得启示)
3、性情
我们经常会谈论这个人的性情好,那个人的性情不好。
性情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应该是“性-情”。
我们都有一个天生的本性,这个天生的本性,在人生之初,是宁静平和的。因为在人生之初,我们的心还没有和外境相接触,仅仅是和万物一样静静生长。但是,不可避免地,我们的心要与外境相接触,接触了就会“感-动”,所谓:感于物而后动。这是人的本性所产生的欲望,即“性之欲”。“感-动”的结果是,我们有了喜怒哀乐等“感”情。而“性之欲”就是情。
可见,性是情之源。
如果我们一直顺着这个“情”走,我们的“性”就就会渐渐流失。因为,当我们有了“感”情的时候,我们的好恶之心也就形成了。外物纷至沓来,心智加以感知:与心意相通就爱好;与心意向背,就嫌恶。于是,我们的心就随着外物的流变给我们造成的好恶来进行思考和展开行动。也就是说,我们思考我们行动取决于我们的好恶: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种思考与行动往往是冒失的,不计后果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我们自己的好恶之心加以节制、反思,不断地复归清明的本性,是不是有一种更好的结果在等待我们呢?
片子中的小混男,一开始就出言不逊。但是,当他悲愤地说到他弟弟的经历时,我们是否能够认真询问一下?也许,小混男在这时候会面临人生中重大的转变。
but we lost the chance, only one chance.
当小混女偷翻网球明星的私人物品的时候,除了呵斥,我们是否能够采取一种更好的方式?
如果我们任凭自己的好恶之心,“一意孤行”,我们也就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美好,自己也会对自己丧失生活的信念。
4、性欲
禁闭室里没有性欲:
小混男刚开始要对音乐家的妻子表示好感,紧接着就是流血事件;
服装设计师解腰带的动作看起来很暧昧,实际上是想勒死网球明星。
禁闭室里不可能有性欲。
在这样的一个封闭中,一切都是陌生的,人们一下子丧失了生存的实在感。
没有时间的维度,空间又相当逼仄,这9个人实际上是被世界弃置在了一旁。
人们的根本存在出现了危机,活着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一个艰难的问题。
人们生存在世,总是对存在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和整体的感受,如果大体上、整体上没什么感觉,那么作任何具体的事情都提不起什么劲。因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我们在根儿上投入能量,如果我们这个根儿能量虚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就失去了源泉。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人的整体存在出现了危机,对性欲也就根本没兴趣。
想起《天边一朵云》
《天边一朵云》和禁闭室里无性欲的情况似乎相反。
看起来很色情。但实际上二者是多么相似啊。
浮躁肤浅的媒体文化,要么让人们“没心没肺”地唱着“爱”,要么让人们发泄和动物一样的本能,甚至连本能的欲望都要沦为表演。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存在的实在感或多或少被抽空了。人们往往找不见自己。
现代人渴望爱、渴望被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找不到发自“内心”的爱的方式了。《天》中的男女彼此之间是有好感的,但却很难表达出来(《天》中的对话好像只有一两句),根本不知如何表达。一杯一杯地递西瓜汁?
巫塔,2005年冬天
3 ) 吃力不讨好
这部电影跟异次元杀人阵的构思相似,就是前者是科幻空间,而这里是一个居家迷宫。虽然影片好想表现得很有内涵,也花了点心思在人为,心理上。但是整个电影可以说节奏气氛都好慢好闷,甚至没有高潮。只能说稍微卖弄了一些血腥。中间部分播歌那段感觉像在拍mv,看得我不得不快进。结局也不是很出人意料。也无影评说得那么吸引。要看过杀人阵,电锯的同学们,这部电影会令你好失望。血腥的地方不血腥,悬疑的地方也不悬疑。我甚至怀疑这个电影的归类只能说是无题。什么主题都没有。虽然你可以把人物当作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人员代表,但是你会发现,剧情根本看不出什么深刻的意义。
总得来说,看这个还不如翻看异次元杀人阵。起码能看得你情绪起伏。
而看禁闭室会令你不禁快进随便看看结局算了。
4 ) 能麻烦仔细点拍电影么,严肃一点好么
对2004年的电影来说整个故事背景还是挺新颖的,不过细节部分处理的很不到位,我不知道是导游水平问题还是编剧问题。
1,老套路:莫名其妙吵架发疯
很多密封空间的悬疑片都有这样的桥段,一群人中间总有那么些嚣张跋扈的暴脾气,那个男歌手那个监狱犯MM逮着人就咬,很不合逻辑。
2,太刻意营造小型社会
营造功力和《迷雾》简直差十万八千里。职业设计太直白了,除了监狱犯其他都是体面过人。显得没有深度。搞个神父拿枪就谈人性对比,未免太小儿科了点。
3,那段舞蹈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呼叫失败大家都大彻大悟了吗?音乐家那诡异的笑容没人看见没人质疑?(我曾一度以为他是BOSS,我以为会和费马的房间一般凶手在这些人中间。。。)导演把大家喝完酒后的状态拍成晕晕乎乎的见床就扑我都以为被下药了。忽然死人了就都清醒了。。。
4,老婆的死
不就头撞到护栏么。。能留那么多血。。。撞到桌角都比撞护栏可行吧
5,触电
太尼玛诡异了。
6,亲你有几个子弹啊,真坑爹啊一共发了多少发啊,随身带子弹啊不能够吧。
7,神父背部一扎就死,医生身中一枪还行动自如。
好吧结尾是唯一值得表扬的地方了。。。其他真没有了。
5 ) 绝望中不存在人性
是在极度压抑之下看完片子,心中默念快点结束,结局早在看影片介绍中就已说出,唯一活下来的女子也是重花笔墨去描绘的,虽然该片也是讲人性,但是其中的意味让人无法体会。
这里我要搬出《异次元杀阵1》和《电锯惊魂2》来比较,同样是探索这个社会真正的内心丑恶,这两部可以算是惊为天人的佳作,不绝人死路,巧用智慧,寻求生路。《九人禁闭室》的编剧似乎偷懒了,没有来由的,随机的从大街上拉了五男四女进一个大房子,叫他们自相残杀,我倒是觉得自己被导演给耍了。索性就弄个《大逃杀》这样的一个环保的理由也罢了,把人当白老鼠,而要他们绅士的谦让互助,我看即使这九人不死也必疯无疑。
再来谈谈情节,在人心理上的刻画很多,应该说是太多了,但是很可惜没能造成惊恐的效果,女的负责尖叫,男人负责残杀,因为焦躁,争夺食物,威胁,等一系列的原因,在最后30分钟,开始杀人,有些情节生硬的令看客们莫名其妙。
若有续集出来,我还是会去看一下,希望编剧不要再偷懒了,最好能想出一条生路的线索,而不是把一群人关在房里,任他们发疯,这样的人性不值得探索,也不值得惋惜。
6 ) WTH
那个女的怎么知道马桶里有玻璃匕首???
不是那个变态男藏的么?
可以洗手但是淋浴器里却没水,这什么逻辑??
第一个女的死的太意外了,一点必然性都没有
剧本硬伤太多,好几个都死的莫名其妙
PS 其中两段MV让人很OrZ...难道导演拍MV出身的?
前面铺垫得太长,第一个死掉的人死法实在太牵强,后面的人发疯也发疯得莫名其妙,结尾不错,没这个结尾我估计只会给2星
作为一部密室恐怖片,剧情进展太慢,杀人手法也太平淡。被禁闭者背景交代太浅,导致人性冲突很多太突然。总之算一部挺失败的密室片。亮点在结局。
那还是刚看过SAW之后,我就爱上了密室的片子~
我看到了cube的影子...
kelly don`t show us your acting, please show your bust.
结局惊到了!另我头回看到把禁室题材拍成史诗片的我勒个去啊!
抱着高智商片,或者密室恐惧看的,结果貌似讲了人性><最后结局看出了点逻辑,之前全无可言。理解为崇拜电锯惊魂所制。
立意不错,可惜没处理好,略显拖沓,好在结局出彩。可以和差不多同类型的无人生还、心慌方、大逃杀对比。
过程比较平淡,但是结局还不错。
谁能告诉我这种电影存在的意义……真想给颗负星。
结局没辜负!!!!!!!结局太劲爆!!!!结局太给力!!!!!!结局没想到!!!!!!!如果没有这个结局只会评3星。p.s 结局有点儿像《1408》
就算最后活下来了,也跟死人没什么两样了。坑爹的游戏!(#‵′)凸
既然是在密闭空间对人性的终极实验,导演对人性的挖掘似乎很难让人满意。
不知道这九个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电影没给答案,还是我看得不够认真?
節奏上很奇怪..看得過程其實覺得比較無聊的..不過結局很有意思..可以給3.5分吧..
英版七日死 模仿cube的痕迹过重而导致结局猜得到 还好没整出什么"死人"复活的梗
随便看看。看多了几个人关在一起的片子,所以没什么意思。没看过类似题材的片子倒是可以看看。
剧情推敲上有点问题,但是结局很好,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编剧烂到让人忍无可忍,人物行动安排的刻意且不合理,导演也没辙,插了一段又一段的MV给影片充水。故事平淡乏味,人死的一点技巧都没有。总之,我看到的是,角色突然就发疯了,突然就想杀人了,突然就死掉了,突然就活下来了,前戏、铺垫要么少的可怜,要么就很无厘头。
好吧,中考,高考,考研。。。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