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
#ICA #InFocusAlbertSerra 太喜欢了,虽然影片节奏偏慢,但整体讽刺力度还是非常棒的,尤其是前期讽刺的点可以帮助过度,中期展现脚部后开始渐入佳境,到结尾甚至超出我的预期,总感觉如果结束在戛然而止的祈祷就好了,当还在继续时很堪忧会有个不好的结尾,但当一众人对着君主的器官夸赞时,我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了…整部电影最牛逼的是把皇帝这个角色完全的客体化,甚至死亡化。以观众视角展现了全世界曾经最有权势的君主接近死亡的过程。
其中当歌剧响起,一个超长的君主直视镜头开始时,我深深的被折服了…他一眨不眨的眼睛看向“观众”,不记得多长时间的长镜头中他仿佛在尝试从“观众”眼中夺回他生的权利,他不想死,仿佛也不会死!尝试跟他不眨眼对视的我眼睛被酸哭了,我只能说男主演的太好了,面部的抽动,重重地喘息,眼神的变化。
影片中大量使用脸部特写,更多的是对着周围的一众人,他们的情绪我们尽收眼底,我们看到他们的夸赞与吹捧,看到他们的焦虑与彷徨,看到他们尝试千百种办法。固定镜头烛光效果不错,不过感觉另一个方向的打光还是有些怪怪的。
听觉上就更细腻些,钟表的声音基本贯穿全片,大量的自然音介入,流水虫鸣鸟叫,人物的声音体现状态,喘息声,呻吟声,呐喊声和嘶吼声,最后死亡的苍蝇飞翔的声音也是代来一种“恶臭感”。
不喜欢主要是剪辑,大量特写快剪其实还是太过突兀,还有几处越轴同样不适。
他的脸上都已经有了死亡的阴影,听闻她的小花园还自以为是地笑了笑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当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时,下面的观众是惊喜的。应该不是为现实而惊喜——火车早已经不会让这些见多识广的观众们欢呼雀跃了——他们是在为屏幕上再造的一块现实,这个倒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
卢米埃尔亲手创造出这个东西迅捷地脱离了他的掌控,电影不再是现实,它发现了自己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去处——讲故事。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不论人物抑或环境的设置,走的都是故事的路子,在这种掩护之下,它讲述了一个现实,一个人最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现实。
每个人终究都会有的最后那段日子,一五一十地被展现给了我们看。
这样的现实不是让人看到火车进站时,满怀着惊喜,也不会是迅速地适应,感到无趣。
这样让人不适的电影也是同样地脱离了卢米埃尔的掌控。
说一说《死亡纪事》里两处的不现实,或者,称之为故事的伎俩。
一是关于病情的争论,仿佛人的死是因为诊断出错了,如若诊断对了,死亡就会远离,这实在是一场虚幻的导向啊。
二是来自于周围的阿谀,指着一贵妇人说她的小花园是十分的可爱,人自以为是地笑了笑,他以为可以下床走两步就是好转的迹象,而我们在回想起这样的场景时,是会发现他其实那时已经是面带死色,这种对过去(死亡)拥有审视的资格,而不是如真正在的死者全都是从无回头之路可言一样,都是故事的伎俩啊。
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法国人再次在荧屏上展现了死亡,乐此不疲。
想到的是《玛戈皇后》,来自于VCD时代,黑乎乎的一点都看不清楚,那人就在黑乎乎的里面四处奔逃乱撞,根本看不清个什么,
即便是美丽如阿佳妮,这么样的美丽也不能耀眼得把这如墨般的黑暗给照亮半毫,而是和凡人一样。甚至于这糟糕至极的画质让这样的黑暗里竟是显出了一个个拖泥带水的模糊光晕,就像是那主人公含混的灵魂一样。
电影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这样的黑暗里。
然后是DVD,是蓝光,人物不再隐没在黑暗里,不再只是黑暗里有一团东西在说话,更不会说是随着人物的移动会有一团颜色暧昧的光晕尾随其后,于是,在这样的黑暗里,我们现在看到了路易十四躺在了人生最后的床上迎接死亡。
在这个愈发明亮的时代里,法国人依然是喜欢拍摄这样的黑暗,因为其中,死味十足,而不是现代性的,充满着插管的,心脏的跳动化成了仪器上耐心间隔的嘀嘀,嘀嘀,现代死神,却不过是循着日光灯而来。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玛戈皇后》的死亡是充满着暴虐的,决裂的,奔逃的,绝望的,又满溢着腥味的,是要在死亡之前抢着射出最后一滴体液的,而皇帝,是还不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的,还有着幻象,能够站起来绕场一周,还有一个夫人的小花园在等待着他,这次,死亡不再那么的迫不及待,暴力,与充满着欲望,这次,它慢下来了,让皇帝一点点地呼出胸腔之气,然后,又一点点地吸入,表明还没有死。
王室变成了导演用来表达死亡的喜好,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最容易把死亡给说得清楚的地方,尤其又是在当下讲起死亡显得格格不入,不讨人喜时。
我越来越不明白豆瓣用户的打分了,只要是外国的文艺片一律高分,我不明白这片到底好在哪?
导演花了两个小时就为了告诉大家晚期糖尿病人的最终临床表现?如果这是这样的话,就算不是路易十四,换成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这片也可以成立啊,描述一个“君王”,糖尿病最多是辅助,“王”的本性才是关键,导演就在无限长镜头去描述一个垂死的病人,找有话题的病人来我大鸡国拍啊,保管热闹非凡。
主演到是可以吹一辈子,说自己有部片子两小时,全是床戏。我也不觉得主演有多牛,脸部肌肉颤抖的戏码很多人都会演,但主演还是有优势的,毕竟这么矮的演员不好找。
我之前说了,法国电影都是垃圾,没有例外,法国没有浪漫,只有幺蛾子。但我不明白法国电影为什么那么吃香。
看《贝奥武夫》的时候春霆哥说过“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晚上发生的”,我希望导演和法国人民都知道,这种病人晒晒太阳其实挺好的。
这个导演,为了营造油画感死活不拉窗帘,闷死国王了。
我本人不太了解路易十四,现在导演告诉我了,这货是个秃顶猥琐小侏儒。同时代的康熙比这货过的好几十万辈。
我希望导演能明白,电影不是用来折磨人的。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将这样一个居于时空交叉点的男人放大到他的面目、瞳孔的细微变化,天地人,人似乎永远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正是油画般的稳静扭转了电影艺术从静到动的发展主趋势。电影人们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它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鸟的歌唱》里人在天地中可以只是一个像素点,《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中人在城堡里又可以是铺满奢华床的最硕大蓬松的假发。通于一而万事毕, 无心得而鬼神服。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的《死火》与《墓碣文》不知道能不能为我们理解塞拉的“死亡纪事”打开一扇门,因为在塞拉的作品中形式极大内容极空,又或者不是空而是“无心得”。 西班牙系列观影开启于《一条安达鲁的狗》和《黄金时代》,盛世乱世沧海桑田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气质和品格,当路易十四的爱犬向他摇尾告别的时候,欧洲几代霸业的更替都见证了“黄金时代”的陨落,某种意义上来说《堂吉诃德》就是对于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回响。当路易十四摘帽谢幕之时,必然死亡的现实的过程伴随着反思天地时空的蛛丝马迹,灵魂附于躺着的身体之上梦见自己死的情境。 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死后》) 不是缓慢叙事,不是游逛,甚至不是胖胖的仆人,恰恰是躺卧构成了塞拉的特色主题与形式。葛优躺风靡一时,绝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时代特征,无助的人们随时都在怀念大地。人们空怀雄心却毫无作为,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新浪潮翻滚过后塞拉是否有这样的心境,刚好未赶上一个伟大时代而又感叹另一个伟大时代尚未开启。路易十四告诉自己的孙子,不要学我大兴土木,不要学我四处征战。 如果《鸟的歌唱》中没有看见鸟而觉得莫名,这次在路易十四的床前就有一只笼中鸟在翠鸣,但它又仿佛像路易十四病中痛的呻吟。无论是医师们的小心谨慎,还是新兴阶层的无知拓新,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经验可靠,还是神父信仰的荒诞与意义,这些刀光剑影在画外音面前仿佛都是小事。生命无所依凭则必陷于宅的空虚,窗的极远处有想念的人想念的地方想念的声音,意大利歌剧声由远到近的回响,鼓舞了生命最后一次顽强的战斗。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题辞) 我躺着,我愿意,我踏实。
全方位死亡过程的直播,对病体顽疾痛苦的展示,用人人都知道的四百击小男孩更显衰老的可怕,嘶吼呻吟,呆滞的流泪,利奥德简直浑身都是戏。尽管全内景低照度下皇宫服饰甚至美肴还那么华丽,但是仿佛能闻见一股腐烂的味道。为了后人,庸医群臣赤裸解剖,一代名君遂成历史,生命的虚无。百老汇欧盟影展。
油画质感体现宫廷,又用去剧作化的记录手法记录一个人的死亡。全场无高潮的室内夜戏,塞拉敢写敢拍。[B]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索邦大学医学专家与江湖术士的辩论(太逗了)。另外,无论是本色演出,还是天才发挥,雷奥的演技令人既忍俊不禁,又敬佩有加。#丝绸之路电影节#
死气沉沉确实可以用来定义这整部电影,一代君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事无巨细地呈现在昏黄的屏幕中,利奥德在长镜头中渐渐麻木,但它是否仅仅只是一场死亡纪事呢?我无力回答。
控制精准的日常,不错,可惜少了灵性和令人疼痛的东西,像科学艺术。
我觉得过了一刻钟,看一眼手表刚过去五分钟。。。
太多自己不懂的深沉!
在晦暗的烛光下清数分秒,在嘹远的军鼓声中只微笑一次,在忧心忡忡的仆人中孑然长眠;小安托万的表演已然可以浇筑时间本身,古典主义美学登峰造极,结尾的设置更是让人淬不及防,举重若轻。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走出这个房间,这群人,哪怕一秒也好。死亡的魔掌,寸步难行。
巨大的惊喜!能听到尖厉的呻吟,能听到嘶哑的痰震,能听到钟摆的催促,能听到苍蝇的环伺。褪去君王的光环,剔除任何美的粉饰。太阳的陨落,如此真实,如此缓慢,如此残酷。室内打光、摄影、布景、表演都是一流。拍出了时间感,镜头会呼吸!在时间流逝中等待腐败。路易十四居然是安托万!年度十佳预定
临终的咏叹调,流光浮动的移动油画框,静止的暮色,细微的声响,格调如红酒般沉着醇厚;那年四百击里的明亮少年出演这样的角色,不禁唏嘘时光残忍;坐等出资源补缺憾
路易十四的死亡在叙事中是一个必然达成的目标,戏剧冲突的缺乏使得叙事呈现出的是平铺直叙的死亡记录,慢慢死去的国王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医生、佣人以及各色人等不过是镜头中精致的布景与灯光间被放置进去的构图元素,每一幅画面都有如宫廷油画般带有静谧华美,本片被弱化的叙事是为视觉美学的让路。
欧盟影展。有趣,上一场《海上火焰》像在看剧情片,这部剧情片却像是纪录片。短暂花园戏开场后变为室内戏(想及《呼喊与细语》),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居多,十分逼仄。国王死去亦如常人,过程展现细致入微,摄影美如画。但说实话除了我最爱的小安托万,我真不知道看这片还有什么意义……
苍蝇乱飞,他想吃肉皮冻。死前很多雀鸟声。
影20362:刚刚看了《维塔利娜·瓦雷拉》,这个更加高级。太阳王的陨落也如普通人一样,但最后时刻太孤独。慢慢的被一群“庸医”玩弄。死亡哀悼的群哭戏不错!
凡尔赛里路易十四和gay弟弟太俊了。serra用极美的方式拍出这场充满大特写的死亡纪事反而是暴力地让你去直视太阳王的行将就木。眼神,抽搐的面部神经,蜡烛,丝绒,杂发,喝完牛血干瘪的嘴就是一张泄了气的褶皱皮囊上任人割出了一条裂口。配乐缺席,配乐出场。最后一场死亡崇高起来又迅速消解
欧盟展@百美汇;烛火明暗幽微,猩红昏黄内景,着迷于无限衰败的静默(苍蝇飞舞的运用),一场华丽惊心的死亡纪录;时间在他身后一分一秒地追赶,他一分一毫地被驱逐进历史的尘埃,毒菌蛰伏在体内,伴随弥留之际的含混呻吟,绽放残忍迷人的恶之花;打光和构图太赞了。
宫廷室内戏,全场低气压,把电影当油画儿来拍算怎么一回事嘛~~~功勋赫赫的君王,死亡来临的那刻也不过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非常精致的垂死老人表演秀,尤其前半段,有老人典型的带算计的任性、也有君主特有的倔强和悲伤。旁人的表现也很有趣,典型的权利集中式的关心,伴随着真心、敬畏与私心。路易很少说话,旁人需要判断他是在沉思、默认、愤怒还是病的说不出来了;同样他也在判断别人,消解掉次要问题(如:修桥的钱、对战争的悔恨),最终落回到他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宗教救赎、健康、女人,这些问题统统被搁置了。讨论病情与关心是真心的,但也伴随着伴君如伴虎的担心与自我的私心,主治医就是个典型。细节:路易兴奋的时候,脸会抽动一下,不满的时候,嘴会左右动一下。音效超好,有一幕是:城堡外在庆祝圣路易节,鼓声震天,路易坐起凝望着远处森林,鼓声渐渐变成战地的炮火声,往日荣光进入他的思绪;配合画面顶部如烟的云,前景牢笼般的窗棂,这个情境相当完美。
死神在房间角落的阴影里守候。一代英杰的平凡陨落,似乎也如法国辉煌的古典时代落幕,毒素恶疾昏臣庸医积重难返。法国新浪潮之子完美诠释什么叫做躺着也能演戏,对年迈、濒死之人的状态演绎自然逼真,服饰也是如此,低调、细致入微,连睡衣都染着人味儿。用光太讲究。戏感稍弱,不太适应。三星半